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產後日常護理有哪些
1.產後第一周:孕婦剛剛分娩後,生活、身體護理方面醫護人員會給很大幫助,家人需要心中有數,做好配合工作。
日常生活注意點:
(1)休養是第一位:為了有充沛精力來哺育寶寶而做好准備,爭取早日恢復正常的飲食,盡量多吃營養豐富的食物。現代哺乳的原則是盡早吸吮,早接觸,早開奶,這也是保證母乳喂養成功的關鍵。
(2)產後抵抗力低下的情況下,要做好會陰及其他方面清潔衛生,是預防感染的關鍵。
(3)開始練習做產褥體操。
(4)學習日常育兒知識,給寶寶洗澡、換尿布哺乳方式等,為出院後的日常生活做好准備工作。
(5)有異常和後遺症的人,應該掌握有關注意事宜的指導。分娩當日:產婦經過分娩後身體上已很疲累,需要得到充分休息。在飲食上,可以吃些清淡、易消化的蔬菜,不要吃刺激性食物,如經剖宮產者要36小時後才能進食。如果傷口疼痛較厲害,可以向值班醫生提出來,得到相應的治療。剖宮產者注意下身移動時的體位,雙膝並攏,使傷口的縫合部位疼痛能減輕些。
第一天:
正常情況下,分娩8小時後醫生就指導產婦下床適當活動,
可試給新生兒哺乳。如有會陰切開者常在產後12小時開始下地,慢慢活動。做些排尿、排便、處理惡露的自理活動。
此時乳房高度脹滿,要向醫護人員學會授乳和乳房按摩等護理內容。另外可以用腹帶協助,恢復鬆弛腹壁,也便於做產後操促進子宮肌肉收縮過程。
當日的初乳對新生兒來說是最珍貴的飲食,可能量極少,即使不授汁,也要寶寶反復多次長吸吮。只要堅持,乳汁一定會有的,而且會越刺激越多。在授乳後有惡露增多的情況,不必擔心,這是子宮受孩子吸吮刺激引起的,有助於子宮的恢復。
第二天:
產婦的精神恢復了很多,乳房脹滿的同時伴有豐富的初乳分泌,盡量讓嬰兒吸吮,繼續進行乳房按摩護理。產婦的適宜活動量以不感到疲勞為好,試著在室內慢慢步行。如果各方面都感覺很好的情況,從今起就可以淋浴了,但時間不要太長。
第三天:
自然分娩的人早已滿屋轉了,剖宮產者也可以開始步行,但要量力而行,別累著。醫生要為產婦查個血常規,了解有無貧血、感染等情況存在。惡露如果量較多,有血塊等應及時向醫生提出,以免延誤病情。
第四、五天:
從體力、精神都有了較大恢復,食慾也好多了,在哺兒上面有了很大進步,傷口部位要部分拆線。
新生兒在有關兒科醫生關注下成熟了許多,如果發現有異常情況,應及時給予處理,像膝關節脫臼和斜頸等問題,可以接受適當治療。一切正常就准備出院回家了。別忘了領母子健康手冊,還有出生證明等。
第六天:
母子都要做出院前體檢,正常情況下便可出院回來休養了。如果你有什麼不清楚的,都可問醫護人員。
2.出院後7日內護理。出院後繼續處於療養階段,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幾個方面,洗淋浴,不能洗盆浴或用熱水擦身。有會陰縫合的人,不準使用肥皂刺激局部。繼續做乳房按摩,產褥體操。
飲食安排:按時就餐,品種豐富,每日可吃5餐。可以參考妊娠食譜,食用各種補湯類,不要油膩,以免影響消化。如骨棒、牛、羊肉湯、鯉魚湯等均有利於補鈣及泌乳作用不要忘了吃蔬菜。
再有:孕期患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產婦,產後還應繼續吃淡味,控制鹽的人量以便使血壓恢復正常。
