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朝滿洲八旗是哪八旗一旗又有多少人
滿洲八旗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創立,初建時設四旗:黃旗、白旗、紅旗、藍旗。1614年因「歸服益廣」將四旗改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並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稱八旗,統率滿、蒙、漢族軍隊。規定每300人為一牛錄,設牛錄額一人,五牛錄為一甲喇(隊),設甲喇額真(參領)一人,五甲喇為一固山,設固山額真(都統、旗主)一人,副職一人,稱為左右梅勒額真(副都統)。
皇太極即為後為擴大兵源在滿八旗的基礎上有創建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其編制與滿八旗相同。滿、蒙、漢八旗共二十四旗構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體。滿清入關後八旗軍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駐防八旗。
正黃旗
以旗色純黃而得名。正黃,鑲黃和正白旗列 為上三旗,上三旗內無王,都歸皇帝所親統.兵 是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 至清末,是八旗滿洲中人口最多的一個,下轄92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約3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5萬人
鑲黃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西南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黃色鑲 紅邊而得名,鑲黃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內無王,由 皇帝所親統,兵為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 從上三旗中選。清末時的規模是轄84個整佐領又 2個半分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13 萬人。很多清皇室成員都是鑲黃旗.如嘉慶帝的 皇後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貴妃,「垂簾聽政」的慈 禧和慈安(也稱東宮)都是,朝廷的高級官員中 也有不少是來自鑲黃旗的。
正紅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為純紅而 得名,正紅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 統。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個旗,規模 為下轄74個整佐領,兵丁2.3萬,男女老少總人 口約11.5萬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隸正紅旗; 清乾隆年間的大貪官和紳也是正紅旗人。
鑲紅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請代八旗之一。 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紅色鑲 白而得名,鑲紅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諸王.貝勒 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6個整佐領. 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清光緒 帝的寵妃珍妃就是鑲紅旗人。
正白旗
位置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初定,以旗 色純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 順治前,上三旗中並無正白旗而有正藍旗,因在 順治初,多爾袞將自己所領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 將正藍旗降入下五旗,這以後就成了定製。正白 旗是皇帝親統旗之一,旗內無王,兵為皇帝親兵, 並從中挑選侍衛皇室的成員。清末規模為轄86個 整佐領(基本戶口和軍事編制單位,100—300人 為一單位)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 萬人。清末代皇後婉容是正白旗人。
鑲白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白色鑲紅而得名,鑲白旗屬於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親統『而由諸王,貝勒和貝於分統,清末時的規模是84個整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正藍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閃電河流貫, 鄰接河北。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 (1601年),因旗色純藍而得名。正藍旗在順潔前 與正黃,鑲黃列為上三旗,順治初,被多爾袞降 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親統而由諸王,貝勒和 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3個整佐領又11 個半分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 萬人。
鑲藍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質色為藍色鑲 紅而得名,鑲藍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 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7個整佐領又一個 半分佐領,兵丁2.7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5萬 人。著名表演藝術家侯寶林先生便是鑲藍旗人。
2. 清朝八旗制一共有多少人
清中後期約有十二萬人左右。清太祖、太宗時期,八旗組織有較快的發展。入關前滿洲八旗共309個佐領,又半分佐領18個;蒙古佐領117個,又半分佐領5個;漢軍佐領157個,又半分佐領5個。八旗滿、蒙、漢佐領共583個,又半分佐領28個。
清統治全國之初,由於統一全國的戰爭需要,以及平定各地的反清斗爭,滿洲八旗發展迅速。順治時,北京八旗增編滿洲佐領8、 蒙古佐領8、 漢軍佐領47。康熙時滿洲佐領達到669個,嘉慶時增加到681個。此後維持在這一水平上。蒙古佐領順治時增加11個,康熙時又增加76個,雍正二年(1724)定製為204個。
八旗制度建立時有蒙古人編在滿洲八旗內,直到清末亦有蒙古佐領35個,又半分佐領2個,編在滿洲八旗下。順治十五年有漢軍佐領206個,又半分佐領3個。康熙五十一年(1712)增至258個,又半分佐領1個。雍正十二年定製為270個。此後,因八旗生計愈來愈困難,一部分漢軍出旗為民。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漢軍佐領減少到266個。此後終清不改。八旗官兵的額數,清末光緒、宣統時,實存職官約6680人,全國共駐防有817個佐領,兵力達12萬人左右。
(2)福州清代到民國福州旗人有多少人擴展閱讀
努爾哈赤遂於天命年間始設蒙古旗,至皇太極天聰九年(1635年)編成蒙古八旗。皇太極於天聰五年(1631年)先編一漢軍旗,至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漢軍八旗的編制。合稱八旗,統率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至此八旗的制度臻於完善。
入關前,八旗中的正黃、鑲黃兩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統領,其它6旗分別由汗王的子侄統領。順治八年(1651年)多爾袞死,順治帝親政,收多爾袞所轄的正白旗歸皇帝統領,於是形成了上三旗與下五旗。
3. 清朝時期有多少滿族人口
105萬
旗編審壯丁冊載:
1648年也就是順治5年,八旗中的滿族有壯丁(大概是能當兵打仗的成年男子,有人說是16歲到45歲)55330,按照八旗一丁對五口的比例,那時候滿族一共有276650(漢人當時最少一億),不到30萬。
清末時滿洲八旗總數壯丁21萬,滿族人口一共105萬,入關260多年人口額外增長了將近3倍,是原來的近4倍,而同一時期的清末漢人有4億。
從1911清滅建立民國到現在2011年,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滿族人口為9,846,776人,2000年統計的滿族人口數為1,068萬,現在2011年估計有1200萬左右,100年增加10倍,而2011年漢人估計大約13億,100年增加了3倍。
