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涉台辦事處在哪裡
擴展閱讀
怎麼去廈門湖裡區馬壠 2025-09-19 03:19:51

福州涉台辦事處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5-09-19 02:06:24

㈠ 福建最著名的古村落在哪裡

福建共有12個村落入選,第七屆全國生態 旅遊 文化產業發展高峰論壇發布的 2017年《最美古村落》榜單 。

這12個村落分別為:

福安市溪潭鎮廉村、晉江市金井鎮福全村、連城縣廟前鎮芷溪村、連城縣宣和鄉培田村、龍岩市新羅區適中鎮中心村、南靖縣書洋鎮田螺坑村、屏南縣甘棠鄉漈下村、清流縣賴坊鄉賴坊村、武夷山市武夷鄉下梅村、武夷山市興田鎮城村、尤溪縣洋中鎮桂峰村、長汀縣三洲鄉三洲村

福安市溪潭鎮廉村

廉村全景

廉村作為八閩進士第一村,唐宋以來,先後出了幾十名進士,更是養育了福建第一位進士——薛令之。因薛令之為官廉潔正直,肅宗敕封他所在的村為「廉村」,水為「廉溪」,山為「廉嶺」,從此,廉村「三廉」聲名遠播。而由皇帝敕封以「廉」字命名的村莊,更僅此一個。

因交通便利, 歷史 上廉村曾是閩東北的物流集散中心,同時也是穆陽溪流域的經濟文化中心;如今的廉村,已成為中國 歷史 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

晉江市金井鎮福全村

晉江金井鎮福全村,地處晉江東南,2007年6月被公布為「中國 歷史 文化名村」。其實早在宋代,福全港就是泉州海外貿易的港口之一。

晉南重要的軍事重鎮福全所城,現在依然可見。城周六百五十丈,基廣一丈三尺,高二丈一尺。以1米左右長、24厘米見方的花崗岩條石壘砌外牆,角石壘砌內牆。城內舊有十三境,街道縱橫,居住一千多戶人家,二十幾個姓氏。有「百家姓,萬人煙」之稱。據說出於軍事防衛的需要,北門街、西門街、泰福街、文宣街、廟兜街、南門的前街和後街等都連接如丁字形,被稱為「丁字街」。

連城縣廟前鎮芷溪村

連城芷溪村是連城縣廟前鎮的一個萬人古村,八百年 歷史 造就眾多官商大宅,九廳十八井建築此村全國最多,素有客家大宅門之稱,文風鼎盛,人材輩出。走在密集的古街里,猶如走進古畫《清明上河圖》一般。這里人來人往,熱鬧繁華,商鋪、酒館、作坊應有盡有。古宅200多棟,區區四姓人就有華麗宗祠74座,全國罕見。

連城縣宣和鄉培田村

擁有800多年 歷史 ,是目前我國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時期客家古民居建築群,堪與永定土樓、梅州圍龍屋相媲美。30幢高堂華屋、21座宗祠、6家書院和一條千米古街組成了它特有的文化氛圍,被譽為「民間故宮」,榮登「中國十大最美村鎮」。

走在千米古慶納豎街,地上鋪著整潔精緻的鵝卵石,沿街兩旁都是老式店鋪、茶館、肉鋪、中葯堂等,這里是培田主要的商業集市。古代客家人要到汀州考秀才,常常成群結隊地通過這條古街步行至汀州府,所以有人把這條街稱為「秀才街」。如今雖盛景不再,但依然留著過去商貿繁華的印跡。

龍岩市新羅區適中鎮中心村

中心村內遍布上百座三層以上的方形土樓,建築年代久遠、數量多、規模大、樓層高,而且匯聚了明清的建築藝術、宮廷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精神。典常樓是我省現存最華麗的方形土樓,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豐樓建造於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是福建現存最茄肢古老的土樓之一。

南靖縣書洋鎮田螺坑村

「四菜一湯」土樓群

上看像朵花,下看布達拉——田螺坑土樓群,是福建土樓中最具特色的典型代表。當然,除了藝術造型外,土樓還別有講究,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次序建造。也因其獨具特色的建築形體組合,被中國古建築保護專家組組長羅哲文稱為「世界建築奇葩」。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顧問史蒂汶斯安德列稱田螺坑土樓群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神話般的譽大山區建築模式」。

屏南縣甘棠鄉漈下村

屏南縣甘棠鄉漈下村是第四批中國 歷史 文化名村、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這個海拔802米的古村落四面環山,村居依山沿溪構築,前有雙溪夾流,後有層巒疊嶂,恰似飛鳳落洋。這里澗水環繞,古民居、古廊橋令人目不暇接。

讓漈下村民引以為豪的除了秀美的鄉村景緻,還有濃郁的 歷史 風情。該村是涉台古村,戍台名將甘國寶祖居地,是古代宗法制度及涉台法緣古村落的典型代表,集村落文化、名人文化、武術文化、農耕文化、宗教文化、生態文化於一體。如今,這些已悄然帶動村莊 旅遊 產業的發展,成為周邊居民周末自駕 旅遊 的目的地。

清流縣賴坊鄉賴坊村

賴坊古民居

賴坊村是一個有著千年 歷史 的客家村落。當地現存的明清時期古民居100多座,2007年被福建省政府批准為省級 歷史 文化名鄉;2008年被國家城鄉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評為中國 歷史 文化名村。同時,這里保留下來的傳統民俗,真實反映了宋末以來,客家人在閩西山村生產生活的真實情況,是農耕文明的活化石。

武夷山市武夷鄉下梅村

小橋,流水,人家,風雨廊,美人靠,展示出下梅水鄉風情

大美武夷山,奇秀甲東南。中國 歷史 文化名村——下梅村,就坐落在武夷山腳下。

明清風格的古民居集磚雕、石雕、木雕藝術為一體,外觀古樸,鄉土氣息濃郁,形成別具特色的建築群,900多米的人工運河穿村而過,沿河兩河建有涼亭闌桿美人靠,古街、古井、古碼頭、古建築、古民居、古集市、加上古風淳樸的民情風俗,造就了典型的江南水鄉風貌。清代中後期,下梅還曾是通達俄羅斯的萬里茶道的起點,帶動了沿途200多個城市的發展,促進了中蒙俄三國的經濟交流。

