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福建有哪些名人
林徽因:原名徽音,1904年出生於福建閩侯。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和作家,為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同時也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她參與國徽設計,改造傳統景泰藍,參加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為民族及國家作出莫大的貢獻。
B. 福建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這個問題如果去網上找肯定能找到很多答案,但是那樣就沒多大意義了。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福建,我不敢說比誰更了解福建,但畢竟從小耳濡目染,對福建歷史上出過的名人還是有一點點了解的。在此,我就按朝代順序外加一點對他們的認識,來介紹一些我所聽聞過的福建名人(含福建籍)。
林則徐之後的近代名人有很多,在此只列舉幾位不一一介紹了:嚴復、冰心、林徽因、林覺民、侯德榜、陳景潤、葉飛、劉亞樓等,這些都是出現在歷史書中的人物。
C. 福州歷史文化名人大致簡介
1、林則徐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區)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是中國清朝後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經擔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為主張嚴禁鴉片及抵抗西方列強的侵略,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稱譽。
2、嚴復
嚴復(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乳名體干,初名傳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後名復,字幾道,晚號野老人,福建侯官(後並入閩縣,稱為閩侯,今福州市)人。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
3、林語堂
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中國文學家、發明家。福建漳州龍溪人,生於漳州市平和縣坂仔鎮,乳名和樂,名玉堂,後改為語堂,聖約翰大學英文學士、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曾任北京大學英文系教授、廈門大學文學院院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等職,1940年和1950年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
4、林徽因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祖籍福建省福州府閩縣,原名林徽音,中國著名建築師、詩人。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她是建築師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5、冰心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謝婉瑩,福建省長樂市(今福州市長樂區)人 ,中國民主促進會(民進)成員。中國詩人,現代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作家、社會活動家、散文家。筆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壺」。1999年2月28日21時12分冰心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99歲,被稱為"世紀老人"。
D. 在中國歷史上,福建有哪些名人急急急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一(王審知)
王審知(862年—925年),字信通、祥卿,號白馬三郎,河南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五代時期閩王,909年-925年在位。自光啟元年(885年)入閩直到去世,在閩39年,其中在福州32年,先後任福州觀察副使、威武軍留後、檢校刑部尚書、威武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檢校右僕射、檢校司空、特進檢校司徒、檢校太保、琅琊王、中書令、福建大都督長史、閩王等。
