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有多少新城
擴展閱讀
杭州養什麼動物 2025-05-10 21:17:50
天津增值稅發票多少錢 2025-05-10 21:16:46

福州有多少新城

發布時間: 2022-05-22 18:05:08

A. 福州市規劃「一核心、兩新城、三組團、三軸線」各部分所承載的功能是什麼

1. 規劃期限:本規劃期限為2011-2020年,其中:近期:2011-2015年;遠期:2016-2020年;遠景:2020年以後。
2. 城市發展目標:福州市發展目標為「開放文明、和諧幸福、濱江濱海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把福州建成為「經濟繁榮的中心城市,生活舒適的宜居城市,環境優美的山水城市,人文和諧的文化名城」。
3. 城市規劃區:福州市城市規劃區包括福州市區、長樂市、連江縣和閩侯縣南部11個街道鄉鎮(白沙鎮、甘蔗街道、荊溪鎮、鴻尾鄉、竹岐鄉、上街鎮、南嶼鎮、南通鎮、祥謙鎮、尚干鎮、青口鎮),以及永泰縣葛嶺鎮、塘前鄉,羅源縣松山鎮、碧里鄉。規劃區面積4792平方公里。
4. 市域人口規模預測:福州市域總人口:2010年711.5萬人,規劃2015年為800萬人,2020年為890萬人。:福州市域城鎮人口:2010年440.8萬人,規劃2015年為552萬人,2020年為668萬人。
5. 城鎮化水平預測:福州市城鎮化水平:2010年為61.95%,規劃2015年為69%,2020年為75%。
6. 市域空間結構:規劃福州市域形成「一區兩翼、雙軸多極」的空間結構。一區:福州中心發展區。兩翼:南翼發展區和北翼發展區。「南翼」即福清和平潭,應充分利用豐富的港口資源條件,發展港口工業及其它臨海重工業,建設成為福州市乃至全省的重要產業基地。「北翼」即羅源和連江部分地區,應該依託台商投資區擴區的優勢、重點發展以能源工業為主的臨港工業基地。雙軸即沿海發展軸和沿江發展軸。多極:福州市其它經濟增長極,「多極」包括永泰縣城以及福州西部山區(主要指永泰、閩清、閩侯)的中心鎮,永泰縣城承擔一定區域內服務中心和經濟增長極功能。中心鎮重點承擔鎮域及其相鄰地區服務中心和產業集聚區功能。
7. 市域產業布局:市域形成羅源灣能源原材料產業基地、馬尾—長安電子信息、先進製造業基地、海西福州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青口汽車產業基地、長樂空港動漫和IT產業基地、長樂汽配紡織產業基地、松下港糧油食品加工產業基地、福清光電等先進製造業產業基地、江陰灣臨港產業基地共九大產業基地。
8. 城市性質:福建省省會、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心城市之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濱江濱海生態園林城市。
9. 城市職能:省會、先進製造業基地、現代服務業中心、交通物流中心、商務商貿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文化教育中心、旅遊會展中心。
10. 城市人口規模:中心城區城市人口規模:2015年為346萬人,2020年為410萬人。
11. 城市用地規模:福州中心城區建設用地規模:2015年為300平方公里,2020年為378平方公里。
12. 中心城區空間結構:構建「一核心、兩新城、三組團、三軸線」的城市空間結構。一核心:鼓樓、台江、晉安區。兩新城:南台島、馬尾新城。三組團:包括荊溪組團、上街南嶼南通組團、青口組團。三軸線:包括傳統城市服務軸、城市東擴發展軸、城市南進發展軸。傳統城市服務軸:指沿八一七路、五一五四路一直延伸至南台島的南北向傳統軸線,承擔商業服務、行政辦公、文化體育等綜合服務功能。未來跨越閩江延伸至烏龍江沿岸。城市東擴發展軸:指承接傳統城市服務軸向東部濱海延伸的區域發展軸,串聯中心區、三江口片區以及長樂城區、濱海新城,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區域服務產業軸。城市南進發展軸:指承接傳統城市服務軸向南部延伸的發展軸,串聯中心區、上街南嶼南通組團,以科技研發、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為主的區域科技發展軸。
13. 空間管制區劃:根據資源環境、工程地質和城市安全條件,結合城市可持續發展目標,將中心城區范圍內的用地劃定為禁建區、限建區、已建區和適建區,並加強對四區的空間管制和建設引導。
14. 工業用地布局規劃:規劃中心城區內集中形成七個產業集聚區。即晉安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馬尾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青口汽車產業集聚區、亭江先進製造業集聚區、荊溪先進製造業集聚區、上街南嶼南通科技研發產業集聚區、福州西部創意創新產業集聚區。
15. 物流用地規劃:規劃中心城區內集中形成四個物流中心,即馬尾港口物流中心、杜塢物流中心、青口物流中心、南通物流中心。
16. 住房保障與居住用地布局:居住用地按照核心區、新城(南台島新城、馬尾新城)及組團(荊溪、上街南嶼南通、青口組團)、軌道沿線地區以及其他地區等四個地區進行布局,分別採取差異化的規劃對策。核心區:以存量改造更新為主、增量開發建設為輔,適當疏解鼓樓、台江舊城區居住人口。對舊居住區和城中村進行環境綜合整治和改造,配建適量的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新城及組團:在滿足產業所需的居住功能的基礎上,提升生活配套水平,承擔周邊區域的居住需求,增加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供給。軌道沿線地區:採取高密度開發,鼓勵居住與其它適宜功能混合布局。優先提供面向中低階層的普通商品住房。其他地區:承擔本地區就業崗位的居住職能,緊湊布局,集約利用土地。
17. 城市公共服務中心:市級中心,以八一七路、五一、五四路南北軸線和閩江兩岸東西軸線為核心,結合老城歷史風貌的保護,保持和發揚傳統特色,形成與商務、旅遊、休閑相結合的輻射全省的商貿服務中心。新城中心:南台島新城中心位於南台島南側,利用義序機場搬遷建設契機,培育行政辦公、商業商務、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職能,優化核心區與南台島傳統城市服務軸的服務能級,成為中心城區向南跨越閩江發展的重要培育中心;馬尾新城中心,位於閩江沿岸,承擔福州服務沿江功能。整合空間資源,優化城市環境,塑造新城形象,打造高品質的濱江商務辦公、文化旅遊等公共服務中心。組團中心:荊溪組團中心位於荊溪鎮區,提高服務能力,優化城市環境;上街南嶼南通組團中心:位於浦上大橋南、灣邊大橋以北,結合大學城、科技產業集中區建設,重點建設現代商業設施,完善教育、醫療等公益性服務設施,同時吸引企業總部或區域性分支機構入駐,配套建設商業、文化、體育休閑設施,構築烏龍江南岸核心服務地區;青口組團中心:位於青口、祥謙鎮區,提高服務能力,優化城市環境。
18. 綠地系統結構:按照「兩江潤城、碧山環城、水鏈織城、青峰綴城」的規劃理念,構築「一環八楔、兩帶一網、十一山多園」的綠化體系,形成以點帶線,以線連面,「點—線—面」結合的綠化系統。「一環八楔」:中心城區周邊青山為屏障,構成福州中心城區外圍的綠色生態環。八楔是從周邊的綠色生態環沿金牛山、蓮花山、金雞山、鼓山、清涼山、青芝山、旗山、五虎山延伸的八條綠化廊道,形成楔狀綠地,滲透入中心城區內部作為城市新城之間的綠帶。「兩帶一網」:以閩江、烏龍江兩岸濱江綠帶形成貫穿中心城區的兩條重要的綠化廊道。同時,結合中心城區內豐富的河網水系,形成沿白馬河、晉安河、鳳坂河、光明港、大樟溪等河流構建的濱水綠化網路。「十一山多園」:中心城區內的烏山、於山、屏山、高蓋山、金雞山等作為城市主要的山林公園,以西湖公園、溫泉公園、金山公園等三十一個主要城市綜合性公園構成城市公園綠地主體,形成山園相連。
19.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以「山城合抱、派江吻海」的大山水、大園林空間格局為依託,以「城為中心,江為紐帶,山為背景」,整合利用現存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一城八鎮(村)、一江一湖、百河潤邑、群翠繞城」的名城空間格局。從整體上保護歷史城區「一路串兩廂」的用地形態和「三山鼎立、二塔對峙、樣樓獨秀、一線貫串、內水縈繞、襟江帶湖」的城市空間格局特色。對歷史文化街區3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9處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閩清坂東鎮、長樂潭頭鎮二劉村以及閩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和林浦、螺州、陽岐、南嶼、青口5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村)進行保護。
20. 綜合交通體系規劃:按照構建區域快速運輸通道、強化交通樞紐銜接的思路建設沿海快速鐵路、沿海鐵路貨運專線,改造外福鐵路,預留平潭至台灣通道、沿海鐵路貨運線通道;規劃瀋海高速公路復線(福州至永泰段、羅源至連江段)、京台高速公路(閩清至閩侯段、長樂至平潭段)、福清江陰至機場高速公路、東繞城高速公路及江陰、羅源灣、松下等港區疏港高速公路,預留京台高速公路平潭至台灣通道;實施長樂機場擴建工程,啟動義序機場搬遷前期工作。規劃期末形成以港口為龍頭、機場為門戶、鐵路與公路運輸為骨幹、內河航運為輔助的綜合運輸體系。中心城區強化「中心城區—東部新城—長樂」快速通道,構建「兩環十射」進出城快速通道。加強跨閩江及烏龍江通道規劃,期末跨江通道將達到29座(含高速),核心區跨閩江平均間距控制在900m左右。規劃福泉連接線向東南跨越閩江(烏龍江),加強中心城區與長樂通道控制與預留。建設1號線、2號線、4號線三條線路,期末軌道線網總規模達到80公里以上。建立公交補貼長效機制,保障常規公交設施用地,期末居民全日出行中公共交通(含軌道)出行比例力爭達到30%以上。
21. 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加強水源涵養與保護,加強對重要生態保護區的保護,強化水土流失控制,劃定建設限制分區、生態功能區劃、環境功能區劃,加強對環境污染的防治規劃,將福州市建設成為一個環境優美、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城市,基本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2. 近期建設目標:到2015年,以「富民強市、和諧宜居」為發展目標,綜合實力邁上新台階,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東部地區平均水平,力爭用3~5年努力實現經濟發展總量、質量和城市建設水平、管理水平居全省第一,比全省提前三年基本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努力建設經濟實力雄厚、體制機制靈活、生活品質優越、生態環境優美、人文氣息濃郁的省會中心城市。近期人口和用地規模:至2015年,中心城區常住人口規模為346萬人。城市建設用地控制在300平方公里。
23. 遠景展望目標:城市社會經濟發展主要指標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使福州市成為結構布局合理、生態環境良好、城市景觀優美、各項城市設施完善的適宜創業發展和生活居住、有較強經濟競爭力的現代化大都市。遠景人口規模:至2030年,中心城區城鎮人口規模為550萬人。遠景用地布局結構:形成「一主、三軸、多新城(組團)」的布局結構。 「一主」是城市核心區,即閩江北岸地區。「三軸」是指福州城市發展的三條主要的發展軸線,分別是城市傳統服務軸、城市「東進」發展軸和城市「南拓」發展軸。「多新城(組團)」包括馬尾新城、南台島新城、長樂城區、濱海新城以及中心城區的荊溪、上街南嶼南通、青口等其他組團。各新城組團之間由河流、山體以及綠廊自然隔離。

