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喝茶是什麼意思
擴展閱讀
上海孝感哪個面積大 2025-08-14 21:04:28

福州喝茶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2-04-22 14:41:23

❶ 福建人喝茶有哪些講究,有什麼起源

福建人喝茶,非常講究「水、火、茶具」三要素。水要以山泉水為最佳,火以炭火為最佳,茶具則以紫砂壺為最佳。我們知道,經常使用的茶具,裡面會結上一層茶垢。福建人認為,這層茶垢是茶具的精華,茶垢越厚,說明茶具越寶貴,愛惜得不得了。

福建人請你喝茶,一般不說「飲茶」,而說「吃茶」。這是因為,以前福建人是真的將茶葉作為食品食用。這就是擂茶。擂茶裡面,除了茶葉,還有花生、綠豆、芝麻、綠豆等配料,食用後既可解渴,又可充飢。如今福建的將樂、泰寧、寧化等地,還保留著吃擂茶的習慣。而在不吃擂茶的地方,主人也會在茶杯旁邊擺放一些甜食、糕點,作為「茶配」。

在泡茶時,要先將清水燒沸,將茶壺和茶杯燙熱。隨後,是沖泡茶葉。這時候,水壺和茶壺的距離要比較大,是為「高沖」。茶葉泡好後,主人親自將茶水從茶壺里倒入茶杯,這時候茶壺和茶杯的距離要比較近,是為「低斟」。如果請你喝茶的是閩南人,客人不止一個,他便會在斟茶時將幾個茶杯相挨,來回斟至七八分,是為「關公巡城」;茶壺里剩下的幾滴濃茶,也要分滴各杯,是為「韓信點兵」。

斟茶完畢,主人會等客人先端杯子,然後才自己端杯子,這與酒桌上的「先干為敬」截然相反。

有意思的是,在福建,主人給客人斟茶時,客人往往以右手中指、食指在桌子上輕輕敲打3下,表示尊重。這是一個很特別的禮儀,流行於福建、廣東一帶,據說與乾隆皇帝微服出訪有關,是否為真,有待專家考察。

❷ 為什麼喝茶在中國許多地方叫「吃茶」

在華東一帶盛產品質好的茶葉,所以華東地區的人們喝茶時,不小心把茶葉喝到嘴裡,是不會吐出來的,而是把茶葉嚼碎,吞入腹中。吃茶即喝茶一義由此而來。
補充:
相傳,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是中國。據說,最早發現茶和利用茶的人是神農,他曾嘗百草,中毒後用茶葉來解毒,因此將茶判斷為一種葯,所以大概在距今五千年前的母系社會時期,茶一直被作為葯品服用。

而《詩經》中曾有記載:「堇荼如飴,皆苦萊也」;唐·顏師古《匡謬正俗·苦菜篇》中說道:「神農本草經中,苦菜名茶草,治療疾病,功效極多,陶弘景誤當為茗,茗豆有此效乎。」

然而,在歷史的長河中,曾有人認為茶起於上古,有人認為起於周,也有人認為起於秦漢、三國、南北朝、唐代等。但因唐代以前只有「荼」字的記載,直到陸羽將「荼」字減一筆而成就了如今流傳的「茶」字,因此後人將茶起源定於唐代。

唐代,飲茶時,先將餅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後,用茶碾將茶餅碾碎成為粉末,放到水中去煮。所謂「吃茶」是將茶與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等熬成粥吃,在唐代已經非常流行。陸羽在《茶經》中就記載了這種吃法。

由此可見,古人認為茶為苦口良葯。而在唐以前,茶均使用葯用煎法,被稱為「吃茶」。又因自唐代以來,福州作為福建省,乃至中國的主要茶產區,其對茶的飲用方式沿襲了當代的飲茶時尚——「煮」之。因此,古時福州話中,飲用茶非「喝茶」,而是「吃茶」。

❸ 喝茶為什麼叫用茶。很多古裝電視劇裡面都有這樣的場景,「請用茶」。 求專業解答。

古人認為茶為苦口良葯。而在唐以前,茶均使用葯用煎法,被稱為「吃茶」。又因自唐代以來,福州作為福建省,乃至中國的主要茶產區,其對茶的飲用方式沿襲了當代的飲茶時尚——「煮」之。因此,古時福州話中,飲用茶非「喝茶」,而是「吃茶」,望採納

