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傳統文化哪些
擴展閱讀
福州櫻花花海在哪裡 2025-05-23 14:25:07
北京哪裡能聽歌 2025-05-23 14:11:40
哪裡有車到廣州 2025-05-23 14:11:40

福州傳統文化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4-22 15:24:05

⑴ 福建有什麼特色啊

福建十大文化特色:

一、海峽西岸福建地理十分重要,地處東南沿海,背山面海,面對台灣,毗鄰港澳,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森林資源十分豐富,佔全國4%森林覆蓋率39.5%,居全國之首。

⑵ 福州有哪些重要文化遺產

壽山石雕、軟木畫、脫胎漆器、福州評話、福州伬唱、茶亭十番音樂、閩劇

⑶ 福州的傳統經典文化有哪些

拗九節是福建省福州十邑地區的漢族民俗節日,日期是農歷正月廿九。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給親朋好友;已經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福州三寶:指福建福州地區漢族民間製作脫胎漆器、油紙傘、角梳的傳統工藝技術,又稱特藝。福州三寶工藝品蘊含了福州文化、地方特色和工藝水平。紙傘,選料考究,做工精細,品種繁多,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裝飾觀賞效果。 脫胎漆器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和濃郁地方特色的漢族傳統藝術珍品。牛角梳,造型美觀,結實耐用,溫潤而不掛發,去垢而不沾,解癢而不痛。
福州明清建築博物館「三坊七巷」、壽山石、閩劇、溫泉等等。

⑷ 福建有哪些文化遺產,特色建築,景區,民俗

一共有近200項:
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包括這六個方面內容:

1、口頭傳統以及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包括福建各地區的方言及民間諺語、民間故事、民間歌謠、民間傳說等。如霞浦畲族小說歌、閩南童謠、陳三五娘傳說;等等

2、傳統表演藝術(含戲曲、音樂、舞蹈、曲藝、雜技等);包括傳統戲劇如歌仔戲、梨園戲、莆仙戲等;傳統曲藝如福州評話、答嘴鼓、漳州錦歌等;民間舞蹈如泉州拍胸舞、邵武儺舞、龍岩採茶燈等;民間音樂如泉州南音、茶亭十番音樂、浦城閩派古琴等;民間美術如漳州木版年畫、柘榮剪紙、惠安木雕技藝等;傳統雜技與競技如建甌挑幡、寧德霍童線獅、自然門武術等。

3、民俗活動、禮儀、、節慶;包括福建民間添丁慶壽舊俗、婚嫁舊俗、喪禮舊俗、民間節日、廟會、民間傳統信仰習俗等。如閩西客家春耕習俗、惠安女服飾、豐澤蟲尋埔女服飾、閩東畲族婚俗、仙游楓亭元宵游燈習俗、閩西客家元宵節慶、寧德畲族三月三節俗;等等。

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包括各種具有福建特色的生產生活技藝與工具等。如福州同利肉燕製作技藝、福州聚春園佛跳牆製作技藝、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泉州傳統竹編工藝、明溪肉脯干製作工藝、沙縣小吃製作工藝;等等。

5、傳統手工藝技能;包括福建各種工藝美術製品的獨特製作技藝。如德化瓷工藝、泉州李堯寶刻紙、安溪藍印花布、將樂民間龍池古硯製作工藝、將樂西山造紙技術、武夷岩茶(大紅袍)傳統工藝技能及習俗、建陽建本雕版印刷、永定客家土樓建築工藝、連城四堡雕版工藝、福安銀器製作工藝、壽寧木拱廊橋製作工藝、福鼎餅花工藝;等等

6、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包括福建民間各種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如雲霄開漳聖王巡安民俗、南安英都拔拔燈、石獅蚶江端午海上潑水習俗、龍岩適中盂蘭盆節俗、福鼎雙華畲族二月二歌會、周寧浦源護魚習俗;等等。