武夷山市興田鎮城村

城村漢城遺址一角

城村是漢閩越王城遺址所在地,位於武夷山南麓。城村周圍寨牆四合,居民分別由4座大門出入。村中36條小巷縱橫交錯,迂迴曲折。村內尚存有許多古民居,大多是一進式的三合院,都有磚雕門樓,外觀十分古樸。城村附近的閩越王城遺址,是中國江南保存最完整的漢代古城遺址,也是追尋神秘的閩越古文明的一扇窗口。王城傍城村而存,城村因王城而名。

尤溪縣洋中鎮桂峰村

漫步古茶樓下,仍能感受到濃郁的文化氣息

三明市尤溪縣洋中鎮的東北部,「藏」著個小村子——桂峰村,村裡有數百株四季桂花,常年芳香四溢。走進小村,明清時代的繁華街區躍然眼前,數十座不同年代、風格各異的古建築,讓你仿若穿越時空。而小村附近的層層梯田,與村落裊裊炊煙、村中勞作的人群,組成一幅濃濃的山水田園畫。

桂峰村已有700多年的 歷史 ,北宋名臣蔡襄之九世孫蔡長在此肇基,承祖訓避世築居、耕讀傳家。這里曾是內地達官貴人、商賈小販往返福州的必經之地和食宿的唯一中轉站。很多專家學者來桂峰參觀後贊嘆:「厝厝均有文化,滿街都是 歷史 」。

長汀縣三洲鄉三洲村

「先有三洲,後有汀州。」自古汀江水運碼頭,穿越千年風塵歲月。累積這方水土富庶,積淀古進賢鄉追求。舟楫往來,商賈雲集,風雷激盪,氣吞萬里如虎。枕山、環水、面屏,一座座祠堂,一幢幢古建,一條條巷道,一處處磚牆,飛檐翹角,雕梁畫棟,斗拱森森,美輪美奐,穿越時光隧道傲視風雲。迎神廟會、抬神打醮,「花燈鑼鼓挑一擔」,演繹人傑地靈的千年傳說。

此次 《最美古村落》榜單是完全公益性質的,評價標准主要為:

1、有悠久的建村 歷史 ,中華傳統文化沉澱深厚;

2、保存有一定數量的房屋等古建築,且建築物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工藝水準、藝術價值、觀賞價值較高,即 旅遊 開發價值較高;

3、有一定的知名度。

(閩南網 陳輝達)

2017年最後一個月,也就是上個月,我正好去福建拍了一個 旅遊 視頻,順便去游覽了慕名已久的桂峰古村落,這個古村位於福州西部幾十公里處,依山傍水,景緻非常美麗,而且 歷史 久遠,至今仍保持著原始淳樸的生活氣息,生活在這里的大多數仍是原來的村民,今年開始經營 旅遊 ,目前有很多民宿客棧還有農家樂餐廳,小吃,特產店,周末或假日來這里游覽一番,別有一番情調。

桂峰村位於福建省三明市,四面環山,是中國 歷史 文化名村,被譽為「山中理窟」。

桂峰村環境優美,自然美景和人文建築頗多,有些渾然天成,有些人工雕鑿,都凸顯著桂峰村古舊的 歷史 感,婀娜多姿,清新脫俗。

桂峰村內有千年古寺,石橋,和許多古建築,再加上桂峰村氣候宜人,山清水秀,吸引了古今許多文人墨客。

桂峰村中蔡氏祖廟和蔡氏宗祠,蔡氏祖廟位於村中心,高大寬敞,建築雖並不豪華,卻能看出其精心設計,在蔡氏子孫當中佔有重要位置。

祖廟背倚青山,面朝綠水,古樸典雅,建築簡單大方,美觀而不簡陋,現存建築基本完整。

桂峰村的古建築還有石獅厝,後門嶺民居,歷經拜年仍然煥然如新,高大宏偉,斗拱翹角,裝飾華麗。

都說古建築是 歷史 的影子,同時也是體現古村落的古樸典美的主角,桂峰村無論是民居,石橋,街道,亦或是寺廟祠堂都無不體現桂峰村的古典美。

相對於古建築,桂峰村四周的自然景色,也是十分不錯,走上桂峰村周圍的山,可以俯視整個村落,將所有紅牆青瓦盡收眼底。

桂峰村 歷史 悠久,從唐宋時期就有人到次居住,不少學士發現此地山靈水秀,其中最有名書法家蔡襄及後裔,在此地結廬而居。

不少專家學者來到此地,猶如涉足 歷史 的長廊,猶如仙境一般,不禁感嘆滿街都是 歷史 的痕跡。

我雖不是芷溪人,小時去芷溪半天都轉不出村,'現在到芷溪玩,不用門票。其它古村落是收門票的喲

㈡ 福建最著名的古村落在哪裡

福建共有12個村落入選,第七屆全國生態 旅遊 文化產業發展高峰論壇發布的 2017年《最美古村落》榜單 。

這12個村落分別為:

福安市溪潭鎮廉村、晉江市金井鎮福全村、連城縣廟前鎮芷溪村、連城縣宣和鄉培田村、龍岩市新羅區適中鎮中心村、南靖縣書洋鎮田螺坑村、屏南縣甘棠鄉漈下村、清流縣賴坊鄉賴坊村、武夷山市武夷鄉下梅村、武夷山市興田鎮城村、尤溪縣洋中鎮桂峰村、長汀縣三洲鄉三洲村

