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宋代的海船和內河船的主要分布地區
宋代的海船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等沿海省份,內海船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
宋朝對船隻的需求很大.北宋政府為了把大量糧食,從江南經運河運往開封,於是大量建造漕船(糧船);南宋政府則不斷建造戰船,守衛長江.凡在水路便利和盛產木材的地方,政府都會設置管方造船工場.
官方造船數目十分可觀.如在至道三年(公元997年),管方造船便達三千多艘;即使在動盪的南宋早期(1128),江淮四路仍然造船二千多艘.部分管方造船業場,規模龐大,如南宋洪洲(治今江西南昌)、吉州(治今江西吉安)和贛州(治今江西贛州)三個造船場,各有兵卒二百人,每天能造船一艘.
宋朝的私人造船業也很發達,抗金名臣李綱就認為官方造船"決不如民間私家打造之精緻".由此可見,私人造船工場也應有相當規模.
發展到一千年前的宋代,我國古代造船業在技術與製造量上又登上一個新的高峰,造船工藝有了巨大進步,出現了很多造船業中心,反映了當時經濟的巨大增長和科學技術的重大突破。特別是海船的質量已達到領先於世界的高水平,為推動當時的經濟發展和商品貿易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南宋時的大海船可載重幾萬石(一石約合現在的110斤,2萬石就達千噸級以上),深闊各幾十丈。周去非《嶺外代答》說,渡南海航行的海船,舵長數丈,一船載幾百人,積一年糧食,還能在船上養豬和釀酒。這種巨型的海舶在當時世界上是罕見的。而且南宋時出現的具有優良水密艙結構的商船,即使從現代船舶的設計理論角度來評價,它的性能及工藝水平都是無可挑剔的。
正由於宋代造船業的發展和航海技術領先於世界,所以中外商人所乘用的海船很多是「宋朝製造」。「中國船」運載量大、穩定性強、安全可靠、航速也很快,阿拉伯人、波斯人等都願乘坐中國大海舶。而在唐朝時中外商人僧侶還多乘外國「蕃舶」。
北宋建都開封,每年需要大量漕船載運東南的糧食等貨物。所以宋代在很多地方設立了造船場,特別是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明州、溫州以及杭州等地都形成了製造海船的重要基地,不但有官方的造船場,也有很多民間的造船場。宋太宗至道末(997),各州歲造船三千三百三十七隻。
官營作坊打造戰船、漕船等,民營作坊打造商船、遊船。兩浙的明(今浙江寧波)、溫、台(今浙江臨海)、婺(今浙江金華)等州,江西的虔(今江西贛州)、吉州(今江西吉安),荊湖的潭(今湖南長沙)、鼎(今湖南常德)等州,陝西的鳳翔府斜谷(今陝西眉縣西南)等地,都已成為造船業的中心。福建沿海四個州軍都生產海船,海船質量居全國首位。長江兩岸交通要沖還設有專門修船的場所。
官營船場的產品有綱船(漕運船)、座船(官員客船)、戰船、馬船(運兵船)等類,供官府自用。北宋以綱船為主,到了南宋,運河漕運額銳減,綱船產量隨之下降,同時因江防海防的任務突出,戰船的產量與質量都有提高。宋朝官營船場分布很廣,北宋真宗末年綱船年產量為2916艘,其中江西路虔州(後改名贛州)、吉州計1130艘,比例最大。
宋代對各地造船數量也有規定。如宋哲宗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就曾規定溫州、明州等地每年定額建造船舶600艘。因此各地造船數量很多。南宋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福建安撫使張浚曾上書宋高宗說已在福州造了千艘大海舶,准備航海至山東以從側翼攻擊金兵。
❷ 明代福州已有番船浦,為何說所謂五口通商後名不副實
