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閩江的島嶼江州
南台島,位於福州市倉山區,為閩江中第一大島,位於閩江福州段南北兩港之間。島北一段水域叫「南台江」,簡稱「台江」,南台島因此而得名。南台島東西長(淮安到林浦)、南北相對較窄(螺洲到煙台山),總面積118.2平方千米,現為福州倉山區轄區。高蓋山為全島最高點,海拔為202.6米。倉山區四面以閩江南、北港分別與鼓樓區、台江區、晉安區、馬尾區、長樂市、閩侯縣為界,總面積142平方千米,呈西北——東南向,為半岩半沙島連島。島上高蓋山、鰕蟆山、煙台山等原為江中岩島,後由閩江泥沙淤積其間連接而成。地表起伏大,以平原、丘陵為主,平原地面高程5米以下;丘陵分布在中、西北、東南部,海拔在150米以下,最高點高蓋山海拔202米。
琅岐島,該島位於閩江口,西、北、南三面臨江,東面瀕海,是閩江的門戶。全島東西長14.6公里,南北寬9.1公里,面積95.9平方公里,其中灘塗面積19.8平方公里。平原面積大,佔36.3%,在福建島嶼中平原所佔比重最大。琅嶼島原系岩島,由於閩江泥沙堆積,島的面積不斷擴大。丘陵佔31.3%,多由花崗岩組成,最高點白雲山,海撥275米,景色秀麗。為鄉級島,水產業、種植業、畜禽業較發達,是福州市副食品供應基地。
粗蘆島,該島屬於連江縣管轄。位於閩江之北側,扼閩江北支港要沖。南隔川石水道與琅岐島對峙,西臨烏豬水道與連江相望,東以熨斗水道與川石島為界,北瀕東海。東西長6公里,南北寬3.3公里,面積19.6平方公里。地貌以丘陵為主,最高點九龍山,海拔244米。
『貳』 西元1929 福州府閩侯縣南台泛船浦蔥蒲墩, 位於現在哪裡
在西元1929年,整個福州南台島都屬於閩侯縣,包括現在的倉山區、建新鎮、蓋山鎮、城門鎮、螺州鎮等區域,據考證,當時的福州府閩侯縣南台泛船浦蔥蒲墩, 相當於現在的倉山區南台島的林蒲一帶。
『叄』 福州市南台新村在哪個地方
新村在哪個地方?這個你可以問一下當地的那個向導,要是沒有的話直接在據圖上搜索。
『肆』 南台在什麼地方
南台島為福建省閩江流域第一大島嶼,位於閩江福州段南北兩港之間,是福州市區的組成部分(即現今的福州市倉山區全境),南台島東西長(淮安到林浦),南北相對較窄(螺洲到煙台山),總面積118.2平方千米,現在為福州倉山區轄區,高蓋山為全島最高點,海拔為202.6米。
倉山區四面以閩江南、北港分別與鼓樓區、台江區、晉安區、馬尾區、長樂市、閩侯縣為界。總面積142平方千米。人口39萬人(2004年)。通行閩東方言福州話。南台島基本上為倉山區的主要部分,同時南台島於是我國河流島嶼中比較大的一個。
呈西北——東南向。島上高蓋山、蝦蟆山、煙台山等原為江中岩島,後由閩江泥沙淤積其間連接而成。為半岩半沙島連島。地表起伏大,以平原、丘陵為主,平原地面高程5米以下;丘陵分布在中、西北、東南部,海拔在150米以下,最高點高蓋山海拔202米。島周多沙洲、淺灘,島嶼面積不斷向南、東延伸。
全島下轄倉前、東升、對湖、臨江、三叉街、上渡、下渡7個街道和倉山、城門、蓋山、建新、螺洲5個鎮,共有112個居委會和112個行政村。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倉山區因地處倉前山得名。古稱藤山,明洪武年間(1368年)在藤山北麓建鹽倉,俗稱鹽倉前,遂通稱倉前山,簡稱倉山,區名由此而來。
1946年1月福州建市時即置倉山區,1949年8月17日解放後,仍為市轄區之一。1955年11月,設上渡、下渡、臨江、倉前、麥園、藤山6個街道辦事處。1956年5月,撤銷水上區,並入倉山區,增設橋東、橋西兩個街道辦事處。1957年7月,橋東、橋西兩個街道辦事處合並為水上街道辦事處。1958年1月,撤銷藤山街道辦事處,並入下渡街道辦事處;撤銷麥園街道辦事處,並入倉前街道辦事處。
1968年9月,倉山區更名為朝陽區。1970年2月,郊區行政辦事處撤銷,其所轄蓋山公社並入朝陽公社,劃歸朝陽區。7月,閩侯縣城門公社劃歸朝陽區。1975年5月,朝陽、城門公社劃歸郊區行政辦事處。1978年7月,朝陽區復名倉山區。1987年12月,撤銷水上街道辦事處,增設對湖街道辦事處。
1995年10月27日國務院(國函[1995]102號)批復同意調整福州市市轄區的行政區域,其中:倉山區轄倉前、對湖、臨江、上渡、下渡、三叉街6個街道辦事處,從原郊區劃入的建新、倉山、蓋山、螺洲、城門5個鎮。區人民政府駐地不變。1996年1月市區行政區劃調整後,倉山區從原郊區劃入建新、倉山、蓋山、螺洲、城門5個鎮,從鼓西街道劃入農大居委會。
