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永泰在哪個地方
永泰在福建省東南部。
永泰縣,簡稱樟,雅稱永陽,位於福建省東部,福州市西南部,東鄰福清、閩侯、西界德化、尤溪,南連莆田、仙游,北接閩清。介於北緯25°39』—26°05』,東經118°23』—119°12』之間。東西長84公里,南北寬46公里。
隸屬各代不同,唐屬長樂郡。閩王延政,改屬東都。宋屬福州。元屬福建行省福州路。明清屬福建省福州府。民國3年廢府屬東路道;同年改屬閩海道;16年道廢直屬省轄;23年屬第一行政督察區;24年改屬第二行政督察區;32年復歸第一行政督察區管轄。
1949年8月15日解放。新中國成立後,仍沿其舊。1950年屬閩侯專區,1956年改屬晉江專區,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1959年復屬閩侯專區(1971年閩侯專區改稱莆田地區),1961年劃為18個人民公社,1971年至1983年屬莆田地區;1983年劃歸福州市,劃為21個人民公社。1984年實行政社分開,各公社分別改為鄉(鎮),共設2個鎮19個鄉,後陸續將7個鄉改鎮。
❷ 莆田的歷史沿革
夏、商時期屬揚州,西周時屬七閩地,春秋時屬越國,戰國時屬百越,秦時屬閩中郡,西漢前期屬閩越國,西漢後期屬會稽郡冶縣,東漢後期屬南部都尉侯官縣,三國時期屬建安郡侯官縣,西晉時期屬晉安郡侯官縣,南朝前期屬南安郡。
南朝陳光大二年(568年)、隋開皇九年(589年),兩度置廢莆田縣,先後隸屬豐州(今福州)南安郡和泉州(今福州)。唐武德五年(622年),析南安縣地再置莆田縣,屬豐州(今泉州)。
唐聖歷二年(699年),析莆田縣西部置清源縣,莆田、清源2縣屬武榮州(後改泉州)。唐天寶元年(742年),改泉州為清源郡,而清源縣改為仙游縣,莆田、仙游2縣屬清源郡。之後清源郡又改為泉州、清源軍、平海軍,莆田、仙游2縣亦屬之。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詔以莆田、仙游、永福(今永泰)、福清四縣之部分屬地置興化縣(治所在今仙游縣游洋鎮),並在其地建太平軍。太平興國五年,改太平軍為興化軍,劃出平海軍(今泉州市)的莆田、仙游2縣歸興化軍管轄,興化軍直屬兩浙西南路,與建州、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劍州、邵武軍合稱為「八閩」,轄地基本上與今莆田市相同。太平興國八年,軍治遷至莆田縣城。宋雍熙二年(985年),閩地從兩浙西南路分出,置福建路,興化軍隸屬福建路。
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恭帝在臨安(今杭州)降元。同年五月,益王趙昰在福州登位,是為端宗,改元景炎,升福州為福安府,定為行都。景炎二年(1277年),興化軍城失而復得,端宗詔改興化軍為興安州,故莆田市又有「興安」之稱。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軍陷興安州城。元代,地方設行中書省。興安州改稱興化路,屬江浙行中書省管轄,設總管府,置錄事司,統莆田、仙游、興化3縣。至元十五年,設福建行中書省,興化路屬之。元皇慶二年(1313年),興化縣治由游洋鎮遷到廣業里湘溪(今莆田縣新縣鄉)。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福州參政文殊海牙開城降明,興化路亦納款歸明。 元朝末期,泉州莆田出現亦思法杭兵亂。
明洪武二年(1369年),興化路改稱興化府,隸福建行中書省。洪武九年,福建行中書省改為福建承宣布政使司,興化府屬之。興化府廢錄事司,轄莆田、仙游、興化3縣不變。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地處山區的興化縣,虎患嚴重,病疫流行,人丁漸少,百姓不堪重負,因而裁革興化縣。將武化、長樂兩鄉並為廣業里,劃歸莆田縣,興泰、福興、來蘇3里並為興泰里,劃歸仙游縣。
清沿明制,興化府建制不變,仍轄莆田、仙游兩縣,隸屬福建省閩海道。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莆田人林麟焻、朱元春修《莆田縣志》36卷(今北京圖書館藏有一部)。
1912年廢府,屬南路道,道治設廈門,1914年改名廈門道,原泉州府、興化府、永春直隸州所轄各縣隸之。(現有江蘇省興化市)。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成立時屬興泉(泉海)省(今莆田市、泉州)。民國23年(1935年)10月,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轄同安、晉江、南安、仙游、莆田、金門、安溪、永春、德化、惠安。