4. 清朝旗人最多時多少人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制度,由太祖努爾哈赤在女真人牛錄制度上建成的,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稱初建四旗為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後建四旗為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鑲藍旗。我用查到的數據統計人數如下:
鑲藍旗 兵丁2.7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5萬
正藍旗 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
鑲紅旗 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
正紅旗 兵丁2.3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1.5萬
鑲黃旗 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
正黃旗 兵丁3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為15萬
鑲白旗 兵丁2.8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
正白旗 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
這樣合計一算,總人口約126.2萬人
希望對樓主有所幫助
5. 清朝八旗問題! 等等!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創立,初建時設四旗:黃旗、白旗、紅旗、藍旗。1614年因「歸服益廣」將四旗改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並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稱八旗,統率滿、蒙、漢族軍隊。規定每300人為一牛錄,設牛錄額一人,五牛錄為一甲喇(隊),設甲喇額真(參領)一人,五甲喇為一固山,設固山額真(都統、旗主)一人,副職一人,稱為左右梅勒額真(副都統)。
皇太極繼位後為擴大兵源在滿八旗的基礎上有創建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其編制與滿八旗相同。滿、蒙、漢八旗共二十四旗構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體。滿清入關後八旗軍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駐防八旗。
正黃旗
以旗色純黃而得名。正黃,鑲黃和正白旗列 為上三旗,上三旗內無王,都歸皇帝所親統.兵 是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 至清末,是八旗滿洲中人口最多的一個,下轄92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約3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5萬人
鑲黃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西南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黃色鑲紅邊而得名,鑲黃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內無王,由 皇帝所親統,兵為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 從上三旗中選。清末時的規模是轄84個整佐領又 2個半分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13 萬人。很多清皇室成員都是鑲黃旗.如嘉慶帝的 皇後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貴妃,朝廷的高級官員中 也有不少是來自鑲黃旗的。
正紅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為純紅而得名,正紅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 統。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個旗,規模 為下轄74個整佐領,兵丁2.3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1.5萬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隸正紅旗; 清乾隆年間的大貪官和紳也是正紅旗人。
鑲紅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紅色鑲白而得名,鑲紅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諸王.貝勒 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6個整佐領. 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清光緒帝的寵妃珍妃就是鑲紅旗人。
正白旗
位置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初定,以旗色純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 順治前,上三旗中並無正白旗而有正藍旗,因在 順治初,多爾袞將自己所領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將正藍旗降入下五旗,這以後就成了定製。正白 旗是皇帝親統旗之一,旗內無王,兵為皇帝親兵, 並從中挑選侍衛皇室的成員。清末規模為轄86個整佐領(基本戶口和軍事編制單位,100—300人 為一單位)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 萬人。清末代皇後婉容是正白旗人。
鑲白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白色鑲紅而得名,鑲白旗屬於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親統『而由諸王,貝勒和貝於分統,清末時的規模是84個整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正藍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閃電河流貫, 鄰接河北。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 (1601年),因旗色純藍而得名。正藍旗在順治前與正黃,鑲黃列為上三旗,順治初,被多爾袞降 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親統而由諸王,貝勒和 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3個整佐領又11 個半分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 萬人。
鑲藍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質色為藍色鑲紅而得名,鑲藍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 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7個整佐領又一個 半分佐領,兵丁2.7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5萬人。著名表演藝術家侯寶林先生便是鑲藍旗人,歷史上臭名遠揚的「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後和正直善良的慈安皇太後(也稱東宮)都是。[編輯本段]八旗的建立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中,取得節節勝利。隨著勢力擴大,人口增多,他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黃、白、紅、藍四旗,稱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旗皆純色。四十三年,努爾哈赤為適應滿族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原有牛錄制的基礎上,創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鑲,俗寫亦作廂)。旗幟除四正色旗外,黃、白、藍均鑲以紅,紅鑲以白。把後金管轄下的所有人都編在旗內。正黃、鑲黃、正白三旗,由皇帝自將,稱為上三旗,餘下五旗稱為下五旗。[編輯本段]八旗分類
清朝的八旗分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其中滿洲八旗,蒙古八旗的主體是騎兵,他們的普通士兵分為三個等級,馬兵,戰兵和守兵,軍餉依次降低。普通的滿洲八旗,蒙古八旗男子十歲開始每三年可以參加考試,達標為守兵,享有軍餉,以後每三年可以參加晉級考試,考試合格升入高一級,增加軍餉。馬兵,戰兵和守兵是等級而不管你是否騎馬。漢軍八旗也叫烏真超哈(重裝部隊)其主要是炮兵。[編輯本段]八旗方位
