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有一枚裕民通寶,背面是工壹兩,請幫忙鑒定一下價值
首先 你的這枚錢是100%的假錢 真錢看圖 不過背一兩的我沒有
康熙十二年(1673年)撤藩令頒布後,當年11月藩王領袖吳三桂首先發動叛亂,第二年正月耿精忠在福州也相繼起兵,自稱總統兵馬大將軍,統兵三路向清軍發起進攻。攻佔江西後,因軍隊糧餉不足,耿精忠即在福州耿王莊鼓鑄「裕民通寶」銅錢。康熙十五年(1676年)8月進攻浙江舟山前夕,耿精忠部將投清,耿被困福州城中,最後被迫出城投降,在清廷平定「三藩」之亂後被處死。
「裕民通寶」錢,在當時為一種權銀錢,即表明對銀作價,其普品背鑄「一分」、「一錢」等字樣,每枚銅錢可兌換一分銀、一錢銀。此錢背鑄「一兩」字樣即可兌一兩銀。宋、元、明、清時期,金錢的魅力有增無減,有「百金買駿馬,萬金買高爵」之說,以軍官出征時,用錢買人頭,按人頭數目論功行賞。此「裕民通寶」背「一兩」兌銀一兩的大錢,極有可能是耿精忠被困福州城時所鑄,論功賞給其軍官,全力抵抗清軍以求一隅。因其鑄期短、鑄量極少,加上戰爭轉移陣地遺棄的關系,保留下來的今極為少見,以至平叛後乃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查禁、大量收繳、銷毀,嚴革偽號雜錢時,此「裕民通寶」背「一兩」權銀錢一直遺漏在民間而未被官方發現,屬出譜錢。
❷ 這枚銅錢有價值嗎
【隆武通寶小平背星】市場估價30-60元之間。
相應知識:
隆武通寶屬於南明鑄幣,有小平,折二兩種,小平錢分背有文及無文兩類。
目前光背小平錢存世較豐,小平有背星紋及戶、工、南、留等字。
背無文小平錢有「正」隆、「生」隆、「缶「隆,又有武字筆畫分上下點區別。折二錢直徑約29毫米,重6克左右。此外還有「隆武通寶」鐵錢,較為罕見。隆武二年八月,清軍攻入閩,俘隆武帝,隆武帝絕食死於福州囚處。唐王政權滅亡。
隆武通寶小平光背40元
隆武通寶小平背「工」、『』戶『』100元
隆武通寶小平背星45元
隆武通寶小平背『』南『』5000元
隆武通寶小平背『』留』『15000元
隆武通寶小平鐵錢400元
隆武通寶折二1500元
❸ 南宋神秘古墓驚現福州殯儀館後山 墓主是誰仍是個謎
一枚銅錢、一面銅鏡、一副屍骨深埋地下數百年。前日,它們在福州市殯儀館的後山上得以重見天日。考古專家推斷,這是一座南宋時期的墓葬。這座古墓是由在此地施工的工人發現的,同時被發現的還有附近的另外11副「樹干」棺木。目前,出土的銅錢和銅鏡都被保管在倉山區博物館里。雖然考古專家們還未解讀出銅錢、銅鏡上的花紋、文字,也不能確定這座南宋古墓的墓主身份,但專家們認為,這對解讀南宋時期福州地區的墓葬文化很有意義,接下來福州市考古隊將對古墓進行考古發掘。挖掘機施工挖開墓室福州市殯儀館,位於倉山湖邊村的一處高地里。殯儀館的後山叫什麼名字幾乎沒有人知道。今年,福州市民政部門決定利用這塊地進行建設,挖掘機首先要對山體進行平整。前日,挖掘機挖著挖著,「覺得撞到了什麼東西,又挖了幾下,幾塊青黑色的磚混合在紅泥里散落滿地。」現場一位工人說,磚是從一處看起來像牆的地方掉下來的,似乎數量還不少。膽大的工人走上前查看:這些青黑的磚排列整齊,砌出一個約半人高、呈長方體的小房間,從其中一處牆角破裂處看進去,一具已經發黑的屍骨就躺在里頭,旁邊還散落著一塊約盤子大小、青綠色的東西。與此同時,在旁邊的工友們也發現了幾段約有半米寬的乾枯「樹干」出現在泥土裡,有些外面還包著白色的泥土。其中一段「樹干」已經被挖掘機的鏟子砸開,屍骨赫然在目!專業撿屍骨的人也不敢動手「工地上出古屍了!」很快工人們都圍了過來,大家斷定,「樹干」其實是棺材!數了數,足足有六副之多!這些棺木每具約有兩米長,外表混合著泥土看起來像枯死的老樹干,從破口處看得出,上面其實刷了紅色。意識到可能是古墓,施工方負責人立即向上級部門報告。天色漸漸暗了下來,看樣子還有可能會下雨。山頭上散落著棺材的碎片,有些破損嚴重的,屍骨已掉落在地,連紅泥都蓋不住森森白骨。難道就讓其暴屍山頭?不知道是誰提議先把這些屍骨撿起來,找個壇子裝著。這一提議得到大家的同意,但是誰來撿?