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粵語起源於哪裡 粵語的起源地
1、粵語的起源分別有源自北方中原的雅語與源自楚國的楚語等說法。
2、漢代至唐宋,中原人源源不斷地遷徙嶺南,促進了粵語的發展和定型。元明清以來,粵語的變化較小。不過語言學家李新魁先生認為「粵語最早的源頭,是楚人南遷、楚語南來所導致的結果」(李新魁《廣東的方言》),現代粵語的語音面貌表現出了與隋唐漢語共同語十分接近的現象。
3、封開是最早的粵語中心,粵語從這里沿江傳播到肇慶和廣州,形成以西關音為正宗的廣州話。隋唐時期,粵語進一步擴展到整個西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憑借西江水系而向東、西、南傳播,形成以廣州為中心的分布格局。
Ⅱ 白話廣東話的起源是什麼
廣東話起源於宋末前後的晚期中古漢語(客家話),起源於南雄珠璣巷,廣西梧州,廣府人祖先宋末南雄珠璣巷開封人可是說客家話的
《切韻》被網友稱為早期粵語的活化石,你網路下切韻的中古漢語朗讀將進酒視頻看看吧,切韻是客家話的一種,
客家話不是客家人發明的,而是中古漢語變體,本來全國都說客家話,後來只剩嶺南說,晚期中古漢語進化成晉語,官話,粵語,吳語,湘語等等,中古漢語變體客家話在廣東被稱為廣東話粵語,後來遷海復界清末,廣東漳州沿海的人和嶺東墾民被貶義稱為客家,客家貶義後來被誤解,慢慢客家話代替了原來的廣東話粵語稱呼,後來六七暴動新政港英扶持廣州外地人的話,香港變外地廣州話城市,香港人幫廣州話奪得廣東話地位
粵語是唯一一種發源於廣西地區的漢語方言,也是在廣東省佔有主流地位的方言,2008年已被聯合國正式定義為語言。談到粵語的發源地,一般學術界的專家大多。在學術上,廣東話不等同於廣東方言。不過,粵語的使用者有很多都是從北方或者鄰近的福建等地搬遷過來的,到了廣東後,有很多人都能接受本土的方言——粵語。不過,由於他們都是外來人,比較難接受當地口音,要學得準的話確實不容易,所以就出現了今天的粵語地區語音差異,不過跟標准粵語——廣州話相差不大。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就行成了今天有著接近一億使用者的粵語。而廣東方言則指的是在廣東地區流行的方言,包括客家話、閩語、普通話,以及一些少數民族的語言。近年來,有不少外國人也移民到廣東,所以在廣東的廣州、深圳等大城市還有部分人使用英語。古代人的發音類似粵語(白話)!
Ⅲ 粵語發源地在那裡
很多外地來的民眾,甚至廣東本土人,一說到粵語發源地第一時間可能就會想到廣州,不過真正的粵語發源地是這里,對,就是這個被遺忘多年的嶺南古都——封開
封開地處粵西邊陲,西江經濟走廊的中部。東面與德慶縣毗鄰,南面與鬱南縣接壤,東北面與懷集縣相連,西北面與廣西蒼梧、梧州市、賀州市交界。素有「兩廣門戶」之稱,是通往「珠三角」及大西南的「咽喉」之地,是粵語的發源地!