1949年8月21日解放後,莆田、仙游2縣屬第五專區(駐泉州),1950年屬泉州專區,1955年屬晉江專區(駐泉州)。1983年4月2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莆田地區,將閩清、永泰、福清、長樂、平潭5縣劃歸福州市,將莆田、仙游2縣劃回晉江地區(泉州)。
1983年5月,撤銷莆田地區,所屬福清、閩清、平潭、長樂、永泰5縣劃歸福州市管轄。
1983年11月,成立莆田市。
1984年,從莆田縣劃出城廂鎮、城郊公社建立城廂區;劃出涵江鎮、涵江公社建立涵江區。莆田市轄莆田、仙游2縣和城廂、涵江2區。
1984年10月,各縣(區)所屬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稱為鄉(鎮)人民政府,生產大隊(街)改稱為村(居)民委員會,城廂鎮改稱荔城街道辦事處。
1984年11月,莆田縣黃石、笏石2鄉改為鎮建制。1985年5月,涵江鎮改稱涵江街道辦事處。莆田縣的江口、梧塘、華亭3鄉和仙游縣的楓亭、榜頭、郊尾、度尾4鄉改為鎮建制。1986年12月,莆田縣的西天尾、埭頭2鄉改為鎮建制。1988年10月,莆田縣的白沙、靈川、忠門3鄉改為鎮建制,東庄鄉改為秀嶼鎮。
1989年2月,從莆田縣劃出湄洲鄉,成立莆田市湄洲島旅遊經濟區,由莆田市直轄。
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升格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同年9月,湄洲鄉改為鎮建制。
1996年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莆田市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對笏石鎮、埭頭鎮、平海鎮、東嶠鎮、南日鎮、東庄鎮、忠門鎮、靈川鎮行使管轄權,管轄的行政區域屬莆田縣。
1997年10月,忠門鎮區劃進行調整,增設山亭、東埔、月塘3個鄉。
1999年7月,靈川鎮區劃調整增設東海鎮。
2002年02月01日,國務院批准調整莆田市部分行政區劃,撤銷莆田縣,成立荔城區、秀嶼區,市轄有城廂區、涵江區、荔城區、秀嶼區和仙游縣。
(1)撤銷莆田縣建制,將原莆田縣的常太、華亭、靈川、東海4個鎮劃歸莆田市城廂區管轄,原莆田縣的江口、梧塘、秋蘆、白沙、新縣、庄邊6個鎮和大洋鄉劃歸莆田市涵江區管轄。涵江區面積752平方公里。
(2)調整城廂區行政區域范圍,設立荔城區。將原城廂區荔城街道、城廂區城南鄉的鎮海、闊口、新溪、步雲、埭里、古山6個村,城郊鄉的長豐、七步、濠浦、南郊、莘郊、荔浦、陡門、張鎮、西洙、拱辰、暢林12個村,以及原莆田縣的西天尾、新度、黃石、北高4個鎮劃歸荔城區管轄。面積268平方公里。
(3)設立秀嶼區。將原莆田縣的笏石、東庄、忠門、東埔、湄洲、東峰、埭頭、平海、南日9個鎮和山亭、月塘2個鄉劃歸秀嶼區管轄。面積506平方公里。
2008年4月,經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建設部發布第18號公告,核准莆田市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再次掛牌成立,對忠門鎮、東埔鎮、山亭鄉行使管轄權,管轄的行政區域屬秀嶼區。
2009年2月,象溪鄉更名為菜溪鄉。2010年1月,山亭鄉改為鎮建制。
❸ 福建的歷史發展
福建簡稱「閩」。唐開元21年(733年)設「福建經略使」,始稱「福建」。南宋設有1府5州2軍,故又稱「八閩」。福建在歷史上是「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伊斯蘭教等重要文化發源地和商貿集散地,福州、廈門曾被辟為全國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閩江口的馬尾港是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先驅和培養科技人才的搖籃。
福建在歷史上曾經是經濟文化發達的地區。在宋、元時期,隨著港口的對外開放,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福建與海外貿易往來頻繁,進入經濟鼎盛時期,在全國占據重要的位置。明清兩代,福建的絲織業、製糖業、制茶業、造船業、造紙業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但自從封建統治階級實行閉關自守的「海禁」以後,福建經濟受到嚴重的影響。尤其近代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以後,福建經濟每況愈下,基礎脆弱,結構畸型,到1949年已處於全國沿海經濟發展水平最低省份之一。辛亥革命後,歷屆中央政權均置福建省。民國2年(1913年),廢除府、州制度,分設東、南、西、北四路觀察使。民國3~16年(1914~1927年)改設閩海、廈門、汀漳、建安4個道;合並閩縣、侯官為閩侯縣,建安、甌寧為建甌縣;改永春州、龍岩州為永春縣、龍岩縣;廢除廳制,改平潭、雲霄為縣;析出同安縣的廈門島成立思明縣。