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芙蓉溪在哪個位置
擴展閱讀
杭州赴日留學多少錢 2025-05-15 18:19:05
福建廈門哪個區停課了 2025-05-15 18:09:16

福州芙蓉溪在哪個位置

發布時間: 2022-05-07 14:09:28

1. 麻煩介紹一下綿陽市自然地理概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自然資源等詳細狀況,謝謝。

綿陽是中國唯一的科技城,四川省區域中心城市、四川省副省會、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素有「富樂之鄉」、「西部矽谷」美譽的綿陽,是我國重要的國防科研和電子工業生產基地,先後獲得過聯合國改善人居環境最佳範例獎(迪拜獎)、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文明衛生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中國最佳宜居城市等諸多榮譽,是國務院批准建設中國唯一的科技城。地理位置
綿陽市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帶。東鄰廣元市的青川縣、劍閣縣和南充市的南部縣、西充縣;南接遂寧市的射洪縣、大英縣;西界德陽市的羅江縣、中江縣、綿竹縣;西北與阿壩羌族自治州和甘肅省的文縣接壤。
面積
面 積:20249.45平方公里,佔四川省土地面積4.2%。其中綿陽市區面積90平方公里。全市按地貌主要類型:山區佔61%,丘陵區佔20.4%,平壩區佔18.6%。
海拔
綿陽市區平均海拔700米。
人口
全市2008年末總人口為540.7萬人,其中:男性人口279.6萬人,女性人口261.1萬人;農業人口405萬人,非農業人口135.7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1.2%。計劃生育率為92%。綿陽市區常住人口約為90萬,城市流動人口約為50萬。
民族
綿陽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除漢族外,還有羌族、回族、藏族等40個少數民族約20萬人,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境內西部地區。全市各區縣中,平武縣、北川縣享有民族縣待遇,全市現有1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北川羌族自治縣)、7個民族鄉,北川縣是我國唯一一個羌族自治縣,羌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之一,史書有"炎始於羌"之說。中華民族的祖先炎帝,就是羌族人。''羌''、西戌牧羊人也,是興起中國西部最原始的部落之一。相傳大禹就是他們的祖先。
水系、水文特徵

受地貌影響,綿陽市境降水豐沛,徑流量大,江河縱橫,水系發達。全市境內有大小河流及溪溝3000餘條。所有河流、溪溝都分別注入嘉陵江支流涪江、白龍江與西河,全屬嘉陵江水系。涪江是嘉陵江右岸的最大支流,也是市境最主要的河流,它在市境的流域面積佔全市幅員面積的97.2%,涪江發源於松潘縣雪寶頂,貫穿於綿陽市遂寧市至重慶市合川注入嘉陵江,全長670km,流域面積36400平方公里,在綿陽市境內長約380 km,流域面積約20230平方公里,流域地形西北部高、東南較低,南北地勢高差達5092.8米。涪江對市境的自然地理環境形成和經濟發展產生著重大影響。涪江支流較多,市境內的主要一級支流有涪江右岸的平通河、通口河(湔江)、安昌河、凱江;涪江左岸有火溪河、芙蓉溪、梓江等,構成不對稱的羽狀水系。上游地處高山峽谷,植被較好、暴雨洪水匯流時間短,具有典型的山溪性河流暴漲暴落的特點。市境多發洪災,洪災的區域分布以安昌江和涪江上游出現的頻率最高,特別是涪江右岸及以西沿龍門山前緣一線的北川、安縣、江油最為頻繁。
綿陽市是中國唯一三個節水型社會試點城市之一。
綿陽是少有的被三條江河包圍的山水城市,城區河道總長達55公里。為了打造城市水環境,我市在城區規劃了11座閘壩,目前已經分別在涪江、安昌河、芙蓉溪上建成了7座,攔截形成水面7.8平方公里。4座新建的閘壩完工後,加上原有的閘壩,綿陽城區將形成至少14平方公里水面。
地質情況

中國的地質構造分屬三個大地構造域:西部叔特提斯——喜馬拉雅構造域,東部為濱太平洋構造域,北部是古亞洲構造域。綿陽市境大地構造位置正處於三大構造域的結合部位。市境東南部屬揚子准地台,西北部屬松潘——甘孜地槽褶皺系和秦嶺地槽褶皺系。
市境主要地質構造類型有摩天嶺東西向褶皺帶、龍門山北東向構造帶和旋扭構造三類。在摩天嶺東西向褶皺帶上主要有青溪大斷裂、營坪斷裂和虎牙斷裂三個斷裂構造。1976年松潘—平武大地震即發生在虎牙斷裂上。而龍門山北東向構造帶位於四川盆地西北側,全長450公里。在龍門山北東向大斷層中,區域性大斷層有江油——灌縣大斷層、北川——映秀深斷裂帶、青溪大斷層。其中北川——映秀深斷裂帶北起廣元茶壩以南,南達瀘定縣一帶,其間穿過彭灌——九里崗復式背斜東南側,寶興復式背斜西北側,長達400餘公里。總體作北東40度延伸。這一斷裂可分為南北兩段,市境為北段稱北川大斷裂,南段稱為映秀斷裂或中雎鋪斷裂帶,發生於龍門山台緣褶皺帶內。北川斷裂帶走向北東40度左右,傾向北西,傾角50度-70度,在北川縣顯示最清楚,由北川向東北延伸,在曲山至鄧家渡一段的湔江東南岸可見到斷層三角面。它再向北東延伸入平武南壩一帶,即稱南壩大斷層。

資源概況

【礦產資源貧乏】
綿陽市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幅員面積20249.45平方公里,呈北東—南西條帶狀展布,分跨中國兩個一級構造單元。按板塊論,處於全國東、西板塊的經向嵌合帶;按槽台學說,又斜跨甘孜—松潘地槽與楊子地台。受兩大構造單元的影響,多期多次構造繼承、干擾、迭加,構造形態復雜,使綿陽具備了良好的成礦條件。全市已發現礦種有鐵、錳、鉛鋅、鎢、金、銀、磷、硫、水晶、方解石、石灰石、白雲石、膨潤土、玻璃用石英砂岩、天然氣等56種,礦產地400餘處,其中黑色金屬73處,有色金屬25處,貴金屬70處、燃料礦產13處,非金屬礦產200餘處。已探明儲量的有26個礦種,具工業礦床規模的74處。
儲量在全省佔有重要地位的礦種有:三台、鹽亭的膨潤土、江油的鑄型用砂、水泥配料用頁岩儲量居全省第一,安縣、北川的重晶石儲量居第二,江油的玻璃用石英砂岩、冶金用白雲岩、全市的天然氣總量居第三。以縣(市、區)論,平武的礦產資源以金屬礦產為主,主要有金、鐵、錳、鎢和鉛鋅礦;其他縣(市、區)以非金屬礦為主:如江油市的石灰石、硫鐵礦,安縣的石灰石、磷塊岩、重晶石,北川的石灰石、重晶石、硅石、飾面用板岩,三台、鹽亭的膨潤土,涪城、遊仙的磚瓦用頁岩、砂石等。天然氣在綿陽市有廣泛分布,除平武、北川、安縣外,均有產出。
綿陽西部的王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全球大熊貓數量分布最多的地區
旅遊觀光
綿陽歷史悠久,歷史文化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出生在江油的青蓮鎮,在青蓮及江油境內有李白眾多的遺跡遺址,至今仍是人們朝拜祭祀李白尋幽仿古的重要場所;被李白贊譽「樵夫與耕者,出入畫屏中」的竇圌山,李白讀書台,尋仙仿道的大匡山都能尋到李白的足跡;在金牛古蜀道和翠雲廊的南端,全國最大的古柏叢中掩映著一座古廟,這就是有「文昌祖庭」之譽的七曲山大廟;在通往九寨溝的路上,有「深山故宮」報恩寺和獨特的白馬人風情;在全國唯一羌族自治縣北川境內,除了濃郁的羌族風情外,還有禹穴溝、禹王廟;鹽亭是嫘祖故里,有嫘祖墳、嫘祖廟;三台有四川第二大道觀雲台觀、有古國遺址和江古城,還有梓州杜甫草堂;安縣是清代文豪李調元和現代著名作家沙汀的故鄉,奇特的山水孕育著優秀的人才。
綿陽城市被青山綠水環繞,喬木淡煙相隔,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是聯合國改善人居環境範例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綿陽-臨園路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和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城區除了涪江、安昌江沿岸的城市觀光帶以外,還有富樂山、西山、南湖、仙海等景區,有漢闋、李杜祠、碧水寺、聖水寺、蔣琬墓、子雲亭、六一堂、富樂堂等歷史人文景點,有人民公園、火炬廣場、五一廣場、鐵牛廣場、濱江廣場、青年廣場、三江半島、芙蓉漢城、洞天公園、南山公園等眾多的大眾休閑場所。綿陽被譽為最適合人居住的城市,同時也是最適合觀光和休閑

