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南下 北上 東進 西征
日又將南下,卻還是弄不明白往東可以稱為東進或東征或東伐,向西也可以叫做西進或西征或西伐,唯獨南下北上,嚴格遵循著「地圖原理」千百年來猶如困獸般存活著。 從地理上講,中華人民共和國是西高東低,東濕西干,北煤南運,南水北調,卻無從找到南下北上的依據 1,從地理環境分析,北方多高原丘陵平原,南方多湖泊河澤,盆地丘陵。與上山下河的原理同。所以說「北上」「南下」(這個理由太牽強了,把南方說的跟低地國家荷蘭似的!) 2,從歷史上分析,自古以來皇帝,住宅,造景造園都是坐北朝南。(更牽強了,南下北上的說法是否比咱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還要誕生的早捏?) 3,地圖,都是以上北下南來辨識。(西左、東右哪去了?)4,左青龍,右白虎,上朱雀,下玄武。 東方為青龍,西方為白虎,北方為朱雀,南方為玄武。 所以說「北上」「南下」(抱歉,我聽說的好像是前朱雀,後玄武) 5,首都定在北方,所以以北為上。(經典到我讓我無語的程度了) 6,因為南方水多,去南方要順水而下;北方以陸地為主,所以叫北上。(哥們太逗了,把上陸下水都拿到這來解釋了) 7,這是中國自史前即有的說法。《淮南子·天文訓》一說,共工「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用神話的方式闡釋了中國北高南低的自然地理特徵,由此而逐漸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上北下南的禮數和習俗。在中國的傳統的禮教中都以北為上的。典型的是皇帝上朝坐北朝南,臣屬都在南面俯伏稱臣。總不能說皇帝北下為君吧。這說法和地圖無關,地圖的指向性是後來的事了,不展開談了。(這是最有說服力的一個解釋了,邏輯順序是:神話定基調-->形成禮數習俗-->皇帝座北朝南)
② 三大起義,指的是哪三大
八一南昌起義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部分國民革命軍在江西省南昌市舉行的武裝起義。
1927年4月和7月,中國國民黨內的蔣介石集團和汪精衛集團,勾結帝國主義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在上海和武漢發動反革命政變,殘酷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使中國人民從1924年開始的國共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遭到失敗。
為了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挽救中國革命,中共中央於7月12日進行改組,停止了中央委員會總書記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領導。下旬,決定集合自己掌握和影響的部分國民革命軍,並聯合以張發奎為總指揮的第二方面軍南下廣東,會合當地革命力量,實行土地革命,恢復革命根據地,然後舉行新的北伐。李立三、鄧中夏、譚平山、惲代英、聶榮臻、葉挺等在九江具體組織這一行動,但發現張發奎同汪精衛勾結很緊,並在第二方面軍中開始迫害共產黨人。隨即向中共中央建議,依靠自己掌握和影響的部隊,「實行在南昌暴動」。據此,中共中央指定周恩來、李立三、惲代英、彭湃等組成中共中央前敵委員會,以周恩來為書記,前往南昌領導這次起義。預定參加起義的部隊有: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第11軍第24、第10師,第20軍全部,第4軍第25師第73、第75團以及朱德為團長的第五方面軍第3軍軍官教育團一部和南昌市公安局保安隊一部,共2萬餘人。從7月25日起,第11、第20軍分別在葉挺、賀龍指揮下,陸續由九江、塗家埠(今永修)等地向南昌集中。27日,周恩來等到達南昌,組成前敵委員會,領導加緊進行起義的准備工作。
此時,國民黨武漢政府的第五方面軍(總指揮朱培德)第3軍主力位於樟樹、吉安、萬安地區,第9軍主力位於進賢、臨川地區,第6軍主力正經萍鄉向南昌開進;第二方面軍的其餘部隊位於九江地區;南昌市及近郊只有第五方面軍警備團和第3、第6、第9軍各一部共3000餘人駐守。中共前委決定趕在援兵到來之前,於8月1日舉行起義。
8月1日2時,在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的領導下,南昌起義開始。按照中共前委的作戰計劃,第20軍第1、第2師向舊藩台衙門、大士院街、牛行車站等處守軍發起進攻;第11軍第24師向松柏巷天主教堂、新營房、百花洲等處守軍發起進攻。激戰至拂曉,全殲守軍3000餘人,繳獲各種槍5000餘支(挺),子彈70餘萬發,大炮數門。當日下午,駐馬回嶺的第25師第73團全部、第75團3個營和第74團機槍連,在聶榮臻、周士第率領下起義,8月2日到達南昌集中。
起義成功後,中共前委按照中共中央關於這次起義仍用國民黨左派名義號召革命的指示精神,發表了國民黨左派《中央委員宣言》,揭露蔣介石、汪精衛背叛革命的種種罪行,表達了擁護孫中山「三大政策」和繼續反對帝國主義、封建軍閥的斗爭決心。8月1日上午,召開了有國民黨中央委員、各省區特別市和海外黨部代表參加的聯席會議,成立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推舉鄧演達、宋慶齡、何香凝、譚平山、吳玉章、賀龍、林祖涵(伯渠)、葉挺、周恩來、張國燾、李立三、惲代英、徐特立、彭湃、郭沫若等25人為委員。革命委員會任命吳玉章為秘書長,任命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等組成參謀團,作為軍事指揮機關,劉伯承為參謀團參謀長,郭沫若為總政治部主任,並決定起義軍仍沿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番號,賀龍兼代方面軍總指揮,葉挺兼代方面軍前敵總指揮。所屬第11軍(轄第24、第25、第10師),葉挺任軍長、聶榮臻任黨代表;第20軍(轄第1、第2師),賀龍任軍長、廖乾吾任黨代表;第9軍,朱德任副軍長、朱克靖任黨代表。全軍共2萬餘人。
8月2日,南昌市各界群眾數萬人集會,慶祝南昌起義的偉大勝利和革命委員會的成立。會後各界青年踴躍參軍,僅報名的學生就有數百人。
南昌起義後,汪精衛急令張發奎、朱培德等部向南昌進攻。8月3日起,中共前委按照中共中央原定計劃,指揮起義軍分批撤出南昌,沿撫河南下,計劃經瑞金、尋鄔(今尋烏)進入廣東省,先攻佔東江地區,發展革命力量,爭取外援,爾後再攻取廣州。起義軍進至進賢縣時,第10師師長蔡廷鍇驅逐在該師工作的共產黨員,率部折向贛東北,脫離起義軍。由於起義軍撤離南昌比較倉促,部隊未經整頓,加上酷暑遠征,部隊減員較多,7日到達臨川時,總兵力約1.3萬人。
