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琶洲屬於廣州哪個區
琶洲(即琶洲街道)屬於廣州海珠區。
琶洲街道,隸屬於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地處海珠區東北部,東達黃埔區,南瀕江海街道、官洲街道,西至赤崗街道,北與天河區隔江相望,總面積15.1平方千米。截至2011年末,琶洲街道戶籍總人口有19672人。
1986年,現琶洲街道境域屬海珠區新滘鎮;2001年10月,從新滘鎮劃出,設琶洲街道。截至2021年10月31日,琶洲街道轄12個社區;街道辦事處駐新港東路86號。
行政區劃:
截至2021年10月31日,琶洲街道轄12個社區:楊青社區、南園居社區、琶洲西南社區、琶洲東北社區、石基社區、廣漁社區、新洲社區、雅郡花園社區、磨碟沙北社區、磨碟沙南社區、黃埔北社區、黃埔南社區,街道辦事處駐新港東路86號。
㈡ 廣州海珠區新滘鎮東風村廣州大道南街5號屬於什麼街道
屬於南洲街道
㈢ 廣州有哪新八區
廣州新八區應指番禺、蘿崗、南沙、黃埔、天河、荔灣、越秀、白雲。。。
人們的傳統觀念是荔灣、越秀、東山、海珠是老四區,天河、白雲、黃埔、芳村是新四區,花都、番禺是郊區。
現在區域做了調整,荔灣並了芳村,越秀並了東山,新設了南沙區和蘿崗區。
因此我認為新八區應指番禺、蘿崗、南沙、黃埔、天河、荔灣、越秀、白雲。
這是因為花都和海珠的地界都沒有調整。
㈣ 廣州市海珠區新滘西路301號在什麼街道上
應該是屬於瑞寶街道的
望採納,謝謝
㈤ 廣州市行政區劃
廣州市共有越秀、海珠、荔灣、天河、白雲、黃埔、花都、番禺、南沙、從化、增城11個市轄區。
1、越秀區
廣州市市轄區,位於廣東省中部,東起廣州大道,與天河區接壤;南臨珠江,與海珠區隔江相望;西至人民路,與荔灣區毗鄰;北面到白雲山山腳,與白雲區相鄰。越秀區下轄18個街道,總戶籍人口115.84萬(六普),人口密度為34735人/平方公里。2005年越秀區成為廣州市區域面積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中心城區。
2、荔灣區
廣州市市轄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西部,東與越秀區相連,北部、西北部與白雲區水陸相通,西部與佛山市南海區接壤。荔灣,俗稱「西關」,因區內有「一灣青水綠,兩岸荔枝紅」美譽的「荔枝灣」而得名。
素以「西關」、「荔枝灣」和「水秀花香」著稱,有著「體味嶺南文化到廣州,不到荔灣就不算到過廣州」的美譽,是廣州老三區之一。明朝時,這里已是中國對外通商與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清朝時曾有一百多年是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窗口,著名的外貿商埠——十三行所在地。
3、海珠區
位於廣州市中部,北部與荔灣區、越秀區、天河區隔珠江相鄰,東部、西部、南部分別與黃埔區、荔灣區(含芳村)、番禺區相望,全區總面積90.40平方公里。區域的主體為海珠島、河南島,此外還有官洲島和丫髻沙島。
4、天河區
廣州市市轄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市區(老城區)東部,東到玉樹尖峰嶺,吉山獅山,前進深涌一帶,與黃埔區相連;南到珠江,與海珠區隔江相望;西從廣州大道、楊箕、先烈東路、永福路、沿廣深鐵路方向達登峰,與越秀區相接;北到筲箕窩,與白雲區和黃埔區相接,行政區域總面積約137.38平方公里。
5、白雲區
隸屬於廣東省廣州市,位於廣州市城區北部,東鄰增城區,西界佛山市南海區,南連荔灣區、越秀區、天河區、黃埔區4城區,北接花都區和從化區。總面積795.79平方千米。
6、黃埔區
隸屬於廣東省廣州市,位於廣州市東部,東至東江與東莞市麻涌鎮相望;東北部與增城區新塘鎮接壤,南部臨珠江與番禺區相鄰;西部與天河區、白雲區相連,北部與從化區毗鄰。介於東經113°27′39″—113°27′51″,北緯23°2′25″—23°9′55″之間,總面積面積484.17平方千米。
7、番禺區
地處廣東省中南部,位於穗港澳的地理中心位置,北與廣州市海珠區相接,東臨獅子洋,與東莞市相望,西與佛山市南海區和順德區、中山市相鄰,南濱珠江口,與南沙區接壤,地理位置優越。
全區總面積529.94平方公里,轄6個鎮、10個街道,有177個行政村、84個社區居委會,全區戶籍人口80.6萬人,登記在冊外來人口113萬人。
8、花都區
1960年4月劃為廣東省廣州市下轄縣。全區總面積970.04平方千米,地處東經112°57′07″~113°28′10′,北緯23°14′57″~23°37′18″,東接從化區,西連佛山市三水區、南海區,南與白雲區接壤,北鄰清遠市清城區。
9、南沙區
位於廣州市最南端、珠江虎門水道西岸,是西江、北江、東江三江匯集之處,地處珠江出海口和大珠江三角洲地理幾何中心,是珠江流域通向海洋的通道,連接珠江口岸城市群的樞紐,廣州市唯一的出海通道,距香港38海里、澳門41海里。