⑸ 福州風俗文化

隨著我市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化和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市政建設也取得了巨大進展,舊城改造與新城區建設同時進行,城區面積由原來的4.6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的10平方公里多,新建擴建了十多條主幹道和三十多條次幹道,改造了近百條小街巷,成片的舊城區被改造成新的住宅區,街路兩側高樓林立,城市面貌日新月異。與此同時,地名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成片的地名實體消失了,一個個新的地名應運而生。撤縣建市以來,福清市地名辦為規范城區街巷道路名稱做了大量工作。1995年7月,根據1986年國務院頒布的《地名管理條例》和1988年省政府頒布的《福建省地名管理規定》以及1992年福州市頒布的《福州市地名管理辦法》中的有關規定,本著「突出特點,注重歷史,照顧習慣,保持穩定,體現規劃」的原則,對融城城區內主要街道草擬了名稱,分別有:
一拂街、東門街、利橋街、後埔街、文興街、水陸街(西門街)、小橋街和鳳凰路、江濱路、龍興路、龍旺路、龍山路、融北路、下橋路、利民路、玉屏路、鳳北路、龍華路、東皋路、孤山路、鴻商路、玉塘路、城隍路、金墩路、田墘路、龍津路、向陽路、鳳南路、融西路、龍門路、橋溪路、江南路、天寶路、雙旌路、福山路、永安巷、永居巷、永樂巷、永業巷等7街28路4巷。六年來,這些名稱在城區建設中逐漸為人們所接受,如今,寬闊的街道車水馬龍,石板的巷道不復存在,代之以整潔的水泥路。賣茶食的小伙腳上穿的是皮鞋,筐子架在自行車後座的兩邊,一邊踩車一邊很傳統地吆喝:「茶食、茶食!」公交車穿梭於各主要街道,新建的向高街古香古色和現代氣息和諧交融。在它的旁邊,依託豆區名園,誕生了一條古玩街,與瑞雲塔前、黃閣重綸下的利橋街相呼應、相媲美。

(三)

融城的街巷道名,或依地勢地貌而命名,或據實際功用而稱謂,或具紀念意義,或為祈求吉祥如意,爭奇斗艷,意味深長。如雙旌路,東從南門橋南頭接江南路,西至雙旌山東麓,雙旌山系福清形勝之一,故路以山名。後埔街,原名夏鋪街,古為夏氏集居地,街路兩旁多為夏姓開設的店鋪,故名。因「夏」與「後」諧音乃漸成後埔街,「文革」間曾改名反帝路,1987年又改為後埔路,現恢復原名。江濱路,舊時為紀念邑人明內閣首輔葉向高,以向高號台山為名,稱台山路,民國間為紀念孫中山,改名中山路,後又名環城路,「文革」期間改名解放路,1979年恢復環城路。永安巷、永居巷、永樂巷、永業巷則以「安居樂業」四字冠「永」定名,表示居民住戶美好的心願。
在現有的街巷中,已很難找到往昔的影子了。但在沿用小橋、產塘、後埔街名的同時,有一條貫穿城區東西的街道卻越來越長,越來越漂亮,那就是一拂街。
一拂街,原名一拂路,東從華僑影劇院接東門街,西至湖濱霞接江濱路,全長0.8公里,舊時分段曾名曰學前街、福新街、府前街、魚市街、市心街、宦街等。這條街道的名稱,是為紀念北宋時福清名人鄭俠而起的,八十年代末將橫亘在縣府前的整條大街,取消各街段名稱,統稱為一拂街。1993年對一拂路西部的湖濱霞進行改造,成為一拂路西頭一小段,故再取消湖濱霞之名,歸一拂街。
紀念鄭俠為何要叫「一拂街」呢?因為鄭俠號稱「一拂先生」,這里有一段感人的傳說。
鄭俠,北宋時本縣海口人。生性耿直,一身正氣,治平四年(1067)二十七歲中進士,因關心民間疾苦,痛斥官場邪惡,向皇帝進了「流民圖」和「邪曲小人圖」,得罪了大官僚,被流放到瓊州,年過半百方獲准回京,蘇東坡保薦他到泉州當了教諭。不久,又受奸臣排擠,調回京城當看守城門的小吏。
鄭俠雖經磨難,脾氣卻越來越倔,梭角越磨越銳。有一回,他當面指斥當朝太師蔡京縱子作惡,得罪了這個奸臣。當鄭俠告老返鄉之時,蔡京攔在路上,要檢查鄭俠的十個箱子,一番唇槍舌劍之後,蔡京蠻橫地打開了鄭俠的御封箱子。誰知開了九箱,全是瓦礫石塊,最後一箱打開,只見文房四寶和書籍一應俱全,蔡京以為珍寶必在箱底,翻出之後,竟是一塵拂,鄭俠悠然自得地說:「下官一身干凈,就靠此物,時時勤拂拭,不使染塵埃。」說罷,手持塵拂往蔡京身上一拂,哈哈大笑:「可惜大人一身塵積太厚,無法拂除。」蔡京張口結舌,在圍觀民眾的譏笑聲中灰溜溜地走了。
這就是「一拂先生」和一拂街的由來,為民請命,一身正氣的一拂先生將永駐家鄉人民心間。福清市委市政府體民心順民意為清廉為政的鄭俠塑像,安放在街心公園東南角,面對一拂街人來人往,觀太平盛世融城繁華,共享改革開放成果,而一拂路,就是一拂先生鑲嵌在玉融大地上的豐碑。
融城七街三十六巷,如閩劇曲調如訴如泣,是史詩偉章如歌如頌。愛我融城,讓七街三十六巷美如畫卷。

