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福州朱紫坊歷史文化街區打卡攻略
朱紫坊歷史文化街區位於福州最繁華的商貿中心東街口,佔地面積也是達到了16公頃,在唐代的時候形成,送到的時候得名,距離至今已經有著千多年的歷史了,可謂是歷史氣息濃厚,是歷史學者必須打卡的地方之一,下面小編就整理了一份朱紫坊打卡攻略,詳情請見下文。
1、拍照打卡
朱紫坊街區遊客中心
地址:朱紫坊8號
選址於朱紫坊西入口地塊,總面積約400_,整體裝修風格簡潔明快,重視時代感,舒適感、現代化和科技感,純白色調打造的空間多功能化,兩邊的古厝浮雕展示了傳統街區的特色元素,又與整體風格渾然一體,讓人眼前煥然一新,內部的旋轉樓梯造型感十足,十分適合拍照。
遊客中心是展示景區形象的窗口,具有引導服務、遊憩集散、解說咨詢等傳統遊客中心的基礎功能,在此之上還增加了文創展示區(常態化展示銷售具有朱紫坊特色的文創產品)、展覽沙龍區(引入優質商戶、大師工作室、青年藝術家等機構或個人開展小型藝文活動和互動沙龍)、商業休閑區(引入水吧、書吧、輕食等休閑功能業態,滿足遊客多元化旅遊需求)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復合空間。
2、沉浸看展
芙蓉園(沈紹安漆藝博物館)
詳細地址:朱紫坊34號
開放時間:周二-周日10:00-12:00,14:00-16:00
蓉園始建於宋代,佔地面積約3660平方米,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是福州著名的古典園林,舊時稱為三山南館,是文人雅士經常宴樂會集的地方。其主座原是宋朝參知政事陳_的芙蓉別館,因在園中遍植芙蓉而得名芙蓉園。
2020年,沈紹安漆藝博物館入駐芙蓉園。館內展示了晚清以及民國時期和建國後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國內外漆藝作品。市民遊客可前往參觀,近距離感受和體驗大漆藝術的文化魅力。
陳兆鏘故居(福建省工藝美術館)
詳細地址:法海路8號
開放時間:9:30-17:00
位於朱紫坊法海路8號的陳兆鏘故居現為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1912年前後被陳兆鏘購買並重建,佔地面積為3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四面圍牆,是當年法海路上最大的宅院。
2019年,由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協會、福建省藝術收藏協會共同創辦的福建省工藝美術博覽園擇址於陳兆鏘故居,現館內展示著漆器、瓷器、木雕等多種類的福建工藝精品。
_園(景德鎮陶瓷藝術展)
地址:朱紫坊26號
_園以展示德化陶瓷為主。園內長期展示復刻故宮文物、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陶瓷作品,同時不定期展示其他非遺類展品,是瓷器與傳統文化交流的空間,逛吃的同時提升藝術修養。
壽山石雕刻藝術館
地址:花園弄25號
此館為非遺傳承館,致力於打造壽山石中、高端品牌,優質的玉石雕藝術品交流平台,館內有多件精美壽山石雕刻藝術品。
榕隱山居(國禮大師瓷器藝術展)
地址:花園弄48號
以國禮大師曾映雪的藝術瓷為媒,打造一個恬靜淡雅、曲徑通幽的院落。
3、吃喝玩樂購
_喜咖啡廳
地址:花園弄17號
藏匿在小巷子內的歡喜咖啡廳,在繁華的街道里鬧中取靜,給人一種曲徑通幽處的小驚喜。
古樸的雙層大院,木質的紋路遇上Tiffany藍,添加了許多浪漫復古元素,季節限定的蛋糕好吃又好看,很適合在閑暇之餘打發時光。
拎咖啡
地址:津門路36號
是以第三波咖啡概念,孕育而生的自家烘焙咖啡館。店面有兩層,招牌比較小,門口有一棵大樹。由於老房子是木質結構,店內部分也採用了木結構的裝修,整體布置精美文藝,加之二樓窗戶視角獨特,吸引了許多人去打卡拍照。
_食匯
地址:府學弄31號
_食匯,是一家以傳統漢風為主題的餐廳,里邊還可以進行漢服妝造體驗。內部環境清雅,適合商務洽談、家庭聚會、朋友聚餐、生日派對等用餐需求。
和·懷石料理
