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廣州地名的來歷
一、東漢末年,廣州屬於吳國,公元216年吳國交州刺史步騭把交州治從梧州遷回廣州,公元226年並將交州改為廣州,廣州因此得名,並一直延續至今。
二、歷史沿革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嶺南後,在廣州地區設南海郡。 當時南海郡尉任囂在現中山四路舊倉巷附近修建城廓,稱為「任囂城」,廣州為郡治所在地
。秦朝為了鞏固在嶺南的統治,從中原遷居五十萬居民到嶺南,其後經過兩晉、兩宋、明末三次中原移民高潮,逐漸形成了廣府、客家與福佬民系三大民系,並形成獨特的嶺南文化 。
漢武帝於公元前111年平定了南越國後,把原趙佗割據地區劃分為九郡(後縮為七郡),廣州仍稱南海郡,歸屬交趾部後稱交州, 南海郡行政范圍縮小。交州治所在地曾移至廣西梧州,廣州城曾一度較前衰落。東漢末年,治所再次遷回,並改名廣州。
晉代,廣州仍稱南海郡,為州治所在。唐代,廣州稱為廣州都督府,是嶺南道的道治與都督府治所在地。
公元970年,宋平南漢後,廢興王府仍稱為廣州(其後一直沿用廣州名稱),廣州為廣南東路路治地(簡稱廣東。廣東省之稱自此開始)。
元、明、清各朝代,廣州先後稱廣州路(元代),廣州府(明、清時),均為省治地(元代廣東省稱廣東道, 明代稱廣東布政司,清稱廣東省)。
(1)廣州在什麼時候建城擴展閱讀
廣州的地理環境
廣州地處中國南部、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北緣,是西江、北江、東江三江匯合處,瀕臨中國南海。
東連博羅、龍門兩縣,西鄰三水、南海和順德,北靠清遠市區和佛岡縣及新豐縣,南接東莞市和中山市,隔海與香港、澳門相望,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中國的「南大門」,是廣佛都市圈、粵港澳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的核心城市。
廣州地處亞熱帶沿海,北回歸線從中南部穿過,屬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以溫暖多雨、光熱充足、夏季長、霜期短為特徵。全年平均氣溫20-22為攝氏度,是中國年平均溫差最小的大城市之一。
廣州屬於丘陵地帶,地勢東北高、西南低,背山面海,北部是森林集中的丘陵山區,最高峰為北部從化市與龍門縣交界處的天堂頂,海拔為1210米狂藏東北部為中低山地,有被稱為「市肺」的白雲山;中部是丘陵盆地,南部為沿海沖積平原,為珠江三角洲的組成部分。
廣州市地處南方豐水區,境內河流水系發達,大小河流(涌)眾多,水域面積廣闊,集雨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2條,河寬5米以上的河流1368條,總長5597.36千米,河道密度達到0.75千米/平方千米,構成獨特的嶺南水鄉文化特色
⑵ 廣州市是什麼時候成立的
1921年2月15日,廣州市政公所改為市政廳,廣州正式建市。孫科被委任為市政廳廳長。孫科曾在美國接受大學教育,對都市規劃甚感興趣,留意市政建設,歸國以後,撰有《都市規劃》專著。他認為原來市政公所的工作只限於拆城開路,過於單純,整體規劃也欠周全,乃建議建立新的制度,組織現代都市市政系統,並請授予全權創立新市制。在接受市政廳長任命當晚,即盡力起草了《廣州市暫行條例》57條。2月中旬,條例獲省政府通過並公布執行。按照暫行條例,市政首長改稱市長,粵軍總司令兼省長陳炯明遂任命孫科為首任廣州市市長。
孫科上任後,依據《廣州市暫行條例》對廣州的市政建設進行規劃、管理,批准了工務局長程天固起草的《廣州城市計劃概要草案》。當時,廣州市政建設的主要任務仍是繼續市政公所之所為,拆城牆、填濠溝、遷民居、築道路,開辟城內各支線馬路和西關各馬路。由於廣州革命政府初創,財政十分困難,市政建設費用全由市政廳設法籌集,開辟城內支線馬路的費用由當時籌辦的電車公司繳納的專利款撥充,開辟西關馬路的費用則由沿路鋪戶業主攤派。
