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新的土地糧倉在哪裡
擴展閱讀
北京市的供暖費用多少 2025-07-19 22:02:43
廈門哪裡投資房子最好 2025-07-19 21:53:09
湖北人在深圳的有多少人 2025-07-19 21:51:23

福州新的土地糧倉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5-07-19 18:28:07

Ⅰ 福建省會福州,為什麼「很不福建」

福州市平潭島仙人井。 攝影/李藝爽

外省人對福建的認知 ,大約是從兩件事開始的:一是《春晚》小品中演繹的福建普通話, 將「福建人」說成「胡建人」 ;二是 廣東人吃福建人 的那個梗。


然而,對於福建的省會 福州 ,多數人沒有清晰的認知:同省的 廈門 是以文藝、浪漫著稱的網紅;靠近內地的 武夷山 以「大紅袍」享譽全國。


福州市平潭縣澳前客運碼頭,一半是黃沙,一半是碧海。攝影/李藝爽


距北京1888公里的「福州」 ,就像一位熟悉的陌生人: 魚丸、佛跳牆 是福州風物, 林則徐、嚴復、林徽因、冰心 是福州名士。


這些,也只是 11968平方公里「大福州」 的冰山一角。


人們常用「兵家必爭之地」形容一個地方的重要。然而,貴為福建省會, 福州卻有一個反向綽號:兵家不爭之地。


兵家不爭可從兩方面理解: 一是從戰略上說,自然條件惡劣,本身無太多利用價值;二是說某地雖然值得一爭,但佔領後缺乏資源腹地,也難以守住。


福州屬於第二種。


福州雲上鼓嶺。攝影/邱軍


她處於中國大陸正東南,北接江南所在的 長江流域 ,南連嶺南所在的 珠江流域 ,不能說不重要。但是, 特殊的地形讓福州以及她所在的福建,變成了一個奇妙的存在。


中國地勢三大階梯中,福建被劃入 東部「最矮」的第三級階梯 ,這就給人造成了巨大的誤會: 那裡應該很平吧?


鼓嶺。攝影/邱軍


看一眼中國地形圖,我們才會發現真相: 天哪,福建竟然有這么多山? 從浙江東南部到廣東東北部,形成了一道明顯的凸起, 地理上稱為「浙閩丘陵」, 而山體最密集、起伏最崎嶇、地形最破碎的區域大體就是 福建省的范圍


「有福之州」在哪裡?制圖/伍攀


熟悉中國地理面貌的 金庸先生將《笑傲江湖》開篇放在福州 青城派的四川漢子來到福州,都被崎嶇的山路累壞了 ,可見「閩道」之難,甚至不亞於 「難於上青天」的蜀道


跨越福州多個公園的「福道」。圖/視覺中國


在福建這個 「山地王國」 ,福州算是一個被上天偏愛的地方。


福建最大的河流 閩江 ,從武夷山脈東麓發源,然後一路貫穿福建,穿山越嶺500多公里後來到了一片開闊的平地, 自然地理上稱為「福州盆地」。 這里幾乎四面環山,只有東側留有一道窄窄的大門,作為閩江入海的通道。


福州城區,位於 「聚寶盆」中。制圖/伍攀


這個彌足珍貴的盆地,孕育了福州的城市文明, 福州主城以及長樂、閩侯城區,都位於其中 。福建 歷史 上的 閩越地方政權建都的冶城 ,就在今福州城區。福州盆地固然有開發價值,但要抵達這里,需要付出翻山越嶺的代價—— 爭它,成本太高。


福州城外,青山如屏。圖/視覺中國


中原王朝對福建,也不是絕對「不爭」, 等到其他地方穩定下來後,漢武帝迅速派衛青主持工作,深入閩越境內,廢國設郡,實現了直接對福建地區的管轄。


西漢 解放閩越的戰爭中,考慮到福建山多路險,並沒有從中原發兵,而是 從江浙所在的會稽郡就地徵用當地戰士 ,結果兵不血刃,很快兵臨福州盆地。閩越人也十分配合地發生內斗,部下殺掉 閩越王余善 ,大開城門迎接朝廷軍。