經過改革,全省計有4道、61縣,仍然是省、道、縣三級建制。民國23年(1934年)末,廢除道的制度,成為省、縣兩級制;設10個行政督察專員區,分別駐長樂、福安、南平、仙游、同安、漳浦、龍岩、長汀 、邵武、浦城等地。這是福建劃分專區的開始。經過一段試行,又改劃為7個行政督察區。在這前後,對縣、市也作了調整。民國17年(1928年),從龍溪縣劃出華安縣;民國22年(1933年),改思明縣為廈門市;1934年,把光澤縣劃給江西省(1949年劃回);民國29年(1940年),從沙縣、明溪、永安縣各劃出一部分設立三元縣,從建甌劃出一部分設水吉縣;民國34年(1945年),柘洋(原屬霞浦)、周墩(原屬寧德)兩個特種區改建柘榮、周寧二縣;民國35年(1946年),把閩侯縣的鼓樓、南台、倉山等地劃出設立福州市。這樣,從民國35年(1946年)至1949年解放前夕,全省共分7個行政督察區、2市、67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福建省人民政府駐福州市,直轄福州、廈門2市,分設8個專區、67縣。1950年04月01日起,將第一至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冠以各該署駐地之縣名,即將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建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南平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福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原林森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閩侯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晉江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龍溪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永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龍岩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1年,設立泉州市、漳州市,分別劃歸晉江專署和龍溪專署管轄。建甌專區改名為建陽專區。1953年,原由晉江專署領導的泉州和龍溪專署領導的漳州二市改由省轄。1956年設南平市,為省轄市;撤銷閩侯、永安、建陽三專區。原閩侯專區所屬閩侯縣改由省直轄,原閩侯專區所屬閩清縣改歸南平專區管轄,連江、長樂、羅源三縣改歸福安專區管轄,福清、永泰、平潭等三縣改歸晉江專區管轄。撤銷永安專區,將所轄明溪、三元二縣改歸南平專區管轄,大田縣改歸晉江專區管轄,永安、寧化、清流改歸龍岩專區管轄。撤銷建陽專區,將所轄建甌、浦城、邵武、建陽、崇安、松溪、政和、光澤、水吉九縣全歸南平專區管轄。撤銷水吉、柘榮、寧洋三縣,並將三元、明溪二縣合並改稱三明縣。1958年,原由省直轄的泉州市劃歸晉江專署管轄,漳州市劃歸龍溪專署管轄,南平市劃歸南平專署管轄,閩侯縣劃歸福州市管轄,同安縣劃歸廈門市管轄。1959年,恢復閩侯專區,轄閩侯、閩清、連江、長樂、羅源、福清、永泰、平潭等八縣,專署駐閩侯縣。1960年,設立三明市,由省直轄,設立清寧縣,撤銷清流、寧化二縣。撤銷南平縣,將其並入南平市。1963年設立三明專區,三明市劃歸三明專署管轄。1970年,原南平、福安、閩侯、晉江、龍溪、龍岩、三明等7個專區改為地區。1971年,閩侯地區改為莆田地區,行署駐莆田縣;福安地區改為寧德地區,行署駐寧德縣;南平地區改為建陽地區,行署駐建陽縣。1973年,莆田地區所屬閩侯縣,劃歸福州市管轄。1975年恢復柘榮縣,屬寧德地區管轄。撤銷松政縣,恢復政和縣、松溪縣,屬建陽地區管理。1981年撤銷龍岩縣,改為龍岩市(縣級),由龍岩地區行署代省管轄。1983年4月撤銷莆田地區,擴大福州市的管轄范圍。原由莆田地區管轄的閩清、永泰、福清、長樂、平潭五縣和寧德地區管轄的連江、羅源二縣劃歸福州市,加上原轄的閩侯縣,福州市共轄8個縣。9月,設立莆田市(地級),原莆田地區管轄的莆田、仙游二縣劃歸莆田市領導。撤銷邵武縣設立邵武市(縣級),劃歸建陽地區行署代省管轄。同年,還撤銷三明地區,三明市由縣級市升格為地級市,原由三明地區管轄的永安、寧化、清流、明溪、建寧、泰寧、將樂、沙縣、尤溪、大田10個縣劃歸三明市管轄。1984年9月撤銷永安縣設立永安市(縣級),劃由三明市代省管轄。1985年,漳州市升為地級市,撤銷龍溪地區;龍海、雲霄、漳浦、詔安、長泰、東山、南靖、平和、華安縣劃歸漳州市。