孫科首任廣州市長至1922年7月,在這一年半時間內,拆除約10公里的城牆,填平了1300米舊運河,拆除了3000多間房屋,在舊城牆基上建起萬福路、泰康路、一德路、太平路、豐寧路、大德路、越秀路、文明路、長庚路等路段,拓寬了路面。築路工程受到各種勢力的阻撓,孫科親自出面做工作。「九大善堂」和七十二行商紳士借口風水受損聯合反對拆除雙門底及移走門樓上的「銅壺滴漏」,鼓動市民晚上提燈示威遊行。孫科召集商董們詳加解釋,並答應將「銅壺滴漏」移至海珠公園,平息了風潮。拆除西城時,西關商董惟恐拆城有損自身商業利益,以拆城必使西關水浸為由,再次挑起示威遊行。孫科當時兼任廣東治河督辦,為防止西、北江水漲使西關受淹,已聘請了外國工程師柯內(Maor Oliver Crona)在三水蘆苞設計建築新式活動水閘,他再次召開座談會,讓柯內出面解釋,事態才趨緩和。拓寬長堤、西堤工程,需要教會辦的博濟醫院拆圍牆讓地,美國領事館副領事徑至市政廳求見並威脅孫科,如不撤回拆令,停泊在白鵝潭的美國炮艦將限時轟擊市政廳。孫科將其嚴詞斥退,隨即通知工務局會同財政局與博濟醫院協商,應允補償醫院損失,事情遂告解決。
孫科首任市長期內,除了築路之外,在公共衛生管理方面,清除水溝126條共長53公里,錄用千餘名清掃工定期清掃搬運垃圾,將市區劃分為6個衛生小區,每區有5人負責監督。在公用事業方面,設立郵政總局、市立圖書館等。在治安、公共場所統一管理、民眾教育等方面也有舉措。
1923年2月至1924年9月,孫科再任廣州市長。其時,他是主持國民黨中央黨務的要員之一,無暇顧及市政建設,但仍為市政各局配備了有經驗的專家,繼續各項建設。交通方面,修建了2公里的水泥道路;公共衛生方面,定期派專家檢查食用水,預防傳染病;公用事業方面,修建了東山公園,規劃修建越秀公園。
1926年6月至1927年5月孫科三任市長,時間不足一年。這期間國民政府組織北伐,財政經費籌集困難,市政規劃的不少項目未能實施,但仍鋪設了近3公里瀝青路面街道。
下表是中國各市設立時間
城市 設市時間
1.廣州 1921.2.15
2.漢口 1926
3.上海 1927.5
3.南京 1927.5
3.杭州 1927.5
6.北平 1928.6
7.天津 1929.6
8.青島 1929.7
9.成都 1930.2
9.濟南 1930.2
11.貴陽 1930.8
12.汕頭 1930.12
13.衡陽 1933.4
14.長沙 1933.8
15.廈門 1935.3
15.昆明 1935.3
17.武昌 1935.7
17.南昌 1935.7
19.連雲 1935.12
20.重慶 1939.5( 應為1927年設市,後來撤消,1936年重新設市,1939年5月改為直轄市。)
21.桂林 1940
22.自貢 1942.8
23.迪化 1945.8
24.大連 1945.9
24.哈爾濱 1945.9
26.徐州 1945.10
26.威海 1945.10
28.西寧 1945.11
29.福州 1946
30.太原 1947.4
31.石門 1947.5
31.唐山 1947.5
33.沈陽 1947.6
33.長春 1947.6
33.西安 1947.6
33.安東 1947.6
33.吉林 1947.6
33.鞍山 1947.6
33.牡丹江 1947.6
33.齊齊哈爾 1947.6
33.張家口 1947.6
33.佳木斯 1947.6
33.錦州 1947.6
33.營口 1947.6
33.通化 1947.6
33.四平 1947.6
33.北安 1947.6
48.蘭州 1947.7
49.蚌埠 1947.9
50.歸綏(呼和浩特)1948
⑶ 廣州什麼時候誕生
廣州,簡稱「穗」,古稱任囂城、楚庭、番禺[1],是廣東省省會、副省級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
廣州始建於公元前214年。最早建城時的名字叫任囂城。
⑷ 廣州城址歷史變遷
公元前214年,秦朝分軍五路統一嶺南後,在嶺南地區設置了南海、象、桂林3郡,原秦軍統帥大將任囂就任南海尉,他在南海郡治番禺(非現今番禺區)築城,世稱任囂城,這便是廣州建城之始了。其時,任囂城規模很小,其位置在今中山四路北面舊倉巷以西一帶的高地,約是今文德路、北京路向北延伸線、省財廳一帶。當時珠江江岸在今西湖路一帶,任囂依山傍水築城,亦有防禦外敵作用。
公元前208年任囂過世,隨其出征的秦將趙佗繼任其位。秦朝滅亡後,公元前204年,趙佗兼並桂林郡和象郡,建南越國。執政後,趙佗將任囂城擴大為周長十里的大城,俗稱「趙佗城」。今北京路基本處於「趙佗城」中心軸線位置,位於北京路北段的南越王宮博物館就是依「趙佗城」的遺址為基礎而建成的。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在南越國原有屬地上設置九個郡,直接歸屬漢朝,自此,嶺南地區正式納入漢朝郡縣版圖。