地址:朱紫坊29號
這是一家可以滿足你所有對日料憧憬的餐廳,不經意間的味蕾綻放讓你感受到莫名的幸福。純包間的餐食區,私密性好,又是情意與美景兼得的位置,若不提醒是在福州,也許真的錯當這里是京都了。
集賢賓
地址:芙蓉弄4號
集賢賓,一個經過深度美學改造的復合新空間,以音樂戲曲為主,結合舉辦各種手工刺綉、旗袍定製、香道、茶道、花道等雅集活動。
林_小院
地址:芙蓉弄3號
專注於手工皮具的工坊,可以製作包包、鑰匙扣、掛飾、錢包、卡包等各種特色皮具。生日或者特別的節日,可以到這里為自己或家人朋友做一款有溫度的禮物送給他們。
小海狸手工鋪
地址:花園弄56號
小海狸手工鋪,是一家以兒童手工藝術為主的,集手工製作、課程、營隊活動的藝術創作交流機構。從手作激發孩子們思考,以思考造就獨立。家裡有小朋友的,可以帶去體驗一番。
後六手鼓工坊
地址:朱紫坊38-1號
這是福建省目前唯一一家以手鼓跟吉他作為主要教學的琴行,店內裝修具有民族特色,目前經營樂器銷售,音樂培訓,零基礎年會節目編排,店內音樂培訓中心設有各專業成人班、少兒普及班、考級班,為社會培養了大量的音樂愛好者,中心學員曾多次在國家及地區各級別的音樂比賽中獲獎。
鹿森文化
地址:朱紫坊37號
高端文化客廳,以學術圈內高端講堂為主,不定期舉行小型的讀書會、觀影會、藝文活動等。這家店超越了圖書銷售,提供大量珍稀版本的人文社科類圖書。遊客市民在街區駐足歇腳的時間,可以到書店裡逛逛,喝杯咖啡,聽聽講座,體驗下老手藝,感受朱紫坊街區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小編點評
想必這一套下來可以把行程排得滿滿的,能夠徹底的感受到朱紫坊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Ⅱ 榕城的文化
福州文化作為閩文化的一個分支,具有強烈的族群和地域特徵,在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和習俗的大體框架之下,也發展出了自身獨特的語言、習俗、節日、建築、藝術、群體文化性格等。晉代以降、尤其是晚唐以來的大量中原漢人移民將上古和中古的漢族文化帶到福州,而被邊緣化的土著閩越文化也部分融入其中,二者相互結合,在相對隔絕的自然地理和歷史地理條件下發展出了族群特性鮮明的福州文化,它既和閩民系的其他分支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交融,同時又具備自身特有的地域文化系統。
福州的傳統民居建築自成體系,具有極為鮮明的地域特色,它屬於閩海系建築區中的閩東民居,這種建築形式的分布基本與閩東語的使用區域一致。典型的福州傳統民居材料以木構為主,輔以磚石,其平面布局多採用「三合內庭型」,即縱軸上一次安排「門廳—內庭—廳堂—內庭—廳堂—……」,以主廳堂為核心,主廳堂有三開間、五開間或七開間的,天井兩側是廊廡。大型的民居往往採用在軸線兩側重復模式單元來橫向擴展成多橫多進的院落,而有時則是在兩側配以護屋或花廳,花廳是休閑會客之處,多以假山、樓閣、涼亭、水榭裝點成小型的私家園林,是體現主人審美情趣的空間。福州民居結構上多用穿斗式和抬梁式,由柱承重,挑檐則是扁作直梁式的插栱挑檐。
福州民居外觀上最顯著的特徵是馬鞍形封火牆、大門等結構,它們也是福州和閩東地區所特有的。福州的封火山牆採用馬鞍曲線型,牆體高大、隨著梁架起伏,兩端翹起,動勢強烈,也被稱為馬鞍牆或馬頭牆,這種牆體形式在中國除閩東外的其他地區幾乎是不存在的,牆體用牡蠣殼灰或石灰塗抹成白色,而牆頭和翹角都施有彩繪雕塑,有些雕塑包含了大量與海洋有關的元素。波浪般連綿的馬鞍牆曲線在20世紀中葉之前構成了福州城市天際線的輪廓。福州民居的大門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以插拱支撐單坡屋頂形成似為門罩的雨罩,另一種是採用三間六扇門或明三暗五六扇門,門廊寬敞,施雙坡頂、兩側由封火牆延伸出牌堵,大門後用一扇插屏門隔擋第一進院落,第二種大門的中間正門僅在重大儀式時打開,平時進出都走兩側小門。建築中的門窗、斗拱、梁架等部位常常修飾以精緻的木雕。福州的寺廟、祠堂等宗教建築和公共建築也採用和福州民居相似的建築模式,而殿宇中常有藻井,連重建於明代的福州清真寺也採用了福州傳統建築的布局和封火牆等元素。在維持福州民居基本形貌的基礎上,福州各地的民居建築在細節上又有所差別。一些處在山區的福州民居(如閩清一帶的一些民居)常在建築平面兩側或對角線處加蓋炮樓、城堡、吊腳樓,這是歷史上為了防禦匪徒而建造的。而福清一帶的民居受到莆仙民居的影響,常常用紅磚砌牆,飛檐翹脊,大門裝修考究。福州的一些當代建築為了體現本土特色,在外觀上也採用了馬鞍形封火牆這個典型的福州傳統建築元素。