B. 想知道: 福州市 新行政中心東部新城 在哪

福州市東部新城商務辦公中心區(東部新城)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南江濱西大道193號


附近公交站點:東部辦公區(石碑兜)-公交車站

車次:2路;177路


C. 福州地理怎麼劃分

福州建城有兩千多年了,在有人類活動的大約五千年裡,福州先民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地理風水遺產,本著「溫故而知新」的心態,從福州的城市建設歷史中,可以管窺福州往昔的地理風水,對我們今日選擇居住之地,也許有點幫助。

福州地處太平洋西岸,晚更新世以來海平面的變化,對福州的影響較大,所以在談地理風水前,要專門聊一下福州的海平面。在距今35000年前,古海平面在-50米處;距今29000~28000年間,古海面在-110~-100米深處;距今28000~25000年間,海面回升到-90米;距今25000~23500年間,海面又下降至-100米處;距今23000~20500年間,古海面位於-130~-140米處;自18000年前開始,海平面又急劇下降,至15000年前達到最低點,為-150~-160米。中國東海大陸架大部分脫水露出海面,大陸向東延伸數百公里,台灣和本省島嶼均與大陸連成一片;從15000年以來,海面開始回升,在回升過程中曾有幾次停頓,形成數級水下階地;距今14440年,海面回升到-115米;14000年前回升到-100米;12000年前回升到-50~-60米;11300年左右,上升到-18米以上。海水已影響到閩江口地區,當時閩江河谷較現在低15~20米。

8000年前,海面為-5米左右;7000~6000年間,海面達到現在高度;6000~5000年間,海面升到最大高度,比現在海面高3~4米,福州盆地成為海灣;距今約2600年起海平面逐漸下降,直至今日的位置。這次海侵,稱為「長樂海侵」,盆地內沉積幾米至十幾米厚的淤泥層,福州盆地內許多以「嶼」命名的地名,如前嶼、後嶼、台嶼、橫嶼、南嶼、盤嶼、國嶼等,以及甘蔗曇石山的貝丘遺址也都證明這一史實。

而據考古學家的論證,商周至漢初時期,現在的福州市區還是一片內海和沼澤地,屏山、烏山、於山等還是島嶼,所謂於山,就是當初越國的一個分支於越移居在此而得名。如果時光可以倒流,那時的福州大概可以用「福州灣」來形容,就像今日的湄洲灣、羅源灣一樣。西周晚期(約前770年間),閩族人已在福州中部丘陵壑地之間(今台江區吉祥山一帶)活動。可惜那時的吉祥山不過是福州灣內的一座小島,地方狹小,甚至可能常常被閩江的洪峰淹沒,所以成不了先民們的定居地。

倒是「福州灣」的北部、現新店一帶是平坦的高台地,這里的地形就成了先民們落腳的第一站,也奠定了福州城的第一塊基石。據查,閩越先民所建的古城遺址位於新店蓮花峰下古城山南側至池邊村北側,由八一水庫畔的岩溪和半頂水庫畔的半頂溪夾峙,今天,比較靠近那裡的別墅有翠湖山莊及其水庫對岸的古城山莊。古城遺址東距福飛路150米,以今天的觀點,至多是山寨一類的規模,當然,不生產時下流行的「山寨機」。

位於福州市郊區新店鄉的古城村距福州市區約5公里,城址呈長方形,南向偏東10度,南北長而東西狹窄。東、西、北三面城牆殘存,南牆已盪平。城寬310米,長約600多米,可辨認的城牆殘段合計275米,殘牆厚10.5米,高1米左右。城牆為夯土建築,褐色粘質,質堅硬。50年代初,部分城牆還有一人多高,後逐漸毀於建房和平整土地。70年代在平整土地時,當地群眾還出土了一批布紋飾瓦片。當地人把城牆以內稱為「古城裡」,把西城址外稱為「古城外」,把城東南側一塊平地稱為「校場」。城址北側200多米有座高128.9米的山丘,名曰「古城山」。1988年1月,在古城山南麓靠古城一側的山坡上,出土一件漢代方格紋硬陶罐。該遺址於1986年列為福州市郊區文物保護單位。

新店遺址自1996年10月至今歷經多次考古發掘,發掘出的眾多文物都能證明該古城還是福建省迄今已發現的最早城池。這一帶可以看成是福州發展的龍頭。東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 越王(勾踐六世孫)無疆為楚威王所敗,越國瓦解,其後裔臣民散居東南一帶,部分入閩,逐漸與土著閩族人融成閩越族。這次的人口遷移,對於福州古城的發展無疑是有推動作用的,比如冶煉技術,對農業發展自然利好多多。

滄海桑田,隨著地殼的變化、四周山體泥石與山洪的沖淤和閩江帶來沙土的沉積,現在市區的陸地漸漸形成。而越王無疆也七傳至無諸,無諸先是自立為閩越王,秦時被廢為君長,高祖五年(前202年),因反秦有功,無諸被漢高祖復封為閩越王。據推測,當時的古城舊址的發展極其緩慢,可能是因為肅殺的北風或是四周山體泥石與山洪的威脅。所謂「樹移死,人移活」,無諸也不例外,他在今屏山東南麓冶山一帶築城建都,稱冶城,為福州城垣之始。