2000年,倉山區轄7個街道、5個鎮:倉前街道、下渡街道、臨江街道、三叉街街道、上渡街道、對湖街道、東升街道、建新鎮、倉山鎮、蓋山鎮、城門鎮、螺洲鎮。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482039人,其中:倉前街道 24537人、東升街道 9270人、對湖街道 27030人、臨江街道 22131人、三叉街街道 20291人、上渡街道 12569人、下渡街道 32312人、倉山鎮 46264人、城門鎮 90302人、蓋山鎮 88931人、建新鎮 64359人、螺洲鎮 19666人、福建師范大學虛擬街道 10472人、福建農業大學虛擬街道 9241人、紅星農場虛擬鎮 4664人。
2001年,倉山區行政區劃一覽表(資料截止日期: 2001年12月31日):
鎮(街道辦事處)名稱 政府(辦事處)駐地 面積(平方千米) 戶數 (戶) 人口(人) 居委會(個) 村委會(個)
對湖街道辦事處 馬廠街15號 1.2 6511 18322 7
下渡街道辦事處 工農路64號 1.78 7711 23332 3
上渡街道辦事處 李厝山路16號 1.51 5747 16923 16
倉前街道辦事處 公園路36號 1 8527 24524 9
臨江街道辦事處 東窯街5號 0.85 7701 22141 8
東升街道辦事處 東園一路25號 1.3 2649 8606 3
三叉街街道辦事處 三叉街新村 2.17 4619 15162 7
建新鎮 洪塘路 39.6 10984 38154 3 39
倉山鎮 首山路19號 5.3 3823 10832 2 11
蓋山鎮 蓋山路1號 36 17262 63054 1 30
城門鎮 敖里村 48 17330 67422 25
螺洲鎮 螺洲街 3.7 2814 9454 1 7
合計 142.41 95678 317926 60 112
2003年,根據省政府《關於福州市調整倉山區部分行政區劃設立金山街道辦事處的批復》(5月 日 閩政文[2003]134號)和福州市人民政府《關於調整倉山區部分行政區劃設立金山街道辦事處的批復》(6月26日 榕政綜[2003]155號),調整倉山區部分行政區劃,設立金山街道:從建新鎮劃出盧濱、後曹、潘邊、石邊、新頤、上雁、葛嶼、閩江、劉宅9個村,從倉山鎮劃出燎原村,從上渡街道辦事處劃出橫江居委會,設立金山街道。
金山街道辦事處四至范圍為:東至閩江北港,西至閩江南港,南至浦上路,北至金山大道。金山街道辦事處駐金山生活區風荷苑1號。行政區劃調整後,倉山區轄8個街道、5個鎮:倉前街道、下渡街道、臨江街道、三叉街街道、上渡街道、對湖街道、東升街道、金山街道、建新鎮、倉山鎮、蓋山鎮、城門鎮、螺洲鎮。共有99個居委會、107個行政村。
2004年,全區轄8個街道、5個鎮,共有52個社區和112個行政村。總人口48萬。
[編輯本段]經 濟
南台島地處福州市南大門,水、陸、空便利的交通條件日趨發達;閩江、烏龍江四周環繞,水路運輸十分便利。福廈路起始點和福泉高速公路介面始於我島,並有8座大橋與島外連接;正加緊實施的環島提路工程,以及日臻完善的島內路網建設,將進一步促區域交通網路建設的成熟化、合理化。福州長樂國際機場距該島僅35公里。
隨著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發展,投資環境將進一步優化、必將有力地促進我島經濟的騰飛。島內有麥德龍、新通福、三協精機、三豐鞋業等一批企業。
『伍』 南台島的介紹
南台島(即今的福州市倉山區全境)為閩江中第一大島嶼,位於閩江福州段南北兩港之間,南台島東西長(淮安到林浦),南北相對較窄(螺洲到煙台山),總面積118.2平方千米,為福州倉山區轄區,高蓋山為全島最高點,海拔為202.6米。
『陸』 福州市南台實驗小學的地址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 李厝山路14號
『柒』 請問福州市南台小學的具體位置在哪裡附近有什麼標志性建築謝謝
你可乘821.6路726.42.965到上渡站下.附近標志性建築:對面是上渡林產品市場,而在小學這邊沿街的是永輝(上渡29店)超市和電信上渡交換局機房.後面100米是福州市南台小學.