起義軍在臨川休息3天,繼續南進。8月25日,先頭到達瑞金縣壬田以北地區。這時,駐廣東的國民黨軍第8路軍總指揮李濟深,調錢大鈞部9000人,由贛州進至會昌、瑞金地區,並以一部前出至壬田,阻止起義軍南下;調黃紹竑部9000人由南雄、大庾(今大余)向雩都(今於都)前進,支援錢大鈞部作戰。在這種形勢下,中共前委決定乘錢、黃兩路兵力尚未完全集中實施各個擊破。當日,起義軍向壬田守軍發動進攻,殲其一部,於26日攻佔瑞金縣城。接著,集中兵力進攻會昌的錢大鈞部主力,激戰至30日,攻佔會昌縣城。兩戰殲錢大鈞部6000人,繳獲槍2500餘支(挺)。起義軍傷亡近2000人。9月初,起義軍一部在會昌西北的洛口地區,擊退黃紹竑部的進攻。
會昌戰斗後,起義軍陸續折返瑞金,改道東進,經福建省長汀、上杭,沿汀江、韓江南下。9月22日,第11軍第25師佔領廣東省大埔縣三河壩,主力繼續南進,於23日佔領潮安(今潮州)、汕頭。在此期間,李濟深令錢大鈞殘部牽制第25師,令黃紹竑部經豐順進攻潮安,令陳濟棠、薛岳部3個師1.5萬餘人組成東路軍,由河源東進,尋起義軍主力決戰。
根據上述情況,中共前委決定,第20軍新建的第3師隨革命委員會駐守潮、汕地區,集中主力6500餘人迎擊東進之敵。9月28日,起義軍主力在揭陽縣山湖(玉湖)附近地區同東路軍遭遇,將其擊潰,繼向湯坑(今豐順市)推進,在汾水村地區與敵再次激戰,至30日,起義軍傷亡2000餘人,無力再戰,遂向揭陽撤退。是日晚,黃紹竑部攻佔潮安。10月3日,起義軍主力在流沙(今普寧市)與由潮、汕撤出的革命委員會會合,繼續向海豐、陸豐地區撤退,在經過流沙西南鍾潭村附近的蓮花山時,再次遭到東路軍的截擊,激戰不勝,部隊大部潰散。革命委員會和起義軍領導人分散轉移,余部1300餘人進入海、陸豐地區。駐守三河壩的第25師,在給錢大鈞部以重大殺傷後,向潮安轉移,10月5日在饒平縣境同由潮、汕撤出的第3師一部會合。此後,這兩支部隊在朱德、陳毅率領下,轉戰閩粵贛湘邊,最後保存起義軍約800人,參加了湘南起義,並於1928年4月到達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同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會合。
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帶有全局意義的一次武裝暴動。它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宣告了中國共產黨把中國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定立場,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地創造革命軍隊和領導革命戰爭的開始。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6月30日的建議,決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從此,8月1日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和後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廣州起義
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廣州以李濟深赴上海參加第四次中央全體預備會而發生政變,遂致共產黨乘機而為廣州暴動,共產黨始期十七年一月一日,既而改十六年十二月十五日,或謂十七日暴動,乃九日公安局長朱暉日偵得共產黨儲軍火處,搜獲子彈炸彈無算,其謀以之而滅,汪兆銘於上海亦有所聞,急電張發奎嚴為之備,發奎遂令前方薛岳部還以衛戌廣州,共產黨人張太雷輩知薛岳將於十三日達廣州,爰夜集東山俄國領事館密謀,乘薛岳部猶未至即暴動,期以十一日夜半。於時,廣州駐軍惟第四軍之警備團與教導團及公安局保安大隊,共產黨之能指導者,有工人千餘,人力車夫千餘,近郊農民萬余。教導團團長楊樹松、警備團團長梁秉樞、第四軍參謀長葉劍英共產黨也。教導團之學員,為武漢總政治部鄧演達領導之教導營及中央軍事政治武漢分校學生混合編成,十之九共產黨也。政治指導員葉德森、營長方中林、連長葉庸、陸更夫輩,亦共產黨也。公安局羈押五百餘人,共產黨居五之一,又足牽掣保安大隊,故不三十分鍾而奪得廣州。溯自十 四年八月而後,共產黨於廣州有廣東區委為指導廣東及廣西最高機關,其內部組織總書記陳延年,獨秀長子也。秘書處秘書黃明、組織部部長及組織委員會主任穆清〔清一作青〕、宣傳部部長及宣傳委員會主任張太雷、工人部部長及工運委員會主任黃平、農民部部長羅綺園、農運委員會主任阮笑仙、婦女部部長葉〔蔡〕暢、婦運委員會主任鄧穎超、軍事部部長及軍事委員會主任周恩來、黨報委員會委員長張太雷、黨校教育委員會委員長任卓宣、幹部訓練班主任穆清、共產黨中央特派員張國燾、蔡和森,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在廣州者有潭平山、毛澤東、蘇兆征、楊匏安輩數十人,第三國際代表鮑羅廷,亦作鮑爾庭又作鮑爾叮其在黃浦軍校政治部則有魯易、熊雄、聶榮臻、楊其綱、安體誠、肖楚女、廖劃平、張秋人諸人。各軍政治部正副主任之屬共產黨者,有二軍李富春,三軍朱克靖,四軍廖乾吾,五軍李朗如,六軍林祖涵,七 軍副主任黃日葵,八軍副主任張其雄,軍校政治部副主任熊雄,總政治部鄧演達,宣傳科科長郭沫若,組織科科長朱代傑,總政治部後方留守主任孫炳文等。當賀龍、葉挺之敗於湯坑,彭湃以殘部退至海豐、陸豐,其勢未之或殺也。及將舉行廣州暴動,共產黨中央政治局發縱指示於上海,而廣州東山俄國領事館則為張太雷、惲代英、鄧中夏、黃平、穆清、彭湃、何來諸人密謀之所,第三國際亦遣蘇聯共產黨重員多人指示其間,赤色職工國際之託維諾夫其一也,長堤、南堤、仙湖街、高第街咸有秘密機關在焉。海豐、陸豐兩縣其根據地也。及教導團肇事於北教場,於是由羅綺園、黃俠生等指揮,進攻公安局、財政廳、省政府、政治分會、省黨部、中央銀行,俄頃之間,均被佔領,且掠得保安大隊步槍千餘,手機關槍數挺。蓋以五百餘人犯為內應,保安大隊故不支也。十 二日,乃組織廣州蘇維埃政府及工農紅軍總司令部於公安局,蘇兆征為委員長、秘書長惲代英、人民海陸軍委員張太雷,人民外交委員黃平,人民內務委員周雍能,一作周文雍,又作周雍南,人民財政委員何來,工農委員彭湃,肅清反革命委員會主席楊英〔一作殷〕,工農紅軍總司令葉挺,副司令葉劍英,總參謀長徐光英,一作子英,第二師師長梁秉樞,赤衛隊總指揮朱某,土地委員文化委員則未詳。凡所焚毀商肆約萬戶,殺戮市民以千數。於時張太雷力主以所掠得公安局及軍械儲藏所之軍械盡與工人,使之武裝成軍,並分與召集之四鄉農民自衛軍。葉挺以授槍械於勿能力之徒,實兵家深忌,堅持不可。及事敗軍械復失。共產黨以為是乃挺之失策,挺遂受留黨察看處分。葉劍英由香港潛遁德國。