唐僖宗中和五年(885年),與其兄王潮、王審邽隨壽州(今安徽壽縣)變民首領王緒轉戰福建,因王緒多疑猜忌,王潮遂發動兵變,囚王緒。其後王潮擴張其勢力,於昭宗景福二年(893年)攻克福州,逐漸佔領今福建省全境,王審知時任福建道觀察副使。干寧四年十二月初六(898年1月2日)王潮過世,王審知襲福建道觀察使、威武軍節度使,後又受封為琅琊王。後梁太祖開平三年(909年),再受封為閩王。王審知出身貧苦,故能節儉自處,在位時省刑惜費,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並稱臣於中原。後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去世,謚忠懿王,廟號太祖,其子王延翰繼立。
王潮、王審知兄弟自中原南下,帶來大批族人,所以至今仍被不少福建、台灣王姓家族奉為始祖,王審知且被福建移民尊為開閩聖王。又由於喜乘白馬,並於兄弟中排行第三,軍中常稱「白馬三郎」,死後為閩北居民立廟奉祀,號「白馬尊王」,現在馬祖還有數座白馬尊王廟。
王審知重視社會的安全、穩定工作。光啟二年(886)八月,王審知兄弟帶兵攻打泉州,殺了貪贓枉法、無惡不作的泉州刺使廖彥若。在福州的福建觀察使陳岩迫於形勢,承認王氏兄弟,並疏請唐朝廷委任其為泉州刺史,泉州面貌很快好轉。大順二年(891),陳岩病卒,內弟范暉在福州自稱留後。景福元年(892),王審知兄弟為了統一福建作了周密准備,經過一年三個月的苦戰,終於在景福二年(893年)五月二十一日,打下了福州城。王氏兄弟入城後,親自"素服葬陳岩"、"厚撫其家屬",取得安定局面。隨後,王氏兄弟還立劉行全廟祀之,大得人心軍威大震,傳檄四方,建州徐歸范、汀州鍾全慕,以及山區、沿海等處游散的武裝力量都相繼歸順,全閩得到統一。王審知採取種種措施,使福建境內的社會秩序得到安定、穩定,為福建的經濟、文化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王審知很重視經濟開發,主要表現:第一、發展水陸交通。天復元年(901)他在築羅城的同時,挖護城濠,建有去思橋、津通門等。天佑三年(906),王審知又在福州正街(今東街口北)毛應橋南築還珠門,建南關橋(今稱安泰橋),還開河通沃橋浦,引潮貫城,後梁開平二年(908年)建沙合橋(又名九仙橋)等。第二、擴大內外貿易。他執政時,取消閩江流域的關卡,以便貨物暢通,以保山區、沿海城市的物資交流。同時,他在黃岐半島開辟對外貿易港,史稱"甘棠港"。隨後福州與朝鮮、印度、蘇門答臘的三佛齊等國家,都經常有使者和商旅往來,在福州等地進行經濟、文化等貿易活動。舶來品有象牙、犀角、珍珠、香葯等應有盡有。第三、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他委派有生產經驗的顏仁郁管理農業,又派得力的官吏"出巡州縣,勸課農桑",把因戰亂而流亡各地的農民盡數招撫回鄉,給予合理安排,鼓勵他們開荒造田,發展生產;他為了減輕農民的賦稅負擔,決定凡耕種"公田",其稅"什一","斂不加暴"、"莫有出征之役"等來減輕農民負擔,他還鼓勵農民栽種茶樹,大量生產出口茶葉等,以增加農民經濟收入;他重視興修水利,如修浚福州西湖,把原來周圍20里的西湖,擴展到40里,灌溉閩縣、侯官兩縣民田;他在福清築海堤,防潮護田,灌溉民田數千畝。第四、發展手工業發展。如閩北山區,辦有很多茶廠,官焙有38處,民焙有1336處。在福州西南,王審知建爐治13所,供鑄造用。在建陽,陶瓷業也較發達。在汀州置鉛場,鑄鉛錢和銅錢。後來又鑄大鐵錢,以五百文為貫。當時手工業生產發展很快。王審知任職期間,福建經濟建設有很大發展,出現了"時和年豐,家給人足"的現象。
王審知重視發展文化教育事業。他重視使用人才,到福建以後,安置了大批的中原流民,特別對文人業士很愛惜,專門設招賢院等機構來接待他們。當時避亂入閩的有詔相溥之子王唐相涉從弟楊沂、知名進士徐寅,還有中原人士楊承休、鄭璘、韓偓、歸傅懿、楊贊圖、鄭戩等,王審知聘任他們做閩國官員,發揮他們的才幹;王審知對福建的知名文人也禮聘他們做官,如任翁承贊為相,黃滔為節度推官等;王審知對義存、師備、神晏等宗教界名流也很尊重。王審知如此愛護文人,使當時福建,特別是福州地區詩文進步很快,陳衍說:"文教之開興,吾閩最晚,至唐始有詩人;至唐末五代,中士詩人時有流寓入閩者,詩教乃漸昌,至宋而日益盛。"
王審知重視發展教育。他採納了翁承贊的建議,在福州"建四門學(高等學府),以教閩中之秀者",選知名人士黃滔等擔任"四門博士"。在王審知的倡導下,當時州有州學,縣有縣學,鄉僻村間設有私塾,"幼已佩於師訓,長者置國庠",使文化教育事業大大發展。
王審知重視搜求書籍。天佑元年(904),王審知組織了大批知識分子,搜集繕寫各家遺書,奉獻給唐政府,充實編史資料,又為徐寅刊印《釣磯文集》等,為搶救和保存祖國的文化遺產作出了貢獻。王審知還修復和創建許多寺和塔,他在主政時,興建和修復了260座寺和6座塔,這些寺塔有的為後代留下了價值的文物,也就是旅遊資源之一。
王審知為唐末五代時期福建的社會安定、穩定、經濟、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顯著成績,受到後人的好評。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二(柳永)
柳永(約971-1053),初名三變,字耆卿,字景庄,排行第七,又稱柳七,福建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詞人。出身於儒宦世家,工部侍郎柳宜少子,景佑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又世稱柳屯田。柳永為人放盪不羈,仕途更為坎坷。時人將其舉薦於仁宗,卻只得四字批語:「且去填詞」。仕途無涯,便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流連於歌樓舞榭,沉迷於聲色詞曲,潦倒終身,竟由群妓合金而葬。
古人讀書多為做官,詞於唐代誕生至宋,填詞名家亦多在仕途。北宋時期的著名詞人柳永,可算得上我國第一位專業詞人。