此外,福州的海邊或海島上的民居為抵禦台風,大部分採用石砌,並以石塊壓瓦。過去福州社會底層小家庭的居民住宅有著其他的形制,許多下層小戶人家居住在連片的聯排木屋中,水邊的小戶居民則常住干欄式的提腳房(高腳樓),而福州疍民則以船為家,這些居住形式都是純木構的。福州畲族的民居大多規模很小、形制簡單,中間常為廳堂,有木屏隔為前後庭,左右是廂房,家族聚居的大厝很少見。
福州傳統民居建築分布在福州各地,其中一些非常具有代表性。比如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歷史上一直是福州豪門望族的居住區,其佔地40.2公頃,現存268座明清古民居,是中國都市中心保留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被譽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三坊七巷的整體被列為中國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閩清縣的宏琳厝是中國最大的單體古民居,它佔地17832平方米,共有35間廳堂、30個天井、36扇風火牆、13座大門,666間房間,從1795年到1823年歷時28年才建造完畢,居住著黃氏家族100多戶900多人,建築內擁有大量精美的木雕、石雕、磚雕等。 由於儒家思想的長期熏陶,福州的宗族觀念較深,祠堂眾多,有統計數據認為福州的祠堂有2000多座,而祭祖在福州的社會生活中也相當重要。祭祖一般在宗族祠堂進行,各家族的儀式細節有所差別,每年祭祖的次數和日期也不盡相同,較為常見的是在農歷的元宵、中元節和冬至祭祖,中元節之後做半段時往往伴隨著祭祖和宴會。宗族觀念也反映在福州傳統民居中的空間分配上,在民居院落中主廳堂的正房是由長輩來居住的。
福州婚俗要求男方先下聘禮,女方則准備妝奩,馬桶、梳妝箱和大腳盆是必備妝奩,定親和迎娶前男方都需先送禮至女方家庭,女方則要有特定的回禮。婚禮當日,男方還要找一些家庭背景良好的男孩在洞房的馬桶中撒尿,以求早生男孩,稱為「開桶」;新婦被接到到男方家中後要叩見男方家族長輩,長輩則會送新婦見面禮,早年新娘出嫁常有伴房媽相伴,而過去伴房媽很多都是福州疍民婦女。家裡誕生頭胎孩子時,會向親戚近鄰分送太平面或紅蛋,新生兒的外祖父母家則負責置辦嬰兒用品和禮品,孩子滿月和周歲時家中常常會辦宴席,有的家庭還會讓滿周歲的幼兒抓周。福州族群生日時要吃太平面,而從虛歲五十歲生日起開始做壽。福州地區的葬禮往往要求子孫披麻戴孝,男性子孫穿戴麻衣、草帽,女性子孫身著粗麻布衣裳,其餘親人則腰纏白布。傳統葬禮還講究「做七」,即葬禮要辦七七四十九日,佛教徒或道教徒常在家中辦道場或請僧侶念經。
福州的民間信仰有著久遠的歷史,它和道教緊密結合,對福州的社會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並滲透到了民間習俗中去。福州的各種民間神靈數量龐大,許多社區和村莊還有自己的地方神,每年福州各地都會舉行規模盛大的迎神和游神活動。福州迎神、游神活動是農歷正月的重要習俗活動,常常在正月初十到十五這段時間內舉行,活動多以村或社區為單位,有時幾個社區也會聯合迎神,具體儀式是將神祇塑像接入大轎中,並由人抬著在社區街道上巡遊,而當地百姓往往會夾道迎接或觀看,信徒則會燒香放炮,並在家門口擺設供品,希望迎神隊伍能夠在家門多停留一些時刻。迎神往往是社區一年中最熱鬧的活動之一。除了正月之外,特定的神祇還會有其獨特的紀念日來進行迎神,此外有的神祇的迎神還會中元節前進行。
