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福州主要的橋的資料
橋是工程的實體,也是文化與科學的物質體現。它融生活實用性、觀賞藝術性、人文紀念性為一體。橋是民族文化的結晶,它淵源於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福州地區自古以來水網稠密,河道縱橫,溝壑如織,懸崖壁立,橋梁記載,不絕於書。清朝以前,福州地區有古橋797座。由於歷史變遷,到1994年底僅存398座,其中名古橋39座。①儀態萬千的福州古代橋梁,顯示出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巨大的文化創造力,也體現出閩中文化獨特的地域特徵。
一、閩中橋梁,可甲天下
我國現存最古的橋梁是河北的趙州橋。它約於隋朝大業初年(605年後)建成。②福州地區的橋梁建築在唐代也已嶄露頭角,現存最古老的石橋,當是閩侯縣鴻尾鄉龍泉橋,它建於唐景雲元年(710年),石拱橋,橋長3.3米,為整塊巨石鑿成。還有建於唐大歷六年(771年)的福州「連坂橋」,它位於南郊城門鎮連坂村前,甘泉山北麓。石構平梁建築,單孔,全長15米,面寬1.41米。兩岸邊的橋台呈長方形,均用條石疊砌在木樁上,木樁直徑約40厘米。兩橋台之間架兩條大石樑,石樑上陰刻:「當境連滿與妻林十六娘為所生父母造橋一所,願家國平安,同沾利祿。上元辛亥八月三日造」。上元辛亥即唐大歷六年。③位於閩江口下游閩安鎮邢港出口處的「迥龍橋」,又名「飛蓋橋」、「沈公橋」,也始建於唐代,宋鄭性之重修;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和1922年曾修繕過。系石構多跨伸臂平梁建築,南北走向,全長65.65米,寬4.46米。5墩6孔,橋墩呈船形,每兩墩之間均鋪3根巨大石樑。橋面兩邊設石欄桿,欄柱截面為方形,柱子雕飾獅子、蓮花、圓球等。橋南有玄帝亭,亭為木構4角,邊豎2通石碑,一為鄭性之書刻「飛蓋橋」,一為康熙年間士民題刻「沈公橋」。橋北有聖王廟,廟為土木結構,重檐歇山頂。廟前有跨街亭,亭把廟、橋連成一體。亭內有3通石碑,記載「迥龍橋」的歷史沿革。④
福州古橋造型多樣,儀態萬千,主要有浮橋、石磴橋、石構平橋、石拱橋、木構橋、亭橋(屋橋)等。小橋玲瓏,大橋壯觀,深澗之橋,險峻恢宏。如位於倉山區蓋山鎮陽岐村的「午橋」,俗稱「五門橋」,宋元佑四年(1089年)造,南北走向,石構平梁建築,4墩5孔,橋墩為船形,橋墩上部採用懸臂墩辦法,層層重疊,出挑5層,橋墩之間架以巨大石樑,全長34米,面寬3.25米。橋面兩旁設欄桿,欄柱有「黃州八娘」等楷書題刻。民國《福建通志》記載:陽岐午橋「每石俱有刻字,筆勢似蔡君謨」,今字已磨損。⑤又如「多亭橋」亦名「店板橋」,位於晉安區日溪與羅源縣霍口鄉交界處,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建於飛水溪上,相傳為清朝雷姓書生朝思所建,是福州市保存較完好的大型單孔瓦廊木撐式風雨橋,橋亭屋脊上裝飾有別致的雙龍戲珠。再如「護國橋」,位於羅源縣起步鎮護國村。建於宋元豐二年(1079年),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毀於水災,次年鄉人募捐重建。據建橋石碑記載「清光緒九年(1883年)九月橋折,十月經監生鄭元朗獨立修造。民國5年(1916年)董大宇、鄭夢珍重修。橋、塔、廟、路均告成功」。該橋為石樑平板橋,4墩5孔。
建於閩侯縣白沙鎮聯坑村南山澗上的「遠濟橋」,又名「石陌橋」,為古時福州通往京都必經之路。橋為東西走向,全長23米,寬5米。廊屋單檐懸山頂,抬梁式木構架,高4.5米。兩旁有木欄桿,橋梁構架採用斜撐式,頭尾分落在兩岸岩石上。橋身離澗底水面約20米,懸空而立,若似瓊樓玉宇,蔚然壯觀。橋亭上懸掛一全塊酸絲板木匾,長193厘米,寬63厘米,匾上鐫刻「遠濟橋」三個隸書大字,並陰刻方寸行書跋文,其中曰:「任天下事者,苟皆以建橋之心為心,則天下何遠而不濟哉,然則遠濟又豈獨為建橋言哉」的命名含義。該匾為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進士、邑人陳景韶所撰書,書法筆墨酣暢,豐姿瀟灑。