清代的八旗軍,包括八旗滿洲、蒙古、漢軍在行軍、駐營時所居的位置是固定的。據說是依「五行相剋」說制訂的。在《八旗通志》中有如下的記載:「兩黃旗位正北,取土勝水。兩白旗位正東,取金勝木。兩紅旗位正西,取火勝金。兩藍旗位正南,取水勝火,水色本黑,而旗以指麾六師,或夜行黑色難辯,故以藍代之。」根據陰陽五行學說:東方屬木,顏色為青,木能克土;南方屬火,顏色為赤,火能生土克金;西方屬金,顏色為白,金能生水克木;北方屬水,顏色為黑,水能生木克火;中央屬土,顏色為黃,土能生金克水。從五行所屬的顏色和五行相剋的角度講,八旗所處的方位恰恰與五行相剋的方位是一致的:兩黃旗屬土,土能克水,所以在北方;兩紅旗屬火,火能克金,所以兩紅旗位於西方;兩白旗屬金,金能克木,所以兩白旗位於東方;兩藍旗屬水,水能克火,所以兩藍旗位於南方。[編輯本段]八旗制度概述
明朝立法從明代中葉就逐漸散亂,之所以用了一百餘年才最終倒台,實在是因為我們的帝國過於龐大,任何新生的力量都難以一口吞下,神宗萬曆皇帝曾進行了六場戰爭,贏了五場,包括在朝鮮完勝日本,只輸掉一個薩爾滸戰役,這場戰役間接導致滿洲人的興起,並最終統治了整個中國。
滿洲人建立的清帝國通常被認為是一個奇跡。一個只有幾十萬人口民族,竟然征服並牢牢統治了人口將近一億的漢族地區和蒙藏回疆廣袤的面積。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個數字也並不奇怪。實際上如果將任何年代的中華帝國中官僚和貴族人口合計,差不多也是這個比例。換句話說,滿洲人基本上構成了帝國的新的上層金字塔結構,而一個小小的民族能夠實現這一點,其中的奧妙,就在被稱為「八旗制度」的滿洲人組織方式上。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創建的一種耕戰合一的社會組織形態。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創建的一種耕戰合一的社會組織形態。是軍政合一的最高一級單位,因為出征時用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種顏色的軍旗以示區別,所以也稱為「八旗」。後來又將被滿洲人征服的蒙古、漢人編為蒙古八旗、漢八旗,連同滿洲八旗一共三八二十四旗,但其核心還是滿洲八旗。
八旗的上層結構則可以概括為「用血緣粘合地緣,用族權支持政權。」這兩句話是從西周篇直接拷貝過來的,因為他們簡直太相似了。而固山統帶甲喇、甲喇統帶牛錄這樣的組織法則,則是標準的金字塔結構。其實類似的結構在本沸沸整個法制史中出現過不止一次,鮮卑民族的府兵組織,女真民族的猛安謀克,成吉思汗的十戶、百戶、千戶、萬戶,簡直是幾乎任何一個新興民族都靠這樣的模式將自身組織起來,然後才能在戰爭中征服中國大地。因此十七世紀的滿洲人,社會發育程度已經達到西周時期的水平。
從法權結構看來,這又是一個非常怪異的帝國,如同一具陳舊衰老的身軀上「嫁接」了一顆年輕稚嫩的頭顱。滿洲社會經歷著活力四射的青春期,將新學到的中華法系的原則發揚的淋漓盡致。但對中華法系的主體漢族社會來說,卻在「失去大腦」的狀態下被異族帶領著退回到昨天。中華法系的問題並不是如何更有效的回到過去,而是如何面對從組織力量對抗野蠻人的征服到發展工商業經濟的轉變。清帝國的容光煥發阻礙了這一進程,從這個意義上講,清代法制是中華法系發展的重大退步。
1「計口授田諭」、包衣和肉刑:
早期滿洲人將土地理解為河流、森林乃至空氣、陽光一樣是公共物品,建立後金之後,「土地公有」觀念的影響仍然存在,努爾哈赤結合八旗制度,將土地也按人頭平分給八旗民眾。天命六年(1621年),他發布「計口授田諭」,將征服的遼東土地除保留一部分「給我駐扎此地之兵馬「的公田之外,」平均分給,每一男丁五日種糧之田,一日種棉之田。」任何君主進行的均田措施都是有潛台詞的,就是授田的農民負擔支持君主的義務,人頭稅體制總是與均田令如影隨形的出現,北魏、隋唐如此,一千餘年之後的滿洲的大金國也如此,均田之後,「三男丁耕種公田一日,二十男丁內,一人當兵,此二十丁內,一人應役。」
大金國擴張太快,征服獲得大量人口、財富,自身農業生產反而顯得並不重要。加上出關後又迅速融化到土地私有化到了相當程度的漢族社會,因此滿洲早期「均田令」往往不為人注意。其實「計口授田」才是八旗精兵征服關內的物質基礎。入關後的「圈地令」,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國有均分」土地制的延續。
滿洲社會的奴隸現象也比較明顯。努爾哈赤征服女真各部,全體滿洲人也都可以當作是他的家奴,在滿洲人看來,「奴才」有「親近」、「自己人」的含義,因此滿洲貴族在皇帝面前自稱「奴才」,以區別於漢人官員稱「臣」,這甚至是一種特權。不過滿漢平民一般被稱為「諸申」、「伊爾根」,分別是滿語「國人」、「民」的意思,對國家除了編戶義務之外,人身依附尚弱。而完全屬於主人的奴隸則被稱為「包衣」,滿語「家裡人」的意思。滿洲內部矛盾簡單而擴張極快,丁壯奇缺,包衣的待遇還算不差。後來滿洲征服了大片領土,主子們飛黃騰達,奴才們也跟著發跡,混個「庄頭」之類的奴才總管不成問題,因此包衣對主子也很效忠。曹雪芹四世祖曹振彥是睿親王多爾袞家的包衣,直到康熙朝,曹寅還對皇帝自稱「包衣老奴」。這種強烈的人身依附關系也是滿洲內部穩定堅實的原因之一,而這種「主子面前的奴才,奴才面前的主子」的雙重法律地位,也是造成一般社會成員作為法的主體的意識嚴重扭曲的重要原因。
出關以前的滿洲人的法律也向遼夏金元一樣原始簡單。法律基本上是軍法和刑法,財產法和契約法則簡單的可以忽略不計。有人願意將「八旗制度」稱為行政法,我更傾向於理解成社會組織方式,雖然八旗制度的上層規則勉強可以稱為「官制」,但那隻是八旗制度的一個側面。入關前的刑法基本上是部落民狩獵習慣和軍紀的發展總結。滿洲社會自身文化水平非常落後,連成吉思汗《大札撒》這樣水平的民族法典都沒能孕育出來,其罪名散亂無章,主要包括侵犯八旗貴族和汗(皇帝)、逃亡叛逆、殺人盜竊、通姦乃至迷信殺人等。
懲罰犯罪的方法也是典型的野蠻落後。死刑有斬首、燒殺、炮烙、碎屍、淹死等。關外時期滿人始終處於擴張戰爭中,勞力十分缺少,因此沒有流徙等自由刑和勞役刑,個別貴族有「拘禁於空屋子內」的處罰,大多數社會成員則廣泛採用便捷的肉刑和痛苦刑,如鞭責、「打腮」、「貫耳鼻」、「射鳴鏑箭」等,還有餓飯等特色方式。另外輕罪過失也採用納金贖刑的做法,一切都似乎都回到了漢族先民的商周時代。
八旗初建時兵民合一,全民皆兵, 凡滿洲成員皆隸於滿洲八旗之下。旗的組織具有軍事、行政和生產等多方面職能。入關前,八旗兵丁平時從事生產勞動,戰時荷戈從征,軍械糧草自備。入關以後,建立了八旗常備兵制和兵餉制度,八旗兵從而成了職業兵。清定都北京以後,絕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駐在北京附近,戍衛京師的八旗則按其方位駐守,稱駐京八旗,俗稱京旗,實即禁軍。另抽出一部分旗兵派駐全國各重要城市和軍事要地,稱駐防八旗。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如封爵,崇德元年(1636)始定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9等。八旗按引軍旗色定戶籍。 八旗興辦宗室覺羅學、官學等,課其子弟。八旗宗室王公及官兵的婚喪等均有規定。清初定滿漢不通婚,直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才取消禁令,實際上民間早已通婚。[編輯本段]八旗編制
八旗的最小單位是牛錄,設牛錄額真1人;5 牛錄為1甲喇,設甲喇額真1人;5甲喇為1固山,設固山額真1人。牛錄既是一種社會組織,也是作戰時的一個單位編成,每牛錄300戶,每戶出一個壯丁,父死子繼,兄亡弟代,在全軍出動時才有每牛錄300人。一般作戰,每牛錄只有幾十人。八旗的組成是滿洲八旗300牛錄,其中包括約100個已經滿族化的蒙古牛錄,純粹滿洲牛錄僅210個。蒙古八旗129牛錄和漢軍八旗167牛錄。終清一代牛錄的數字增加不多。
據史籍記載,當時編有滿洲牛錄308個,蒙古牛錄76個,漢軍牛錄16個,共400個。此時所編設的八旗,即後來的滿洲八旗。清太宗時,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旗制與滿洲八旗同。八旗由皇帝、諸王、貝勒控制,旗制終清未改。[編輯本段]八旗興衰
八旗的興衰 清軍入關, 滿族人口大量湧入北京及其附近地區。為了安置八旗官兵和閑散人口,清政府進行大規模的圈地運動,八旗官兵因此獲得一部分旗地。兵丁份地大多數靠本人帶同家屬從事耕種,後多迫於生計被典押出去。清統治全國以後,八旗兵丁生計日漸拮據。清王朝雖採取了種種措施,但直至清末,八旗生計問題非但沒有解決,反而陷於貧困的境地。
八旗制度從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清王朝覆滅,共存在 296 年。它是清王朝統治全國的重要軍事支柱,曾為發展和鞏固中國多民族統一的國家、為保衛邊疆防止外來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滿族社會的發展,更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隨著歷史的嬗變,八旗制度中落後的一面也日益明顯,嚴重地束縛了滿族人民的發展,在征戰中的作用也愈來愈小。八旗制度與清王朝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經歷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個歷史過程。
