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京廣鐵路是哪年修通的
京廣鐵路是中國一條從北京通往廣東廣州的鐵路,於1957年建成,全長2324千米。原分為北南兩段。北段從北京到湖北漢口,稱為「京漢鐵路」(1949年以前稱「平漢鐵路」),於1897年4月動工,1906年4月建成。南段從廣東廣州到湖北武昌,稱為「粵漢鐵路」,於1900年7月動工,1936年4月建成。在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通車後,兩條鐵路接軌,並改名為京廣鐵路
『貳』 京廣線是什麼時候開始修建的
1897年4月。
京廣鐵路由原京漢鐵路和原粵漢鐵路兩段銜接而成。1897年4月,京漢鐵路(時稱盧漢鐵路)動工建設。1900年7月,粵漢鐵路動工建設。
1906年4月,京漢鐵路建成通車,北起北京盧溝橋、南至武漢漢口。1936年9月,粵漢鐵路建成通車,北起武漢徐家棚、南至廣州黃沙。
(2)京廣鐵路廣州到韶關什麼年建擴展閱讀
京廣高鐵途經28個城市,連接6個省市,並且連接了環渤海經濟圈、長三角經濟圈、珠三角經濟圈等三大經濟圈和武漢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關中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等幾大城市群。
京廣高鐵全線貫通後,北京至廣州間最快高鐵列車運行時間可在8小時以內,較目前既有京廣鐵路最快普速客車壓縮12小時30分左右;北京至長沙最快5小時40分,較目前最快普速客車壓縮7小時20分左右;
北京至武漢最快4小時29分,較目前最快普速客車壓縮5小時10分左右;北京至鄭州最快3小時30分,較目前最快普速客車壓縮3小時左右;北京至石家莊最快1小時07分,較目前最快普速客車壓縮1小時左右。
「京廣高鐵橫跨河南、湖南、湖北中部3省,大大縮短了中部地區人們的時空和心理距離,將有效推動鄭州、長沙、武漢的『同城化』,加快三個省會城市的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進程,助力中部經濟崛起」,湖南師范大學教授朱翔說。
高速鐵路具有運輸速度快、運輸能力大、安全可靠等優勢,隨著京廣高鐵開通運營,沿線將有望形成物資、技術、人才、產業等高度聚集的經濟帶,區域之間的經濟聯系將更緊密。「高鐵建成後帶來的配套設施建設等,將促進沿線城市GDP增長方式的轉變」,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說。
京廣高鐵還將在南北之間拉起一條高速通道的黃金旅遊線。2012年12月23日,京廣高鐵開通前夕,沿線城市旅遊聯盟正式成立。
根據協議,聯盟成員將共同設計推出自然生態游、歷史文化游、民俗體驗游、休閑度假游、紅色主題游、高鐵美食游、城市主題游、專題線路游等八大主題旅遊產品,方便各地遊客乘高鐵游中國。
『叄』 京廣鐵路有多長
京廣鐵路貫通中國南北的重要鐵路大通道,國家鐵路南北交通大動脈, 雨天黃鶴樓上看京廣線
是中國線路最長,運輸最為繁忙的鐵路,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起自北京西站,止於廣州西站,全長2284千米。這條鐵路由原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組成。1957年10月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後,京漢、粵漢兩鐵路連通,11月被命名為京廣鐵路。它途經保定、石家莊、邢台、邯鄲、鶴壁、安陽、新鄉、鄭州、許昌、漯河、駐馬店、信陽、孝感、武漢、咸寧、岳陽、長沙、株洲、衡陽、郴州、韶關、廣州等大中城市,縱貫北京、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六省市,並與京山、京包、豐沙、京秦、京承、京原、京通、石太、石德、新焦、隴海、漯寶、寧西、漢丹、武大、石長,滬昆、湘桂、廣三、廣九等鐵路相接,還與海運連通。