泉州市升為地級市,撤銷晉江地區;惠安、晉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縣劃歸泉州市。1987年新設置石獅市、廈門市湖裡區兩個縣級行政機構;廈門市的郊區更名為集美區。1988年,建陽地區行政公署駐地由建陽縣遷至南平市,並更名為南平地區。南平行署仍轄南平市、邵武市、建陽縣、建甌縣、順昌縣、浦城縣、崇安縣、松溪縣、政和縣、光澤縣。撤銷寧德縣,設立寧德市(縣級市)。為寧德地區行政公署駐地。1989年08月21日起,撤銷崇安縣,設立武夷山市(縣級市)。11月13日,撤銷福安縣,設立福安市(縣級市)。1990年08月15日起,撤銷漳平縣,設立漳平市(縣級市)。12月26日,撤銷福清縣,設立福清市(縣級市)。1992年,撤銷晉江縣設立晉江市(縣級);撤銷建甌縣設立建甌市(縣級市)。原行政區劃均不變,亦不增加機構和編制。1994年,撤銷南平地區,設立南平市(地級市)。撤銷南平市(縣級市),設立延平區。撤銷長樂縣,設立長樂市(縣級市);撤銷建陽縣,設立建陽市(縣級市);1994年,全省共設地級市7個,2個地區;縣級市15個,48個縣,18個區。2014年5月,撤銷建陽市,設立南平市建陽區。[1]2014年12月13日起,撤銷永定縣,設立龍岩市永定區。
❹ 永泰屬於福州市嗎
永泰屬於福州市。
永泰縣,福建省福州市轄縣,位於福建省中部,福州市西南部,東鄰閩侯、福清,西界德化、尤溪,南連莆田、仙游,北接閩清,面積2229.86平方千米。
永泰縣常年平均氣溫在14.6~20.1攝氏度之間,自大樟溪河谷地向南北兩側山區,氣溫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一般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溫度降低0.5~0.6攝氏度,相當於向北推移60公里,其中年平均氣溫降低0.56攝氏度/100米;6~9月為0.59~0.6攝氏度/100米;1~2月為0.51攝氏度/100米;其他各月為0.53攝底度/100米~0.57攝氏度/100米。但由於地形的影響,雖海拔高相近,氣溫卻有明顯不同。如該縣西部的嵩口、長慶、梧桐一帶的氣溫比海拔高度低的葛嶺、樟城等地還高一些。河谷丘陵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7攝氏度以上,其中梧桐、嵩口等地近20攝氏度。低、中山地區在17攝氏度以下,紫山等中山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5攝氏度以下。梧桐與紫山兩地緯度相差很少,而年平均氣溫卻差距達5.5攝氏度。各季節的氣溫分布趨勢與年平均氣溫分布相似,實有「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特徵。
❺ 永泰屬於福州嗎
永泰縣屬於福州。
永泰縣,位於福建省的中部,福州市西南部,東鄰閩侯、福清,西界德化、尤溪,南連莆田、仙游,北接閩清,面積2229.86平方千米。
永泰縣由於中生代侏羅紀和白堊紀早先大規模火山噴發,加之造山運動至今的新構造運動,使全縣地貌作大幅度的上升和間歇上升,構成現代的高峻地勢,且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全縣以中低山地為主,大部分地區海拔在500~1000米,高差一般在300~500米,個別達千米左右,山勢高亢。
❻ 福建省一個縣,人口超30萬,建縣歷史近1100年嗎
福建省,簡稱“閩”,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西北與江西省接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福建省是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的起點,也是海上商貿集散地。福建沿海的文明是海洋文明,而內地客家地區是農業文明。截至2018年底,福建省下轄9個省轄市,12個縣級市,44個縣,29個市轄區。其中,就德化縣來說,人口超30萬,為中國古代三大瓷都之一,另外兩大瓷都分別為江西景德鎮和湖南醴陵。在歷史上,德化縣於五代十國時期建縣,距今已有接近1100年的歷史了。
四
最後,後晉開運二年、閩天德三年(945年),德化縣隸屬閩國東都(今福州)。宋朝時期,德化縣屬泉州。元朝這一歷史階段,改為泉州路,德化縣屬之。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改泉州路為泉州府,德化縣屬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泉州府。清朝取代明朝後,德化縣屬福建省泉州府。到了1914年,德化縣屬廈門道。1928年,德化縣直屬於福建省。1971年,德化縣屬晉江地區。1985年,德化縣屬泉州市。截至2018年底,德化縣總面積達2232平方公里,總人口約為34萬人。對此,你怎麼看呢?