❹ 為什麼喝茶叫吃茶

那是因為古人的“茶”和我們現在的“茶”不一樣啊,古時候的“茶”更像是一道菜或者一碗大雜燴之類的吧。我們現代人,喜歡喝茶的,往往會沖泡一杯茶,捧在手中,聞著那清香,抿上一口便覺得是人間至味,覺得自己沉浸在淡泊的氣氛之中。但是呢,在古時候,起碼在唐朝之前包括唐朝,這個“茶”可不是像現在這樣的。

這種將茶葉煮成粥吃的風氣,一直被沿襲下來,直到後來明清時期,茶才從熬煮變成了沖泡。所以說,從最開始的時候,茶這種東西並不是飲品,而是一種葯材,因為其口感苦澀,所以才導致大家在裡面加入一些調味料或者其他的乾果之類的掩蓋它的苦味。一直到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茶葉的處理工藝水平得到提高,才可以直接沖泡,茶也變成了飲品,從“吃茶”變成了“喝茶”。

❺ 喝茶充滿儀式感的福建人,還會有哪些有趣的講究

十幾年前,我還在廣州工作時,認識了一位福建朋友。有時候,這位福建朋友會邀請我到他家裡做客。每次一登門,他便會拿出一套茶具,泡上一壺鐵觀音或者烏龍茶,讓我體驗一把福建人的茶文化。

福建境內大部分地區,都屬於山地、丘陵,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這種地形,不利於稻穀、小麥等傳統農作物的生長,卻很適宜種植茶葉,有道是「名山出好茶」。比如武夷山出產的大紅袍,安溪出產的鐵觀音,都在全國享有盛譽。


倒茶

有意思的是,在福建,主人給客人斟茶時,客人往往以右手中指、食指在桌子上輕輕敲打3下,表示尊重。這是一個很特別的禮儀,流行於福建、廣東一帶,據說與乾隆皇帝微服出訪有關,是否為真,有待專家考察。

❻ 福州人有什麼喝茶習慣嗎

福州人飲茶大有北方神韻:一個大茶壺,隨便抓點茶投入壺中。 茶多是當地產茉莉花茶,沖上一大桶開水,浸泡後花香四溢。喝時,最好再擱上一會兒待涼了喝,我曾在同學家對著茶嘴,輪流傳著灌,很過癮的。
不講究飲茶程式,茶具也多用福州閩清產的大茶壺。對茶香、湯色及沖泡程序根本沒講究。
宜:大口牛飲很解渴過癮。
廈門人飲茶基本是廣東潮汕那套:喜歡把茶米滿滿塞盡茶壺里,倒出來的茶湯黑黑厚厚跟醬油似的。
茶也不是什麼好茶,多半是一枝春等全發酵類紅茶。喝起來初感苦澀難咽、回喉甘厚。但缺少功夫茶觀顏茶色這道程序。喜用江蘇宜興紫砂壺茶具。
宜:治肚油口膩消化不良之症。簡單說吧,就是洗胃。
泉州受安溪影響較深:
喜歡把茶米以三分之一裝入茶壺之中,泡出來的茶湯金黃色的,茶水清澈見底。
茶葉多是用安溪鐵觀音,喝出來入喉順滑,舌尖清甜、喉腮回味溢甘。
對壺、杯、水非常講究,愛用泉州德化縣產的瓷製茶具。
宜:閑時泡茶消磨時間。
友善的豬:樓主好像很偏向泉州人呀!
寶哥:不不不不,誤會誤會!茶就是茶,這跟酒就是酒一樣,不過是性情之物,非生活必需品。千萬別過份拔高,上升到意識認識上來,那就糟了。
六桂堂主:泉州人喝茶是挺講究的,有泡功夫茶的味道,麻煩死了,如果沒有客人來的話,我寧願喝白開水。
007:泉州喝茶講究過程。
無夢:福建的茶道首推武夷山,這里的茶文化別具一格,茶道已修煉成為藝術了。
寶哥:嗯,武夷山(岩茶)。其採摘過程在過去是非常講究的。但僅限採摘那三棵(有人說是五棵)大紅袍。沖泡過程多是以功夫茶沖飲過程為藍本。因為過去其泡飲過程並無多大講究。我2002年「五一」曾與守護大紅袍的第某某代守茶人聊過。
寶哥:自己喝沒有那麼多程序,頂多沖一遍倒掉,一直泡到無味為止。但喝著喝著會上癮的,跟吸煙一樣,一天不喝都讓人受不了。
無夢:我喝茶喜歡的就是那些繁瑣的程序,真真是一種美的享受!幾乎每年都要去一趟武夷山,每次去,尋一清雅處喝茶品茶是必不可少的功課,最戀的不是大紅袍不是肉桂,恰恰是女孩們在茶香四溢中演繹出的從容優雅的茶道。
Hdfp:各種茶的泡、飲、品是不同的,決不是手法越復雜就越好。
寶哥:復雜的手法,多是為了程式美。你說得沒錯,在家裡決不是這樣泡的。
可愛小狐狸:我朋友在泉州,一天到晚都在喝茶。
寶哥:幾乎都成了風氣了,就像大連人說足球,不說都不行了。
Dsgsy___301:廈門人也非樓主所說的那樣,我對泉州人不了解,也就不說了,對廈門人,偶(「偶」即「我」——編者注)還是有發言權的!還有我們漳州人也都喝功夫茶啊,安溪茶,武夷茶,還有本市的白芽奇蘭,潮汕地區的一些名貴烏龍茶都是我們的愛好!
喝茶作為一種習慣雖然很常見,但要想真正領悟茶,決不是每個喝茶的人都能做到的,真羨慕生長在茶鄉的朋友們,毋置可否,他們擁有最佳途徑,他們無需另外花時間去培養對茶的愛,因為他們早已與茶融為了一體。