原京漢鐵路自北京至漢口,於1897年4月動工 ,1906年4月全線完工通車,全長1215千米。 原粵漢鐵路起自武昌止於廣州,長1096千米,於1900年7月動工,但進行緩慢,至1903年8月僅建成49千米的廣州至三水支線 ;1911年完成長沙至株洲段;1916 年6月完成廣州至韶關段;1918 年9月完成武昌至長沙段。株洲至韶關段長456 千米,由於沿線工程艱巨 ,經費短缺,久未興工,直至1929年才開始修建,並於1936 年4月完成。至 此,粵漢鐵路全線通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逐步對京廣鐵路進行技術改造,主要是:更換鋼軌,加固橋梁,修建新鄭州黃河鐵路大橋,改善通信信號設備,加強各區段站,新建北京及廣州新的客運終點站,建立石家莊、鄭州、武漢、長沙等樞紐站。由於運輸量的激增,從1955年12月起開始修建復線,至1988年12月衡廣段完工,已告全部完成。全路旅客列車和貨物列車大多採用電力機車牽引。自北京至廣州間的客車的旅行時間已由過去90多小時縮短到21小時。京廣線南運貨物以煤炭、鋼鐵、石油、木材及出口物資為主,北運貨 京廣鐵路示意圖
物主要是有色金屬礦產品以及糧、糖、茶、水果等農產品和進口
京廣鐵路(20張)物資。
『肆』 京廣線哪一年建
……好不容易從很長一段資料里跳出關於京廣線的只言片語,好像是87年,但是我也不確定,謹供參考,呵呵……
附:耒陽火車站簡介
耒陽火車站位於灶市街。民國24年(1935)建,3股道。抗日戰爭中,站房被毀。抗日戰爭勝利後重建,4股道,並建一、二站台及下河線。原為四等站,1955年改為三等站台票。1961年增建貨物線1條及貨物站台、倉庫、倉庫站台、雨棚、露天堆物場等。1987年底修建京廣線復線時,將站場向南延長約300米,向西填寬2股道土方,除保留貨物線、下河線、簡易地道外,其餘全部拆毀重建。現有下行線3條、上行線6條,有供水設備,貨場裝有電動吊車、10噸門式起重機、液壓單斗載重機等機械設備。每天有3對普客、9對快車停靠,過境貨車36車。1988年定二級站。1990年11月,有職工568人,客貨發送量分別占境內京廣線各站總數的86%%、87%。
『伍』 京廣鐵路誰主持修建的什麼時間
京廣鐵路是中國一條從北京通往廣東廣州的鐵路,於1957年建成,全長2324千米。原分為北南兩段。北段從北京到湖北漢口,稱為「京漢鐵路」(1949年以前稱「平漢鐵路」),於1897年4月動工,1906年4月建成。南段從廣東廣州到湖北武昌,稱為「粵漢鐵路」,於1900年7月動工,1936年4月建成。在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通車後,兩條鐵路接軌,並改名為京廣鐵路。
粵漢鐵路前期一直由張之洞督辦,1910年詹天佑才任商辦粵漢鐵路總理兼總工程師。
京漢鐵路則是由福建人陳慶平擔任工程師主持籌建工程的。
京漢、粵漢兩鐵路石油兩個不同的人主持的。
『陸』 京廣鐵路是什麼時代修的
京廣鐵路是清朝晚期開始修建的。由於長江的阻隔,分成了南北兩段,北段是從北京到漢口,叫京漢鐵路,從1897年4月開始動工到1906年4月建成,南段從武昌到廣州叫做粵漢鐵路,於1900年7月開始動工斷斷續續直到1936年才全部建完。新中國成立後的1957年,隨著武漢長江大橋的建成把兩條鐵路連接起來,才正式改稱為京廣鐵路。所以,可以說京廣鐵路的建設經歷了清朝、民國和新中國三個時代。
『柒』 京廣鐵路 什麼時候建的 歷史背景怎麼樣
