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各個朝代的宮殿都在什麼地方
1、秦朝
咸陽宮,秦帝國皇宮,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咸陽市東區
2、隋朝和唐朝
太極宮,是隋、唐兩代的皇宮。位於長安城中軸線北部,始建於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隋稱大興宮,唐睿宗景雲元年(710年)改稱太極宮。因其為唐帝國的正宮,故又稱「京大內」,唐高宗時期修大明宮後改稱太極宮為「西內」。
3、宋朝
北宋定都以後,仍沿用五代宮苑舊址,但對五代時期的宮殿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擴建,擴建後的東京宮殿稱為大內、宮城。
4、元朝
大安閣建於元至元三年,是忽必烈攻陷南宋汴京後,「取故宋熙春閣材於汴,稍損益之,以為此閣,名曰大安。」元朝皇帝在這里舉行重大的朝政典禮,如皇帝登基、接見外國使者等。
5、明朝和清朝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
B. 元代有個「絕」世建築大安閣,現在為什麼不復建
《馬克·波羅游記》中說:「和烈汗在都城,建造了一座宏大的宮殿,大廳和層間塗上了黃金,然後用各種各樣的鳥獸和花卉圖案加以裝飾,精美絕倫,巧奪天工,讓人嘆為觀止。」裡面所描述的讓世界為之震驚的建築物,正是大安閣。大安閣雖然製作精妙,但是因為年代久遠,飽經風雨後,早已經毀掉了,不過現代並沒有將大安閣復建。
雖說大安閣的木質結構所蘊含的技術高超,這是我們的驕傲,但是隨著現在科技的發展,現如今的技術,還不能夠破解木質結構的秘密,自然不能對這些建築物破損的地方進行修繕,這也是一種悲哀吧。希望隨著考古技術的不斷發展,大安閣一定能夠復現,這對於未來的考古界和建築界來說,都是一件重大利好的事。
C. 元上都遺址的主要景點
景點名介紹圖片忽必烈銅雕像鑄造於2007年的銅雕像群,高約7.5米、長34米、厚度6米總重量達80噸,分別象徵著元上都遺址的750年歷史、忽必烈在位的34年、在元上都登基的6位皇帝和忽必烈汗的壽終80歲。這座雕像造型優美、內容豐富,是元世祖一生征戰戎馬生涯、統治世界、治理天下的宏偉大業的濃縮圖。位居中央的便是忽必烈汗。忽必烈(1215-1294),元朝的創建者。忽必烈雕像的右側是蒙古騎兵的場景,左側是元朝大臣 ,主要有劉秉忠、馬可·波羅、郭守敬、姚樞、八思巴以及波斯的使者。 金蓮川草原 「金蓮川」,原名曷里滸東川,每到夏季,川中開滿金蓮花,遠望如同金色的海洋,綿延分布於灤河上游的上都河兩岸,東西長60公里,以元上都遺址所在為最寬處,約5-6公里。 金大定八年(1168年)五月,金世宗以「蓮者連也,取其金枝玉葉相連之意」,將曷里滸東川命名為金蓮川。元憲宗元年(1251年),忽必烈受命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南下駐帳於此,廣征天下名士,建立了著名的「金蓮川幕府」。金蓮川草原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既是水清草美的天然優良牧場,又是騎馬射獵,避暑清涼的游樂場所,曾經是中國遼、金、元三代帝王的避暑勝地。 皇城·明德門 是從御道進入元上都的第一座城門,屬皇城正南門,位置皇城與宮城的南北中軸線上。門道總長24米,寬4.7~5.7米,兩側牆體用青磚壘砌,券頂坍塌,券門處留有高約7米的城門坍塌後的建築殘跡。門外設瓮城,呈長方形,東西寬63米,南北長51米,牆體由塊石包砌;瓮城門道長12米,寬3.5-3.8米、正中立有石柱、即將軍石,門道兩側現存石質排叉柱和木門柱基石等遺址。 宮城·御天門屬宮城南門,居於皇城和宮城的南北中軸線上。門道為磚石砌築,門外設瓮城,東西寬60米,南北長27米。元人有「明德城南萬騎過,御天門下百官多」,「御天門前聞詔書,驛馬如飛到大都」的詩句。此處當是百官聚集、奉旨聽宣之處。考古發現瓮城外東、西兩側有兩排建築基址,推測為百官上朝或候旨時的歇息之所。 宮城·大安閣 本建築基址位於宮城中心,上層為明清時期的喇嘛廟遺址,下層經考古推測為元代大安閣的建築基址。基址平面呈「凸」字形,東西長36.5米,南北寬30米,基址底部轉角處的外緣用規整的條形砂岩圍築。基址西南角處出土完整的漢白玉龍紋柱礎,高2.1米,寬0.53米,厚0.52米,雕有精美的騰龍。 