『捌』 黑白無常里的南台的南台橋在哪
南台島是福建省閩江流域第一大島嶼,位於閩江福州段南北兩港之間,是福州市區的組成部分(即現今的福州市倉山區全境),高蓋山為全島最高點,海拔202.6米。
兩宋時期,福州城市仍在向南發展,南門外的茶亭逐步露出水面,福州平原的陸地漸漸向南台靠近。不過當時,兩地之間還有寬達三里多的水路。由於南台在福州的地位重要,宋朝天聖年間,福州官員章頻在南台設置「臨津館」,在館的西南,還蓋了一座合沙亭。
「合沙」之名起源於福州的民謠:「南台沙合,河口路通,先出狀元,後出相公。」這是因為,福州往南要越過多條河流,行走不便,所以當地民眾編了這條民謠,盼望福州城南的陸地早日和南台連在一起,並預言這會使福州出現狀元和宰相。由於民謠的流行,宋初吳越國在福州建夾城,將其南門稱為合沙門,其位置在今茶亭一帶。合沙亭與福州南部的合沙門遙遙相望,反映了福州人的理想。
為了方便福州與南台之間的交通,宋朝在南台島與福州之間蓋了一座浮橋,取名為沙合橋。《三山志》記載:「浮橋,由郡直上南台,有江廣三里,揚瀾浩渺,涉者病之。元佑以來,江沙頻合,港疏為二,中成楞嚴洲。八年癸酉七月,郡人王秘監祖道為守,相其南北,造舟為梁。北港五百尺,用舟二十,號合沙北橋;南港三千五百尺,用舟百,號南橋。衡梁板其上,翼以扶欄,廣丈有二尺,中穹為二門,以便行舟。左右維以大藤纜,以挽直橋路於南北。中岸植石柱十有八而系之,以備痴風漲水之患,糜金錢千萬,一出於施者。明年,紹聖元年甲戌十月成。以其餘錢三千九百緡,分給負郭三縣僧寺,以為本錢,俾歲取息,以待缺敝修造。十一月落成,自為文記之。尋又為屋以覆纜柱,架亭於其側,以憩行者。」這里講到的浮橋,分為二段,北段即為南台與福州南門之間的合沙北橋,長度約五百尺,約合150米。可見,當時南門陸地與南台之間的河水頗寬。而其南段長達三千五百尺的大橋,即為後日白龍江上的萬壽橋。
南宋詩人陸游的《渡浮橋至南台》寫到:「客中多病廢登臨,聞說南台試一尋。九軌徐行怒濤上,千艘橫系大江心。寺樓鍾鼓催昏曉,墟落雲煙自古今。白發未除豪氣在,醉吹橫笛坐榕陰。」此詩可見南台浮橋的雄偉。南台島是福建省閩江流域第一大島嶼,位於閩江福州段南北兩港之間,是福州市區的組成部分(即現今的福州市倉山區全境),高蓋山為全島最高點,海拔202.6米。
兩宋時期,福州城市仍在向南發展,南門外的茶亭逐步露出水面,福州平原的陸地漸漸向南台靠近。不過當時,兩地之間還有寬達三里多的水路。由於南台在福州的地位重要,宋朝天聖年間,福州官員章頻在南台設置「臨津館」,在館的西南,還蓋了一座合沙亭。
「合沙」之名起源於福州的民謠:「南台沙合,河口路通,先出狀元,後出相公。」這是因為,福州往南要越過多條河流,行走不便,所以當地民眾編了這條民謠,盼望福州城南的陸地早日和南台連在一起,並預言這會使福州出現狀元和宰相。由於民謠的流行,宋初吳越國在福州建夾城,將其南門稱為合沙門,其位置在今茶亭一帶。合沙亭與福州南部的合沙門遙遙相望,反映了福州人的理想。
