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市哪裡有賣海筍的
擴展閱讀

福州市哪裡有賣海筍的

發布時間: 2025-08-30 02:02:35

㈠ 「福州篇」兵家不爭之福地

「1184」

6月25日 day 1 杭州—臨海 「 臨海不「臨海」 , 一日一城「臨海篇」 」

6月26日 day 2 臨海—寧德「 「寧德篇」三都澳的得意與憂傷 」

6月27日 day 3 寧德—平潭「 「平潭篇」驚艷的海島 」

6月28日 day 4 平潭—泉州「 「泉州篇」宋元版紐約 」

6月29日 day 5 泉州—廈門(鼓浪嶼)「 「鼓浪嶼篇」彈丸之島 」

6月30日 day 6 廈門(鼓浪嶼)—福州「今日叨」

7月1日 day 7 福州—杭州

這篇、以及前述諸篇,完全是以我自己喜歡且需要的視角(地理 \ 文史 \ 城建等)來編寫的,而非此前那種生活化、個人式的表達。其中多數內容也並非我撰述,而是從各種資料里整理而來(最後有備注註明)。如果不是你喜歡的,那非常抱歉了。

【福州小卡片】

福建省省會(被稱最低調省會)

別稱,榕城。轄6區、6縣、1縣級市,面積1196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40萬人。2021年GDP11300億元。

通用福州話。福州方言(閩東方言)是漢語的八大方言之一,多來源,底層應當是古閩越族的語言。魏、晉之前的早期移民帶來古吳語和古楚語,在唐末五代期間定型,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也明顯地留存於福州話中。

星球研究所在《什麼是福州?》開篇中說到,

它大江貫穿,通過水路連接福建近 1/2 的面積,長期是福建重要的交通、貿易中樞;它滄海橫流,港口貿易推動福州走向世界,其外銷茶葉一度位列中國第一;它人才輩出,在近代率先接納海外新思潮,孕育出一大批如林則徐、嚴復等影響中國的著名人物。大江、大海與大人物,齊聚於此。

【地理】

經常聽說某地是兵家必爭之地,

福州是個此間另類,稱」兵家不爭之地「。

「偏居海隅,如爭雄天下,則甲兵糧食不足供。即使固守一方,也因山川所阻,不足為守。」(清人顧祖禹)

要逐鹿中原,沒有經濟腹地,人口和糧食都不夠玩;要抵達攻佔這里,需要付出翻山越嶺的代價;要佔領,也難以守住。——所以,爭它,成本太高。

不過,不爭,也有另一層含義:兵臨城下,不用爭斗,就可以得到。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福建之地,雖有天險,但山多地少,沒有糧倉支撐、也沒有充足的兵員。

反倒因而成了百姓的「有福之州」。

福州的地緣條件,除了層巒疊嶂的群山,還有一條極為重要,塑造福州的閩江。

閩江的流域面積,雖不及黃河的1/10,年徑流量卻為黃河的1.25倍。閩江穿透層層山巒,打開了一條穿過福州盆地抵達大海的通道,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福州「封而不閉」,眾多支流延展入福建內陸群山,流域面積佔到福建近一半,客貨沿江而下或溯流而上,內河航運拉近福州與中原王朝的距離,通達的海洋交通,又可以溝通世界。應該說,福州統領福建地區的地位,是由閩江奠定的。

郁達夫曾盛贊閩江,「揚子江沒有她的綠,富春江不及她的曲,珠江比不上她的靜。」把自己的母親河富春江都連帶著比下去,可見他到閩江的喜愛。

【歷史沿革】

最早的本地人應該是古閩(閩越)人。

公元前306年,越國滅亡後,南逃的部分越國貴族與福州當地居民融合。

公元前222年,秦朝在此設閩中郡。

公元前202年(西漢),春秋時越國王族後嗣無諸,在此地建閩越國,並在今福州冶山一帶的冶城建都(又稱東冶),為福州建城之始。福州的建城歷史拉開序幕。此後,這座城先後擁有冶、候官、閩縣、豐州、泉州、閩州等名稱。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派衛青深入閩越境內,滅閩越國,實現了直接對福建地區的管轄。部分閩越人被強制遷徙到江淮一帶,冶城衰落。

西漢解放閩越的戰爭中,考慮到福建山多路險,並沒有從中原發兵,而是從江浙所在的會稽郡就地徵用當地戰士,結果兵不血刃,很快兵臨福州盆地。閩越人也十分配合地發生內斗,部下殺掉閩越王余善,大開城門迎接漢軍。

西晉太康年間,晉安郡太守嚴高修築福州子城,開鑿東湖、西湖以及運河,奠定後世福州城的雛形。

725年(唐),原閩州改名福州,因西北有福山,閩州都督府改名福州都督府,福州之名肇始。唐時福建有五州,沿海佔三個,福州、泉州、漳州。但此時,以泉州為代表的閩南地區,已經逐步崛起。如前文所述,唐朝開始,泉州從一個小城逐漸成長為世界頂級港口,經濟地位極高,但自唐朝後期,設置福建觀察使,福建基本形成省級行政區以後,福州一直是省會地位。主要原因即在於上述「地理」單元說的,福州扼閩江匯海之處,在沒有現代立體化交通條件時,地理優勢是決定性因素。