柳永出身於世宦家庭,雖非汴人,但自幼年起就生活在都城東京(開封),在東京的文化藝術氛圍的熏陶之下,他表現出了「善為歌辭」的天才,亦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成為樂工、歌妓們的朋友。《避暑錄話》載:「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為辭,始行於世,於是聲傳一時。」柳永的詞,婉約美妙,很受聽眾的喜愛,連仁宗皇帝也愛讓待從樂師反復演唱柳詞。可是柳永沒有想到,他的愛好和行動,卻被人譏笑,說不是上等人所為,說他有才無行。他的詞名滿天下,是為婉約派創始人,都因詞而坎坷一生。當有人在仁宗面前舉薦他時,仁宗皇帝批曰:「且去填詞。」從皇宮里傳出的這句影響他一生的活,並沒有將柳永嚇倒,他以反抗的態度公然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一如既往地填詞、交友,他實際上是皇帝任命的專業詞人了。他除了在開封生活以外,還到過南方一些城市,過著一種流浪的浪子生活。他的《樂章集》收詞近200首,其中不少篇章表現了都城東京的繁華美麗,像元宵節的千門燈火及九陌香風,清明節前後的鬥草踏青及斗雞走馬,場景都十分熱鬧。那首被傳涌千古的《雨霖鈴》,就是他離汴時與戀人分別的傷感之作。
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已經47歲的柳永,迫於各方面的壓力,終於考取了進士。從而結束了專業詞人的生活。
政治上的抑鬱失志,生活上的特殊經歷,以及他的博學多才,妙解音律,使這位「淺斟低唱」、「怪膽狂情」的浪子,成為致力於詞作的「才子詞人」。由於柳永對社會生活有相當廣泛的接觸,特別是對都市生活、妓女和市民階層相當熟悉。都市生活的繁華,妓女們的悲歡、願望及男女戀情,自己的憤恨與頹放、離情別緒和羈旅行股的感受,都是其詞的重要內容。此外,也有一些反映勞動者悲苦生活、詠物、詠史、遊仙等作品。大大開拓了詞的題材內容。他接受民間樂曲和民間詞的影響,大量製作慢詞,使慢詞發展成熟、並取得了與小令並駕齊驅的地位。在詞的表現手法上,他以白描見長;長於鋪敘,描寫盡致;善於點染,情景交融,抒情色彩強烈;語言淺易自然,不避俚俗,使其詞自成一格,廣為流傳。
柳永在詞的內容和表現手法方面都有新的開拓,標志著宋詞的重大變化,對宋詞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其詞音律諧婉,平易輕約,更善情景之融。葉夢得《避暑錄話》中言稱:「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足見其靡盛,而紀昀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倍加推崇:「詩當學杜詩,詞當學柳詞。」著有《樂章集》,其詞中名篇有《雨霖鈴》、《鳳棲梧》、《八聲甘州》、《望海潮》等。柳永生平散見張宗橚《詞林紀事》和丁傳靖《宋人軼事匯編》等。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三(李綱)
李綱,(1083年—1140年),祖籍福建邵武,生於秀州華亭(今上海松江縣),曾在徽宗朝內任太常少卿等職。
政和二年(1112年),李綱中進士,任鎮江府學教授;三年後升為監察御史兼權殿中侍御史。李綱素懷赤誠報國之心,面對山河破碎,激昂萬分。他希望北宋君主能像漢武帝一樣「勒兵十萬騎,橫臨邊朔」(李綱《念奴嬌•漢武巡朔邊》);像光武帝一樣「早復收舊物,掃清氛祲,作中興主。」宣和元年(1119年),李綱上書徽宗,建議整修軍備,抵抗金軍入侵。徽宗不納忠諫,反而將他貶謫到邊遠的南劍州(今福建)沙縣充當一名監稅小官。
宣和七年冬,金兵大舉南侵後,李綱冒死上血書,請宋徽宗趙佶禪讓帝位於太子趙桓。宋欽宗趙桓即位後,雖然下令抵抗金軍,但心裡卻七上八下沒主意。宰相白時中、李邦彥兩人勸說宋欽宗逃跑。李綱得知消息,立刻求見宋欽宗,說:「太上皇(指宋徽宗)傳位給皇上,正是希望陛下能留守京城,陛下怎麼能走呢?」李綱嚴正陳詞駁斥白時中等人認為京城城池不堅固,無法固守的逃跑主張,說:「天下的城池,沒有比京城更堅固的。只要皇上督率抗戰,哪有守不住的道理。」宋欽宗迫於無奈,只好任命李綱為尚書右丞兼親征行營使,負責防衛京都。李綱發動軍民嚴密布防,於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打退金兵對京城的圍攻。
同年二月,朝中一批投降派大臣借姚平仲偷襲金營失敗一事,大肆造謠,說李綱闖了大禍,援軍已經全軍覆沒。宋欽宗聽信投降派的話,一面派使者到金營賠禮,一面把主戰派的李綱、種師道撤職。這個消息一傳出,京都軍民個個氣憤。陳東等數百名太學生上書,數萬軍民集會要求李綱復職,宋欽宗被迫復用李綱。不久,將李綱調出京城,任河北宣撫使,旋以「專主戰議,喪師費財」之罪,貶為毫州明道宮提舉。
是年秋,金兵又大舉南下,宋欽宗急忙下詔起用李綱。李綱雖奉詔率軍北上勤王,但京城已經淪陷。次年五月,宋高宗即位後召李綱回朝擔任宰相。李綱為相後,積極改革弊政,充實國庫,整軍備戰,並提出許多抗金的主張,積極起用抗金派將領,南宋朝國力為之一振。宋高宗雖然用李綱為相,但他實際上卻是寵信黃潛善和汪伯彥兩個親信。李綱極力主張北伐、反對遷都江南,觸犯了黃潛善、汪伯彥一夥,在相位僅75天就被免職。自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起,李綱先後被放逐鄂州(今武昌)、萬安軍(今廣東萬寧)等地。