冶城北有森林茂密的越王山,因它像屏風一樣擋住北面寒氣,又稱屏山。其東麓為冶山,又名泉山,是一座小山。該地山環水繞,百泉匯集於池,傳說歐冶子在此鑄劍,故稱歐冶池。池面十幾里,四周林木繁盛,土地肥沃,既可防洪澇,又可灌溉周圍田地。冶城具體方位大致南至今鼓屏路湖東路口,北至屏山,以歐冶池為中心,四面環山,東面今七星井一帶較平,土地肥沃,可以耕種。冶城建立後,閩越國即禁止在屏山樵採,保持樹木水源,使屏山成為冶城風水寶地。以今天的觀點看,冶城大概與"水泊梁山"類似,無諸也算是「佔山為王」,同時也接受了漢高祖劉邦的「招安」,後來宋江給「盜版」了。

據《閩都記》載:「漢高祖五年,封無諸為閩越王,都冶。」。因地處冶山附近,故名冶城。由於西周以後封建諸侯王都的面積有所限制:「大者不過三百雉」(即周圍不過九百丈)。清郭柏蒼《葭桁草堂集》:「相傳漢時海航椗於還珠門外」,冶城之南是水漫地區,因而城池是座狹小的土城,城裡主要居聚王族官吏和士兵。這座古城,據《三山志》記載:「閩越故城,今府治北二百五步。」正德《福州府志》:「在今府治東北二百五步。」《閩都記》:「將軍山一名冶山,在貢院西南,閩越古城。」《榕城考古略》:「今合諸說考之,其地當在今諸古嶺以南,城隍廟以北等地也」,即今鼓屏路省財政廳、錢塘巷一帶。1989年在鼓樓區城直街21號、22號居民住宅廚房邊發現有「冶山古跡」摩崖石刻。1990年在鼓屏路發現有漢代的瓦當、瓦筒等物,在七星井一帶發現漢代遺址、遺物。綜上述,證實《榕城考古略》所記。

元代薩天錫有《越王山》詩為證:」越王故國四圍山,雲氣猶屯虎豹關。銅獸暗隨秋露泣,海鴉多背夕陽還。一時人物風塵外,千古英雄草莽間。日暮鷓鴣啼更急,荒苔野竹雨斑斑。」詩中雖然充滿懷古悲涼之情,卻客觀上記述了前人重視城市風水,使城市居民有良好的生態環境。當然,此時的福州盆地也還沒形成,以現在眼光來看,福州只是一個漁村吧,這個「漁村」就是今天福州的雛形,正如當初的深圳漁村,只是深圳的建設速度使其少了一份歷史的沉澱與厚重。

從此以後,福州的城垣,自漢冶城起歷經五次移擴興廢,即漢冶城、晉子城、唐羅城、五代夾城和宋元外城。我們的先人在城市建設中自古就很重視規劃和風水。從漢無諸開始就把冶城建在屏山南麓,坐北朝南,食南方風水;背靠屏山,左倚鼓山,右傍旗山,有依有靠;面對三道橫案(吉祥山、高蓋山、五虎山),主理萬民生機。我們有理由說這就是歷代領導者、建設者精心設計的一條城市中軸線,也就是今天的八一七路,由此也可以看到福州的「來龍去脈」。

這條中軸線從屏山開始,經鼓屏路、東街口、南街、南門兜、茶亭街、洋頭口、中亭街,其實貫穿了整個福州城市發展的軌跡。這種形勝歷經2200多年不變,即使近代增闢了許多新線路,也離不開這樣的態勢
無諸在此風水寶地建城後,閩越國發展很快,到漢武帝時,閩越王郢仗著國力強盛舉兵圍東甌、攻南海,向東北、西南擴張,嚴重威脅漢朝的集權統治。20年後,東越王余善舉兵反漢。漢武帝於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派兵平叛,滅閩越國,拆除冶城,把居民遷往中原,福州古城一度荒廢。

沉寂了400年後,晉太康元年(280年),晉武帝在吳建置的建安郡地,增設晉安郡,轄地相當於現在福建的東南沿海地區。太康三年,任命嚴高為晉安郡守。嚴高到任後見舊城狹小,不足以聚眾,即著手選擇新址。他原計劃將新城建在白田渡,又嫌不是坐北朝南,於是以地形圖向著名地理風水學家郭璞求教。郭璞指著舊城南面的小山阜說:「是宜城,後五百年大盛。」

據宋梁克家《三山志》載:「晉太康三年(282年),既詔治郡,命嚴高治故城,招撫昔民子孫。高顧視險隘,不足以聚眾,將移白田渡,嫌非南向,乃圖咨以郭璞。蹼指其小山阜,曰:『是宜城,後五百年大盛。』於是遷焉。」又明王應山《閩都記》載:「閩自無諸開國,都冶為城,所從來久遠,晉太康三年,治郡樹牧,狹視冶城,太守嚴高詢於郭璞,乃經始於越王山之南。」再清林楓《榕城考古略》載:「晉武帝太康三年,始治郡。太守嚴高狹視冶城規制,將移白田渡嫌為南向(疑係」非南向「之誤)。乃為圖咨於著作郎郭璞。璞指一小山阜,使遷之,乃經始於越王山之南,是為子城,自晉迄六朝皆仍之。」以上都是說晉嚴高遷建子城時,都曾請教郭璞。

郭璞確有其人,且是歷史名人。在諸多有關郭璞的資料中,1989年版《辭海》所載較為扼要簡明,且具權威性。《辭海》載:「郭璞(276-324)東晉文學家,訓詁學家。字景純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博學,好古文奇字,又喜陰陽卜筮之術。東晉初為著作佐郎,後王敦任為記室參軍。敦欲謀反,命其卜筮,璞謂其必敗,為敦所殺。王敦平,追贈弘農太守。擅長詩賦。今傳《郭弘農集》系明人所輯。」根據這些記載,郭璞還是一條硬漢,人品可嘉。他直言王敦謀反必敗,引起王敦不滿。王敦問他:「卿壽幾何?」答曰:「命盡今日日中。」(這里為福州話說白天為「日中」找到了依據)他明知王敦立即要殺他,還是不改口,年僅48歲的生命。

高嘯雲的《八閩新記》中《嚴高與郭蹼》篇說得更具體:「郭璞好經術,博學有奇才,只是有『口吃』的毛病,說話期期艾艾,可是下筆千言,詞賦為東晉中興之冠,以江賦與南郊賦為最有名,在賦中極言江南風景之美……」由此可見郭璞很可能來過福建,對包括福州在內的八閩大地的山水頗為了解。因此他有資格為福州城看風水。

上文講到的白田渡究竟在哪裡呢?《長樂六里志》釋及,白田山在閩縣欽仁里,即晉郡守嚴高欲徙郡治處。地產蕉草,可以為布。坑曰蕉坑,溪曰蕉溪。另據《閩都記》載,白田渡在白田山下,有馬江之左次港,稱上桐江,潮通龍門、坑田、琅尾、東渡、白田,接蕉溪、大溪二水。白田山和白田渡之間,村莊鱗次櫛比,為白田村。白田村俗稱「白田」,至今仍在口頭流布,而書面寫的是「玉田」,顯然屬地名的雅稱。《長樂六里志》有「玉田即白田」記載,便為佐證。玉田村,又是今長樂玉田鎮所在地,為大福州平原的中心地帶。可惜雖然有山可靠,卻是朝北,冬天卻是擋不住北風的。

言歸正傳,據《福州府志·卷四·城池》記載,郭璞在《遷城記》中寫道:「桑田為海,人事更改……鳥出木空,千載不昧。前有雙眉,重施粉黛。溪澗水來,盡歸於海。主揖其客,客住主在。穩首東日,高山鎮寨……」。

在這里,郭璞對福州建城的選址作了風水理論的闡釋,大意是說:滄海變為桑田,能聚集更多的人居住,可變荒蕪為繁榮。有樹才有鳥,有樹鳥才有優美的居住環境,這是千年不變的道理,絕對不能毀壞林木花鳥。城前面有烏石山和於山兩座山,就像是雙眉,必須很好保護山上樹木。林木鬱郁蔥蔥,就像重施粉黛一般,才能使溪澗里的水保持清澈,流歸大海。人類與環境,就像主人與客人一樣,主人善待客人,客人住得安穩,主人就很自在。太陽從東方升起,照耀著高山下的城鎮,這里是一片繁榮景象。