10、增城區
是廣州市市轄區,位於廣東省中東部、廣州市東部,南與東莞隔江相望,東臨惠州,北界從化,截至2017年底面積1616.4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1萬,擁有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及中國第五個國家級僑商產業聚集區「僑夢苑」。
11、從化區
位於廣東省廣州市東北面,東與龍門縣、增城區接壤,南跟白雲區毗鄰,西和清遠市、花都區交界,北面同佛岡、新豐縣相連。北回歸線橫跨境內南端的太平鎮,氣候溫和,雨量充沛。
㈥ 廣州市區 區名
1990年,廣州分8區4縣,這是經歷史演變而來的行政區域現狀。
廣州總面積7434.4平方公里,其中8區1443.6平方公里,4縣5990.8平方公里。現建成城區面積210平方公里,按現代化大都市標准規劃,到2010年,將要擴大到555平方公里左右。
建國初,廣州市為中央直轄市,全市劃分為小區,無轄縣。1953年1月,把番禺縣北部17個鄉、江高鎮、增城縣4個農業社劃歸廣州市郊區管轄。土地面積擴大了900多平方公里,人口增加了32萬人。郊區面積的擴大,反映了城市發展中對農業區域的需求和工農業分區建設的思想。
1954年廣州劃歸廣東省領導。市轄東山、中區、白雲、西區、河南、黃埔、北區、珠江、新滘9個區。芳村區建制撤銷,其農村部分8個鄉並入新滘區,其4個鎮劃入河南區。
1959年全省市縣大合並,廣州撤銷黃埔、新滘和白雲3區,另設郊區,廣州轄7區。其時廣州無轄縣,鄰近廣州各縣當時合並情況是:龍門縣並入增城縣;撤銷番禺縣、順德縣,以順德全縣及番禺南部行政區域設立番順縣,番禺縣北部並入花縣;佛岡縣並入從化縣。1960年起,陸續恢復1958年時建制。
1960年,原屬佛山專區的花縣、從化2縣劃歸廣州市領導,建國後,廣州市第一次有了轄縣。是年,市轄區再次調整,撤銷郊區,原屬郊區地域劃歸黃埔、芳村、江村、竹料4個人民公社管轄,同年7月,改為黃埔、芳村、江村3個區;原河南、珠江2區合並為海珠區;原西區、中區合並為荔灣區;原北區改越秀區。廣州市轄7區2縣。
1961年,恢復佛岡縣,從韶關專區轄下劃歸廣州市。
1962年,黃埔、芳村、江襯3個區合並為郊區。
1963年,佛岡縣復劃歸韶關專區。廣州市轄5區(東山、海珠、荔灣、越秀、郊區)、2縣(花縣、從化)。
其後10年,廣州市政區無變動。
1973年恢復黃埔區。市轄6區2縣。
1975年,原屬佛山地區的番禺縣,惠陽地區的增城、龍門2縣,韶關地區的新豐縣劃歸廣州市領導。廣州市轄6區6縣。
1983年,原屬韶關地區的清遠、佛岡2縣劃歸廣州市領導。廣州市轄6區8縣。
1985年增設天河、芳村2個區。市共轄8區8縣。8區:越秀、東山、海珠、荔灣、天河、芳村、黃埔、郊區;8縣:從化、花縣、增城、番禺、龍門、新豐、清遠、佛岡。
1987年郊區更名為白雲區。
1988年,清遠、佛岡、新豐、龍門4縣劃出。廣州市轄8區4縣。8區:越秀、東山、海珠、荔灣、天河、白雲、黃埔、芳村;4縣:花縣、從化、增城、番禺。
1983年開始,廣州建立了穩定的市帶縣的體制。60年代初,廣州雖有屬縣,但過去把屬縣視作蔬菜和副食品生產基地、安置知識青年基地和備戰備荒基地,缺乏城鄉經濟一體化思想。這時,城市領導農村僅是行政管理方式,城市的中心作用很不完全,城市與周圍縣、鎮的網路關系沒有形成。實行市帶縣後,貫徹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原則,市對縣的關系,從城鄉分割、城市搞工業農村搞農業,轉變為城市工業擴散到農村,發展橫向經濟聯合,實行行政管理和經濟管理相結合、以經濟聯系為主的聯合服務型的管理體制。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1987年3月,中共廣州市委、廣州市人民政府發出《關於加強市帶縣工作,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決定》,指出:「城市和農村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城市的建設離不開農村,農村的富裕也離不開城市。要通過搞好市帶縣工作,充分發揮城市中心作用和農村基地作用,大力發展城鄉經濟聯合,建立新型的城鄉關系,逐步形成城鄉互相支援,協調發展,共同繁榮,城鄉一體化的新格局。」
1987~1989年,全市城鄉聯合辦工業投資7.74億元,實施391項,市對鄉鎮企業實行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與措施,包括信貸、稅收、發展外向型經濟、外匯留成等;撥出教育扶貧專款支持貧困山區鎮發展教育。撥專款支持各縣「燎原計劃」示範項目上馬;發動市屬各大專院校幫助縣開發科技成果、培養人才等。這些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推進了廣州市屬縣現代化建設發展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