紹興元年(1131年),宋高宗迫於朝野的呼籲,再次起用李綱,先後任命李綱為荊湖廣南路宣撫使兼潭州(今長沙)知州、江西南路安撫制置大使兼隆興(今南昌)知府等職。李綱一方面積極招撫流亡,發展生產,整飭軍政;一方面再次上書宋高宗要他認真反省得失,待機北伐。但,宋高宗不僅不體諒李綱的愛國之心,反而處處節制他。李綱悲憤地感到:「六代興亡如夢,苒苒驚時月。兵戈凌滅。豪華銷玉,幾見銀蟾圓缺。」逐此產生了「休問六朝興廢事,白萍紅蓼正凝愁。千古一漁舟」的念頭,紹興九年,憤而辭職。
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這位與宗澤、岳飛、韓世忠同為後世敬仰的民族英雄,在福建蒼山松風堂含恨逝世,年僅58歲。他死後葬於福州懷安桐口大家山。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英雄,南宋理學家朱熹、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先後在福建邵武、福州創建李綱祠。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四(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又號稱晦翁),別稱紫陽。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福建尤溪縣)。南宋儒家學者,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哲學家、經學家之一,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南宋「閩學」的創始人。
朱熹於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中進士,歷任泉州同安縣主簿,知南康軍、提舉漸東茶鹽公事、知漳州、知潭州、煥章閣待制兼侍講等職。平生不喜為官,「仕於外者僅九考(共九年),立於朝者四十日」(《宋無學案.元晦學案》上),一生主要的時間(約四十年)在福建講學。晚年捲入當時進行的政治斗爭,被奪職罷祠,其學被定為「偽學」,其人也被定為「偽學首魁」,直到去世之時「罪名」尚未解除。但朱熹死後不久,「黨禁」解弛,朱熹的地位開始日漸上升,最終成為配享孔廟的「孔門十哲「之一,而其在歷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實際影響僅次於孔子和孟子。其思想學說從元代開始成為中國的官方哲學,不僅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而且還遠播海外,如李朝時期的朝鮮、德川時代的日本,「朱子學」在政治領域和思想文化領域都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朱熹幼承家學,其父朱松是楊時弟子羅從彥的門人,少時又師從屬於「洛學」一派的胡憲、劉勉之、劉子0。他早年為學博雜,泛濫詞章,出入佛老,對各種學問有著極為廣泛的興趣。從二十四歲起,他受學於羅從彥門人延平李侗。才開始真正走上理學的發展道路。在經過了長期的刻苦研究之後,朱熹終於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影響最大的哲學家、經學家。朱喜的學問淵博,於學無所不窺,在先秦諸子、佛道思想、史學文學、天文地理、文字音韻、訓詁考據、典章爾律等許多方面,都有相當深要入的研究及不小的成就。更重要的是,朱熹以繼承二程「洛學」為己任,廣泛吸收了周敦頤、張載、邵雍等北宋理學家的思想養分,成為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的學說構建起一個規模龐雜而又不失縝密精緻的思想體系。
在經學方面,朱熹有許多著作,如:《易》有《周易本義》、《易啟蒙學》、《蓍卦考誤》、《易傳》、《古易音訓》、《損益象說》、《易答問》、《朱文公易說》等;《書》有《書古經》、《書傳輯說》、《書說》、《文公書說》、《書經問答》等;《禮》有《儀禮經傳通解》、《儀禮經傳圖解》、《朱子井田譜》、《禮記辯》、《儀禮經傳通解續》、《朱子禮纂》等;《孝經》有《孝經刊誤》、《孝經存異》;《四書》有《四書集注》、《四書或問》、《論孟精義》、《中庸輯略》、《大學集傳》、《大學詳說》、《大學啟蒙》、《論語要義》(兩種)、《論語訓蒙口義》、《論語詳說》、《孟子集解》、《孟子問辨》、《四書音訓》等。以上還是不完整的統計,但僅從以上這個書目就足以說明朱熹在經學上的成就。在這些著作中,影響最巨的無疑當推《四書集注》。自元朝中期後,此書成為科舉考試的標准解釋,一直到清末廢除科舉為止。朱熹於《四書》幾乎用了他畢生的精力,他早年著力於《論語》、《孟子》,晚年尤工於《大學》、《中庸》,辨析毫釐,遠在《易本義》和《詩集傳》(這兩書了為明清科舉功令)之上。至於對《大學》分經傳、補「格致」,那是出於其經學中的「宋學」之主觀立場,此點雖有論辯之餘地,卻也屬可以理解的舉措。
朱熹治經,既重漢唐註疏,又不一味推尊,其方法如其在《論語訓蒙口義》中所說的:「本之註疏以通訓詁,參之釋文以正其音讀,然後會之於諸老先生之說,以發其精微。」自義理之學興,學者多以為得孔孟不傳之統,對漢儒經注頗為鄙薄,朱熹認為這是不恰當的。所以,他努力把訓詁與義理結合起來,這是朱熹對經學的一大貢獻。正如錢穆指出的:「朱子於經學,雖主以漢唐古註疏為主,亦采北宋諸儒,又采及理學家言,並又采及南宋與朱子同時之人。其意實欲融貫古今,匯納群流,采擷英華,釀制新實。此其氣魄之偉大,局度之寬宏,在儒學傳統中,惟鄭玄堪在伯仲之列。惟兩人時代不同,朱子又後鄭玄一午年,學術思想之遞衍,積愈厚而變益新。朱子不僅欲創造出一番新經學,實欲發展出一番新理學。經學與理學相結合,又增之以百家文史之學。」(《朱子新學案》)