福州市中心就分布有溫泉帶,而福州人開發市區的溫泉資源已有很長的歷史,形成了被被稱為「金湯文化」的福州溫泉澡堂文化。在北宋嘉佑年間福州已建起了「官湯」、「民湯」40多處。福州市區的一些地名也來自於溫泉,比如鼓樓區的古三座就得名於該地段始建於五代的三座溫泉。澡堂被福州人稱為「湯池店」(平話字:Tŏng-diè-dáing)。福州人利用溫泉沐浴、養生、療疾,同時也將溫泉澡堂作為社交場所,因而澡堂成為福州人尤其是老一輩福州人生活中重要的休閑內容之一。但近年來,福州的澡堂文化漸漸衰落,以至於政府部門提出要搶救澡堂文化。 福州文學初興於唐末五代,早期以詩詞賦為主,在宋代出現了張元干、鄭思肖這樣的詩詞名家,而明代的閩中十子中有九位都來自福州府,像張經、葉向高這樣的著名官員也有佳作傳世。南宋梁克家所編寫的福州地方誌《三山志》是福建存世最早的地方誌,其文筆優雅,是早期地方誌的典範之作。明代,小說開始在福州出現,閩縣的徐熥創作了《十八娘外傳》、《陳金鳳外傳》等文言歷史小說,其中《陳金鳳外傳》是以歷史上唯一表現五代時福州的閩國宮廷的小說。清道光年間,福州女詩人李桂玉創作了中國迄今為止篇幅最長的彈詞小說《榴花夢》。從清末到現代,福州既產生了林紓這樣使用文言的舊式作家,也出現了冰心、廬隱、胡也頻這樣的新式作家。
本土的福州語文學在清朝繁榮起來。18世紀的乾隆年間,筆名為里人何求的作家完成了長篇小說《閩都別記》,該小說中大量使用福州話,記錄了許多民間故事、福建野史、風俗習慣、俚謠俗諺等,是福州歷史上最重要的本土文學作品之一。此後,隨著基督教在福州的傳播,又出現許多用漢字書寫的福州語《聖經》和聖詩(如《榕腔聖詩》)。19世紀中後期平話字發明以後,也出現了用平話字寫成的福州語聖經和其他的基督教相關作品。福州語文學的另外一種形式就是戲劇,比如閩劇劇本都是用福州語(漢字福州俗字)寫成的。1949年之後,用漢字或平話字編寫的福州語書籍的出版停止了,但閩劇劇本的編寫仍然在延續。
已知最早的福州話韻書是明朝晚期的《戚參將八音字義便覽》,後於清朝編入《戚林八音》,清末又出現了《加訂美全八音》。平話字發明後,福州的基督教會編寫了《Dictionary of the Foochow Dialect》、《An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f the Foochow dialect》等榕-英或英-榕向的詞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有李如龍主編的《福州方言詞典》和馮愛珍主編的《福州方言詞典——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分卷》等福州話-普通話向詞典出版。 福州市的茶亭十番音樂、閩劇、福州評話、福州伬藝壽山石雕、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軟木畫、聚春園佛跳牆製作技藝、馬尾區的馬尾-馬祖元宵節俗、倉山區的陳靖姑信俗、羅源縣的六神經絡骨通葯製作工藝和畲族服飾均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Ⅲ 福州人過生日有很多習俗,你知道哪些
一:吃太平面一年一次的生日,是很多人最期待的節日吧,跟其他節日不同,這個節日是紀念自己來到這個世界上的證明,也飽含著人們的祝福,祝福你又健康的成長了。不同地方過生日也有不同的習俗,有的吃蛋糕,有的吃雞蛋,有的吃長壽面,像俄羅斯孩子過生日時不吃生日蛋糕,而是吃生日餡餅。像愛爾蘭 小孩過生日有“生日撞頭”的習俗。過生日的孩子被小心地頭朝下拎起來,輕輕地一下一下撞地板,一歲撞一下。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福州人過生日的習俗。
福州太平面,是用福州本地產的手工線面為主料,再加入兩顆白水煮的鴨蛋,澆上一勺熱騰騰的番鴨湯(也有人澆的是雞湯、排骨湯),一碗湯鮮味美的太平線面便可享用了。 面里加的兩顆鴨蛋被福州人叫做"太平蛋"。這是因為福州東臨大海,當地人們的生活與海息息相關。不管是出海捕撈,還是外出做生意,都離不開水運。而人們出海時,最擔心遇見風浪。而鴨蛋在福州方言中的發音接近於"壓浪",因此人們便取其"太平"之寓意,將其稱為"太平蛋",並加入人們日常所食的線面中,取名為"太平面"。在生日的時候吃,也希望被祝福的人平平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