在福州地區造型多樣的古橋中也有不少古為今用,被改造成現代橋梁,兼具文物橋和交通橋作用。如位於福清市新厝鎮橋尾村的「橋尾橋」,又名「上洋橋」、「興化江口橋」,是福清市與莆田市的分界橋,建於宋元佑五年(1090年)。現在在石橋原墩上改建為公路橋,長97米,寬4.8米,9墩10孔。又如位於連江縣蓼沿鄉朱公村的「朱公橋」,始建於宋嘉佑三年(1058年),系知縣朱定所建,故名「朱公橋」。橋北有小塔,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修。1977年原橋拆除,在原橋址上改建成雙孔石拱橋,原「朱公橋」古跡留下的僅有橋欄柱上石獅兩頭。古石橋改造為現代橋梁,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福州地區古代橋工技藝的高超。
二、傍山臨水,奇巧險竣
為了適應福州地區山水溝壑多如網織的特殊地理環境,古代橋工遁道自然,精心巧思,所建人工之橋融於自然環境之中,為自然山水又添美色。如「合浦橋」又稱「下浦橋」,位於閩侯縣南嶼鎮合浦村,始建於宋代,橋長20米,寬2.5米,南北走向,石砌4墩5孔,石板橋梁,全橋植有3株古榕,枝壯葉茂。尤其中橋墩上長著盤根錯節的古榕一株,樹齡300多年,樹根粗壯,蜿蜒20多米,活似地龍,貫通全橋,與橋面石板和石墩緊緊合抱,融為一體,堅固異常,世為罕見。另兩株古榕經歷數百年風霜,蒼翠蔥郁,枝幹縱橫交錯,似結連理。橋旁松、竹、梅「三友」一叢,歲歲枯榮,於今依然茂盛。樹下建一座小廟宇,中祀閭山獅公仙師。廟亦有數百年歷史,傳說明代尚書黃鎬當年晉京考試,路經此橋,受神明點化而高中進士。觀此橋,人在樹下,樹在橋上,橋在水中,人、橋、樹、水渾然一體,如入天人合一之境界。
位於閩侯縣南通鎮蘇坂村的「榕蔭橋」,始建於宋隆興二年(1164年),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里人郵傳部尚書陳璧重建,全長27米,寬3.5米,石構梁橋,船形墩,釃水三道,橋兩端數株千年古榕,枝葉繁茂,參天蔽日,橋兩旁有石塊欄桿,橋欄板上鐫刻陳璧書「榕蔭橋」。書法蒼勁圓潤,古樸簡遠。精美的建橋工藝與清沏的碧水、參天的古榕、綠色的田園,天然融合,掩映生姿,秀色迷人。
在兩岸懸崖峭壁建橋,是福州橋梁一大特色。位於羅源縣鑒江石笏里的「坦橋」,又名「險橋」。明嘉靖丙午年(1546年)建造,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知縣馬淮倡修,為單跨石板橋,兩端以懸崖峭壁為基,砌有橋檔,橋面跨峽谷6米,用2條各寬1米、厚0.5米、長8米的巨大花崗岩條石架成。現僅存1條,橋高13米,無橋欄。又如「鼓響橋」,位於閩侯縣荊溪鎮關中村鼓響自然村。據橋頭附近的三峰寺石碑所刻「時大元延佑七年」(1320年)考證,該橋與三峰寺應是同時建造。現橋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建,為石構單孔石拱橋,長約21米,寬3.2米,高20餘米,跨度9米,橋頂面厚0.35米,橋從兩岸懸崖峭壁向中間砌半圓形石拱,從溪而望,高崖峭壁,溪流直瀉而下,與高高的拱橋相交融,氣勢磅薄,雄偉壯觀。溪流經橋而下,兩岸懸崖峭壁,溪潭深邃,溪水形成高30餘米的落差,急流把石潭沖擊成直徑各1米多的3個石洞,急流沖瀉洞中,發出「轟咚咚」的鼓響聲,橋上行人聞此鼓聲,心中陡增激情,故石拱橋亦名「鼓響橋」,被稱為福州地區最為壯觀的古代石拱橋。
在福州地區的各種古橋中,屋橋(也稱亭橋、風雨橋)別具一格,即在橋上建有橋屋、橋廊。正如清代周亮工《閩小紀》所載:「橋上架屋,翼翼楚楚,無處不堪圖畫。……閩地多雨,欲便於憩足者,兩檐下類覆以木板,深輒數尺,俯欄有致,游目無余,似畏人見好山色故障之者。」⑥如「三溪亭橋」,位於閩侯縣大湖鄉六錦村,建於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為單跨石墩木樑廊屋古橋,全長32米,寬3.8米,橋亭高4.5米,橫跨雪溪東、西兩岸半山懸崖峭壁間,似飛虹懸空,奇峻非常。建橋者在兩岸距澗10米高處劈削懸岩為橋台,斜支圓木呈「八」字形,向跨孔中間伸出,以頂託大梁。橋面橫鋪木板,上建廊屋4柱3間,縱深12間,讓行人休憩或避風躲雨。又如「西塘橋」,位於永泰縣東洋鄉西塘村。始建年代待考,清乾隆十九年(1784年)重建,石拱單孔跨徑20.3米,全長29米,寬4.2米,高11米。橋上加蓋木亭,兩邊雙排木柱40根,坐倚欄桿,兩端石砌石階連接古道。再如「合攏橋」,位於閩清縣省璜鄉省璜村,始建於宋乾道年間(1165~1173年),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重建。橋長53米,寬3.2米,砌石為墩,架木為橋。橋面鋪設紅色地磚,兩旁用46根立柱分里外兩行,構成11個亭架。亭頂有5個亭翼,蓋以青瓦。兩旁紅漆扶欄和木板坐椅,造型古樸,典雅大方。行人歇息於廊橋,掩映在青山碧水之中。「合攏橋」是福州地區現有亭橋中最長的一座。