福安市溪潭鎮廉村

廉村全景

廉村作為八閩進士第一村,唐宋以來,先後出了幾十名進士,更是養育了福建第一位進士——薛令之。因薛令之為官廉潔正直,肅宗敕封他所在的村為「廉村」,水為「廉溪」,山為「廉嶺」,從此,廉村「三廉」聲名遠播。而由皇帝敕封以「廉」字命名的村莊,更僅此一個。

因交通便利, 歷史 上廉村曾是閩東北的物流集散中心,同時也是穆陽溪流域的經濟文化中心;如今的廉村,已成為中國 歷史 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

晉江市金井鎮福全村

晉江金井鎮福全村,地處晉江東南,2007年6月被公布為「中國 歷史 文化名村」。其實早在宋代,福全港就是泉州海外貿易的港口之一。

晉南重要的軍事重鎮福全所城,現在依然可見。城周六百五十丈,基廣一丈三尺,高二丈一尺。以1米左右長、24厘米見方的花崗岩條石壘砌外牆,角石壘砌內牆。城內舊有十三境,街道縱橫,居住一千多戶人家,二十幾個姓氏。有「百家姓,萬人煙」之稱。據說出於軍事防衛的需要,北門街、西門街、泰福街、文宣街、廟兜街、南門的前街和後街等都連接如丁字形,被稱為「丁字街」。

連城縣廟前鎮芷溪村

連城芷溪村是連城縣廟前鎮的一個萬人古村,八百年 歷史 造就眾多官商大宅,九廳十八井建築此村全國最多,素有客家大宅門之稱,文風鼎盛,人材輩出。走在密集的古街里,猶如走進古畫《清明上河圖》一般。這里人來人往,熱鬧繁華,商鋪、酒館、作坊應有盡有。古宅200多棟,區區四姓人就有華麗宗祠74座,全國罕見。

連城縣宣和鄉培田村

擁有800多年 歷史 ,是目前我國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時期客家古民居建築群,堪與永定土樓、梅州圍龍屋相媲美。30幢高堂華屋、21座宗祠、6家書院和一條千米古街組成了它特有的文化氛圍,被譽為「民間故宮」,榮登「中國十大最美村鎮」。

走在千米古慶納豎街,地上鋪著整潔精緻的鵝卵石,沿街兩旁都是老式店鋪、茶館、肉鋪、中葯堂等,這里是培田主要的商業集市。古代客家人要到汀州考秀才,常常成群結隊地通過這條古街步行至汀州府,所以有人把這條街稱為「秀才街」。如今雖盛景不再,但依然留著過去商貿繁華的印跡。

龍岩市新羅區適中鎮中心村

中心村內遍布上百座三層以上的方形土樓,建築年代久遠、數量多、規模大、樓層高,而且匯聚了明清的建築藝術、宮廷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精神。典常樓是我省現存最華麗的方形土樓,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豐樓建造於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是福建現存最茄肢古老的土樓之一。

南靖縣書洋鎮田螺坑村

「四菜一湯」土樓群

上看像朵花,下看布達拉——田螺坑土樓群,是福建土樓中最具特色的典型代表。當然,除了藝術造型外,土樓還別有講究,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次序建造。也因其獨具特色的建築形體組合,被中國古建築保護專家組組長羅哲文稱為「世界建築奇葩」。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顧問史蒂汶斯安德列稱田螺坑土樓群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神話般的譽大山區建築模式」。

屏南縣甘棠鄉漈下村

屏南縣甘棠鄉漈下村是第四批中國 歷史 文化名村、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這個海拔802米的古村落四面環山,村居依山沿溪構築,前有雙溪夾流,後有層巒疊嶂,恰似飛鳳落洋。這里澗水環繞,古民居、古廊橋令人目不暇接。

讓漈下村民引以為豪的除了秀美的鄉村景緻,還有濃郁的 歷史 風情。該村是涉台古村,戍台名將甘國寶祖居地,是古代宗法制度及涉台法緣古村落的典型代表,集村落文化、名人文化、武術文化、農耕文化、宗教文化、生態文化於一體。如今,這些已悄然帶動村莊 旅遊 產業的發展,成為周邊居民周末自駕 旅遊 的目的地。

清流縣賴坊鄉賴坊村

賴坊古民居

賴坊村是一個有著千年 歷史 的客家村落。當地現存的明清時期古民居100多座,2007年被福建省政府批准為省級 歷史 文化名鄉;2008年被國家城鄉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評為中國 歷史 文化名村。同時,這里保留下來的傳統民俗,真實反映了宋末以來,客家人在閩西山村生產生活的真實情況,是農耕文明的活化石。

武夷山市武夷鄉下梅村

小橋,流水,人家,風雨廊,美人靠,展示出下梅水鄉風情

大美武夷山,奇秀甲東南。中國 歷史 文化名村——下梅村,就坐落在武夷山腳下。

明清風格的古民居集磚雕、石雕、木雕藝術為一體,外觀古樸,鄉土氣息濃郁,形成別具特色的建築群,900多米的人工運河穿村而過,沿河兩河建有涼亭闌桿美人靠,古街、古井、古碼頭、古建築、古民居、古集市、加上古風淳樸的民情風俗,造就了典型的江南水鄉風貌。清代中後期,下梅還曾是通達俄羅斯的萬里茶道的起點,帶動了沿途200多個城市的發展,促進了中蒙俄三國的經濟交流。

武夷山市興田鎮城村

城村漢城遺址一角

城村是漢閩越王城遺址所在地,位於武夷山南麓。城村周圍寨牆四合,居民分別由4座大門出入。村中36條小巷縱橫交錯,迂迴曲折。村內尚存有許多古民居,大多是一進式的三合院,都有磚雕門樓,外觀十分古樸。城村附近的閩越王城遺址,是中國江南保存最完整的漢代古城遺址,也是追尋神秘的閩越古文明的一扇窗口。王城傍城村而存,城村因王城而名。