2. 北雁盪山的簡介

北雁盪山距杭州市300公里,距溫州市70公里。景區總面積450平方公里,分靈峰、三折瀑、靈岩、大龍湫、雁湖、顯勝門、仙橋、羊角洞等八大景區,共計景點500多處,以峰、洞、瀑、嶂稱勝,有102奇峰,66洞天、27飛瀑、23嶂巒之說。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四次考察北雁盪山,贊其為天下奇秀。奇在:峰奇、嶂奇、洞奇、瀑奇北雁盪山不僅自然景色奇秀,而且有著豐富濃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據歷史記載,北雁盪山的開發,始於南北朝,興於唐,盛於宋。據說印度如來佛的弟子、十六羅漢中排位第五的諾詎那率領三百弟子進山興建寺院。後來諾詎那在大龍湫觀瀑坐化。後人就奉他為雁盪的開山祖師,北雁盪山不僅有著名的佛寺,也有著名的道觀,關於佛、仙的傳說甚多。千百年來,歷代許多文士名流,如南宋的謝靈運,唐代的杜審言,北宋的沈括、葉適,明代的徐霞客、湯顯祖、戚繼光,清代的袁枚、鄧石如,近、現代的康有為、蔡元培、葉聖陶、郁達夫、郭沫若、鄧拓、張大千、黃賓虹、潘天壽、陳志歲等名人,都在北雁盪山瀏覽和考察中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名篇佳作,景區內摩崖碑刻多達300餘處,大為名山生色。 是雁盪山的東大門。東來的遊客一抬頭就能看到蒲溪西邊那叫做接客僧的巨岩,接客僧是雁盪山中形象最為逼真生動同時也最具象徵意味的肖物擬人景點,它把我們導入一種佛教的氛圍,這種氛圍在危樓九疊的觀音洞里達到了頂點。靈峰四周諸多青峰蒼崖迂迴盤旋,繞出一方如夢如幻的勝景。剪刀峰又最會做態,「移步換形」,尤其在月夜,真真幻幻的山景會令人生出許多遐想。
「雁盪冠天下,靈岩尤絕奇。」靈岩被視為雁盪山的「明庭」。元代文學家李孝光雲:「峭刻瑰麗,莫若靈峰;雄壯渾龐,莫若靈岩。」正道出了「二靈」審美風格上的區別。以靈岩古剎為中心,後有燦若雲錦的屏霞嶂,左右天柱、展旗二崖對峙,壁立千仞。因「渾龐」而生肅穆,人處其中,頓覺萬慮俱息。靈岩使人心境沉靜,「靈岩飛渡」的雜技表演又令人驚心動魄。 大龍湫,位於雁盪山中部偏西,以奇峰,巨嶂,飛瀑取勝。高聳天際的芙蓉峰,變幻無窮的剪刀峰,雄偉如屏的連雲峰,雲雨漠漠的經行峽,谷幽潭深的筋竹澗,皆為勝境。大龍湫落差197米,為中國瀑布之最,有「天下第一瀑」之譽。它與貴州黃果樹瀑布、黃河壺口瀑布、黑龍江吊水樓瀑布並稱中國四大瀑布。大龍湫在空中,潭底幻成兩條龍,騰飛翻卷,儀態萬千,變化無窮。清人袁牧曾賦詩曰「龍湫山高勢絕天,一線瀑走兜羅棉。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為煙。況復百丈到千丈,水雲煙霧難為焉。」有詩人《登龍湫背》:「三十年長憶雁盪懸河落天半,今遂梯雲窮水願。誰劈千峰嶂欲圍,誰陳萬壑泉爭泫。朗陰變幻不依時,寒署推移迭現姿。雨作兼來外地雲,日升只照西屏茨。抵溪方嘆陽光爛,風吼霆催霂已施。霽草晞林清勝洗,蒼山偉麗自然師。春夏花鳥輕名畫,秋冬岩木建安詩。土農肯盡語,游者添新趣。介我龍湫茗,沿流發妙句。披荊斬棘穿石行,小涉粼粼聽琮琤。忽傳隆隆十里外,嘈雜地底冒人聲。崖端溜口勢難近,雙腳藤蔭踩難穩。但見龍潭壁額貼,萬均旋流作雪跌。 」(《載敬堂集》)
一道芙蓉溪串起了古今兩個湖:雁湖和笑容湖。「上有湖,方可十里,水常不涸,秋雁歸時多宿於此……」雁盪山因此而得名。雁湖景區的西大瀑,梅雨瀑使你感到人與自然的神交契合。 飛機
雁盪山南距溫州市龍灣區的永強機場80公里(一級公路),車程不到2小時,包車前往約需250~300元;北距台州市路橋區的路橋機場(原名黃岩路橋機場)僅60公里(高速公路),車程不到1小時,包車前往約需200元。從路橋飛往各地的票價比溫州要便宜一些。路橋機場在路橋客運站右到雁盪山隔壁大荊鎮客運汽車,班次很多.再到大荊後轉到白溪汽車在104國道下車.坐綠色公交前往景區.
火車
甬台溫高速鐵路經過雁盪山,在雁盪山設站。
乘動車
在雁盪山站下車,僅十多分鍾就可以到達雁盪山旅遊集散地響嶺頭。
截止至2015-08-01雁盪山車站高鐵時刻表: 車次始發站
終到站 出發時間
到達時間 到時發時到達雁盪山站歷時G7659杭州東-溫州南06:58~09:5809:2509:272小時27分G7576蒼南-六安07:09~15:5308:2108:231小時12分G7629南京南-溫州南08:05~12:2911:5611:583小時51分G7647合肥南-蒼南08:14~14:3113:1213:144小時58分G7540蒼南-上海虹橋08:26~13:1609:3209:341小時6分G7571淮南東-溫州南12:18~20:1919:4019:427小時22分G7648溫州南-合肥南14:39~20:3815:1215:1433分G7596溫州南-合肥南16:12~22:4316:3916:4127分截止至2015-08-01雁盪山車站動車時刻表: 車次始發站
終到站 出發時間
到達時間 到時發時到達雁盪山站歷時D5589南京-溫州南06:50~13:4013:0113:036小時11分D3302南昌西-寧波07:07~14:4813:2913:316小時22分D5431徐州東-溫州南07:21~16:0015:1615:237小時55分D2287上海虹橋-深圳北07:47~19:2611:3011:323小時43分D3108深圳北-上海虹橋08:02~20:1316:1016:128小時8分D3135南京-龍岩08:10~20:1814:4414:466小時34分D3216廈門北-寧波08:17~13:5212:2712:294小時10分D377杭州東-廈門北08:24~15:1511:0711:092小時43分D3126深圳北-南京09:07~23:1017:1617:188小時9分D2288深圳北-上海虹橋10:45~22:5418:5919:018小時14分D3207上海虹橋-廈門北11:35~20:1215:4515:474小時10分D3204廈門北-上海虹橋13:50~22:1218:0618:084小時16分D3101上海虹橋-福州15:10~21:5119:1019:124小時D3301寧波-南昌西15:18~23:0016:3616:371小時18分溫州火車站對面的新汽車南站每天7:30、9:30、10:30、13:30、15:30有發往雁盪山的空調旅遊車,車資27元。如等不及旅遊班車,可也在溫州火車站乘33路公交車到安瀾亭碼頭輪渡到甌北,乘往大荊、台州方向的中巴。
汽車
從寧波出發:全程220公里(高速公路80公里,一級公路140公里),約需4個小時,在104國道上的雁盪鎮(白溪)下車,車次極多。 從杭州出發:雁盪山旅遊汽車站位於響嶺頭的雁盪賓館旁,每天8:30、14:00雁盪山和杭州汽車東站之間有直達高速巴士對開,全程330公里,基本上走高速公路,車程4.1小時,票價85元(含一頓快餐);同時在雁盪山客運車站07:50~09:30~14:50分各開一班90元/張,位於雁盪鎮望雁路69號104國道旁到達杭州客運南站 。 從上海出發 :上海到雁盪山,除乘火車到溫州中轉外,還可以直接乘長途汽車前往。上海芷新客運站(芷江西路249號)也有直達雁盪山的北方大巴。 公交車:旺季時到景區內各主要景點(「二靈一龍」)都有綠色小巴可達,滿10人即開,價格非常便宜,從最東端104國道雁盪鎮(白溪)路口到最西端的大龍湫,也只需6.5元。
計程車:如果在淡季,遊人稀少,景區里的公交車就不按「票價表」的規定開的(因為票款還不夠司機付隧道費和停車費)。於是公交車也就演變成了計程車,這時你只能包車。