三、內涵深厚,形式巨麗
福州古橋作為人文景觀,體現出中國古橋所具有的深厚的中國傳統美學理念和福州地域文化藝術意境,也展示出中國古橋建築上的高超技藝和具有福州地域特徵的古橋建築風格。可以說,古橋既是一座通行的物質載體,又是一件耐人觀賞的藝術品,古橋是科學和藝術的完美結合。福州地區古代橋工善於總結運用先進的橋梁技術,並把它和傳統藝術巧妙融合在一起。如橋的附屬建築和石雕工藝,形式豐富,藝術精湛,橋上往往用石雕、碑記、亭、塔、扶攔等藝術品來裝飾,具有很強的觀賞性。所以,清代周亮工在《閩小紀》中說:閩中橋梁「最為巨麗」⑦。福州「萬壽橋」,是閩江最早的跨江大石橋,據明代王應山《閩都記》載:「萬壽橋,橫跨台江,舊為浮橋,屢修屢壞。宋元佑間,郡守王祖道置田一十一頃七十二畝備修橋費。元時田入頭陀萬歲寺。大德七年(1303年),頭陀王法助奉旨募造石橋,釃水為二十九道,上翼以石欄,長一百七十丈有奇,南北構亭二。至治二年(1322年)落成。學士馬祖常為記,刻『萬壽橋』三字於右」。⑧「萬壽橋」前身是浮橋,始建於宋元佑八年(1093年),時為知州的王祖道徵集工匠以楞嚴洲為中心,南北各造浮橋1座。北橋江面寬154米,用船20隻,南橋江面寬約785米,用船100隻,以粗大藤纜緊固於江中所植的18根石柱上;船上鋪蓋木板,作為橋面,高與沙洲平,寬3.4米,兩旁設有欄桿。兩座橋總長為1000米。為方便江中行船,在江心的浮橋口還留有兩個高門。整個建橋工程於宋紹聖元年(1094年)完成。宋崇寧二年(1103年),楞嚴洲與倉前山之間又出現一個沙洲,即中洲,江面被割為3條水道,因之浮橋也相應改建為北、中、南3座。北橋(今小橋橋位)用船16隻,中橋(萬壽橋位)用船73隻,南橋(江南橋位)用橋13隻,共用船102隻。⑨陸游《渡浮橋至南台》詩雲:「客中多病廢登臨,聞說南台試一尋。九軌徐行怒濤上,千艘橫系大江心」。⑩由於江闊水急,浮橋無力抵禦風浪的襲擊,時多損壞,兩岸交通經常為之中斷,元代時改建為石橋,即「萬壽橋」。{11}「萬壽橋」於元大德七年始建,元至治二年落成,是元代福建最大的建設工程,它與後建的江南橋合稱為大橋。全長570多米,29孔立28個舟狀石墩,承托石樑。橋上鋪石板,砌以石欄。橋欄石柱雕有形狀各異的石獅。橋南北各建有風雨亭。「萬壽橋」在橋梁技術上的一個創新,就是對橋梁基礎採用「睡木沉基」法,即:用木籠填石為基。先在橋墩處下木籠,然後,在籠內密填石塊為基。「萬壽橋」建成後,歷代都曾對大橋進行修葺。1930年為適應汽車行馳,由日本大和工業合資會社承包改建成水泥路面。1971年對「萬壽橋」進行全面增高拓寬,改稱「解放大橋」。{12}1995年至1996年拆除重建為現代化大橋。
始建於唐,重建於宋的台江區新港街道河口尾的「路通橋」,橋為西南至東北走向,花崗岩石砌建,2墩3孔石拱橋,形如玉帶。全長30.7米,寬3.6米,兩端為台階踏步。兩側護欄的望柱、尋杖、闌版均按宋《營造法式》規制建造,是福州地區現存最完整的宋代石拱橋。{13}民謠雲:「南台沙合,河口路通。先出狀元,後出相公」。{14}
位於閩侯縣上街鎮榕橋村的「十四門橋」,又稱「榕橋」,是閩侯現存最長的宋橋。宋元豐二年(1079年)始建,東西走向,石構,平梁式,全長102米,有13個舟形石墩,兩墩相距4~6米不等,各用兩條石板平架成橋面,面寬1.8米,拱跨溪源溪之上。橋多次損壞,歷經重修。橋面石板上刻有造橋、修橋者的姓名及年代。其中,第一孔北向橋面石板條上,銘刻「元豐二年十一月庚申造,至八年十一月廿三日壬辰畢,石匠張保」。{15}「十四門橋」是建築技術別具一格的石墩石板橋,古代橋工根據淤泥沙質松軟的地質特點,採取了「睡木沉基」法建築工藝,用數層縱橫交錯編排而成的木筏,固定在建橋墩位置的水面上作為橋基,然後在水面上壘石砌墩,隨之木筏沉到水底,基礎與石墩受力均衡牢固。「十四門橋」融於山水樹蔭之間,一幅水鄉美麗畫卷。明代鄭元韶寫有「十四門橋」詩:「西望旗山數里遙,尋常春漲阻耕樵。而今遊客過多少,憶渡溪源十四橋」。{16}
處於台江區八一七南路小橋頭的「沙合橋」,因「萬壽橋」俗稱「大橋」與之相對應,「沙合橋」俗稱「小橋」,建於元代,明成化六年(1407年)由知府周純重建。跨徑7.2米,拱圈厚度僅0.2米,比現代橋梁設計理論的計算值還要小得多,拱頂離路面極近。已歷600多年,現在每天經過橋上的車輛超過千輛,有的還是載重汽車,石橋仍然完好如故。「沙合橋」被現代橋梁專家視為奇跡的「薄拱橋」。{17}