近代史中屢戰屢敗的八旗軍 八旗駐防之制,早在清入關之前即已實行。入關之後,八旗駐防制度更有重大改進,使之在全國構成一個較完整的體系。主要形成以下幾條駐防線:運河駐防線(京師、德州、京口、杭州)、黃河駐防線(德州、開封、西安)、長江駐防線(江寧、京口、荊州、成都)、東南沿海駐防線(杭州、福州、廣州)、此外還有京畿駐防線、關外駐防線、塞外蒙古編旗駐防及甘肅新疆駐防線等等——清廷根據旗民分治的原則,在駐防地為旗人築城別居,或者在城內劃出一角令旗人居住,通常稱之為「滿城」。
八旗軍在近代戰爭史中可以說得上是屢戰屢敗。
一.與洋人作戰
1.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軍進攻滿清軍隊防守的廣州(為八旗駐防點),被道光帝任命為「靖逆將軍」的滿清宗室奕山無力作戰,向英軍求和,交納了「贖城費」六百萬銀元。此後,英軍又攻克了八旗軍駐防的乍浦、鎮江,接著進逼八旗軍駐防的南京,屢戰屢敗的滿清不得不議和,在南京與英方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2.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攻克了八旗駐防點廣州、後進佔八旗駐防點天津、再侵入八旗駐防兵力最雄厚的北京,清咸豐帝逃往熱河。在此期間,滿清政府不得不又與西方列強簽訂了一系列賣國條約。
3.在甲午中日戰爭期間,日軍佔領朝鮮後,渡過鴨綠江侵入滿清老巢東北,多次在野戰中擊敗滿清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吉林將軍長順率領的八旗軍,而且還攻佔了一系列的八旗軍在東北的駐防據地,計有:鳳凰城、金州、海城、岫岩、熊岳、蓋州、牛庄、營口、遼陽、鞍山等地。滿清由於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除了若干喪權辱國的內容外,還含有割讓東北的遼東半島,後經俄、德、法三國干涉,日本放棄佔領東北的遼東半島,但仍向滿清索取贖金。
4. 在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八國聯軍攻陷了八旗駐防兵力雄厚的天津及北京,慈禧太後、光緒帝西逃,八國聯軍又陸續攻陷了八旗軍的駐防地山海關、保定、張家口等,在此期間,沙俄還單獨出兵侵佔了滿清的老巢東北,至此,滿清八旗軍顏面丟盡,之後,屢戰屢敗的滿清政府不得不又與西方列強簽訂了一系列賣國條約。
二.與太平天國作戰
太平天國起義後,太平軍先後攻克八旗駐防要地有南京、鎮江、滄州(曾屠城)、杭州、乍浦、漢中等處;包圍但沒有攻克的有開封、天津、西安等。
在太平天國、捻軍、洪門、回教等一系列反清戰爭中,八旗駐防的烏魯木齊、伊犁曾被伊斯蘭教徒(有外國分裂勢力介入)攻陷、八旗駐防的廣州亦曾被義軍圍困、八旗駐防的西安曾被捻軍圍困。
清廷從各地調動了大批八旗兵參與圍剿太平軍,例如在咸豐三年春,滿清建江南、江北兩大營於大江南北,以圍困天京。
江北大營由滿清欽差大臣琦善節制調遣各路清兵,計馬步兵一萬八千人,值得注意的是,江北大營之將領士兵,大多數為滿洲人,其後增援的尚有蒙古兵。而江南大營最初由向榮統率,據《李秀成自述》指出江南大營圍困天京時曾經「有滿兵數千、漢兵二、三萬之眾」。單從江南、江北兩大營的八旗兵力來看,滿清顯然是下了血本的。
遺憾的是,滿清的寄以厚望的江南、江北兩大營在太平軍不斷的反攻下先後慘敗、最終崩潰了。此後,咸豐帝不得不任命曾國藩為兩江總督欽差大臣節制大江南北各路清軍,從而把消滅太平天國的希望寄託在曾國藩的湘軍之上。
三.與捻軍作戰
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清廷命 僧格倫沁親王為欽差大臣進剿捻軍,僧格倫沁率軍一萬人(其中八旗馬隊3500人、步隊2000人;綠營5000人)。後,由於首次作戰失敗,再從直隸古北口及內蒙古等地抽調八旗馬步隊2300人及綠營1500人增援(此時僧格倫沁部隊八旗馬步隊為7000人左右、綠營9000人左右)。
在四年的征戰中,僧格倫沁部隊中的八旗名將恆齡、副都統格綳額、伊興額、總管伊什旺布等先後戰死;侍郎瑞麟因戰敗被革職、富克精阿、精色布庫等將領因怯戰被軍法處斬。由於連年征戰、損兵折將,到1864年著名的高樓寨之戰前,據說僧軍能戰者僅餘1300人。
1864年在著名的高樓寨之戰中,僧格倫沁部隊全軍慘敗,僧格倫沁本人戰死,雖然清廷沒有公布其被殲總數,但統計此戰前重新得到補充的僧格倫沁部隊共1.36萬人,戰時損失約7000人,其中馬隊近2000人(還有一種說法,僧格倫沁部隊此役共有3萬人,損失1萬人,其中馬隊6000人)。
清廷這支嫡系軍隊覆滅後,自此不得不專依靠漢人的湘淮軍。
四.辛亥革命時期
辛亥革命中,八旗兵駐防的南京、鎮江、杭州、乍浦、福州、廣州、荊州、成都、西安、伊犁等都先後失陷(其中有一些駐防點由於八旗兵放棄抵抗,而被革命軍兵不血刃拿下的、也有一些駐防點的八旗兵由於反抗而被革命軍血腥鎮壓,例如西安)。
武昌起義的消息傳到東北後,東北三省的政要在是否「獨立」還是繼續擁護滿清小朝廷的問題上始終沒有形成統一的意見,最後的折中辦法是把東北三省代表清廷的「黃龍旗」降下來,更換了「黃色旗」,產生了所謂的「國民保安會」,分別由東北三省原來的總督、巡撫擔任會長。雖然尚未算正式「獨立」,卻也在世人面前暴露了滿清無力量控制東北三省的事實。
清未,八旗軍早已經軍政久弛、歲以為常了。就以綏遠駐防的八旗為例,計八旗二十佐、二千馬甲、七百步甲、六十三弁,其中染鴉片煙毒的約十之六七。暮氣沉沉,這樣的軍隊自然不堪一擊,在無兵可用的情況下,清帝不得不宣布退位(實際在辛亥革命時,革命軍並沒有將八旗軍視為主要對手,而是將袁世凱的北洋軍視為主要對手。當然,也有部分八旗軍改練成新軍,例如京師八旗曾挑選部分兵丁交袁世凱仿照北洋常備軍的形式訓練,編入後來被稱為禁衛軍的陸軍第一鎮及陸軍第六鎮中,不過此軍名為禁旅,而將校卻都是袁世凱的部下,實無異袁的私軍)。
——註:文中所述的八旗軍在近代戰爭史中被侵佔的駐防點及結局均引自各類公開出版的通史(例如:上海辭書出版社的《中國軍事史大事記》等)。
八旗軍與太平天國作戰時,江北大營的兵種的記載來源於台灣「三軍大學」編的《中國歷代戰爭史》第十八卷第一三八頁(大陸軍事譯文出版社86年版)。
江南大營的兵種的記載來源於羅爾綱編的《李秀成自述原稿注》一三九頁(中華書局82年版)。
僧格倫沁部隊的人數及被殲人數來源於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捻軍史》(郭豫明著)之二七一頁、三七零頁、三七一頁所引的朱學勤等著的《方略》第八十四卷第三十頁;及《國瑞奏檔》、《薛福成日記》(《捻軍史料叢刊》第三集,第二九二頁);佚名的《山東軍興紀略》也透露高樓寨之戰後,新捻軍「新得官馬四五千」(《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捻軍》之四第九六頁)。
綏遠駐防的八旗的例子來源於羅爾綱先生的《晚清兵志》(中華書局)一七七頁所引的光緒三十年九月庚寅貽彀奏(見《光緒東華繼錄》卷一八九頁)。
禁衛軍的內容來源於羅爾綱先生的《晚清兵志》(中華書局)二一八、二一九頁所引的光緒三十年十一月二十日兵部奏的《籌議變通武備章程謹擬辦法》(見《光緒政要》兵部練兵處陸軍部卷六)、宣統元年陸軍部奏(見《皇朝續文獻通考》卷二四零頁)、同年訓練禁衛軍大臣貝勒載濤等奏(見同上書卷二七零)、宣統二年諭(見同上書卷二百六)、宣統三年七月壬子諭(見《宣統政記》卷三八)、同年命馮國璋充禁衛軍總統旨(見《皇朝續文獻通考》卷二七零頁)。
在人們的口語中,談到清朝八旗制,常常會聽到漢軍、漢八旗說法,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生活在東北地區的女真族人,在明朝時期,由女真民族首領努爾哈赤統率,逐漸強大,於1616年建立了後金國。努爾哈赤把自己屬下的部民,按旗編制組成軍隊,先是四旗,即四種顏色的旗子。後來,人數增多,變為八旗,這便是八旗的由來。滿族人都編入旗內,都稱為旗民,也稱為在旗的。由於滿族全部編入旗下,所以,便出現了凡滿人都是旗人之說。但旗人並不都是滿人,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努爾哈赤、皇太極勢力增大後,把征服的蒙古族人也編入旗內,統歸八旗管轄,被稱為蒙古八旗。後金天命九年(公元1624年),努爾哈赤把征服的蒙古族人編成五個"牛錄",隸屬於滿洲八旗。天聰三年(公元1629年),皇太極把蒙古五牛錄擴編成兩個蒙古旗。天聰九年(公元1635年)又把兩旗擴編成八旗,至此,蒙古八旗出現了。
努爾哈赤進入遼沈地區,大量漢人被掠為奴,編入滿洲八旗之內,成為家內奴或拖克索(農庄)內從事生產的奴僕。同時,為擴大兵源,從為奴的漢人中抽出一些壯丁(規定每20人抽一人當兵),其所需馬匹器械由20名漢人共同出錢購買。其壯丁家為漢軍戶,對漢軍戶有優厚待遇,比如,可以全家遷入努爾哈赤所在的城中居住,以示信任。
皇太極即汗位後,改變努爾哈赤對漢人的政策,不再把被征服地區的漢人編入滿洲八旗人家為奴,編庄別居,減少了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對這些漢人,由投降過來的原明朝官員或後金提拔的漢人官員來管理。
天聰七年(公元1633年)二月,明朝遼東總兵毛文龍被袁崇煥處死,其部下孔有德、耿仲明等率軍從山東登州前來遼東投奔後金。皇太極對他們來投非常重視。當他們來到沈陽城郊時,皇太極在渾河岸邊親自迎接,行滿族特有的抱見禮,可以說是非常之舉。為與滿洲八旗有別,命孔、耿所部使用白鑲皂旗幟,即白旗鑲黑邊,受皇太極直接統轄。這是第一次出現打著有別於滿洲八旗旗幟的漢軍。漢人既然可以編成軍,皇太極決定自己建立漢軍,下令從所屬的滿洲八旗的漢人壯丁中每十名抽出一名,組成一旗漢軍,這是皇太極組成漢軍的開始。隨著軍隊的發展,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即皇太極稱帝改後金為大清的第二年,又分漢軍旗為兩旗。又過五年,崇德七年(公元1572年),把漢軍擴為八旗。至此,漢軍八旗正式出現,成為清朝三軍之一。所使用的旗幟和滿洲、蒙古相一致,即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
