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有一枚裕民通寶,背面是工壹兩,請幫忙鑒定一下價值
首先 你的這枚錢是100%的假錢 真錢看圖 不過背一兩的我沒有
康熙十二年(1673年)撤藩令頒布後,當年11月藩王領袖吳三桂首先發動叛亂,第二年正月耿精忠在福州也相繼起兵,自稱總統兵馬大將軍,統兵三路向清軍發起進攻。攻佔江西後,因軍隊糧餉不足,耿精忠即在福州耿王莊鼓鑄「裕民通寶」銅錢。康熙十五年(1676年)8月進攻浙江舟山前夕,耿精忠部將投清,耿被困福州城中,最後被迫出城投降,在清廷平定「三藩」之亂後被處死。
「裕民通寶」錢,在當時為一種權銀錢,即表明對銀作價,其普品背鑄「一分」、「一錢」等字樣,每枚銅錢可兌換一分銀、一錢銀。此錢背鑄「一兩」字樣即可兌一兩銀。宋、元、明、清時期,金錢的魅力有增無減,有「百金買駿馬,萬金買高爵」之說,以軍官出征時,用錢買人頭,按人頭數目論功行賞。此「裕民通寶」背「一兩」兌銀一兩的大錢,極有可能是耿精忠被困福州城時所鑄,論功賞給其軍官,全力抵抗清軍以求一隅。因其鑄期短、鑄量極少,加上戰爭轉移陣地遺棄的關系,保留下來的今極為少見,以至平叛後乃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查禁、大量收繳、銷毀,嚴革偽號雜錢時,此「裕民通寶」背「一兩」權銀錢一直遺漏在民間而未被官方發現,屬出譜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