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林徽因為家鄉福州設計什麼建築

林徽因為家鄉福州設計什麼建築

發布時間: 2022-04-30 16:17:23

① 林徽因主要作品有哪些

1、《你是人間四月天》

《你是人間四月天》是林徽因的一本小說、詩歌、散文、劇本集,幾乎收錄了林徽因所有的經典文學作品。其散文成就頗大,雖然數量不多,但風格獨特,知識性強。詩歌尤多,其詩作融人中國古典詩歌和西方唯美派的一些表現手法,每篇文章都是她靈動思緒和滿腹才華的凝結。

2、《九十九度中》

林徽因小說《九十九度中》是早期運用現代派手法的名篇。作者選取北京夏季炎熱的一天,以挑夫流動的腳步,將貌似互不往來的社會各階層不同的生活場景連綴在一起。

小說截取生活中有代表性的片段,且讓這些片段帶著生活本身的空間廣延性與時間連續性,展示了1930年代中國都市生活的樣態,以其相當的整體性具備了現代中篇小說的格局,同時處處體現出悲憫的情感和對底層的人道主義關懷。

3、《蓮燈》

《蓮燈》是現代詩人林徽因於1932年創作的一首抒情詩,發表於翌年3月《新月》雜志。此詩集中體現了詩人對於人生的認識,表達了雖然個體渺小,但也要發光發熱,活出生命的價值和精彩的情感。全詩以比喻象徵貫穿,意境優美,語言清新精緻,讀起來既帶著淡淡的憂傷,又有著希望,哲思雋永。

4、《山中一個夏夜》

《山中一個夏夜》是2001年香港三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林徽因。本書主要收錄作者的全部詩歌作品,十餘篇散文,包括書信,以及文學性較強的《平郊建築雜錄》等。她的詩玲瓏剔透,情感純真熾熱,意象錯落有致,表現了詩人真摯細膩的內心世界和精細、微妙的藝術感受,具有明麗

5、《笑》

《笑》是現代詩人林徽因於1931年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此詩通篇描繪的是一個少女高雅純潔的笑,詩中用諸多女性的意象展現了笑的美好,在露珠與花影間,陽光的氣息撲面而來;在輕歌和柔波中,純粹的美麗盡現眼前。全詩形象鮮明,用多彩的筆觸從各角度刻畫神態,虛實博喻,文字靈動,令人嘆服。

② 建築史上林微因的故事

和丈夫共同設計人民大會堂,保護古城牆等

③ 林徽因都設計過什麼建築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漢族,福建閩縣(今福州)人,出生於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詩·大雅·思齊》: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後因常被人誤認為當時一男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林徽因在建築方面的主要成就:
東北大學校徽設計
20世紀20年代末期,時任東北大學建築系副教授的林徽因參加了由張學良出資發起的徵集東北大學校徽圖案大獎賽,林徽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圖案一舉奪魁,拿下本次比賽的最高獎金。
保護奈良古建
1945年二戰行將結束時,時任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的林徽因受美軍邀請,在即將執行的奈良轟炸圖上為其標出了著名的文化古跡位置,以免被炸。值得一提的是林徽因一家在1937年11月與1939年1月兩次險些於日軍的轟炸中喪命,三弟林恆也於1941年在對日戰爭中陣亡。
八寶山革命公墓主體建築格局
八寶山革命公墓創建於1949年11月。北平和平解放後,遵照周恩來建立革命烈士墓地、教育人民群眾的指示,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吳晗受命建設革命公墓。在吳晗的領導下,北京市迅速成立了公墓籌備組,吳晗親自率人勘察,最終選址在八寶山的護國寺興建公墓。195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將八寶山的護國寺改建為公墓,並遵照周恩來的意見,將公墓定名為「北京市革命公墓」,作為革命烈士的安葬之處。八寶山革命公墓主體建築格局由中國著名建築師林徽因設計,分為墓區和骨灰堂兩部分。公墓內遍植蒼松翠柏,庄嚴肅穆,是很多革命先烈最後的安棲之所。走在公墓里,弔唁那些於民族於國家立下大功的英魂,猶如在和歷史對話,感嘆滄海桑田,體會人間正道。

④ 林徽因在建築方面有哪些貢獻

參與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當國家向社會徵求紀念碑方案時,有紀念碑和雕像兩種爭議選擇。梁林夫婦主張以碑為主,如果以當年莫斯科青銅騎士的雕像為主,與天安門前古代建築群極為不搭配。碑的形式,符合我們傳統民族文化。

林徽因是美術設計任務實際領導者。她和助手關肇鄴完成紀念碑底部須彌座的設計。她翻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選取了最具代表傳統文化的唐代風格,選了我國國花高貴牡丹、純潔荷花、堅韌菊花三種圖案用在在須彌座上。

現在看來,林徽因設計的底座是整個紀念碑最精緻的部分。她的助手關肇鄴現已成為,工程院院士,國寶級設計大師。

泣血之作——國徽設計 新中國成立後,就著手准備擬定國旗、國歌和國徽設計方案。設計時間最長的就是國徽。在國徽設計過程中,有很多人提交了方案,都不令人滿意,沒通過審議,直到林徽因的加入,設計進程才有所進展。