東漢末期,嶺南已屬吳國。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交州刺史步騭把交州郡治遷到番禺,進而控制了嶺南形勢。步騭重修番禺舊城,並擴大趙佗城,後世稱之為步騭城,其南門在番、禺二山之間,中間為南下海邊大道,即今北京路到西湖路段。為了加強對嶺南的行政管理,吳黃武五年(226年),交州分為交州與廣州,廣州之名由此開始,番禺也成了廣州的郡治。
至唐代時,《唐大和上東征傳》記廣州「州城三重」,唐代三城一為以今北京路為中心的主城,另一為甘溪故道(今倉邊路)以東的南越城東部殘壘,第三座城可能是「蕃坊」。蕃坊范圍在今光塔路懷聖寺一帶。這三城均未超出今越秀區范圍,仍以今北京路為中心。
唐代天祐末年(907年),嶺南的最高權力者清海軍節度使劉隱,下令鑿平番山、禺山擴城,拓展了城區商業中心。劉隱逝世後,其弟劉岩在嶺南建立政權,史稱「南漢」,把廣州改名興王府,為南漢國首府,並作了規模空前的都城建設。
當時廣州城分內城與郭城,內城包括宮城與皇城。宮城位於今中山四路以北的「南越國宮署遺址」文物保護區一帶,乃皇族居住區及皇帝處理政事的地方。宮城之南是皇城,大約在今中山路以南、西湖路以北,並以北京路為中軸線,高級官衙即設於此。
皇城以南是郭城,范圍大約是今西湖路以南、文明路至大南路以北的北京路區域,商鋪布列於左右(稱「左街」、「右街」),乃商業繁華區,今大南路一線為當時珠江的河岸。南漢興王府的西城內外有皇家園林及私家園林。東城即趙佗城東部一帶,乃官僚貴族的居住區。
宋朝時期,興王府復名廣州。在廣州的城建史上,宋代是一個輝煌時期,表現在建三城及雁翅城(均在今越秀區范圍內)等。北宋慶歷五年(1045年),朝廷批准廣州修築高級官衙所在地的子城,范圍大約包括今吉祥路至倉邊路(東西向)、中山路至越華路(南北向)一帶,仍以今北京路為中軸線。
熙寧元年(1068年),朝廷撥巨資修廣州東城,東城位置由子城之東至今德政路稍西的范圍。熙寧四年(1071年),又開始興建廣州西城。西城比子城、東城的總和還大,工程進行了十個月,終於落成。范圍約包括今吉祥路以西、東至人民路、北至百靈路、南至大德路一帶。嘉定三年(1210年),又新築東西雁翅城,即從東、西兩城的南城牆向江邊延伸,以保護南臨珠江的新城區。
明代廣州的城垣有了很大變化,這就是三城合一。大約在明洪武十年(1377年)前後,除了拆去中城與東、西城之間的城牆外,還擴大了城區范圍,向北跨到越秀山之上,向東亦有所擴展。到嘉靖四十四至四十五年(1565-1566),又在城南加築外城。
晚明時人稱明初築的為「老城」或「舊城」,嘉靖年間築的為「新城」。老城南界為今大德路、大南路、文明路,新城南界為今一德路、泰康路、萬福路。新、老城的東界為今越秀路,西界為今人民路。明代的城牆至清代仍然未變。但明末珠江北岸已南移數十米,故清初順治年間,官府增修東西兩翼城牆,直至珠江邊。此後廣州城牆只有修繕,未有擴展。
從歷代廣州古城范圍的變遷,可知兩千多年間廣州城區中心的位置變化不大,均基本在今越秀區范圍之內,一直以來北京路都處於廣州城市的中軸位置。
(4)廣州在什麼時候建城擴展閱讀
廣州古城內的十座歷史建築
1、鎮海樓
1380年,廣州城擴建,於城北越秀山上修築五層高樓的紅色牆體,因當時珠江河道寬廣似海而得名鎮海樓。近千年來,為廣州城制高點。
2、中山紀念堂
建於1929年,廣州舊中軸線上的八角形宮殿式建築。紀念堂院子的北門有廣州有記載的最古老的木棉樹,樹齡349年。
3、光孝寺
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光孝寺最早為南越王趙建德之故宅,三國時期,吳國虞翻後人舍宅為寺。
寺中存留各朝代古跡甚多,有大菩提樹一棵,是中國最早有記載的移植的菩提樹。傳說六祖惠能於此樹下,見僧人辯論:風動耶?幡動耶?以一句「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語驚四座。
4、六榕花塔
梁大同三年,沙門曇裕法師從扶南請得佛陀舍利,於寶庄嚴寺大殿前修建舍利塔。
六榕寺塔高57米,八角九級,裡面十七層,沿梯級登至塔頂,可俯瞰全市景色。塔的外形華麗壯觀,檐角都懸掛吊鍾,整個塔好像是花朵疊成的一根花柱,又名花塔。
5、光孝堂
光孝堂,建於1920年代,廣州最大的基督教堂之一。外觀是中西結合的宗教造型,整個教堂最具特色就是2樓碩大的彩色玻璃窗。上午的陽光直射過來,透射在教堂內部的光線絢麗無比。
6、懷聖光塔
貞觀元年,阿拉伯人遠赴重洋,到達東土大唐,於廣州修築伊斯蘭懷聖寺及邦克塔。廣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進入中國的第一個港口,珠江邊數十米高的光塔一直都是外國商船的指路明燈。