從粵語稱謂看封開文化地位
粵語,民間亦稱「白話」、「廣東話」等,在美洲華埠則被稱為「唐話」。而「廣府話」、「省城話」這兩個俗稱則專門指舊廣州府地區(今廣州及周邊南番順地區)、香港、澳門、梧州地區的粵語,范圍比「白話」概念小,現在一般稱為「廣州話」。
在中國境內,廣州及周邊城市,人們習慣稱粵語為「白話」或「廣州話」等。在大量港澳同胞居住的地方由於大多數原居地為廣東一帶,多自稱為廣東人,故大部份曾接觸操粵語的廣東人一般稱為他們所說的就是「廣東話」,而普遍操廣東話的廣東人都無暇解釋本身並無心情去介定或向他人仔細解釋自身操的就是粵話。自身為廣東人就順理成章講廣東話。東莞和深圳、省內其他地區的人們稱之為廣州話或白話;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粵語使用者因所住區域並非廣東,通常稱自己所說的粵語為「白話」。這里「白話」專指粵語,意義與國內其他省市的「白話」概念並不相同。海外華人社區和中國其他非粵語省市普遍使用「粵語」或「廣東話」這兩個名稱。
「廣東話」這一名稱一般在港澳、海外華人、中國內地其他省份人士使用。但要注意的是,「廣東話」並不是在整個廣東省普遍使用(如客家人和潮州人一般分別說客家話和潮州話);另一方面,它又會在廣東省以外如廣西一帶通用。所以兩廣本地人,無論母語是否為粵語,一般不用「廣東話」這個名詞。粵語在中國大陸的使用范圍並不僅限於廣東省,也包括廣西壯族自治區。廣西粵語使用者一般沒有「廣東」認同,普遍不以「廣東話」指稱粵語;而「廣東話」這個名詞指代意義亦見模糊,無視其他非粵語的廣東方言如客家語、閩南語等的存在。另粵語的發源地究竟位於廣東境內還是廣西境內學界尚有爭議,因兩廣之分始於宋朝,而粵語形成和定型的歷史遠在宋朝之前,彼時尚無「兩廣」之分,固確切的發源地難以確證。「粵語」的「粵」字來源不是「廣東省」簡稱,而是古代嶺南的「南越國(南粵國)」,因此「粵語」不等於「廣東話」。當然,就如美國人也會稱呼他們所使用的語言為「英語」一樣,「廣東話」這一名稱雖然概念不清,但因為在港澳、海外華人、中國內地其他省份人士普遍使用,所以它依然有它的意義。
盡管封開是粵語的發源地,但粵語卻被稱為「廣州話」,足可以看出大家對粵語發源地的誤解。廣州被誤解為一直是嶺南的首府,所以被誤解為粵語發源地也不足為奇。事實上,廣州是在唐永徽六年(655年)才成為嶺南首府(也就是廣府)但此時,粵語早已成形甚至已經相當成熟。封開作為粵語發源地,卻飽受輕視是有原因的。
封開所在的西江流域,在隋唐時進舉的人數占廣東的21.7%之多,到了宋變成15.8%了,元就成8.7%了,最後明清只有6.3%和5.1%。文人的大幅減少,直接導致文化的衰落。因此,曾經輝煌一時的嶺南文化發源地——封開——也漸漸受到了忽視。而廣州就因為它的歷史契機,順利地被誤解成粵語的發源地;有操著一口流利的粵語的廣府人的廣州西關也就被誤解為粵語的根源之地。
由此可以看到,封開作為粵語發源地,它的文化並未受到重視!
Ⅳ 粵語的起源
粵語的起源
粵語(粵語拼音:jyut6 jyu5;Cantonese),又作廣東話、廣府話,俗稱白話,海外稱唐話,是一種漢藏語系漢語族的聲調語言,中國七大方言之一,也是漢族廣府民系的母語。
粵語發源於古代中原雅言,具有完整的九聲六調,較完美地保留古漢語特徵。粵語以珠江三角洲為分布中心,在中國的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北美洲、英國、歐洲和澳洲、紐西蘭、聖誕島以及東南亞的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越南等華人社區中廣泛使用。在粵語核心地區廣東省近8000萬本地人口中,粵語使用者近4000萬,全世界使用粵語人數約7000萬。
起源