京廣鐵路是中國一條從北京市通往廣東省廣州市的鐵路,於1957年建成,全長2324千米。原分為北南兩段。北段從北京市到湖北省漢口,稱為「京漢鐵路」(1949年以前稱「平漢鐵路」),於1897年4月動工,1906年4月建成。南段從廣東廣州到湖北武昌,稱為「粵漢鐵路」,於1900年7月動工,1936年4月建成。在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通車後,兩條鐵路接軌,並改名為京廣鐵路。京廣鐵路是中國最重要的一條南北鐵路干線,其連接了六座省會,以及數十座大中城市。
京廣鐵路 貫通中國南北的重要鐵路干線。起自北京西站,止於廣州西站,全長2284千米。這條鐵路由原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組成。1957年10月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後,京漢、粵漢兩鐵路連通,11月被命名為京廣鐵路。它途經石家莊、鄭州、信陽、武漢、長沙、株洲、衡陽等城市,縱貫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廣東五省,並與京山、京包、豐沙、京秦、京承、京原、京通、石太、石德、新焦、隴海、漯寶、寧西、漢丹、武大、湘黔、浙贛、湘桂、廣三、廣九等鐵路相接,還與海運連通。原京漢鐵路自北京至漢口,於1897年4月動工 ,1906年4月全線完工通車,全長1215千米。 原粵漢鐵路起自武昌止於廣州,長1096千米,於1900年7月動工,但進行緩慢,至1903年8月僅建成49千米的廣州至三水支線 ;1911年完成長沙至株洲段;1916 年6月完成廣州至韶關段;1918 年9月完成武昌至長沙段。株洲至韶關段長456 千米,由於沿線工程艱巨 ,經費短缺,久未興工,直至1929年才開始修建,並於1936 年4月完成。至 武漢長江大橋
此,粵漢鐵路全線通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逐步對京廣鐵路進行技術改造,主要是:更換鋼軌,加固橋梁,修建新黃河大橋,改善通信信號設備,加強各區段站,新建北京及廣州新的客運終點站,建立石家莊、鄭州、武漢、株洲、衡陽等樞紐站。由於運輸量的激增,從1955年12月起開始修建復線,至1988年12月衡廣段完工,已告全部完成。全路旅客列車和貨物列車大多採用電力機車牽引。自北京至廣州間的客車的旅行時間已由過去90多小時縮短到21小時。京廣線南運貨物以煤炭、鋼鐵、石油、木材及出口物資為主,北運貨物主要是有色金屬礦產品以及糧、糖、茶、水果等農產品和進口物資。
『捌』 京廣鐵路的歷史沿革
原京漢鐵路自北京至漢口,於1897年4月動工 ,1906年4月全線完工通車,全長1215千米。
原粵漢鐵路起自武昌止於廣州,長1096千米,於1900年7月動工,但進行緩慢,至1903年8月僅建成49千米的廣州至三水支線 ;1911年完成長沙至株洲段;1916 年6月完成廣州至韶關段;1918 年9月完成武昌至長沙段。株洲至韶關段長456 千米,由於沿線工程艱巨 ,經費短缺,久未興工,直至1929年才開始修建,並於1936 年4月完成。至 此,粵漢鐵路全線通車。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逐步對京廣鐵路進行技術改造,主要是:更換鋼軌,加固橋梁,修建新鄭州黃河鐵路大橋,改善通信信號設備,加強各區段站,新建北京及廣州新的客運終點站,建立石家莊、鄭州、武漢、長沙、廣州等樞紐站。
由於運輸量的激增,從1955年12月起開始修建復線,至1988年12月衡廣段完工,已告全部完成(平山至樂昌段截彎取直,修建大瑤山隧道,同時原有盤山線路廢棄,也是當時中國最長的鐵路隧道)。全路旅客列車和貨物列車全部採用電力機車牽引。自北京至廣州間的客車的旅行時間已由過去90多小時縮短到21小時。
2014年5月26日,鄭焦城際鐵路黃河大橋竣工,同時京廣鐵路上運行的火車換到此橋上運行,使用54年的老黃河鐵路橋正式退役。
歷史背景
近代中國,官家極重鹽糧運輸。江南富庶,歷為朝廷糧倉。清初,朝廷年征糧400萬石,約合2.8億公斤。幾億斤的糧食怎麼運到1000多公里外的北京呢?