3. 璧墨什麼意思

歙硯,別名龍尾硯,用歙州婺源(今江西婺源)龍尾山歙石雕琢而成。在名目繁多的歙硯之中,羅紋硯最易發墨,最 宜筆鋒。羅紋硯中,以紋理細密的古犀羅紋、魚子羅紋和暗細羅紋為最佳。歙硯因其石紋各異而擁有不少雅稱,如金星硯,硯石中灑布金黃色點,黑地黃星,宛若夜幕繁星;羅紋硯,藍黑細線似羅紋,細的如盤發,粗的似卷帶,起波的靈動,像卵石見扁見圓;蛾眉硯,卧蠶、柳葉都似眉,長的長,短的短,有的還成雙成對,恰似臉上掛雙眉。另外還有魚子紋、瓜子紋、棗心紋、運算元紋、松紋、豆斑紋、角浪紋等,雕硯名家們一般都會因材琢硯,讓紋彩盡量展現出自然純朴的姿色,使得天工妙手合一,交相輝映。
盡管羅紋歇硯實用價值很高,但名氣並不是最大,歙硯中名氣最大的是金星硯。從唐代開采歇石以來,金星硯的名氣一直高居首位,被人們認為是歙硯的代表。金星硯硬度高,堅潤耐磨,且越磨越亮,沖洗容易,光亮如初,是硯中之上等佳品。[2]
歙硯[1]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是硯史上與端硯齊名的珍品。產於古歙州.(今江西婺源,安徽省歙縣、黟縣、休寧、等地)其中以歙硯,潛龍在淵婺源的龍尾硯為優。尤以龍尾山西麓武溪鄉產高檔的硯石料為精絕。龍尾山高二百仞周三十里,幽谷謀潭,草木蔥貧,溪流湍湍,怪石兀立,素有「硯山」之譽。從《婺源縣志》上看,產石之佳者,不盡在龍尾山,尚有驢濟,洗泥坑、洞靈岩等處。統稱歙石,或婺源石。歙硯名稱的由來,是由於唐代開元間歙硯已成為貢品,名聞於世,因產於歙州故名歙硯,當時婺源歸歙州管轄,宋代徽宗年間改歙州為徽州,歙硯出名在徽州之前,故有徽墨之稱沒有徽硯之名。歙硯石質堅韌、潤密,紋理美麗,敲擊時有清越金屬聲,貯水不耗,歷寒不冰,呵氣可研,發墨如油,不傷毫,雕刻精細,渾朴大方。歙硯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歙硯雕刻經過歷代硯雕名家的辛勤耕耘也取得了很大發展。尤其是近幾十年來涌現出許多名家高手,並形成了多種流派。雕刻技法和設計繼承傳統之精華,又棄其俗氣、匠氣,使這項傳統工藝更具收藏價值。在國事交往中,歙硯多次被選作國禮,贈送給國外友人。目前,歙硯硯石原料奇缺,傳統工藝後繼乏人,急需加大保護力度。
[編輯本段]歙硯特性
歙硯:堅潤如玉,磨墨無聲。
歙硯原料產於婺源龍尾山、仙霞嶺一帶,綿延數百里。尤以龍尾山西麓武溪鄉產高檔的硯石料。龍尾山高二百仞周三十里,幽谷謀潭,草木蔥貧,溪流湍湍,怪石兀立,素有「現山」之譽。從《婺源縣志》上看,產石之佳者,不盡在龍尾山,尚有驢濟,洗泥坑、洞靈岩等處。統稱歙石,或婺源石。
歙硯始於唐開元年間。據五代陶谷《情異錄》記載,唐開元二年,玄宗賜給宰相張文蔚、楊沙等人的「龍鱗月硯」,就是歙州產的一種較為名貴的金星硯。可見,歙硯的傳世至少有一千二百餘年了。
由於歙硯石包青瑩,紋理縝密,堅潤如玉,磨墨無聲,深得南唐元宗李景的喜愛,故在歙州設置了硯務,並把觀工高手李少微招為硯務官;專理制觀事宜。南唐後主李煜稱澄心堂紙、李廷墨、龍尾棗心現為天下之冠,使歙硯聲名益振。五代末,江南戰亂,硯坑淹沒,制硯業日趨衰落。直到宋朝景年間,校理錢芝到歙縣任職,遣人找到了被淹沒的硯坑,便採取措施,疏浚溪流,石乃復出,制硯業重又興起。以後嘉右年間,再次征民工開掘。於是,歙硯生產又一次呈現繁榮景象,精品不斷問世,並涌現出以周全為代表的一批雕硯高手。在此期間,一些論述領硯的專著,如《歙州硯譜》、《歙硯說》、《歙石辨》也相繼刊印。如今,在安徽省博物館內,尚保存著一批解放後出土的宋代歙硯,其石質堅潤細密,雕琢古樸雅潔,了無繁縟之飾,看後令人爽心悅目。
歙石的地質年代後屬震旦紀,距今十億年,是一種泥質粘板岩,廣東端石的地質年代為泥盆紀,距今四億年,是一種泥質變質疑灰岩。歙石的平均硬度,為四度左右,比端石高零點五度。由於歙石堅潤,故有「多年宿墨,一濯即瑩」的優點,為端石所不及。歷史上,贊美歙硯的詩文甚多。如北宋書法四大家蘇武、黃庭堅、米芾和蔡襄,都對歙硯作過極高的評價。蘇軾有首詩雲:「羅細無效角浪平,米丸犀壁浦雲泓,午窗睡起人初靜,時聽西風拉瑟聲。」同見詩人對歙硯迷戀的程度了。曾任端明殿學士的書法家蔡襄,偶得一方歙硯後喜吟道:「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把保歙硯比擬為價值連城的和氏壁,這足以說明一方精品聯現是何其珍貴而難得的了。
元明兩代的三百多年間,歙石一直沒正式開采過,清代乾隆丁酉年,即公元一七七七年,是歙最後一歡採掘;制硯業幾度停頓表滯,因此,歙硯傳世者遠比端視少,歙硯之精者尤為罕見,致使近百年來的藏硯家,都有「歙硯難求」之感嘆。解放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激硯的生產,使停產一百八十餘年的文房珍品——歙硯,終於大放異彩。 歙硯不僅以其石質堅潤、宜墨適用的藝術價值享譽古今文壇,而且以它造型優美、雕琢精細的傳統工藝特色蜚聲中外。歙石右天然生成的各種色彩和星暈紋理,大致分為眉織、羅紋、金星、銀星、金星等諸種。歙硯的雕琢,有濃厚的地方風格和傳統從全國來說,硯雕分微、粵、蘇三大流派。而徽派素以精細見長,所雕瓜果、魚龍、殿閣、人物,無不神態入微。這是硯雕工人在實踐中與微派版刻工人、徽墨制模工人、磚雕工人長期相互切磋、取長補短的結果。
1979年,歙縣工藝廠制硯達一萬一千五百多方,既暢銷國內,又遠涉重洋到達日本和東南亞各地,成為對外文化交流的珍品,許多國際鑒賞家爭相購藏。為此,中央輕工部於1979年底向歙縣工藝廠頒發了「優質產品證書」。這是我國硯雕工藝戰線上,最先獲得這項榮譽的單位。[3]
[編輯本段]歷史淵源
歙硯歙硯始於唐代。據北宋唐積《歙州硯譜》載:婺源硯在"唐開元中,獵人葉氏逐獸至長城裡,見疊石如城壘狀,瑩潔可愛,因攜之歸,刊出成硯,溫潤大過端溪。"自此以後,歙硯名冠天下。
據史料記載,盛唐時歙硯已大盛。1976年合肥出土的唐開成五年箕形歙硯,石質細潤,色澤清純,是早期歙硯的珍貴遺存。在南唐時期,歙硯大受寵遇,中主李景精意翰墨,寶重歙石,專門在歙州設置了硯務,選硯工高手李少微為硯務官;後主李煜對歙硯極為推崇,把歙硯、澄心堂紙、李廷硅墨三者稱為天下冠。
宋代,歙硯獲得很大發展,歙石開采規模擴大,歙硯精品不斷涌現,名色之多、質地之細、雕鏤之工,為諸硯之冠。
1953年歙縣宋代窯藏出土17塊歙硯,石質與造型各異,製作巧妙,展現了歙石精美絕倫的面貌。據硯譜記載,宋時歙石名目有眉子紋七種,外山羅紋13種,水玄金文厥狀10種,各種紋色燦然爛漫,誠如宋代書法家蔡君漠所贊:"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詩中將歙硯與卞和玉相媲美,認為歙石價值連城。元代以後,歙石開采時斷時續,但成硯依然大量涌現,成為明清宮廷和士紳之家賞鑒流連的珍品。
從元末至清初未見有官方開采歙石的記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歙硯生產一度得到發展,金星歙硯重新問世。改革開放後,歙縣和婺源縣先後成立了歙硯廠、工藝廠、文房四寶公司等,從硯石開采、產品製作到裝潢工種齊全,還挖掘了"豆斑"、"綠刷絲"、"歙紅"、"紫雲"等新品種。上世紀80年代中期後,歙硯進入全國制硯行業前列,並以優良品質榮獲"國之寶"證書。
徽州歙硯始於唐開元年間,據五代陶谷《情異錄》記載,唐開元二年,玄宗賜給宰相張文蔚、楊沙等人的「龍鱗月硯」,就是歙州產的一種較為名貴的金星硯,據此可知,歙硯的傳世至少有一千二百餘年歷史了。
由於歙硯石包青瑩,紋理縝密,堅潤如玉,磨墨無聲,深得南唐元宗李景的喜愛,故在歙州設置了硯務,並把觀工高手李少微招為硯務官;專理制觀事宜。南唐後主李煜稱澄心堂紙、李廷墨、龍尾棗心現為天下之冠,使歙硯聲名益振。五代末,江南戰亂,硯坑淹沒,制硯業日趨衰落。直到宋朝景年間,校理錢芝到歙縣任職,遣人找到了被淹沒的硯坑,便採取措施,疏浚溪流,石乃復出,制硯業重又興起。以後嘉右年間,再次征民工開掘。於是,歙硯生產又一次呈現繁榮景象,精品不斷問世,並涌現出以周全為代表的一批雕硯高手。在此期間,一些論述領硯的專著,如《歙州硯譜》、《歙硯說》、《歙石辨》也相繼刊印。如今,在安徽省博物館內,尚保存著一批解放後出土的宋代歙硯,其石質堅潤細密,雕琢古樸雅潔,了無繁縟之飾,看後令人爽心悅目。
歙石的地質年代後屬震旦紀,距今十億年,是一種泥質粘板岩,廣東端石的地質年代為泥盆紀,距今四億年,是一種泥質變質疑灰岩。歙石的平均硬度,為四度左右,比端石高零點五度。由於歙石堅潤,故有「多年宿墨,一濯即瑩」的優點,為端石所不及。歷史上,贊美歙硯的詩文甚多。如北宋書法四大家蘇武、黃庭堅、米芾和蔡襄,都對歙硯作過極高的評價。蘇軾有首詩雲:「羅細無效角浪平,米丸犀壁浦雲泓,午窗睡起人初靜,時聽西風拉瑟聲。」同見詩人對歙硯迷戀的程度了。曾任端明殿學士的書法家蔡襄,偶得一方歙硯後喜吟道:「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把保歙硯比擬為價值連城的和氏壁,這足以說明一方精品聯現是何其珍貴而難得的了。
元明兩代的三百多年間,歙石一直沒正式開采過,清代乾隆丁酉年,即公元一七七七年,是歙最後一歡採掘;制硯業幾度停頓表滯,因此,歙硯傳世者遠比端視少,歙硯之精者尤為罕見,致使近百年來的藏硯家,都有「歙硯難求」之感嘆。解放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激硯的生產,使停產一百八十餘年的文房珍品-歙硯,終於大放異彩。 歙硯不僅以其石質堅潤、宜墨適用的藝術價值享譽古今文壇,而且以它造型優美、雕琢精細的傳統工藝特色蜚聲中外。歙石右天然生成的各種色彩和星暈紋理,大致分為眉織、羅紋、金星、銀星、金星等諸種。歙硯的雕琢,有濃厚的地方風格和傳統從全國來說,硯雕分微、粵、蘇三大流派。而徽派素以精細見長,所雕瓜果、魚龍、殿閣、人物,無不神態入微。這是硯雕工人在實踐中與微派版刻工人、徽墨制模工人、磚雕工人長期相互切磋、取長補短的結果。
一九七九年,歙縣工藝廠制硯達一萬一千五百多方,既暢銷國內,又遠涉重洋到達日本和東南亞各地,成為對外文化交流的珍品,許多國際鑒賞家爭相購藏。為此,中央輕工部於一九七九年底向歙縣工藝廠頒發了「優質產品證書」。這是我國硯雕工藝戰線上,最先獲得這項榮譽的單位。
[編輯本段]工藝特點
安徽歙硯歙石石質優良,瑩潤細密,有"堅、潤、柔、健、細、膩、潔、美"八德。嫩而堅,硯材紋理細密,兼具堅、潤之質,有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的特點,扣之有聲,撫之若膚,磨之如鋒,宜於發墨,長久使用,硯上殘墨陳垢,入水一濯即瑩潔,煥然如新。被譽為"石冠群山"、"硯國名珠"。
歙硯的製作以雕刻藝術為中心,由選石、構思、定型、圖案設計、雕刻、打磨、配製硯盒等多道工序構成,按石材紋理分為羅紋、眉紋、金星、金暈、魚子五大類一百多個品種。硯雕分徽、粵、蘇三大流派,而歙硯所屬的徽派素以精細見長,所雕瓜果、魚龍、殿閣、人物,無不神態入微。歙硯的雕琢,有濃厚的地方風格。一般以浮雕淺刻為主,不採用立體的鏤空雕,但由於受到磚雕的影響,之間也會出現深刀雕刻。歙硯利用深刀所琢的殿閣、人物等,手法比較細膩,層次分明,而硯池的開挖也能做到相互呼應,因而顯得十分協調。 宋代米芾之硯史里說:"歙石以羅紋無星者為上"。而清代唐秉鈞之古硯考卻說"以金星為貴",傳聞以北金星硯磨墨作書畫,不易被蟲蛀、發霉,可能因金星之色彩含硫磺的關系。其實,上等的硯石應有下列的特質:
▲觀硯:溫潤細膩,紋理清晰,完美無損,星暈明顯。
▲摸硯:如孩兒面,似美人膚,吹氣盈珠。
▲扣硯:玉德金聲,鏗鏘玲瓏。
▲用硯:石滑不澀,發墨益毫,儲墨不涸,久磨不損。
除了石材本身之特質外,創意、工藝是製造一方好硯最重要的。石塊的大小、色彩、紋飾都是天然的。創意者看到石塊後便用他的感覺,因材施藝,才能善用天然的紋理色彩來表達心中的感情、意境,達成天人合一的效果。創意者和雕刻者的關系,便如電影中的導演和演員,互相溝通、研究,更重要的是選擇合適的雕刻家,因現今著名的硯雕家,各擅所長,各領風騷。
歡迎到不二硯齋來了解歙硯與徽墨歙硯的使用與保養
雖然毛筆已漸被鋼筆、原珠筆等所取代,但講究生活品位的文人雅士,仍然是喜歡研墨揮毫的。歙硯大多發墨養毫,但所用的墨必要是上等徽墨,以免磨傷硯面。研墨時要用清水,墨身垂直,重按輕轉,先慢後快,自然研出稠密的墨汁,用完後應用清水洗凈,以柔軟的海棉、軟布拭乾。不用時可用核桃油或潤發油(國外一般用嬰兒油)擦上,以保持光澤,然後放於木盒之中。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安徽省歙縣的曹階銘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編輯本段]歙硯雕刻家四大派
▲傳統文人派:胡震龍、胡笛、胡茄
胡氏為老一輩的硯雕家,其古典文學功底深厚,精於金石,且擅書畫,音律、戲劇無一不精,他的歙硯作品常融金、石、書、詩、畫於一體,是一代大家。可惜現在年事已高,近患中風,右手恐再難提刀。胡家長子胡茄,幼子胡笛均是胡派傳人,二子皆能承其衣缽,各有特色,胡笛更擅長浮雕,刀法細膩精奇。著名作品有《秋韻》、《漢簡》、《日月合壁》、《雙獅舞球》、《雙靈圖》等。
▲現代抽象派:方見塵
此派以方見塵為宗師,見塵為方氏硯雕世家之次子。曾任安徽省歙硯研究所所長,新安畫派研究會理事,人稱"徽州一怪"為人直率,瀟灑豪放,擅長硯雕,工書畫,其創作每多在情不自禁,靈感襲來之時速成。落刀揮毫,心領神會,舞之嘯之,如醉如痴,自號"怪人見塵"。其作品多富抽象現代感,亦喜保留石材天然之風韻:"不盡琢磨,半留本色"。著名作品有《天官賜福》、《芭蕉習書》、《達摩面壁》、《劍魂》、《睡美人》等。
▲徽雕精工寫實派:胡和春 程蘇祿
胡和春,擅長傳統鏤雕,具有濃厚的徽派特色。尤精以雕龍、虎、牛等,作品古樸,凝重大方,挫中藏巧。著名作品有《報春圖》、《五靈圖》等。
程蘇祿,追求一絲不苟的寫實效果,精工細作,形象逼真,構圖繁縟細致,是老工藝師中最見硬功夫者,可作紀實山水景觀。代表作有《太白問津硯》,《石淙名硯》
《黃海探奇》,《東坡夜遊硯》《蘭亭硯》《百螺硯》等
▲青年俊彥派:胡淼、張碩、潘小萌(女)等
胡淼、張碩、潘小萌(女)為新一代硯雕家之代表,集方、胡二家之所長,刀法利落,線條流暢,尤擅長於感情之演繹。他們的代表作品有《歸航》、《紅樓夢》、《東坡詞意》、《龍吟虎嘯》、《慈航普度》、《雙喬》等。
[編輯本段]歙硯的優劣鑒別
對於硯的優劣,由於人們喜好和側重點的不同,會有不同的意見和觀點。但其實用價值、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仍是人們辨別硯優劣的共同標准。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從質、工、品、銘、飾等五個方面來分析和研究。
1.質即硯材的質量。以歙硯來說,不管是哪一個品種,也不管出自什麼坑口,或者冠以什麼名稱,總體標准應該是:堅實細膩、溫潤如玉、容易發墨、不損筆鋒、不吸水、易洗滌、寒冬儲水不凍、盛夏儲水不腐。凡達到或者基本達到上述標準的硯石,即可認為是優質硯石,反之,就應屬劣質硯石。
2.工即硯的雕琢。佳石必欲良工,以此襯托則藝術品位更高,二者缺一,則終生遺憾。但是"工"的優劣不在於雕刻題材的選擇,也不在於雕刻風格的運用,而在於雕刻整體創作是否出新、結構安排是否合理、瑕疵掩蓋是否巧妙、紋色借用是否得體,是否體現了率真自然但絕不媚俗,富有匠心而少有匠氣。
3.品指硯的品相外形。硯的品相外形尤如人的面貌,應以端正規矩、落落大方為好。因此,盡管歙硯的造型千姿百態,形狀各異,但一般來說,以長方、正方、圓形、橢圓形者為上,自然狀如某一物者(如瓜形硯、竹節硯)次之,畸形而毫無意義甚至有殘缺破損者為下。
4.銘指硯的製作者、收藏者在硯的有關合適部位的題詩吟詠或者作句留念。銘的價值除了要看製作者、收藏者的身份地位高低、詩句的意境優劣,還應看它的書寫雕刻水平的高下。名家的名詩名句加上名家的書寫雕刻,能產生畫龍點睛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硯的身價。相反,銘若成為畫蛇添足的敗筆,則倒不如沒有的好。
5.飾指硯的裝飾,像硯匣錦套之類。雖然這些東西不屬於硯本身,而僅作為裝飾和養護之用,但反過來對硯的優劣也能起到很大的陪襯作用。真正的名硯,硯匣錦套的材料和加工一般都十分考究,放在簡陋的包裝裡面或者根本沒什麼包裝的硯,則很難談得上有什麼檔次。
[編輯本段]歙硯歷史上的名工、名硯
唐咸通年間(860—874),文學家李山甫贊歙硯詩曰:「追琢他山石,方圓一勺深,抱才唯守墨,求用每虛心。波浪因紋起,塵埃為廢侵,憑君更研究,何啻值千金。」記述了唐代歙硯波浪紋就已定名,由於石品名貴,雕工講究,才「何啻值千金」。梁開平二年(908),梁太祖朱溫賜宰相張文蔚、楊涉等人「龍鱗月硯各一,歙產也」。刻工不詳。南唐時,歙硯雕刻以硯務官李少微著稱,其孫李明和著名硯工周全,相繼成為他的得力助手。李少微為後主李煜雕刻「硯山」歙硯一方,該硯奇峰聳立,山水相依,被李後主視為「至寶」。到宋時,該硯落到書畫家米芾手裡。米芾為其銘曰:「五色水,浮昆侖,潭在頂,出黑雲,掛龍怪,爍電痕,下震霆,澤厚坤,極變化,闔道門」。後來,米芾用此硯換取了友人蘇仲恭的一片宅地。南唐後起的名硯工有:劉福成、周進成、周進昌、周小四、朱明、戴文忠、戴山、戴義成、方守忠、方慶子、胡嵩興等。現存南唐以前歙硯兩方,一方為1976年合肥出土的唐開成(836—840)箕形歙硯,現藏於省博物館,該硯長20厘米,上寬11厘米,厚3.5厘米。另一方為五代時製作的抄手「風」字硯,現藏於本縣博物館。該硯長22.2厘米,寬15厘米,厚3.3厘米,重0.9公斤,外形同「風」字,硯堂前低後高,與硯池連成一坡度,背面為插手式,有細直眉紋。
歙硯 宋代,蘇軾有兩方名硯。一方為吳順義元年(921)處士汪少微題銘,銘曰「松操凝煙,楮英鋪雪,毫穎如飛,人間五絕」。另一方為李少微後裔所贈,色如碧玉,蘇自賦詩贊曰:「羅細無紋角浪平,半丸犀璧浦雲泓;午窗睡起人初靜,時聽西風拉瑟聲」。蘇軾還有一方歙硯,銘曰:「東坡硯,龍尾石,開鵠卵,見蒼壁,與居士,同出入,更寒暑,無燥濕,今何者,獨先逸,同參寥,老空寂」。徐虞部有方龍尾石硯,請書法家蔡襄品第,蔡襄看後題詩贊曰: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現存宋代名硯有藏於安徽省博物館的眉紋棗心硯和休寧縣博物館的銀色冰紋硯及黟縣博物館的抄手硯。冰紋硯長19.8厘米,厚4厘米,正視紋路為山巒起伏,側視則銀絲萬鏤,硯背鐫有隸體「歙石絕品」四字。抄手硯左側陰刻隸書「世路艱、人業異、與石交、不相棄」,右側陰刻篆書「結鄰」。現存元代名硯有藏於安徽省博物館的「太師少師硯」。宋、元兩代歙硯名工不詳。
明代,歙硯名工僅見清代康熙《徽州府志》記載的葉鑲。元末戰亂後,「硯琢者日拙,識硯材者尤鮮。葉鑲巧悟天授,制多獨創,精妙絕倫,諸工皆師其作」。《西清硯譜》中記載,明代書法家董其昌有一方仿漢瓦樣歙硯,長18.8厘米,寬10.9厘米,此硯後歸唐寅,清代又被皇家所藏。硯上有董其昌銘曰:「博以方,溫而粟,潤鴻藻,翼經術」;唐寅銘曰:「古瓦尚多炎漢制,墨光能射鬥牛寒」;乾隆帝銘曰:「歙之石,龍尾最,式蕭瓦,漢制派,董以畫名,唐以畫經……」。
現存明代名硯有藏於安徽省博物館的「冰紋銀光硯」、「白眉子硯」,休寧縣博物館的「蟬形三足硯」,徽州地區博物館的「蛙晰棲穴硯」、黟縣博物館的「三足圓形金星硯」。「蟬形三足硯」長34厘米,厚6.5厘米,墨池開在蟬頭部,池前部兩角外突作蟬眼,構思巧妙,造型生動有趣。「蛙晰棲穴硯」,長21.2厘米,寬14.2厘米,厚4.4厘米,間有闊眉紋,蛙、晰清晰可見,蛙借凹窪為棲地,兩晰沿池追逐嬉戲,造型簡朴,圖飾生氣盎然。
清代,歙丞、書法家高鳳翰酷愛歙硯,自選自雕,右手殘廢了,改用左手雕,成了著名硯刻家。他藏硯一千多方,著有《硯譜》二卷120式,均為清代名硯的佼佼者。現存清代名硯有藏於安徽省博物館的廟前青硯、松皮硯、原生物化石硯和藻類、羊齒蕨類化石硯等。
建國後,自1964年恢復歙硯生產以來,硯雕工藝人才輩出,名硯層出不窮。著名硯刻家及其代表作簡介如下:
汪律森,祖籍江西婺源,曾祖父汪桂亮、祖父汪培玉都是硯雕名工。善制仿古硯,刀法流暢,線條洗煉准確,不留刀痕。代表作有「歷代硯式」、仿古鼎式硯」等。
胡震龍,工詩詞、書畫,善磚雕、硯雕。構圖古雅、渾厚,硯刻技藝精湛,刀法蒼勁有力,錯落有致,具徽派特色。代表作有「阿房宮賦硯」、「琵琶行硯」、「豐樂亭記硯」等。
方建成(又名方見塵),其硯雕作品拙中藏巧,追求意境,構圖巧妙。往往不盡雕琢,半留本色,保持天然風韻,形成了浪漫、豪放、灑脫的獨特風格。代表作有「嫦娥奔月」、「雲水拱月」、「黃山圖巨硯」等。「嫦娥奔月硯」巧妙地利用硯石上雲霧金星的紋飾,再現了嫦娥駕著祥雲奔向月宮時,仍依依不捨地回首盼顧人間,將嫦娥刻畫得維妙維肖。「黃山圖巨硯」長100厘米,闊85厘米,重120公斤,上雕黃山全圖。
葉善祝,師承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硯刻家張景安,其硯作刀法細膩,線條酣暢,構圖新穎。代表作有「司書硯」、「荷葉硯」等。
胡冬春,作品以精細見長,風格古樸典雅,具濃厚的徽派特色。代表作有「蘭亭硯」、「長崗硯中之精品——歙硯虎嘯圖」、「荷葉君子硯」等。
胡和春,其作品有濃厚的徽派特色,以精細見長,刀法細膩、流暢,構圖古樸雅典、錯落有致,擅雕龍鳳。代表作有「九龍戲水金星觀」、「神龍神虎硯」等。
汪啟渭,精於石雕、牙雕、木雕,硯雕技法集「三雕」於一體,融會貫通,愛制寫生作,刀法精細,構圖新穎,匠心獨具。代表作有「青蛙戲水」、「雨打芭蕉」等。
姚傳祿,安徽霍丘縣人,有扎實的傳統硯雕技法,且富於創新。他的作品「九龍朝陽硯」、「壁立萬仞」、「攬月」、「東坡泛舟」、「荷塘秋趣」等曾在安徽畫廊展出。其代表作「九龍朝陽硯」長60厘米,寬40厘米,厚5厘米,重25公斤。整整耗時一年才製作完成。該硯九條蛟龍盤踞硯之四周,龍首昂翹,體顯三截,龍鱗圓渾,龍身凸起,風卷雲舒,硯堂有如一輪朝陽冉冉升起,與騰龍和祥雲交相輝映,呈群龍拱日天成之態。
[編輯本段]歙硯硯石產地-龍尾山簡介
婺源的龍尾山,在現今的江西省婺源縣溪頭鄉境內,這里是龍尾硯(歙硯)的產地,風景秀美.早在一千多年前,這里就有人採石制硯。宋朝,龍尾硯的製作進入了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欣逢盛世,如今的龍尾制硯人,早以不滿足躬耕於硯齋,利用互連網宣傳歙硯.讓歙硯走向全國,甚至飄洋過海.遠銷日本,韓國等國家。