林徽因的第二套方案,就是今天國徽的雛形。最後此方案被總理親手拍板敲定,參加國徽設計的都是國內頂尖的設計人才,林徽因設計作品能夠通過審議,足見其高超設計天賦。

⑤ 我是海西小主人題目

第二屆「海西」杯青少年寫作大賽參考題目(100道)

一、海西淵源

1.我讀懂了__________

(柳永、林則徐、嚴復、冰心、林徽因、侯德榜、陳景潤……寫這些海西歷史名人,你應該在了解他們成就、事跡的基礎上寫。)

2.家鄉的_________特產

3.老房的訴說(海西古民居異彩紛呈,你家鄉的民居有什麼特色呢?要如何來保護這些有價值的古民居?)

4.家鄉的_________節

5.戲台上的故事/我看_________

(海西戲劇豐富,你看過哪一些,你看懂了哪一種,不妨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6.我說_________話

(寫作對象為家鄉的方言,可以解釋方言中的俗語妙語,也可以談談使用方言和普通話時的趣事糗事,還可以進行多種方言比較。)

7.關於_________的傳說或典故

(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源遠流長,各類型的民間故事、傳說、典故比比皆是,可以從中選取一兩則。)

8.家鄉的文化古跡

9.大海的故事

10.閩台一家親(閩台一水之隔,兩岸源遠流長……)

二、海西發展

1.建設中的平潭大橋

2.動車飛奔

3.小區運動會

4.把知識種在_________

(地里、水中、天上……請補充完整,然後描述知識產生的作用。)

5.網路世界

6.變(海西發展與時俱進,家鄉生活不斷變化,你感受到了哪些變化呢?)

7.我家的新車

8.家門口的醫院

9.綠色生活

10._________舊城新貌

三、奉獻海西

1.如果我是_________

(如科學家、醫生……任意假想一個職位,寫出自己在該職位上將如何造福海西。)

2.建設海西,我在行動

3.我為海西獻良策

4.給_________(省長、市長……)的一封信

5.讓我難忘的一件事(一個人)

6.我是海西_________小宣傳員(小導游)

7._________從我做起

8.你所不知道的_________

9.海西,因你而_________

10.平凡的崗位(人)

四、東岸巡禮

1.嚼檳榔的人

2.來自彼岸的信

3._________的台灣水果

4.讀(觀)_________有感

(就自己喜歡的一本台灣圖書或一部影視作品寫一篇讀後感或觀後感)

5.我所知道的_________(台灣的某個地方)

6.我的台灣小夥伴

7.我看海的那邊

8._________(金門、台北……)之戀

9.我最喜歡的一首歌(一個歌星)

10._________從東岸來/我的台灣_________(爺爺、舅舅、姑姑、朋友……)

五、同舟共濟

1._________(災害)過後

(台灣地處熱帶季風氣候,夏季台風頻繁,大陸氣候和地質狀況復雜,災害也時有發生。每台台灣或大陸某個地方發生災害時,另一方總是在第一時間伸出援助之手,中華民族血濃於水的親情溫暖著海峽兩岸受傷的心靈……)

2.別怕,我們在一起

3.淚與歡笑

4.珍藏

5.大愛無言

6.問候

7.太陽照樣升起

8.一起走過「5·12」

9.記憶永不褪色

10.台灣「8·8」水災之後

六、兩岸合作

1._________(爸爸、媽媽、老師、鄰居等)給我講「三通」

2.迎擊金融風暴/兩岸新機遇

3.我看_________

(如「9·8」洽談會等,請就兩岸的某一次展會或經濟發展論壇寫篇文章,談談你的感想。)

4.我的兩岸合作戰略

5.家鄉來了台灣客人

6.「_________大陸行」

(台灣很多產品主要銷往大陸,如一些水果,請以某種產品的口吻寫篇文章。)

7.民間交流促繁榮

8.我在海峽論壇上的發言

9.往來兩岸的_________飛機(客輪……)

10.兩岸手拉手

七、海峽旅遊

1.我的台灣之行

2.我來做_________導游/請跟我來/「海西」小主人歡迎你

3.這邊風景獨好

4.情滿_________

5.盪舟水中央

6.我在_________民俗村/走近_________風情

7.我是「海西通」

8.家鄉的風景名勝

9.徐霞客的足跡/古道悠悠

10.在_________(某一處風景)的世界遨遊

八、民族奮進

1._________的抗日往事

(2009年熱播的客家話電影《一八九五》,講述了台灣人民抗日的故事跡,這是中華民族抗日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寫寫你知道的兩岸人民抗日的故事吧。)

2.圍繞「抵禦倭寇」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

3.圍繞「共御荷蘭侵略者」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

4.圍繞「鄭成功收復台灣」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

5.消逝的炮樓(古城牆等)

6._________產品走向世界

7._________族(填民族名稱)一枝花

8.我們都是海西小主人

(海峽兩岸民族眾多,大家和睦相處,彼此關愛,共同奮進,請圍繞此類事件寫篇文章。)