那時,陸路交通不便,只能選擇水路,即:藉助風力、舟船,通過京杭大運河,將糧食運抵京城。這就是持續數百年的漕運。
清朝中葉,大運河河道淤塞曾使漕運部分藉助海運,但清末鐵路的出現徹底埋葬了漕運。老京漢鐵路是終結漕運歷史的早期鐵路之一。循著鐵軌和汽笛聲,中國加速奔向工業文明。
十六年曲折審批路
據史料記載,最早提議建設京漢鐵路的清廷官員是直隸提督劉銘傳。他在1880年上奏,建議「急造鐵路」。
劉銘傳提議,先以北京為中心建放射線,一經山東至清江浦(京杭大運河要沖,位於江蘇);一經河南至漢口;一通盛京;一通甘肅。他認為,北京至清江浦的鐵路尤其應該先修。不過,未獲清廷批准。
九年(1889年)後,兩廣總督張之洞奏請修建盧溝橋至湖北漢口鎮鐵路,即京漢鐵路的前身盧漢鐵路。清廷批准提議,並斥責反對派「偏執成見,不達時務」。洋務派代表人物張之洞和李鴻章受命籌建,清政府擬年撥銀200萬籌辦。同時聲明,不借洋債,不購西洋鋼軌。1890年,張之洞在湖北主持建設漢陽鐵廠,為盧漢鐵路之需。
1891年,沙俄滲透東北,清廷考慮優先修建關東鐵路(中東鐵路)。不過,其窘困的財政在現代工程建設面前,更顯捉襟見肘,只得將盧漢鐵路撥款移作關東鐵路專款。盧漢鐵路遂陷入停滯局面。
1893年,漢陽鐵廠建成投產。兩年後,張之洞再次上書,稱:「中國應開鐵路之地甚多,當以盧漢一路為先務。此路南北東西皆處適中,便於通引分布,實為諸路綱領。」1895年年底,清廷決定重啟盧漢鐵路建設進程,無奈准許商民集股。
中國鐵道博物館原黨委書記賈本義說,1896年,清廷設鐵路總公司,決定從盧漢鐵路辦起,再辦蘇滬、粵漢鐵路。
北段:京漢鐵路建設過程
京漢鐵路從北京到湖北省漢口,最初稱為「盧漢鐵路」(盧溝橋至漢口)。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結束後,同年7月19日,即《馬關條約》簽訂後的第94天,光緒帝發出一道諭旨,宣稱「當此創巨痛深之日,正我群臣卧薪嘗膽之時」,並提出救亡圖存的六項「力行實政」,修鐵路被列為首項。同日,兩江總督張之洞即復奏清政府,指出「宜亟造鐵路也」,建議修築盧漢鐵路:「中國應開鐵路之地甚多,當以盧漢一路為先務。
1895年12月6日,清廷考慮各方意見後,決定立即著手修築兩條鐵路:盧漢鐵路和津盧鐵路(即原京山鐵路京津段、今京滬鐵路京津段),並公布盧漢鐵路以黃河為界,南段由張之洞負責,北段由李鴻章負責。然而清廷對盧漢、津盧兩路的建設資金給了不平等的待遇:津盧鐵路能動用官款,而盧漢鐵路卻不給官款,要靠商人集資興辦。但張之洞在募集商股的過程中受阻,只能將修築盧漢鐵路的任務交給盛宣懷,並向外國列強舉債,最後由比利時奪得了貸款權。
1896年10月直隸總督王文韶、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設立鐵路總公司,以大官僚買辦、天津關道盛宣懷為督辦大臣。這條鐵路長1200公里,修築計劃需銀2000多萬兩,原打算收商股700萬兩,撥官款銀300萬兩,借官款1000萬兩,借洋債2000萬兩。清政府首先用撥給的官款修建蘆溝橋至保定一段長131公里,由津榆鐵路總局負責修建。1898年2月動工,1899年1月完工通車。
漢口是中國的水陸要鎮,把漢口和北京連接起來,是帝國主義早就垂涎的目標,因此各國紛紛起來爭奪。首先是美國、英國,但因「所索權利過多」而告吹,轉同比利時商洽,比利時在後台法、俄的支持下,簽定了借款合同,借款11250萬法郎。合同規定,築路工程由比利時公司派人監造;所需材料,除漢陽鐵工廠可以供應者外,都歸比利時公司承辦,並享受免稅待遇。在借款期限30年間,一切行車管理權均歸比利時公司掌握。這不僅使中國完全喪失了鐵路主權,還在財政上受到巨大損失,為以後帝國主義者利用債款關系掠奪中國鐵路權開了一個極為惡劣的先例。