滄海桑田,如今珠江水岸已南退數里,珠江淺海灣也沖擊出了三角洲,或新或舊的現代建築密密麻麻地拔地而起,獨剩千年光塔遺世獨立於樓群之中。
7、嶺南第一樓
位於惠福西路五仙觀內,是廣州市現存為數不多的保持著木結構形式的較為完整的明代城樓式建築。
嶺南第一樓又叫禁鍾樓,二樓正中懸掛一口明代青銅大鍾,此鍾是作為遇火警非常事故時召救之用,無事禁止撞擊,因名「禁鍾」。
8、聖心石室大教堂
1856年,英法聯軍攻陷廣州,將兩廣總督行署夷為平地。之後歷時二十多年,於這一舊址上修建了這一石結構的哥特式天主教堂。在每年的平安夜晚上,教堂迎來每年一度的亮燈,向世人展現這座十九世紀建築的全部光輝。
9、魯迅紀念館
建於1920年代的黃色鍾樓式建築。原來是國立中山大學鍾樓,魯迅任教期間曾居住於此,是中山大學校徽的原型建築。同時也是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現今是廣州魯迅紀念館。
10、愛群大廈
1937年落成於沿江西路,高64米,共18層。被當時新聞界譽為「開廣州高層建築之新紀元」,作為「廣州第一高樓」的地位保持了整整30年。是沿江西路作為廣州「外灘」的歷史見證。
⑸ 廣州有多少年的歷史
大約有2220年。
廣州,簡稱穗,別稱羊城、穗城、穗垣、仙城、花城;解放前舊稱省城。地處中國南方,廣東省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緣,西江、北江、東江水道在此匯合,瀕臨南中國海,珠江入海口,毗鄰港澳,地理位置優越,廣州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被稱為中國的「南大門」。廣州是全國著名的華僑之鄉,也是全國華僑最多的大城市。2007年,廣州市有華僑華人、港澳同胞和歸僑、僑港澳眷352.35萬人。其中海外華僑華人106.08萬人,港澳同胞87.72萬人,分布在世界眾多國家和地區;市內歸僑1.68萬人,僑港澳眷屬156.87萬人。
中文名稱: 廣州
外文名稱: Guangzhou、Canton
別名: 五羊城、羊城、穗城、花城
行政區類別: 省會城市
所屬地區: 中國華南
下轄地區: 越秀、荔灣、天河、海珠區等
政府駐地: 越秀區
電話區號: 020
郵政區碼: 510000
地理位置: 珠江三角洲
面積: 市區面積3,843.43平方公里
人口: 1018.2萬人
方言: 廣州話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黃埔軍校舊址、沙面建築群、白雲山風景區、廣州起義烈士陵園等
機場: 新白雲機場
火車站: 廣州站、東站、北站、西站、南站
車牌代碼: 粵A
城市地標: 五羊塑像、中山紀念堂、海珠橋
市花: 木棉花
市鳥: 畫眉鳥
著名高校: 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
目錄
城市簡介
歷史沿革羊城傳說
文物古跡
地理環境地理方位
氣候環境
自然條件
文化藝術嶺南文化
行花街
西關小姐與東山少爺
騎樓—建築風格
西關古老大屋
曲藝戲劇
行政區劃
外籍人士經濟環境
對外開放重點區域
農業
工業
外貿
商業
旅遊業
金融保險業
房地產業
電信業
廣州經濟開發區
廣州生產力促進中心
廣州科技成果轉化平台
交通運輸海運
鐵路
公路
高速公路
公交
地鐵
摩托車
空運
對外交流
科學教育
城市建設城市地標
城市媒體
飲食文化餐飲簡介
特色小吃
娛樂簡介
餐飲名店
酒吧
旅遊景點爬山休閑
博物館、歷史遺址、烈士墓園景點
游樂場景點
動物園景點
最佳旅遊時間
歷史名人
歷任市長
廣州2010亞運會城市簡介
歷史沿革 羊城傳說
文物古跡
地理環境 地理方位
氣候環境
自然條件
文化藝術 嶺南文化
行花街
西關小姐與東山少爺
騎樓—建築風格
西關古老大屋
曲藝戲劇
行政區劃
外籍人士 經濟環境
對外開放重點區域
農業
工業
外貿
商業
旅遊業
金融保險業
房地產業
電信業
廣州經濟開發區
廣州生產力促進中心
廣州科技成果轉化平台
交通運輸 海運
鐵路
公路
高速公路
公交
地鐵
摩托車
空運
對外交流
科學教育城市建設
城市地標 城市媒體飲食文化
餐飲簡介 特色小吃 娛樂簡介 餐飲名店 酒吧旅遊景點
爬山休閑 博物館、歷史遺址、烈士墓園景點 游樂場景點 動物園景點 最佳旅遊時間歷史名人歷任市長廣州2010亞運會展開 編輯本段城市簡介