尤溪縣洋中鎮桂峰村

漫步古茶樓下,仍能感受到濃郁的文化氣息

三明市尤溪縣洋中鎮的東北部,「藏」著個小村子——桂峰村,村裡有數百株四季桂花,常年芳香四溢。走進小村,明清時代的繁華街區躍然眼前,數十座不同年代、風格各異的古建築,讓你仿若穿越時空。而小村附近的層層梯田,與村落裊裊炊煙、村中勞作的人群,組成一幅濃濃的山水田園畫。

桂峰村已有700多年的 歷史 ,北宋名臣蔡襄之九世孫蔡長在此肇基,承祖訓避世築居、耕讀傳家。這里曾是內地達官貴人、商賈小販往返福州的必經之地和食宿的唯一中轉站。很多專家學者來桂峰參觀後贊嘆:「厝厝均有文化,滿街都是 歷史 」。

長汀縣三洲鄉三洲村

「先有三洲,後有汀州。」自古汀江水運碼頭,穿越千年風塵歲月。累積這方水土富庶,積淀古進賢鄉追求。舟楫往來,商賈雲集,風雷激盪,氣吞萬里如虎。枕山、環水、面屏,一座座祠堂,一幢幢古建,一條條巷道,一處處磚牆,飛檐翹角,雕梁畫棟,斗拱森森,美輪美奐,穿越時光隧道傲視風雲。迎神廟會、抬神打醮,「花燈鑼鼓挑一擔」,演繹人傑地靈的千年傳說。

此次 《最美古村落》榜單是完全公益性質的,評價標准主要為:

1、有悠久的建村 歷史 ,中華傳統文化沉澱深厚;

2、保存有一定數量的房屋等古建築,且建築物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工藝水準、藝術價值、觀賞價值較高,即 旅遊 開發價值較高;

3、有一定的知名度。

(閩南網 陳輝達)

2017年最後一個月,也就是上個月,我正好去福建拍了一個 旅遊 視頻,順便去游覽了慕名已久的桂峰古村落,這個古村位於福州西部幾十公里處,依山傍水,景緻非常美麗,而且 歷史 久遠,至今仍保持著原始淳樸的生活氣息,生活在這里的大多數仍是原來的村民,今年開始經營 旅遊 ,目前有很多民宿客棧還有農家樂餐廳,小吃,特產店,周末或假日來這里游覽一番,別有一番情調。

桂峰村位於福建省三明市,四面環山,是中國 歷史 文化名村,被譽為「山中理窟」。

桂峰村環境優美,自然美景和人文建築頗多,有些渾然天成,有些人工雕鑿,都凸顯著桂峰村古舊的 歷史 感,婀娜多姿,清新脫俗。

桂峰村內有千年古寺,石橋,和許多古建築,再加上桂峰村氣候宜人,山清水秀,吸引了古今許多文人墨客。

桂峰村中蔡氏祖廟和蔡氏宗祠,蔡氏祖廟位於村中心,高大寬敞,建築雖並不豪華,卻能看出其精心設計,在蔡氏子孫當中佔有重要位置。

祖廟背倚青山,面朝綠水,古樸典雅,建築簡單大方,美觀而不簡陋,現存建築基本完整。

桂峰村的古建築還有石獅厝,後門嶺民居,歷經拜年仍然煥然如新,高大宏偉,斗拱翹角,裝飾華麗。

都說古建築是 歷史 的影子,同時也是體現古村落的古樸典美的主角,桂峰村無論是民居,石橋,街道,亦或是寺廟祠堂都無不體現桂峰村的古典美。

相對於古建築,桂峰村四周的自然景色,也是十分不錯,走上桂峰村周圍的山,可以俯視整個村落,將所有紅牆青瓦盡收眼底。

桂峰村 歷史 悠久,從唐宋時期就有人到次居住,不少學士發現此地山靈水秀,其中最有名書法家蔡襄及後裔,在此地結廬而居。

不少專家學者來到此地,猶如涉足 歷史 的長廊,猶如仙境一般,不禁感嘆滿街都是 歷史 的痕跡。

在福建省,著名的古村落有許多,比如:福安市溪潭鎮廉村、南靖縣書洋鎮田螺坑村、長汀縣三洲鄉三洲村、晉江市金井鎮福全村等等。我說不上哪個是最著名的古村落,但我去過的連城縣宣和鄉培田村和永定客家土樓民俗文化村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有現代的民居特色,可算作是福建著名的「最美古村落」!

一、連城縣宣和鄉培田村

培田村是一位吳姓皇後的故居,其建築已有800多年的 歷史 ,是目前我國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時期客家古民居建築群。其精緻的建築,精湛的工藝,堪與永定土樓、梅州圍龍屋相媲美。30幢高堂華屋、21座宗祠、6家書院和一條千米古街組成了它特有的客家人文氣息,是中國客家建築文化的經典之作。培田村是中國 歷史 文化名村、國家4A級景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稱為「福建民居第一村」、「中國南方庄園」,有「民間故宮」之美譽」,榮登「中國十大最美村鎮」。

永定客家土樓建築獨特,閃耀著客家人的智慧,它具有防震、防火、防禦等多種功能,通風和採光良好,而且冬暖夏涼。許多土樓是按八卦圖設計的,中華傳統文化的烙印深深地銘刻其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富麗堂皇的「圓樓王子」——振成樓、五鳳樓(府第式土樓)經典——福裕樓、宛如布達拉宮的宮殿式建築——奎聚樓、「袖珍圓樓」——如升樓以及天後宮、土樓博物館等其他特徵土樓40多座。

三、其他著名古村落

福建省除了上面所說的著名古村落外,另外還有:連城縣廟前鎮芷溪村、龍岩市新羅區適中鎮中心村、屏南縣甘棠鄉漈下村、清流縣賴坊鄉賴坊村、武夷山市武夷鄉下梅村、武夷山市興田鎮城村、尤溪縣洋中鎮桂峰村等著名古村落。可以說:福建的著名古村落還是有很多的,非常值得去遊玩!