福州西南部的五虎山。攝影/陳成才


類似的劇情不斷重復上演。 隋朝平定福建, 到福州城下,又雙叒叕是以「內斗」、和平解放的劇情結束戰爭,部下 王國慶殺一把手高智慧,歸順隋朝


不爭,也就有了另一層含義: 兵臨城下,不用爭斗,就可以得到。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福建之地,雖有天險,但山多地少,沒有糧倉支撐、也沒有充足的兵員。


「天府之國」用以形容某地富饒、繁華 。其中,最著名的是 成都平原 。根據歷代文獻記載, 福州也曾贏得過這個稱號 。而且,這個「天府之國」不是福州人的自封,而是來自外地來客的描述。


端午節在福州市長樂區三溪村的龍舟夜渡。圖/視覺中國


明萬曆年間曾在福建當公務員的 浙江寧波人屠本畯在他的《閩中海錯疏》 中說道:


「閩故神仙奧區,天府之國也,

並海而東,與浙通波

遵海而南,與廣接壤。」


那麼問題來了:福州及周邊地區到處都是山, 狹小盆地的生產力遠不如中原、關中和巴蜀 ,此「天府之國」到底如何煉成?


閩江入海口,飛鳥在江海之間起起落落,與周邊的海岸碧濤一起,演繹著波瀾壯闊的「山海之歌」。攝影/馮木波


上天把群山送給福州的時候,並沒有完全關閉通道,首先是河流成為最早的通道—— 福建山多,水也很多,最大的水系閩江在山間造就了一條交通動脈 ,可以從入海口直通武夷山腳下,上游分成 富屯溪、沙溪、建溪 三條源頭,其中的建溪水道可通往 浙江、福建、江西交界處 ,然後轉到陸路驛道,就可跟中原完成溝通。


閩江及其支流組成的水網貫穿福州城區。圖/視覺中國


閩江,就像一位勇敢的英雄,在幾乎沒有路的山地王國,切割出了交通水網。 沿著閩江水路進入福建, 入海口附近的福州盆地,是最大的一處驛站 ,無疑將是眾人入閩後的第一選擇。交通和地緣,讓福州盆地成為中原移民、文化、風物在福建的最重要落腳點。


福州尤溪洲大橋,是福州二環路的重要交通樞紐。攝影/邱軍


有了道路,還得有人的推動。 歷代中原王朝都重視對福建的開發和溝通。閩道雖難,並沒有阻礙人們創業建設的腳步和決心。在歷代人民的努力建設下,多山的福建逆勢而上,成為 文化昌盛的「海濱鄒魯」、變成了物阜民豐的「天府之國」。


坐落於怡山的福州西禪寺,「荔樹四朝傳宋代,鍾聲千古響唐音」。攝影/李藝爽


自公元前202年的冶城 (又稱東冶) 始,福州的建城 歷史 拉開序幕。此後,這座城先後擁有 冶、候官、閩縣、豐州、泉州、閩州 等名稱。唐開元十三年,也就是 公元725年 ,因西北有福山, 閩州都督府改名福州都督府,「福州」登上 歷史 舞台


白塔,因「閩王」王審知為其父母薦福而修建。攝影/李藝爽


「不爭之地」是相對而言,並不意味著這里沒有價值。 隨著時代發展、技術進步、人口增長、文明傳播, 坐擁高山險阻的福建,也在潛移默化中完成華麗蛻變。


北宋建立後,福建境內不僅常常迎來外地名士,而且培育出的眾多出眾的本土人才。 兩宋時期,福州一共出了文狀元10名,武狀元11名,進士2247名。


跨越閩江的福州洪山大橋,是我國跨度最大的預應力混凝土桁架式T型鋼構橋。攝影/邱軍


內地驛路和水網,讓福州成為一處農耕時代的「天府」,而 海陸航線的開辟則讓福州變成了一處江海聯運的樞紐 宋元時期 ,明州 (寧波) 、泉州為當時數一數二的大港,而福州也是重要的航運中心,而且擁有泉州所沒有的通往內地的閩江水路。宋代開始,福州就有發達的造船業, 明代鄭和下西洋寶船即是著名的「福州製造」,民間俗稱福船。