硯山村橋頭坑

硯山村橋頭坑位於武溪旁.是2002年馬路加寬時,被當地百姓發現的坑口.發現時,坑口有古人已經開采過的痕跡,但未見有記載。因坑口旁邊有座橋(到硯山必需經過此橋),所以大家叫它橋頭坑.該坑最具代表的就是羅紋(此羅紋旋轉到一定角度看時有的象雨點一樣的黑點).還有少量的金星,金暈,眉子.好的橋頭坑石質也非常細潤.常有人誤作老坑羅紋。
現在景(德鎮)婺(源)黃(山)高速公路的遂道口剛好從坑口的上方經過,當時人們曾猜想肯定會有大批的石料涌現,現在遂道已經貫通,卻也無一可用石材發現.而離坑口50米的地方高架橋的橋墩挖下20米深也未發現可用石材.即使原來的坑口位置有石材以後也是很難開採的(高速路基下不能動土).也就是說,橋頭坑石一般不會再開采了。

芙蓉溪里的子石

子石,也有人稱仔石,也就是卵石。這些子石是古時山石自然崩塌或古人採石時硯石滾落到溪中經水流、石塊千年碰撞、磨擦、浸泡,去粗存精留下來的硯石精華,一般子石外表有特有的珍珠光澤,磨開石皮,可見硯石成半透明狀,石聲一般呈木聲,好的子石,具備了優質硯石的所有特徵,子石價高,不光是極難得.還因石頭來之不易。[4]