福建的古村很多,不僅保存得相對完整,且 歷史 文化價值也是極高的,古樸寧靜、山水相間的古村落十分適合休閑 旅遊 。列舉這10個福建較著名的古村落,答案不一。

一、山重村——福建漳州長泰縣

山重村,又稱古山重,全國特色景觀 旅遊 名村之一,村落四面環山,地貌奇異,青山疊翠、秀水漣漾。田野山麓中的萬畝花海,極具美感的鵝卵石而築的古村落,述說千年 歷史 的古樹,獨特原生態鄉村民俗,形成山重村特有的鄉野古韻。素有「千年古村落」、「 生態古山重山水花中游」之美稱。古村 歷史 追溯到唐朝,村內 歷史 文化資源豐富,千年古樟樹、宋代石佛塔、明代昭靈宮、子龍廟、水雲澗、百年古民居、薛氏、林氏家廟等。

二、長汀古城——福建龍岩長汀縣

長汀古城地處福建省西部,為閩贛兩省的邊陲要沖,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汀江如白練,穿城而過;依山沿河修築的古城牆,構成了掛壁城池,形成城內有山,山中有城的獨特格局。山城枕山臨溪,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汀江之畔。最典型的圍屋建築,是濃郁的客家文化,被譽為我國的「客家首府」。

三、雲水謠古鎮——福建漳州南靖縣

雲水謠,原名長教,屬於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土樓」的一個國家5A級景區。電影《雲水謠》取景後聲名遠播。雲水謠古鎮是個 歷史 悠久的古老村落,村中幽長古道、百年老榕、神奇土樓,還有那靈山碧水,無不給人以超然的感覺。古鎮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山腳下、溪岸旁、田野上星羅棋布的、元朝時建立的一座座土樓。其中有建在沼澤地上,堪稱「天下第一奇」的和貴樓。

四、陳峭村——福建寧德周寧縣

陳峭村山巒疊嶂,怪石嶙峋,石壁如削,險峻陡峭, 歷史 以來被命名為「中村峭」、「張家峭」「陳家峭」「陳峭」。村子四周古樹環抱,蒼翠蔥籠,黃土牆黑瓦片的老房子,依山而建,整齊劃一,村子寧靜舒適。因為偏遠閉塞,陳峭自然生態保存完好,風景絕美,被遊客稱為「福建的西雙版納」。

五、鯉魚溪——福建寧德周寧縣

鯉魚溪,始於宋代,歷經八百年,源於海拔1448米的紫雲山麓,匯數十條山澗清泉奔流而下,峰迴水轉,至浦源村口水勢頓減,五彎六曲穿村緩流而過。溪中悠然遨遊著七、八千尾彩色斑斕的大鯉魚,「聞人聲而至 見人形而聚」,「競相覓食 彩鱗翻飛」,溫順如馴,誠如「神魚」。婀娜之姿,活潑可愛。水深及膝,清可見底,鯉魚滿溪,故而得名「鯉魚溪」。

六、桂峰村——福建三明市尤溪縣

桂峰村是中國傳統村落,始建於南宋,元代初年,村莊建設,廣種桂花,明代正式命名為「桂峰」。村落 歷史 悠久,保存許多 歷史 建築,包括古道、古嶺、古街、古樹、古書齋、山嶺式民居、古碑刻、古畫、古族譜等,現存清代前古建築39座,有蔡氏祖廟、蔡氏宗祠、石獅厝、樓坪廳、步雲樓等典型古建築。

七、塔下村——福建漳州南靖縣

塔下村是中國一個典型客家村落,也是首批15個中國景觀村落之一。塔下村的 歷史 淵源,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其實塔下並無塔,張氏子孫為了紀念開基祖先華太婆,從原住地——馬頭背踏下山來,到此地拓荒開基。客家話里,「踏下」與「塔下」諧音,所以把此地叫作「塔下」。村落有兩座自南而北的蜿蜒大山,如巨臂攬住一道生機勃勃的峽谷,山中古木參天茂密,碧綠如黛,淡淡靄霧,劃出幾道弧線,托出村落恍若蜃樓的起伏檐角。一道彎彎曲曲的山溪從峽谷中穿過,溪水快快活活地流淌,水色清明澄碧,可謂世外桃源。

八、樟腳村——福建泉州市泉港區

樟腳村,中國 歷史 文化名村,古民居砌成於清嘉慶四年,即年,距今已有207年的 歷史 。目前共有數十座古民居,大小不一,仍有住人。古民居所砌山石,形狀不一,色彩鮮艷,古香古色,堪稱一絕,被譽為「油畫村」。村子裡有一株年齡為700多年的大樟樹,人爬到樹上俯瞰,村子如在腳下一般,故得名樟腳村。

九、埭美古村——福建漳州龍海市

埭美古村,是龍海市現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築群,完整保留了明朝時期的燕尾屋脊,素有「閩南第一村」的美譽,並分別被評定為國家級第六批中國 歷史 文化名村和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古村已經存在500多年 歷史 ,其中遍布的典型的閩南四合院,是閩南建築史上的奇跡。一條內河如長龍玉帶般緊繞村莊,從空中往下看,整片古村恰似漂浮在河面之上,形成了「綠水繞村玉帶環社」的獨特景觀。使埭美成為名副其實的「閩南周庄」。

十、培田村——福建連城縣宣和鄉

閩西連城培田村,是至今保存得較完整的典型的客家古民居群落,獲「中國最美的村鎮」的稱譽。現在培田村的古建築具有明清時期的風格,共保存有30幢高堂華屋,21座古祠,6家書院,2座跨街石牌坊和一條千米古街。古代的客家人,要到汀州考秀才,常常成群結隊地通過這條古街步行至汀州府,所以有人把這條街稱為「秀才街」。培田村的南山書院,被當地人稱為「入孔門牆第一家」。該書院建於500多年前,曾經為這個小小的山村培養過140多名秀才。