大安閣建於至元三年(1266年),是忽必烈攻陷南宋汴京後,「取故宋熙春閣材於汴,稍損益之,以為此閣,名曰大安。」全閣「飛翔突起,干青霄而矗上」,令觀者有「神營鬼構、洞心駭目」之嘆,元人有「大安御閣勢苕亭,華闕中天壯上京」的贊嘆,可見其曾經的雄偉與瑰麗景象。大安閣在元上都用作宮城的「正殿」,元朝皇帝經常在這里舉行重大的朝政典禮,如皇帝登基、接見外國使者等。此外,包括皇帝臨朝、議政、修佛事、與大臣聚會等日常活動也在此舉行。這里曾經發生了許多具有世界性或地區性影響的重大事件,包括元世祖忽必烈之後元成宗、武宗、天順帝、文宗、順帝等五位皇帝登基,忽必烈接見馬可波羅,以及南宋滅亡後忽必烈受南宋君主的朝降等重大歷史事件。 宮城·穆清閣 該建築基址位於皇城與宮城中軸線北端的宮城北牆中部,是宮城內體量最大的建築,據考古研究推測為穆清閣遺址。 穆清閣始建年代不詳,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曾重修。有元一代,是皇帝宴樂、議事與居住的大內宮殿,元人詩中稱其為「北闕」。穆清閣遺址現存台基高約8米,東西寬137米,南北長67米,總面積9180平方米。台基平面呈「凹」字形,其上建有大殿與東、西兩翼的配殿,呈「闕式建築」形式。經對東翼頂部的考古發掘,探明基址頂部曾有大型木結構建築。 皇城·東城牆 該城牆總長1410米,中間為黃土夯築,夯層厚約12-14厘米,內外兩側均用自然石塊包砌,石牆厚約0.5-0.6米。大部分牆體保存較好,殘高約2.0-5.5米。2002年,曾對皇城東牆的北段368米的外側牆體及兩個馬面進行了清理修復。 遺址博物館現有元上都博物館館舍建築始建於2007年4月,於2008年4月竣工,2008年7月對外開放。館舍建築功能分為展廳、文物庫、業務工作室、辦公用房等,基本具備文物收藏、展覽、研究、教育、交流及行政辦公等綜合服務功能,目前有5個展廳。 該博物館於2011年4月開始對展廳進行重新改造、布展,並完善了安防系統、遊客服務設施等,於2011年7月面向公眾開放。目前,新的元上都遺址博物館正在建設當中。
D. 暑假日記--元上都遺址博物館
元朝,一個很短但卻又對中國發展史比較意義深遠的朝代,它的都市建築藝術精美絕倫。
大家都知道元朝,但是你了解元上都嗎?快來一起看看吧!
從遠處看,元上都遺址博物館就是一座山,他的設計師就是鳥巢的設計師,是把山鑿空搭建的。
這個沙盤綠色的區域是外城(百姓住所),黃色是皇城(大臣居所),紅色是宮城(皇帝住所)。
大安閣是上都城第二高的建築(僅次於穆清閣),你看著它是五層高,實際上是七層高。
蒙古人信奉薩滿教,喜歡青天白雲,所以上都城遺址挖掘過程中出土了上面的這些青蘭顏色的琉璃瓦。
這件石柱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上面雕刻了龍與牡丹。最關鍵的是,這個龍有五個爪(元朝分為三個等級,第一個是三抓,第二個是四爪,第三個就是五爪,在這些等級里只有皇帝才能用五爪龍。)所以也可以看出來,這個柱子肯定是皇帝使用的。
這個石人坐在「馬扎」座椅上,但它卻沒有頭,而且在挖掘周圍也沒有發現頭顱,這是為什麼呢?有兩種說法。第一種猜測,它的頭顱是被盜墓賊打掉,賣了。第二種猜測,在紅巾軍起義的時候被破壞掉了。
因為元朝的疆域遼闊,想要通過微信、電話來傳達消息,在當時可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將皇帝的旨意傳達給百官,只有通過書信和聖旨牌等方式。聖旨牌上寫著八思巴文(元朝的官方文字,八思巴創造的)的旨意。
開始介紹君主啰!
元大都位於現在的北京,上都在正藍旗草原。那中都在哪裡,又是誰建立的呢?
下面這個畫像就是元中都的建立者--元武宗海山(孛兒只斤 海山),海山主要的貢獻就是他在1299年平定了海都之亂。
元中都位於河北省張北市,起初元武宗在那裡建了元中都,後來被元仁宗降了一級變成了行宮。在皇帝從上都回大都時都會在中都停留。
元惠宗的名字叫做孛兒只斤 妥歡貼睦爾,是元朝最後一個皇帝。逃亡的元朝貴族又建立了一個王朝也叫元,後人稱其為北元。
在巴圖蒙克達延的統治時期,北元開始中興,但是他去世以後,他的兒孫們花天酒地,最終北元開始走下坡路。
林丹是北元的最後一個大汗(從皇帝變成大汗),他在查干浩特繼位,但在他之後元朝就滅亡了。
這是我看到的第一個所有都是關於元朝的博物館,也是最小的一個博物館。
還學到了海,湖泊,海子,淖的區別,看看這個淖。
雖然今天很累,但是一看到馬就想像成吉思汗一樣騎著馬賓士在草原之上。看看我酷不酷!