產後應少吃生、冷、剩菜飯及辣椒等刺激性食物,更不要吸煙飲酒,以免在哺乳過程影響到孩子身體健康。注意觀察自己有無貧血情況,如貧血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補充鐵元素。
您在家休養期間如有出血、發燒等不適時及時到醫院復診。
② 女性在生完孩子以後,該如何好好的護理自己的身體呢
女性在生完孩子以後,好好的護理身體的方法有:產婦要保持衣服的乾燥和衛生,在出汗之後要記得擦乾,以免人體出現著涼的情況。產婦要保持飲食營養均衡健康,可以服用一些滋補品,尤其是補充氣血的食物。產婦還要保持心情舒暢,月子期間不要傷心流淚,要學著去排解壓力,身心才會更健康。在女性生完孩子以後,面對孩子的哭鬧,新手媽媽通常會表現出措手不及的情況。家人一定要給予產婦關愛,讓產婦平穩的度過產褥期。
一、產婦在生產完畢之後會出大量的虛汗,需要及時擦乾水分,以免身體著涼
產婦剛剛經過了生產, 身體總是會非常虛弱的。在產婦身上出虛汗的時候,我們可以使用干凈的毛巾擦乾。如果衣服出現潮濕的情況,需要及時進行清洗晾曬。產婦在產褥期要保持衛生習慣,及時更換帶血的衣物,內衣不要和外穿衣服混洗,以免出現黴菌和細菌感染。
那麼,你知道產婦在月子期間還應當注意哪些問題嘛?
③ 產後護理有哪些項目
產後媽媽護理需要注意的地方有很多,產後的恢復就決定著以後產後媽媽的身體健康,所以要重視產後。
1.產婦由於產時體力消耗大又有一定量的出血,產後體質較弱,多卧床休息,會陰側切者應右側卧位。盡量學會與嬰兒同步休息,需保證每日8-9小時的睡眠時間,避免情緒過度激動、緊張。
2.鼓勵早起床活動。正常情況下產婦6-12小時可起床輕微活動,下床前先坐起,如覺得頭暈眼花乏力先不要走動。24小時後可在室內隨意活動,可做產後體操,以利惡露排除、子宮復舊。
3.產後需多飲開水。盡量在產後4-6小時內排尿,以後及時排尿,以免尿瀦留而影響宮縮。如排尿困難時可行誘導排尿;必要時予葯物應用或留置導尿。
4.注意陰道惡露量,正常量如平素月經量或略多於平素月經量,為血腥味、無臭,血性惡露持續3天,逐漸變為漿液性,兩周後轉為白色,持續2-3周。如出血量多,要保留會陰墊,便於醫務人員准確估計出血量;若有異常排出要保留並通知醫生;如會陰部脹痛、便意感或有胸悶氣促頭暈等不適請即刻告知。
5.保持環境安靜、舒適,空氣流通,室溫適宜。
6.注意個人衛生,每天刷牙梳頭,可淋浴洗澡,時間不超過15分鍾,家屬陪伴。產後出汗較多是正常現象,需勤換內衣褲,防止受凉。保持會陰清潔,勤洗外陰,由前向後,勤換衛生墊。
7.產後要選擇易消化少刺激性的食物,少量多餐多進湯類食物搭配雷氏催乳湯,如雞、鴨、魚肉、蛋、乳製品、豆 製品等。由於產後1-2天產婦常感口渴或便秘,宜多飲開水,多進水果蔬菜等粗纖維食物。
8.盡早餵奶,分娩後30分鍾內開奶,通過寶寶和媽媽的皮膚接觸可以刺激乳汁的分泌,醫務人員會幫助你進行早吸吮。要做到勤吸吮(每天8-12次),按需哺乳,間隔時間最長不超過3小時,夜間可適當延長。哺乳前應用溫水清洗乳頭,禁用肥皂酒精。乳頭有皸裂,先吸輕傷側,喂後擠乳汁於乳頭上。
9.產後子宮收縮可能會有陣痛,一般2-3天後會減輕。產後可在下腹部觸及一塊質地較硬的腫塊,即子宮。以後每天有所下降,兩周時縮小入盆,觸摸不到。
④ 產後怎麼護理
1、注意勞逸適當。產婦分娩的時候消耗的體力非常大,因此在產後應該卧床休息,等待身體有些好轉的時候可以在室內慢慢的活動肢體。不可以做一些體力活動,這樣對身體的復原很不友好。