我雖不是芷溪人,小時去芷溪半天都轉不出村,'現在到芷溪玩,不用門票。其它古村落是收門票的喲

㈢ 閩江口琅岐島,有什麼特色(好玩的)。10人左右,准備玩2天。

琅岐島人文薈萃,名勝古跡眾多。如:宋兵部尚書王祖道、宋參政林存、明禮部尚書陳文肅、戶部郎中江文沛、韶州司馬董廷欽、工部員外郎董養河、清兵備道陳燮、民國海軍少將任光宇。從宋代到清代,琅岐曾出進士、舉人40多名。民革福建主委劉通、中共閩東特委常委、軍事部長江濤等均是琅岐島精英。

琅岐島上現有古剎四座(白雲寺、天竺寺、天安寺、南山寺),有古廟宇、古宗祠、古炮台、名人古墓葬10餘處。基督教堂2座,基督教活動點3處,摩崖石刻10餘處,宋、明古井10餘口,古湖一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9個,文物保護點一個。

島上琅山十景有:白雲觀日、雲龍潮音、雙龜把口、五虎守門、天竺聽泉、蘆洲宿雁、金雞報曉、白猴鎮江、大橋卧波、朴林探幽。其中白雲觀日最勝。

㈣ 龍橋街道的人文歷史

一、龍橋地名
龍橋位於莆田城西西門外,古稱龍橋鋪。是個歷史文化名村,人文之盛,始於唐代。莆田市城廂區內的龍橋社區。2002年莆田市區劃調整後,龍橋由村委會轉為社區居委會。有珍貴的涉台文物史跡:宋光祿大夫太師金墩黃府陵墓(即閩省長黃小晶先祖太師黃府陵)位於莆田市城廂區龍橋詩山又稱雞峰山因華嚴寺在此山別稱寺山南麓。黃府陵列為莆田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宋光祿大夫太師金墩黃府賢士涉台文物包括:清康熙台灣知府黃辰明(莆田黃石金墩大保房)、清康熙巡台御史黃叔璥(黃石沙堤房)、清雍正台灣知府黃立本(晉江潘湖湖口房)、清翰林黃彥鴻(福州候官金墩房)等四位名副其實的涉台人物。留存了以瑞龍庵、黃公度墓、黃府陵為代表的文化遺產,
地名以龍山為主山:東至四步嶺古峰山,西至常太松峰山,南至鳳凰山,北至九華陳岩山。唐中期,先民擇居此風水寶地墾田、種果,開發了龍洋、西山洋、古峰洋、陂頭洋四片土地。
相傳龍橋地名古稱龍洋。陳太建十四年,即隋開皇二年(582)在金仙庵(寺)的西廡龍山北岩建玉澗院,後為華嚴寺名剎。唐末,陳嶠、許龜圖、黃彥修讀書之龍橋「北岩精舍」,唐太子詹事林披與華岩寺高僧神皎結為方外友,遊憩於龍橋的名山勝水;在寺旁創建「龍環秀亭」,曾是興化軍初試進士放榜的地方。寺中天王殿前有一龍洞(龍洞關蛟龍)至龍山石頂庵井出口,龍洞長1.5公里,高1.8米,寬1.5米(今洞尚在)。
寺後岩石摩崖上有唐代徐寅詩刻及金雞(石雞)傳說:
「名參十二屬,花人羽毛深。守信催朝日,能鳴送曉陰。
峨冠裝瑞璧,利爪削黃金。徒有稻梁感,何由報德音。」
莆田黃石金墩人宋進士平海軍節度判官副都統黃府(1130-1210)詩刻(宋石煙靈):
龍洋一春能幾日,
龍山無雨亦多風。
浪涌海邊東甲築堤遮浪,
風吹石頂西頭蓋寺御風。
唐中宗神龍三年(705),華岩僧千靈建「斬龍坑」,溪水直流龍洋、西山洋、古峰洋至古峰潭出口,在溪中間建木橋。(斬龍坑今尚在,六十年代建斬龍坑水庫)。僧千靈關蛟龍,建「斬龍坑」降伏蛟龍,被唐中宗賜號為「伏魔大師」。唐景龍四年(707)兵亂,華岩寺荒廢,蛟龍出洞作亂,同年八月初一日,暴雨傾盆,山洪暴發,泗華溪波濤洶涌至古峰潭下游……,民間相傳「吳興斬蛟龍」。
宋元豐八年(1078),白塘紳士李泮得子(取名李富),李泮夫婦十分高興,認為晚年得子是觀音所賜,為報答觀音菩薩賜子大恩,獻地建梅峰寺,同年捐建龍山(今天馬山)「寶泉寺」供奉觀音菩薩,將龍橋「斬龍坑」長十米、寬3米的木橋重建一墩二孔,橋墩為元寶形石板橋,橋名「龍橋」,故取地名為「龍橋」。
二、龍橋沿革
據地興錄資料及新舊莆田縣志記載:早在唐代至明代龍橋鋪轄:安福、龍洋、寺山後街、北磨、西山、石頂、土地後、下宮、高井、老葉樹、孔里、下鄭、洋西、古峰、西頭、霞阪、上林;清時期屬興化東廂烏石街,轄:畫屏巷、龍井巷、洋溝乾巷、東岩巷、歐巷、龍橋村、北磨村。民國時期屬常太里楓葉塘區龍橋鄉,轄10保:安福、龍橋、龍橋街、北磨、泗華、洋西、老葉樹、孔里、上林、西頭、霞阪。
解放後,一九五0年十月廢除保甲組織,屬城廂鎮人民政府,轄七街四鄉,龍橋鄉改為安龍鄉。一九五四年七月屬莆田縣第一區(城區),一九五七年十二月撤區建社,為安龍鄉龍橋高級農業合作社。一九六一年六月,莆田縣調整行政區劃,形成縣、區、公社、大隊四級管理體制,龍橋鋪(安龍鄉)成立莆田縣泗華人民公社,公社駐龍橋街,轄:龍橋、安福、北磨、下鄭、洋西、暢林、拱辰、筱塘、延壽九個大隊。
一九六三年,泗華人民公社歸並城郊人民公社。一九八四年六月城廂鎮城郊公社合並成立城廂區,成立龍橋街道辦事處、龍橋社區居民委員會。龍橋地名自唐代至今已有1226年的歷史。
三、龍橋集鎮