❼ 為什麼福建人喝茶怎麼哪么講究起源

福建人種茶、飲茶已有千餘年歷史。宋代始,武夷山茶即已蜚聲域內。《閩小記》稱:「建州貢茶,自宋蔡忠惠(按:即蔡襄)始。」(清·周亮工《閩小記》卷1《閩茶曲》)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稱喝武夷茶後有「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之感。范仲淹更以「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載」的詩句贊譽武夷茶為仙品。因而古人有「江南之茶,唐人首重陽羨,宋人最重建州」(明·許次紓《茶疏》)之說。宋代,武夷山建立御茶園。從明代開始,泉州府所產烏龍茶也成為貢茶。明正德年間,僅南靖一地,年貢茶葉76斤。清代以來,隨著茶葉轉輸入歐,福建茶葉更名揚海外,英國人尤嗜閩茶,在英國詩人拜倫和愛德華·揚的詩行中均出現「武夷茶」的名字。據茶葉專家考證,歐洲人的「茶」字讀音與閩南方言茶的發音有直接的俗緣關系。閩南地區稱茶為「TAY」,荷蘭人購回福建茶時,便根據廈門音將茶譯成拉丁語的「Thee」。其他歐洲國家均仿效之,如英語稱茶為「Tea」,法語為「The」;德語為「Thea」丹麥、瑞典為「Te」,均為「Tay」之轉音。

福建既是茶之王國,福建人對茶自然情有獨鍾。閩南民間有「寧可百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茶」的俗語;閩北山民也有「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的俗語。在許多地方,人們均有早晚飲茶的習慣,對茶的依戀幾乎到了迷醉的地步。大抵上,閩南人嗜烏龍茶,福州人好花茶,閩北人喝烏龍茶和綠茶,閩東人則飲綠茶。因此,八閩形成富於地方特色的茶文化。福建人飲茶,從茶具、水質、用茶種類到斟飲的各個程序均備極考究。唐、宋時興的「鬥茶」遺風在各地仍歷歷可尋。其中以閩南人的「茶道」和客家人的「擂茶」最見功夫。

閩南茶道

據《閩雜記》載:清代「漳、泉各屬,俗尚功夫茶。器具精巧,壺有小如胡桃者,名孟公壺;杯極小者,名若琛杯。茶以武夷小種為尚。有一兩值番錢數圓者。飲必細啜久咀,否則相為嗤笑。或謂功夫乃君謨之誤,始於蔡忠惠公也……故尚此茶,取其飲不多而渴易解也。」(清·施鴻保《閩雜記》卷10《功夫茶》)喝茶既為時尚,於是「彼誇此競,遂有鬥茶之舉。有其癖者,不能自已,甚有士子終歲課讀,所入不足以供茶費。」(清·道光《廈門志》卷15《風俗記》)另據《龍溪縣志》載:「靈山寺茶,俗貴之;進則遠購武夷茶,以五月至則鬥茶。必以大彬之礶,必以若琛之杯,必以大壯之爐,扇必以琯溪之箑,盛必以長竹之筐。凡烹茗,以水為本,火候佐之。水以三叉河為上,惠民泉次之,龍腰石泉又次之,余泉又次之。窮山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貲歲數千。」(清·乾隆《龍溪縣志》卷10《風俗雜俗》)清代的這些飲茶把式一直沿續至今。