廣州(漢語拼音:Guǎngzhōu,郵政式拼音:Kwangchow,耶魯拼音:Gwóngjàu,粵拼:Gwong² zau1;官方外文名稱為Guangzhou,傳統外文名稱為Canton),簡稱穗,別稱羊城、穗城、穗垣、仙城、花城;古稱番禺或南海,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大型城市、五大國家中心城市之一,廣東省省會,副省級城市,廣東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教中心,交通樞紐。中國南方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對外通商口岸,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之一,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是繼上海,北京之後的中國第三大城市。 廣州地處中國南方,廣東省的東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緣,西江、北江、東江三江匯合處,瀕臨南中國海,東連惠州市博羅、龍門兩縣,西鄰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順德區,北靠清遠市的市區和佛岡縣及韶關市的新豐縣,南接東莞市和中山市,隔海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相望,地理位置優越,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被稱為中國的「南大門」。廣州市是2010年第16屆亞洲運動會的舉辦城市。 特色語言:廣州話(或稱白話、粵語或廣東話) 通行語言:廣州話 英文名稱:(Cantonese) 城市地標:廣州塔(海心塔) 五羊石像 中山紀念堂 鎮海樓 中信廣場 琶洲國際會展中心 廣州雙子塔 廣州新白雲國際機場 廣州南站 城市美譽:全國衛生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森林城市、 廣州
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國際花園城市等。 行政區域:越秀區、天河區、白雲區、荔灣區、蘿崗區、黃埔區、海珠區、番禺區、花都區、南沙區、增城市、從化市 經緯度:市中心位於北緯23度06分32秒,東經113度15分53秒。 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省稱:廣東省(Guangdong Province) 政府:廣州市政府位於越秀區。現任市委書記張廣寧,現任市長萬慶良。 面積:全市面積7,434.4平方公里,市區面積3,843.43平方公里。2009年末建成區面積(不含縣級市)達到935平方公里,居全國第二位,僅次於北京 海拔:全市平均海拔11米,天堂頂為廣州市內最高點,海拔1210米。 人口 :全市人口1035萬人(2009年末統計),比上年末增長3.0%。出 廣州夜景
生率為9.45%,低於全省(11.96%)2.51個千分點;死亡率為 4.20%,低於全省(4.66%)0.46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25%,低於全省(7.02%)1.77個千分點。 民族:全市漢族人口為1020.3萬人,占常住總人口的98.58%。少數民族人口為14.7萬人,佔全市常住人口的1.42%。 宗教:廣州市主要宗教信仰為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時間:北京時間(中國標准時間) UTC+8 地區經濟運行情況:2009年,廣州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9112.76億元,同比增長11.5%,其中,一、二、三產業分別完成增加值172.55億元、3394.65億元和5545.56億元,分別增長3.9%、8.8%和13.6%。2010上半年廣州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4886.01億元,同比增長13.6%,繼續保持內地城市第三位。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廣州(7張) 廣州 鎮海樓