方十三日上午,機器工人曾反攻公安局之蘇維埃政府紅軍總司令部未克,下午薛岳部至省城郊外進攻,得觀音山麓,同時李福林軍,自河南進攻,由西關登陸,而南堤之四軍軍部地勢既佳,且有特務連防衛,文德東路之十二師師部亦已有備,故至十三日夜,雖數受共產黨之襲擊,而卒未為所奪。張太雷方與其黨開會議於公安局,驟聞薛岳部至,偕俄顧問某同乘汽車突出,為國軍擊斃,車毀,俄顧問與車夫駢死焉。凡共產黨指揮,俄人死者二十有餘,中國人死者十餘,俘虜徒眾千五百餘。共產黨不支,乃消遁至海豐、陸豐,薛、李所部追擊至於龍眼洞而還。海豐、陸豐兩縣,共產黨謚之曰小莫斯科,蓋十四 年,陳獨秀、譚平山乘國民黨之容共,潛命彭湃、鄭志雲至其地,假國民黨為號召,經一一年而聚至十數萬人,共產黨廣東區委,更遣林初白往宣傳,於是遂為重要之區域。而彭湃者,其地之巨富,嘗留學日本,彼以己之田園盡分與農民,而楊英則為之助,北伐軍將出發,而海豐、陸豐已有蘇維埃政府矣。楊英至廣州參加密謀,彭湃則授意於英鼓動以實力移至其地,故廣州暴動失敗、遂如水之赴壑,咸遁往焉。而彭湃之勢,陰以愈厚。至十七年冬,彭湃乃為蘇維埃主席,楊英為副,及十二年,海豐、陸豐縣同鄉會,於香港南洋各處有拘捕共產黨之舉,共產黨內部分裂,潮州普寧派盡殺海豐人,於是其勢銳衰,而彭湃、楊英授首上海、海豐、陸豐之共產黨乃得肅清。
秋收起義
秋收起義是1927年9月9日,由毛澤東在湖南東部和江西西部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即紅軍)舉行的一次武裝起義,是繼南昌起義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裝起義。
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先後叛變革命,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遭到失敗。為了挽救革命,1927年7月中共中央在湖北漢口召開了臨時政治局常委會議,決定在共產黨力量較強、工農運動基礎較好的湖南、湖北、江西、廣東4個省舉行秋收暴動,徹底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路線,確定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屠殺政策和開展土地革命的總方針。會議決定派毛澤東去湖南改組中共湖南省委和領導秋收起義。
八七會議結束後,毛澤東作為中央特派員回到湖南。8月18日,在長沙市郊沈家大屋召開改組後的湖南省委第一次會議,討論制定秋收起義計劃,成立前敵委員會,毛澤東任書記。9月初,毛澤東在江西安源張家灣召開軍事會議,討論秋收起義具體部署。參加起義的主力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沒有趕上參加南昌起義的原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另一部分是湖南平江和瀏陽的農軍、鄂南崇陽和通城的部分農民武裝、安源煤礦的工人武裝等,共約5000人,統一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二、三團。起義前又收編一部分原黔軍武裝為第四團。盧德銘(原警衛團團長、共產黨員)任起義軍總指揮,余灑度(共產黨員,後叛變投敵)任師長。起義的目標是奪取長沙。9月9日,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爆發,工農革命軍分別從修水、安源、銅鼓等地出發,向長沙進擊,先後佔領醴陵、瀏陽縣城和平江的龍門廠、瀏陽的白沙、東門市等地。由於當時革命形勢已處於低潮,敵強我弱,加上群眾缺乏作戰經驗,起義軍某些指揮員指揮失當,新收編的第四團在戰斗中又臨陣叛變,致使起義軍受到嚴重挫折。9月14日,毛澤東在瀏陽東鄉上坪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改變攻打長沙的計劃,命令第一、三團與第二團余部迅速到瀏陽文家市集中。19日晚,在文家市召開了前敵委員會會議,決定起義軍撤離湘東地區,進入江西,沿羅霄山脈南移,以保存革命力量。起義軍在向南進軍途中,處境十分困難,在江西省萍鄉縣蘆溪又遭到敵人的伏擊,總指揮盧德銘犧牲。9月29日部隊到達江西省永新縣的三灣村時進行了改編(即三灣改編):由原來的一個師縮編為一個團;將黨的支部建立在連上;成立各級士兵委員會,實行民主管理制度,在政治上官兵平等。10月部隊到達羅霄山脈中段即井岡山地區,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秋收起義與南昌起義比較,最明顯的特點在於:它不僅是軍隊的行動,而且有數量眾多的工農武裝參加,並公開打出了工農革命軍的旗號。這次起義雖然在開始時也是以攻佔大城市為目標,但在起義遭到嚴重挫折後,及時從進攻大城市轉到向農村進軍,這是人民革命史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新起點。起義部隊在農村中從小到大地開展游擊戰爭,為後來各地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大規模發展奠定了基礎。
③ 福州三江口有政府部門嗎
有。
三江口位於福州市倉山區東南部,往西毗鄰老城區,往東與長樂區相接,是福州市城市「東進南下」過程中的重要一環。三江口濱江景觀帶將形成自然、活力、文化的濱水生態空間,和會展中心、藝術中心、梁厝村等共同形成福州城市的迎賓景觀帶,重要的城市窗口和名片。
④ 福州倉山區太平巷未來有什麼規劃
倉山區將抓住福州實施「東進南下」「沿江向海」城市發展戰略契機,充分利用沿江發展軸核心位置和「兩江兩岸」獨特區位優勢,建成集創新經濟中心、海絲文化高地、幸福之城樣板三大功能為一體的現代化國際城市先行示範區。
倉山區將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布局以數字基建為核心的新基建,構建人工智慧、互聯網+、5G+等五大產業生態鏈條,深化智能應用場景布局,培育壯大生物醫葯產業,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平台經濟、會展經濟、樞紐經濟等經濟新形態,打造福州創新經濟中心。
⑤ 福州抗戰的歷史,誰有具體資料啊