嚴高得郭璞指點後,即著手建晉安郡城。北起今鼓屏路小山阜,南至八一七北路虎節路口;東起湖東路麗文坊口,西至鼓西路渡雞口。設五座城門,城外均有護城河,規模較冶城為大,後代因城擴大,故稱為子城。

同時,嚴高疏導西北面山上的水流。他利用因築城取土而被掏深的城郊東北和西北的窪地,開鑿成東湖和西湖,繞湖一周各二十里。西湖東臨城牆,西南有大夢山、象山,西北有五鳳山環繞,農田間雜其中,既防澇又防旱。西北山上溪水匯集湖中,灌溉農田。東湖集東北山上流下之水,旱季灌溉,雨季儲水以防澇東湖在城東北,今新店、琴亭、斗門一帶,浮村山是東湖的中心,湖前、湖塍村是東湖留下地名,湖今已無存。兩湖以五鳳山的續脈龍腰山為界,如兩顆綠色明珠,調節氣候,綠化環境,生產食物。這是當時最大的水利工程,既使福州城西北面山峰成為風水寶地,龍脈所在,又使水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福州城從此成為山清水秀、物產豐饒的安居福地。有鑒於此,福州目前計劃在琴亭一帶重新挖掘一個東湖,就不足為奇了,風水上應該有益(所以萬科金域榕郡也「不失時機」地加以利用了東湖)。

其實,真正使福州興旺的是築城後的永平至永嘉年間(291~313年) 為爭奪中央政權而持續16年的「八王之亂」,導致政權覆滅,戰禍連綿,驅使中原士族和民眾南逃避難,其中一部分輾轉入閩。這是北方漢人首次大批入閩,史載「自永嘉不竟,中原板盪,江左衣冠右族林、陳、黃、鄭、詹、邱、何、胡八姓遷入閩中。」這就是史上著名的「衣冠南渡」。北方漢人同時帶來了蠶絲業,從此,福建也有了彩緞生產。

此後,隨著城市的繁榮,福州城不斷擴大。特別是唐天寶十四年(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出現「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的慘狀,大批北方人經由浙江、江西進入福建。僅貞元十四年(788年)「奔閩之僧尼士庶」一次便達5000人。第二次的北方人南遷,給福州的發展提供了契機。

到唐中和年間(約882年)經濟繁榮,人口大增,福建觀察使鄭鎰再在東南隅進行拓修,北至今鼓屏路小阜,南至今八一七北路上的虎節路口,東至今湖東路麗文坊口,西至今鼓西路渡雞口。設6個城門,城門外均有護城河,南名虎節門,門外有大航橋,俗稱大橋,橋在今八一七北路虎節路口。東南名安定門,門外有仁愛橋,橋在今開元路南端與妙巷東端之間,即今衛前街。東名康泰門,上建有東山樓,門外有東康橋,橋在湖東路中山路口之間,即今麗文坊。西豐樂門,門內宜興門,門外有宜興橋,在今鼓西路渡雞口。西南名清泰門,上有清泰樓,門外有雅俗橋,俗稱楊橋,橋在今達明路雅亮里與葛厝弄附近。拓建後的子城,面積比舊城擴展,城內官衙鼎立,郡衙在北居中,北靠城邊,南設儀門,門在今鼓屏路湖東路口。同時,在烏石山西麓鑿南湖,後引西湖水流入南湖,灌溉城西南田地。

子城擴建期間,唐光啟元年(885年),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審知兄弟隨王緒農民軍入閩,有眾3萬餘人,此後陸續有中原人士南下歸屬,並就地娶閩越族遺民女子為妻,人口迅速繁衍,又一次實現大規模的民族融合。據《閩縣鄉土志》載:「及唐季王氏來閩,隨之者有36姓」。第三次的北方人南遷,更加開拓了福州的城建。

唐天復元年(約901年),威武軍節度使王審知築羅城,故羅城又名「威武軍城」,把子城圍成內城。城呈不規則圓弧形,方圓約40里,城高20尺,厚17尺,把晉安郡城包在城內。北面將冶山圍入,成為全城制高點。南面以安泰河為限。羅城以大航橋河為分界,政治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及商業經濟區居城南。同時,強調中軸對稱,城北中軸大道兩側辟為衙署;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築高牆,這些居民區成為坊、巷之始,以後逐步形成「三坊七巷」的布局雛形。羅城城牆全部用磚砌築,城磚都印有「威武軍式樣製造」的字樣。磚的大小「以開元尺為准,長一尺八寸,厚三寸」。設8個城門,南利涉門,即今安泰橋北岸;東海晏門,即今東大路五一路口澳橋西端;東南通津門,即今津門路的高節路口;東北延遠門,即今中山路北端貢院前附近,俗呼北院後;北永安門,即今北門錢塘巷永安境;西善化門,即今西門兜善化坊口;西南清遠門,即今光祿坊澳門路澳門橋北;西北安善門。

五代後梁開平元年(907年)(《閩錄》雲:二年,後諸郡志相沿),王審知把橢圓形的南北端加以擴大,把羅城夾在裡面,故稱「夾城」 ,名南北月城,方圓26里。南北夾城建成後,包括羅城略呈圓形,南端由利涉門擴展到今南門兜的寧越門,北端由永安門擴展到越王山(屏山)東麓的嚴勝門、遺愛門。夾城又叫做南月城、北月城,周圍二十六里四千八百丈。南月城大門2個:寧越門(今南門兜)、美化門(原闊埕街),並開浚護城濠和江湖相通。北月城也有2個大門:嚴勝門(今華林寺東段)和遺愛門(今北門兜)。當時城南還有1座內城門,名叫水步門,在原水部菜頭橋。北城還有2城門,一名井樓門,在今井大路七星井附近;一名迎仙門,在今西門兜。夾城建成後和羅城連成一起,把屏山、烏山、於山3個制高點都圍在城中,提高福州的防禦能力。當時還建築7座佛塔(現僅存定光塔和堅牢塔,即俗稱白塔和烏塔)和鼓山白雲峰湧泉院(明永樂年間改名湧泉寺)。

北宋開寶七年(974年),福州刺史錢昱出於加強防禦又增築的東南夾城。南自光順門(合沙門)而西,城329丈,門樓6間,敵樓30間;東自東武門(行春門,今稱東門)而北,有安道、臨江2門,樓3門,敵樓皆5間;便門2個(湯井門、船場門),敵樓9間,城274丈,開沿城河2900尺;自東武門而南,門樓3間,敵樓24間,城310丈,開沿城河3600尺,城高1.6丈,厚8尺,下用堅石為牆基,上壘以磚壁,復為屋蓋。在福州歷代城垣建設中第一次出現建敵樓。從當時外城的幾座城門的舊址,可以看出其擴展范圍。南面擴至合沙門,名遠南,後改光順,今洗馬橋北邊;東南擴到通仙門,今通仙境;東至春門(亦名東武門),今晉安橋西側;東北擴至湯井門,今湯井兜和船場門;西南擴至怡山門,在迎仙門外,今西門兜。

宋太平興國三年(987年) 宋太宗統一福建,宋王朝顧慮有反,下令廢毀城垣,僅余殘牆高數尺。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程師孟知福州,於次年動工修建福州城,在子城舊址加以修復。程師孟修復子城時,將西門擴展到今鼓西路元帥廟河沿,取名豐樂門,門外為定遠橋,並將都倉(今稱舊米倉),圍在城內,又在城上建樓閣9座,即:蕃宣樓、西湖樓、五雲樓、三山樓、清徽樓、泰山樓、堆玉樓、緩帶樓、坐雲樓。同時疏浚護城濠,架橋12座:虎節門大橋、清泰門雅俗橋、發苗橋、義和橋、宜秋橋、長利橋、仁愛橋、樂游橋、群樂橋、開通橋、便民橋、宜興門橋。元朝再次下令廢毀福州城牆。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舉南侵,北方人口紛紛南遷,形成福州歷史上第四次移民高潮。據宋《三山志》記載,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福州戶數已從太平興國年間的94475戶,增加到321284戶,200年內增加226809戶,增加2~3倍多,其中主戶211500戶,客戶109692戶,客戶也佔主戶的半數。人口增長壓力之下,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年)又於外城加以增築。