4. 綿陽得風景有那些,如何才好玩。

猿王洞自然風景區
猿王洞自然風景區位於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境內,地處成都至九寨溝旅遊環線上,景區佔地面積十五平方公里,屬省級風景旅遊區,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十分便利。
一、游溶洞:猿王洞溶洞是川西北地區罕見的高山溶洞群,溶洞內遊程達58千米,溶洞經大自然千百年精心雕琢,形成了千姿百態、巧奪天工的溶洞奇觀,洞內著名的景點有俊秀挺拔的「石林秀色」;亦真亦幻的「瑤池洞天」;串珠綴玉的「珍珠白玉塔」;官、商、角、微、羽五音清悅的「絕壁石琴」。加上電子工業部溶洞燈光研究所設計的國內最新溶洞燈光,走進猿王洞,如同走入夢幻般世界,走進了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
二、看錶演:一根長為600米,高為280米的鋼絲飛架於兩座險山之間,數十名專業高空表演藝員天天精彩奉獻,優雅舒緩的蝶扇舞、靈巧敏捷的高空自行車特技,驚險刺激的鋼絲摩托,還有人見人愛的孫悟空騰雲駕霧。每一個節目都讓你心跳不已,大飽眼福。
三、過情人橋:一座靈巧輕盈的鋼索橋將兩座如情侶般遙相呼應的鳳凰亭緊緊的連在一起,橋下是萬丈深壑,高山峽谷,走在橋上,猶如漫步在雲端,心情時而放鬆,時而綳緊,其樂無窮。
四、賞羅漢岩:刀削般的絕壁上,一條蜿蜒的棧道將您帶到八百羅漢前,精雕細琢的羅漢們或坐或卧,或嬉笑或憤視,讓你一覽山水風光之餘,平添許多樂趣。羅漢岩又稱燕子岩,在每年的4至10月份,可以讓你欣賞到成千上萬的燕子早出晚歸的雄壯場面。
五、探原始森林: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在風景區的二級平台上,形成了一片面積為15平方公里,處於原始封閉狀態的動植物群,山上灌木蔥郁,野生動物自由自在的生活,一派熱帶原始森林風光,且觀霧台、登天洞已初建成,通往後山的棧道更是巧奪天工,驚魂攝魄。
六、沙郎晚會:逍遙宮--川西北最大的溶洞大廳。「逍遙宮」里設有可同時容納5000人觀看錶演的演藝大廳。夜幕降臨,廳內燃起熊熊的篝火,金黃油亮的烤全羊滋滋作響,散發著誘人的香味,您不僅可以欣賞地道的羌族歌舞,還可以與羌家妹子、小伙一道跳起歡快的沙郎,暢飲純正的羌家咂酒,更可觀看高薪禮聘而來的專業演員的精彩表演,您也可上台一展歌喉,領略專業舞台設備帶來不同凡響的效果。
七、滑道、溜索:源自歐美的高空管軌式滑道,全長1500米。穿行與險山叢林之中,勢如空中之盤龍,曲線優美,巍巍壯觀。她不僅是可以自由控制速度,以車代步的交通工具,更是刺激、享受的娛樂工具。兩條長約380米的高空溜索,讓你親身感受一下彪悍的羌人憑一根繩索穿山越嶺的快感。
八、其他項目:仲夏時節還可以邀朋呼友,到絕壁上的羌山小茅屋小息,或談天說地,或品茶賞景,一洗都市喧囂的塵埃,面對蒼山碧水,振臂高呼,「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西南地區唯一的高空汽車項目即將破土,介時,您還可過一把「高空司機」的癮。體驗一下在山與山之間架車馳騁的樂趣。
羅浮山
羅浮山景區為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綿陽市安縣境內,由羅浮山、白水湖、龍泉礫宮3部分組成,面積67平方公里,距綿陽市區80公里。
羅浮山著名的景點有羅浮山、汶江石林、七賢柏、飛鳴禪院等。羅浮山山勢險峻,自東到西十二奇峰依次排列,穿雲破霧,峰勢崢嶸,有「連峰去天不盈尺」之譽。錦屏十二峰下有古羌王城遺址。古剎「飛鳴禪院」創建於唐代,古樸雄偉,香煙繚繞,是附近香客朝拜之地。汶江石林是由礫狀石灰岩形成的千姿百態、風動欲墜的石林奇觀。七賢柏為一柏七株,是全國第二大古柏。羅浮山植被蔥郁,林海蒼茫,風景優美。
白水湖北靠山嶺,面向平原,湖面幽靜,湖水清澈,湖內23個島嶼星羅棋布,各具特色。島上林木繁茂,藤蘿纏繞,鳥鳴雀歡。湖岸曲折幽深,港灣遍布。野鴨、鷺鷥、鴛鴦等水鳥成群結隊,嬉遊湖中。
龍泉礫宮為罕見的特殊地質構造奇觀,是四川省最大的礫岩洞穴。洞內分布著奇特的大型空間,廳堂曲廊,暗河深澗,幽深曲折,神秘奇特。景區內還有世界罕見的、保存完整的兩億年前三疊紀海綿生物礁帶,是難得的地質景觀。
小寨子溝
小寨子溝距北川縣城93公里,距綿陽150餘公里,景區面積360平方公里,是目前亞洲自然生態保存得最完好的地區,也是全球同緯度自然生態保存最好好的地區。
小寨子溝自然保護區屬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及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區的總面積為443912公頃,全為國有林,是岷山大熊貓A種群分布邊緣區。
保護區內生態旅遊資源極為豐富,有多姿多彩的生態景觀、綺麗迷人的曲溪梯瀑、奇趣怪異的森林植物、野趣盎然的鳥鳴猴躍、雄峻奇特的峰石景觀、變化萬千的氣象景觀,古樹名木和珍奇花卉與區內自然環境貼切和諧,形成了「春看杜鵑,夏看水,秋看紅葉,冬看雪」景觀特點,成為生態旅遊的絕好勝地。
鄰近的羌族風情,六頭棕櫚等又是別具一格的人文景觀。小寨子溝自然保護區及附近地區旅遊資源豐富多彩,環境宜人,景觀奇特。
李白故里風景名勝區
位於江油市區南15公里青蓮場(舊彰明縣治)。唐詩人李白故鄉。包括括青蓮場李白故里、市區李白紀念館、太白公園、海燈武館及太白洞等景點。是以唐代大詩人、「詩仙」李白的故居為主的人文景觀長廊。距綿陽市40公里。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生於中亞巴爾喀什湖畔的碎葉城。5歲隨父入蜀,定居綿州昌隆縣青蓮場(今屬四川江油),25歲離蜀,在蜀中度過了青少年時代。場南渡口原有「太白故里」碑,今已遷祠內。故里前有匡山如屏,後倚天寶、太華諸山,峰巒蜿蜒,山明水秀。主要景點有隴西院、太白祠、李白衣冠墓、磨針溪、洗墨池、粉竹樓、月園墓等,已列為省級文物單位。
李白紀念館是1962年紀念李白逝世1200年籌建的。紀念館三面環水,竹柳成蔭,幽雅寧靜。主要建築有太白堂、太白書屋、曉雅齋、懷榭軒、臨江仙館。珍藏文物已有4000多件,有李白的稀世墨寶,記載詩人青少年時代在青蓮的兩座宋碑,以及李白塑像、匡山太白像、碑刻等,還有桃花潭、洗墨池、大石獅以及建於明代的雷鳴堰等文物古跡。與紀念館隔河相望有太白公園,園內展布樓亭閣榭,林木豐茂,環境優雅。
紀念館側面建有紀念著名武術家海燈法師所開的武館——海燈武館,館內陳列了海燈法師一生的事跡。
門票:李白紀念館5元
交通: 從成都到江油太白紀念館、竇團山,在成都昭覺寺汽車總站,每日8:00-19:00每15分鍾一班,豪華大巴運載,票價34元,25小時到達。
盤江漂流
盤江,又名通口河,發源於四川省松潘縣,流經松潘,平武,北川,江油四縣市,在江油市青蓮鎮匯入涪江,全長2143公里,流域面積7000餘平方公里里。
流域內山清水秀,人傑地靈,大禹、太乙真人、哪吒、李白都從這里走出,域內有著名的人間瑤池--黃龍寺;太乙洞府--金光洞;西南奇觀--白龍宮;詩仙遺風--李白故居等一大批人文、自然景觀。
報恩寺
位於四川省平武縣城內,此寺始建於明正統5年(1440年),竣工於明天順四年(1460年),迄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是我省現在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古代宮殿式建築群之一。
報恩寺佔地約2萬4千餘平方米,以大雄寶殿為中心,前有天王殿、後有萬佛閣,左有大悲殿,右有華嚴藏,並鋪以二幢、二獅、二門、三橋、鍾樓、南北碑亭等相互陪襯,構成了一座布局嚴謹、裝飾華麗的古建築群,全寺均用珍貴楠木修建,不生蜘蛛。殿宇都是斗拱結構,斗拱不但有芙蓉、蓮花、象鼻、犀角等形式,而且使用數量也相當多,殿宇頂蓋鋪以金碧交輝的琉璃瓦,頂蓋側壁鑲嵌五彩瓷磚,在陽光照射下耀人眼目,建築多樣,遠遠望去,閣樓重迭,飛檐翹角,再襯以參天古柏,十分雄偉壯麗。五百多年來,報恩寺經歷了無數次地震,但沒有一處受損。
報恩寺的建築藝術,無論木雕、泥塑、石刻壁畫、造詣都很深,它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工藝的優秀傳統和獨特風格,對於研究古代建築史和美術史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是祖國珍貴的文化遺產。
高山國家森林公園
鹽亭高山森林公園位於鹽亭縣雲溪鎮西,屬國家森林公園。高山森林公園具有奇險和古樸的韻味。
高山,又名負戴山,唐時已有盛名。山勢雄峻,草木茂盛,萬樹薈萃,歷代多有文人隱居於此,古跡眾多。杜甫贊曰:「馬道見鹽亭,高山擁縣青。」山上亭閣遍布,有杜甫居住過的曇雲庵、唐代宰相嚴震墓和紀念宋代文學家、書畫家文同的文湖州祠。山上有許德瑜所題「高山公園」四字。
三台杜甫草堂
據史載,公元762年,棄官入蜀的杜甫又遇戰亂,無奈之下的詩人只好從西川節度使治所的成都流亡到東川節度使治所的梓州。"世亂鬱郁久為客客,路難悠悠常傍人"。在這里,杜甫度過了他寄人籬下的又一段困苦生活。
如今的草堂是在明代所建工部草堂遺址上,於八十年代重建的仿古園林建築群。草堂內詩聖生平館,中院宏偉的詩史堂,花木扶疏的後院。暖融融的春陽下,幾樹海棠開得正艷,火焰般的花朵給清靜的小院平添了幾分亮色。碧綠的荷池中佇立著一尊杜甫的全身塑像,詩人撫袖昂首,滿含憂患的雙眼遙望著遠方。這情景使你想起那令人不堪回首的一幕:公元770年冬的一天,杜甫在離開四川後,終因病痛纏身,窮困潦倒而客死於湘江上的一艘小船上。"青春作伴好還鄉"對於詩人來說,只是一個無法實現的夢。
步出草堂,回首見大門兩旁有郭沫若夫人於立群手書的一副對聯: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卷虎卧幾詩客;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對聯道出了後世人對這位千古詩聖的高度評價和崇敬,他留下的詩史般的華章卻永遠光耀後世。如今從牛頭山往下看,昔日破舊的梓州早已變成了一座繁榮而美麗的縣城,望著往來不斷的車流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我想,一千多年前那段動盪和流亡的歷史對杜甫來說是不幸的,然而對於梓州來說又是有幸的,畢竟,這里曾生活過一位值得我們民族永遠紀念的人。
佛爺洞
位於李白故里-四川省江油市城西北十四公里處,是神迷的川西北最大的喀斯特溶洞。此處上接匡山(又名戴天山);下連李白讀書台;東臨觀霧、團嶺;西依瑩華、乾元。它是通往九寨溝風景區的必經之地。洞周山環水繞,古木繆翠,風光奇絕。民國二十三年,人們在通天暗河內發現了一尊三米多高的石刻如來佛像,故此洞名曰:佛爺洞。
整個旅遊區域以佛爺洞為主,其餘的七仙洞、牛角洞、西方境等正逐步開發。佛爺洞由三廳、兩廊、一河構成,全長三千餘米,洞內景點六十多個。
乾元山
乾元山主要景點有哪吒師傅太乙真人修真的金光洞,還有瑩華殿、白龍宮、千年梨樹園等神話傳說遺跡。其中白龍宮是川內保存最完好的喀斯特溶洞,洞中石柱、石筍、石花、石幔造形生動。其中有的溶洞景觀天然造形竟神似《封神演義》中的姜子牙、元始天尊、太乙真人、哪吒等諸神。最近又開發一側洞,洞中可劃船,地下河盡頭為地下瀑布,地下河畔為地下棧道,8公里河道挾谷源流,遊人游後贊曰「鬼斧神功仙境,八千萬年奇觀」。
片口自然保護區
片口自然保護區位於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片口、小壩、開坪3鄉境內。地處四川盆地西緣,青藏高原東南緣岷山中段,龍門山西側。<br><br>>保護區北起松潘、平武、北川三交界的六角頂,南到北川小園的任仲嶺,東至北川與平武交界的大松包,西至片口的竹林溝。區內最高海拔中六角頂3320米,最低海拔任仲嶺1100米,面積為8293平方公里。
郪江古鎮
郪江原名千子公社、千子鄉,三十年代更名為郪江鄉,1992年建鎮,同年被命名為省歷史文化名鎮。<br><br>郪江位於四川綿陽三台縣,,是三台文化的發祥地,境內有戰國時代郪王城和傳說的郪王墓,遍及全鎮的漢代至兩晉時期的崖墓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宋時代摩崖造像,明清時期的古建築民、街道、寺廟和石橋,它們淋漓盡致地反映了郪江的悠久歷史和源遠流長的古代文化。境內有錦江與郪江交匯,山清水秀,與古樸典雅的古鎮互相呼應,是觀光、度假、旅遊休閑的絕佳境地。
雲台觀,距郪江古鎮二公里的巴蜀地區的第二大道教勝地。路邊的一座古牌坊告訴人們雲台觀到了,兩棵枝繁葉茂的古榕樹向遊人指明了上山的道路。這是一處在五十年代就被列為省級的文物保護單位。殿宇樓閣鱗次櫛比,古樹參天鬱郁蔥蔥,詩文楹聯筆走龍蛇,紅沙條石砌就的登山小道蜿蜒曲折地出沒在山林間,一切似乎還在述說著昨日的鼎盛香火。這里是古建築攝影的絕佳場地,始建於南宋,至明、清兩代仍在擴建。玄天宮、圈拱門、石華表、降魔殿、鍾鼓樓、十殿、涼亭、三皇觀、回龍閣等,綿延兩三里,氣勢宏偉,無不透露出,古代先人們的高超技能。
遠離了交通主幹道,也就遠離了繁華、喧嚷。地處僻靜山區的古剎更蕭然肅靜,此刻站在這里我少了一分往日生活的紛擾,多了一分對生命的沉思。
雲台觀每年農歷的三月初一、五月十八、六月十九,是趕廟會的日子,屆時四方八面的鄉親都將趕來朝會,那將是一幅生動的民俗風情畫。
郪江是一座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鎮,但是它也經不住歲月的煎熬,在無可奈何中漸漸"褪色"。
封火牆還在,不過是斷牆殘壁。老屋還在,已然破舊不堪。古街還在,坑坑窪窪,阻人快步。石橋還在,卻彷彿馱不動世道的滄桑。戲樓還在,更難承載百態人生
漁父村森林公園
漁父村位於市區東北部沈家壩東端富樂山麓涪江岸邊。涪江水平如鏡,岸上竹木繁茂,春日桃花盛開,彷彿桃源仙境。涪江岸邊有一長約7米寬約3米顏色微黃的巨石名「黃黃斑石」,相傳為涪翁垂釣處。石上刻有杜甫《東津觀打魚歌》二首和明代綿州籍進士高簡撰寫的《大石醉歌》,後記明世宗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季冬刻。崖壁間有摩崖石刻造像。
漁父村森林公園亦是正在規劃建設中的一處公園,位於市區北郊約5公里遊仙鎮境芙蓉溪南岸,佔地0.35平方公里。此處東、南、西三面環山,北面臨水。因系由林場規劃改建,樹木多達120餘種,森林覆蓋率達70%以上,富有濃郁的山林野趣。漁父村故址在富樂山前涪江岸邊,故址建築解放後已改作民居,不宜在原址重建。1988年規劃改林場建公園時,依「漁樵相伴」的意思定名為漁父村森林公園以紀念涪翁。並在公園內規劃為漁父故村、水月清和、蒼林野蹤、天地同春、丹峰西霞、遠人別業等6個景區,逐步進行各具特色的規劃建設。
芙蓉溪指富樂山西麓芙蓉溪下游約2公里長的河段。這里溪水水深波平,清澈似鏡,古代兩岸遍植芙蓉,芙蓉溪因此得名。溪東岸邊唐代建有治平院(即杜甫詩中之「左綿公館」),宋、明兩代均在其遺址上建春酣亭,清末又在遺址上建李杜祠。自唐代開始,芙蓉溪即為綿州城外的風景游樂區。
竇圌山
竇圌山,又名圌山,位於四川江油城北20公里的涪江東岸。相傳唐代彰明(今屬江油縣)主簿竇圌(字子明)隱居於此,故名。自麓至頂約5公里許,行道迂迂迴盤旋,林木蒼翠,景色秀麗。
竇圌山遠看呈團形,南北走向,長28公里,寬168公里,面積約47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140米,相對高度540米。地理座標:東經104度49分,北緯31度55分。竇圌山飛天藏1956年被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山顛三峰,拔地而起,高逾100米。峰頂各有古廟一座,名東岳、竇真、魯班。三峰之中惟一峰有險路可通,其餘兩峰由上下兩根鐵索組成懸橋相連。峰下不遠處為雲岩寺,始建於唐,明末焚於兵火,清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寺前山門外有唐李白題贊圌山石碑一通,謂:"樵夫與耕者,出入畫屏中。"
竇圌山山中十大旅遊區域,二十八個景點,博十幽深。雲岩寺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管理單位。飛天藏具有八百多年歷史,舉世無雙;團嶺鐵索飛渡堪稱神州一絕;高空滑翔驚險刺激;載人索道安全舒適;桃園景區清雅爽朗;中國歷代皇帝長廊223尊圓雕石刻居全國之最。
該山原名端山,以其山形外貌似端(上小下大竹編的囤子)而名。後相傳有唐彰明縣(今屬江油市)主薄竇子明慕此山清奇跡幽秀,棄宮隱居於此,後羽化飛升,成仙而去,於是「有仙則名」,遂在端山的前面冠以竇姓,故名竇圌山。李白少年時曾游此山,題下千古絕句「樵夫與耕者,出入畫屏中」,後國民黨元老於右任手書攜刻於山中石碑之上。該山以山勢奇特,林壑幽美著名,是與青城、峨眉媲美的川北名山。
餐飲:
早餐4-5元/人正餐150元/桌、250元/桌
門票:
67元/人(含1元保險費,保2萬元,醫療費4000元)
特色項目:
體驗滑翔:50元/人/小時或100元/人/半天,另購保險13元/人(保6萬元,醫療費1萬元)。
野外攀岩:50元/人/小時或100元/人/半天,另購保險2元/人(保1萬元,醫療費2000元)。可購多份。
烤全羊晚會:880元/只羊
泗洱自然保護區
泗耳自然保護區位於四川省平武縣泗耳、虎牙兩個藏族鄉境內。是以保護大熊貓等珍稀野生動物及其生態環境為主的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最高海拔4828米,最低海拔1600米,地形復雜多樣,氣候適宜。區內有大面積的原始森林生態系統,動植物資源豐富,其中有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雲豹、稚鶉、紅腹錦雞等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50餘種;有珙桐、銀杏、紅豆杉、連香樹、天麻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30餘種,是一個天然的動植物基因庫。
保護區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及獨特的自然景觀,是野外動、植物研究和生態旅遊的好去處。泗耳保護區內有豐富的生物資源和自然景觀可用於開展生態旅遊,如茂密的森林、野生動物、瀑布(50米高度以上的瀑布就有5處)、山峰、草地(100公頃以上的草地有8處)。
保護區外又有獨特的民俗文化可供旅客體驗。民間建築多以石塊砌牆和石板蓋房為主。宗教以藏傳佛教為主。並有特殊的鬼節和舞氂牛。手工藝有刺綉和裹腳。民族特色食品有掌巴、蕎餅、豬肚肉、酥油茶等。
北川大禹故里景區
位於北川縣治城境內,面積50多平方公里。相傳這里是大禹的出生地,景區內群山雄秀,林木蔥郁,動植物品種繁多,地質景觀奇特,流瀑飛泉多姿多彩,是是一個秀麗獨特的山地風光和人文景觀相融的景區。主要景點有禹穴溝、采葯山、石紐山、摩岩甘泉、三叉河、誓水柱、禹廟、金鑼岩、刳幾坪、禹州池、一線天、血石流光、猿王洞等。
石紐山日落日出之時有五色霞氣。每當雨後,白雲飄浮於石林中,石峰忽隱忽現,變化萬千;血石流光是指一線天到金鑼岩的峽岩中有白石,其上紅斑點點,好似血點浸入,相傳是禹母生禹時隨水而下的血漬;禹穴溝是一條十幾里長的峽谷,峽內岩崖陡峭,怪石嶙峋,橋頭李太白書「禹穴」二字猶存。還建有大禹紀念館。這里是羌族居住地,可觀賞羌寨風光,領略羌民族風情。
猿王洞洞內,大景氣勢宏大,小景玲瓏剔透,石柱、石花比比皆是,景觀奇特;洞中有洞,洞洞相連,千曲百折,奇景迭出。
漢平陽府君闕
出綿陽北門,沿川陝路步行4公里,芙蓉溪畔的仙人橋旁有一對古老建築,突兀屹立,玲瓏多彩,端莊壯麗,這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的平陽府君闕。。
平陽府君闕,簡稱漢闕,屬墓闕,即建築在達官貴人墓前起「標表宮門」作用的一種特殊的界牌。是目前全國保存下來的23個漢闕中較為完整的一個,是一座不可多得的古建築,漢闕嚴整堅固,別具風格,闕為雙闕,即有母闕和子闕,亦稱正闕和副闕,全部由巨石和扳石相互重迭堆砌而成,整齊美觀,南北兩闕相距26餘米,高為35米和435米。《四川通志》載:闕題「漢平陽府君叔神道」八字。今僅存「漢平」二字。闕為東漢初平、興平年間建造。上部浮雕人物、車馬、狩獵等圖案,下部四角刻力士像,姿態雄偉。闕蓋四角刻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平陽府君闕,構思新穎,雕刻精美,刀技純熟,刀法剛勁,圖像生動、有趣,有許多富有生機的雲氣仙靈、珍禽怪獸等復雜的造像刻於闕上,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濃厚的生活氣息。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宋哲元墓
位於綿陽市東2.5公里的宮樂山寶蓋峰下。坐北向南,佔地約2000平方米。宋哲元(1885一1940),著名抗日將領,原國民黨二十九軍軍長,11940年5月病逝於綿陽城。墓地曾受毀壞,1978年重建、整修,1979年對外開放。由園林和墓瑩兩大區域組成,園內築有高4米余的石質方柱形神道碑,碑的正面系馮玉祥親題碑文「故上將宋哲元之神道碑」,背鐫國民政府對宋哲元的加褒撫恤令和追認上將之令。碑後是一座高6.5米的石亭,名為八德亭,亭呈八柱半球狀頂,亭柱內外刻多副輓聯,其中,朱德、彭德懷所贈者全文是:「一戰一和當年發生瞬間可大白於天下,再接再厲後起大有人在可無憂於九泉。」原國民黨要員的題詞、輓聯亦被修整恢復。園林後的土坡上為墓冢區,墓前是佔地約800平方米的祭壇,陳置石桌凳和石香爐等,壇後即墳塋,冢底周長約25米,底邊砌青石,墳頂為圓形,高約3米,墓室由石砌成,停放宋哲元靈樞。陵墓環境幽雅,依山作勢,園內松柏翠郁,綠草如茵,布局諧調,氣氛庄肅。
李白紀念館
李白紀念館位於風景秀麗的昌明河畔,佔地四萬余平方米,建築面積一萬四千餘平方米。與「青蓮故居」、「大匡山」、「讀書台」、「竇圌山」等二十餘處李李白遺跡緊密相連。這里有宏偉的建築群落、優美的園林風光、豐富的陳列收藏、濃郁的文化氛圍。
它是為了紀念這位偉大詩人,一九六二年,故里人民開始籌建李白紀念館,一九八二年,這所融觀光旅遊、學術研究、陳列收藏、旅遊服務為一體的名人博物館正式開館。紀念館內建築皆系仿唐風格,規模宏大、古樸雄偉。
西山
西山又名鳳凰山,離城六里許。山上有仙雲觀,相傳為爾朱仙修煉之所。觀下有盤石,傳為楊雄讀書台,清代建有一亭曰「子雲亭",亭下有楊雄像和楊雄傳碑。山頂有巍峨壯觀的蜀漢名臣蔣琬祠墓。山佔地400餘畝。風景迷人,為歷代文人騷客游覽題詠之處。主要景觀、景點有:子雲亭、蔣恭祠、玉女泉、蔣琬墓、鳳尾湖、仙雲觀、玉女湖等。
雲台觀風景名勝區
蜀中名勝雲台觀是全國四大著名道觀之一,觀內建築規模宏大,一對華表迎客賓,西南所獨有周圍山巒古稱"九龍朝聖",與魯班湖,妻妻阝王城接壤,被列為四川省風景名勝區雲台觀又名佑聖觀,位於三台縣安居鎮雲台山,南宋開禧二年道人趙肖庵入山,嘉定三年(公元1210年)建大殿三間自宋歷元到明,因兵燹毀廢,從明永樂十一年奉敕大建宮殿,清代又多次擴建和培修,到清光緒15年,雲台山已成為四川第二道教名山,雲台觀