由於漢軍編成八旗,所有旗下成員都是旗人,也稱漢軍旗人。因此,應說旗人是由滿、蒙古、漢三族人組成的,而不能說旗人都是滿人。
6. 清代滅亡後,八旗子弟都去了哪裡呢
大都回到故鄉,隱姓埋名,通過改名換姓,回到普通人的生活。「愛新覺羅」大多改成了「金」姓;「瓜爾佳氏」大多改成了「關」姓;「鈕鈷祿氏」大多改成了「郎」姓;「那拉氏」大多改成了「那」和「南」姓。有的家族流散南方,甚至多有改變民族者。
「佟佳氏」大多改成了「佟」姓;「富察氏」大多改成了「富」姓;「馬佳氏」大多改成了「馬」姓;「齊家氏」大多改成了「齊」姓。關曉彤就是滿清皇族。大多都開始過起了平凡人的生活。
也有一部分人移居海外。雖然當時國家很窮,但是,累積著巨額財富的皇室大有人在。這些人為了安全著想。帶著自己的財物,全都移居到了海外。繼續過著自己奢靡的生活。
還有一部分人充當賣國賊。這些人不想放棄自己的皇族地位。投靠其敵人,當了賣國賊。包括前清皇帝溥儀。他之前就想靠著日本想恢復自己的帝位。
還有一種人他們習慣了養尊處優的生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清朝滅亡之後,他們只能通過變賣家產來維持自己的生活。有的甚至,挖自己家的祖墳拿裡面的陪葬品來變賣。當什麼都沒有的時候,只能流落到街頭乞討。
(6)福州清代到民國福州旗人有多少人擴展閱讀:
清代八旗子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是由不同民族共同組成的,除了滿族、蒙古族和漢族外,還有鄂溫克、達斡爾、錫伯等。
清代滿族的軍隊組織和戶口編制制度,以旗為號,分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各旗當中因族源不同分為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滿洲、蒙古、漢軍同屬一旗,旗色亦相同,惟從軍、入仕待遇略有不同。
八旗軍人數最多時有27萬人。八旗人的後代稱八旗子弟,又稱旗人,後多借指倚仗祖上有功於國而自己游手好閑的紈絝子弟。
清末許多「旗下人」都非常會享樂,十分怕勞動。男的打茶圍,蓄畫眉,玩票〔非職業演員從事戲曲表演),賭博,鬥蟋蟀,放風箏,玩樂器,坐茶館,一天到晚盡有大量吃喝玩樂的事情可以忙的。女的也各有各的閑混過日的法門。
7. 關於滿族的資料
滿族是中國55個少數民族之一,據2010年中國人口普查顯示,滿族人口總數為1041萬人,分布以遼寧、河北、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和北京為多。
聚居於東北三省及河北省的滿族農民,主要從事農業,種植大豆、高粱、玉米、煙草、蘋果和柞蠶等農產品和經濟作物,山區特產人參、蘑菇、木耳等。
東北三省城市中的滿族主要從事工商業,散居於全國各地的滿族主要是工人,知識分子也較多。
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滿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滿族文字創立於16世紀末努爾哈赤統一東北各部後。
作為官方文字,滿文一度在全國廣泛使用,留下了大量檔案資料。清中期以後,滿語逐漸被放棄,但在今天東北和北京等地的漢語中,還保留有大量的滿語語音和詞彙。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風俗文化,滿族歲時風俗,多與漢族相近,但又保持著不少滿族特色。
(7)福州清代到民國福州旗人有多少人擴展閱讀:
滿族是個善於博收外來文化並融匯創新的民族,在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風俗文化。
歷史記載,滿族姓氏有600多個,在我國各民族中僅次於漢族。滿族稱姓氏為哈拉(hala)。最初,一個哈拉就是一個穆昆(家族),後來隨著人口繁衍、家族分支與隨任駐防調往別處分化出數個新穆昆。
宋元後深受蒙古族的影響,女真人稱名而不稱姓。清入關後,很多滿洲旗人受漢族文化習俗的影響,用漢字為姓氏,如瓜爾佳氏以音譯改稱為關姓,鈕鈷祿氏以意譯改稱郎(狼),伊爾根覺羅又稱民覺羅,改漢稱為趙。
也有將滿姓漢語音譯的第一個字作為姓氏的,如佟佳氏簡稱佟,馬佳氏簡稱馬,還有圖、德、大、暴、呼、阿、肇、西、布等姓氏,大多數是將原來的滿姓用漢字來進行簡稱。
對此,清統治者十分不滿,多次嚴令禁止,但沒多大效果。辛亥革命後,絕大多數的滿族人普遍用漢字姓,或捏改漢姓,使他人不知其為滿族,以至於今天很多滿族人已經不知道自己的老姓。
滿族先民長期居住在山林地區,崇尚騎射。嬰兒初生時,懸弓箭於門前,象徵他未來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射手。男孩六七歲時,即以木製弓箭練習射鵠,稍長,就騎馬佩箭馳騁山林。
女人執鞭不亞於男子,姑娘出嫁,弓、箭、鹿皮服是必備品,結婚時的天地桌上要插上弓和箭。轎車進門,新郎要射三支箭。
滿族男子頭頂後半部留發,束辮垂於腦後,清入關後強行在全國推廣。女子發式幼年與男孩一樣,稍長,在腦後留辮子,結婚時開臉上頭,戴鈿子。平時,在頭頂盤髻,有架子頭、兩把頭等樣式。
男子的袍褂兩側開叉,腰中束帶便於騎射。其中的「箭袖」(滿語:哇哈)是在窄袖口上接一個半圓形的袖頭,形如馬蹄,俗稱「馬蹄袖」,平時挽起,冬季打獵或作戰時放下以禦寒,放袖子後來成為清朝禮節中的規定動作。
少婦穿寬大的直筒旗袍,天足,著花鞋,有花盆底和船形底等樣式。入關以後,滿漢服裝逐漸趨於一致,男子所服的坎肩等至今仍有沿用,而女子旗袍歷經演變,現已成為我國傳統女裝的代表。
滿族食品也極富特色,「滿漢全席」就是滿點與漢菜融合的精品,乾隆時的滿漢全席已有菜點100餘道。
日常生活中,滿族民間喜歡吃小米、黃米干飯與黃米餑餑(豆包),每逢過節時吃「哎吉格餑」(餃子)。
除夕晚飯吃滿族獨有的白煮豬肉、炙豬肉及糕點中至今猶存的「薩其瑪」等。今天中國北方的餃子、火鍋、酸菜、京味糕點等,均與滿族飲食文化有著淵源關系。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滿族 從「白山黑水」走來
8. 曾經統治中華大地200餘年的滿族人,為什麼南方省份分布很少
曾經統治中華大地200餘年的滿族人,為什麼南方省份分布很少?
根據2010年中國人口普查顯示,滿族的人口數量為1068萬人,約佔中國總人口的0.77%、佔少數民族人口的9.28%。省級行政區中,只有遼寧與河北的滿族人口超過百萬,其中遼寧省為滿族人口的主要集中之地;其他省份只有吉林、黑龍江、內蒙和北京的滿族人口超過十萬;安徽、福建等7個省級行政區只有區區數千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作為大清帝國食物鏈最高等級的滿族人,經歷過200餘年的統治,為什麼沒有遍布中國大江南北呢?
究其原因,要分為三個時期:
1.太平天國時期
太平天國時期,天王洪秀全「嚴種族之辯」,命令凡是太平軍佔領的地方,所有旗人一律格殺勿論。所以在太平天國攻佔過的地方,所有旗人全部遭到滅絕!僅有記載的八旗軍籍的旗兵,就有超過20多萬被殺。1853年3月8日,太平軍包圍南京,僅7日,攻下了南京城。城內自江寧將軍祥厚以下的旗人男女老幼大約有4萬多人,統統被殺,一個不剩。1860年5月15日,李秀成自統數萬太平軍東征蘇常地區。
僅僅用了一個多月時間,除上海之外,蘇南所有地區盡為太平軍攻克,所以旗人,全部被屠。1861年12月29日,李秀成率領太平軍,第二次攻克杭州,直下滿城,沖進滿城的將士將旗兵全部砍光,共殺死旗人駐杭州的1萬名旗兵,將軍瑞昌被迫自殺。太平天國運動就是一場實實在在的民族之間相互屠殺:太平軍所到之處滿人屠殺殆盡,而清軍所過之處,又把參與太平天國的漢民屠殺干凈。
要不然太平天國運動損失的1億人口,是怎麼被送到陰曹地府的?。
2.辛亥革命時期
太平天國失敗後,清廷重新調集旗人進駐南方各據點駐軍。這些駐防的旗人在後來的辛亥革命中,大部分也沒逃出被屠殺的噩運。1911年,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為綱領的辛亥革命爆發,旋即湖南、陝西、江西、山西、雲南、貴州、浙江、江蘇、廣西、安徽、四川以及福建、廣東等省先後宣布脫離清政府而獨立(請注意,這些省市正是現在滿族人口較少的省市)。
由於《揚州十日記》、《嘉定三屠紀略》、《猛回頭》、《警世鍾》等引發民族仇恨和民族色彩強烈的讀物是革命黨人必看的書,所以辛亥革命中革命軍報復旗人的事件也就不足為奇了。而此時的旗人早已喪失了血性,成為任人宰割的羔羊。辛亥首義的武昌城是排滿屠殺最先開始的地方,一位當時在武昌的外國傳教士描述了當時的屠殺情形:街上躺著近萬具旗人男女的屍體,死的很慘,其中800多具單獨放在一扇大門外......。
西安、荊州、杭州、廣州、南京等地都發生過大規模民族報復行動,逾十萬旗人被殘殺。
辛亥革命中屠殺旗人規模最大的要數發生在陝西省西安的排滿流血事件,當時清廷駐防在西安的兩萬多名旗人及其家眷不分男女老幼全部被屠殺。在太原,旗人居住的防地城門洞開,蜂擁而至的革命人士把來不及逃跑的旗人全部屠殺殆盡。在福州、杭州、南京、蘇州、江陰、廣州、寧波、成都、洛陽還有其他一些城市,都有旗人被大規模屠殺的記載。
「當時杭州、河南等地,革命人士把砍下的旗人人頭扔進井筒子里,一個一個的井筒子,填得滿滿的??」(《李提摩太在華回憶錄》)。湖北荊州一直以來都是規模較大的旗兵駐防兵營,是滿清控制中國的重兵所在地之一。1911年10月18日晚,唐犧支宣布起義並光復宜昌。
為減輕清軍對武昌的壓力,鞏固長江上游地區,唐於1911年11月19日兵分四路直逼荊州,戰至25日,革命軍先後奪取八嶺山、萬城堤、秘師橋、梅槐橋等外圍陣地,進逼荊州城,對清軍形成包圍之勢,並切斷清匪軍物資彈葯供應。革命軍對荊州百姓的布告中說:「尚望我父老釋此疑團,處以鎮定,坐看我部指日破城。破城之日,誓當掃盡腥穢,與我父老共登望江亭痛飲一觴,以泄我黃帝子孫二百餘年之積憤,我父老其拭目俟之。