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命駙馬都尉王恭修建福州舊城。王恭詳細考察福州風水(又一位風水先生),認為要使城內生態完好,必須把屏山、烏山、於山三山環於城內,於是以石砌牆,北跨屏山主峰,外城繞烏山、於山二山建城牆,廣袤方十里,基本上呈圓形,風水奇佳。重建時,先在屏山巔修建一座作為各城門樓樣本的譙樓,故名「樣樓」。從樓中可望大海,又名鎮海樓。城牆的東、西、南三面則按宋代的外城遺址修復。南面的城垣圍繞於山、烏石山麓,方圓10里,四周邊長3340丈。城牆高2.1丈多,厚1.7丈,城上有敵樓62座,警鋪98座,堞樓2164個,女牆4085個。

洪武六年(1373年)福州中衛指揮李惠等又加修建,在城中增建城櫓,環城俱加屋蓋。為防禦倭患,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城上增設敵台36個,環城3面,挖濠深7.5尺,寬10丈,長3300餘丈。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倭寇又侵犯,因有城垣保護,曾殲滅倭寇於城下。市郊「八十一堆」,相傳就是當年倭寇葬身之地。萬曆十年(1582年)又重修,共有7大城門:南門(在九仙橋)、北門(即前夾城的嚴勝門,此門後塞,改仁愛門為北門)、東門(即前外城的行春門)、西門(即前夾城的迎仙門)、水部門(在東南面)、湯門(在東北面,即前湯井門)、井樓門(在湯門北面,即前船場門)。在石城之外的要沖地方,再加上一重半圓形的瓮城,亦有門,可關閉。還有水關4個,以溝通城內外的河道。

明代學者王世懋在《閩部疏》中寫道:「天下形勢,易辨者莫如福州府,諸山羅抱,龍從西稍衍處過行省,小山坐其中,烏石、九仙(於山)二山東西峙作雙闕。其外托東山高大,蔽虧日月,大海在其外,是謂鼓山。西山迤邐稍卑,狀若展旗,曰旗山,以配鼓。其前則印山若屏,似人巧湊泊而成者,然猶未睹水所經宿也。登道山(烏石山)以望,則大小二水,歷歷在目。大江從西南蛇行方山下,南台江稍近城而行。大江復從南稍折而東北,南台江水合之,汪洋彌漫,東下長樂入海,其山川明秀如此。」

明代學者王應山在《閩都記》中寫道:」三峰峙於域中,三絕標於戶外。甘果方幾,蓮花現瑞。襟江帶湖,東南並海。二潮吞吐,百河灌溢。山川靈秀所都耶。逢兵不亂,逢飢不荒。沙合路通河口,海濱鄒魯,而自古記之。」至此,學者認為明代福州城的選址得天時、地利、人和,為最佳風水。其關鍵在於避風藏水,城內有樹木茂盛的三山,可避風;城外有江河湖塘,可以藏水,福州成了天造地設的人間福地。

以後的清朝基本是照著明城府的布局加以完善,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總督李率泰因防火災,拆換城屋,增築垣牆,高2.4丈,厚1.9丈,計窩鋪264座,炮台93座,垛口3000多個,馬道5530丈。康熙三十年(1691年)總督郭世隆重建西南2城樓。雍正五年(1727年)、九年(1731年)相繼重修,增築女牆。乾隆十六年(1751年)總督喀爾吉善、巡撫潘思榘又重修。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福建督撫重修城垣,竣工後將其山川形勢以及壇廟、官署、坊鄉、衢路、橋梁地位繪圖注說。道光年間(1821~1850年)再次進行大修,但城的范圍都沒有拓展。
辛亥革命後,為了發展交通,城牆陸續拆毀。還珠門始建於五代龍德元年,初名鎮閩台,又名歸投門。清代經過改建,改名獅子樓,俗稱雙門樓,雙門中置有石鑿大獅3隻,面朝南方,用以壓五虎山,俗稱「三獅掣五虎」。民國時改建公路時拆毀,三獅移置鼓樓前「海天鰲柱」匾下面,1952年拆鼓樓城牆建鼓屏路時,把石獅移置南門兜環島,「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毀。當然,從此以後,福州城的建設基本是限於停頓。

福州地理與風水有很大關系 以及相關的匪夷的事也發生了很多

D. 福州東部新城到底在什麼地方具體的范圍有哪些

5月19日,福州東部新城大型城市綜合體——福建海峽西岸國際物流商貿城項目動工。預計2年後,整個項目將建成,建成後將是福州市東部新城唯一大型的城市綜合體,成為福州市東擴南移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倉山區具有標志性的商貿建築群。而對於購房者來說,海西國際物流商貿城帶來的便利生活,才是最為重要的海西國際物流商貿城集大型物流商貿中心、知名品牌大廈、五星級酒店、高級商務辦公大樓和酒店式公寓等多種功能。涵蓋大型購物中心、大型超市、4S展廳、名品折扣店、五星級主題影院、大型游樂場、環球美食廣場、超級停車場等豐富業態。
18萬平方米的物流商貿中心,已與福州喜盈門公司簽訂9萬平方米的承租合同;規劃的五星級酒店及酒店配套,目前正與國際知名酒店「希爾頓」緊密接洽,並進入實質性談判。高級商務辦公大樓則將打造為總部大樓,知名品牌恆安集團、美克鞋業、利郎男裝、達利園、親親集團、盛龍集團.5月18日,作為連接閩江北岸鰲峰片區和南岸林浦片區的重要過江通道,鼓山大橋將全線通車。不僅如此,投資20億元建設的海峽會展中心也將隨著5·18海峽科技成果交易會的開幕而投入使用。昨日(4月29日),記者從福州市有關部門了解到,除了近日剛剛交付使用的福州火車南站、南江濱路(閩江大橋—海峽會展中心段),則徐大道和二環快速路出口環島等市政建設也都進入了後期檢驗交付階段,5·18也能同時啟用。
除此之外,三環二期、環島路、螺城路等重點工程陸續開建,三江路、福峽路、福灣路等工程也進展順利……這一切無不意味著政府在加快實施「南進」的城市擴張戰略,福州城市發展重心將再次向南推進。
它們不僅使福州東大門和南大門的交通得到較大改善,而且在使交通便捷的同時,東部新城兩岸的房地產項目更是成了直接受益者。

E. 福州東部新城是指哪些區域

2006年,福州東部新城中心區城市設計,確定由國際一流的設計單位德國歐博邁亞設計公司承擔,目前城市設計及會展中心建築方案設計已基本編制完成。福州東部新城共分為三大片區:林浦、三江口及福州火車南站片區,面積約為27平方公里。位於福州大都市區的幾何中心,將輻射大部分城市面積。向西可輻射至閩侯新城、大學城組團、南嶼南通組團,向東可輻射長樂濱海新城,包含城市面積約300平方公里。東部新城地跨閩江,分屬倉山、台江,以鼓山大橋相連,東接馬尾、北連晉安,串起了4個城區。