現場十多個中年男子,面面相覷,沒人動手。最後,工人中一位約30歲、個子不高,看起來很瘦弱的男人站了出來。他叫小馬,拉著一位老鄉,撿了兩具。「每碰一下就渾身發抖,天太黑了我也不敢再撿了。」撿完後,為了表示吉利,工頭特地給他們包了個紅包。那剩下的屍骨怎麼辦?無奈,工頭打電話,叫來一個專業撿屍骨的人,連夜收拾。最後一共從6副棺木里,撿出了7副屍骨,「其中一個是夫妻合葬墓。」而收拾到角落那個青磚砌成的墓室時,即使是專業撿屍骨的人也不敢動手了,只從里頭拿出那個呈現出青綠色光芒的東西,還有一個沾滿泥土的古錢幣,由專人保管起來。考古隊將對古墓進行進一步發掘昨天上午,工人們在清理山頭時,又發現了5副「樹干」棺木。加上前日的7副屍骨和青磚墓中發現的屍骨,這個面積不超過300平方米的山頭上,已經發現13具屍骨。昨天下午,倉山區博物館工作人員邀請福建省考古隊隊員高健斌一起到現場察看。高健斌說,呈現青綠色光芒的東西是一面銅鏡。從形狀上看,這個銅鏡類似葵花,應該屬葵形鏡。而且中間有個銘文,雖然銘文上沾著泥土,但大體能看出形態,是南宋時期常見的一種。高健斌說,青磚建成的是一個墓室,前面的一個墓室已被鏟壞。從剩餘的墓室看,上面還壓著平整的石條,是南宋墓葬常用的形式。雖然目前還找不出這個墓的墓誌銘、墓碑,也不能確定墓主身份,但基本可以推斷這是一個南宋時期的墓葬,對於研究福州地區的宋代墓葬文化,具有研究價值。至於其他幾副像「樹干」的棺木,他推斷,屬於近代墓葬,考古價值不大。目前,銅鏡和古錢幣已由倉山區博物館帶回保管,考古現場由殯儀館相關工作人員進行了保護。倉山區博物館已著手邀請福州市考古隊對古墓進行進一步考古發掘。專家解讀福州曾出土兩座宋代古墓都在城北城南發現宋代古墓並不常見目前,福州考古史上有兩座比較重要的宋代古墓,位於福州七中的黃升墓和茶園山的夫妻古屍墓。這兩座墓地無一例外都出土了精美的絲織品,震驚了當時的考古界。雖然兩個墓葬的保存方式不同,但都位於城北。而此次發現的南宋古墓位於城南,很少見。此處曾為民國時期公共墓地福建省文史館館長盧美松說,根據歷史記載,民國時期,這里就曾作為公共墓地而存在。因而他推斷,那些類似「樹干」的棺木,應該是在民國時期埋在此處的。但這里為何會出現一座南宋時期的墓葬?對此盧館長表示不解。他說,從地理位置上看,城北地勢較高,城南比較靠近江邊,古人下葬講究選取穴位,背山面水以示風水好。因而從常理上推斷,城南出現古墓的可能性相對較小。而公墓的選擇則沒有這么多的風水講究,一般是選擇郊外地區即可。難道這里從南宋時期開始就作為公墓存在?這也沒有得到文獻資料的支持。這個疑問只能等解開墓主身份之謎之後破解。出土絲織品可能性不大盧美松說,殯儀館所在的山頭雖然還查不到名字,但這塊地叫做湖邊村。從地名上推斷,這里歷史上曾有過大湖,因此泥土中含水量較高,按理說不利於屍體保存。而從黃升墓分析,墓地所在的山頭叫做浮倉山,相傳當時閩王王審知就將糧倉構築在此山頭,四周圍著東湖,且由於山頭較高,泥土相對乾燥,有利於糧食保存。此地無意中形成的相對乾燥的環境,也有利於屍體保存。黃升墓中的絲織品,也因此都保留了下來。而茶園山夫妻古屍墓中,都出土了絲織品。因為這兩具屍體都浸泡在水銀中,利用化學原理進行了保護。這次出現的宋代古墓,可能地處濕潤之湖邊,從目前看還未發現棺木,也不排除曾遭過盜墓。但盧館長認為,從自然條件分析,這里不利於絲織品保存。福建省考古隊隊員高健斌則認為,對比這三座宋代古墓,黃升墓的形制最高,選材用料最好。因為黃升父親是福州人黃朴,南宋紹定二年狀元,曾任泉州提舉市舶使,掌管南宋外貿大權。黃升在當時算是官宦之後,自然墓室形制不低。而茶園山的夫妻古屍,雖然目前只能斷定男屍是當時的武將,官階未定,但也屬於官宦,因此墓室形制也挺高,隨葬品豐富。從目前這座南宋古墓看,覆蓋在頂上的麻石,石質並不是最好的,因此高健斌推斷,可能墓主的身份不是很高。而當時絲織品屬於比較好的陪葬品,估計後期出土的可能性也不大。但挖掘這座古墓最大的意義在於研究南宋時期的生活習慣,目前出土的銅錢、銅鏡都是線索,且宋代墓葬陪葬品中還經常出現隨葬的壽山石俑。因此,後期的挖掘很有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