在福清市海口鎮龍江入口處的「龍江橋」,又稱「海口橋」,宋政和三年(1113年),太平寺僧守思等倡建,宣和六年(1124年)竣工。初名「螺江橋」,後改名「永平橋」,紹興三十年(1160年),又改名「龍江橋」。橋用花崗岩砌建。先以巨石填基,再砌橋墩。墩作舟形,兩端出尖,以分水勢。墩間架巨石為梁,上鋪石橋。全長476米,寬4.2~5.2米,橋面兩側設扶攔。橋墩原有41座,現存39座,間距11米左右。橋南端建兩座鎮橋佛塔,各7層6面,實心,高6米,浮雕有佛像、侏儒、蓮花、獅子等紋飾。明萬曆、清順治、康熙、乾隆及民國時期屢有修葺,並在橋頭豎碑記事。{18}「龍江橋」是福清最長的一座古代石樑橋,至今仍保持完整的結構,也是福建省四大古橋之一,加上小橋總長700多米,橫跨龍江下游,氣勢雄傳壯觀。
聳立於閩侯大湖鄉六錦村的「三溪橋」,其廊屋系單檐懸山頂,抬梁式木構架,不僅結構科學,布局嚴謹,技藝精湛,而且橋廊24對樑柱,每對均撰書有楹聯。有贊風物景緻的,如:「鰲梁高架仿疑虹見空中,鳥路斜臨卻訝龍鄰井上」。「潮朝朝朝朝朝朝朝朝升,目見見見見見見見見見退」。有借景詠史的,如:「此地疑文王避雨處,前溪憶子路問津時」。「慧眼逢人,斯能效圯橋進履;迮心下士,曾知道渭水推車。」有頌人文奇觀的,如:「再行數武算庄村,處處家家極乎快極乎快;一望三山遮草木,高高下下如此奇如此奇」等,更增添了橋的詩情畫意。
四、閩都滄桑,橋以載史
橋,它經歷了人間滄桑,成為歷史的見證;它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也促進了社會的發展進步;它有補天濟世之材,有利物濟人之德。古語說:「天下有道津梁道」。{19}
位於鼓樓區楊橋巷口的「雙拋橋」,原名「合潮橋」,又稱「會潮橋」,因橋下河水一頭通元帥廟河,一頭通白馬河,兩河在此匯流而得名。該橋始建於唐代天寶十二年(754年),石構單孔拱橋,有橋亭,橋邊環植三株古榕樹,樹蔭蔽天,是百姓乘涼的好去處。據民間傳說,明末時橋邊有劉、陳兩家,劉家公子欲強娶陳家女為妾,陳女不從,與新婚夫夜逃,不幸被抓,雙雙被綁拋入河裡溺死。有民謠雲:「雙拋河裡不分離,夫妻結成連理枝。豪強劉家欠血債,世代合潮聲凄凄」。從此,「合潮橋」改名為「雙拋橋」。
建於唐代的鼓樓區八一七北路中段的「安泰橋」,為當時羅城南關的利涉門外護城河上的一座橋。「宋宣和中,郡守陸藻建亭其上,舊有《重修津渠記》,掌書記陶岳撰,在利涉門。《閩都記》:亭廢,碑亦不存。《榕城景物考》:唐天復初(903年),為羅城南關,人煙綉錯,舟楫雲排,兩岸酒市歌樓,簫管從柳陰榕葉中出。曾子固《出利涉門詩》:『紅紗籠竹過斜橋,復觀翚飛入斗杓。人在畫船猶未睡,滿船明月一溪潮』」。{20}表現當時安泰橋日夜沉浸在歌舞昇平之中,一派繁華景象,不禁使人將安泰橋下的安泰河比作金陵的秦淮河。
立於倉山區城門鎮林浦村的「林橋」,單門石板橋,橋以巨石為梁,上鋪石板,兩旁設石柱石欄,柱頂雕有石獅等,建於宋咸平年間(999~1003年)。另有斷橋,建於宋紹興三年(1133年),原結構不詳,殘存的橋身長22米,寬2.8米,3個橋墩,5條石樑,靠岸1孔保存完好。橋面由4條長石樑構成,中門石樑長9米,臨江1門已毀,只有橋墩沉在水中。頂部面積14平方米,蓋有一座小廟宇。據《宋史》記載,宋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大元兵至皐亭山」,宋恭宗趙顯「遣監察御史楊應奎上傳國璽降」,二月「率百官拜表祥曦殿,詔諭郡縣使降」。{21}元軍佔領臨安(今杭州)都城,宋恭宗趙顯被俘,其兩個弟弟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在大臣陳宜中、張世傑、陸秀夫等護衛下,領著僅余的30多萬兵馬乘船南下,在閩江口的林浦停泊。當年11歲的趙昰,被大臣們扶著在福州的大都督府(今省府路附近),於5月登基,「以為宋主,改元景炎」,是為宋端宗。{22}11月元軍從陸路逼近福州時,宋端宗趙昰和他的大臣們從林浦紹岐碼頭離開,退往廣東。南逃前,文武官員在「林橋」下馬候旨,前往帝王行宮晉見。趙家王朝在林浦匆忙而悲愴地降下緯幕。出生於林浦,明朝曾任過吏、兵兩部尚書的林瀚在《平山懷古》一詩中曾掬過一把感懷之淚:「王氣銷沉天地老,胡塵溟漠古今愁。傷心最是濂江水,還繞行宮山下流」。{23}林浦,歷史上曾稱為濂浦。閩江流出福州市區,到了濂江地段,江面一下子寬闊起來,在古帝王行宮右側為濂江書院,因朱熹及其弟子黃乾等在此講學而聲震四方。