9.我的少數民族小朋友

10._________民族村之行

九、兩岸願景

1.寫給團團、圓圓的一封信

2.我為團團、圓圓的寶寶取名

3.彩虹橋

4.鄉戀

5.月亮捎來的信

6.年夜飯

7.等/盼

8.最美的時光

9.聽,海浪在訴說

10.兩岸同心緣

十、世紀暢想

1.坐「海峽之星」(海底隧道列車)去台灣

2.二十年後的同學會

3._________(小王子、米老鼠、免巴哥……)來到_________(海西某個地方)

4.明天的海西

5.種一個夢想

7.2030,我_________歲了

8.我和_________有個約會

9._________(亞運會、奧運會、世博)走進海西

10.祝福_________(海西、中國)

(以上題目僅供參考,小作者可以自擬題目。)

⑥ 這兩天抖音很火的林徽因是誰,她有什麼故事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中國近代著名的才女,是一位集才華與美貌於一身的女子,因與同時期的男作家林徽音同名,而改名林徽因。林徽因不僅才貌出眾,更是擁有不一般的家世淵源,與民國時期的許多名流大家都有過交集,正是由於這一系列的因素,使得林徽因成為近代著名的傳奇人物。

“明明可以靠顏值卻還那麼努力”這句話用在林徽因身上很合適,在中國近代史上像林徽因這般文理兼通才貌兼具的女性畢竟是鳳毛菱角,用風華絕代來形容林徽因似乎都不為過,又為國家的事業作出過貢獻,所以林徽因無疑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如能認同請點贊關注轉發,如有錯漏請指正。

⑦ 林徽因除了才藝出眾,在建築方面有什麼成就

林徽因可以說是中國現代史上的一位才女,有著非常廣泛的學術知識,同時也是著名的建築師、詩人和作家。一生和丈夫梁思成研究中國古建築,為中國的建築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林徽因28歲時寫的《中國傳統建築的類型》,直到現在還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在專業方面上,她的學術知識可以說比丈夫梁思成還要強。

最後概括起來林徽因對中國建築的作用還有:中國建築理論與歷史的建立詳細系統地做出了總結,這里把中國古建築的特點將中國古建築體系納入到國際建築理論體系中去,利用當時的藝術理論對中國古建築進行發展,最後的一點是對居民建築的關注和實踐。

⑧ 都說林徽因是才女,她都有哪些才能

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時候,林徽因一代才女之名的美譽,就已傳遍了大江南北。只是世人喜歡八卦,更多關注她的情感糾葛。要知道林徽因是才女,可不是空有名號。

林徽因精通英語,曾在東北大學和北平大學任教。早年印度詩人泰戈爾訪華期間,她就擔任翻譯。

林徽因書畫作品

梁思成婚前曾經問林徽因:「有一句話我只問一句,以後都不會再問,為什麼是我?」林徽因回答:「答案很長,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備好聽我了嗎?」

從此看來,這無疑是最詩意的回答了。

另外林徽因的書法,也一直被許多人肯定。她在美術上的造詣也很深。林徽因在新中國成立後,參與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和國徽的設計。除此之外,她還為挽救景泰藍傳統工藝,設計了一批具有民族風格的新圖案。

所以作為才女林徽因,一專多能,當之無愧。


⑨ 林徽因簡介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漢族,福建閩縣(福州)人,出生於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詩·大雅·思齊》: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後因常被人誤認為當時一男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中國著名建築師、詩人和作家,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之一、建築師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後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為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文學上,著有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間四月天》、《蓮燈》、《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間四月天》最為大眾熟知,廣為傳誦。

(9)林徽因為家鄉福州設計什麼建築擴展閱讀:

家庭

其祖父林孝恂是光緒十五年進士,曾資助蔣百里赴日本留學。其父林長民是學者,郭松齡部隊的秘書長,不幸在戰斗中身故。其叔林天民是宣統二年進士,其堂叔林覺民、林尹民皆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堂叔林君顏為國民黨少將。母何雪媛。其弟林恆是中國空軍,於1941年3月14日成都雙流空戰殉國。

與夫梁思成育有一子一女;子梁從誡為現代中國環保運動人士,女梁再冰曾任新華社記者。

其侄女林瓔是美國建築師,為首都華盛頓越戰紀念碑設計者。

文學創作

林徽因在從事建築科學研究之餘,也開始從事文學創作。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詩《誰愛這不息的變幻》以「徽音」為筆名,發表於《詩刊》第二期。以後幾年中,又在《詩刊》《新月》《北斗》、天津《大公報》《文學雜志》等,先後發表了幾十篇作品。大部分是詩歌,也有散文、小說、戲劇和文學評論。她的詩多數是以個人情緒的起伏和波瀾為主題,探索生活和愛的哲理。

詩句委婉柔麗,韻律自然,受到文學界和廣大讀者的贊賞,奠定了她作為詩人的地位。當時,她曾被聘為北平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講授《英國文學》課程,負責編輯《大公報·文藝叢刊·小說選》,還擔任《文學雜志》的編委。她經常參加北平文學界讀詩會等活動。1936年,平津各大學及文化界發表《平津文化界對時局宣言》,向國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項要求,林徽因是文藝界的發起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