是始建於公元前214年,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廣州最早建城時的名字叫任囂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紀的周代(即周夷王八年),這里的「百越」人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已有來往,建有「楚庭」,這是廣州最早的名稱。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後建南海郡,郡治「番禺」,即今天的廣州)。公元226年,孫權為便於統治,將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兩部分,「廣州」由此得名。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廳,特指廣州這座城市。 廣州秦漢時就是繁榮都會,漢唐以來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宋元時期,義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說廣州已經比當時世界著名商貿城市威尼斯大三倍。清朝閉關鎖國時廣州是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壟斷全國外貿,也是中國最早對外的通商口岸,廣州十三行管理廣州港。 廣州是中國近代和現代革命的策源地。著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黃花崗起義、廣州起義均發生在廣州。孫中山在廣州創辦了黃埔軍校,曾經三次建立了臨時政權。毛澤東在這里創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了大批革命骨幹力量。張太雷、葉挺、葉劍英等在這里領導了廣州起義,並建立了廣州蘇維埃政權「廣州公社」。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1992年曾邦哲於首屆全國中西醫學比較研討會世界上第一個提出了系統醫學概念與模型。魯迅、郭沫若、郁達夫、彭湃、馬思聰、鄒小楊、谷希雲、余德超、鍾傑武等也曾來廣州傳播先進文化。 1982年國務院宣布廣州古城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羊城傳說
廣州又稱「五羊城」、「穗城」。 廣州的別名有一個美麗的故事,傳說周朝時廣州連年災荒,民不聊生。一天南海上空飄來五朵彩色祥雲,上有騎著仙羊的五位仙人,仙羊口中銜著五色稻穗。仙人把稻穗賜予百姓,並祝福此地永無飢荒。仙人離去後,五隻仙羊因為依戀人間而留了下來,保佑當地風調雨順。百姓為感謝五位仙人,在他們留守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五仙觀」,觀中有五仙的塑像,伴以五羊石像。越秀公園內既有「五羊雕塑」,此傳說已經被2010年廣州亞運會的吉祥物所應用。
文物古跡
廣州的文物古跡眾多。現有國家、省、市三級文物保護單位共219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59處。中山四路一帶先後發現了秦漢造船遺址和南越國宮署遺址,其中南越國宮署遺址兩次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目前,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王墓、南越國水閘遺址等三處南越國史跡正聯合申報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編輯本段地理環境
地理方位
廣州市中心位於北緯23度06分32秒,東經113度15分53秒,地處中國大陸南部,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緣。廣州瀕臨南海,鄰近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是中國通往世界的南大門。廣州屬丘陵地帶。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北部和東北部是山區,中部是丘陵、台地,南部是珠江三角洲沖積平原。中國的第三大河——珠江從廣州市區穿流而過。