始建於明代的台江區三保的「彬德橋」,清光緒丙申年(1896年)重修,橋長33.1米,寬2.7米,2墩3孔,為平梁與拱形相結合的石構橋。1997年當地民眾集資蓋了橋亭,在橋的東端北側重建有「十八將軍」小神龕,神龕內供奉鎮守該橋的「琉球國十八將軍」塑像,表明福州該河港早年就與琉球等國有著密切的海上來往關系。
台江區南公村的「河口萬壽橋」,俗稱「小萬壽橋」,以別於閩江上的「萬壽橋」。清康熙七年(1668年)由鼓山成源和尚和里人柯應采募銀二千餘兩建造,橋為東西走向,石構,2墩3孔梁架式。全長35米,寬3米,橋面由12塊條石鋪就,兩側有石欄桿,橋頭望柱上端各盤踞一石獅。橋頭兩側各植一株榕樹。橋東有萬壽堂,橋西有萬壽庵,庵外牆嵌有清道霈和尚立的《萬壽庵》碑。{24}庵前原立有康熙九年(1670年)鼓山方丈寫的《河口萬壽橋記》碑,今已移至於山碑廊,該碑為清初「三藩」的重要史料。「小萬壽橋」所在地河口港,歷史上曾經是琉球等諸蕃國貢船集中泊地,橋附近有許多相應的古建築,如「河口天後宮」和著名的「柔遠驛」(俗稱琉球館)等,是福州海外交通史的重要遺跡,從中可以看出數百年前河口萬壽橋附近河面千帆競發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華場面。
位於台江區義洲街道白馬河上的「白馬橋」,清代福州木幫商會集資建築。石構平梁橋,3墩4孔,跨度不等,現留下3孔,全長71米,寬3.1米,東西引橋各12米。該橋見證了福州是中國三大木材集散地之一的歷史。
在一千多年的歲月中,福州古橋見證歷史,承載傳說,展示出豐富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蘊。一座「沙合橋」竟與出將入相關聯,《揮塵前錄》曾記載,當初閩人流傳一個民謠:「南台沙合出宰相」。據《榕城考古略》雲:「章得象相時,沙涌可涉。政和六年,沙復涌,已而,余深復大拜;方務得帥福唐,南台沙忽再涌,已而朱漢章,葉子昂相繼登庸」。{25}一座「十四門橋」楹聯則飽含人生哲理,「榕蔭坐可論古今,橋上行須讓往來」,借景抒情,以物喻理,論古今,談做人,富有哲理性。行人、河流、石橋、榕樹、古鎮、山川融為一體,相映成趣,一派水鄉田園風光。
福州古橋文化是福州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展示出中華民族的聰明和智慧,又體現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對外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福州與泉州、漳州等地,建造了大量石橋梁,達到了建橋熱潮的高峰,形成了明王世懋在《閩部疏》中所說:「閩中橋梁甲天下」的黃金時代。
『貳』 福州的離榕是什麼意思
福州民風淳樸,文化昌盛,素有「海濱鄒魯」之美譽。早在三國兩晉時期,嚴高、虞願、江淹等名流已在福州推廣中原文化。唐開元年間,福州就設立書院廟學。韓愈曾稱贊:「閩越有長才、秀民通文書,與上國齒」,認為福州文化水準可與京都長安相媲美。宋代,福州的文化更為發達,我國最早的公共圖書館就開設在巢經樓,石鼓書院亦被稱為海內四大書院之一
『叄』 福建的八閩是什麼意思,只的是什麼,又代表的什麼。
閩是福建省的別稱。
《辭海》的解釋是:八閩是「福建省的別稱。福建古為閩地,北宋時始分為八州、軍,南宋分為八府、州、軍,元分八路,因有八閩之稱。」
《辭源》的說法是:「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興化、建寧、延平、汀州 、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為八府,所以有八閩之稱。」
關於八閩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福建古為閩地,北宋時始分為八州、軍,南宋分為八府、州、軍,元分八路,因有八閩之稱;另一種是: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興化、建寧、延平、汀州、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為八府,所以有八閩之稱。」"建、延、邵、汀,為上四府":福、興、漳、泉,為下四府。共八府,號稱"八閩"。
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一六八四年)台灣列入版圖後之翌年,改設台灣府,隸屬福建布政使司,