福州羅星塔是閩江地標,登臨塔頂,港口碼頭盡在眼底。攝影/邱軍


海船也讓大批福州人走出盆地的圍城,奔向更廣闊的海外。時至今日,海外還分布著 300多萬福州籍海外僑胞。


「背山靠海」的閩人,在明清時期遭遇閉關鎖國的制約。直到近代國門被迫打開, 福州又與廣州、上海、寧波、廈門一起,成為「通商五口」之一。 當時歐洲人筆下,福州是僅次於的廣州的商埠:


「福州城中有建築物覆蓋的區域,

面積是寧波的兩倍

上海的三倍、廈門的五倍。」


自1845年起, 17個國家先後在福州設領事館,英、美、法、德等國紛紛在碼頭一帶設立洋行。 至今,倉山區南台島,從煙台山到碼頭一帶,保存有各國異域風格的建築群, 堪稱福州的「萬國建築博物館」。


位於福州倉南的煙台山石厝教堂。攝影/李藝爽


洋人看中的地方,晚清洋務派也看在眼裡。 1866年設於馬尾的福州船政局,成為集培養近代海軍人才和發展民族軍事工業的基地。 繼而,福州誕生了是 中國近代第一座海軍學堂、第一個新式造船廠、第一個正規的飛機製造廠、第一支成軍的海軍艦隊、第一艘千噸級艦船、第一台實用蒸汽機、第一條海底電纜、第一台探照燈……


俯瞰福州馬尾的青州貨運碼頭,此地很早就是著名的港口。圖/視覺中國


洋務運動與對外開埠,讓福州成為了那個時候中國最現代化的城市之一。然而, 1884年中法戰爭的馬尾海戰 ,讓福建水師全軍覆沒的同時,也讓福州城市近代化的成果遭遇滅頂之災。此時,福建的另一商埠 廈門 ,充分發揮 海岸曲折、深水良港、鄰近海外 等優勢,在現代化的路上突飛猛進,至今仍是福建第一大海港。



「中國廈門、福建福州」 ,表面上這是兩座城的較勁, 背後其實是兩種文化的和而不同 。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塑造福建時,也衍生了 獨屬於她的方言「閩語」,即俗稱福建話。


不過,福建省內部的地貌和水系極其破碎,山脈與河流垂直交叉,將地面分割成一個個「方格」。它們將 閩語區 分成又分成多個方言區塊—— 閩東、閩中、閩南、閩北、邵將、莆仙。


青灰屋頂的老房子,像棋盤般排布。圖/視覺中國


大家同樣姓「閩」,所操口音卻千差萬別。 如果你拉住一個福州人讓他唱 「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拚」 ,跟他說 「公蝦米」 (說什麼) 應該會收到無數個白眼。同理,如果你在廈門人面前講 「丫霸虎糾人」 (福州人牛X) ,也不會得到什麼好臉色。


在福州人看來: 一座城市的內涵和底蘊,是需要細細品味的,千年古城才不需要像小年輕廈門這樣招搖! 福州人的底氣之一是: 廈門有的洋氣,福州有;福州有的古典底蘊,廈門沒有!


福建出土的漢代瓦當,其上銘文為「萬歲」。攝影/動脈影


整個 福州平原或福州盆地,面積為489.1平方公里 ,是省內僅次於漳州平原的第二大平原, 全景似一菱形,福州市區坐落在中央 ,四面山體猶如四扇屏風—— 東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蓮花峰 。平原內部,又有緩起伏的 吳山、倉前山、黃山、高蓋山 ,彷彿綠色星星。這正是福州民諺所稱:


「三山藏、三山現、三山看不見。」


屏風般的青山,還需要閩江這條玉帶來纏繞。 從崇山峻嶺中流出的閩江斜穿平原中部,於南台島首尾先分再合,閩江在南台島的北支仍稱閩江或北港,南支稱烏龍江或南港, 大樟溪、尚干溪、營前溪、新店溪 等支流注入閩江,在平原上形成密集水網。