氣候環境
廣州地處北溫帶與熱帶過渡區,橫跨北回歸線,年平均溫度22℃,最熱月(七月)平均氣溫28.5℃,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13.3℃,極端最低溫度0℃,最高溫度39.1℃。屬南亞熱帶季風氣侯,氣候宜人,是全國年平均溫差最小的大城市之一,具有溫暖多雨、光熱充足、夏季長、霜期短等特徵。全年水熱同期,雨量充沛,利於植物生長,為花團錦簇的「花城」廣州提供了極好的條件。年均降雨量為1982.7毫米,平均相對濕度為68%。全年中,4至6月為雨季,8至9月天氣炎熱,多台風,10至12月氣溫適中,是旅遊的最佳季節。
自然條件
廣州目前已發現50多個礦種,其中礦點17處。植物種類達數千種。野生動物約有210多種。廣州水域面積7.44萬公頃,佔全市土地面積約10%。從化一帶有豐富的地下溫泉,水溫攝氏50℃-70℃,含有豐富的礦物質。糧食作物以秈稻為主,一年兩熟。經濟作物以蔬菜、水果、花卉等為主。廣州是「水果之鄉」,主要產荔枝、龍眼、香蕉、菠蘿、木瓜、楊桃等。廣州的花卉和盆景遠近馳名,以陰生觀葉植物、高檔盆花、鮮切花、嶺南盆景為主。陰生觀葉植物佔全國市場一半以上,一品紅等盆景已成為全國性的生產基地,盆景遠銷歐美等海外市場。
編輯本段文化藝術
嶺南文化
廣州是國務院頒布的全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許多名勝古跡如南越王墓、光孝寺、鎮海樓、六榕寺、南海神廟、五仙觀、懷聖寺、陳家祠、聖心堂、三元宮等,都是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見證。 廣州,融匯中外文化之精華,形成了獨特的嶺南文化。嶺南畫派、嶺南建築、嶺南園林、嶺南盆景、廣東音樂、粵劇、粵菜、粵語以及城市景觀、生活習俗等,都體現了嶺南文化的風格。
行花街
廣州又叫花城,廣州人愛花。有錢人家幾千上萬元一盆的進口花卉也會買上幾盆。普通人家也要歲朝清供一盆金橘、幾株水仙,一枝梅花。除夕夜一家老小行花街是傳統,也是廣州市民的重頭戲。 行花街也就是逛迎春花市,年前3、4天開始,除夕達高潮便結府都要花大力氣予以布置。花市開市後,華燈初上時(實行交通管制),行花街的人就摩肩接踵而至,8、9點鍾後人如潮湧,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⑹ 廣州市成立於何時
1949年10 月28 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解放後,廣州曾一度劃為直轄市,1954年全國行政區域調整時改為省轄市。
⑺ 廣州建城的時間
公元226年(吳黃武五年),孫權實行交、廣分治,分合浦以北為廣州,轄南海、蒼梧、鬱林、合浦4郡,治所番禺,命呂岱為剌史(合浦以南仍屬交州,轄交趾、九真、日南3郡,治所龍編,戴良為剌史)。是為首次實行交、廣分治,置廣州。這是歷史上廣州建史之始。但一年後,交、廣再度分治,仍置廣州,轄南海、蒼梧、鬱林、高涼4郡,治所仍在番禺。此後交、廣分治成為定製。
⑻ 廣州建城的歷史有多久,現在人口有多少
廣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
自秦漢以來,廣州就是嶺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始建公元前214年,最早建城時的叫任囂城。公元前九世紀的周代的周夷王八年,「百越」(《史記》中稱「南越」,《漢書》稱「南粵」)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已有來往,建有「楚庭」,這是廣州最早的名稱。226年,孫權將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廣州」由此得名。古代廣州曾是三朝古都。宋代廣州就有八大「衛星城」,廣州的文物古跡眾多,現有國家、省、市三級文物保護單位共219個,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1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59個。中山四路一帶先後發現了秦漢造船遺址和南越國宮署遺址,其中南越國宮署遺址兩次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目前,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王墓、南越國水閘遺址等三處南越國史跡正聯合申報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現在人口393.52萬人。