」7日,湖南西路安撫王正雅、安襄鄖荊招討使季雨霖來援,革命軍軍威更盛。一舉發動總攻將滿城攻破,10日,清軍八旗左副都統恆齡自盡,13日,清八旗將軍連魁被迫投降,因為其曾殺害革命黨人和無辜漢民,革命軍立即將其斬首,棄屍於馬河,1911年12月16日,革命軍唐犧支所部佔領荊州城,將駐防荊州滿城2萬5千名旗人殺得所剩無幾。
廣州旗人迫於革命軍武力,主動向革命軍投降,並宣布和清政府脫離,後人叫「和平易幟」。他們放下武器、脫掉軍裝、走出八旗軍營。但是這些旗人依舊沒有逃脫被屠殺的命運,由於滿清政府兩百多年實施的民族壓迫政策在民間積怨太深,辛亥革命後的一段時間里,雖然政府一再制止屠殺無辜旗人,但這部分投降的旗人仍有大部分被殺害。所剩的紛紛逃離營地,到廣東的鄉下隱名埋姓、改稱漢族。
由於喪失了朝廷供給的生存來源,這部分旗人最後又不得不淪為乞丐或娼妓以度日,當時廣州近郊的城鎮,盛行的「旗人妓女」即源自於此。當時被國人稱為滿洲第一才子的端午橋也在四川資洲被革命軍處死。
辛亥革命時期,由於革命勢力各自為政,沒有統一的政令和指揮,在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和政令統一前的這段權力真空階段,各地革命軍和民間反清組織在「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革命浪潮中,全國性的排滿屠殺一直在持續,後來才在中央政府的一再強力制止下停止。清朝滅亡後,旗人因為歷史上對其他民族的壓迫而遭受歧視,由於害怕被清算,他們很多都改為漢姓或隱瞞民族身份,改稱漢人,比如清朝的皇族愛新覺羅家族也改漢姓為金。
所以有一部分滿人沒入漢族的大血統之中,隨著那一代人的消亡,他們的子孫後代也不知道自己的滿人血統了。
而部分滿族人放不下自己的民族,隨著中華民國的成立,成群結隊逃亡至東北老家,希望東山再起,然而等待他們的將是更殘酷的噩夢。
3.偽滿洲國時期
1931年東北淪陷後,東北人民包括旗人遭受了日本長達14年全面壓迫與殖民統治,稍有反抗便遭屠殺。不要以為偽「滿洲國」帶有「滿洲」二字就覺得滿族人在東北地位很高。事實正好相反,對於日本人來說,絕對不允許溥儀這些滿洲遺老遺少發展壯大自己。所以對滿族人更是血腥鎮壓。
在後來暴露的部分零星資料來看,日本人對東北旗人的鎮壓極其嚴酷,如撫順平頂山大慘案就有旗人3000多人被日軍殘忍屠殺;旗人聚居的鳳城白旗村,273戶人家被強迫出勞工近300餘人,占總勞動力的60%左右;外和睦村不足50戶,就有50多名旗人青年被強迫無償勞役,這些人在日本人的殘害下幾乎全部死亡??這樣的列子在日本對長達14年的殖民統治下,舉不勝舉。
由於日本的嚴密封鎖和戰敗後銷毀證據,我們現在知道的這些屠殺旗人的事件,只為冰山一角。但是不管怎樣,日本人削弱滿人的力量,防止其做大擺脫日本的管理是不爭的事實。
1949年,新中國成立,國家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和優待政策,滿族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享有了平等的權利,很多以前隱瞞民族身份和改名換姓的旗人又改回了民族身份。但是由於這歷史上經歷了這三個龐大的民族迫害,滿族人的數量已經不是康熙乾隆年間可比了。
而且那些生活在南方的滿族人,也不敢也不想改回滿人的身份,一則「鐵桿莊稼」已經不復存在,改回來毫無意義;二則害怕總有一天清算報復;三則隨著上一代人死亡,下一代早已不知道自己的民族了。所以這部分滿族人已經徹底融入中華民族的大血統之中了。
9. 急需:福州地名的資料!!!!!!!
福州地名浩繁而有趣,一九八0年普查資料,福州地名計有4260多條。《七閩現代骨董錄》載.過去福州民間把地名串編起來的,「進京路引」,這里不妨摘錄一段:「青圃藍圃慢慢行,烏龍過江三角埕,黃山城門鄉下路,後琯直達白湖亭,下渡紅牆十錦廟,梅塢過嶺倉前橋,中洲大橋設稅館,中亭街魚貨兩邊排,小橋左邊排水果,安民崎頂掛退衣,橫街幾家酒米店,惠澤境內剔棕毛,文山橫山吉祥山,吉祥山下鑄銅鑼,茶亭粉店多熱鬧,福德橋邊祖廟前,洗馬六柱九仙鋪,斗中街一派制頭梳,月爿池幾家銅鈷店,闖進南關一座城……從南到北一直念到省外。通過這段,「路引」,我們對解放前福州地名和市貌可略見一斑。
有人利用福州地名串成對聯,譜寫詩詞和對子,如:「竹橫前後嶼,柳倒大小橋」。上聯嵌竹嶼、橫嶼、前嶼、後嶼等四個嶼名,下聯列柳橋、倒橋、大橋、小橋等橋名。又如,「路有東、北大,街分上、下杭。藤結上中下,門辟東西南」。分別點出東大路、北太路、上杭街、下杭街、上藤路、中藤路、下藤路.東門街、西門街和南門街。這類聯對既饒風趣,又便於記憶。
pppp有的單個地名也可配成有趣的對子,如:蛇山對猴嶼,碗弄對桶
街,鳳凰池對麒麟弄,野貓弄對春牛亭,白鴿樹對鯉魚廟等等。
至於用數字命名的地名,也是遍及各處,如一真庵、二橋亭、三叉街、四寶園、五柱廳、六印路、七間里、八角井、九獅廟、十錦祠。
pppp福州地名和店名多冠以「三」,「三」字在福州話中和「生」同音,是吉利的字眼。如,福州戲班有「三賽樂」,澡堂有「三合泉」,布店有「三多」,點心店有「三成炳」、「三成協」,地名有:三坊七巷、三叉街、三保街、三角井、三門里、三合弄、三條檔、三角池、三牧坊、三座排、三民里、三縣洲、三穿井、三興弄、三通橋、三和巷、三官堂、三角坂、三捷透、三邊洲、三一弄、三座厝、三官巷、三眼井、三角埕、三門橋等。
ppp更有意思的是,民間還常利用地方特點編成歇後語來說明生活中某些現象,例如:「烏尾里推刀——推到底」,(指責推辭責任的人)「下渡尾迎神——好看在後」,「黃巷逐豬——兩頭跑」,「鼓樓前拾柴屑——自幼結識肝膽兄弟」,「聖君殿水—一雙頭潮」等等。這些都已成為福州人民的口頭語。
福州,福建省省會,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全省水、陸、空交通樞紐。三山傲首挺立,閩江穿流城區,白塔、烏塔,兩塔對峙,構成榕城獨特的「三山兩塔一條江」的城市格局,天造神設、山水靈秀、氣勢非凡,素有「東南都會」」福地寶城」之美譽。 福州,現轄五區二市六縣(鼓樓、台江、倉山、晉安、馬尾五個區,福清、長樂兩市,閩候、羅源、連江、平潭、閩清、永泰六個縣)全市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人口580萬,其中市區面積1043平方公里,人口143萬。
福州是座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城。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踐後裔無諸(受封為閩越王)在此築城建都,稱為「冶城」。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北有福山」,始稱「福州」。唐末五代時,閩王王審知擴建夾城將風景秀麗的於山、烏石山、屏山圍在城中,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三山」也就成了福州的別名。因王審知受封閩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中的「閩國」,定都於福州,從此,福州便有了「閩都」之稱。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張伯玉,發動市民廣植榕樹後「綠蔭滿城,暑不張蓋」,又得「榕城」之美稱。
福州素有「海濱鄒魯」之美譽。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著歷代英才。他們中有五代開閩的王審知,南宋愛國名相李綱,近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啟蒙思想家嚴復,文學家林紓,辛亥革命烈士林覺民,海軍元老薩鎮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謙等等,僅宋、明、清3個朝代,福州籍進士達3632人,其中狀元7人,位居全國各州府的前列,近現代名人燦若繁星,舉不勝舉。福州又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從清朝到民國先後13任海軍總長、次長、總司令為福州人囊括。1991年,國家對近現代中國傑出專家學者所作的統計中,福州籍53人,中科院福州籍的學部委員、院士47人,均列全國各城市的前茅。
福州名勝古跡眾多,旖旎多姿的自然景觀與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互相融合、交相輝映。至今許多文物名勝古跡仍完好無損。據普查統計,已發現古遺址、古建築、古墓群等各類文物點4497處。其中有新石器時代遺址81處;商周遺址67處;宋至清代木構古建築2040處。唐至清代的古塔、經幢64座,古橋354座。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保護單位54處。著名的文物有:建於1000年前的我國長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構建築華林寺,立於1000年前的,被譽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賜琅峫王德政碑」,距今1200多年,被稱為書法藝術「世寶」的唐篆書法名家李陽冰親書的烏石山摩崖石刻,閩候縣曇石村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遺址等。
福州臨江吻海,閩江橫貫城區,年均徑流量600多億立方米,海洋面積近1.2萬平方公里,水產魚類620多種,是全國三大海水養殖基地之一。海岸線長達1137公里,有可建萬噸以上泊位的天然良港10多處。福州與台灣島一水相連,東澳港至台灣新竹僅70海里。馬尾港距香港488海里,距上海433海里,是溝通中國與亞太地區的海上樞紐。歷代到海外謀生創業者眾多,如今已有250多萬僑胞分布在世界各地。歸僑、僑眷和港澳眷屬近百萬人,在台灣地區有60多萬福州鄉親。