F. 急需:福州地名的資料!!!!!!!

福州地名浩繁而有趣,一九八0年普查資料,福州地名計有4260多條。《七閩現代骨董錄》載.過去福州民間把地名串編起來的,「進京路引」,這里不妨摘錄一段:「青圃藍圃慢慢行,烏龍過江三角埕,黃山城門鄉下路,後琯直達白湖亭,下渡紅牆十錦廟,梅塢過嶺倉前橋,中洲大橋設稅館,中亭街魚貨兩邊排,小橋左邊排水果,安民崎頂掛退衣,橫街幾家酒米店,惠澤境內剔棕毛,文山橫山吉祥山,吉祥山下鑄銅鑼,茶亭粉店多熱鬧,福德橋邊祖廟前,洗馬六柱九仙鋪,斗中街一派制頭梳,月爿池幾家銅鈷店,闖進南關一座城……從南到北一直念到省外。通過這段,「路引」,我們對解放前福州地名和市貌可略見一斑。
有人利用福州地名串成對聯,譜寫詩詞和對子,如:「竹橫前後嶼,柳倒大小橋」。上聯嵌竹嶼、橫嶼、前嶼、後嶼等四個嶼名,下聯列柳橋、倒橋、大橋、小橋等橋名。又如,「路有東、北大,街分上、下杭。藤結上中下,門辟東西南」。分別點出東大路、北太路、上杭街、下杭街、上藤路、中藤路、下藤路.東門街、西門街和南門街。這類聯對既饒風趣,又便於記憶。
pppp有的單個地名也可配成有趣的對子,如:蛇山對猴嶼,碗弄對桶
街,鳳凰池對麒麟弄,野貓弄對春牛亭,白鴿樹對鯉魚廟等等。
至於用數字命名的地名,也是遍及各處,如一真庵、二橋亭、三叉街、四寶園、五柱廳、六印路、七間里、八角井、九獅廟、十錦祠。
pppp福州地名和店名多冠以「三」,「三」字在福州話中和「生」同音,是吉利的字眼。如,福州戲班有「三賽樂」,澡堂有「三合泉」,布店有「三多」,點心店有「三成炳」、「三成協」,地名有:三坊七巷、三叉街、三保街、三角井、三門里、三合弄、三條檔、三角池、三牧坊、三座排、三民里、三縣洲、三穿井、三興弄、三通橋、三和巷、三官堂、三角坂、三捷透、三邊洲、三一弄、三座厝、三官巷、三眼井、三角埕、三門橋等。
ppp更有意思的是,民間還常利用地方特點編成歇後語來說明生活中某些現象,例如:「烏尾里推刀——推到底」,(指責推辭責任的人)「下渡尾迎神——好看在後」,「黃巷逐豬——兩頭跑」,「鼓樓前拾柴屑——自幼結識肝膽兄弟」,「聖君殿水—一雙頭潮」等等。這些都已成為福州人民的口頭語。