⑼ 請問。廣州是在什麼時候建立的
廣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紀的周代,這里的「百越」人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已有來往,建有「楚庭」,這是廣州最早的名稱。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後建南海郡(郡治設在「番禺」,即今天的廣州)。公元226年,孫權為便於統治,將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兩部分,「廣州」由此得名。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廳,特指廣州這座城市。
⑽ 廣州是什麼時候開始發展起來的
始建於
廣州(8張)
公元前214年,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最早建城時的名字叫任囂城。商代時廣州地區稱為「南越」[10],周代時又有稱為「百粵」、 「揚粵」「南海」[13],這里的「百越」,《史記》中稱「南越」,《漢書》稱「南粵」,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已有來往,建有「楚庭」,這是廣州最早的名稱,現越秀山上有清代建的一座石牌坊,坊上書寫「古之楚庭」[13],不少史籍將「楚庭」視為廣州的雛型,是廣州最早的稱謂,距今已有2847年。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平南越後, 秦始皇征服嶺南後,設三郡,在廣州地區設南海郡,南海郡治和番禺縣治即今廣州市越秀區,南海郡尉任囂在番山、禺山上(今中山四路倉邊路附近)修築番禺城(史稱任囂城),這是廣州設立行政區和建城的開始。秦漢時南海郡行政管轄范圍北至觀坪石,東至福建的漳浦附近,西至湛江,面積約14萬平方公里[10]。秦末大亂,前204年,南海郡尉趙佗兼並了桂林郡和象郡,據有嶺南(今廣東、廣西大部、越南北部),建立了疆土「東西萬余里」的南越國,定都番禺(今廣州),是為今嶺南地區第一次建都城,前113年,南越國丞相呂嘉叛亂,立趙建德為南越王,並聯絡東越(今福建境內)發兵反漢。次年,漢武帝調集大軍10萬分兵數路進軍南越國。
廣州天河之夜(8張)
公元217年,交州刺史步騭將州治遷回番禺,擴大城池,後稱為步騭城。元封五年改屬交州,州治為廣信(今廣東封開)。226年,孫權將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廣州」由此得名。晉代 廣州仍稱南海郡,為州治所在[10],唐代廣州稱為廣州都督府,—是嶺南道的道治與都督府治所在地;廣州都督府行政界線南至寶安、中山,北至清遠, 西至四會;懷集,面積約4.2萬平方公里[10]。917年,劉龑建立南漢國,定都興王府(廣州)。後梁貞明三年(917),清海、靖海兩軍節度使劉岩立國,國都廣州。國號初名大越,年號乾亨,次年改國號為漢,並在廣州地區設置咸寧、常康二縣, 以模仿帝都長安[10],史稱南漢。
1680年,南明紹武帝朱聿謫在廣州建都;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廳,特指廣州這座城市。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政府實行「一口通商」,廣州成為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外國商人來華交易,都要找指定的行商作為貿易的代理,這些指定的行商所開設的對外貿易行店,就是「十三行」[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