❼ 福建省永泰縣屬於哪個市
永泰縣屬於福州市管轄。
永泰縣(古屬福州府永福縣)為福建省福州市轄縣。永泰縣域位於東經118°23′至119°12′,北緯25°39′至26°05′之間,總面積2241平方公里,約占福州市轄區的五分之一。東鄰閩侯、福清,西接德化、尤溪,南連莆田、仙游,北接閩清。縣城距福州市中心58公里。
截至2019年6月,永泰縣轄樟城、城峰、葛嶺、清涼、嵩口、大洋、同安、梧桐、長慶等9個鎮以及塘前、赤錫、洑口、蓋洋、紅星、白雲、丹雲、霞拔、富泉、嶺路、東洋、盤谷等12個鄉。
設立255個行政村和樟城鎮的楊梅、沙浮、登高、北門、南門、吉祥、樟樹坂(社區),城峰鎮的城南、東門、旗山(社區),梧桐鎮的梧桐、嵩口鎮的街道等12個社區。
(7)永泰什麼時候劃到福州擴展閱讀
建置沿革
唐永泰二年(766年),劃侯官縣(今閩侯縣)西部和尤溪縣東部的一些鄉村組建永泰縣,設3鄉。唐貞元年間(785—795),設3鄉1場。宋時設3鄉14里;元時設36都;明時因戰亂,邱里為墟,並為9都;清時設鄉、里、都、境,全縣分為3鄉14里36都。
民國初期改設區、村,全縣分6區;民國末改為鄉(鎮),保,全縣分為17個鄉(鎮),160個保。建國後,初設區、鄉,全縣分6個區,1個鎮,67個鄉。1952年後區鄉設置的數量略有變動。1959年改為公社、管理區、大隊設置。
1961年取消管理區,只設公社(鎮)和大隊,全縣分17個公社,1個鎮,255個大隊。1984年改公社、大隊為鄉(鎮)、村(居)。
全縣設樟城、嵩口2個鎮,城峰、葛嶺、大洋、同安、梧桐、長慶、清涼、霞拔、東洋、紅星、白雲、塘前、丹雲、富泉、嶺路、洑口、赤錫、蓋洋、盤谷19個鄉,有253個村,2個街道居民委員會(簡稱居委會)。
1985年,村增加為254個,樟城鎮的街道居委會撤銷,設立北門、南門、沙浮、登高、楊梅5個居委會,同時,梧桐鄉設立街道居委會,全縣居委會增加為7個。1989年,梧桐撤鄉建鎮。1992年,葛嶺、大洋、長慶、清涼、同安、城峰等6個鄉撤鄉建鎮。
1998年,城峰鎮設立城南居委會。2005年,城峰鎮增設東門社區居委會。至2011年底,全縣設9個鎮,12個鄉,254個村,10個居委會。2013年9月,城峰鎮設立洋門村。2014年9月,樟城鎮增設樟樹坂社區,城峰鎮設旗山社區。2017年末,全縣設9個鎮,12個鄉, 255個村,12個社區。
❽ 永泰在哪一年歸福州管
永泰縣隸屬各代不同,唐屬長樂郡。閩王延政,改屬東都。宋屬福州。元屬福建行省福州路。明清屬福建省福州府。民國3年廢府屬東路道;同年改屬閩海道;16年道廢直屬省轄;23年屬第一行政督察區;24年改屬第二行政督察區;32年復歸第一行政督察區管轄。
1949年8月15日解放。新中國成立後,仍沿其舊。1950年屬閩侯專區,1956年改屬晉江專區,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1959年復屬閩侯專區(1971年閩侯專區改稱莆田地區),1961年劃為18個人民公社,1971年至1983年屬莆田地區;1983年劃歸福州市,劃為21個人民公社。1984年實行政社分開,各公社分別改為鄉(鎮),共設2個鎮19個鄉,後陸續將7個鄉改鎮。
希望可以幫助到樓主,謝謝。
❾ 福清什麼時候從縣改為市的
1949年8月16日,福清解放,屬林森專區;1950年改林森專區為閩侯專區,福清屬閩侯專區;1956年,閩侯專區撤銷,福屬晉江專區;1958年4月4日,永泰縣的東山、善山、一都3個鄉劃歸福清管轄;1959年8月15日,恢復閩侯專區,福清屬閩侯專區;1971年7月,撤銷閩侯專區,成立莆田地區,福清屬莆田地區;1983年7月1日,福清改劃為福州市管轄。1990年12月26日撤縣建市,仍屬福州市。2005年12月,省、福州市正式批准福清市中心城區行政區劃調整方案,同意撤銷音西、陽下、宏路等3個鎮和融城街道辦事處建制,析出海口鎮的8個村委會,整合設立玉屏、龍山、龍江、音西、宏路、石竹、陽下等7個街道辦事處。2006年12月15日,福清7個街道辦事處正式成立。
❿ 福建的歷史
名稱由來
因境內有福州、建州兩府,各取其首字而得名。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設福建經略使才開始出現福建。
建制沿革