粵語名稱來源於中國古代嶺南地區的“南越國”(《漢書》作“南粵國”),是一個泛稱。民間亦稱“白話”、“廣東話”等,在美洲華埠則被稱為“唐話”。而“廣府話”、“省城話”這兩個俗稱則專門指舊廣州府地區(今廣州及周邊南番順地區)、香港、澳門、梧州、賀州地區的粵語,范圍比“白話”概念小,一般稱為“廣東話”。
古代“越”和“粵”是通假字,指華南百越地區。明清近古以來兩個字的含義開始有所區別,前者多用於江浙吳語地區,後者多用於嶺南兩廣,長期作為嶺南地區的統稱。歷史上兩廣別稱“兩粵”,廣東為“粵東”,廣西為“粵西”。直至民國時期,“粵”才逐漸收窄范圍被用作廣東省的簡稱。因此,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粵”有廣義(嶺南)和狹義(僅指廣東省)之分。“粵東”“粵西”在不同歷史時期其指代范圍也截然不同。粵語的起源和發展成熟年代遠在宋代的兩廣(兩粵)初分之前。所以在歷史文化層面上看,“粵語”事實上是廣義上的“嶺南語”(嶺南地區語言),而非特指“廣東話”。 就像英語一樣,不是特指英國。粵語英文作Cantonese、日文寫成広東語,即一般人俗稱為“廣東話”。
自古以來兩廣山水相連,人文相通,兩廣地區是不分的.。直到宋朝才分為廣東和廣西。而粵語的形成遠早於宋朝。正因如此,粵語在兩廣地區通行。
粵語聲調亦大異於北,蓋以六調,曰一清平,二清上,三清去,四濁平,五濁上,六濁去。復以促音清平為高入,促音清去為中入,促音濁去為低入。合為九聲。
粵語相關文章:
1. 粵語“好”字的用法
2. 粵語必學方法
3. 粵語學習的一些技巧
4. 快速學會粵語的方法
5. 粵語詞彙
6. 粵語中的親屬稱謂
7. 快速學粵語的方法
8. 學習粵語的技巧
9. 粵語學習之香港粵語的特點
10. 粵語聲調表
;Ⅳ 粵語的由來
粵語,一說源自嶺南古蒼梧(廣信)。另有一說源自北方中原(即河南一帶)雅語,經過較長時間的語言交流融合與調適,在唐代日趨成熟,發展到宋代,與現代的粵語相差不遠。「粵語」之名,來源於中國古代嶺南地區的「南越」。
「越」是一個泛稱,古代「越」和「粵」是通假字,在秦漢古籍中,對於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的部族,常統稱為「越」,文獻上稱之為百越、百粵、諸越,包括「吳越」、「閩越」、「揚越」等。隋唐以後「越」、「粵」兩個字的含義開始有所區別,前者多用於江浙吳語地區,後者多用於嶺南兩廣,並長期作為嶺南地區的統稱。
(5)廣州話起源哪裡擴展閱讀:
粵語的使用情況:
在全球使用粵語人數甚多,廣東使用粵語的人口大約有6700萬,加上廣西粵語使用人數大約為2500萬、香港700萬、澳門55萬、泰國500萬、新加坡和馬來西亞500萬、美國和加拿大200萬,全球將近有1.2億人口使用粵語。
粵語主要分布在廣東省中部和廣東西南部,廣西東南部和西部部分地區。海南省西部地區(說儋州話、邁話的村落)、香港、澳門等地區和東南亞的新加坡、印尼北蘇門答臘省棉蘭市、聖誕島、馬來西亞、越南東北部(山由族聚居地)、以及北美、英國和澳大利亞、紐西蘭等華人社區中廣泛使用。
Ⅵ 廣東話發源地是哪裡
封開
粵語不是古粵地的土產,而是中原語言與當地語言結合的產物。秦漢以來,大量的中原移民順瀟水——賀水古道路交通線來到嶺南,並在西江中游一帶定居、繁衍,並保留著他們所來處的中原古漢語。今天的封川話仍較完整地保存了古漢語濁塞音聲母系統,這種現象在廣東粵語各種層次方言中是特有的。封川話的例子:[b]包本婆別[d]多完桃洞[g]歌根葵共,其中包括《切韻》古濁塞音並、定、群母字和古清塞音幫、端、見母字,古並母與幫母字讀為[b],古定母字與端母字都讀為[d],古群母字與見母字都讀為[g],同時,封川話沒有[p][k],有[t]但不是來自古端母而來自半精母,例如「左」(to),「最」(tui),「作」(tok)。因此,《切韻》古幫、端、見母都讀為濁塞音,與古並、定、群母合流。專家們認定:在《切韻》之前,大約是漢至南朝這一時期,中原漢語就已經傳入封川,並逐漸偏離中原漢語發展的軌跡而形成為一種方言,其表現之一,就是它的濁塞音聲母沒有經歷「清化」的過程。因此,從今天的封川話,我們可以窺見早期粵語的某些面貌,這是粵語起源於封川話的直接證據,所以說封開是粵語的發源地