1938年5月13日日軍佔領廈門後,隨即把侵略矛頭指向福州地區。當月,日艦開始炮擊閩江口梅花、黃岐、北菱等地。隨後,日機不斷襲擊福州,31日、6月1日,中國軍隊擔任閩江口封鎖任務的「撫寧」、「正寧」號艦艇先後被日海軍擊沉,在南港停泊的「楚泰」艦亦被擊傷。1939年五六月間,日機頻繁轟炸海軍馬尾要塞司令部及所屬學校、醫院、陸戰隊營區和閩江口要塞各炮台,並先後派快艇進犯長門、福州、亭江,均被守軍擊退。6月27日,日軍除派飛機轟炸閩江口外要塞陣地,還以川石島為據點,多次派快艇進犯亭江、琅岐各島,都被海軍陸戰隊和要塞陣地的炮兵火力擊退,日軍艦艇先後有2艘被擊傷,1艘被擊沉。1940年下半年,日軍准備南下發動太平洋戰爭,加強對國民黨政府誘降,妄圖早日結束侵華戰爭。11月,日蔣秘密談判未成,日本遂決定再向國民黨軍施加軍事壓力。國民黨政府在廈門、廣州淪陷後,東南沿海對外補給線被切斷,但浙江寧波、溫州、福州三地小型港灣仍能輸入物資。為加強對東南沿海的封鎖,奪取福州,日本大本營於1941年2月制訂了「福州作戰—C4號作戰計劃」。其兵力部署是:陸軍華南方面軍所屬第四十八師團及第十八師團之佗美支隊的4個步兵大隊和近衛師團第二旅團之多賀大隊,共1?郾2萬餘人,由四十八師團主力從連江登陸奪取馬尾、福州;佗美支隊從長樂、梅花、福清海口登陸切斷守軍退路;多賀大隊攻佔閩江口島嶼,並「掃盪」附近各炮台。完成任務後,佗美支隊、多賀大隊返回駐地,四十八師團駐守福州、海口及沿閩江要地。
日本中國方面軍所屬海軍第二遣華艦隊,各種艦只30艘,汽艇70艘,負責水上輸送和掩護登陸作戰。福州地區守軍為國民黨第三戰區第一○○軍所轄第七十五、第八十師及海軍陸戰隊第四團,連同地方保安隊,共有兵力3?郾3萬人,由一○○軍軍長陳琪統一指揮固守福州地區。其部署是:以七十五師、二二四、二二三、二二五團分別擔任福清海口至梅花、連江、寧德海岸防禦,以八十師主力為預備隊配置在福州郊區,一部協同海軍陸戰隊第四團扼守閩江口及閩江下游兩岸。軍指揮所位於南平。
1941年4月18日,日軍登陸運輸艦艇冒著強風巨浪駛抵閩江口海域集結,日軍30架飛機隨即對福州及閩江口兩岸地區輪番轟炸。19日拂曉,日軍登陸第一梯隊在海、空軍火力的掩護下,搶灘登陸。佗美支隊1000餘人在長樂縣梅花、漳港登陸。福州地區守軍二二四團一營2個連在前沿阻擊,傷亡慘重,被迫後撤。日軍跟蹤追擊,隨後攻佔金峰該營主陣地,並乘勝向長樂縣城方向追擊。守軍一營機槍連愛國官兵在溝東山觀音洞設伏,以猛烈火力,殺傷了日軍的追擊部隊,遲滯了日軍的進攻。日軍後續部隊包圍了觀音洞,以飛機對觀音洞進行反復轟炸,並以步兵進行頻頻攻擊,該連愛國官兵進行頑強抵抗,反復拼殺,全部英勇為國獻身!日寇15時佔領長樂城,當晚進占營前。
日軍佗美支隊另外1000餘人,在松下、海口地區登陸。松下農民、國民兵分隊長陳俊盛、水警分隊長程文龍率領國民兵、水警100餘人,據險抵抗,擊退了日軍登陸的先頭部隊,擊斃日軍9名。爾後日軍在飛機的掩護下反撲,國民兵、水警大部傷亡,陳俊盛身負重傷,不甘被俘受辱,舉槍自殺,為國捐軀。而守軍二二四團二營,於海口附近不戰而逃,由李梅退至東張,准備反擊。
日軍四十八師團2000餘人,由連江縣大小沃,百姓、東垡、浦口地區登陸,當日攻陷連江縣城。守軍二二三團阻擊未奏效,分別向連江城西北琯頭退卻。日軍500餘人,襲占羅倫。守軍主力連夜退向丹陽。
日軍多賀大隊登陸後,向閩江口、福州、琅岐島進攻。守軍陸戰四團2個連在獺石、電光山、煙台山、金牌各炮台的火力支援下,頑強抗擊、英勇奮戰。福斗守軍陸戰連與日軍苦戰3小時,大部壯烈犧牲。琅岐島守軍陸戰連於吳庄地區擊潰了日軍的進攻,後因守軍支援炮火中斷,該島失守。15時,陸戰四團三營在下岐地區與日軍展開激戰,團長陳名揚臨陣脫逃,副團長周嘉惠英勇犧牲,敵我雙方傷亡甚多。與此同時,日驅逐艦3艘,向川石芭蕉尾航進,川石日軍也開出4艘汽艇,協同行動。守軍各炮台待敵艦艇進入有效射程內時,「合力向敵艦艇射擊,擊傷日軍驅逐艦1艘,擊沉快艇2艘於亭江附近,其餘的艦艇退至芭蕉尾」。日軍攻佔下岐後,進逼長門。長門炮台處於被圍之中。守軍見危局無法挽回,炸毀火炮,用步兵武器分守各要點,進行頑強抵抗。後因日軍轟炸,陣地被毀,才於18時突圍,向東岐炮台集中。當晚,日軍佔領琯頭。
20日,福清方向二二四團副團長懷馬良率領三營及團步炮連、二營機槍連,於凌晨向福清反擊,拂曉受阻於福清西郊,又遭日機轟炸傷亡慘重,被迫退回東張。
長樂方向,日軍由營前經峽南渡烏龍江,沿南台島向灣邊推進,切斷福州與永泰之間的聯系。
連江方向,二二三團主力與二二五團一營展開於連江、潘渡反擊,後遭日軍炮擊,又退回朱山。連江日軍遂沿大道逼近湯嶺,另一部經梅嶺向宦溪推進。守軍第八十師為阻止日軍進入福州,以二三八團進駐宦溪,二三九團進至黃土崗、龍潭山一線,准備阻擊日軍。
閩江口方向,福州馬尾要塞司令部抽調駐馬尾的2個陸戰營,於黎明前沿閩江北岸東進,掃清塘頭、竹岐等處零星日軍,後向琯頭反擊。雙方激戰多時,各有傷亡。爾後,日機轟炸,我陸戰隊受挫,日軍進逼東岐。聚集在東岐的陸戰隊及炮台官兵分守炮台及背後山地各要點,頑強抵抗。隨後,日軍後續部隊到達,攻勢兇猛,東岐炮台陷落。馬尾要塞司令部為保衛福州,將陸戰隊集中於馬尾、紅山、閩安一線,竭力固守。
21日,沿閩江北岸進攻的日軍一路向閩安,一路向馬尾進攻。陸戰隊分頭迎擊,重創來敵。當戰局略有好轉之際,馬尾要塞司令李世甲卻奉命後撤,陸戰四團遂放棄馬尾港,撤往鼓嶺、壽山,馬尾失陷。
此役,斃傷日軍806人,守軍傷亡失蹤9000餘人,其中為國捐軀2505人。「福州地區淪陷之快,守軍傷亡之大,是福建軍事當局奉行有限抵抗方針的結果。戰鬥打響後,第一○○軍不但沒有對前沿部隊以應有的支援,反而在海軍陸戰隊的戰斗形勢有轉機的情況下,於21日晚,致電軍司令部要求部隊放棄福州,轉進第二線大湖、大穆陣地」。從日寇搶灘登陸到21日,戰斗只打了3天就讓日軍順利進佔了福州。
此次抗登陸作戰中,據守梅花、漳港和溝東山觀音洞設伏的守軍3個連官兵的英勇抗戰為國獻身的事跡應當銘記,尤其松下水警和國民兵迎敵,浴血奮戰,挫敗日軍的先遣分隊登陸松下,事跡感人。國民兵分隊長陳俊盛負重傷後,不甘被俘受辱而舉槍自殺的英雄行為,應該立碑為後人永遠奠祭。而福州地區守軍在作戰指揮上有下列慘痛教訓引人深省:
一、既然福州是對外接受援助的三個聯系口岸之一,就關繫到國民黨第三戰區的全局利益,應該集中必要的兵力兵器於福州地區抗登陸作戰,堅守福州地區。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日軍調5個師團南下,而中國戰場則將主要兵力使用於敵後佔領區的情況下,採取有限的抵抗方針,是絕對錯誤的。以3?郾3萬多人的兵力對抗1?郾2萬人的日軍遠涉重洋的登陸作戰,以傷亡損失9000人之巨,3天丟失福州,教訓也是深刻的。川石島竟能讓日軍安設據點近2年之久,不動日軍毫毛,可見守軍消極防禦達到了頂點,也是福州失陷的必然。
二、應集中兵力於日軍便於登陸的主要方向上,不應將七十五師3個團分兵把口。將二二四、二二三、二二五團分別防守福清的海口,長樂的梅花,連江,寧德3縣沿海地區,七十五師無機動兵力增援一線或實施反擊,這就造成處處防守,處處不得力。其結果是長樂、福清、連江的2個團打得很吃力,而寧德地區的1個團地卻無用武之地。一○○軍在部署上的慘痛教訓,當然與第二十五集團軍司令陳儀、三戰區最高司令官顧祝同的指揮是有直接聯系的。他們集中7個師8萬人的兵力封鎖新四軍蘇南抗日根據地和製造舉世震驚的皖南事變,企圖消滅皖南新四軍。而對三戰區有全局利益、有政治影響的省會城市福州卻不放在眼裡,捨不得集中兵力把1?郾2萬日寇殲滅或者趕下海去,這充分表現了他們消極抗戰、積極反共的行為。