比利時公司為了加速工程進度,節省費用,偷工減料,結果建築的線路質量極低。就像黃河大橋這樣的重要工程,也採用低標准設計,保險期限只有15年,致使後來常常被水沖壞而中斷行車蘆漢鐵路1898年動工,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後,法國侵略軍在1901年又擅自把蘆漢鐵路從蘆溝橋延長到北京前門,從此成為京漢鐵路。
京漢鐵路在1906年4月全線通車,全長1215公里。京漢鐵路通車以後,營業發達,餘利很多,在義和團運動的影響和全國人民紛紛要求收回鐵路主權的壓力下,清政府幾經周折,終於在1909年1月,撥官款500萬兩白銀和借英國匯豐、法國匯理兩銀行款5萬英鎊,還清了京漢鐵路借款,把鐵路贖回。1927年至1949年間因北京改稱北平,京漢鐵路也改稱稱「平漢鐵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恢復京漢鐵路之名。
「二七」大罷工
京廣鐵路不僅是溝通我國南北最長的鐵路線,也還具有光榮的革命斗爭史。
1922年4月,由長辛店工人俱樂部發起,召開了一次全路總工會籌備會議,對全路工會組織作了初步整頓。在1923年1月5日的籌備會上,擬定了京漢鐵路總工會章程草案並決定2月1日正式舉行總工會成立大會。這個總工會的成立完全是公開進行的,各報發了消息,並報告了當時的鐵路局局長趙繼賢。參加這次成立大會的有京漢鐵路各工會分會代表六十五人,各地工會、教育界、新聞界來賓共二百多人,都齊集鄭州。
京漢鐵路總工會的成立使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震恐萬分。軍閥吳佩孚指使鐵路局長趙繼賢夥同鄭州警察局長進行恫嚇。總工會籌委會仍決定如期開會。1923年2月1日早晨,吳佩孚下令鄭州全市緊急戒嚴,沿街布置軍警,荷槍實彈,阻止代表和來賓進入會場。代表們群情憤怒,高呼口號,終於突破包圍,沖進會場,立即放鞭炮開會,宣布京漢鐵路總工會正式成立,代表們高呼「京漢鐵路總工會萬歲!」「勞動階級勝利萬歲!」會議一直開下午4時才宣布散會。
當天下午,吳佩孚命令反動軍警包圍代表來賓住所,不準來賓和代表自由走動和交談,總工會和鄭州分會會址被封閉佔領,工會文件什物,均被抄查搗毀。軍閥的蠻橫和暴行,激起了工人們的無比憤怒。當晚,總工會召集緊急會議,決定在2月4日中午宣布京漢鐵路全體總同盟罷工。從4日上午9時起,不到3個小時,全路一致停工,全路客、貨、軍車一齊停止了行駛。總罷工爆發後,在北京的帝國主義各國「公使團」召集了緊急會議,向北洋軍閥政府提出了「嚴重警告」,要求早日恢復交通,教唆軍閥用武力鎮壓工人。
2月7日,湖北督軍肖耀南派參謀長張厚生帶兵兩個營,包圍了總工會,槍殺空手抵抗的工人,同時包圍工人宿舍,搜捕罷工積極分子。先後被殺害38人,傷200多人。江岸分會委員長、共產黨員林祥謙同志被捕。
林祥謙同志捕後,敵人把他綁在江岸車站電線桿上,逼迫他下令復工。林祥謙同志堅決拒絕。劊子手張厚生令人在他身上砍了一刀,問他「上不上工?」林祥謙同志說:「不上!」張又令再砍一刀,問他「到底下不下上工命令?」林祥謙同志忍痛高呼:「上工要總工會命令,我的頭可斷,工是不上的!」張又令人再砍一刀,優秀的共產黨員林祥謙同志就這樣英勇地犧牲了,他為工人階級的事業,在敵人面前至死不屈,表現了中國工人階級大無畏的精神。武漢工團聯合會法律顧問、共產黨員施洋同志,也於15日被殺害於武昌。
此外,鄭州和京漢鐵路其他各站工人也遭到軍閥的逮捕和屠殺。為了保存革命力量,京漢鐵路總工會和武漢工團聯合會在2月9日下令,勸工人們忍痛復工。「二七」斗爭雖然失敗了,但是通過這次斗爭,顯示了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斗爭中英勇犧牲的烈士們,給工人階級樹立了光輝的榜樣。為了紀念林祥謙烈士,於1961年初在烈士的故鄉福建省閩侯縣尚干鎮建成了林祥謙烈士陵園。
南段:粵漢鐵路建設經過