Ⅶ 粵語的發源地是在哪裡
粵語發源地是廣州地區,所以粵語又叫廣州話。
粵語是以廣州話為中心,以珠江三角洲及西江兩岸的市縣,包括梧州市,還有香港、澳門的話語為基礎,這是粵語系統中最為通行的主體方言。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隨著漢族文化的傳播,漢語也就在這一帶流行開來。由於廣信一帶遠離中原,交通不便,這些漢族移民進入嶺南之後,他們使用的漢語也就逐漸偏離了中原漢語的發展軌跡而形成了自己的某些特點,遂形成了早期的粵語,即粵語的雛形。
(7)廣州話起源哪裡擴展閱讀:
粵語發源於古代中原雅言,具有完整的九聲六調,粵語發音系統較復雜,有19個聲母,56個韻母跟九聲六調。較完美地保留古漢語特徵,同時也是保留中古漢語最完整的語言。在學術界,它是除普通話外唯一在外國大學有獨立研究的中國語言。
直到中華民國成立時,雖然有現代白話文取代舊式文言文正式書寫的趨勢進度,但是粵語的實際使用沒有多大限制。直到新中國建國後,國家規范官話普通話口音作為全國通用語,廣東地區粵語受到官話的影響越來越大。
Ⅷ 廣東話的起源在哪裡的呢
關於粵語的起源
粵語不是古粵地的土產,而是中原語言與當地語言結合的產物。秦漢以來,大量的中原移民順瀟水——賀水古道路交通線來到嶺南,並在西江中游一帶定居、繁衍,並保留著他們所來處的中原古漢語。今天的封川話仍較完整地保存了古漢語濁塞音聲母系統,這種現象在廣東粵語各種層次方言中是特有的。封川話的例子:[b]包本婆別[d]多完桃洞[g]歌根葵共,其中包括《切韻》古濁塞音並、定、群母字和古清塞音幫、端、見母字,古並母與幫母字讀為[b],古定母字與端母字都讀為[d],古群母字與見母字都讀為[g],同時,封川話沒有[p][k],有[t]但不是來自古端母而來自半精母,例如「左」(to),「最」(tui),「作」(tok)。因此,《切韻》古幫、端、見母都讀為濁塞音,與古並、定、群母合流。專家們認定:在《切韻》之前,大約是漢至南朝這一時期,中原漢語就已經傳入封川,並逐漸偏離中原漢語發展的軌跡而形成為一種方言,其表現之一,就是它的濁塞音聲母沒有經歷「清化」的過程。因此,從今天的封川話,我們可以窺見早期粵語的某些面貌,這是粵語起源於封川話的直接證據,所以說封開是粵語的發源地。
參考資料: http://www.ecoolss.com/archiver/?tid-255.html
粵語,俗稱廣東話,英文叫Cantonese,當地人稱白話,正名該稱[粵方言],是漢語七大方言中語言現象較為復雜、保留古音特點和古詞語較多、內部分歧較小的一個方言。分布在廣東大部分地區和廣西東南部,以廣州話為代表。粵語可說是保存著我國最早的「普通話」。
討論粵語的形成地,首先要弄清粵語從何而來。有人以為粵語來源於古代嶺南「百越」語言,這不合乎事實。粵語確實保存著某些古代嶺南「百越」語言的因素,但它的主要來源,則是古代中原一帶的「雅言」。
Ⅸ 粵語起源
粵語(cantonese)是發源於北方的中原雅言(漢族母語)而於秦漢時期傳播至兩廣地區與當地古越語相融合產生的一種方言,同時也是在香港、澳門佔有主導地位的方言,民間稱白話或廣東話。粵語是一種屬漢藏語系漢語族的聲調語言。在中國廣東、廣西及香港、澳門和東南亞,以及北美、英國和澳洲華人社區中廣泛使用。它的名稱來源於中國古代嶺南地區的「南越國」(《漢書》作「南粵國」)。 古代「越」和「粵」是通假字,指華南百越地區。明清近古以來兩個字的含義開始有所區別,前者多用於江浙吳語地區的,後者多用於嶺南兩廣,長期作為嶺南地區的統稱。歷史上兩廣別稱「兩粵」