逐稱"九閩"。後升福寧州為福寧府。福建全省共有十府,故又稱"十閩"
七閩增一閩:唐初增設漳州,正所謂「七閩宜增為八」,這才是八閩由來,其後宋、元的州、軍、府、路的變遷,只是因其數恰好為八,正符合此前已有的八閩稱謂,後人套用而已,絕不能誤以為八閩由此始。
另外,唐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閩地置經略使,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為名,此為福建得名之始。宋置福建路;元設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此福建設省之始。後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沿用至今。
『肆』 為什麼榕指的是福州在榕省直單位、省屬院校、中央駐閩單位,這邊的榕是什麼意思
1、原因是:榕樹多,榕城是福州的別稱之一,福州在東晉前叫冶城,東晉福州太守張伯玉號召福州居民遍植榕樹,從此,福州街頭就出現「暑不張蓋,綠蔭滿城」的景觀,福州就有了「榕城」的雅號。此外,福州還有「閩都」「三山」「左海」 等別稱。
2、在榕省直單位、省屬院校、中央駐閩單位,這邊的榕是指福州。
(4)福州意境是什麼時候建立的擴展閱讀:
福州歷史以來的13個別稱:
歷代以來它有十三個別稱:分別是閩中、晉安、鳳城、三山、長樂、榕城、福安、閩海、閩州、泉州、左海、閩都等。
1、閩中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全國為三十六個郡。七年後又增設四個郡,其中福建叫閩中,治所在福州,所以古人廣義上稱福建為閩中,而狹義上則稱福州為閩中。
2、晉安
魏晉南北朝時,晉人紛紛避戰亂從中原入閩,始稱八姓人閩,不少望族定居於福州今東門晉安河兩岸,故此時福州別稱晉安。
3、鳳城
晉代地理學家郭璞為福州勘察新城,並作《遷城記》,文中對福州的地形作了這樣的描述:「其城形狀,如鸞如鳳,氣勢盤肇,遇兵不亂,遇荒不掠,逢災不染,其甲子滿。」其言下之意,把福州比作「鳳城」,而鳳鳥則是吉祥之象徵,因此說福州是個福祥之城。
4、三山
唐末五代,福州城范圍進一步擴大,把屏山、烏山、於山圈人城內,故此後福州便有「三山」之別稱。
5、長樂
公元933年,開閩始祖王審知死後,他的兒子王延鈞在福州稱帝,國號「閩」,改福州為「長樂」,所以這一歷史時期的「長樂」不是指今天的長樂市,而是指福州。
6、榕城
宋代治平年間,福州太守張伯玉發動居民編戶植榕,於是綠蔭滿城,暑不張蓋。從此福州開始有「榕城」的別稱。
7、福安
南宋末年,元兵揮戈南下,民族英雄文天祥護送益王趙昰入閩,在福州建立臨時國都,將福州改為「福安」。
8、天興府
明代末年,即弘光元年(645年),明朝國都南京被清兵攻陷,明太祖朱元潭九世孫朱聿鍵從杭州入閩,在福州稱帝,改年號為「隆武」,稱福建為「福京」,福州為「天興府」。
9、左海
清代福州又有「左海」之別稱,因為我國古代地名以東西方位而定,以東為「左」,以西為「右」,福州位於東海之濱,故稱「左海」。
10、泉州
唐代初年福州曾叫過「泉州」,但時間很短。
11、閩州
唐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改泉州為「閩州」,把泉州這個名稱移給了現在閩南的泉州,直到唐代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改閩州為福州 。
12、閩海
辛亥革命後,廢除舊府建置,改福州為「閩海道」,於是出現了閩海之別稱,它包括福州話流行的長樂、福清、閩清、永泰、連江、古田、屏南、羅源、閩侯、平潭等十個縣市,故在海外有「閩海十邑」之稱。
13、閩都
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時期,王審知隨兄王潮從王緒起兵南下入閩,於公元893年攻下福州城,後於梁太祖三年(909年)受封為閩王,建立閩國。因首都定於福州,從此福州便有「閩都」之稱。
網路——福州
『伍』 福州較有意境的路有哪些
江濱路,江景好。 下杭路和工業路,路邊種滿貌似是紫荊花的樹,開花時満樹繁花。
『陸』 福州是什麼意思
福州,別稱榕城,簡稱「榕」,福建省省會,位於福建東部、閩江下游及沿海地區。建城於公元前202年,歷史上長期作為福建的政治中心。