明代的時候,從事海上貿易的福州人很多,到海外的從商也很多。據書籍記載:當時福州人到海外的有阮、芮、朴、郝等姓氏,他們常年居住在外國,娶番婦生子。回國時,使用較輕便的番船(福州人把外國船隻稱為“番船”),這是可以停入閩江,停泊在碼頭。按照當時的規定,番船入境,必須要經過地方官員允許,並驗證,至於停泊在哪個碼頭,也要經過官府的指定才可以。
1931年的時候,因萬壽橋(現在的解放大橋)橋身損壞,需要部分修建,不能通行,行人過江需要小汽輪的運載。渡口北邊建有台江汛,南邊在番船浦有舍人廟,故日夜等待的人絡繹不絕。小商小販也趁機來此經營,一時間又成鬧市。到大橋重建竣工恢復通行之後,這個重新歸來又變成荒涼凄清。
這也是當年番船浦冷寂的真實寫照。
❸ 唐朝沿海的造船基地主要有哪三個地方
南方沿海的福州、泉州、廣州。
這些造船基地設有造船工廠,能造各種大小船隻、海船、戰艦等。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太宗以高麗不聽勿攻新羅諭告,決意興兵擊高麗。命洪、饒(今江西波陽)、江三州造船400艘以運軍糧。
張亮率兵四萬,戰艦500艘自萊州泛海取平壤。唐代肅宗、代宗時,理財家劉晏為諸道鹽鐵轉運使時,在揚子(江蘇儀征)設10個造船工場,置專知官督辦造千石大船,說明唐時有極強的造船能力。每年建造的船隻越來越多,僅明州(今浙江寧波市南)、溫州兩地就每年可造各類船隻600艘,不但造船數量日益增多,而且造船的工藝水平日益先進。
工藝:
唐朝的造船技術在當時可稱得上居於世界領先地位。最突出的是在造船工藝上已廣泛使用了榫接釘合(又稱釘接榫合)的木工藝和水密隔艙等先進技術。
榫接釘合的木工藝比不用鐵釘的造船法要優越、堅固得多。1960年3月,在江蘇省揚州市施橋鎮出土了一條唐代木船。1973年在江蘇省如皋縣又出土了一條唐代木船,這兩條唐代木船都採用了榫接釘合技術,而揚州出土的船更採用了斜穿鐵釘的平接技術,比如皋出土的木船採用的垂穿鐵釘的搭接技術更先進。
唐代大海船還建有水密隔艙,如皋出土的唐代木船就有九個水密隔艙。這就增強了船的抗沉力。水密隔艙是由底部和兩舷肋骨以及甲板下的橫梁環圍而構成的水密艙壁。船中部以前的艙壁都安裝在肋骨之前,中部以後的艙壁就裝在肋骨之後,這種安排方法可防止艙壁移動,使船舷與艙壁板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牢固地支撐著兩舷,這就加固了船體的橫向強度。
❹ 福州有海嗎
有海。福州地處中國華東地區、福建東部、閩江下游及沿海地區,中國東部戰區陸軍機關駐地,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都市。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開放城市、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海上絲綢之路門戶以及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組成部分;是近代中國最早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
地理位置:
福州位於歐亞大陸東南邊緣,地處中國東南沿海、福建省中東部的閩江口,與台灣省隔海相望。位於北緯25°15′~26°39′,東經118°08′~120°31′,西鄰南平、三明,北接寧德,南接莆田,東瀕東海,居於亞太經濟圈中國東南的黃金海岸。
全市陸地總面積11968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1786平方千米。2018年,福州市海域面積10573平方千米,海岸線長1137千米。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福州
❺ 福建省福州市有多少個造船廠