自古「城西驛道古龍橋,風水寶地多且嬌」。龍橋的商業集鎮是城裡、涵江、沿海和平原各地群眾通往仙游、鍾山、游洋、興山、山門、常太里、廣業山區和永泰等地的通道。每天往來的民眾,多是山區的肩挑者,一般達到千人以上。從山區運出的貨物有柴草、蔑貨、木炭、毛竹、木材、草紙、草菇、中葯材,還有仙游、永泰的春冬筍、秋白米果、板栗等。同時,山區群眾亦從這里購回所需的生產和生活用品。
明清、民國至解放後,集鎮從龍橋橋頭至洋甲尾,全長3350米。街道寬5-6米,分龍橋直街、後街、橫街、下街。從事商業的多是龍橋鋪人,如:龍橋、下鄭、上林、西頭等。其中,龍橋西山朱氏佔一半。以後,也逐漸有外地人前來從事商業,長樂人開設打鐵店,仙遊人開設煙絲店,常太人在染布坊作工,溪白人開設中葯鋪等。據不完全統計,集鎮共有十五個行業,開設店鋪和街道擺攤設點以及小販共有350多家。有糕餅、水產、醬園、百貨、紗布、糧油、食雜、蔬菜、山貨、香燭、文具、飲食服務業、筍行及炭牙等。風味小吃方面有「芬妹正宗龍橋豆丸」、阿肥松、點心秀的「燴蟲代燙米粉」,來壽煌的「干炒紅土花生」及下鄭的糖橄欖。
龍橋古鎮因有暢通的水路「古峰碼頭」,溝船溪船可直達城涵黃笏等地,故形成了一個商貿雲集之地。龍橋古鎮今已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是莆田市行政中心。
四、龍橋天馬山(俗名雉雞尾)
龍橋境內的龍山(天馬山松嶺)上「松峰」為莆田城區主山,因主峰氣勢磋峨,其坪突出一峰,勢如奔馬,狀如天馬行空,故曰天馬。天馬有泉,岩曰寶泉。
白塘坤士李泮晚年得子(取名李富),為報答觀音菩薩賜子大恩,捐地建梅峰寺。宋元豐八年(1078)建龍橋天馬山「寶泉寺」供奉觀音菩薩。明代荒廢。清光緒末年,美國、英國教士借為避暑地,屋舍櫛比。「寶泉寺」舊址僅存,遊人罕至。民國己丑秋,龍橋居民采樵,見摩崖有「寶泉寺」宇,驚傳異事,由張琴、朱妙哉、朱潛為主董事,董事楊玉洲、鄭季平、黃鳴渚、鄭建基、鄭金藻、徐天授、黃松岩、劉元祥、黃祖燕、黃天梅、鄭憲烈、黃維芳、周天佑、孫兆鑾等鳩金重建。
梅峰寺恩上人主持,迎郡廟觀音法像進殿,龍橋居士數百人登峰瞻禮,嘆為餚有焉。「寶泉寺」後山有張琴詩刻,詩曰:「十里松峰鎖翠嵐,三間茅舍結精藍。山如馬首空中勒,泉似禪心咽後甘。到此塵埃都不染,何妨耶佛與同參。半年虛負山民號,來去彌陀坐一庵。」按:張琴詩刻旁尚有一幅朱妙哉詩刻,字跡模糊莫辨。己丑為一九四九年。張琴為清光緒三十年末科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民國任國會議員;朱煥星,號妙哉,清末縣令,民國龍岩首任縣長,解放後返故里,莆田首屆政協委員;朱元潛,號和字,民國任福建省民政廳處長,國會議員,民國末光澤縣縣長,解放後還故里,創辦龍橋小學(今莆田市第二實驗小學),熱心公益事業。
龍橋歷史文化豐厚,文物古跡豐富。天馬山古松蓊鬱,怪石崢嶸,自然優美的景觀,今城廂區龍橋社區居委會已開辟為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的旅遊避暑的———天馬山莊。(未完待續)(朱光華)
五、龍橋「嗣何陂」
自唐太宗貞觀元年(627)起,莆田境內的水利建設不斷發展,自古莆田有四大陂(木蘭陂、泗華陂、太平陂、南安陂)。
嗣何陂位於城廂區龍橋與下鄭兩村交界的下鄭溪下游,俗稱「泗華陂」或「使華阪」,實正名為嗣何陂。
據查考莆田新舊縣志及水利志,「泗華陂」陂南為龍橋村,陂北為下鄭村,陂長253.12米,高5米,頂寬1.20米,中央設溢流堰,以利排洪。建南北二渠,南渠經龍橋陂頭洋、西山洋、古峰洋出古峰潭流入綬溪(延壽溪)。建築年代無記載。
據碑誌銘可知,嗣何陂建於唐朝僖宗乾符甲午六年(874年)年間。(今碑石三塊尚在龍橋陂頭「假日酒家」旁)
但歷史以來,多書寫下鄭溪為延壽溪,泗華陂寫為延壽陂,「泗華陂」、「使華陂」均為誤傳,正名為「嗣何陂」。
嗣何陂壩上,水面廣闊,水質清澈,為人們提供休閑、垂釣、登山、游泳、水上游覽、欣賞溪光山色的理想場所,夏季,吸引了市區眾多居民蜂擁而至。
六、英烈故居
在明末清初改朝換代的政治軍事斗爭中,龍橋西山自然村兩位親兄弟朱天福、朱天貴先後戰死沙場,極具悲壯色彩,突現莆田人英勇剛烈的優秀品質。
朱天福為明王朝守節義,朱天貴為清王朝解放台灣統一中國捐軀,他們都是愛國主義者,以社稷為重而名垂青史;朱天福被江西省地方史志樹碑,朱天貴被《清史稿》立傳。
朱天福,明末崇禎間(1628-1644),官至江西都指揮使司(都指揮使,正二品武官),在抗清戰斗中拒不投降,就義於江西省南昌市。