福建,遠古屬百越之閩越部落,《禹貢》屬揚州。在周朝為七閩地,春秋以後為閩越國。秦南平百越,置閩中郡。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承認騶無諸為閩越王於此。漢惠帝三年(前193年),分閩越地,封騶搖為東海王。建元六年(前135年),封騶無諸孫騶丑為閩繇王,復封余善為東越王,元鼎五年(前112年),閩越國叛亂,漢武帝率軍平息,並以其地險阻,故遷閩越人於江淮流域,而福建隸屬於會稽南部都尉管轄。
閩越國北遷之後,自漢始元二年(前85年)漢承認冶縣、置東部都尉開始,中經東部都尉從冶縣遷到章安(回浦),留下候官管理冶縣,隸屬於會稽郡,到設立南部都尉,再到建安十二年(207年)正式成立建安郡止,福建都在王朝軍事管制之下。[12]
三國時屬吳國,設建安郡,轄建安、南平、將樂、建平(建陽)、東平(松溪)、昭武、吳興(浦城)以及候官、東安(南安、同安)共9縣。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拆建安郡為建安、晉安兩郡,到梁天監年間(502~519年),又從晉安郡分出一個梁安郡,轄興化、泉、漳等地。自晉宋至齊梁,福建初屬於揚州,至普通六年(525年),福建屬下的建安、晉安、南安三郡又歸東揚州管轄。陳朝永定時(557~559年),陳武帝為羈縻陳寶應而設「閩州」,這是福建歷史上第一個省級建制。州治設在晉安(今福州),下領建、晉、南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閩州罷,還屬東揚州。
隋大業三年(607年),把建安、晉安、南安三郡合並為一,稱建安郡;原設置的15個縣裁並為四(即閩縣、建安、南安、龍溪)。郡治由建安(建甌)移至閩縣。唐武德初年,設泉、建、豐三州,下轄10縣。州數和縣數均為隋代的二至三倍。
唐朝,福建屬江南道。景雲二年(711年),立閩州都督府,領有閩、建、泉、漳、潮五州。開元十三年(725年),閩州都督府改稱福州都督府,隸屬於江南東道,為福州名稱出現之始。開元二十一年(733年),為加強邊防武裝力量,設立軍事長官經略使。從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為福建經略軍使,與福州都督府並存。這是福建名稱出現之始。 [12]
五代十國時期,福建先後為閩國、殷國、南唐、吳越各國所據,區劃名稱幾經變遷。
後唐長興四年(933年),王延鈞稱帝,國號大閩,改元龍啟,升福州為長樂府,稱東都,領福、泉、建、汀、漳五州。
北宋時期,置福建路,行政區劃為福、建、泉、漳、汀、南劍六州及邵武、興化二軍。南宋孝宗時升建州為建寧府。福建路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軍;府、州、軍實際是同一級行政機構,共計8個,故福建號稱「八閩」。這時,福建全省有42個縣,成為東南全盛之邦。宋景炎元年(1276年),元軍攻破宋都臨安(今杭州),宋帝趙顯被俘。益王趙昰、廣王趙昺逃到福州,陸秀夫、陳宜中等擁立趙昰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升福州為福安府,定為行都,力圖恢復宋室江山。後因王積翁叛變,南劍州失守,福州被元兵攻破,帝昰由朝臣擁戴渡海去廣東。
元朝時期,置福建等處行中書省。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行省於泉州。至元十八年(1281年)遷福州,次年還治泉州。至元二十年(1282年),又徙福州。至元二十二年(1284年),並入江浙行省。至元二十三年(1285年),復置。次年,改行尚書省。至元二十八年(1290年),並入江西。至元二十九年(1291年),仍置行中書省。大德元年(1297年),設福建平海行中書省,徙治泉州。大德三年(1299年)撤銷。至正十六年(1356年)復置。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福建全省八路改為福州、建寧、延平、邵武、興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洪武九年(1376年),置福建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成化九年(1473年),恢復被廢為縣的福寧州,直隸於布政司。終明一代,福建設八府一州。清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兵攻下南京,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被俘殺。鄭鴻逵、蘇觀生等迎唐王朱聿鍵來閩。六月,朱聿鍵在福州即皇帝位,建元隆武,改福建為福京、福州為天興府。翌年,隆武政權覆滅。 [8]