南段從廣東省廣州到湖北省武昌,稱為「粵漢鐵路」。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五月,張之洞上諭修築粵漢鐵路,主張官督商辦,但清廷自行向美國借款,美方更規定中國在50年後還清債款,方可收回鐵路管理權。但此舉激起粵、湘、鄂三省紳商強烈不滿,最後為從美國手中贖迴路權,清政府付出了高達675萬美元的代價。
粵漢鐵路於1900年7月動工,但在在修築長沙至株洲一段後已經資金不足,湖南粵漢鐵路公司雖然通過發行股票籌的831萬銀元,但仍入不敷支,最後只好在1909年與德國、英國、法國的銀行團簽訂《湖廣鐵路借款合同》,借款550萬英磅,利息五厘,以修築餘下路段。
武昌徐家棚至長沙段工程全長480餘公里於1918年9月通車。廣州至韶關段全長224公里,於1916年修通。但由於韶關至株洲段400多公里因地形復雜、工程艱巨一直受到拖延。至1927年,國民政府鐵道部成立,即把修建粵漢鐵路株韶段列為首要任務,當時鐵道部長孫科更倡議以庚子賠款修建。株韶段在1936年4月28日建成,當時號稱是中國鐵路工程建築標准高的鐵路。同時粵漢鐵路全線宣告接通,全長1095.6公里。
『玖』 關於鐵路"京廣線"的資料
京廣鐵路,簡稱「京廣線」,是中國境內一條連接北京市與廣州市的國家Ⅰ級客貨共線鐵路;線路呈南北走向,串聯中國華北、華中和華南地區,為中國三橫五縱干線鐵路網的一縱。
京廣鐵路正線自北京鐵路樞紐豐台站引出,並由北京西站西側引出西長聯絡線向西跨過三環路、四環路,在五環路衙門口橋轉向西南穿過永定河和鷹山後轉向南,經過後呂村站、雲崗地區,於長陽線路所對接京廣鐵路正線。
同時,北京站東側引出既有京滬鐵路折向西南方向經北京南站於柳村線路所對接京廣鐵路正線,正線出豐台站後向西過永定河盧溝橋,向南偏西方向出北京市進入河北省過涿州、高碑店站,過河北保定向西南經過河北省省會石家莊。
向正南方經過邢台、邯鄲後出河北省進入河南省安陽、鶴壁、新鄉過黃河到達河南省省會鄭州,繼續向南經過許昌、漯河、駐馬店、信陽,出河南省進入湖北省隨州市廣水,穿過大別山區後過孝感市孝感站向東南走一個直角進入湖北省省會武漢。
在武漢市區走S形經過漢江和長江後繼續向南經過咸寧、赤壁,再向西南出湖北省進入湖南省岳陽市,過汨羅江繼續向南到達湖南省省會長沙,經過撈刀河、瀏陽河沿湘江一路南下經過株洲、衡陽、郴州,從大瑤山隧道中穿過南嶺後出湖南省進入廣東省韶關市,沿北江而下經清遠最後到達廣東省省會廣州。
京廣鐵路的建設意義
京廣鐵路是中國最重要的南北鐵路交通大動脈,貫穿北京、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廣東6省市,是中國經由省會城市最多、連接其它線路最多、運輸最繁忙的干線鐵路。
京廣鐵路提速改造在節省旅客旅行時間、縮短貨物在途時間和降低鐵路運行成本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對緩解運輸緊張局面,加強中國南北經濟文化交流,促進湖北、河南在中部崛起等具有重要意義。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京廣鐵路
『拾』 京廣線修建時間
京漢鐵路自北京至漢口,於1897年4月動工 ,1906年4月全線完工通車,全長1215千米。原粵漢鐵路起自武昌止於廣州,長1096千米,於1900年7月動工,但進行緩慢,至1903年8月僅建成49千米的廣州至三水支線 ;1911年完成長沙至株洲段;1916 年6月完成廣州至韶關段;1918 年9月完成武昌至長沙段。株洲至韶關段長456 千米,由於沿線工程艱巨 ,經費短缺,久未興工,直至1929年才開始修建,並於1936 年4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