蓋山造船廠
地址:福州市倉山區
東南造船廠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建設路7號
電話:(0591)83985071
琯頭造船廠
地址:福州市連江縣
閩侯造船廠
地址:福州市閩侯縣
雄鷹船廠公司
地址:福州市平潭縣
❻ 福州的海水通過那裡,流入什麼地名
閩江在福州的琅岐鎮注入東海,閩江是福建省的大河,發源於江西。
❼ 福船的發展史
福建擁有3324公里長的大陸海岸線和1404個沿海島嶼,與台灣隔海相對,生活在閩地的古越人很早就馳騁於廣闊的海洋。福建的丘陵地形和環繞省界的山脈並未阻隔了閩人與外省和海外的社會經濟交往,海上航路讓福建很方便地與外界連接起來,甚至因此走得比其他省份更遠。加上福建境內多山,物產豐富,盛產造船所需的木材和鐵、桐油、蠣灰、藤、棕、麻、生漆等物料,民間就地取材,隨處造船,沿江沿海各地造船業十分繁榮,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使福建帆船成為中國古代海船的主要船型。
三國時期,吳國的航海活動十分活躍,先後遣使南洋、登陸台灣和聯合高麗。於公元269年,吳國在建安郡所屬侯官縣設置典船校尉,這是有記載的福建官辦造船廠之開始。吳國還在閩江口至浙江甌江一帶的沿海地區,建立更大規模的造船基地,稱溫麻船屯,所造之船稱溫麻五會,在數十年期間,建造了大量的海船,為福建的航海活動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
西晉滅吳,置晉安郡,設溫麻縣,保存了吳國遺下的造船工匠和屯兵。東晉末年,浙江孫恩、盧循帶領農民起事,曾在東南沿海建造「八槽艦」,自江蘇沿海路南下廣州,後又曾順長江而下。事敗之後盧循余部種類尚繁,常居船上,所乘之船頭尖尾高、當中平闊、沖波送浪,稱作「了鳥船」,直到唐武德八年(625年)才被,泉州(今福州)刺史兼都督王義童遣使招撫。
唐代的福州和泉州是南方的主要造船基地,造船技術有了明顯的進步,《舊唐書》記載當時來往於福建與廣東沿海之間的商船,最大的載重可達千石,即50至60噸。唐代中後期,由於中央集權逐漸失去對地方的控制,福建憑借舟楫之利,或從浙江買進糧米,或向登、萊運出海外奇貨,唐末五代泉州刺史王延彬更藉助海外貿易所得以資公用。
宋代,中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海外貿易也隨之步入高峰,福建與廣州成為海船建造中心,福州、興化、泉州、漳州設有官船廠,宋元佑二年(1087年)在泉州設置市舶司,從南宋開始,遠離戰火的泉州逐漸超過明州和廣州,成為中國最大的港口。有關福建帆船特性的記載逐漸多了起來,「南方木性與水相宜,故海舟以福建為上,廣東西船次之,溫明州船又次之。」歷任北、南兩朝的宋代全國漕運總管呂頤浩(1071—1139年)下過這樣的結論。宣和五年(1123年),福建甌寧人徐兢作為宋使路允迪的從官,隨行奉使高麗,將其所見聞撰成四十卷地方誌書《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對當時福建的大型遠航帆船「客舟」的形體結構敘述甚為詳細。南宋首次建立第一支常備水軍,其建制不斷擴展,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福建路水軍建造6艘尖底龍骨海船,載重兩千料。
1974年8月在泉州後渚出土一艘南宋末年海船,殘長24.2米,殘寬9.15米,殘深1.98米,船內有12道隔艙板,將船分成13艙。這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國古代沉船遺存,經考證為泉州建造往來於東南亞的三桅福建帆船。泉州宋船遺存的尖底造型與龍骨結構、水密隔艙結構、多重船底板、用於操縱尾舵升降的絞車等,代表了當時中國造船技術的水平。