烏龍江大橋,天塹變通途。攝影/邱軍


作為閩地首府,福州是中原文化進入福建後的傳播中心,儒雅、古典成為「海濱鄒魯」的文化基因。祖籍徽州、生於福建尤溪的 朱熹,曾十餘次造訪福州並開設理學書院。 鼓山之巔的 題刻「天風海濤」 便出自朱熹的詩。


古城牆雖然沒有了,但千餘年的古典,依然沉澱於福州大地:


南後街作為中軸,貫穿三坊七巷。制圖/F50BB


始建於晉、成於唐宋、盛於 明清三坊七巷,是中國主城區格局保存最為完整的古街巷


宋代華林寺大殿 ,是中國南方保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築。


華林寺大殿,始建於公元964年。繪圖/李乾朗,標注/quan


閩清的宏琳厝 ,則是全國最大最完整的單體古民居。


閩東大院,大屋套小屋。繪圖/李乾朗,標注/quan


從建築樣式上來看, 閩東標志性的馬鞍型風火牆,是江南馬頭牆在福建的變種 ,「粉牆黛瓦」的搭配體現的是儒雅和內斂,就連城市地標 烏塔與白塔,也是江南水墨的色調 ,與閩南張揚的紅磚大厝形成了鮮明反差。


三坊七巷,粉牆黛瓦。圖/視覺中國


福州這種內斂,並不等於保守,而更像是「藏拙」。


在時勢造英雄的 歷史 關頭,從儒雅的坊巷和大厝中走出的福州兒女,從不拒絕「西風東漸」:主張「開眼看世界」、主持虎門銷煙的 林則徐 ,主持福州船政局、創辦南洋海軍的 沈葆楨 ,晚清大臣、末代帝師 陳寶琛 ,革命志士 林覺民、林尹民 兄弟,近代著名海軍將領 薩鎮冰 ,翻譯先驅 嚴復、林紓 ,才女作家 林徽因、冰心 都是福州人。


宅院內外,曲徑通幽。攝影/李藝爽


能文能武之外,福州人也不乏商業基因。 從古至今,福州人的足跡遍布五大洲。


當代福州依然多出商海明星,如 曹德旺、黃其森、張軒松兄弟 郭鶴年、林文鏡 等。世界五百強之一的 興業銀行 總部位於福州;福清人曹德旺創立的 福耀玻璃 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二大 汽車 玻璃供應商;閩侯人 張軒松兄弟 創始於福州的 永輝超市 ,如今已覆蓋全國26個省份。


三坊七巷之黃巷,黃是福州傳統大姓。 攝影/李藝爽


每一個外出的福州人,低調地生活在異國他鄉,但心中永遠都有縷縷抹不去的鄉愁,正如福州民諺所言:

「七溜八溜,不離福州。」


當他們回到故里,一定會迫不及待地去 「湯池店」享受 溫泉之都的愜意,去 裴仙宮、羅星塔、香積寺、朱紫坊、森林公園 看每一株參天的 古榕 ;去 西湖公園的柳堤、上下杭的古碼頭 、貫穿各大公園的 「福道」 徜徉;到 五四路 俯瞰CBD夜景,去 「福州798」芍園一號 感受創意火花。


千年古榕。 圖/視覺中國


逛累了,還是故鄉的美味最能安撫疲憊:喝一碗 鍋邊糊 、咬一口 肉燕 、要一碗 蝦油撈化 ,或者乾脆就在小攤上叫一枚 光餅 ,夾上本地 紅糟肉 ,邊吃邊回味。


一碗魚丸肉燕,是780萬福州人的共同鄉愁。攝影/李藝爽


面對廈門的強勢, 福州人就像這座城市的榕樹那樣選擇了「不爭」,默默「落地生根」,悄然「獨木成林」


從盆地中走出,則是一個天地更廣闊、風景更壯麗大福州,她就是 一尊是由山、河、城、海、島構成的立體雕塑。


藍天之下,碧海與青山與平潭島的古村落緊緊相擁,彷彿是童話世界。 攝影/李藝爽


從西到東,過了山海交織的閩江口,便是福州的另一種氣象: 江口兩翼,是曲折如鋸齒的海岸;碧海深處,則是散布如珍珠的海島。 最醒目的無疑是 福建省第一大島、中國第五大島的海壇島 ,它與其他125個島嶼、648個岩礁組成 「平潭群島」