三、在戰術運用上,應避敵有制空權、制海權之長,揚我人熟、地熟、民族仇敵心理和陸軍兵力優勢之長,以夜戰、近戰避開日空軍火力之長,分割殲敵,必能制勝。例如,1939年11月7日—12月21日,新四軍三支隊副司令譚震林指揮由閩北紅軍游擊隊改編的第五團及閩東紅軍游擊隊改編的第六團三營保衛安徽省繁昌城,五戰五捷,僅以4個步兵營與日軍600—2600餘人對壘。日軍也是步炮空協同作戰,而我軍單一兵種,利用夜戰、近戰、伏擊戰、襲擊戰等戰術手段戰勝了敵人。5次戰斗,殲滅日軍850餘人,我僅犧牲了排長以下官兵58名,使繁昌始終巍然矗立在我手中。
⑥ 為什麼要說「南下,北上,東進,西行」
只找到了「南下北上」,希望對你有用
1從地理環境分析,北方多高原丘陵平原,南方多湖泊河澤,盆地丘陵。與上山下河的原理同。所以說「北上」「南下」
2從歷史上分析,自古以來皇帝,住宅,造景造園都是坐北朝南。
3地圖,都是以上北下南來辨識
4左青龍,右白虎,上朱雀,下玄武。
東方為青龍,西方為白虎,北方為朱雀,男方為玄武。
所以說「北上」「南下」
⑦ 福州市中洲島今年政府有什麼規劃嗎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22
⑧ 洪承疇死在哪裡
發布時間:2005-07-09 22:03:13 點擊:4350 次
洪承疇(1593—1665年)
〖家世、總督三邊、松山之戰、降清、事清、夏允彝、夏完淳之死、評說〗
字彥演,號亨九,出生於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泉州府南安縣二十七都英山霞美鄉(今英都鎮良山村霞美)人。
家世
洪承疇出身望族後裔,是武榮翁山洪氏第十二代孫,屬東軒五房,書香門第。到了他的曾祖父輩,已是家道中落,並不富裕。
曾祖父洪以詵,癢生(秀才)。
祖父洪有秩,貢生。文章有名氣,早年卒於赴考途中。夫人戴氏在有秩死後生下遺腹子洪啟熙(字爾朝,號幼跡公),就是洪承疇的父親。戴氏孝事姑婆,撫孤成長,被朝廷表節孝烈女,累贈一品夫人。
父洪啟熙也中秀才,性格莊重,以至孝名聞鄉里。娶妻傅氏,是名門閨秀,教子極嚴。生子三,長承疇,次承畹,三洪承畯。承畹早逝。承峻是名聞泉郡的書法家。
出仕
洪承疇童年入溪益館讀書。因家境貧寒,11歲輟學,在家幫母做豆乾,每日清晨還要到英圩埔走街串巷叫賣豆乾。當時西軒長房的才子洪啟胤在水溝館辦村學,洪承疇叫賣豆乾之餘,常在學館外聽課,偶爾也幫學生做對子。洪啟胤發現洪承疇極有天份且抱負不凡,免費收洪承疇為徒,重返校門。
洪承疇學慣用功,博覽群書。啟胤老師的《史記》、《資治通鑒》、《三國志》、《孫子兵法》等書都被他借來認真研讀,從小就表現了治國平天下的願望,甚得洪啟胤賞識。洪啟胤曾在洪承疇的一篇文中批下「家駒千里,國石萬鈞」的評語。
洪承疇在水溝館讀了五年書後,又到泉州城北學館讀書。
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23歲的洪承疇赴省參加鄉試,為乙卯科中式第十九名舉人。次年,赴京會試,連捷登科,為丙辰科殿試二甲第十四名,賜進士出身。
總督三邊
洪承疇初授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歷員外郎、郎中等職,在刑部任事6年。明·天啟二年(1622年)擢升浙江提學僉事,以才高識士,所選人才皆俊奇,為朝廷所器重,2年後升遷兩浙承宣布政左參議。
明·天啟七年(1627年),升陝西督道參議。
明末政治腐敗,農村破產,壓迫剝削日益加重,陝西又逢旱災,人民無法生活。崇禎元年(1628年)七月,王嘉胤、楊六、不沾泥等在陝西府谷等地首舉義旗,全陝響應。從崇禎元年(1628年)至崇禎三年間,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先後起義,陝境共有義軍100餘部。一部份官軍邊兵,因缺餉嘩變,亦加入義軍,並成為骨幹。
明廷令三邊總督楊鶴「剿撫兼施、以撫為主」。
崇禎二年(1629年),農民軍王左掛、苗美率兵進攻韓城。陝西總督楊鶴手中無將,情急之下,令當時還是參政的洪承疇領兵出戰。洪承疇斬殺敵兵三百人,解了韓城之圍,頓時名聲大噪。
崇禎三年(1630年)六月,洪承疇被任為延綏巡撫。作為楊鶴手下干將,本該支持上司的「招撫政策」,可是洪承疇沒有,他反而大力剿匪。而且不僅剿匪,且並「殺降」!當時被其殺掉的投降「賊軍」多達數萬,這也是洪承疇出現在每本歷史書上都是「反動人物」的原因。其實如果讀過明末「賊軍」史就不難發現,李自成、張獻忠曾多次詐降,養精蓄銳一段時間後再反。明朝多次對「賊軍」剿而不死,就是因為這種詐降。由此可見,洪承疇在這方面是頗有先見之明的。
明廷無力養活大批飢民,已就撫者,紛紛再起。崇禎四年(1633年),三邊總督楊鶴為此被罷官入獄,洪承疇繼任陝西三邊總督。洪承疇改楊鶴的「邊剿邊撫(誘降)」為「全力清剿」、「以剿堅撫,先剿後撫」方針,集中兵力進攻陝西農民軍。崇禎五年(1632年)春天,一股農民軍由於頂不住官軍的壓力,向慶陽突圍。洪承疇親赴慶陽,指揮會戰。雙方在西澳激戰數十次,農民軍損失慘重,首領杜三、楊老柴被斬殺。此戰一掃多年官軍之頹氣,被朝廷稱為「西澳大捷」。
各部義軍先後東進,崇禎四年(1631年)至六年(1633年),活動中心移至山西。作戰亦由極度分散,各自為戰發展為相對集中,互相呼應。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羅汝才等部20餘萬人,號稱36營,一度破大寧、隰州、澤州、壽陽等城。
崇禎六年(1633年)冬,高迎祥、張獻忠、羅汝才、李自成等24營10餘萬人突破官軍包圍,經澠池縣突破黃河防線,轉進至明軍力量薄弱的豫西楚北,以鄖陽為中心,分部來往穿插於豫楚川陝之間,利用官軍分兵守境,互不協同的弱點,進行游擊性質的流動作戰。明軍不得不分兵把守要隘,窮於追剿,陷入戰線過長,兵力分散的困境。洪承疇為改變被動局面,以重兵包圍起義中心地區,實施重點進攻,高迎祥義軍接連敗於確山、朱仙鎮(今河南開封市西南)等地,被迫轉入西部山區。
明廷為改變「事權不一、相互觀望」被動局面,改用「集中兵力,全面圍剿」方針。崇禎七年(1634),以陳奇瑜為五省總督,統一指揮陝晉豫川及湖廣官軍,由四面分進合擊,企圖一舉盡殲各部義軍。義軍相繼轉進漢中,圍剿落空。
明·崇禎七年(1634年)十二月,明思宗朱由檢撤陳奇瑜,洪承疇仍任陝西三邊總督,以功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銜,總督河南、山西、陝西、湖廣、四川五省軍務,成為明廷鎮壓農民起義的主要軍事統帥。當其調動官軍入陝,重新組織圍攻時,當時農民軍聚集在陝西的有20餘萬人,其中以闖王高迎祥,及其部屬李自成的力量最為強大。洪承疇命總兵賀人龍、左光先出兵夾擊,義軍突圍東走,轉進靈寶、汜水(均在河南)。
崇禎八年(1635年)一月,洪承疇率主力出潼關,在河南信陽大會諸將,准備對起義軍實行大規模的軍事圍剿。
義軍於崇禎八年初,分三路分進:一部西返陝西,一部北進山西,一部東入鳳陽,焚毀皇陵。洪承疇軍三月間至河南時,義軍已大部又集中於陝西。洪承疇匆匆回軍關內。李自成在寧州、真寧兩殲官軍,破咸陽,逼西安。高迎祥、張獻忠等乘官軍被牽制於陝之機,三度進入河南。