為了方便福州與南台之間的交通,宋朝在南台島與福州之間蓋了一座浮橋,取名為沙合橋。《三山志》記載:「浮橋,由郡直上南台,有江廣三里,揚瀾浩渺,涉者病之。元佑以來,江沙頻合,港疏為二,中成楞嚴洲。八年癸酉七月,郡人王秘監祖道為守,相其南北,造舟為梁。北港五百尺,用舟二十,號合沙北橋;南港三千五百尺,用舟百,號南橋。衡梁板其上,翼以扶欄,廣丈有二尺,中穹為二門,以便行舟。左右維以大藤纜,以挽直橋路於南北。中岸植石柱十有八而系之,以備痴風漲水之患,糜金錢千萬,一出於施者。明年,紹聖元年甲戌十月成。以其餘錢三千九百緡,分給負郭三縣僧寺,以為本錢,俾歲取息,以待缺敝修造。十一月落成,自為文記之。尋又為屋以覆纜柱,架亭於其側,以憩行者。」這里講到的浮橋,分為二段,北段即為南台與福州南門之間的合沙北橋,長度約五百尺,約合150米。可見,當時南門陸地與南台之間的河水頗寬。而其南段長達三千五百尺的大橋,即為後日白龍江上的萬壽橋。
南宋詩人陸游的《渡浮橋至南台》寫到:「客中多病廢登臨,聞說南台試一尋。九軌徐行怒濤上,千艘橫系大江心。寺樓鍾鼓催昏曉,墟落雲煙自古今。白發未除豪氣在,醉吹橫笛坐榕陰。」此詩可見南台浮橋的雄偉。
『玖』 西元1929, 福州府閩侯縣南台泛船浦蔥蒲墩, 位於現在哪裡
在福州閩江大橋旁邊的范船天主教堂那裡,在朝陽路往工農路那邊方向走就是了,那裡有蔥蒲站和蔥蒲小區。
『拾』 福州南台島面積多大
福州南台島
福州南台島(即現今的福州倉山區全境),分別與鼓樓、台江、晉安、馬尾和閩侯、長樂隔江相望。轄區面積142平方公里,人口35.2萬人。全島下轄倉前、東升、對湖、臨江、三叉街、上渡、下渡7個街道和倉山、城門、蓋山、建新、螺洲5個鎮,共有112個居委會和112個行政村。 地處福州市南大門,水、陸、空便利的交通條件日趨發達;閩江、烏龍江四周環繞,水路運輸十分便利。福廈路起始點和福泉高速公路介面始於我島,並有8座大橋與島外連接;正加緊實施的環島提路工程,以及日臻完善的島內路網建設,將進一步促區域交通網路建設的成熟化、合理化。福州長樂國際機場距該島僅35公里。隨著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發展,投資環境將進一步優化、必將有力地促進我島經濟的騰飛。島內有麥德龍、新通福、三協精機、三豐鞋業等一批企業。
根據南台島的現狀及福州市總體規劃構想和未來發展所需,「十五」期間南台島區域規劃主要定位為四個方面:(1)福州市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區;(2)城市的文教區、科研基地;(3)城市重要的商貿區和旅遊娛樂區;(4)高商住宅區。
在以「建設福州新城區」為目標,按照現代化省會中心城市「東擴、南進、西拓」的要求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開始從滯後型逐漸向適應型轉變,極大地改善了島內的投資環境。
「十五」期間,我們要抓住城市建設中心南移和「全面開發南台島,建設福州新城區」難得的歷史機遇,加快城區發展,實現經濟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