⑹ 江西福州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民間工藝品——「福州三寶」、「榕城三絕」:
傳統工藝品脫胎漆器、牛角梳、紙傘被稱為「福州三寶」。
脫胎漆器,與北京景泰藍、江西景德鎮瓷器並稱中國傳統工藝「三寶」。
牛角梳,造型美觀,結實耐用,溫潤而不掛發,去垢而不沾,解癢而不痛。
紙傘,選料考究,做工精細,品種繁多,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裝飾觀賞效果。
具有1500多年歷史的壽山石雕與脫胎漆器、軟木畫被譽為「榕城三絕」。
軟木畫,以質地松軟的栓樹皮為材料,經手工精雕巧鏤,製成山水、園林、花鳥等圖景。

傳統藝術——閩劇、評話、十番:
閩劇又稱「福州戲」。明代,崑山腔、弋陽腔等傳入福州,福州方言戲曲逐漸興起。清光緒初到辛亥革命前後,稱「閩班」。1924年,鄭振鐸先生出版傳統劇目《紫玉釵》等,正式以「閩劇」取代了「閩班」的稱號。評話是福州地區主要曲藝品種,講究唱、說、做、表,有「人文活化石」之美譽。十番原名「協歡」,意為聲協和而成歡,是福州主要地方樂曲之一,由民間龍燈舞演變發展而來,曲調悠揚動聽。
福州民間習俗可分為節俗、婚喪壽事俗、鄉俗、食俗、穿戴俗五大類別,主要有鬧花燈、踩高蹺、舞龍燈、舞獅子、賽龍舟、登高等民俗活動。

⑺ 福建省傳統民俗有哪些

清明節一般在4月4日至六日之間(陽歷)在福建有一個傳統的掃墓祭祖的習俗,福州市家家戶戶要去郊外踏青,為祖先,掃墓、壓紙、培土。掃墓後必須折松枝帶回,插在家門口。但掃墓時絕對少不了供品,一般就是一些豆腐和面點的等,但絕對少不了「菠菠稞」

⑻ 福州傳統的民風民俗

音樂、戲曲

福州茶亭十番。「十番」名稱的由來說法不一,有認為據清代李斗《揚州畫舫錄》卷十一記載,此樂種因用笛、管、蕭、提琴、雲鑼、鐋鑼、木魚、檀板、大鼓這十種樂器輪番反復演奏而稱「十番」。有認為福州話「番」與「歡」同音,「番」由「歡」演變而來。福州十番音樂是一種著名的民間樂器演奏形式,它是由當地民間龍燈舞演變發展而來的,原來只是龍舞燈的伴奏打擊樂,樂器只有狼帳、清鼓、大小鑼、大小鈸等,後又逐漸加入笛、管、笙、椰胡等絲竹樂器。十番的曲調來源可分四類:1、曲牌,為流行於當地的民間音樂;2、小調,為逐漸樂器化的民間小調;3、嘩牌,當地流行的嗩吶曲4、打擊樂,只用打擊樂器演奏的「清鑼鼓」。演奏形式分室內和室外兩種,室外演奏邊走邊唱,室內演奏樂隊為前堂和後堂,前堂以金革為主,後堂以絲竹為主。