元代蒙古大軍先後對高麗、日本、占城和爪哇發動大規模的海上遠征,其間福建領造了大量的戰船。1292年(至元二十九年),福建平章政事史弼受令率亦黑迷失、高興等以五千軍士從泉州後渚啟航,遠征爪哇。另據《馬可波羅游記》記載,元代還曾在去泉州組建一支14艘4桅海船組成的船隊,護送闊闊真公主遠嫁波斯。泉州後渚港的繁榮則達到頂峰,成為東方最大的海外貿易中心。元代先後來到福建的外國旅行家家馬克波羅、伊本拔圖塔在其各自的游記中分別對在印度看到的泉州造遠洋海船皆有記述,這一時期前來中國的印度商船和阿拉伯商船,主要採用椰繩縫合船體,同福建商船相比,這種船體結構所能承載的重量要小許多。
明代福建造船業主要有官營、民營、官召商營三種形式。福州府城東南河口是官營造船廠的主要聚集地,鄭和船隊出使西洋諸國的部分海船就是由福建建造。福州又是明朝與琉球國交往的唯一口岸,歷次出使琉球所用的冊封舟,大部分在福州建造和啟航,其中嘉靖年之後的5次冊封琉球,留下比較詳細的造船與航行過程記載。
目前所見最早出現「福船」稱謂也是出自明代嘉靖至隆慶年的《籌海圖編》、《洗海近事》、《紀效新書》等一系列專論沿海防務的兵書,用於對福建沿海及浙南、粵東等地一系列戰船的統稱,其按大小不同,依次分大福船、二號福船、草撇船(哨船)、海滄船(冬船)、開浪船(鳥船)、快船共六號。俞大猷在東南沿海一帶領兵與倭寇及海盜作戰期間,寫下近一百八十篇,約十萬言的書信、揭帖、手本和專論,輯成《洗海近事》上下兩卷,其中對福船的類別、型號、尺度、應造數量、選用材料、所需銀兩、配備兵員、委派何人監造等細節皆有涉及。
明代朝廷實行海禁政策,為禁絕民間海外貿易,嚴厲控制民船的大小,福建帆船退出了已經馳騁了5個多世紀的印度洋,僅餘下零星走私商船在東南亞和東亞海域艱難營生,福建造船業及造船技術處於停滯狀態。官方的戰船也退回近岸巡防,船型趨向小型化,身長都未超過十丈。當十六世紀初葡萄牙遠征商船先後在馬六甲、廣州、閩浙沿海與中國帆船相遇時,其船隻性能已經超過了後者。
清初鄭氏政權與清廷在福建沿海相持四十年,雙方水師的斗爭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對造船材料的爭奪和建造外海戰船的競賽。清廷平定台灣後,曾在戰事中使用的福建趕繒船、雙篷船被額定為清朝水師的主力戰船,分布沿海各省,其後又陸續在福州、漳州、台灣、泉州、廈門設立軍工船廠,製造外海內河大小戰船。第一次鴉片戰爭,閩、粵、江、浙水師草率修造的戰船不敵外夷船堅炮利,戰事失敗。遂自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起,閩、粵地方開始仿英、美艦之式改造外海戰船,福州船政局第一艘木殼輪船萬年青號炮艦於1869年建成試航,中式帆船則漸遭淘汰出清朝水師。
清代中後期由於西方殖民者東侵和朝廷的限制,航行東洋和南洋的福建帆船為數已經不多,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年間福建漳州、廈門商人興起到暹羅造船買米,兩、三個月時間就能造成一艘載重200噸的大船,其後當地華僑乃至暹羅國王都投資建造並擁有相同式樣的中國帆船。
福建帆船在退出海外航線之後,主要航行於台灣對渡和中國沿海南北航線。民國時期木帆船有所增加,據1938年的統計,福建全省有28個主要船種共5487艘。到了1989年,全省沿海運輸木帆船剩下233艘,6122噸位。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福建帆船終於走到了歷史的盡頭,在大海上完全失去蹤跡,留下來的只有一行行破碎的輓歌。
❽ 溫州到福州水路有多少海里
溫州到福州的水路一共一,一共是1552海里。水路按直線的話是可以實現走的話,這樣的話會比較近一點,如果說按照原路到的話會比較遠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