5. 解放前的江西道臨江府清江縣修德鄉上團堆城堡,現在是叫什麼地名

摘要 清江(QingJiang River),位於浙江省溫州樂(Yue)清市中部。發源於樂清市與永嘉縣交界處的山區,先向北流至嶺底鄉(現並入樂清市芙蓉鎮)水牛崗,(上游稱芙蓉溪),然後蜿蜒向東南一直流至芙蓉鎮與清江鎮交界處的芙蓉池(方江嶼,當地說法),經方江嶼大壩阻斷後一直向東奔騰注入廣闊的樂清灣

6. 請問誰了解此硯台

歙硯概述
歙硯【shè yàn】,別名龍尾硯,用歙州婺源(今江西婺源)龍尾山歙石雕琢而成。在名目繁多的歙硯之中,羅紋硯最易發墨,最 宜筆鋒。羅紋硯中,以紋理細密的古犀羅紋、魚子羅紋和暗細羅紋為最佳。歙硯因其石紋各異而擁有不少雅稱,如金星硯,硯石中灑布金黃色點,黑地黃星,宛若夜幕繁星;羅紋硯,藍黑細線似羅紋,細的如盤發,粗的似卷帶,起波的靈動,像卵石見扁見圓;蛾眉硯,卧蠶、柳葉都似眉,長的長,短的短,有的還成雙成對,恰似臉上掛雙眉。另外還有魚子紋、瓜子紋、棗心紋、運算元紋、松紋、豆斑紋、角浪紋等,雕硯名家們一般都會因材琢硯,讓紋彩盡量展現出自然純朴的姿色,使得天工妙手合一,交相輝映。
盡管羅紋歇硯實用價值很高,但名氣並不是最大,歙硯中名氣最大的是金星硯。從唐代開采歇石以來,金星硯的名氣一直高居首位,被人們認為是歙硯的代表。金星硯硬度高,堅潤耐磨,且越磨越亮,沖洗容易,光亮如初,是硯中之上等佳品。[2]
歙硯[1]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是硯史上與端硯齊名的珍品。產於古歙州.(今江西婺源,安徽省歙縣、黟縣、休寧、等地)其中以歙硯,潛龍在淵婺源的龍尾硯為優。尤以龍尾山西麓武溪鄉產高檔的硯石料為精絕。龍尾山高二百仞周三十里,幽谷謀潭,草木蔥貧,溪流湍湍,怪石兀立,素有「硯山」之譽。從《婺源縣志》上看,產石之佳者,不盡在龍尾山,尚有驢濟,洗泥坑、洞靈岩等處。統稱歙石,或婺源石。歙硯名稱的由來,是由於唐代開元間歙硯已成為貢品,名聞於世,因產於歙州故名歙硯,當時婺源歸歙州管轄,宋代徽宗年間改歙州為徽州,歙硯出名在徽州之前,故有徽墨之稱沒有徽硯之名。歙硯石質堅韌、潤密,紋理美麗,敲擊時有清越金屬聲,貯水不耗,歷寒不冰,呵氣可研,發墨如油,不傷毫,雕刻精細,渾朴大方。歙硯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歙硯雕刻經過歷代硯雕名家的辛勤耕耘也取得了很大發展。尤其是近幾十年來涌現出許多名家高手,並形成了多種流派。雕刻技法和設計繼承傳統之精華,又棄其俗氣、匠氣,使這項傳統工藝更具收藏價值。在國事交往中,歙硯多次被選作國禮,贈送給國外友人。目前,歙硯硯石原料奇缺,傳統工藝後繼乏人,急需加大保護力度。
[編輯本段]歙硯特性
歙硯:堅潤如玉,磨墨無聲。
歙硯原料產於婺源龍尾山、仙霞嶺一帶,綿延數百里。尤以龍尾山西麓武溪鄉產高檔的硯石料。龍尾山高二百仞周三十里,幽谷謀潭,草木蔥貧,溪流湍湍,怪石兀立,素有「現山」之譽。從《婺源縣志》上看,產石之佳者,不盡在龍尾山,尚有驢濟,洗泥坑、洞靈岩等處。統稱歙石,或婺源石。
歙硯始於唐開元年間。據五代陶谷《情異錄》記載,唐開元二年,玄宗賜給宰相張文蔚、楊沙等人的「龍鱗月硯」,就是歙州產的一種較為名貴的金星硯。可見,歙硯的傳世至少有一千二百餘年了。
由於歙硯石包青瑩,紋理縝密,堅潤如玉,磨墨無聲,深得南唐元宗李景的喜愛,故在歙州設置了硯務,並把觀工高手李少微招為硯務官;專理制觀事宜。南唐後主李煜稱澄心堂紙、李廷墨、龍尾棗心現為天下之冠,使歙硯聲名益振。五代末,江南戰亂,硯坑淹沒,制硯業日趨衰落。直到宋朝景年間,校理錢芝到歙縣任職,遣人找到了被淹沒的硯坑,便採取措施,疏浚溪流,石乃復出,制硯業重又興起。以後嘉右年間,再次征民工開掘。於是,歙硯生產又一次呈現繁榮景象,精品不斷問世,並涌現出以周全為代表的一批雕硯高手。在此期間,一些論述領硯的專著,如《歙州硯譜》、《歙硯說》、《歙石辨》也相繼刊印。如今,在安徽省博物館內,尚保存著一批解放後出土的宋代歙硯,其石質堅潤細密,雕琢古樸雅潔,了無繁縟之飾,看後令人爽心悅目。
歙石的地質年代後屬震旦紀,距今十億年,是一種泥質粘板岩,廣東端石的地質年代為泥盆紀,距今四億年,是一種泥質變質疑灰岩。歙石的平均硬度,為四度左右,比端石高零點五度。由於歙石堅潤,故有「多年宿墨,一濯即瑩」的優點,為端石所不及。歷史上,贊美歙硯的詩文甚多。如北宋書法四大家蘇武、黃庭堅、米芾和蔡襄,都對歙硯作過極高的評價。蘇軾有首詩雲:「羅細無效角浪平,米丸犀壁浦雲泓,午窗睡起人初靜,時聽西風拉瑟聲。」同見詩人對歙硯迷戀的程度了。曾任端明殿學士的書法家蔡襄,偶得一方歙硯後喜吟道:「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把保歙硯比擬為價值連城的和氏壁,這足以說明一方精品聯現是何其珍貴而難得的了。
元明兩代的三百多年間,歙石一直沒正式開采過,清代乾隆丁酉年,即公元一七七七年,是歙最後一歡採掘;制硯業幾度停頓表滯,因此,歙硯傳世者遠比端視少,歙硯之精者尤為罕見,致使近百年來的藏硯家,都有「歙硯難求」之感嘆。解放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激硯的生產,使停產一百八十餘年的文房珍品——歙硯,終於大放異彩。 歙硯不僅以其石質堅潤、宜墨適用的藝術價值享譽古今文壇,而且以它造型優美、雕琢精細的傳統工藝特色蜚聲中外。歙石右天然生成的各種色彩和星暈紋理,大致分為眉織、羅紋、金星、銀星、金星等諸種。歙硯的雕琢,有濃厚的地方風格和傳統從全國來說,硯雕分微、粵、蘇三大流派。而徽派素以精細見長,所雕瓜果、魚龍、殿閣、人物,無不神態入微。這是硯雕工人在實踐中與微派版刻工人、徽墨制模工人、磚雕工人長期相互切磋、取長補短的結果。
1979年,歙縣工藝廠制硯達一萬一千五百多方,既暢銷國內,又遠涉重洋到達日本和東南亞各地,成為對外文化交流的珍品,許多國際鑒賞家爭相購藏。為此,中央輕工部於1979年底向歙縣工藝廠頒發了「優質產品證書」。這是我國硯雕工藝戰線上,最先獲得這項榮譽的單位。[3]
[編輯本段]歷史淵源
歙硯歙硯始於唐代。據北宋唐積《歙州硯譜》載:婺源硯在"唐開元中,獵人葉氏逐獸至長城裡,見疊石如城壘狀,瑩潔可愛,因攜之歸,刊出成硯,溫潤大過端溪。"自此以後,歙硯名冠天下。
據史料記載,盛唐時歙硯已大盛。1976年合肥出土的唐開成五年箕形歙硯,石質細潤,色澤清純,是早期歙硯的珍貴遺存。在南唐時期,歙硯大受寵遇,中主李景精意翰墨,寶重歙石,專門在歙州設置了硯務,選硯工高手李少微為硯務官;後主李煜對歙硯極為推崇,把歙硯、澄心堂紙、李廷硅墨三者稱為天下冠。
宋代,歙硯獲得很大發展,歙石開采規模擴大,歙硯精品不斷涌現,名色之多、質地之細、雕鏤之工,為諸硯之冠。
1953年歙縣宋代窯藏出土17塊歙硯,石質與造型各異,製作巧妙,展現了歙石精美絕倫的面貌。據硯譜記載,宋時歙石名目有眉子紋七種,外山羅紋13種,水玄金文厥狀10種,各種紋色燦然爛漫,誠如宋代書法家蔡君漠所贊:"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詩中將歙硯與卞和玉相媲美,認為歙石價值連城。元代以後,歙石開采時斷時續,但成硯依然大量涌現,成為明清宮廷和士紳之家賞鑒流連的珍品。
從元末至清初未見有官方開采歙石的記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歙硯生產一度得到發展,金星歙硯重新問世。改革開放後,歙縣和婺源縣先後成立了歙硯廠、工藝廠、文房四寶公司等,從硯石開采、產品製作到裝潢工種齊全,還挖掘了"豆斑"、"綠刷絲"、"歙紅"、"紫雲"等新品種。上世紀80年代中期後,歙硯進入全國制硯行業前列,並以優良品質榮獲"國之寶"證書。
徽州歙硯始於唐開元年間,據五代陶谷《情異錄》記載,唐開元二年,玄宗賜給宰相張文蔚、楊沙等人的「龍鱗月硯」,就是歙州產的一種較為名貴的金星硯,據此可知,歙硯的傳世至少有一千二百餘年歷史了。
由於歙硯石包青瑩,紋理縝密,堅潤如玉,磨墨無聲,深得南唐元宗李景的喜愛,故在歙州設置了硯務,並把觀工高手李少微招為硯務官;專理制觀事宜。南唐後主李煜稱澄心堂紙、李廷墨、龍尾棗心現為天下之冠,使歙硯聲名益振。五代末,江南戰亂,硯坑淹沒,制硯業日趨衰落。直到宋朝景年間,校理錢芝到歙縣任職,遣人找到了被淹沒的硯坑,便採取措施,疏浚溪流,石乃復出,制硯業重又興起。以後嘉右年間,再次征民工開掘。於是,歙硯生產又一次呈現繁榮景象,精品不斷問世,並涌現出以周全為代表的一批雕硯高手。在此期間,一些論述領硯的專著,如《歙州硯譜》、《歙硯說》、《歙石辨》也相繼刊印。如今,在安徽省博物館內,尚保存著一批解放後出土的宋代歙硯,其石質堅潤細密,雕琢古樸雅潔,了無繁縟之飾,看後令人爽心悅目。
歙石的地質年代後屬震旦紀,距今十億年,是一種泥質粘板岩,廣東端石的地質年代為泥盆紀,距今四億年,是一種泥質變質疑灰岩。歙石的平均硬度,為四度左右,比端石高零點五度。由於歙石堅潤,故有「多年宿墨,一濯即瑩」的優點,為端石所不及。歷史上,贊美歙硯的詩文甚多。如北宋書法四大家蘇武、黃庭堅、米芾和蔡襄,都對歙硯作過極高的評價。蘇軾有首詩雲:「羅細無效角浪平,米丸犀壁浦雲泓,午窗睡起人初靜,時聽西風拉瑟聲。」同見詩人對歙硯迷戀的程度了。曾任端明殿學士的書法家蔡襄,偶得一方歙硯後喜吟道:「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把保歙硯比擬為價值連城的和氏壁,這足以說明一方精品聯現是何其珍貴而難得的了。
元明兩代的三百多年間,歙石一直沒正式開采過,清代乾隆丁酉年,即公元一七七七年,是歙最後一歡採掘;制硯業幾度停頓表滯,因此,歙硯傳世者遠比端視少,歙硯之精者尤為罕見,致使近百年來的藏硯家,都有「歙硯難求」之感嘆。解放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激硯的生產,使停產一百八十餘年的文房珍品-歙硯,終於大放異彩。 歙硯不僅以其石質堅潤、宜墨適用的藝術價值享譽古今文壇,而且以它造型優美、雕琢精細的傳統工藝特色蜚聲中外。歙石右天然生成的各種色彩和星暈紋理,大致分為眉織、羅紋、金星、銀星、金星等諸種。歙硯的雕琢,有濃厚的地方風格和傳統從全國來說,硯雕分微、粵、蘇三大流派。而徽派素以精細見長,所雕瓜果、魚龍、殿閣、人物,無不神態入微。這是硯雕工人在實踐中與微派版刻工人、徽墨制模工人、磚雕工人長期相互切磋、取長補短的結果。
一九七九年,歙縣工藝廠制硯達一萬一千五百多方,既暢銷國內,又遠涉重洋到達日本和東南亞各地,成為對外文化交流的珍品,許多國際鑒賞家爭相購藏。為此,中央輕工部於一九七九年底向歙縣工藝廠頒發了「優質產品證書」。這是我國硯雕工藝戰線上,最先獲得這項榮譽的單位。
[編輯本段]工藝特點
安徽歙硯歙石石質優良,瑩潤細密,有"堅、潤、柔、健、細、膩、潔、美"八德。嫩而堅,硯材紋理細密,兼具堅、潤之質,有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的特點,扣之有聲,撫之若膚,磨之如鋒,宜於發墨,長久使用,硯上殘墨陳垢,入水一濯即瑩潔,煥然如新。被譽為"石冠群山"、"硯國名珠"。