福州氣候宜人,綠樹長青,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全年無霜期326天,年平均日照1700-1980小時,相對濕度77%。年平均氣溫為19.6℃,最時是1月份平均氣溫為10.5℃,最熱時是7月份平均氣溫為26.8℃,年平均降水量1342.5毫米。農作物一年三熟,四季瓜果飄香,四時蔬菜紛呈。福州山地佔80%,森林資源十分豐富。
福州是沿海對外開放城市,也是一座獨具特色的旅遊城市。自然資源和旅遊資源豐富,山水特色凸顯,左旗(旗山)、右鼓(鼓山)、北蓮(蓮花峰)南虎(五虎山)拱衛,盆地面積1440平方公里。閩江橫陳,吉祥山、煙台山、高蓋山、五虎山逐案抬升,烏石山、於山分列左右。白塔、烏塔各置東西,晉安河、白馬河如蛟龍出水,以屏山為珠,呈「雙龍戲珠」之勢。福州的第一勝景鼓山,國家級重點佛教寺院西禪寺早已蜚聲海內外。市區的西湖公園、左海公園、森林公園、溫泉公園、鱷魚公園各具特色,景色千姿百態。郊縣平潭海壇度假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還有省級風景名勝福清石竹山、連江青芝山、永泰青雲山、閩候十八重溪等等。這些名山秀水風景如畫,與悠久的歷史,多彩的文化相映生輝,吸引著無數中外旅遊觀光者。
福州民間工藝久負盛名,傳統的工藝品脫胎漆器、角梳、紙傘被稱為「福州三寶」。具有1500多年歷史的壽山石雕和200多年歷史的脫胎漆器名揚中外,與軟木畫被稱為「榕城三絕」。還有歷史悠久的閩劇和評話,古典十番、福州尺唱等傳統藝術。而以福州菜餚為代表的閩菜,是我國八大菜系之一,名菜「佛跳牆」名揚海內外。魚丸、太平燕、鼎邊糊、線面等是獨具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福州還是全國三大溫泉區之一,溫泉分布在方圓約9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這在國內外大中城市中也是罕見的。
福州為何稱「都」呢?原來,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時期,王審知隨兄王潮從王緒起兵南下入閩,於公元893年攻下福州城,後於梁太祖開平三年(909年)受封為閩王,建立閩國。因首都定於福州,從此福州便有「閩都」之稱。
此外,福州在我國歷史上還曾兩次被作為臨時首都。一次是宋代末年,即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攻陷了當時南宋政權的國都臨安(今杭州),恭帝趙顯及太後均被元兵俘虜,其兄趙昰於五月一日在福州登基,稱端宗皇帝。當時的福州成為臨時首都,改年號為「景炎」。但是,還不到半年時間,元兵又從浙江向福州進軍,十月攻破邵武城,經南平而下,於十一月逼近福州。當時閩府尹王剛中開城門投降,端宗皇帝從海路逃往廣東。
第二次福州被臨時定都的是在明代末年,即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五月。明朝的南都(今南京)被清兵攻陷,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孫朱聿鍵從杭州入閩,被奉監國,於是在福州稱帝,改紀元為「隆武」,這就是南明王朝的「隆武皇帝」。同時改福建為「福京」,把福州的布政使官署作為皇帝行宮,並封一批文武官員要職,猶如京城規范。其中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受封為「平虜侯」,鄭成功賜為國姓(朱)。但不久,鄭芝龍叛變降清,形勢逆轉。仙霞嶺重關百里無一兵把守,隆武皇帝見勢不妙,決定離開臨時首都福州,經南平轉閩西。第二年,清兵攻入閩北建寧縣,並直驅南平,朱聿鍵皇帝倉卒逃往長汀,這年八月(1646年)他與愛妃曾氏皆被俘而死。
福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歷代以來它有十二個別稱:分別是「閩中」、「晉安」、「鳳城」、「三山」、「長樂」、「榕城」、「天興府」、「福安」、「閩海」、「閩州」、「泉州」、「左海」等。
「閩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全國為三十六個郡。七年後又增設四個郡,其中福建叫「閩中」,治所在福州,所以古人廣義上稱福建為「閩中」,而狹義上則稱福州為「閩中」。唐朝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杜荀鶴(846-904年)池州石埭人(今安徽太平),他旅居福州時留有一首描寫福州秋天的詩,題目就叫《閩中秋思》:「雨勻紫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聲;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圖畫不堪行。」說明當時福州稱「閩中」,秋色如畫,但一千多年前交通不便,故詩的最後稱「不堪行」。
「晉安」:魏晉南北朝時,晉人紛紛避戰亂從中原入閩,始稱「八姓入閩」,不少望族定居於福州今東門晉安河兩岸,故此時福州別稱「晉安」。
「鳳城」:晉代地理學生郭璞為福州勘察新城,擴大范圍。他在《遷城記》中說,福州「其城形狀,如鸞如鳳」。於是福州被人視為「鳳城」,如今福州許多地名還都帶「鳳」,如西門的「鳳凰池」,工業路一帶的「大鳳山」、「小鳳山」,東街有「鳳凰坊」,東門有「鳳邱山」,宋代朱熹在福州書有「鳳邱鶴林」,清代三牧坊有「鳳池書院」等。如今在閩江二橋南端聳立著一座「鳳鳴三山」的雕塑,象徵福州的南大門。
「三山」:唐末五代,福州城范圍進一步擴大,把屏山、烏山、於山圈入城內,故此後福州便有「三山」之別稱。如今海外福州籍華僑聚集地行會組織仍稱「三山會館」。
「長樂」:公元933年,「開閩始祖」王審知死後,他的兒子王延鈞在福州稱帝,國號「閩」,改福州為「長樂」,所以這一歷史時期的「長樂」不是指今天的「長樂市」,而是指福州。
「榕城」:宋代治平年間,福州太守張伯玉發動居民「編戶植榕」,於是「綠蔭滿城,暑不張蓋」。從此福州開始有「榕城」的別稱。
「福安」:南宋末年,元兵揮戈南下,民族英雄文天祥護送益王趙昰入閩,在福州建立臨時「國都」,將福州改為「福安」。 「天興府」:明代末年,即弘光元年(1645年),明朝國都南京被清兵攻陷,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朱聿鍵從杭州入閩,在福州稱帝,改年號為「隆武」,稱福建為「福京」,福州為天興府。
「左海」:清代福州又有「左海」之別稱,因為我國古代地名以東西方位而定,以東為「左」,以西為「右」,福州位於東海之濱,故稱「左海」。清末福州城曾聳立有一座石牌坊,上書「左海流芳」四個大字,以示福州人才輩出。林則徐紀念館的大門左邊上書「左海偉人」,原北京市委書記處書記、《人民日報》社長拓是福州人,他常用「左海」筆名發表文章。
「閩州」與「泉州」:唐代初年福州曾叫過「泉州」,但時間很短,到了唐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改「泉州」為「閩州」,把「泉州」這個名稱移給了現在閩南的泉州,直到唐代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改「閩州」為「福州」。
「閩海」:辛亥革命後,廢除舊府建置,改福州為「閩海道」,於是出現了「閩海」之別稱,它包括福州話流行的長樂、福清、閩清、永泰、連江、古田、屏南、羅源、閩侯、平漂等十個縣市,故在海外有「閩海十邑」之稱。
福州民間長期以來流傳「三山現,三山藏,三山看不見」的民謠。其中「三山現」指屏山、於山、烏山。這三山呈三足鼎峙於今八一七路的中軸線上,十分顯目,所以稱「現」。 而「三山藏」與「三山看不見」則向無定論,一般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根據清代林楓《榕城考古略》載:羅山、芝山、丁戊山為「三山藏」;靈山、鍾山、玉尺山為「看不見」;二說是根據明代何喬遠《閩書》載,以羅山、冶山、玉尺山為「三山藏」,以龍山、芝山、鍾山為「看不見」。不論哪種說法,其「藏」與「看不見」的三山,均系「三山現」(屏山、於山、烏山)的支脈,有的如崗阜,有的似山坡,隨著歷代道路的拓寬與民屋建築的稠密,這些小山或被削平,或被遮擋,以致變成「藏」與「看不見」了。現將它們的遺址介紹如下:
羅山,在今南門協和醫院後的一座小山崗。
冶山,在今鼓屏路省衛生廳後的小山。
玉尺山,又名閩山,在今光祿坊省高級法院圍牆內。
龍山,又稱靈山,在今鼓樓七星井巷內。
福州至今還保存了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就已經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這些坊巷中最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區和「朱紫坊」街區了。 「三坊七巷」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胸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塔巷、宮巷、吉庇巷。在這居民區內,坊雹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結構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築界喻為一座龐大規模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佔地40公頃,人口約1.4萬人,現有古民居268幢。
福州自漢始,先後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擴展,整個布局,以屏山為屏障,於山、烏山相對峙,以南街(八一七路)為中軸,兩側成坊成巷,講究對稱,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條街。