朱天貴,原是台灣鄭氏政權的左都督,守海壇鎮,後在福建總督姚啟聖的策反下,率部三百餘艘船和二萬餘人歸降,授平陽總兵,隨後隨施琅將軍征台,在攻下台灣門戶澎湖一戰中,朱天貴身先士卒,戰功卓著,但不幸中炮身亡。康熙贈其太子太保謐忠壯(金黃色聖旨今尚存)及題「忠勇茂眷」匾予以表彰(今尚存在龍橋朱氏祠堂),並下旨建祠紀念。今祠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為莆田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具名列榜首。
七、龍橋村——御賜金墩黃府 的「龍環鳳巢」亭與狀元黃公度「彌勒獻肚」墓龍橋鏡內有一小山麓,俗稱龍山,東向東岩山,西(背)靠天馬山松嶺,北靠「華嚴寺名剎」遺址,古寺遺址旁有「龍環鳳巢亭」,曾是興化軍進士放榜的地方及龍橋「北岩精舍」,南向溪光山色的嗣何陂。其中詩山南麓有珍貴的宋代涉台文物史跡:宋光祿大夫太師金墩黃府陵墓(即閩省長黃小晶先祖太師黃府陵)位於莆田市城廂區龍橋詩山又稱雞峰山因華嚴寺在此山別稱寺山南麓。[2]宋光祿大夫太師金墩黃府賢士涉台文物包括:清康熙台灣知府黃辰明(莆田黃石金墩大保房)、清康熙巡台御史黃叔璥(黃石沙堤房)、清雍正台灣知府黃立本(晉江潘湖湖口房)、清翰林黃彥鴻(福州候官金墩房)等四位名副其實的涉台人物。留存了以瑞龍庵、黃公度墓、黃府陵為代表的文化遺產。
遠觀龍山像一尊滿面笑容、赤腳打坐、右手持念珠、左握布袋的彌勒佛,又稱「歡喜佛」。北宋進士黃靜的墳墓葬在龍山,南宋莆田黃石金墩始祖宋進士平海軍節度使副都統光祿大夫太師黃府(1130-1210年)暨配浙江台州臨海塘南(今屬溫嶺東海)太子起居舍人兼侍講陳士楚(1108-1172)長女陳廣誼(1135-1226)誥封正一品夫人御賜祭葬陵墓在華嚴寺名剎後殿東側有御賜石人石馬石虎石羊石狗石望柱馱龜碑亭別稱「龍環鳳巢」亭各一對,「金墩黃府公欽賜祭葬坊」一座(今龍橋村詩山自然村西南墓葬尚存)黃府陵列為莆田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另一遺跡「歡喜佛」的肚中間,古稱「彌勒獻肚」為宋黃公度狀元墓(今為莆田市人民政府三號辦公樓地址)也稱「彌勒獻肚」墓。 山下(今市人民政府廣場)對面有一小寺是千年的「歡喜庵」寺院。在唐天復年間(904年),霞陂(延壽村)徐寅的胞妹徐靜在此出家修行,在太祖開平五年(907年),後梁皇帝朱全忠(朱溫)賜「才女顯能,不讓須眉」及親筆賜「雙喜庵」三字,賦聯一對:「鍾聲徐出落世間,簾影靜垂新月里」,今尚存。
「龍山」今開發為自然風景優美的龍橋(延壽)公園,龍山石頂村改造為龍橋「別墅山莊」新型自然村,南邊為龍橋(延壽)山莊。今日的龍橋「彌勒獻肚」更顯得窈窕多姿。
龍橋是從1999年開始舊村改造,荔城大道、東圳路、東園路開通;如今,龍橋是莆田市人民政府所在地,這里一座座、一排排高樓林立,嶄新的荔城北路東圳路大街道建築物此起彼落,在短短的八年間,龍橋起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
素稱「古龍橋」是歷史文化名村,人傑地靈,英才輩出,現代有十大傑出青年-陳力(原故居城廂區下花村人)。文明燦爛的歷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給人們留下眾多精神財富和古跡。這里有「華嚴寺」、「龍環鳳巢亭」、「北岩精舍」、龍洞、石雞的遺址及千年的「歡喜庵」;今有天馬山「寶泉寺」及天馬旅遊避暑山莊、龍橋(延壽)山莊、龍橋(延壽)天然公園及嗣何陂的生態美景。
今日的城廂區龍橋是莆田市行政、文化中心,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承東啟西,南北已貫通;還有房地產開發;集體個體鞋業、服裝、電子、彩印業等;龍橋居委會創辦的股份民營企業龍橋自來水廠是國家三級衛生防護帶,水中的偏硅酸含量可超「國標」的優質天然飲用礦泉水,龍橋自來水廠的水對人體心血管和消化系統具有明顯的保健作用。
「若問古今北磨華嚴寺,請君樂游金墩黃府陵」。

㈤ 琅岐島在哪裡

琅岐島在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琅岐鎮。
福州琅岐島素稱閩江口的明珠,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全島總面積92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55平方公里(平原36.5平方公里,山地18.5平方公里),全島森林覆蓋率達20%。灘塗面積37平方公里,海岸線長30公里。島東西長15.3公里,南北寬8.1公里,相當於香港本島面積,為福建省第四大島,中國第二十一大島。琅岐島為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田園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