朱熹一生著述極豐,是中國歷史上著作最多的儒家學者之一,《宋史.藝文志》中著錄者有四十餘種,未著錄的尚有二十餘種,另外由其弟子或後人編纂的著作也有二十餘種。全祖望在《宋元學案》中稱他「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矣」,並非溢美之虛語。朱熹著作中最重要、最有影響的,除《四書集注》外,當推《朱文公文集》、《朱子語類》、《朱子家禮》。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五(洪承疇)
洪承疇(1593—1665),字彥演,號亨九。福建南安英都霞美鄉(今良山村)人。
洪承疇自幼聰明好學,思緒敏捷,深受老師喜愛。他7歲上溪溢館啟蒙。8歲時,外祖父逝世,他就應用「三字經」口誦簡短祭文,在場親友皆稱贊。11歲時,輟學幫助母親賣煎豆腐,因幫助水溝館學生做對子,熟師洪啟胤探知情況後,免費收洪承疇入學讀書。從《史記》、《資治通鑒》、《三國志》到《孫子兵法》無所不讀,學識淵博。有一次他寫一篇讀書心得,老師看了拍手叫好,並寫了「家駒千里,國石萬鈞」的評語,贊揚洪承疇年少就胸懷大志。後來洪承疇又轉到泉州城北學館念書,學業成績優異。
萬曆44年,洪承疇考中二甲第17名進士。洪承疇從此進入仕途,歷官刑部主事,朗中,兩浙提學道僉事,江西兵備道按察副使。天啟七年,任陝西督糧道參政。崇禎三年,洪承疇遷延綬巡撫,征剿農民起義軍。四年,任陝西三邊總督,於隴東晉西追剿義軍。七年,授兵部尚書,總督關外五省軍務。十一年,率部於潼關南源大破義軍,李自成敗走商洛山中。這十年間,洪承疇轉戰北國沙場,採取集中兵力,逐個圍殲戰術,大挫義軍,為明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十二年,洪承疇又授薊遼總督,成為明末重臣。
崇禎十三年,清太宗率兵包圍錦州,邊關告急。十四年,洪承疇授命率八總兵,十三萬軍隊,一年糧草,出山海關駐鎮寧遠,往救錦州。洪承疇主張且戰且守,步步為營,令敵自困,然後解圍。而兵部尚書陳新甲別有用心主張速戰解圍,並派張若麟任監軍,從中作梗,洪承疇難以從容布陣。加上糧草被劫又無援軍,兵無鬥志。總兵王朴率部先逃,各軍紛紛奔命,又遭清軍伏擊,損失慘重,退守松山。洪承疇被困松山城達半年之久,糧盡援絕,處境艱難。十五年二月十八日夜,松山城守副將夏承德與清軍密約為內應,松山城破,洪承疇被俘。
洪承疇被送到盛京,清遷命其剃頭易服投降,洪承疇拒不剃頭,延頸承刃,「只求速死」,且又絕食七日,仍然「求死不得」。原因是皇太極接受範文程、張存仁的意見,一心想爭取洪承疇歸順,禮賢恩厚,親臨囚室,解貂裘衣之。洪承疇經多方面揣摩,眼見明廷政治腐敗,無可挽回。又看到清廷勃勃興起,兩朝之君襟懷兩樣,以清代明,大勢所趨。即表歸順之意。但有兩年時間,洪承疇仍在觀測時局變化,不任官,不為清廷效勞。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進北京城,崇禎帝吊柳樹,洪承疇看到明王朝已將徹底崩潰,為了拯救中華民族於水火,減少生靈塗炭,才決心為清廷統一中國效力。
順治元年五月二日,洪承疇隨清軍入京。多爾袞接受洪承疇的意見,先遺官宣布王令,錄用明朝降臣,設府縣施政,穩定社會秩序,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掠財物,約束軍紀,秋毫無犯;免除三餉,民有輕負之喜。洪承疇仍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原銜,入內院佐理機務,授秘書院大學士。洪承疇藉助參與國家大計之機,對清朝的政權建設、穩定社會秩序提出一系列措施,諸如襲明制、行保舉、選人才、學漢語、讀儒書等,促進社會發展。
順治二年,洪承疇授命招撫江南各省總督軍務大學士的重任,採取「以撫為主,以剿有輔」的策略。在政治上聯絡族漢地主,以「原官留任」為條件,招撫安徽、江西要地十三府,招降鄭芝龍,清軍入閩;軍事上以瓦解前明兵部尚書張縉顏的抗清力量為重點,使豫、鄂、湘諸省四十餘寨「漸次馴服」;文化上則連續開科取士,(傳說有「狀元不滿中,漢女不入官」的條款)弘揚民族文化傳統,使新進之士有機參與朝政;經濟上疏請准予減免蘇杭賦稅,停徵漕糧等。這些措施,對緩和民族矛盾,減少兵火洗劫,生靈塗炭,減輕人民負擔,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生產發展,均起了積極作用。
E. 福州有哪些著名的現代人物
林則徐、嚴復、林覺民等都是福州近代的著名人物。最為有名的,應該還是林則徐。三坊七巷有林則徐紀念館,此外,林公祠、林則徐故居都在
【西學泰斗——嚴復】 近代中國系統地介紹、傳播西方政治學說和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1895年~1898年,嚴復翻譯英國哲學家赫胥黎的《天演論》,從「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被譽為「中國西學第一人」。
【共和先驅——林覺民】 《與妻書》作者,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之一。清宣統三年(1911年)春,林覺民參加孫中山、黃興組織的廣州起義,隨黃興攻入總督衙門,受傷被俘,後從容就義。林覺民在廣州起義前寫下絕命書《與妻書》。
【化工巨子——侯德榜】 中國近代化工工業奠基人和世界制鹼權威。
【虎穴忠魂——吳石】 是中國共產黨打入國民黨內部的最高情報官,1973年,國務院追認吳石將軍為烈士。
【文化巨匠——鄭振鐸】 中國新文化運動中涌現出的全才型巨匠。