明廷認識到在義軍流動作戰情況下,全面圍剿,勢難成功,又改用分區負責,重點進攻的方針。崇禎八年(1635) 八月,以盧象升為五省總督,專治中原;洪承疇專治西北,各自負責,相互協同。當年冬及九年春,高迎祥、張獻忠在河南連續失敗,兵力損失過半,殘部再返陝西。此時,李自成在興平等地亦多次失利。
明廷為加強陝西攻勢,令孫傳庭全力進攻漢中的高、張各部,令洪承疇專力進攻陝北的李自成等部。崇禎九年(1636年)七月,洪承疇率軍在臨潼大敗農民軍,起義軍被圍困在叢山之中長達3個月。高迎祥率部從陝西漢中突圍,遭陝西巡撫孫傳庭埋伏,在整厔(今陝西周至)被洪承疇俘虜,並將其解京磔死。高迎祥余部走歸李自成,起義軍推戴李自成為闖王。
此時,清軍入邊,破昌平等16城,朱由檢急調盧象升率軍馳援,中原壓力減輕。張獻忠乘機復起,聯合羅汝才等部20餘萬人,沿江東進,分散活動於蘄州、霍山一帶。
崇禎十年(1637年),朱由檢再命熊文燦為五省總理,增派禁軍1200人,組織新的圍剿。李自成進軍四川,一度破城l0餘座,並攻克甘肅的寧州、羌州,入七盤關,但在十一年(1638年)返陝時,在洮河一帶遭洪承疇及孫傳庭軍襲擊,敗走岷州。與此同時,張獻忠在南陽亦為左良玉軍擊敗,負傷退谷城。熊文燦遂改圍剿為招撫。劉國能、張天琳、張獻忠、羅汝才先後降明或就撫。李自成率殘部活動於川陝邊境山區。
崇禎十二年(1639年)十月,陝西最後一股「賊軍」——李自成部在流竄途中,被洪承疇令總兵馬科、左光先領兵截擊。李自成回師轉東,洪承疇又令曹變蛟潼關設伏邀擊,李自成大敗,僅餘18騎走入陝南商洛山中,農民起義陷入低潮。
洪承疇治軍有方,鎮壓農民起義連連勝利,俘殺高迎祥,又多次打敗李自成,統治階級內部頌聲大起,稱洪承疇的軍隊為「洪軍」。在取得一定戰果之後,洪承疇向崇禎皇帝上書請求留餉銀20萬兩,一部份作軍費,一部份賑濟貧民。
松山之戰
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九月,清軍兩路南下,陷真定、廣平、順德、大名(均在河北)等地,高陽失守,大學士孫承宗殉職,盧象升在巨鹿陣亡,京師戒嚴。兩面受敵的明朝,不得不從西線把主帥洪承疇調來,與孫傳庭率軍入衛。
清太宗皇太極即位以後,清政權機構日臻完善,國力軍力都有很大增長。但是它的地盤,仍限山海關以東。而且在這個有限的地盤中,還有幾個明軍困守的據點,比如錦州、寧遠、松山、杏山、山海關等等,這些據點是清軍進一步發展的障礙。為了統一東北並把勢力擴展到內地,必須拔除這些據點。為此,皇太極下決心要攻克山海關和錦州,打通去往關內的交通要道,為滅亡明朝、奪取北京創造條件。1938年秋,皇太極領兵攻佔義州,以此為基地,展開對錦州的圍攻戰。
明·崇禎帝也極力加強對山海關和錦州的防守。 崇禎十二年(清·崇德四年,1639年)初,洪承疇調任薊遼總督,領陝西兵東來,與山海關馬科、寧遠吳三桂兩鎮合兵。錦州有松山、杏山、塔山三城,相為犄角。
崇禎十三年(1640年)冬,清軍攻錦州及寧遠,洪承疇派兵出援,敗於塔山、杏山。
崇禎十四年(1641年)春,為挽救遼東危局,明廷遣洪承疇率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朴、密雲總兵唐通、薊州總兵白廣恩、玉田總兵曹變蛟、山海關總兵馬科、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寧遠總兵吳三桂等所謂八總兵兵馬,領精銳十三萬、馬四萬來援,集結寧遠,與清兵會戰。
明·崇禎十四年(清·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皇太極發大兵圍攻錦州,採取長期圍困方針,勢在必克。清兵逼城列營圍困,明錦州守將祖大壽告急。對明朝來說,這些據點所形成的一條防線,是拱衛大門的生命線,要不惜一切代價守住。
洪承疇是一位富有實戰經驗的統帥,他所率領的明軍,是分別由八個邊鎮臨時調集起來的。兵雖是精兵,但明末的將帥是驕橫出了名的,臨陣能否服從洪承疇的統一號令,這是洪承疇難以充分發揮指揮才能的最大障礙。因此,洪承疇主張徐徐逼近錦州,步步立營,且戰且守,勿輕浪戰。洪承疇控制了松山至錦州的制高點,以凌歷攻勢重挫清軍,錦州局勢開始好轉。
但明廷政治極端腐敗,崇禎皇帝又性多疑忌,用人不專,片面聽信新任兵部尚書陳新甲的促戰意見,同時又密敕刻期進兵。陳新甲還派兵部職方郎中張若騏作監軍,到前線督促洪承疇速戰速決。張若騏雖是五品小官,但職權很大,使洪承疇以守為戰把清軍拖疲拖跨的作戰方略無法實施,迫不得已,即進師松山。這是洪承疇難以充分發揮指揮才能的又一障礙。
七月,洪承疇領兵援錦州,與遼東巡撫邱民仰駐軍松山北。洪承疇將騎兵布置在松山東、南、西三面駐扎,將步兵布置在離錦州只有六七里地的乳山崗,准備與清軍決戰。
八月,皇太極得知明·援兵已到,便親率大軍從盛京趕來赴援,駐扎在松山、杏山之間,部署在明軍的南面,濟爾哈朗軍攻錦州外城,截斷松、杏間明軍的聯系,切斷明軍糧道,斷絕洪承疇歸路,在明軍的背後形成一種大包圍態勢。明·錦州守將祖大壽不敢出戰。隨後,皇太極又派兵奪了塔山之糧。明軍的戰略意圖是在松錦之間與清軍決戰,現在卻被清軍切斷後方糧道供應,存糧只剩三日,造成了心理上的恐慌,「欲戰,則力不支;欲守,則糧已竭,遂合謀退遁。」洪承疇主張決一死戰,而各部總兵官主張南撤,最後集議背山突圍。
兩軍交戰後,洪承疇背松山列陣,派兵沖擊清營,一沖不破,便決定撤退。因軍中乏糧,諸將各懷去志,遂不待軍令,大同總兵王朴乘天黑率部遁走,馬科、吳三桂兩鎮兵也爭相率軍逃奔杏山。清軍趁勢掩殺,前堵後追。當他們逃到杏山時,又決定撤奔寧遠,結果再次遭到伏擊,部卒傷亡慘重。洪承疇由於事先沒有決戰的決心,明兵兩鎮六總兵敗潰,十數萬人土崩瓦解,先後被斬殺者五萬三千多人,自相踐踏死者及赴海死者更是無計其數。剩下自己帶領的殘兵萬餘人,被清軍團團圍困在松山,餉援皆絕。
九月,皇太極回盛京,留多鐸攻城。洪承疇突圍失敗。
十月,清軍豪格部駐松山。洪承疇戰敗,明兵不能回城,多半降清。
崇禎十五年(1642年)一月,洪承疇聽說朝廷援軍趕到,又派6000人馬出城夜襲,被清軍戰敗。敗兵欲退入城內,但洪承疇見後有追兵,竟下令關閉城門,因而敗兵大部被殲,其餘的逃往杏山,後遭伏擊全被殲滅。洪承疇不敢再戰,而朝廷援軍也因害怕清軍不敢前來。就這樣,松山一直被圍困了半年之久,城中糧食殆盡,松山副將夏承德叩請清軍,願拿兒子夏舒做人質約降。
三月,清軍應邀夜攻,松山城破,洪承疇、巡撫邱民仰被俘,總兵曹變蛟等被殺。
洪承疇被俘後,久被圍困的錦州明軍已筋疲力盡,糧盡援絕,又見松山、杏山的明軍已敗,待援無望。四月,錦州守將祖大壽,便走出內城,率眾出降(這可是他的第二次降清了)。 塔山、杏山也相繼落入清軍之手,明軍的錦寧防線,實際上已不復存在。