閩劇俗稱福州戲,流行於福州方言地區及寧德、建陽、三明等地。閩劇是明代末年的儒林戲和清中葉以來的江湖戲與平講戲這三種不同藝術風格的戲種,互相滲透融合,並吸收了徽戲和崑曲而形成了以唱逗腔的儒林戲為主的綜合性多聲腔劇種。閩劇表演動作強烈,粗獷,如舞台上常有三趕三追,扁嘴憋臉,抖手顫腿,耍發甩須等表演程式。但也有部分生、旦其動作較為細致典雅。

佳節

福州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以外,還有許多獨有的節日。農歷正月二十九,福州要過「拗九節」(也稱「後九節」「孝九節」「送窮節」。)。這天清早家家戶戶都用糯米和紅糖,再加上花生、紅棗、桂圓、紅豆、胡桃、芝麻等配米煮成「拗九粥」,用來祭祖和饋贈鄉親。已嫁的女兒要送上一碗「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福州俗語「逢九必窮」,認為人年齡上的「九」或「九」的倍數要交窮運,必須設法送窮。

壽誕喪葬

福建重視給長輩祝壽。福州傳統是男慶九,女慶十。比如男人六十大壽,必須提到五十九歲那一年做,因為「九」與「久」諧音,象徵著長壽。此外,在正壽前一天,必須先做「鑲壽」。即在壽誕前一天,把小輩們送來的壽燭在祖先靈前全部點燃,三碗壽面分別插三朵紙花,族內小輩對過壽者叩拜,然後落座喝酒賞樂。小輩如果有錢,可請儒道設堂念經,替過壽者向北斗星求福壽,稱「拜斗」。

福州喪葬習俗十分繁瑣和奢侈。當逝者彌留之際,親人必須將其床上蚊帳拆卸掉據說是為了讓死後的靈魂好出竅;逝者斷氣後,必須為死者更衣,並在大門口「貼白」放炮。然後派人四處報喪,再准備好裝滿土沙的大腳桶,將素燭點燃後插在桶內,將其放置逝者床前地上,彷彿為死者奔赴黃泉路上照明。逝者臉上需蓋上白紙,以示陰陽有別。

信仰禁忌

福建民間普遍存在著對樹木山石的崇拜。凡是較為古老的樹木,都被看作為有靈氣的神木。如楓神、榕神、樟神、松公等。其中榕樹作為吉神化身而更受信仰。無論城鎮鄉村,大凡在濃蔭蔽日的著名古榕下,都會有人在樹下敬香,祈求平安。

福州的生活禁忌可謂無處不在。主人請吃飯是,往往將飯盛得山般高,客人盡可以表示吃不了這么多,將飯往主人飯碗里撥,但千萬不要猶豫不決,更不要順手將筷子插在飯碗上,這樣極不吉利。因為福州在供奉靈堂棺頭時,有一碗裝得爆滿的「喪食」,上面直插一雙筷子。赴結婚宴席時,不能將盤碗重疊,否則就意味著重婚。說話禁忌更多,「要碗飯」應稱「來碗飯」,以避要飯之意。