「三坊七巷」形成於唐王審知羅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政冶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居城南,同時強調中軸對稱,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牆,這些居民成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這個街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曲線山牆、布局嚴謹,匠藝奇巧;不少還綴以亭、台、樓、閣、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觀於一體。許多民居的門窗漏花採用鏤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豐富的圖案雕飾,精巧的石刻桂礎、台階、門框、花座、柱桿隨處可見,集中體現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藝和特色,被建築界譽為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民宅沿襲唐末分段築牆傳統,都有高、厚磚或土築的圍牆。牆體隨著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線形,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俗稱馬鞍牆。牆只作外圍,起承重作用全在於柱。一般是兩側對稱,牆頭和翅角皆泥塑彩繪,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獨特的牆頭風貌。宅院有一進或多進,每進都有大廳、後廳、正房、後房、左右披榭、前後天井。天井是福州傳統民居的又一特色。它由廳、榭的敞廊圍繞構成矩形空間,為宅內交通樞紐,並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氣流暢,排水便利。室內的門、窗也與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窗以雙層通長排窗為多,底層為固定式,上層為撐開式或雙開式。正房的主門朝大廳敞廊,多為4開式,門上雕有豐富的圖案花飾,以增添大廳的氣派。
「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人傑地靈,出將入相的所在,歷代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里走向輝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當年的風姿和榮耀。
衣錦坊
衣錦坊是三坊的第一坊,舊名通潮巷。據清《榕城考古略》記載:宋朝的「陸蘊、陸藻兄弟典鄉郡居此,名祿錦,後王益祥致江東提刑任,更名衣錦。」宋時稱「祿錦」,明朝更為「衣錦」,其實都是說坊內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現在衣錦還鄉,榮耀鄉里,所以坊名也改過去稱「通潮」,則是因為這個地方是水網地區,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里去。
文儒坊
三坊中的第二坊為文儒坊。文儒坊這個名字宋時就有了。據《榕城考古略》載,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鄭穆居此,改今名」。鄭穆任國監祭酒,是國家最高學府的重要官員,從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將張經,清代名將福建提督、台灣總兵甘國寶也居住在這里。清代飲譽全國的「民進士」之家(五代都中進士)陳承裘故居也在坊內。陳承裘的長子就是清宣統皇帝老師陳寶琛。清代的著名詩人、《石遺室詩話》作者陳衍的故居也在坊內,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內有光華閣是為入室弟子課業的地主。陳寓隔壁是現代著名法學家柯凌漢教授的住宅,這條坊就因歷代文儒輩出而聞名。
光祿坊
光祿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寧時,光祿坊內有一座法祥院,俗稱「閩山保福寺」。當時曾任過光祿卿的福州郡守程師孟時常到此吟詩游覽,僧人就刻了「光祿吟台」四字於石上。為了感謝僧人,他吟了一首詩:「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台,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光祿坊的名字就從此而來的。
光祿坊 原名玉尺山,又名閩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
閩山保福寺遺址
楊橋巷
楊橋巷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條巷。楊橋巷古名登俊坊蒼,因西能楊橋而改名。在楊橋路與南後街交叉處的林姓大宅,是林覺民烈士生前的住處,這一烈士故居,後來賣給作家冰心的祖你謝鑾恩。冰心小時候新加坡在這里住過,好居《我的故鄉》中,亦對故居有生動的描述。巷道擴大為道路後,林覺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有相當部份被保存下來。
郎官巷
郎官巷,在楊橋巷南,南後街的東側,巷的東頭通福州市內鬧區八一七北路東街口。 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據清《榕城考古略》載:宋劉濤居此,子孫數世皆為郎官,故名。宋代詩人陳烈原籍長樂,遷居福州時也住在郎官巷。 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內。郎官巷西頭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對聯:「譯著輝煌,今日猶傳嚴復宅;門庭鼎盛,後人遠溯劉濤居。」
塔巷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東能八一七北路鬧市區,西能南後街。據《榕城考古略》載:「舊名修文,宋知縣陳肅改名興文,後改文興。今呼塔巷,以閩國時建育王塔院於此也。」此大塔位於巷北,並有塔院看管,被視為福州文運興盛的象徵。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還在,以後未見記載。清代在巷內砌造半片的小塔,作為古跡紀念。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門之上。 塔巷舊有旌孝坊,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傳有一首贊譽他詩曰:「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灑幽人。」至今仍傳為美談。
黃巷
黃巷在塔巷之南。隔著南後街,與衣錦坊東西相聯。據志載。晉永嘉年間(307-312的)中原黃姓人家避亂入閩,落戶在此,故稱黃巷。唐代崇文館校書郎黃璞退隱歸居這里,黃巢兵入福州。「以璞儒者戒無毀,滅炬而過。」宋代崔大夫及第,一度改名新美坊,後稱新美里。明代侍郎薩琦亦居此巷。巷內有一「唐黃璞居」石碥,50年代初期還有人見過。
安民巷
安民巷位於黃巷之南,隔著南後街與文儒坊相對,安民巷舊名「錫類坊」,它改名「安民」,與黃巢入閩有關。據《福州地方誌》載:「因唐代農民起義軍黃巢入閩時,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
宮巷
宮巷在安民巷之南,東西兩端分別一八一七北路和南後街相接。據清《榕場面考古略》載:「舊名仙居,以中有紫極宮得名。後崔、李二姓貴顯,更名聚英達,明得改英達。」
中亭街
這是一條富有傳奇色彩的商業古街。
這老福州人的心目中,中亭街就像一種商業象徵,時刻都在牽動著榕城關注的目光。
「擠得就像中亭街」——福州人至今仍流傳的這句口頭禪,形象地道出了這條古街的千載繁華和其特有的商賈氣息。
當城市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讓中亭街的商業地位漸漸為榕城人所淡忘的時候,世紀之交的一項浩大工程,再度讓這條古街成為榕城百姓矚目的焦點。
緣於宋代的中亭街是福州商業史的驕傲。當已經衰敗、破舊的中亭街即將揩去千年歲月風塵的時候, 我們不禁要為福州改造中亭街的浩大工程而歡呼。面對市場經濟的大潮,面對殘酷無比的市場競爭,我們不禁又為中亭街能否復興千載繁華而憂思。我們知道,中亭街的再度輝煌,僅有歷史的沉澱和恢宏的建築是遠遠不夠的。她同樣需要准確的商業定位並歷經變幻莫測的商場洗禮。 畢竟,中亭街首先是商業街而不是觀光街。它的氣派和恢宏,並不一定與客流量成正比。
還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狼煙四起的榕城商界,再也不是靠某種地利或環境就能創造商業神話的時代。更何況,現在不少福州人還有購精品、名品到鼓樓的消費習慣——位處台江區的福州亞細亞購物廣場的沉淪,曾經讓福州不少商人發出「台江開不了高檔商業城」的感嘆。
大手筆的中亭街能否從此扭轉「乾坤」,一雪台江商界的「不白之冤」?
參考資料:http://www.2xy.cn/7cd_cn.asp?ArticleID=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