松山失陷對明朝影響極大,從此明朝在關外已不能再戰,完全無力應付遼東局面,除寧遠一地外,全部落入清軍手中。皇太極曾自負地說:「取北京如伐大樹,先從兩邊砍,則大樹自仆。現在明朝精兵已盡,我再四周縱掠,北京一定可得。」這年10月,他派貝勒阿爾泰率清軍入關,大擾河北、山東,攻破3府、18州、67縣,俘人口36萬,牲畜50萬頭。(再努把力就可以與李自成會師了)清軍中經北京時,明軍毫不阻擋,放其回盛京。 關內方面,李自成農民軍迅速發展,明軍也失去了主動地位。在清軍與農民軍兩大勢力東西交攻之下,明朝已處於覆滅的前夕。
降清
洪承疇是大明祟禎皇帝的肱股之臣,文武兼備,謀略過人,是不可多得的良才。洪承疇被俘後,清·太宗為今後逐鹿中原計,一心爭取洪承疇歸順,以「滿漢之人均屬一體」的政策籠絡他,下旨以禮護送洪承疇到盛京(沈陽);同時,皇太極命斬一同被俘的巡撫邱民仰等人,以威嚇洪承疇。
到得盛京,太宗派滿漢文武官員 輪流勸降,均遭拒絕;清將發怒,舉九刀威脅,他「延頸承刃」,始終不屈。洪承疇住大廟而科頭跣足,肆意漫罵。
洪承疇絕食數日,拒不肯降。皇太極得知洪承疇好色,每日派10多個美女陪伴,也沒效果。皇太極無計可施,特命最受寵信的大學土、吏部尚書範文程前去勸降,看他是否果有寧死不屈的決心。範文程至,洪承疇則大肆咆哮,而範文程百般忍耐,不提招降之事,與他談古論今,同時悄悄地察言觀色。談話之間,樑上落下來一塊燕泥,掉在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一面說話,一面「屢拂拭之」。範文程不動聲色,告辭出來,回奏太宗:「承疇不死矣。承疇對敝袍猶愛惜若此,況其身耶?」皇太極接受範文程、張存仁意見,對洪承疇備加關照,恩遇禮厚。
當夜,一位儀態萬方的麗人,密攜人參湯款款地走到洪承疇的榻邊。洪承疇閉目面壁,毫不理睬。麗人嬌嗔地說道:「洪將軍,您對大明江山如此赤膽忠心,實在令人敬佩。將軍即使絕食,難道就不喝口水而後就義嗎?將軍,您還是喝一口吧!」洪承疇望著這迷人秀色,聽著這溫柔勸話,聞著這誘人香味,頓時心神激盪。麗人不斷勸飲,同時以壺承其唇。洪承疇不知這「水」是人參湯,便出乎意料地喝了一口。麗人又如此再勸,洪承疇竟連飲了幾口。
隔日(五月四日),皇太極親臨太廟,洪承疇立而不跪。皇太極問寒問暖,見洪承疇衣服單薄,當即脫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疇的身上。《清史稿》載:「上自臨視,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無寒乎?』承疇瞠視久,嘆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頭請降」。 隨即剃發易服,歸順大清。皇太極大喜,說:「我今獲一導者(向導),安得不樂!」委以洪承疇重任。後來,當得知那天夜裡把壺勸飲的麗人是當今皇上最寵愛的庄妃博爾濟吉特氏時,洪承疇不勝惶恐。可是皇太極和庄妃待他態度如常,好象根本沒有發生此事一般。洪承疇越發感激,死心踏地為滿清效勞。
洪本是明朝能臣,位高權重,口碑也不錯,既為皇帝倚重,也受同僚和部下的推崇愛戴。松山兵敗,舉朝大震,都以為洪承疇必死無疑,崇禎皇帝極為痛悼,輟朝3日,以王侯規格「予祭十六壇」,七日一壇,於五月十日親自致祭,還御制「悼洪經略文」明昭天下。祭到第九壇時,消息傳來:洪承疇降清了,御祭始罷。
事清
洪承疇降清後,清太宗命隸鑲黃旗漢軍,表面上對他恩禮有加,實際上並未放鬆對他的防範,使其在家,不得任意出入。終皇太極一朝,除咨詢外,也沒有任以官職。
清·順治元年(明·崇禎十七年,大順·水昌元年,1644年)四月初九日,洪承疇從睿親王多爾袞率軍l0萬大舉南下攻明,十一日至遼河,得知大順軍已攻佔北京、明思宗自縊,遂用洪承疇之謀,「出其不意,從薊州、密雲近京處,疾行而進」,直趨北京。四月十三日,李自成親自統領6萬兵馬,進攻吳三桂,企圖奪佔山海關。十五日,多爾袞率清軍行至翁後所(今遼寧阜新境內),接吳三桂乞求合兵攻李自成書,立即改變進軍路線,日夜兼程,急馳山海關。二十一日晨,李自成軍抵山海關,以6萬對吳三桂 8萬兵力,在石河及東、北、西三面全線發起進攻,吳軍瀕臨危殆。二十一日夜,多爾袞率清軍抵達關外的威遠城,擊敗大順軍唐通部。二十二日晨,吳三桂剃發稱臣,開關出迎清軍。中午,蓄勢伺機的清軍騎兵在英王阿濟格、豫王多鐸率領下,突然從吳軍陣右殺出,農民軍猝不及防,最終失利,由水平(今河北盧龍)退回北京。二十九日,李自成率大順軍倉促西撤。多爾袞命吳三桂向西追擊,自統清軍直趨北京。
洪承疇建議:「我兵之強,流寇可一戰而除,今宜先遣官宣布王令,示以此行特期於滅賊,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諒財物之意。仍布告各府縣,開門歸降,官則加升,軍民秋毫無犯。若抗拒不服,城下之日,官吏悉誅,百姓仍予安全。有首倡內應者,破格封賞。此要務也。」多爾袞採納他的建議,於山海關擊敗李自成的農民軍後,向明朝官民發布出師告示,結果大軍所過州縣及沿邊將吏皆開門款附,收到極大的政治效果。
清兵入京後,順治帝對洪承疇十分器重,以洪承疇仕明時的原職銜任命他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內院佐理軍務,授秘書院大學士, 成為清朝首位漢人宰相。
洪承疇建議清延採納許多明朝的典章制度,完善清王朝的國家機器,獻計甚多,大多被順治採納,加以推行。
如恢復明代的內閣票擬制度,以便大學士對用人行政等要務能有所指陳,六科也可以據以摘參,從而達到杜漸防微的目的。他還建議九卿科道會推督撫提鎮官員實行保舉連坐法,慎重用人行政。
為了鞏固清政府的統治,洪承疇建議統治集團也須「習漢文,曉漢語」,了解漢人禮俗,倡導儒家學說,逐漸淡化滿漢之間的畛域。順治帝和洪承疇的一則對話:「上曰:『朕試人之法,倍難宰( 相 )、 ( 督 ) 撫 ,何術方不受欺 ? 』對曰:『敷奏以言,明試以功。』立論最為宏通,可以為法。上曰:『 如此看來,豈《虞書》還是不可不熟讀。』對曰:『豈《虞書》而已哉 ! 五經皆治天下之大寶也。』」
此外,他還舉薦許多明朝官吏,倡興北方水利,對當時政局的安定,經濟文化的發展,都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清·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豫親王多鐸率師攻佔南京,福王被擒,南明弘光政權覆滅;隨即佔領常州、蘇州、太倉、嘉興等地,址分順利。多爾袞被勝利沖昏頭腦,悍然下「剃頭令」:「反對者,殺無赦」。這一帶有強烈民族征服性質的命令,立即激起江南漢族人民的強列反抗,抗清浪潮風起雲涌。危難之中,多爾袞於閏六月忙派洪承疇取代多鐸,授予「招撫江南各省總督軍務大學士」,敕賜便宜行事。
洪承疇採取以撫為主、以剿為輔的策略,及一系列減輕百姓負擔、刺激經濟發展的措施,盡量避免過多的武裝沖突和流血,為促使國家迅速統一和安定社會秩序起了積極作用。如招撫、 舉薦大批明朝降官,請求清政府蠲免錢糧、停徵漕運稅等,緩和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促進形成安定局面。他以「原官、司留任,不念舊故」為條件,用和平方式招撫寧國、徽州、九江、南昌、袁州、南康、吉安、廣信等十三府,使這些地方免遭兵火洗劫。