2、在飲食方面也是需要注意營養的,但又不能補充過多,避免營養過剩。前期的時候,盡量多喝一些湯水類的流食,要注意蔬菜、肉類和水果的合理搭配。這些都是是產婦身體復原的重要條件。
3、產後需要護理和保護乳房。產後要盡快的讓寶寶吸吮母乳,這樣可以早一些分泌乳汁、還可以使乳汁的分泌增加,也有利於乳房的健康和子宮的收縮。
4、注意陰部的衛生,產婦陰部的分泌物會比較的多,所以要特別注意衛生。注意排尿,剛剛生產完尿量會比較對哦,有尿的時候就要排出來,避免膀胱膨脹,不利於子宮的恢復。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保證每天的心情舒暢也是很重要的。
⑤ 孕婦產後和產後的護理
Q:孕婦產後飲食應該注意哪些方面? A:多吃高維生素、低熱量、低脂、低糖,容易消化的食物,口味要注重清淡,還要補充必要的氨基酸,夏天可以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不要進食過辣、過酸、過冷等刺激性較強的食品,咖啡不要喝。 Q:產後可以洗頭洗澡嗎? A:可以。洗澡時不要採取盆浴,水溫不要過熱,也不要過冷,以適合體溫的20-30℃即可;還應該按時刷牙。刷牙時選用細軟一點的牙刷,也可以在刷牙前將牙刷在40℃左右的溫水中事先浸軟。刷牙對產婦來說除了清潔口腔外,還有兩個方面的好處,一是可以按摩牙齦,二是可以刺激食慾。 Q:清洗陰部時需不需要使用殺菌劑? A:不要過分使用殺菌劑,正常細菌是保健的屏障,使用殺菌劑會破壞人體原本的菌群平衡。如果下身沒有傷口,且水不會進入陰道的話可以用平常的清水,有傷口或者浸洗的話就要用沸水冷卻到一定溫度後使用。每天至少兩次(分早晚)對陰部進行清潔。洗後用專用的小毛巾擦乾。另外,大便後必須及時沖洗陰部,有條件的話,小便後也應及時沖洗,家裡沒有那種自動沖洗烘乾的坐便器的話,平常家用澆花的小噴壺或者淋浴噴頭也可以用。洗後用專用的小毛巾擦乾即可。 使用廁紙時也要注意,大便後廁紙必須從前往後擦,小便則從後往前擦,這樣可以避免陰道口受到污染。 Q:產婦一直睡覺正常嗎?一天睡多少小時為夠? A:產婦要保證充足睡眠。嗜睡是正常現象,晚上大約要睡8-10小時,因夜間哺乳影響睡眠的話也不必著急,可以選擇在白天補睡。只要一天睡覺的總量達到就可以。 另外,產婦的睡覺姿勢也有講究。因為生孩子後子宮韌帶鬆弛,睡覺一直仰卧的話子宮容易後傾,中老年期易引起子宮脫垂。因此最好一天之內早晚兩次各俯卧半小時,其餘時間仰卧和側卧交替。 Q:產後多久之後可以活動? A:產後一周內可以有意識地進行一些床上運動,比如產後48小時即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一些盆底或者肛門收縮鍛煉,這么做的好處是可以防止50歲以後盆底疏鬆引起張力性尿失禁和子宮脫垂,也對提高以後性生活的興奮度有幫助。 順產的話產後24小時內注意休息,但不是絕對卧床,可以適量進行一些室內活動,2-3天內可以在室內正常活動,比如自己刷牙、洗臉等,但不包括家務勞動。 剖腹產的產婦24小時內也要請他人幫助「被動運動」,術後6小時要翻身,早期活動有助血液循環,可以防止腸粘連和「股白症」(下肢深靜脈栓塞)。 此外,產婦生產時比較疲勞,出血、出汗較多,飲食不足,產後第一次起床容易因為一過性腦貧血而頭暈,所以最好先在床上坐一會兒,適應一下,或者請家人或者護士從旁協助,再慢慢起身。 