清代,福建區劃繼承明制,設福建布政使司。省下轄有福州、興化、泉州、漳州、延平、建寧、邵武、汀州八府及福寧州。順治十三年(1656年),鄭成功改廈門為「思明州」。康熙元年(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後,改台灣為東都,設承天府,置天興、萬年兩縣,又在澎湖設安撫司。鄭經治理台灣時,把東都改名東寧,升天興、萬年兩縣為州。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統一台灣後增設台灣府,屬福建統轄,下設三縣一廳。雍正二年(1724年),升福寧州為福寧府;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龍岩兩縣為直隸州。光緒十一年(1885年),台灣府單獨設省。到清末統計,福建省共設有9府、2州、58縣、2廳。省與府之間還設4個分道作為派出機構:寧福道駐福州,轄福州府、福寧府;興泉永道駐廈門,轄興化府、泉州府、永春州;汀漳龍道駐漳州,轄汀州府、漳州府、龍岩州;延建邵道駐南平,轄延平府、建寧府、邵武府。此外,清代在福建設置閩浙總督(駐福州或杭州)和福建巡撫。督、撫原屬臨時設置,可是後來迄未取消。由於督、撫權力很大,成為全省最高軍事、民政長官,原來正式的省一級長官——布政使、按察使,反成屬官。另外,清朝還設置管領滿洲駐防旗兵的鎮守將軍,原和地方行政無關,卻兼管海關和糧儲道、鹽法道,遂也成省級官員。
辛亥革命後,歷屆中央政權均置福建省。民國2年(1913年),廢除府、州制度,分設東、南、西、北四路觀察使。民國3~16年(1914~1927年)改設閩海、廈門、汀漳、建安4個道;合並閩縣、侯官為閩侯縣,建安、甌寧為建甌縣;改永春州、龍岩州為永春縣、龍岩縣;廢除廳制,改平潭、雲霄為縣;析出同安縣的廈門島成立思明縣。經過改革,全省計有4道、61縣,仍然是省、道、縣三級建制。民國23年(1934年)末,廢除道的制度,成為省、縣兩級制;設10個行政督察專員區,分別駐長樂、福安、南平、仙游、同安、漳浦、龍岩、長汀、邵武、浦城等地。這是福建劃分專區的開始。經過一段試行,又改劃為7個行政督察區。在這前後,對縣、市也作了調整。民國17年(1928年),從龍溪縣劃出華安縣;民國22年(1933年),改思明縣為廈門市;1934年,把光澤縣劃給江西省(1949年劃回);民國29年(1940年),從沙縣、明溪、永安縣各劃出一部分設立三元縣,從建甌劃出一部分設水吉縣;民國34年(1945年),柘洋(原屬霞浦)、周墩(原屬寧德)兩個特種區改建柘榮、周寧二縣;民國35年(1946年),把閩侯縣的鼓樓、南台、倉山等地劃出設立福州市。這樣,從民國35年(1946年)至1949年解放前夕,全省共分7個行政督察區、2市、67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福建省人民政府駐福州市,直轄福州、廈門2市,分設8個專區、67縣。
1950年4月1日起,將第一至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冠以各該署駐地之縣名,即將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建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南平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福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原林森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閩侯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晉江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龍溪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永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龍岩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1年,設立縣級市泉州市、漳州市,分別劃歸晉江專區署和龍溪專區署管轄。