當然,洪承疇受命招撫江南,也鎮壓屠殺許多江南抗清義軍,斬殺了明王室內的一些頑固勢力,如左僉都御史金聲、大學士黃道周、明宗室長樂王朱誼石、瑞安王朱誼防、金華王朱由產、高安王朱常淇、瑞昌王朱誼貴等人領導的抗清武裝。洪承疇遭到抗清人士的一致唾罵和譴責,金聲、黃道周被俘時都痛斥他無恥變節,連他的母親和親弟弟洪承畯也面責他的不忠,但從促進清王朝完成統一中國大業的角度來看,其功績是主要的。史稱「開清第一功」。
順治四年(1647年),洪承疇因父喪,回鄉守制。順治五年(1648年)四月奉召返京,再次入內院佐理機務。攝政王多爾袞對其慰勞備至,寵信有加,一連數日召見垂詢各省應興應革之事,所有建議,無不採納。
順治八年(1651年)閏二月,洪承疇兼管都察院左都御史事,甄別諸御史為六等,有的起升,有的外轉或外調,有的降黜,得罪一批朝官。御史張宣等彈劾洪承疇與尚書陳之遴屢集議火神廟密謀反叛,又未請旨私送其母回閩。洪承疇辯白:火神廟集議即為甄別御史差等,非有他故;送母未先請旨,自甘服罪。上諭:「以廟議事,不必懸揣;為親甘罪,情有可原。著仍留任,以觀後效。」
順治九年(1652年)五月,洪承疇母喪,奉旨私居持服,照常入值。
順治十年(年),孫可望、李定國所率領的幾十萬農民起義軍在雲、貴歸附明宗室桂王朱由榔,抗清出現新高潮。五月,已任內翰林弘文院大學士、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佐理機務,兼任《大清太宗實錄》總裁官的洪承疇,又被任命為「太保兼太子太師,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五省,總督軍務兼理糧餉」,「吏、兵二部不得掣肘,戶部不得稽遲」,事後報聞。此時洪承疇已61歲,臨行前,順治帝設宴餞行,賜寶馬、寶刀。
洪承疇入湖廣後,制定了嚴防重鎮,互為犄角,先安湖廣,後平雲貴的方略,基本上停止了大規模的攻勢作戰。他以湖南為中心,實行屯田、備糧、修城防、設水師,作長期計劃。而對西南一帶多年戰亂,民不聊生,人民需要安定,國家需要統一的時局,洪承疇堅決反對窮兵黷武。他審度時勢,實行軍事上「以守為戰」、政治上「廣示招徠」、經濟上「開墾田畝」等一系列方針政策,為靖南疆促進國家統一立下了歷史性功勞。
順治十二年(1655年)五月,孫可望攻岳州(今湖南嶽陽),為洪承疇設伏所敗,撤回貴州。
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洪承疇經略湖南時,駐於長沙黃興北路又一村明代吉藩四將軍府(今青少年宮),並建集思堂。署之東有真武宮,明吉藩建。清初,真武宮成為關押「反清復明」人士的監獄,著名學者陶汝鼐即下獄於此。後又因「洞庭舉事」一案,株連湖湘名士300餘人,會審真武宮。俟洪承疇到長沙,才平釋此案。
順治十四年(1657年),桂王的永曆政權內部發生矛盾,孫可望在與李定國的內戰中失敗,窮蹙請降。世祖一面命洪承疇率所部相機進取,一面命平西大將軍吳三桂自四川、征南將軍卓布泰自廣西分道進兵貴州。
順治十五年(1658年)二月,世祖又命信郡王多尼為安遠靖寇大將軍,統軍南征。九月,清兵各路會師入雲南。
順治十六年(1659年)正月,清軍攻陷昆明,雲南平定。洪承疇上疏說,雲南地方險遠,少數民族眾多,不易治理,要留兵駐鎮,於是順治以吳三桂為平西王留駐昆明。他又看到雲貴地區地瘠民苦,疏請發內帑賑濟貧民,建議暫緩向逃亡緬甸的桂王余部進軍,使戰亂之後的雲貴地區的社會秩序漸趨安定,生產開始恢復。
順治十六年(1659年)八月,洪承疇因年老體衰、目疾加劇,請求回京;翌年正月,奉旨解任回京調理。因洪承疇功大、位高、權重,遭滿州貴族和一些漢族大臣的猜忌,並受到冷落。
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順治死,子玄燁(康熙)嗣位。這時洪承疇業已69歲,仍任大學士,卻感孤獨,於五月疏乞休致。朝廷幾經爭論,康熙才授以三等阿達哈哈番母(輕車都尉)世襲。
康熙四年(1665年),洪承疇病逝,享年73歲。贈少師,謚文襄,賜葬京師,立御碑。洪承疇的墓地在北京海淀區車道溝。文物部門曾進行過挖掘;「文革」期間墓地被破壞殆盡,但仍殘留有石碑、龜趺、石人等雕塑,古木也很多;現僅存一對石獅子。
洪承疇於明·崇禎年間,曾輯有《古今平定略》12冊。後人又輯有《洪承疇章奏文冊匯輯》及《經略紀要》24卷。
夏允彝、夏完淳之死
明·弘光政權瓦解後,東南沿海一帶的抗清力量繼續戰斗。1645年六月,明朝官員黃道周、鄭子龍在福州另立明朝宗室、唐王朱聿鍵即位,史稱隆武帝。另一部分官員張國維、張煌言在紹興擁戴魯王朱以海監國。這樣,就同時出現了兩個南明政權。
為對付抗清力量,清廷派洪承疇總督軍事,招撫江南。這時,在松江(今上海市)有一批讀書人也在醞釀抗清,領頭的是夏允彝和陳子龍。夏允彝十五歲的兒子夏完淳,是陳子龍的學生。夏完淳能詩善文,在父、師影響下,也參加抗清斗爭。
夏允彝有個學生吳志葵,是吳淞總兵,手下還有一些兵力。他們說服了吳志葵一起抗清,派出一支人馬擔任先鋒攻打蘇州。一開始打得挺順利,先鋒隊攻進了蘇州城,但吳志葵臨陣猶豫,沒有及時增援,結果進誠的義軍被圍犧牲,吳志葵的主力在城外也被擊敗
⑨ 為什麼江西去廣東高鐵較少,反而去長沙,杭州,福州高鐵較多
江西去廣東的高鐵較少,反而去長沙、杭州、福州高鐵較多,其實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江西高鐵發展的比較慢。
首先在普速鐵路時代,江西就落後於周邊的湖南,京廣鐵路1936年已經通車,而經過江西的京九鐵路1996年才全線通車。所以網上經常說「粵漢鐵路的通車,徹底顛覆了湖南和江西的發展」。
3.「蘇區振興」則是要實現以贛州、吉安、撫州等地區的振興發展。
4.「綠色崛起」
這個主要是構建生態功能區:以鄱陽湖和江西山區內的廣袤森林為基礎。這不僅可以促進江西的經濟發展,而且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從而發揮江西自然地理環境的優勢。
以上這四個戰略,是一個龐大艱巨的任務,即使地理位置比較封閉,即使基礎比較薄弱,但是一旦實現了這些發展戰略,江西的崛起指日可待。
⑩ 福州南指的是什麼地方
福州南指的是福州火車南站,位於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臚雷村東側。距離市中心鼓樓區(東街口、五一廣場)約17公里,距離晉安區北部(福州站)約18公里,距離倉山區中北部(匯達廣場、程埔頭、福建師大)約9公里。Google地圖定位點位於北緯25.986055度,東經119.390531度;西臨國道G324線(則徐大道-福峽路)、東臨瀋海高速G15福州連接段(秀宅收費站)。
福州南站到西客站的公交線路如下:福州南站乘坐503經過4站到上三路站下,換乘113經過21站坐到西客站。
希望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