【天文大家——張鈺哲】 享譽國際的天文學家。張鈺哲在中國天文史上寫下許多「第一」。
【世紀老人——冰心】 被譽為與世紀同齡的文學大師。1923年,冰心發表了中國兒童文學的奠基之作《寄小讀者》。
【一代才女——林徽因】 中國首位女性建築學家,也是現代著名詩人、作家。
【科普鐵人——高士其】 被譽為科教戰線上的「鐵人」,中國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黨內才子——鄧拓】 1944年,鄧拓主持編輯出版《毛澤東選集》,這是中國革命史上第一部毛澤東同志的文集。
【圍棋宗師——吳清源】 吳清源現代圍棋大師。
【數學巨星——陳景潤】 陳景潤
【仁心妙手——吳孟超】 中國肝膽外科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F. 福州籍英雄故事
福州籍英雄故事:
林則徐是嘉慶十六年(1811年)進士,歷官翰林編修、江蘇按察使、東河總督、江蘇巡撫、湖廣總督等職。
道光十九年(1839年),以欽差大臣赴廣東禁煙時,派人明察暗訪,強迫外國鴉片商人交出鴉片,並將沒收鴉片於虎門銷毀。
該事件被認為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線。戰爭爆發不久,林則徐被構陷革職,發往新疆戍邊。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獲起用,歷任陝甘總督、陝西巡撫、雲貴總督等職,加太子太保。
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則徐在奉命鎮壓拜上帝會起事途中,病逝於潮州普寧。
後世紀念
林則徐墓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馬鞍村金獅山。墓為林則徐夫婦與父、母、弟、弟媳的合葬之所。
墓前有清咸豐元年(1851年)朝廷派官員致祭時立的《御賜祭文》碑和《御賜碑文》碑。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G. 福州三坊7巷的名人故居有哪些
福州三坊7巷的名人故居有:冰心故居;林聰彝故居;嚴復故居。
1、冰心故居
林覺民故居廳堂兩邊的廂房為陳列展室,第一展室展現辛亥革命背景、第二展室展現林覺民生平介紹。為復原故居面貌,這里收集了晚清時期福州地區常見的傢俱實物,如床、妝台、凳子等,作為故居陳列替代品,並按文人世家習俗精心擺放,梳妝台上方掛林覺民與妻子的兩張照片。故居的後花園參照典型的福州民居後花園風格規劃,設一汪小魚池,池旁種植臘梅,園中置傳統的石桌、石凳,立林覺民與妻子的塑像於桌前,展示夫妻恩愛的生活場景。
2、林聰彝故居
林聰彝故居位於宮巷24號,坐北朝南,四面風火牆。門頭房在正座東側,臨街十扇大門。值得一提的是花廳部分,完全是清式建築,這里的建築構件匯集了福州工匠的高超技藝。花廳廊檐的懸鍾採用透雕的手法,下為花籃,上為牡丹圖案;檐柱下的青石柱上刻有浮雕動物圖案,以及迴廊上的婦女兒牆極像鐵扇公主的芭蕉扇。第三進的石門框有一個灰塑,塑的是亭台樓閣,保留相對完整。花園歇山亭的北側,隔牆上有漏窗,這種漏窗在三坊七巷的建築中僅此一處,漏窗上的欄桿刻有竹節的圖案。
3、嚴復故居
嚴復1854年1月8日出生於福州,其故居位於郎官巷西段,坐北向南,主座與花廳兩座相鄰,總佔地面積625平方米,由主座和花廳組成。主座雙重大門向前,前有裝在石門框內木條隔扇門(又稱寧波門)、後有裝在石臼上的串桶大板門。大廳是清朝同治年間建的,距今有100多年的歷史,大廳擺放的案幾、八仙桌、茶幾和椅子都是晚清時期的文物。花廳是民國時期建的,後面還有迴廊。
H. 福州有哪些歷史名人
福州歷史人文薈萃,代有名人。下面是一些歷史名人資料供您參考。
【杏林始祖——董奉】 董奉(200年—280年),東漢名醫。董奉一生行醫濟世,不取分文報酬,只讓治癒者在其住宅周圍種植杏樹,售杏得谷用以賑濟貧民。董奉以其崇高的醫德,使醫生的職業有了「杏林」的別號,也被後人尊為「杏林始祖」。
【福州鑒真——隱 元】 隱元禪師(1592年—1673年),日本黃檗宗開創者。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任福清黃檗山萬福寺住持的隱元禪師東渡日本弘法,使沉寂已久的日本佛教界為之轟動。隱元禪師開創了日本五大佛教宗派之一的黃檗宗,目前日本崇奉黃檗宗的信眾達數百萬人,建有黃檗分寺500餘座。隱元禪師還將中國的饅頭、豆腐配方和當時中國的建築、雕塑、書法、印刷、醫葯和音樂等傳入日本,被日本稱為「黃檗文化」。
【民族英雄——林則徐】 林則徐(1785年—1850年),中國近代「開眼看世界第一人」。1839年6月,林則徐領導了震動世界、彪炳史冊的「虎門銷煙」,掀開了近現代炎黃子孫反抗外國殖民侵略波瀾壯闊的第一頁,樹立了國際禁毒史上的第一塊豐碑。林則徐一生歷官十四省,被譽為「六任封疆帥,千秋社稷臣」。他組織編譯的《四洲志》,是近代中國第一部系統介紹世界的譯著;他在新疆主持興修水利,開挖「坎兒井」,至今仍為民造福,被頌稱為「林公渠」、「林公井」。「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名句,是林則徐一生的寫照。
【船政之父——沈葆楨】 沈葆楨(1820年—1879年)清代洋務運動重要人物之一,首任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創辦的福建船政,是當時遠東最大的造船基地,也是近代中國第一所海軍學校和專業技術高等學府,奠定了近代中國海軍和工業、科技、高等教育的基礎。沈葆楨提出「船政之根本,在於學堂」,他培養出的船政學堂精英,撐起了近代中國革新、自強的脊樑。