五代十國期間,王審知建立閩國,轄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建州,福州依然是國都。

宋代,福州進入黃金時代,人口、經濟、文化都達到一個高峰。造船業尤其發達。明代鄭和下西洋寶船即是著名的「福州製造」,俗稱福船。期間,福州太守張伯玉在福州遍植榕樹,「榕城」之名由此而來。

宋至元,福州成為重要的航運中心(明州(寧波)、泉州為當時數一數二的大港)。

1844年(清),鴉片戰爭後,福州與廣州、上海、寧波、廈門為「通商五口」,正式開埠。先後有17個國家在福州設領事館。當時有歐洲人記載:「福州城中有建築物覆蓋的區域,面積是寧波的兩倍,上海的三倍、廈門的五倍。」

【人文】

福建是中國出狀元最多的省份之一,福州占福建大部分。

僅兩宋時期,福州一共出了文狀元10名,武狀元11名,進士2247名。整個科舉時代,福州有進士4100多人、狀元31人。

我5月份去的江西吉安,號稱三千進士冠華夏(總計出了2900多位進士)。此來福州,方知福州更勝一籌。

建國後的兩院院士中,福州籍達到74位,居全國省會城市之首。且福州人文武兼備,一個極其驚人的發現,黃花崗72位烈士中,23位是福州人。

在時勢造英雄的歷史關頭,從儒雅坊巷和大厝中走出的福州兒女,從不拒絕「西風東漸」:主張「開眼看世界」、主持虎門銷煙的林則徐,主持福州船政局、創辦南洋海軍的沈葆楨,晚清大臣、末代帝師陳寶琛,革命志士林覺民、林尹民兄弟,近代著名海軍將領薩鎮冰,翻譯先驅嚴復、林紓,才女作家林徽因、冰心都是福州人。

說到人才,我在福州那晚,走過一片朱紫坊,幾條小小的巷子,不斷冒出」某某海軍將領故居/祖宅「的牌子,於是好奇去查,發現福州走出來的海軍將才,真乃空前鼎盛。堪稱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

洋務運動興起後,1866年(同治五年),閩浙總督左宗棠與林則徐的女婿沈葆楨,繼林則徐未竟之事業,在福州馬尾設立福州船政局,以建造現代艦船,開中國近代造船業的先河,與此同時,專門設立用於培養人才的船政學堂,實行「廠校一體」的治學制度,為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創舉,成為集培養近代海軍人才和發展民族軍事工業的基地。

繼而,福州誕生了中國近代第一座海軍學堂、第一個新式造船廠、第一個正規的飛機製造廠、第一支成軍的海軍艦隊、第一艘千噸級艦船、第一台實用蒸汽機、第一條海底電纜、第一台探照燈……

福州船政作為中國當時最大的造船企業,其總計製造的40餘艘艦船,占當時全國造船總噸位的82%。中國近代約60%的海軍軍官,出身於福建,鄧世昌、劉步蟾、薩鎮冰、陳紹寬等,其中大批福州人,清朝到民國先後13任海軍總長、次長、總司令為福州人囊括,人稱「閩系海軍」。

可惜的是,1884年(光緒十年)中法戰爭的馬尾海戰,讓福建水師全軍覆沒,福州城市近代化的進程也遭遇阻斷。而福建的另一商埠廈門,此時充分發揮海岸曲折、深水良港、鄰近海外等優勢,在現代化的路上突飛猛進,至今是福建第一大海港。

【三坊七巷】

每當中原戰火燃起,就有一批批移民不斷南遷,順閩江而下,來到福州尋找新的家園。中原的合院住宅,隨移民而傳入,漸漸形成坊、巷等街道。

著名的「三坊七巷」,便是其中的一部分。三坊七巷起於晉,成於唐宋、至明清鼎盛。是中國主城區格局保存最為完整的古街巷。

這里走出過10位院士,10位尚書,10位總督,151位進士。前面講到的福州籍名士,很多就出自這里。

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之三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之七巷,這片街區被稱為「明清建築博物館」。

白牆斑駁,青苔黑瓦,紅燈籠搖曳,馬鞍牆高聳。

【民居古建】閩東標志性的馬鞍型風火牆,據說來自江南馬頭牆在福建的變種,是江南水墨的色調,與閩南熱烈外放的紅磚大厝,形成鮮明反差。

【榕城榕樹】福州為榕樹置留的空間,一定讓其他城市的樹種羨慕(刺桐之於泉州也遠沒有這班待遇的),不過榕樹也給福州回饋了溫厚雍容且大度的氣質。

隨處可見巨型的榕樹,遮天蔽日地護住一片街路。

撈化、花生湯、鍋邊、荔枝肉、酸辣湯、 海筍、米齋、米時、馬蹄糕、魚丸、魚面、魚卷、肉燕、拌面、芋頭糕、海蠣餅、永泰蔥餅、糯米飯、光餅、糟肉/魚、還有"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的佛跳牆(雖然我不喜歡吃,但這個名字我一直特別喜歡)……看到這份福州美食單子,我知道我還會來福州很多次。

對的,還要去看福州的上下杭(津口埠頭、百年前CBD),煙台山(萬國建築博覽會)、福道(城市森林步道,總長約19公里,也許是中國最美的城市游步道)……

福州,下次再會。

部分資料來源

虎啾,星球研究所「什麼是福州?」

大羽,地道風物「福州,「最不福建」的福建城市?」

「福州市志」

旅行菌「中國「最」沒存在感的省會」

星球君「忽然,想去福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