「海蝕地貌博物館」海壇島上的天然「石牡丹」 。攝影/馮木波


任何雕塑家和畫家來到平潭,都會被大自然的智慧所折服。 群島由億萬年地質年代洗禮過的花崗岩構成, 在潮起潮落的海水侵蝕和海洋動力作用下,變成了 罕見的「海蝕地貌博物館」


平潭島的風帆石,即「半洋石帆」。 攝影/馮木波


這里有中國最大的花崗岩海蝕柱 ,兩塊巨石屹立於洋面,猶如凝固的風帆,被稱為 「半洋石帆」 ;這里有栩栩如生的人形巨石,頭枕沙灘,足伸大海,被叫做 「海壇天神」


平潭的特產是 石頭和台風。


如此環境孕育出因地制宜的獨特的民居—— 石厝 。它們以島上特產的 花崗岩、火山岩 為主體材料, 屋頂、牆壁色彩斑斕,像一座座彩色城堡 。跟小清新的廈門相比,這種朴實而美麗的房子, 少了歲月靜好的安逸,多了幾分與風沙、海風纏斗的頑強。


平潭的特色民居石厝,就像彩色的城堡。 攝影/李藝爽


2020年12月,平潭人民盼望已久的、連接福州主城和平潭縣的 福平鐵路開通運行 。至此,一個生機勃勃的 「大福州」終於連為一體


未來的福州,一定會將「丫霸」進行到底!


- END -

文 | 大羽

圖片編輯丨陶子

地圖編輯丨伍攀

封圖攝影丨馮木波


Ⅱ 攜手與共,托起福建糧倉

昨日,由福建、山東、江西、吉林、安徽、河南、黑龍江、湖南、江蘇、湖北、內蒙古、寧夏等12個省(區)共同主辦的第十八屆糧食產銷協作福建洽談會,在福州開幕。

作為糧食主銷區,福建致力於搭建糧食產銷協作平台,持續鞏固和拓寬引糧入閩渠道,推動糧食產銷合作縱深發展,促進產銷區糧食企業深入開展糧食全產業鏈合作。

福建農林大學展台,專家介紹菌草鮮靈芝。記者 林熙 攝

新科技賦能,護航糧食安全

直面需求,直擊痛點,新科技持續賦能糧食安全。行走在糧洽會,科技氣息撲面而來。

本土企業福建思特電子有限公司為現代糧倉配備了“千里眼”“順風耳”。公司市場部經理高雲藝現場演示可視化智能控制平台,該系統集成了糧溫倉溫倉濕檢測、蟲害檢測、智能通風、氣調儲糧、倉房控溫等功能,“只要動動滑鼠,就能遠程實時掌握糧情變化,還能及時預警,智能調節倉內溫濕度等參數”。

以往,糧食收購中不乏以次充好和大米摻假亂象。省外貿集團所屬的福建省鄉總農品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國內科研機構研發智能鑒別設備,引入高解析度光譜探測技術,能夠准確判斷物質屬性和濃度,有效提高甄別效率。

“經過多年的發展,糧洽會已從單一的糧食貿易洽談,發展為集糧食貿易洽談、精品糧油展銷、先進糧機展示、糧食科技對接、前沿糧訊交流為一體的綜合性展會。”孫建平說,本屆糧洽會共徵集到可直接應用或技術成熟的糧食科技成果61項,糧食企業科技需求25項,涉及糧食智能監管信息系統、糧食全產業鏈智慧解決方案、糧食質量檢測、糧食流通電商平台、糧食機械和糧油信息化等領域。