歙硯的製作以雕刻藝術為中心,由選石、構思、定型、圖案設計、雕刻、打磨、配製硯盒等多道工序構成,按石材紋理分為羅紋、眉紋、金星、金暈、魚子五大類一百多個品種。硯雕分徽、粵、蘇三大流派,而歙硯所屬的徽派素以精細見長,所雕瓜果、魚龍、殿閣、人物,無不神態入微。歙硯的雕琢,有濃厚的地方風格。一般以浮雕淺刻為主,不採用立體的鏤空雕,但由於受到磚雕的影響,之間也會出現深刀雕刻。歙硯利用深刀所琢的殿閣、人物等,手法比較細膩,層次分明,而硯池的開挖也能做到相互呼應,因而顯得十分協調。 宋代米芾之硯史里說:"歙石以羅紋無星者為上"。而清代唐秉鈞之古硯考卻說"以金星為貴",傳聞以北金星硯磨墨作書畫,不易被蟲蛀、發霉,可能因金星之色彩含硫磺的關系。其實,上等的硯石應有下列的特質:
▲觀硯:溫潤細膩,紋理清晰,完美無損,星暈明顯。
▲摸硯:如孩兒面,似美人膚,吹氣盈珠。
▲扣硯:玉德金聲,鏗鏘玲瓏。
▲用硯:石滑不澀,發墨益毫,儲墨不涸,久磨不損。
除了石材本身之特質外,創意、工藝是製造一方好硯最重要的。石塊的大小、色彩、紋飾都是天然的。創意者看到石塊後便用他的感覺,因材施藝,才能善用天然的紋理色彩來表達心中的感情、意境,達成天人合一的效果。創意者和雕刻者的關系,便如電影中的導演和演員,互相溝通、研究,更重要的是選擇合適的雕刻家,因現今著名的硯雕家,各擅所長,各領風騷。
歡迎到不二硯齋來了解歙硯與徽墨歙硯的使用與保養
雖然毛筆已漸被鋼筆、原珠筆等所取代,但講究生活品位的文人雅士,仍然是喜歡研墨揮毫的。歙硯大多發墨養毫,但所用的墨必要是上等徽墨,以免磨傷硯面。研墨時要用清水,墨身垂直,重按輕轉,先慢後快,自然研出稠密的墨汁,用完後應用清水洗凈,以柔軟的海棉、軟布拭乾。不用時可用核桃油或潤發油(國外一般用嬰兒油)擦上,以保持光澤,然後放於木盒之中。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安徽省歙縣的曹階銘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編輯本段]歙硯雕刻家四大派
▲傳統文人派:胡震龍、胡笛、胡茄
胡氏為老一輩的硯雕家,其古典文學功底深厚,精於金石,且擅書畫,音律、戲劇無一不精,他的歙硯作品常融金、石、書、詩、畫於一體,是一代大家。可惜現在年事已高,近患中風,右手恐再難提刀。胡家長子胡茄,幼子胡笛均是胡派傳人,二子皆能承其衣缽,各有特色,胡笛更擅長浮雕,刀法細膩精奇。著名作品有《秋韻》、《漢簡》、《日月合壁》、《雙獅舞球》、《雙靈圖》等。
▲現代抽象派:方見塵
此派以方見塵為宗師,見塵為方氏硯雕世家之次子。曾任安徽省歙硯研究所所長,新安畫派研究會理事,人稱"徽州一怪"為人直率,瀟灑豪放,擅長硯雕,工書畫,其創作每多在情不自禁,靈感襲來之時速成。落刀揮毫,心領神會,舞之嘯之,如醉如痴,自號"怪人見塵"。其作品多富抽象現代感,亦喜保留石材天然之風韻:"不盡琢磨,半留本色"。著名作品有《天官賜福》、《芭蕉習書》、《達摩面壁》、《劍魂》、《睡美人》等。
▲徽雕精工寫實派:胡和春 程蘇祿
胡和春,擅長傳統鏤雕,具有濃厚的徽派特色。尤精以雕龍、虎、牛等,作品古樸,凝重大方,挫中藏巧。著名作品有《報春圖》、《五靈圖》等。
程蘇祿,追求一絲不苟的寫實效果,精工細作,形象逼真,構圖繁縟細致,是老工藝師中最見硬功夫者,可作紀實山水景觀。代表作有《太白問津硯》,《石淙名硯》
《黃海探奇》,《東坡夜遊硯》《蘭亭硯》《百螺硯》等
▲青年俊彥派:胡淼、張碩、潘小萌(女)等
胡淼、張碩、潘小萌(女)為新一代硯雕家之代表,集方、胡二家之所長,刀法利落,線條流暢,尤擅長於感情之演繹。他們的代表作品有《歸航》、《紅樓夢》、《東坡詞意》、《龍吟虎嘯》、《慈航普度》、《雙喬》等。
[編輯本段]歙硯的優劣鑒別
對於硯的優劣,由於人們喜好和側重點的不同,會有不同的意見和觀點。但其實用價值、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仍是人們辨別硯優劣的共同標准。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從質、工、品、銘、飾等五個方面來分析和研究。
1.質即硯材的質量。以歙硯來說,不管是哪一個品種,也不管出自什麼坑口,或者冠以什麼名稱,總體標准應該是:堅實細膩、溫潤如玉、容易發墨、不損筆鋒、不吸水、易洗滌、寒冬儲水不凍、盛夏儲水不腐。凡達到或者基本達到上述標準的硯石,即可認為是優質硯石,反之,就應屬劣質硯石。
2.工即硯的雕琢。佳石必欲良工,以此襯托則藝術品位更高,二者缺一,則終生遺憾。但是"工"的優劣不在於雕刻題材的選擇,也不在於雕刻風格的運用,而在於雕刻整體創作是否出新、結構安排是否合理、瑕疵掩蓋是否巧妙、紋色借用是否得體,是否體現了率真自然但絕不媚俗,富有匠心而少有匠氣。
3.品指硯的品相外形。硯的品相外形尤如人的面貌,應以端正規矩、落落大方為好。因此,盡管歙硯的造型千姿百態,形狀各異,但一般來說,以長方、正方、圓形、橢圓形者為上,自然狀如某一物者(如瓜形硯、竹節硯)次之,畸形而毫無意義甚至有殘缺破損者為下。
4.銘指硯的製作者、收藏者在硯的有關合適部位的題詩吟詠或者作句留念。銘的價值除了要看製作者、收藏者的身份地位高低、詩句的意境優劣,還應看它的書寫雕刻水平的高下。名家的名詩名句加上名家的書寫雕刻,能產生畫龍點睛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硯的身價。相反,銘若成為畫蛇添足的敗筆,則倒不如沒有的好。
5.飾指硯的裝飾,像硯匣錦套之類。雖然這些東西不屬於硯本身,而僅作為裝飾和養護之用,但反過來對硯的優劣也能起到很大的陪襯作用。真正的名硯,硯匣錦套的材料和加工一般都十分考究,放在簡陋的包裝裡面或者根本沒什麼包裝的硯,則很難談得上有什麼檔次。
[編輯本段]歙硯歷史上的名工、名硯
唐咸通年間(860—874),文學家李山甫贊歙硯詩曰:「追琢他山石,方圓一勺深,抱才唯守墨,求用每虛心。波浪因紋起,塵埃為廢侵,憑君更研究,何啻值千金。」記述了唐代歙硯波浪紋就已定名,由於石品名貴,雕工講究,才「何啻值千金」。梁開平二年(908),梁太祖朱溫賜宰相張文蔚、楊涉等人「龍鱗月硯各一,歙產也」。刻工不詳。南唐時,歙硯雕刻以硯務官李少微著稱,其孫李明和著名硯工周全,相繼成為他的得力助手。李少微為後主李煜雕刻「硯山」歙硯一方,該硯奇峰聳立,山水相依,被李後主視為「至寶」。到宋時,該硯落到書畫家米芾手裡。米芾為其銘曰:「五色水,浮昆侖,潭在頂,出黑雲,掛龍怪,爍電痕,下震霆,澤厚坤,極變化,闔道門」。後來,米芾用此硯換取了友人蘇仲恭的一片宅地。南唐後起的名硯工有:劉福成、周進成、周進昌、周小四、朱明、戴文忠、戴山、戴義成、方守忠、方慶子、胡嵩興等。現存南唐以前歙硯兩方,一方為1976年合肥出土的唐開成(836—840)箕形歙硯,現藏於省博物館,該硯長20厘米,上寬11厘米,厚3.5厘米。另一方為五代時製作的抄手「風」字硯,現藏於本縣博物館。該硯長22.2厘米,寬15厘米,厚3.3厘米,重0.9公斤,外形同「風」字,硯堂前低後高,與硯池連成一坡度,背面為插手式,有細直眉紋。
歙硯 宋代,蘇軾有兩方名硯。一方為吳順義元年(921)處士汪少微題銘,銘曰「松操凝煙,楮英鋪雪,毫穎如飛,人間五絕」。另一方為李少微後裔所贈,色如碧玉,蘇自賦詩贊曰:「羅細無紋角浪平,半丸犀璧浦雲泓;午窗睡起人初靜,時聽西風拉瑟聲」。蘇軾還有一方歙硯,銘曰:「東坡硯,龍尾石,開鵠卵,見蒼壁,與居士,同出入,更寒暑,無燥濕,今何者,獨先逸,同參寥,老空寂」。徐虞部有方龍尾石硯,請書法家蔡襄品第,蔡襄看後題詩贊曰: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現存宋代名硯有藏於安徽省博物館的眉紋棗心硯和休寧縣博物館的銀色冰紋硯及黟縣博物館的抄手硯。冰紋硯長19.8厘米,厚4厘米,正視紋路為山巒起伏,側視則銀絲萬鏤,硯背鐫有隸體「歙石絕品」四字。抄手硯左側陰刻隸書「世路艱、人業異、與石交、不相棄」,右側陰刻篆書「結鄰」。現存元代名硯有藏於安徽省博物館的「太師少師硯」。宋、元兩代歙硯名工不詳。
明代,歙硯名工僅見清代康熙《徽州府志》記載的葉鑲。元末戰亂後,「硯琢者日拙,識硯材者尤鮮。葉鑲巧悟天授,制多獨創,精妙絕倫,諸工皆師其作」。《西清硯譜》中記載,明代書法家董其昌有一方仿漢瓦樣歙硯,長18.8厘米,寬10.9厘米,此硯後歸唐寅,清代又被皇家所藏。硯上有董其昌銘曰:「博以方,溫而粟,潤鴻藻,翼經術」;唐寅銘曰:「古瓦尚多炎漢制,墨光能射鬥牛寒」;乾隆帝銘曰:「歙之石,龍尾最,式蕭瓦,漢制派,董以畫名,唐以畫經……」。
現存明代名硯有藏於安徽省博物館的「冰紋銀光硯」、「白眉子硯」,休寧縣博物館的「蟬形三足硯」,徽州地區博物館的「蛙晰棲穴硯」、黟縣博物館的「三足圓形金星硯」。「蟬形三足硯」長34厘米,厚6.5厘米,墨池開在蟬頭部,池前部兩角外突作蟬眼,構思巧妙,造型生動有趣。「蛙晰棲穴硯」,長21.2厘米,寬14.2厘米,厚4.4厘米,間有闊眉紋,蛙、晰清晰可見,蛙借凹窪為棲地,兩晰沿池追逐嬉戲,造型簡朴,圖飾生氣盎然。
清代,歙丞、書法家高鳳翰酷愛歙硯,自選自雕,右手殘廢了,改用左手雕,成了著名硯刻家。他藏硯一千多方,著有《硯譜》二卷120式,均為清代名硯的佼佼者。現存清代名硯有藏於安徽省博物館的廟前青硯、松皮硯、原生物化石硯和藻類、羊齒蕨類化石硯等。
建國後,自1964年恢復歙硯生產以來,硯雕工藝人才輩出,名硯層出不窮。著名硯刻家及其代表作簡介如下:
汪律森,祖籍江西婺源,曾祖父汪桂亮、祖父汪培玉都是硯雕名工。善制仿古硯,刀法流暢,線條洗煉准確,不留刀痕。代表作有「歷代硯式」、仿古鼎式硯」等。
胡震龍,工詩詞、書畫,善磚雕、硯雕。構圖古雅、渾厚,硯刻技藝精湛,刀法蒼勁有力,錯落有致,具徽派特色。代表作有「阿房宮賦硯」、「琵琶行硯」、「豐樂亭記硯」等。
方建成(又名方見塵),其硯雕作品拙中藏巧,追求意境,構圖巧妙。往往不盡雕琢,半留本色,保持天然風韻,形成了浪漫、豪放、灑脫的獨特風格。代表作有「嫦娥奔月」、「雲水拱月」、「黃山圖巨硯」等。「嫦娥奔月硯」巧妙地利用硯石上雲霧金星的紋飾,再現了嫦娥駕著祥雲奔向月宮時,仍依依不捨地回首盼顧人間,將嫦娥刻畫得維妙維肖。「黃山圖巨硯」長100厘米,闊85厘米,重120公斤,上雕黃山全圖。
葉善祝,師承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硯刻家張景安,其硯作刀法細膩,線條酣暢,構圖新穎。代表作有「司書硯」、「荷葉硯」等。
胡冬春,作品以精細見長,風格古樸典雅,具濃厚的徽派特色。代表作有「蘭亭硯」、「長崗硯中之精品——歙硯虎嘯圖」、「荷葉君子硯」等。
胡和春,其作品有濃厚的徽派特色,以精細見長,刀法細膩、流暢,構圖古樸雅典、錯落有致,擅雕龍鳳。代表作有「九龍戲水金星觀」、「神龍神虎硯」等。
汪啟渭,精於石雕、牙雕、木雕,硯雕技法集「三雕」於一體,融會貫通,愛制寫生作,刀法精細,構圖新穎,匠心獨具。代表作有「青蛙戲水」、「雨打芭蕉」等。
姚傳祿,安徽霍丘縣人,有扎實的傳統硯雕技法,且富於創新。他的作品「九龍朝陽硯」、「壁立萬仞」、「攬月」、「東坡泛舟」、「荷塘秋趣」等曾在安徽畫廊展出。其代表作「九龍朝陽硯」長60厘米,寬40厘米,厚5厘米,重25公斤。整整耗時一年才製作完成。該硯九條蛟龍盤踞硯之四周,龍首昂翹,體顯三截,龍鱗圓渾,龍身凸起,風卷雲舒,硯堂有如一輪朝陽冉冉升起,與騰龍和祥雲交相輝映,呈群龍拱日天成之態。
[編輯本段]歙硯硯石產地-龍尾山簡介
婺源的龍尾山,在現今的江西省婺源縣溪頭鄉境內,這里是龍尾硯(歙硯)的產地,風景秀美.早在一千多年前,這里就有人採石制硯。宋朝,龍尾硯的製作進入了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欣逢盛世,如今的龍尾制硯人,早以不滿足躬耕於硯齋,利用互連網宣傳歙硯.讓歙硯走向全國,甚至飄洋過海.遠銷日本,韓國等國家。