總的原則就是不要不運動,也不要激烈運動,量力而為,逐漸增加運動量。 外出活動的話像高熱盛夏這種天氣要慎重,最好不要急著出門;氣溫適宜,體力夠的話在自己住的小區里活動活動沒有問題;春秋季則順產後1周就可以出門活動。但要注意控制一下時間,按個人耐受力,20-30分鍾起適量增加。如果自身感覺良好,沒有疲勞感,食慾跟睡眠情況都較好,也可以在控制好強度和時間的前提下酌情做一些簡單的家務,但必須注意不要做過分久蹲、彎腰等動作。 產婦在產後2個月內禁止游泳。因為產婦分娩後子宮內壁上有胎盤剝離後的創面,需要42天甚至兩個月才能恢復。 Q:產婦有時大量出汗是不是表示身體「虛」了? A:產後7-10天胎盤剝落後,體內雌孕激素下降,孕期中機體過多儲存的水、鈉加速排出,產婦會有大量出汗的現象,大部分人因此認為自己是身體「虛」而緊張,其實這個屬於正常現象。此時要注意皮膚保潔,多喝溫開水,注意少量多次,不要等到口乾了再喝。飯前一小時喝少量水不僅可以清潔腸道,也能夠使胃液分泌增多,刺激食慾。 Q:坐月子的時候可不可以化妝? A:坐月子期間,臉部保養以護膚、清潔為主,不主張彩妝和染發,實在有需要的,只宜化淡妝。 Q:產婦可以看電視和操作電腦嗎? A:一般來說沒有問題。但要注意控制時間。不要長時間盯著電視或者電腦的屏幕,每隔1小時讓眼睛休息一下,可以多聽一些輕音樂。 產後半個月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去電影院看電影,但最好不要看一些背景音樂太吵、噪音大的武打片等,總的來說,產婦的眼、耳、口通通不能太受「刺激」,還是要以靜養為主。最好避免到一些公眾場所去,一旦感染公共疾病容易傳染到孩子身上。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3464753.html
⑥ 產婦要怎樣護理
-------------------------------------------------------------------------------- 產後護理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1.按摩子宮: 目的是幫助子宮的復原及惡露的排出,亦可預防因收縮不良而引起產後出血。方法:先找出子宮的位置,對於正常分娩的產婦,可以輕易在肚臍下觸摸到一個硬塊,即子宮的位置。當子宮變軟時,用手掌稍施力量於子宮位置環行按摩,使子宮硬起,則表示收縮良好;當子宮收縮疼痛厲害,則暫時停止按摩,可采俯卧姿勢以減輕疼痛,若仍疼痛不舒服,影響休息及睡眠,可通知護理人員。 2.惡露的觀察: 惡露是指由子宮所排出的分泌物,產後1~3天,量多、顏色較紅,以後顏色減淡、量少,10天後呈淡黃色,一般在4~6星期會完全消失;若惡露有大血塊、惡臭或鮮血流出等異常現象,應立即通知醫護人員。 3.小便: 由於會陰傷口疼痛及生產時膀胱和尿道受損及壓迫,可能在產後有解小便或解不幹凈的感覺,產婦應於產後2小時開始解小便,若解小便不通暢,請通知護理人員協助。 4.大便: 產後由於腹壓消失、飲食中缺少纖維素、產婦的卧床都可促成腸蠕動減弱,排空時間延長,會陰切口的疼痛使得產婦不願意作排便的動作,產褥期出汗又多,以上原因均易導致便秘。故產婦在產褥期應以易消化的半流質食物為主,特別注意多吃含纖維素多的新鮮水果和蔬菜,適當下床活動,並養成每日按時排便的良好習慣。