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近日,象嶼集團傳來好消息——歷經近三年研發,全球首個環境友好型纈氨酸產品問世。

在生豬養殖業中,日糧中的氮只有30%至55%可被吸收利用,剩下的隨糞便排出。在日糧中添加的纈氨酸,有助於動物吸收更好、排便更少。這一技術創新能夠使產品綜合利用率提升15%至20%。這也就意味著,消耗等量的玉米,能夠多生產出15%至20%的產品。

“把深加工建在糧堆里,不斷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在糧洽會上,廈門象嶼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代臻介紹說,目前,象嶼農產品板塊——象嶼農產已形成了集種肥服務、農業種植、糧食收儲、物流運輸、原糧供應、糧食加工及農業金融等於一體的全產業鏈格局。

糧食產業如何高質量發展?新近發布的《福建省“十四五”糧食安全和物資儲備發展專項規劃》提出,要以建設糧食產業強省為目標,做強福建特色主食加工,挖掘糧食產業經濟新增長點,推動糧食全產業鏈發展。

糧洽會現場,省內外新農人紛紛帶來關於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構想。

29歲的清流縣新農人巫善生分享了自己的“種糧經”。2014年,他的父母承包了200多畝農田種水稻,起早貪黑卻掙不到什麼錢。縣里舉辦的一場農業技術培訓會,給巫善生帶來了啟發。

“農業專家駕駛高速插秧機,沒一會兒就完成了一大片插秧作業。”巫善生意識到了糧食生產機械化的重要性。於是,他報考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購置全套農機,很快就成了行家裡手。他成立了農機合作社,為農戶提供全程託管服務。

Ⅲ 尤溪縣屬於福建省哪個市

尤溪縣山清水秀、人傑地靈。宋代著名的大理學家、教育家朱熹就誕生在這里,這就是亨有"閩中明珠"美譽的尤溪縣。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時器時代尤溪縣就有人類勞動生息。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建縣,以境內的尤溪為縣名,別名沈溪。建國後屬南平專區管轄,1970年改轄三明地區(市)。

位於福建省中部,閩江西南側,戴雲山脈西坡,屬亞熱帶季風性溫潤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8.9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600-1800毫米,全年無霜期312天以上。東鄰閩清縣和永泰縣,南接德化縣,西連大田縣和沙縣,北與南平市交界,是三明市的東大門。境內交通便利,縣城距福州162公里、三明116公里、南平89公里、尤溪口火車站47公里;建設中的"京福高速公路"貫穿尤溪縣,並在尤溪縣境內設立2個互通口。尤溪口和西濱的碼頭可供500噸級船舶直達福州馬尾港。

尤溪縣土地總面積3463平方公里,僅次於建甌市,居全省第二位,現有耕地面積34.3萬畝,其中水田33.4萬畝;園地面積25.8萬畝,其中果園19.5萬畝,茶園6.3萬畝;未利用土地面積近50萬畝,其中宜農荒地7.1萬畝。尤溪縣水域資源豐富,河流水面4.5萬畝,溝渠水面1.4萬畝,水口電站、水東電站、擁口電站、街面電站、柳塘水庫等,可大力發展庫灣養魚、網箱養魚,同時可利用庫區消落區建成精養魚塘及鰻魚養殖基地。尤溪縣現轄8個鎮(城關鎮、梅仙鎮、西濱鎮、尤溪口鎮、洋中鎮、新陽鎮、管前鎮、西城鎮),7個鄉(聯合鄉、湯川鄉、溪尾鄉、中仙鄉、台溪鄉、坂面鄉、八字橋鄉),260個村(居)委會,3076個村民小組,人口42.1萬人。