閩南人飲茶講究「水、火、茶具」三要素。茶具中的壺、杯、盤,或方或圓或扁,多式多款,上鏤山水人物及花鳥,玲瓏精緻。閩南人認為,茶具越用越珍貴,長年泡茶之壺,壺內「結牙」(即茶垢),老輩人說「結牙茶壺」即使不放茶葉也能泡出茶香;還有誰家「結牙」多,誰家最有禮的說法。因此,若頑童不慎摔壞「結牙壺」,老人極為心疼。水以泉水為佳,民間有「山泉泡茶碗碗甜」之說。火則以炭火為主,燒水至「三沸」再置於「蓋甌」中沖泡。總之,舊時「茶房四寶」(潮州爐、開水壺、小茶壺、小茶杯)現今仍為家家必備之物。人們喝茶「功夫」之細,與清代並無二致。

閩南一帶,客人來臨,主人必拿出「茶米」,泡出一小壺濃茶,口稱「泡tay,泡tay。」(tay即茶)熱情地邀請你喝上幾杯,然後再拉家常,俗稱「喝上兩杯再說」。客來無茶等於失禮。閩南人心目中甚至茶重於酒,故同安一帶有「寒夜客來茶當酒」之說。待客多用安溪鐵觀音、毛蟹、梅占、黃旦、水仙等烏龍茶佳茗。泡茶時,先將壺水燒沸,然後將小茶壺及口不盈寸的小茶杯燙熱。沖泡時,壺口距茶壺約1尺余,斟茶時手卻放得很低,稱之為「高沖低斟」。這溫壺、燒壺、運壺、斟茶的規程一氣呵成,自成妙境。所砌之茶,水色金黃,清香撲鼻,回味甘醇。尤其是那斟茶,幾個茶杯相挨,要來回斟至七八分,謂之「關公巡城」,最後幾滴濃茶,也要分滴各杯,稱「韓信點兵」。主人給誰添茶,誰便要以右手中指、食指三叩桌面。據說當年乾隆帝微服出訪,為大臣斟茶。大臣誠惶誠恐,用兩指三叩桌面,以示兩腳跪地三叩頭。相因成習,遂成了閩南及廣東潮汕一帶茶俗之一。這一習俗泉州最明顯,惠安、晉江一帶叩指次數較少。

閩南「茶道」除「飲」之外,還很講究「品」,品茶時要眼、鼻、口並用,色、香、味同辨。一些地方待客品茗時頭遍茶還要倒掉。品時,要小口相呷,形如啜酒。整個「品」、「飲」過程進退有節,出入如儀。

閩南人還有飲早茶之習。同安俗雲:「清早一杯茶,賽過吃魚蝦。早上茶一杯,勝似吃雄雞。」同安人喝早茶習慣配油條,而廈門人則以油條、炸棗、發粿、花生糕、貢糖等為「茶配」,講究的「茶配」有龍海的「雙糕潤」,南靖的「米香」,平和的「枕頭餅」。吃早茶一般在家中,也有上「茶桌仔」(即茶樓、茶館)的。因早茶能醒胃健脾,近年省內大中城市部分居民也流行喝早茶。

此外,閩南及閩北一些地方還有一種以中草葯與茶配製成的茶餅。閩東霞浦人稱之為「草茶」,具開胃消食、健脾提神及醒目的功效。很受當地人喜愛。

閩南之外,各地區喝茶的道道也很多。福州人喜飲「明前花茶」(即以清明前的青綠茶為茶坯,與茉莉花合制的茶)。這種茶福州人幾乎家家必備。茶具則不似閩南那般講究,大杯小碗均可,喜大口喝。閩西連城一帶茶俗較純朴,客來時,一般用早已煎好的「茶婆」(一種粗茶)大碗相敬,很有氣派。各地還有以「糖茶」(有紅糖、白糖、冰糖之分)待客的習俗。大田、順昌一帶每遇客至,農戶均要置一茶杯,放入一塊大冰糖,以茶沖之,當地人稱之為「冰糖茶」,為待客的較高禮遇。

擂茶

在閩北及閩西北山區還有一種古樸奇特、熱鬧有趣的「茶道」——擂茶,它足以和功夫獨到的閩南「茶道」分庭抗禮。喝擂茶,盛行於將樂、邵武、泰寧、建寧、光澤、寧化、順昌、明溪、武平等地,其中以將樂擂茶最具代表性。