硯山村橋頭坑

硯山村橋頭坑位於武溪旁.是2002年馬路加寬時,被當地百姓發現的坑口.發現時,坑口有古人已經開采過的痕跡,但未見有記載。因坑口旁邊有座橋(到硯山必需經過此橋),所以大家叫它橋頭坑.該坑最具代表的就是羅紋(此羅紋旋轉到一定角度看時有的象雨點一樣的黑點).還有少量的金星,金暈,眉子.好的橋頭坑石質也非常細潤.常有人誤作老坑羅紋。
現在景(德鎮)婺(源)黃(山)高速公路的遂道口剛好從坑口的上方經過,當時人們曾猜想肯定會有大批的石料涌現,現在遂道已經貫通,卻也無一可用石材發現.而離坑口50米的地方高架橋的橋墩挖下20米深也未發現可用石材.即使原來的坑口位置有石材以後也是很難開採的(高速路基下不能動土).也就是說,橋頭坑石一般不會再開采了。

芙蓉溪里的子石

子石,也有人稱仔石,也就是卵石。這些子石是古時山石自然崩塌或古人採石時硯石滾落到溪中經水流、石塊千年碰撞、磨擦、浸泡,去粗存精留下來的硯石精華,一般子石外表有特有的珍珠光澤,磨開石皮,可見硯石成半透明狀,石聲一般呈木聲,好的子石,具備了優質硯石的所有特徵,子石價高,不光是極難得.還因石頭來之不易。[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