必要時可以口服蜂蜜、香蕉等,以促進腸蠕動;肛門內開塞露也可以使用,緩解大便秘結。 5.母乳喂養: 母乳是嬰兒必須的和理想的食品,其所含的各種營養物質最適合嬰兒的消化吸收,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產後母乳喂養持續4-6個月。來奶需幾天時間,母親一定要耐心等待;護理人應富有高度責任心和愛心,多給她們鼓勵和支持,並盡早地向乳母講解早期母乳喂養的一些常遇問題,消除她們的緊張心理,使母乳喂養取得成功,有一良好開端。 6.活動: 產婦第一次下床,可能因姿勢性低血壓、貧血或空腹造成血糖下降而頭暈,宜有家屬或護理人員協助及陪伴。下床動作要慢,先坐於床緣,無頭暈再下床。剖腹產與手術後24小時,宜下床活動,可以幫助腸蠕動,減輕腹脹,及預防血管栓塞,下床時,可以使用腹帶或用手支托傷口,以減輕傷口疼痛。 7.情緒調整: 大多產婦是初次生寶寶,沒經驗,對於寶寶不了解而產生一種自覺沒用之感覺,如餵奶、換尿片、哭啼等,如缺少了家人和醫護人員的安慰、幫助,易引起極度緊張,感到孤立無援,再加上嚴重睡眠不足,會影響產婦產後的情緒,嚴重的會在產褥期內出現抑鬱症狀。 因此,醫護人員在產婦產後要有效地去解決產婦心理上的疑難和解決產後身體上的不適和痛楚,如大小便困難、傷口劇痛等,也可以請一個有育兒經驗的家人或朋友或月子保姆幫助照顧嬰兒,要讓產婦保證足夠睡眠,從而心理上和生理上都得到足夠的休息。當上述方法已實行了但還沒有幫助的時候,如繼續失眠、情緒嚴重不穩定,經常哭,自言自語,便需要有葯物的治療;再嚴重,演變下去而產生精神上的幻覺和有自殘傾向時,便需要找精神科醫生治療了。
⑦ 產後護理有哪些
側切傷口在會陰處,而產後惡露、尿液、糞便都會導致傷口感染。所以以下幾點建議媽媽們要牢記了:
1. 溫水沖洗
一般在產後3-5天側切傷口的表皮會長好。最好是站姿,用消過毒的溫毛巾,從前到後輕輕擦拭,清洗干凈後,再用柔軟的干毛巾從前到後輕輕拍打至乾燥狀態,然後換上新衛生巾。
2. 避免便秘
在飲食方面不要過於精細,多吃果蔬,以清淡的湯水為主,促進腸道蠕動。便秘會加重盆底肌的損傷。
3. 如廁專用坐墊
新媽媽上廁所時最好使用專用的坐墊,避免交叉感染。大便之後要用紙巾從前往後擦拭,防止糞便細菌感染。每次上完廁所之後都要用紙巾輕輕拍干,保持乾燥,避免細菌滋生。
4. 避免深蹲
在產後一個月內避免深蹲,撕扯傷口,不要提重物。坐立時的姿勢也要根據傷口的方向進行避讓,防止傷口受到擠壓。
5. 禁止房事
產後42天內,也就是惡露期禁止房事。惡露結束之後可以根據產婦身體的恢復情況選擇是否同房,但是要注意避孕。因為在惡露期之後會有一個排卵期,然後才是月經期,為了產婦的身體健康,一定要注意避孕。
⑧ 孕婦對產後媽媽有些什麼護理
順產媽媽:順產一周內,產婦要用煮過的水清洗傷口。洗澡時,選擇淋浴。
剖腹產媽媽:要擦澡,不能洗澡。不要讓傷口發炎,以防引起發燒,甚至敗血症。
2、排尿困難:如果孕婦在生產的時候時間長的話,產後會有排尿困難的狀況。順產一般在4~6小時內就會排尿,如果有排尿困難的,在休息一天後,就會好。
3、腰酸背痛:如果產後有這種狀況,表示在生產的時候有韌帶拉傷。可以用熱毛巾敷的方式,多休息,7天後就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