【愛國僑領——黃乃裳】 黃乃裳(1849年—1924年),著名的愛國僑領。1896年,黃乃裳參與「公車上書」,並創辦了福建近代第一張報紙《福報》。1899年,黃乃裳毅然出南洋,尋找墾殖之地,胼手砥足地在馬來西亞沙撈越詩巫創辦了「新福州」墾場,成為一代僑領。經過一代又一代福州移民的拼搏奮斗,「新福州」日益繁榮,已發展成為詩巫市。
【譯林鼻祖——林紓】 林紓(1852年—1924年),被公認為近代中國翻譯界開山祖師。他與王壽昌合譯的《巴黎茶花女遺事》,是中國第一部翻譯小說。林紓一生譯作180多部,極大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
【西學泰斗——嚴復】 嚴復(1854年—1921年),近代中國系統地介紹、傳播西方政治學說和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1895年~1898年,嚴復翻譯英國哲學家赫胥黎的《天演論》,從「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理論闡發其救亡圖存的觀點,警醒國人奮發圖強,一時風靡全國,被譽為「中國西學第一人」。
【共和先驅——林覺民】 林覺民(1887年—1911年),《與妻書》作者,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之一。清宣統三年(1911年)春,林覺民參加孫中山、黃興組織的廣州起義,隨黃興攻入總督衙門,受傷被俘,後從容就義。林覺民在廣州起義前寫下絕命書《與妻書》,勉勵妻子「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其情其志,影響深遠,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舍小我成就大我,為民族、為國家、為人民捨生取義、慷慨赴死。
【化工巨子——侯德榜】 侯德榜(1890年—1974年),中國近代化工工業奠基人和世界制鹼權威。侯德榜揭開了蘇爾維法的秘密,發明了中國人自己的制鹼工藝——侯氏制鹼法,改進了碳化法氮肥生產流程,為中國化工工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侯德榜生產的「紅三角」牌中國純鹼在美國費城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質獎章,被譽為「中國工業進步的象徵」。他寫下的《純鹼工學》等專著,揭開了純鹼生產的秘密,被譽為「中國化學家為世界文明做出的突出貢獻」。
【虎穴忠魂——吳石】 吳石(1894年—1950年),是中國共產黨打入國民黨內部的最高情報官,犧牲時公開身份為「中華民國國防部參謀次長」。毛澤東主席曾題詩贊譽吳石將軍,寫下了「驚濤拍孤島,碧波映天曉,虎穴藏忠魂,曙光迎來早」的名篇。1973年,國務院追認吳石將軍為烈士。
【文化巨匠——鄭振鐸】 鄭振鐸(1898年—1958年),中國新文化運動中涌現出的全才型巨匠。鄭振鐸在拓展中國文學研究領域以及挖掘、整理中國傳統文化、文物考古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新中國成立後,鄭振鐸擔任首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
【天文大家——張鈺哲】 張鈺哲(1902年—1986年),享譽國際的天文學家。張鈺哲在中國天文史上寫下許多「第一」。1928年,中國人自己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第1125號小行星)就是由張鈺哲發現並命名為「中華」。1941年,他組織拍攝了中國境內的第一張日全食照片。新中國成立後,他長期擔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長。1978年8月,國際小行星中心將第2051號小行星定名為「張鈺哲星」。
【世紀老人——冰心】 冰心(1900年—1999年),被譽為與世紀同齡的文學大師。1923年,冰心發表了中國兒童文學的奠基之作《寄小讀者》。其後,在她8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寫下了《小桔燈》、《繁星》、《春水》、《空巢》等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讀者的文學名篇。冰心以愛為中心的文學精神和人格力量,使她成為20世紀中國傑出的文學大師之一。
【一代才女——林徽因】 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中國首位女性建築學家,也是現代著名詩人、作家,被胡適譽為「一代才女」。林徽因參與新中國國徽設計,參加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發掘、搶救了國寶景泰藍製作工藝,為民族和國家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文學創作上,她一生也著述等身,留下了《你是人間四月天》等大量優秀的小說、詩歌、散文等作品。
【科普鐵人——高士其】 高士其(1905年—1988年),被譽為科教戰線上的「鐵人」,中國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全身癱瘓的高士其,以頑強的毅力奇跡般工作了60年,寫下600多篇、75萬多字的科學小品、科學童話故事和科普文章,引領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走上科學道路。高士其受到廣大青少年的熱愛,被稱為「中國兩億兒童的爺爺」,被中共中央組織部確認為「中華民族英雄」。