福州,福建省省會,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全省水、陸、空交通樞紐。三山傲首挺立,閩江穿流城區,白塔、烏塔,兩塔對峙,構成榕城獨特的「三山兩塔一條江」的城市格局,天造神設、山水靈秀、氣勢非凡,素有「東南都會」」福地寶城」之美譽。 福州,現轄五區二市六縣(鼓樓、台江、倉山、晉安、馬尾五個區,福清、長樂兩市,閩候、羅源、連江、平潭、閩清、永泰六個縣)全市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人口580萬,其中市區面積1043平方公里,人口143萬。
福州是座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城。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踐後裔無諸(受封為閩越王)在此築城建都,稱為「冶城」。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北有福山」,始稱「福州」。唐末五代時,閩王王審知擴建夾城將風景秀麗的於山、烏石山、屏山圍在城中,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三山」也就成了福州的別名。因王審知受封閩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中的「閩國」,定都於福州,從此,福州便有了「閩都」之稱。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張伯玉,發動市民廣植榕樹後「綠蔭滿城,暑不張蓋」,又得「榕城」之美稱。
福州素有「海濱鄒魯」之美譽。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著歷代英才。他們中有五代開閩的王審知,南宋愛國名相李綱,近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啟蒙思想家嚴復,文學家林紓,辛亥革命烈士林覺民,海軍元老薩鎮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謙等等,僅宋、明、清3個朝代,福州籍進士達3632人,其中狀元7人,位居全國各州府的前列,近現代名人燦若繁星,舉不勝舉。福州又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從清朝到民國先後13任海軍總長、次長、總司令為福州人囊括。1991年,國家對近現代中國傑出專家學者所作的統計中,福州籍53人,中科院福州籍的學部委員、院士47人,均列全國各城市的前茅。
福州名勝古跡眾多,旖旎多姿的自然景觀與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互相融合、交相輝映。至今許多文物名勝古跡仍完好無損。據普查統計,已發現古遺址、古建築、古墓群等各類文物點4497處。其中有新石器時代遺址81處;商周遺址67處;宋至清代木構古建築2040處。唐至清代的古塔、經幢64座,古橋354座。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保護單位54處。著名的文物有:建於1000年前的我國長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構建築華林寺,立於1000年前的,被譽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賜琅峫王德政碑」,距今1200多年,被稱為書法藝術「世寶」的唐篆書法名家李陽冰親書的烏石山摩崖石刻,閩候縣曇石村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遺址等。
福州臨江吻海,閩江橫貫城區,年均徑流量600多億立方米,海洋面積近1.2萬平方公里,水產魚類620多種,是全國三大海水養殖基地之一。海岸線長達1137公里,有可建萬噸以上泊位的天然良港10多處。福州與台灣島一水相連,東澳港至台灣新竹僅70海里。馬尾港距香港488海里,距上海433海里,是溝通中國與亞太地區的海上樞紐。歷代到海外謀生創業者眾多,如今已有250多萬僑胞分布在世界各地。歸僑、僑眷和港澳眷屬近百萬人,在台灣地區有60多萬福州鄉親。
福州氣候宜人,綠樹長青,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全年無霜期326天,年平均日照1700-1980小時,相對濕度77%。年平均氣溫為19.6℃,最時是1月份平均氣溫為10.5℃,最熱時是7月份平均氣溫為26.8℃,年平均降水量1342.5毫米。農作物一年三熟,四季瓜果飄香,四時蔬菜紛呈。福州山地佔80%,森林資源十分豐富。
福州是沿海對外開放城市,也是一座獨具特色的旅遊城市。自然資源和旅遊資源豐富,山水特色凸顯,左旗(旗山)、右鼓(鼓山)、北蓮(蓮花峰)南虎(五虎山)拱衛,盆地面積1440平方公里。閩江橫陳,吉祥山、煙台山、高蓋山、五虎山逐案抬升,烏石山、於山分列左右。白塔、烏塔各置東西,晉安河、白馬河如蛟龍出水,以屏山為珠,呈「雙龍戲珠」之勢。福州的第一勝景鼓山,國家級重點佛教寺院西禪寺早已蜚聲海內外。市區的西湖公園、左海公園、森林公園、溫泉公園、鱷魚公園各具特色,景色千姿百態。郊縣平潭海壇度假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還有省級風景名勝福清石竹山、連江青芝山、永泰青雲山、閩候十八重溪等等。這些名山秀水風景如畫,與悠久的歷史,多彩的文化相映生輝,吸引著無數中外旅遊觀光者。
福州民間工藝久負盛名,傳統的工藝品脫胎漆器、角梳、紙傘被稱為「福州三寶」。具有1500多年歷史的壽山石雕和200多年歷史的脫胎漆器名揚中外,與軟木畫被稱為「榕城三絕」。還有歷史悠久的閩劇和評話,古典十番、福州尺唱等傳統藝術。而以福州菜餚為代表的閩菜,是我國八大菜系之一,名菜「佛跳牆」名揚海內外。魚丸、太平燕、鼎邊糊、線面等是獨具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福州還是全國三大溫泉區之一,溫泉分布在方圓約9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這在國內外大中城市中也是罕見的。
福州為何稱「都」呢?原來,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時期,王審知隨兄王潮從王緒起兵南下入閩,於公元893年攻下福州城,後於梁太祖開平三年(909年)受封為閩王,建立閩國。因首都定於福州,從此福州便有「閩都」之稱。
此外,福州在我國歷史上還曾兩次被作為臨時首都。一次是宋代末年,即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攻陷了當時南宋政權的國都臨安(今杭州),恭帝趙顯及太後均被元兵俘虜,其兄趙昰於五月一日在福州登基,稱端宗皇帝。當時的福州成為臨時首都,改年號為「景炎」。但是,還不到半年時間,元兵又從浙江向福州進軍,十月攻破邵武城,經南平而下,於十一月逼近福州。當時閩府尹王剛中開城門投降,端宗皇帝從海路逃往廣東。
第二次福州被臨時定都的是在明代末年,即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五月。明朝的南都(今南京)被清兵攻陷,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孫朱聿鍵從杭州入閩,被奉監國,於是在福州稱帝,改紀元為「隆武」,這就是南明王朝的「隆武皇帝」。同時改福建為「福京」,把福州的布政使官署作為皇帝行宮,並封一批文武官員要職,猶如京城規范。其中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受封為「平虜侯」,鄭成功賜為國姓(朱)。但不久,鄭芝龍叛變降清,形勢逆轉。仙霞嶺重關百里無一兵把守,隆武皇帝見勢不妙,決定離開臨時首都福州,經南平轉閩西。第二年,清兵攻入閩北建寧縣,並直驅南平,朱聿鍵皇帝倉卒逃往長汀,這年八月(1646年)他與愛妃曾氏皆被俘而死。
福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歷代以來它有十二個別稱:分別是「閩中」、「晉安」、「鳳城」、「三山」、「長樂」、「榕城」、「天興府」、「福安」、「閩海」、「閩州」、「泉州」、「左海」等。
「閩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全國為三十六個郡。七年後又增設四個郡,其中福建叫「閩中」,治所在福州,所以古人廣義上稱福建為「閩中」,而狹義上則稱福州為「閩中」。唐朝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杜荀鶴(846-904年)池州石埭人(今安徽太平),他旅居福州時留有一首描寫福州秋天的詩,題目就叫《閩中秋思》:「雨勻紫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聲;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圖畫不堪行。」說明當時福州稱「閩中」,秋色如畫,但一千多年前交通不便,故詩的最後稱「不堪行」。
「晉安」:魏晉南北朝時,晉人紛紛避戰亂從中原入閩,始稱「八姓入閩」,不少望族定居於福州今東門晉安河兩岸,故此時福州別稱「晉安」。
「鳳城」:晉代地理學生郭璞為福州勘察新城,擴大范圍。他在《遷城記》中說,福州「其城形狀,如鸞如鳳」。於是福州被人視為「鳳城」,如今福州許多地名還都帶「鳳」,如西門的「鳳凰池」,工業路一帶的「大鳳山」、「小鳳山」,東街有「鳳凰坊」,東門有「鳳邱山」,宋代朱熹在福州書有「鳳邱鶴林」,清代三牧坊有「鳳池書院」等。如今在閩江二橋南端聳立著一座「鳳鳴三山」的雕塑,象徵福州的南大門。
「三山」:唐末五代,福州城范圍進一步擴大,把屏山、烏山、於山圈入城內,故此後福州便有「三山」之別稱。如今海外福州籍華僑聚集地行會組織仍稱「三山會館」。
「長樂」:公元933年,「開閩始祖」王審知死後,他的兒子王延鈞在福州稱帝,國號「閩」,改福州為「長樂」,所以這一歷史時期的「長樂」不是指今天的「長樂市」,而是指福州。
「榕城」:宋代治平年間,福州太守張伯玉發動居民「編戶植榕」,於是「綠蔭滿城,暑不張蓋」。從此福州開始有「榕城」的別稱。
「福安」:南宋末年,元兵揮戈南下,民族英雄文天祥護送益王趙昰入閩,在福州建立臨時「國都」,將福州改為「福安」。 「天興府」:明代末年,即弘光元年(1645年),明朝國都南京被清兵攻陷,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朱聿鍵從杭州入閩,在福州稱帝,改年號為「隆武」,稱福建為「福京」,福州為天興府。
「左海」:清代福州又有「左海」之別稱,因為我國古代地名以東西方位而定,以東為「左」,以西為「右」,福州位於東海之濱,故稱「左海」。清末福州城曾聳立有一座石牌坊,上書「左海流芳」四個大字,以示福州人才輩出。林則徐紀念館的大門左邊上書「左海偉人」,原北京市委書記處書記、《人民日報》社長拓是福州人,他常用「左海」筆名發表文章。
「閩州」與「泉州」:唐代初年福州曾叫過「泉州」,但時間很短,到了唐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改「泉州」為「閩州」,把「泉州」這個名稱移給了現在閩南的泉州,直到唐代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改「閩州」為「福州」。
「閩海」:辛亥革命後,廢除舊府建置,改福州為「閩海道」,於是出現了「閩海」之別稱,它包括福州話流行的長樂、福清、閩清、永泰、連江、古田、屏南、羅源、閩侯、平漂等十個縣市,故在海外有「閩海十邑」之稱。
福州民間長期以來流傳「三山現,三山藏,三山看不見」的民謠。其中「三山現」指屏山、於山、烏山。這三山呈三足鼎峙於今八一七路的中軸線上,十分顯目,所以稱「現」。 而「三山藏」與「三山看不見」則向無定論,一般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根據清代林楓《榕城考古略》載:羅山、芝山、丁戊山為「三山藏」;靈山、鍾山、玉尺山為「看不見」;二說是根據明代何喬遠《閩書》載,以羅山、冶山、玉尺山為「三山藏」,以龍山、芝山、鍾山為「看不見」。不論哪種說法,其「藏」與「看不見」的三山,均系「三山現」(屏山、於山、烏山)的支脈,有的如崗阜,有的似山坡,隨著歷代道路的拓寬與民屋建築的稠密,這些小山或被削平,或被遮擋,以致變成「藏」與「看不見」了。現將它們的遺址介紹如下:
羅山,在今南門協和醫院後的一座小山崗。
冶山,在今鼓屏路省衛生廳後的小山。
玉尺山,又名閩山,在今光祿坊省高級法院圍牆內。
龍山,又稱靈山,在今鼓樓七星井巷內。
福州至今還保存了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就已經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這些坊巷中最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區和「朱紫坊」街區了。 「三坊七巷」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胸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塔巷、宮巷、吉庇巷。在這居民區內,坊雹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結構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築界喻為一座龐大規模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佔地40公頃,人口約1.4萬人,現有古民居268幢。
福州自漢始,先後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擴展,整個布局,以屏山為屏障,於山、烏山相對峙,以南街(八一七路)為中軸,兩側成坊成巷,講究對稱,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條街。
「三坊七巷」形成於唐王審知羅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政冶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居城南,同時強調中軸對稱,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牆,這些居民成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這個街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曲線山牆、布局嚴謹,匠藝奇巧;不少還綴以亭、台、樓、閣、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觀於一體。許多民居的門窗漏花採用鏤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豐富的圖案雕飾,精巧的石刻桂礎、台階、門框、花座、柱桿隨處可見,集中體現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藝和特色,被建築界譽為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民宅沿襲唐末分段築牆傳統,都有高、厚磚或土築的圍牆。牆體隨著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線形,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俗稱馬鞍牆。牆只作外圍,起承重作用全在於柱。一般是兩側對稱,牆頭和翅角皆泥塑彩繪,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獨特的牆頭風貌。宅院有一進或多進,每進都有大廳、後廳、正房、後房、左右披榭、前後天井。天井是福州傳統民居的又一特色。它由廳、榭的敞廊圍繞構成矩形空間,為宅內交通樞紐,並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氣流暢,排水便利。室內的門、窗也與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窗以雙層通長排窗為多,底層為固定式,上層為撐開式或雙開式。正房的主門朝大廳敞廊,多為4開式,門上雕有豐富的圖案花飾,以增添大廳的氣派。
「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人傑地靈,出將入相的所在,歷代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里走向輝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當年的風姿和榮耀。
衣錦坊
衣錦坊是三坊的第一坊,舊名通潮巷。據清《榕城考古略》記載:宋朝的「陸蘊、陸藻兄弟典鄉郡居此,名祿錦,後王益祥致江東提刑任,更名衣錦。」宋時稱「祿錦」,明朝更為「衣錦」,其實都是說坊內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現在衣錦還鄉,榮耀鄉里,所以坊名也改過去稱「通潮」,則是因為這個地方是水網地區,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里去。
文儒坊
三坊中的第二坊為文儒坊。文儒坊這個名字宋時就有了。據《榕城考古略》載,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鄭穆居此,改今名」。鄭穆任國監祭酒,是國家最高學府的重要官員,從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將張經,清代名將福建提督、台灣總兵甘國寶也居住在這里。清代飲譽全國的「民進士」之家(五代都中進士)陳承裘故居也在坊內。陳承裘的長子就是清宣統皇帝老師陳寶琛。清代的著名詩人、《石遺室詩話》作者陳衍的故居也在坊內,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內有光華閣是為入室弟子課業的地主。陳寓隔壁是現代著名法學家柯凌漢教授的住宅,這條坊就因歷代文儒輩出而聞名。
光祿坊
光祿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寧時,光祿坊內有一座法祥院,俗稱「閩山保福寺」。當時曾任過光祿卿的福州郡守程師孟時常到此吟詩游覽,僧人就刻了「光祿吟台」四字於石上。為了感謝僧人,他吟了一首詩:「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台,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光祿坊的名字就從此而來的。
光祿坊 原名玉尺山,又名閩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
閩山保福寺遺址
楊橋巷
楊橋巷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條巷。楊橋巷古名登俊坊蒼,因西能楊橋而改名。在楊橋路與南後街交叉處的林姓大宅,是林覺民烈士生前的住處,這一烈士故居,後來賣給作家冰心的祖你謝鑾恩。冰心小時候新加坡在這里住過,好居《我的故鄉》中,亦對故居有生動的描述。巷道擴大為道路後,林覺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有相當部份被保存下來。
郎官巷
郎官巷,在楊橋巷南,南後街的東側,巷的東頭通福州市內鬧區八一七北路東街口。 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據清《榕城考古略》載:宋劉濤居此,子孫數世皆為郎官,故名。宋代詩人陳烈原籍長樂,遷居福州時也住在郎官巷。 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內。郎官巷西頭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對聯:「譯著輝煌,今日猶傳嚴復宅;門庭鼎盛,後人遠溯劉濤居。」
塔巷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東能八一七北路鬧市區,西能南後街。據《榕城考古略》載:「舊名修文,宋知縣陳肅改名興文,後改文興。今呼塔巷,以閩國時建育王塔院於此也。」此大塔位於巷北,並有塔院看管,被視為福州文運興盛的象徵。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還在,以後未見記載。清代在巷內砌造半片的小塔,作為古跡紀念。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門之上。 塔巷舊有旌孝坊,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傳有一首贊譽他詩曰:「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灑幽人。」至今仍傳為美談。
黃巷
黃巷在塔巷之南。隔著南後街,與衣錦坊東西相聯。據志載。晉永嘉年間(307-312的)中原黃姓人家避亂入閩,落戶在此,故稱黃巷。唐代崇文館校書郎黃璞退隱歸居這里,黃巢兵入福州。「以璞儒者戒無毀,滅炬而過。」宋代崔大夫及第,一度改名新美坊,後稱新美里。明代侍郎薩琦亦居此巷。巷內有一「唐黃璞居」石碥,50年代初期還有人見過。
安民巷
安民巷位於黃巷之南,隔著南後街與文儒坊相對,安民巷舊名「錫類坊」,它改名「安民」,與黃巢入閩有關。據《福州地方誌》載:「因唐代農民起義軍黃巢入閩時,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
宮巷
宮巷在安民巷之南,東西兩端分別一八一七北路和南後街相接。據清《榕場面考古略》載:「舊名仙居,以中有紫極宮得名。後崔、李二姓貴顯,更名聚英達,明得改英達。」
中亭街
這是一條富有傳奇色彩的商業古街。
這老福州人的心目中,中亭街就像一種商業象徵,時刻都在牽動著榕城關注的目光。
「擠得就像中亭街」——福州人至今仍流傳的這句口頭禪,形象地道出了這條古街的千載繁華和其特有的商賈氣息。
當城市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讓中亭街的商業地位漸漸為榕城人所淡忘的時候,世紀之交的一項浩大工程,再度讓這條古街成為榕城百姓矚目的焦點。
緣於宋代的中亭街是福州商業史的驕傲。當已經衰敗、破舊的中亭街即將揩去千年歲月風塵的時候, 我們不禁要為福州改造中亭街的浩大工程而歡呼。面對市場經濟的大潮,面對殘酷無比的市場競爭,我們不禁又為中亭街能否復興千載繁華而憂思。我們知道,中亭街的再度輝煌,僅有歷史的沉澱和恢宏的建築是遠遠不夠的。她同樣需要准確的商業定位並歷經變幻莫測的商場洗禮。 畢竟,中亭街首先是商業街而不是觀光街。它的氣派和恢宏,並不一定與客流量成正比。
還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狼煙四起的榕城商界,再也不是靠某種地利或環境就能創造商業神話的時代。更何況,現在不少福州人還有購精品、名品到鼓樓的消費習慣——位處台江區的福州亞細亞購物廣場的沉淪,曾經讓福州不少商人發出「台江開不了高檔商業城」的感嘆。
大手筆的中亭街能否從此扭轉「乾坤」,一雪台江商界的「不白之冤」?
參考資料:http://www.2xy.cn/7cd_cn.asp?ArticleID=1432