建甌專區改名為建陽專區。
1953年,原由晉江專區領導的泉州和龍溪專區領導的漳州二市改由省轄。
1956年,設南平市,為省轄市;撤銷閩侯、永安、建陽三專區。原閩侯專區所屬閩侯縣改由省直轄,原閩侯專區所屬閩清縣改歸南平專區管轄,連江、長樂、羅源三縣改歸福安專區管轄,福清、永泰、平潭等三縣改歸晉江專區管轄。撤銷永安專區,將所轄明溪、三元二縣改歸南平專區管轄,大田縣改歸晉江專區管轄,永安、寧化、清流改歸龍岩專區管轄。撤銷建陽專區,將所轄建甌、浦城、邵武、建陽、崇安、松溪、政和、光澤、水吉九縣全歸南平專區管轄。撤銷水吉、柘榮、寧洋三縣,並將三元、明溪二縣合並改稱三明縣。
1958年,原由省直轄的泉州市劃歸晉江專區署管轄,漳州市劃歸龍溪專區署管轄,南平市劃歸南平專區管轄,閩侯縣劃歸福州市管轄,同安縣劃歸廈門市管轄。
1959年,恢復閩侯專區,轄閩侯、閩清、連江、長樂、羅源、福清、永泰、平潭等八縣,專署駐閩侯縣。
1960年,設立三明市,由省直轄,設立清寧縣,撤銷清流、寧化二縣。撤銷南平縣,將其並入南平市。
1963年,設立三明專區,三明市劃歸三明專署管轄。
1970年,原南平、福安、閩侯、晉江、龍溪、龍岩、三明等7個專區改為地區。
1971年,閩侯地區改為莆田地區,行署駐莆田縣;福安地區改為寧德地區,行署駐寧德縣;南平地區改為建陽地區,行署駐建陽縣。
1973年,莆田地區所屬閩侯縣,劃歸福州市管轄。
1975年,恢復柘榮縣,屬寧德地區管轄。撤銷松政縣,恢復政和縣、松溪縣,屬建陽地區管理。
1981年,撤銷龍岩縣,改為龍岩市(縣級),由龍岩地區行署代省管轄。
1983年4月,改莆田地區改為莆田市,擴大福州的管轄范圍。原由莆田地區管轄的閩清、永泰、福清、長樂、平潭五縣和寧德地區管轄的連江、羅源二縣劃到福州,加上原轄的閩侯縣,福州共轄8個縣。9月,設立莆田市(地級),原莆田地區管轄的莆田、仙游二縣劃歸莆田市領導。撤銷邵武縣設立邵武市(縣級),劃歸建陽地區行署代省管轄。
同年,還撤銷三明地區,三明市由縣級市升格為地級市,原由三明地區管轄的永安、寧化、清流、明溪、建寧、泰寧、將樂、沙縣、尤溪、大田10個縣劃歸三明市管轄。
1984年9月,撤銷永安縣設立永安市(縣級),劃由三明市代省管轄。
1985年,漳州市升為地級市,撤銷龍溪地區;龍海、雲霄、漳浦、詔安、長泰、東山、南靖、平和、華安縣劃歸漳州市。泉州市升為地級市,撤銷晉江地區;惠安、晉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縣劃歸泉州市。1987年新設置石獅市、廈門市湖裡區兩個縣級行政機構;廈門市的郊區更名為集美區。
1988年,建陽地區行政公署駐地由建陽縣遷至南平市,並更名為南平地區。南平行署仍轄南平市、邵武市、建陽縣、建甌縣、順昌縣、浦城縣、崇安縣、松溪縣、政和縣、光澤縣。撤銷寧德縣,設立寧德市(縣級市)。為寧德地區行政公署駐地。
1989年8月21日起,撤銷崇安縣,設立武夷山市(縣級市)。11月13日,撤銷福安縣,設立福安市(縣級市)。
1990年8月15日起,撤銷漳平縣,設立漳平市(縣級市)。12月26日,撤銷福清縣,設立福清市(縣級市)。
1992年,撤銷晉江縣設立晉江市(縣級);撤銷建甌縣設立建甌市(縣級市)。原行政區劃均不變,亦不增加機構和編制。
1994年,撤銷南平地區,設立南平市(地級市)。撤銷南平市(縣級市),設立延平區。撤銷長樂縣,設立長樂市(縣級市);撤銷建陽縣,設立建陽市(縣級市)。
2014年5月,撤銷建陽市,設立南平市建陽區。同年12月,撤銷永定縣,設立龍岩市永定區。
2017年11月,撤銷長樂市,設立福州市長樂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