經典粵語歌曲、電影、電視劇。(3張),廣東為「粵東」,廣西為「粵西」。直至民國時期,「粵」才逐漸收窄范圍被用作廣東省的簡稱。因此,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粵」有廣義(嶺南)和狹義(僅指廣東省)之分。「粵東」「粵西」在不同歷史時期其指代范圍也截然不同。 粵語的起源和發展成熟的年代遠在宋代的兩廣(兩粵)初分之前。所以在歷史文化層面上看,「粵語」事實上是廣義上的「嶺南語」(嶺南地區語言),而非特指「廣東話」。 就像英語一樣,不是特指英國。現時所稱的「廣東話」其實只是粵語口語上的叫法,粵語的標准音是西關口音(廣州話)為標準的廣府話或叫廣州話,英文作Cantonese、日文亦會寫成広東語,即一般人俗稱為「廣東話」,其實稱「廣東話」可指廣東方言,如:可細分為無法互通、理解、差別大的廣東地方里潮州話、客家話、雷州話、四邑話等詞彙或俚語、俗語、歇後語、文化詞語吸收,再納入廣東方言,這可才口語上稱作「廣東話」。若果把整個能互通的粵語只稱作「廣東話」,其實會無視同樣說粵語部分地區的人,廣西部分地區(廣西把粵語稱白話,即粵語方言的分支、與標准廣州話有一定口音上的差異,但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約95%左右可互通。)海南省部分亦有粵語地方(即粵語方言的分支,稱儋州話)等,
Ⅹ 白話的發源地是哪裡
白話即粵語,又稱作廣東話、廣府話,海外稱唐話, 是一種漢藏語系漢語族的聲調語言,中國漢語七大方言之一,也是漢族廣府民系的母語。「粵語」之名,來源於中國古代嶺南地區的「南越」(《漢書》作「南粵」)。
「越」是一個泛稱,古代「越」和「粵」是通假字,在先秦古籍中,對於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的部族,常統稱為「越」,文獻上稱之為百越、百粵、諸越,包括「吳越」(蘇南、浙北一帶)、「閩越」(福建一帶)、「揚越」(長江中下游、江淮之間)等。
隋唐以後「越」、「粵」兩個字的含義開始有所區別,前者多用於江浙吳語地區,後者多用於嶺南兩廣,長期作為嶺南地區的統稱。粵語,兩廣民間俗稱「白話」,海內外稱為「廣東話」、「廣府話」等,在美洲華埠則被稱為「唐話」。
而「廣府話」、「省城話」這兩個名稱則專門指舊廣州府地區(今廣州及周邊南番順地區);廣府話狹義(原本)指廣州府話,廣義指粵語(文化泛指)。
(10)廣州話起源哪裡擴展閱讀:
粵語使用情況:
粵語主要分布在廣東省中部和廣東西南部,廣西東南部和西部部分地區。海南省西部地區(說儋州話、邁話的村落)、香港、澳門等地區和東南亞的新加坡、印尼北蘇門答臘省棉蘭市、聖誕島、馬來西亞、越南東北部(山由族聚居地)、以及北美、英國和澳大利亞、紐西蘭等華人社區中廣泛使用。
粵語在兩廣地區分布上的突出特點是沿江分布:以廣州、香港為中心,分四條渠道向東、西、南擴展。
1、西江——珠江,即沿西江向東至番禺(廣州)一帶即包括廣西梧州、賀州和廣東肇慶、封開、德慶、佛山、廣州、中山、珠海、東莞、深圳、江門等市,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
2、西江——鬱江,即溯西江、潯江、鬱江直抵交趾郡。包括廣西南寧、崇左、貴港、梧州四市及其所屬大部分縣。
3、北流江——南流江。包括廣西玉林、北海、欽州、防城港等市及其所屬各縣。
4、南江——鑒江,即溯南江而上,越過雲開山脈到鑒江流域。包括廣東雲浮、茂名兩市及其所屬鬱南、羅定、信宜、高州、化州,湛江市及其所屬吳川、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