飲食與飲茶

在我國京、魯、閩、粵、蘇、皖、川、湘八大菜系中,閩菜別具一格。

福州菜是閩菜的主要代表,有著獨特的風味。福州菜餚用料和調味均以地方材料為主,操作注重刀工、火候,色、香、味、形俱佳,烹調上擅長炒、熘、煨、燉、蒸、爆諸法,其主要特點是:(一)善用糖。福州人煮菜,喜用糖調味,偏於甜、酸、淡,與川菜、湘菜多用辣椒形成不同的風格。用糖可以去腥,用醋是酸能爽口,適合福州炎熱氣候口味;淡是為了保存原味和鮮味。(二)常用糟。紅糟是福建特產,福州菜餚有炮糟、淡糟、醉糟等十餘種用糟法。此外,在調味品中也有用蝦油。(三)多湯菜。福州菜善於以湯保味,有「百湯百味」之說。湯是閩菜的精髓。福州菜花色品種有2000種以上,其「佛跳牆」、「淡糟炒竹蟶」等都是名揚海外的名菜。

福建雨量充沛,多紅黃土壤,具有種植茶葉的優越條件。綠茶、烏龍茶、紅茶、花茶、白茶和緊壓茶是我國六大茶類,除主要為少數民族飲用的緊壓茶外,其他五大茶類福建都有大量生產,且幾乎每縣都產茶,與浙、湘、皖、川並列為我國五大產茶區,其中一些珍品,如安溪「鐵觀音」、武夷山「大紅袍」、福鼎「白毫銀針」等聞名遐邇。福建茶葉生產歷史悠久,南唐時閩北已有「北苑御茶園」,飲茶風俗為全國最盛之地,已成「家不可一日無茶」,形成獨有的飲茶風俗。

⑼ 福州人有什麼風俗文化特點

  1. 祭祀。說到福州地方風俗首先要說祭祀,祭祀是中國古代十分看重的一種儀式。在婚姻、節日,鄉會等舉行前都要先祭祀,這是我國的傳統文化,至今仍保留,只是它的程序沒有以前那麼復雜了。就說福州人逢年過節或舉辦什麼儀式前都要先通過祭祀來求得生活的平安,得到祖宗以及神靈的保佑,讓全家人都能夠無災無病,健康長壽。福州人的祭祀很有自己的特色,他們是以祭祀自己的祖宗為主祭祀神靈為輔,因此福州人祭祀的對象具有現實的意義,更可以看出他們對家庭親人的深情與懷念。福州人祭祀時都會先擺上兩根香燭和一個小香爐,然後再擺上貢品。先擺上的是紅酒,紅酒一般選用福州老酒,有時也用紹興料酒。福州人在祭台上一般會擺上十個小酒杯,然後每杯都倒滿紅酒,這樣做的意思是讓自己的祖宗在陰間也能夠有酒喝。接下來就會擺上雞、鴨、魚、豬肉,扁肉燕和魚丸等貢品,而雞、鴨、魚,豬肉是一定要貢上的,同時肉一定要是豬肉,這個原因很簡單,福州人就是喜食豬肉,同時還要在每一個貢品上都放上一小片紅紙,至於為什麼要放紅紙,福州人各有說法。當貢品都擺好時,主人會點上香(一般為三根),然後吹滅它們再在祭台前拜三拜後就可以將香插在香爐上了。接下來就會拿一個小鐵桶燒紙錢,紙錢上印有各種各樣的圖案,比如衣服、洗衣機,電視機等,還有金幣,意思是願祖宗們在地下能有齊全的生活用品和足夠的金錢,福州人在燒紙錢時最忌諱的就是火會熄滅,因為他們認為火一旦熄滅,就說明他們為祖宗准備的東西已經送完了,這樣祖宗一旦得不到足夠的東西就會生氣以致不再保佑他們了,於是他們必須保證在燒完最後一張紙錢前火都不能夠熄滅,這樣才能求得祖宗的保佑。祭祀的時間應放在十二時以前,福州人都有這樣的一個說法,十二時以後不祭祀的話,祖宗就會自行離開祭台,因此福州人在祭祀祖宗時都很注重把握時間。