【黨內才子——鄧拓】 鄧拓(1912年—1966年),新中國新聞事業的奠基人之一。1937年,鄧拓創辦了敵後抗日根據地最早的黨報——《抗敵報》。1944年,鄧拓主持編輯出版《毛澤東選集》,這是中國革命史上第一部毛澤東同志的文集。新中國成立後,鄧拓擔任《人民日報》總編、社長等職務,為新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圍棋宗師——吳清源】 吳清源(1914年— ),現代圍棋大師。少年時代的吳清源就被譽為「一代圍棋神童」。東渡日本後,吳清源與日本著名棋士木谷實開創了「新布局」,被稱為圍棋現代布局的奠基人。1939年至1956年,他與當時所有日本圍棋一流高手的番棋決戰均取得勝利,縱橫日本棋壇近20年難逢敵手,被尊為「昭和的棋聖」,開創了「吳清源時代」。1983年,吳清源先生因健康原因隱退。
【數學巨星——陳景潤】 陳景潤(1933年—1996年),著名數學家。陳景潤把全部的生命投入解析數論尤其是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1966年,他證明了「1+2」,這項成果被稱為「陳氏定理」,至今仍居世界領先地位。1978年,新華社記者徐遲寫下了著名的長篇通訊《哥德巴赫猜想》,報道了陳景潤的事跡。在十年「文革」動亂剛剛結束的那個「科學的春天」里,陳景潤成為激勵廣大有為青年向科學進軍的一面旗幟,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仁心妙手——吳孟超】 吳孟超(1922年— ),中國肝膽外科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吳孟超創立了中國肝膽外科的關鍵理論和技術體系,開辟了肝癌基礎與臨床研究的新領域,創建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肝臟疾病研究和診療中心,培養造就出高層次專業團隊,使中國肝臟外科診治、研究從一紙空白到一舉邁進世界先進行列。吳孟超視病人為親人,他常說醫生的醫德比醫術更重要,只要有可能都堅持親自主刀,至今已使1.36萬多名患者恢復了健康。年逾八旬的吳孟超院士,至今仍奮斗在臨床、教學、科研第一線。2006年,吳孟超以其精湛的醫術和崇高的醫德,獲得了 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成為中國醫學界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I. 福建歷史上都有哪些名人
1.柳永(約971-1053),初名三變,字耆卿,字景庄,排行第七,又稱柳七,福建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詞人。
2.蔡襄(1012-1067),福建莆田市仙游縣人,十九歲始踏上仕途,官至三司使,剛直正派,清明廉潔,愛國惠民,是中國古代一位主張改革的政治家,一位著有傳世之作的文學家、農藝家和書法家。
3.鄭成功(1624-1662),是我國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原名福松、森,號大木,福建南安縣石井村人.
4.嚴復(1853—1921),乳名體干,初名傳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後名復,字幾道,晚號愈野老人,福建侯官(後並入閩縣,稱為閩侯,今福州市)人。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
5.辜鴻銘,字湯生,祖籍福建。他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文化,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譯到西方。憑三寸不爛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文學大師列夫·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被印度聖雄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
6.施琅,字尊候,號琢公,福建晉江龍湖鎮衙口人,祖籍河南省固始縣方集鎮。清初著名將領.
7.薩鎮冰(1859-1952),字鼎銘,福建福州人。著名海軍將領。
8.陳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著名華僑企業家,福建同安縣集美社人(現廈門市集美鎮),是馬來西亞及新加坡地區著名華人企業家,生前曾為全球華僑領袖,愛國人士。
9.林語堂(1895—1976),福建省龍溪(現為漳州市平和)縣坂仔村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
10.陳景潤(1933—1996),福建福州人,中國著名數學家,廈門大學數學系畢業。1966年發表《表大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2」),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著有《初等數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