擂茶,俗稱「客茶」,因為它是客家人的飲茶習俗。原名叫「三生湯」(主料為茶葉、生米、生薑)。在各地還有種種別稱,寧化稱「米茶」,將樂稱「揉揉茶」,泰寧人稱「泡茶」(遇婚喜時請喝的擂茶稱「喜茶」)。這些地區民眾自古視擂茶為家珍,凡走親串戚,朋友聚首,婚喪喜慶或鄰里齟齬釋嫌都要喝擂茶,沿襲經年,成了當地最普遍、最隆重的待客禮節。

擂茶的製法是將茶葉(或茶梗)、生薑、芝麻、爆米、豬油和鹽等混合,經水浸後放在陶制的「擂缽」內(擂缽形如瓷碗,重而厚實,缽內壁斜刻著道道齒痕,以增強摩擦力),用油茶樹做的「擂棒」反復擂成糊狀,即成「擂茶腳子」。將「腳子」放在茶碗里攪勻,再沖入沸水,就成了一碗集香甜苦辣於一爐的擂茶了。盛夏酷暑,飲上一碗,頓覺口舌生津,香溢齒齦。有些地方還加入些中葯,使能清熱解毒。將樂民謠曰:「白芍甘草和麻仁,元參石斛合黃芪」。加了這些葯物,就成「葯食兼俱,味中有味」的飲料。喝擂茶與閩南人吃早茶一樣往往也有「茶配」。光澤人喝擂茶時要配花生、瓜子、炒黃豆、米花及腌菜、筍乾等食品。閩北流傳的一句口頭禪「喝擂茶,吃粑粑;壯體格,樂哈哈」。反映喝擂茶配茶食的好處。

喝擂茶可作為鄉人聯絡感情的一種活動。農閑期間,從村頭到村尾,挨戶叫茶,婦女們三五成群地來喝茶。茶興濃時,苦惱傷心事全抖光。如有客人路過,農家主婦總會客氣地招呼:「喝碗擂茶走啰!」過路客欣然入門,喝畢擂茶,道聲謝再揚長上路。好客的客家人見人擂茶喝得越多、心中越高興。常逢人便說:「我今天擂過三遍茶了」。

一些地方,喝擂茶還是喜慶的象徵。光澤的止馬、李坊等鄉,人家凡生男育女、孩子過周歲以及遇第一次接岳母娘、接姐夫、接新婦、女兒訂婚等日子都要請全村人喝擂茶。有時專請婦女(除姑娘外)大喝擂茶。今天東家、明天西家,家家叫吃擂茶。且無分晝夜,邊吃邊聊,其樂融融。有吃上幾天者,也有吃上一個月的(如小孩出生時)。當地農家戶戶都有擂茶工具,每戶一年要准備十幾斤茶葉。

閩南人小杯細啜品「功夫茶」,閩北人用大碗飲擂茶,一南一北,一個精雕細琢,一個古樸粗曠,風格迥異,卻又相映成趣。

❽ 網路語[喝茶]是什麼意思

近幾年網上很多術語都和「茶」有關,那麼網上泡茶是什麼意思呢?這是碼字嗎?其實「泡茶」這個碼字的意思是想和對方有親密關系,只是沒有廣泛使用。

「給你買茶」和「給你買咖啡」這兩句話,經常出現在TVB電視劇中,意思是請你「說話」,這樣你在行為和言語上就可以小心了。不過網上的術語「泡茶」其實和這兩行字沒什麼關系,只是略顯瑣碎,是很多男人的暗語,所以也有冒犯之意。

❾ 福州人喜歡喝茶嗎喝什麼茶呢

福建人都喜歡喝茶,錯覺嗎?福建盛產茶葉,福建的名茶也很多,或許是因為福建好茶多,然後,很多人都喜歡喝吧!福建茶品種豐富,其烏龍茶、白茶、紅茶、綠茶、花茶等都有很不錯。對於喜歡喝茶的用戶,福建的很多茶都值得品一品。

一.烏龍茶-安溪鐵觀音

福建的鐵觀音和武夷岩茶,都屬於烏龍茶,且都很有名。安溪鐵觀音,主要產於福建安溪,是烏龍茶中非常不錯的代表, 屬於半發酵茶類 。

白茶, 毫香清鮮,湯色黃綠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白茶,和綠茶、紅茶、烏龍茶相比,並沒那麼常見,但其口感別有一番風味,這也顯得福建的白茶很特別。

四.茉莉花茶

茉莉花茶, 又叫茉莉香片,屬花茶,和我們常見的“花茶”或有所不同,也有根據茶坯來區別茶類的,常用綠茶做茶坯,也便稱其為綠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