福州是海峽西岸經濟區政治、經濟、文化、科研中心以及現代金融服務業中心,首批14個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海上絲綢之路門戶以及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三片區之一;福州也是近代中國最早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福州馬尾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中國船政文化的發祥地;曾獲「綜合實力五十強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環保模範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全國宜居城市」、「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百強城市」等稱號。
『柒』 福州比較出名的有哪幾個街道
福州比較出名的街道有鼓山楓林大道,白馬北路,江濱大道等。其中,鼓山楓林大道是最意境的街道。福州鼓山上私藏著一處浪漫的楓葉林,用「楓香晚花靜,錦水南山影」來形容它再合適不過了。尤其是在當下這個季節,漫步在鼓山楓林大道,定會邂逅最美的時光。白馬北路可以說是福州最文藝的道路之一了。每到三月,黃燦燦的落葉鋪滿步道,美得像童話。附近還有陳靖姑廟、白馬橋等古跡,還可以到勺園一號過把「文藝癮」。江濱大道沿閩江北港兩岸修建,全長約25公里,是福州最休閑的觀景道之一。沿途經過江濱公園、江心公園、三縣洲大橋、鰲峰大橋等眾多景點。很多市民都喜歡到此散步、慢跑、休憩,尤其到了夜晚,還可觀賞到福州最美的夜景。
『捌』 福建001集團是什麼意思
指福建零零壹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福建零零壹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2021-02-22,法定代表人為劉國偉,注冊資本為9999萬元人民幣,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為91350103MA8RG0935K,企業地址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區鰲峰街道鰲峰路2號鰲峰廣場B座1302室,所屬行業為資本市場服務。
經營范圍
一般項目:以自有資金從事投資活動;創業投資(限投資未上市企業);體育場地設施工程施工;建築工程用機械銷售;工程技術服務(規劃管理、勘察、設計、監理除外);工程和技術研究和試驗發展;工程管理服務;土石方工程施工;建築工程機械與設備租賃。
許可項目:消防設施工程施工;水利工程建設監理;建設工程監理;建設工程設計;建設工程質量檢測;文物保護工程施工;建設工程勘察;工程造價咨詢業務;公路工程監理;水運工程監理;各類工程建設活動;建築智能化工程施工;房屋建築和市政基礎設施項目工程總承包。
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具體經營項目以相關部門批准文件或許可證件為准。
『玖』 請問謝泌《福州即景》全詩是什麼意思
福州即景
【宋】謝泌
一別無諸歲月長,遙聞此景畫難能。
湖田播種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
城裡三山千簇寺,夜間七塔萬枝燈。
常年六月東山裡,地涌寒泉漱齒冰。
注釋:
(1)無諸:指無諸城,即福州城,漢初,閩越王無諸在這里築冶城,是福州建城歷史的開端。
(2)三山:指福州城內的三座山,即於山、屏山和烏石山。
(3)七塔:指福州的定慧塔、神光報恩塔、崇慶塔、開元寺塔(又稱壽山塔)、育王塔、定光多寶塔(白塔)和堅牢塔(烏塔),前五塔先後被毀,後兩塔至今猶存。
(4)東山:在福州東門外。
(5)漱:漱口。
白話譯文:
自從離開福州城,已經很多年歲了,一別經年,當初曾聽聞那裡的美景漂亮非常,真是連圖畫也難以描摹,後來一見,傳言果然不虛。
辛勤的人們在湖田裡勤奮播種,並再次收割下一年的稻穀,漫步在步道上,迎面相逢的也多半都是僧人。
福州城內的三座高山簇擁著千座寺廟,夜間的福州城內的七座寶塔見證著萬家燈火。
六月份的福州東門外的東山中,常常是一派大雪紛飛的美麗而清寒的景象,地上噴涌著寒冷的冰泉,如若冰霜,倘若拿這冰水來漱口的話,連牙齒也會冷凍掉吧!