"一人二特三山四水"作為尤溪縣旅遊資源的特色所在。一人即朱熹,朱熹在誕生地尤溪的文化遺存,在深厚的朱子文化積淀中無疑是獨一無二、不可或缺的。"南溪書院"建築群中的開山書院、半畝方塘、觀書第、活水亭、溯源處、以及文廟大成殿、韋齋舊治文物、以朱熹手植樟樹為中心開辟的"沈郎樟公園"、朱熹文物展覽廳大樓等。特別是朱熹家譜的發現,更使尤溪成為海內外賓客敬仰先賢和朱子後裔尋根謁祖的聖地。二特即特色林業、特色農業,三山即後樓枕頭山、梅仙的倒排岩山、坂面的蓬萊山,四水即水口水電站庫區、雍口水電站庫區、水東水電站庫區和"十五"將動工興建的街面大型水電站庫區。已經形成覆蓋全縣的旅遊網路。

尤溪縣地質復雜,礦產多樣。目前已發現鎢礦、黃金、錳、褐鐵礦、鉛鋅礦、大理石、石灰岩等28個礦種,已開發利用的18種。位於大斷裂附近的梅仙、中仙、台溪、坂面等地是礦產集中分布地區。梅仙鉛鋅銀礦,鉛鋅遠景儲量300萬噸,銀2000噸,為華東地區最大的有色金屬礦床。

尤溪縣農業發達,是全國、全省商品糧基地縣之一,享有閩中糧倉;是福建省食用菌主要生產縣之一,現成為全國11個食用菌產值超億元縣之一,山、水、田資源豐富。山地雞、金柑、蘆柑、筍干、土紙、板栗、香菇、蘑菇、姬松葺、金針菇、靈芝、木耳、茶樹菇、綠筍、茶葉等土特產品久負盛名,馳名省內外。"九五"期間,尤溪縣在"特色農業、高優農業、創匯農業、產業農業"等方面做足文章,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立足縣情,深挖潛在資源,充分發揮縣里的農業資源優勢,大力培育主導產業,尤溪山地雞等特種養殖業、食用菌、名優茶果、煙葉、竹業、水產六大主導產業的形成對全縣產業鏈的延伸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農業產業化經營初具規模,列入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列入市級龍頭企業4家,尤溪山地雞、湯川反季節蔬菜、反季節食用菌等7個項目與福建超大集團建立了農業發展戰略夥伴關系。

尤溪縣是全國48個重點林業縣之一,林地面積378萬畝,居全省第二位,森林覆蓋率75.2%,森林蓄積量1679萬㎡。植物種類多達1300多種,其中有禿杉、南方紅豆杉等20多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和9種省級重點保護植物。主要用材林樹種有杉木42%、馬尾松45.8%、和闊葉木12.2%,毛竹蓄積量4500萬根以上,現有培育九大基地:商品用材林基地150萬畝、造紙用材林基地40萬畝、膠合板材林基地10萬畝、松脂采脂林基地10萬畝、毛竹豐產林基地10萬畝、食用菌林基地5萬畝、茶果林基地9萬畝、葯材林基地1萬畝、綠竹林基地100萬簇。平均年出材量250萬㎡,毛竹近400萬根。茂盛的森林繁衍了眾多的野生動物,全縣野生動物270多種,其中有雲豹、彌猴等48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和27種省級重點保護動物,被列入全國野生動物資源保護試點縣。

尤溪縣2000年成功舉辦了尤溪縣特色產品展銷會,成交額達4221.29萬元。推行品牌工程,"東岩雲霧茶"榮獲第二屆國際茶博覽會優質獎和全省名優特博覽會金獎,"秀峰"牌蔬菜、筍系列加工產品被列入市"三個一批"創名牌企業、產品,金柑、姬松茸、杏鮑菇等產品申報省級名牌農副產品。湯川普濟茶(苦竹茶)、華口水仙茶、音頭山仙茶和明山聖王茶是我縣四大地方特色名茶。三洪金柑、後祿坪蘆柑、九都柚是我縣的名特水果。

享有"金柑之鄉"、"食用菌之鄉"、"尤溪山地雞之鄉"的尤溪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幅員廣闊,資源豐富,交通方便,是投資的理想場所,貿易的忠實夥伴。尤溪縣42萬人民竭誠歡迎您前來參觀考察、洽談貿易、投資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