  2. 婚姻。結婚是人生的一件大喜事,福州人對婚姻是特別看重的。福州人舉行婚禮一般是採用中國傳統的形式,就算採用西洋形式的婚禮,其中中國傳統形式的成分也佔有不少。對於福州人來說,傳統的婚姻是這樣的:結婚前男女雙方都要先訂婚,訂婚時男方所要准備的禮金都要帶有三這個數字,一般為一千三百三十三或者三千三百三十三,「三」是福州人最喜愛的數字,因為「三」與「升」字諧音,意思就是希望男女雙方都能夠步步高升。禮金准備完後男方還要准備豬腿作為聘禮,然後男女方再約定結婚的日子,由於福州人比較迷信吧,挑日子也是很講究的,一般通過算命先生或者看日歷來選擇吉利的結婚日子,因此婚前挑日子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當這個環節結束後,男方就會詢問女方參加婚禮的人數從而決定婚禮所辦的酒席數量。接下來女方會跟男方講好結婚時所需的酒錢、糖果、香煙,首飾等的數量。到結婚的時候,新郎先要去迎接新娘,按照傳統習俗,新娘先要躲在閨房裡,女方的親朋好友會在家門口等候,當新郎來時他們就會「戲弄」新郎,比如他們會要求新郎留下一點紅包,或者要求新郎請戲班演一出戲,或者請藝人講一部評話,通過後才可以將新娘接走。新郎在接走新娘前兩人都要先吃太平面(在碗里放入煮熟的線面,兩個鴨蛋,少許雞肉和香菇,然後再澆入雞湯而成的),吃完後新郎新娘都要拜過祖宗和女方父母後,新郎才可以把新娘接走,接走時親朋好友都會以燃放鞭炮的方式歡送新郎新娘。當新郎新娘到男方家的時候,男方的家人也會以放鞭炮的方式表示歡迎。當新郎新娘進屋的時候,也要先拜過男方的祖宗和父母,然後也要吃太平面,最後新郎要把新娘送入洞房。到了晚上舉行婚宴時,新郎新娘以及他們的父母要相互見面,親戚朋友們都會舉杯慶祝。當酒桌上端來太平燕的時候(在大碗里放入扁肉燕、鴨蛋、香菇、玉米筍,香蔥等再加上高湯製成的)時,新郎新娘就得出來在一位姑奶奶的陪同下拜見長輩,親朋好友,長輩和親朋好友都會給新郎和新娘見面禮(一般以紅包或首飾為主),見面禮由姑奶奶暫時保管。這可以看出福州人舉辦婚禮所耗費的資金一般是由親戚以及親朋好友來共同分擔的,這樣也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男女雙方家庭在舉辦婚禮時的經濟負擔。婚宴後,新郎新娘的親人在送完客人後就會把新郎新娘送入洞房了。婚禮結束的第二天,小舅子要在凌晨五點多鍾起床拜完自家的祖宗後就開始扛著用紅布條紮好的甘蔗到親家母家裡(男方家)去接新娘回娘家。有人會問為什麼要扛著甘蔗呢?甘蔗在這里的意思就是希望兩家人的日子都能像甘蔗那樣的甜美,生活水平都能像甘蔗那樣節節升高。當小舅子到親家母家裡的時候要叫新娘回娘家,這時親家母以及新郎都會給小舅子紅包,小舅子收完紅包吃完太平面後就得把新娘接回娘家,然後在女方的家裡吃完太平面後才算完成任務。這就是福州人的傳統婚姻形式,程序多且復雜,但都充分體現了福州人耐心仔細的辦事態度,勤勞朴實的精神品質,充滿濃厚文化氣息的生活習俗和對吉祥、平安,幸福的追求。

  3. 地方傳統節日

    福州人自己的節日很多,過去的福州人每月都會過上一兩個節日。節日里親戚朋友相互登門拜訪,家家戶戶都會擺設酒桌邀請自己親人朋友。福州人對節日的熱愛源於對生活的熱愛,每個月設一兩個節日也是為了豐富自己的生活,同時福州擁有那麼多的傳統節日也為福州文化增添了不少濃厚的氣息和艷麗的色彩。福州人過節總要和祭祀保平安結合在一起,他們認為有了祖宗神靈的保佑,節日才會過得安寧與祥和,由於福州地方傳統節日太多,只好選幾個有代表性的節日介紹給大家。