『拾』 八閩是什麼意思
七閩·八閩·九閩
福建簡稱「閩」,在歷史上先後有「七閩」、「八閩」、「九閩」的別稱。
據古籍《周禮·夏官·職方氏》記載:「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這里的「七閩」,是福建見於史籍之始,也是福建簡稱「閩」的出處。東漢鄭玄註: 「閩,蠻之別也……四、八、七、九、五、六,周之所服國數也。」唐賈公彥疏:「叔熊居濮如蠻,後子從分為七種,故謂之七閩。」 「七閩」概指周朝時散居於今福建和浙江南部以蛇為圖騰的七支部族。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有雲:「閩,東南越,蛇種。」從遠古開始,福建即有崇蛇的風俗,現在一些地方仍有遺風,如長汀有蛇山廟,漳州南門外有古老的蛇王廟,平和縣三平村尊稱蛇為「侍者公」,南平樟湖坂一帶則流行正月蛇王節祭典與游蛇燈活動。而在清朝嘉慶年間蔡永蒹(福建晉江人)的《西山雜志》中則有關於「七閩」的另一種解釋: 「古丹篆釋義皇使盤瓠掌閩為七族:泉郡之畲家,三山之戶,劍川之高山,邵武之武夷,漳岩之龍門潭,漳郡之蘭太武,汀贛之客家,此即七閩也。」此說則出於後人附會,最為明顯的是在遠古時還無「客家」人。從周朝至今,福建稱「閩」的歷史已有近三千年了。古代在福建的行政建置常帶有「閩」字,如秦時置閩中郡,漢封閩越國,南朝陳設閩州,五代王審知立閩國。
「七閩」曾被用來泛指福建一帶地區。如,北宋年間,福州人蔡伯唏四歲能詩,舉神童,宋真宗趙恆贈其《賜蔡伯唏》詩大加贊揚,首句雲「七閩山水多靈秀」,高度概括了福建山清水秀,地靈人傑,成為傳誦千古的名句。大文豪蘇東坡在《送張職方吉甫赴閩漕六和寺中作》一詩中說:「空使吳兒怨不留,青山漫漫七閩路。」另外蘇東坡還在《虔州八境圖八首並序》一文中說,江西贛州的地理位置是「東望七閩,南望五嶺」。
到了北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置福建路,轄福、建、泉、漳、汀、南劍六州和邵武、興化二軍。南宋時,升建州為建寧府,福建計轄一府五州二軍。元代,福建行政建制幾經變動,至治年間(公元1321—1323年),福建境內設八個路,均歸江浙行中書省管轄;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正式設立福建行中書省,下領八路。明朝改路為府,福建全省八路先後改為福州、建寧、延平、邵武、興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清承明制,福建依然保持八府建制。從宋至清的九百年間,福建在大部分時間里保持八府建制,故有「八閩」之稱。福州崇奉王審知的閩王廟懸有稱揚王審知的「八閩人祖」匾額,據說是宋太祖趙匡胤的親筆御題,但這種說法值得懷疑,因為趙匡胤於976年去世,十年後才出現福建轄八州(軍)的局面。北宋時期還大多習慣以「七閩」來稱福建,南宋起「八閩」之名始盛。閩清白岩山,相傳有一百零八處天然岩景,俗稱百景岩,有南宋朱熹題贊的「八閩岳祖」崖刻。南宋泉州知府王十朋,在州署衙門題聯曰:「八閩形勝無雙地;四海人文第一邦。」元代,吳海《游鼓山記》雲:「福(州)為八閩都會。」明代,鄧應奎《君山歌》有句曰:「八閩丘壑稱奇絕。」至今福建人民還十分自豪地用「八閩大地」來稱呼自己可愛的家鄉。
台灣與福建一衣帶水,血脈相連,自古以來關系十分密切。元代在澎湖設立巡檢司,隸於泉州路同安縣。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一代名將施琅率清軍統一台灣,之後他針對當時清朝內部「遷人棄地」的錯誤意見,上疏清廷,詳陳台灣的重要性,力主保留台灣,屯兵守衛,設官管理。清廷最終採納施琅的意見,於翌年(1684年)增設台灣府,管理台灣、澎湖,仍歸福建省管轄。這樣福建為九府建制,史稱「九閩」。直至光緒十一年(1885年),台灣才正式設省。故福建為「九閩」的歷史有201年。清初曾任福建巡撫、江蘇巡撫、禮部尚書,被譽稱為「天下第一清官」的張伯行,著有《周子全書》,前有其作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序文,曰: 「丁亥(1707年)春,恭膺簡命,叨撫九閩。」所謂「叨撫九閩」就是指他在這一年擔任福建巡撫。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永春縣重修文廟落成,廖騰火奎作《重建永春縣學宮碑記》,其中提到:「今日者,公之兄方伯公開藩我九閩,公迴避在邇。意思指永春知縣石如金的兄長任福建地方長官,石如金只好避嫌他調。更值得一提的是,建於明末清初的福州市龍峰泰山廟內保存有一幅古壁畫,描繪了包括台灣在內的福建九府官員覲見皇上的情景,有力地鑒證了福建被稱為「九閩」的史實,生動地反映了海峽兩岸難割難分的地緣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