G. 福州新區的設立背景

國家級新區,是指新區的成立乃至於開發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總體發展目標、發展定位等由國務院統一進行規劃和審批,相關特殊優惠政策和許可權由國務院直接批復,在轄區內實行更加開放和優惠的特殊政策,鼓勵新區進行各項制度改革與創新的探索工作。此前共有13個國家級新區:1992年10月上海浦東新區成立、1994年3月天津濱海新區成立、2010年6月重慶兩江新區成立、2011年6月浙江舟山群島新區成立、2012年8月甘肅蘭州新區成立、2012年9月廣東南沙新區成立。2014年1月陝西西咸新區和貴州貴安新區成立。2014年6月青島西海岸新區成立。2014年6月大連金普新區成立。2014年10月四川天府新區成立,2015年4月湖南湘江新區成立,2015年7月南京江北新區成立。

福州大都市區建設是福建省第九次黨代會作出的重大部署,目的是以省會福州中心城區為核心,涵蓋周邊縣(市)和鄰近地方,打造有著密切經濟社會聯系,一體化、同城化發展的大都市區。具體范圍包括福州五城區、福清、長樂、閩侯、連江、環羅源灣地區,平潭綜合實驗區、寧德市、莆田市,面積約1.5萬平方公里。
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市委、市政府制定「3820」工程時提出的重大戰略布局。具體戰略構想為:加快建設福馬線、福廈線(福州段)兩條開放走廊,形成以馬尾開發區為前導,老市區為依託,以福清、長樂、平潭三縣(市)為南翼,以郊區、閩侯、連江三縣(區)為北翼,以羅源、閩清、永泰三縣為後衛,以閩江流域和閩東北地區為腹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對外開放大格局。經濟圈規劃區域總面積5000多平方公里,約佔全市面積的五分之二,人口約340萬,占當時全市人口的三分之二。
按從大到小來劃分,福州大都市區范圍最大,包含了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福州新區。其中,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則是福州大都市區的核心區。而福州新區是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的核心區、示範區、先行區。
根據福州區位特點、產業基礎及發展定位,福州新區以馬尾新城為核心,以沿海、沿江兩條發展軸帶為骨架,以羅源灣、福清灣為兩翼,依託長樂航空新城、環福清灣地區,構建「一核(馬尾新城)、兩區(南翼發展區、北翼發展區)、三軸(福平綜合發展軸、南翼區域拓展軸、北翼區域拓展軸)」的空間結構,形成沿江與沿海相得益彰、蓄勢待發的空間發展格局。
2013年8月20日,福州市委十屆六次全體(擴大)會議通過了《關於全力推進福州新區開放開發在更高起點上加快建設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的意見》。
2015年8月30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設立福州新區。福州新區位於福州市濱海地區,初期規劃范圍包括馬尾區、倉山區、長樂市、福清市部分區域,規劃面積800平方公里。福州新區區位條件優越,生態環境秀美,產業基礎堅實,與台灣地區交流合作緊密,戰略地位重要。要把建設好福州新區作為實施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貫徹落實國家支持福建省經濟社會發展一系列重大政策的重要舉措,實現在更高起點、更廣范圍、更寬領域推進海峽兩岸交流合作,推動福建積極參與、全面融入「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努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與平潭綜合實驗區實現一體化發展。

H. 福州高新區建立科技新城,請問這是在福州的哪一個方向,對福州整體的影響多大包括房價等影響

就在我買的房子邊上。應該到時候高新區會變成工業區。方向就在浦上大橋左邊。

I. 平潭島將成為福州下面一個大城市

根據福州市政府的規劃,到2020年,福州市形成:1個特大城市(福州中心城區)2個大城市(福清市、平潭島)2個中等城市(長樂市、連江縣)4個小城市(閩清縣、永泰縣、羅源縣、閩侯縣)以及若干個小城鎮。中心城區將形成一個中心區(三環以內區域,2020年規劃人口223萬)和「八新城」,即東部新城、科學城、大學城、汽車城、馬尾、新店、荊溪、亭江-琅岐八個新城。視頻新聞: 根據新聞視頻說明,平潭島還是離不開福州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