  • 拗九節。福州人把拗九節定在農歷正月二十九,拗九節又稱孝順節或送窮節。相傳古時候福州有一位叫目連的人,他的母親十分兇悍,死後被送進地獄受苦。目連長大後,每天都會到她母親的墳墓前給她送飯,但是所送的飯都會被小鬼給吃掉,目連因母親吃不到他所做的飯而感到苦惱,後來目連用黑米煮了一碗顏色發黑的粥,那些小鬼們嚇得都不敢吃,於是他的母親終於吃到了兒子送來的粥,在陰間不再受飢餓了。後來福州人就把這一天命名為「孝順節」(也就是「拗九節」),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用糯米和紅糖煮拗九粥,裡面放上紅棗、花生、豆豉、芝麻,馬蹄,燒成後先用來祭祀祖宗,祭祀完畢後再作為全家人的早餐。凡是已經出嫁的女兒,都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願全家都能度過「九」這一關。把孝順作為節日反映了福州人在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上所做出的傑出貢獻。

  • 冬節。冬節是福州地方特有的一種時令節俗,它是被定在農歷冬至。冬至的前一天晚上,人們都會在祖先神主的祭台前陳列壽面等貢品,桌面放一支大竹籮,籮中盛有糯米粉(現在都已經改成盛在大瓷碗里了),全家人會團聚在一起,邊搓丸邊唱福州地方民謠,人們將搓好的丸煮熟後蘸糖豆粉吃,象徵著全家都能夠團團圓圓,生活都能夠甜甜蜜蜜。

  • 元宵。元宵也叫上元節,是農歷春節的又一高潮,福州人說只有過完元宵才算把春節真正過完。這一天福州地方有舞龍燈、打獅、放花燈、放焰火、猜燈謎,吃元宵等,甚是熱鬧。據歷史記載,晉安橋就是因為宋時大量東門婦女連臂走進福州城觀看舞龍燈而得名,橋上還刻有「樂游古跡」四個大字。

  • 迎年。迎年又叫「游神」,舊時多在每年農歷正月初十後舉行,而現在較多農村仍保留這樣的習俗。每到迎年時農村各戶都會大擺酒席,邀請親戚客人,在城裡的親戚好友也會在此時坐車來參加這一節日。這個節日在農村是僅次於春節的,因此也辦得相當的隆重和熱鬧。到了這一天各村山中的神廟前都會站滿穿著古裝的人,這是隨神像遊行的護衛。神像都長期放在神廟里,到迎年時才被抬出來,神廟里的神像種類很多,如泰山老君、二郎神、白馬王、尚書公、哪吒,穆桂英等,這些神像都分別由村長所指定的人來頂著,在護衛隊的隨行下搖擺而行。當他們到一戶村民家門口的時候就會停候幾分鍾,該戶人家會放鞭炮以示歡迎,燒香祭拜以求今年平安幸福,稍富裕的家庭還會在門口大放煙花,因此這一天站在一個比較空曠的地方朝夜空望去盡是七色多彩的焰火,焰火一放也為節日增添了不少濃厚的氣息。

  • 中元節。農村稱這一節日為「七月半」,俗稱「作半段」,由古代「郊社」演變而來的,一般在農歷七月十五這一天舉行。「七月半」指的是一年的半段,意在慶祝農田的豐收。農村家家戶戶都會做豐盛的佳餚邀請親人和客人,有的甚至到縣城請廚師來幫忙烹制。如果一個家族的一部分成員住在農村,另一部分住在城市,農村的成員就會與城市的成員約好家族的團聚「七月半」時在農村,中秋時在城市舉行。從這五個有代表性的節日可以反映出福州人豐富而安定的生活,同時也客觀上為福州地方的風俗文化增添了濃厚的色彩。

⑽ 福建民間藝術有哪些

1、泉州木偶

造型優美,彩繪生動,性格鮮明,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地方色彩。木偶頭的雕刻以江加走大師的製品為極品,其遺作280多種,被作為國家一級文物保管。泉州木偶分為提線木偶(頭像較大,叫作「傀儡戲」)和掌中木偶(頭像較小,叫「布袋戲」)二種;表現者以提線的方法或以手指撥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