另副一個照片,元上都總結。
謝謝大家觀賞!
E. 閑讀《隨園詩話》(481)(下)
欒城,原河北省欒城縣,今石家莊市欒城區。位於石家莊市東南,總面積345平方千米。春秋時晉中軍元帥、正卿欒書封於此,置欒城之肇始。西漢置關縣,東漢改置欒城縣。幾經變遷,唐改欒城為欒氏縣。五代時又改稱欒城縣。之後一直未變,1958年並入藁城,旋即恢復欒城建制。2014年,撤銷欒城縣,設立石家莊市欒城區,以原欒城縣行政區域為欒城區行政區域。欒城歷史悠久,至今已有2600餘年,名士才俊代有人出,晉國正卿欒書、漢初大將柴武、唐代宰相蘇味道、元代數學家李冶等,還是「三蘇」(蘇洵、蘇軾、蘇轍)祖籍地。俗語有「南京到北京,小城數欒城」,意思是欒城是南京到北京陸路交通上的一個最小而又富庶的小城。從南京到北京有東西兩條線路,東線滄州、德州是必經之地,西線的定州、正定是唯一的官道,而將這東西兩線連結起來的就是正定南的欒城至德州間的秦皇馳道,當地人稱「古道」。推測,孫士毅作此詩時,或許南征恰好路過欒城。
思文,音sī wén,本義是《詩經.周頌》的篇名。共一章。根據詩序:「思文,後稷配天也。」或亦指祭後稷之詩。首章二句為:「思文後稷,克配彼天。」思,語詞。文,文德也。我覺得此處的「思文」意思應該借用懷念之義,引申為是考察、思量、憂慮。
寅霧,音yínwù,指強霧,大霧。寅,顧野王《玉篇·寅部》:寅,強也。《淮南子·說林訓》:寅邱無壑,泉原不溥。
蛟涎,音jiāo xián,意思是蛟龍的口液。在部分詩歌中,蛟涎是水蛭的代稱。
揜,音yǎn,捕取;襲取的意思。《說文》:揜,自關以東,取曰揜,一曰覆也。通「掩」,指遮蔽、遮蓋,也有關、閉之意,或指乘人不備而襲擊或捉拿。揜日,指遮蔽太陽。「寅霧蛟涎工揜日」意思指大霧如同蛟龍噴出的口水一樣善於遮蔽太陽。
丁男,音dīng nán,指已及服役年齡的成年男子。《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秦始皇)然後發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師十有餘年。」
鴉嘴,音yā zuǐ,指鴉嘴鋤,又稱「鴉觜(多音字,此處讀zuǐ)」,形似鴉嘴的輕便小鋤頭。宋·陸游《贈林使君二首其二》:「魚腸寶劍余蛟血,鴉嘴金鋤帶葯香。」
耕霜,指耕種帶霜的農田,這里指起早趕路。
坂洞,坂,山坡,斜坡。洞,山洞。著名的羊腸坂,南起河南焦作沁陽市常平村,北抵山西晉城市澤州縣碗城村,全長約4公里。這里是太行陘的最險要路段,轄古京洛要道之咽喉,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山頂有傳說的曹操藏兵洞。本條詩話中《南征》中「入雲坂洞盤千折」,坂洞一詞未必實指某地,或是泛指。另,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有「板洞」地名,亦在高山之上,結合下句「夾道翁茶網四張」之中的少數民族語言,不知是否指該處。
翁茶,少數民族語言中「官員」的發音。是否為瑤族?不曉。
檳榔,學名:Areca catechu L,是單子葉植物綱、初生目、棕櫚科、檳榔屬常綠喬木,莖直立,喬木狀,高10多米,最高可達30米,有明顯的環狀葉痕,雌雄同株,花序多分枝,子房長圓形,果實長圓形或卵球形,種子卵形,花果期3-4月。原產於馬來西亞,中國主要分布在雲南、海南及台灣等熱帶地區。亞洲熱帶地區廣泛栽培。檳榔是重要的中葯材,在南方一些少數民族還有將果實作為一種咀嚼嗜好品。
檳榔為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致癌物清單1類致癌物,在土耳其、新加坡、阿聯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被認定為毒品,並被眾多歐美國家禁售。從本詩提及以檳榔待客的風俗,應該是在雲南、海南或者台灣。因為湖南人嚼食檳榔的風俗是從清朝時剛剛開始,並且是經過二次加工的檳榔,湖南人愛吃檳榔的名聲是因為湖南湘潭成為是最大的檳榔加工地所致,其嗜好程度與原產地海南還是有相當差距的,食用方法上也有所區別。
榼,音kē,古代盛酒或貯水的器具。《左傳·成公十六年》:使行人執榼承飲。
裘帶,音qiú dài,意思是輕裘博帶,古代達官貴人的服飾。出自《元史·宦者傳·李邦寧》:「帝嘗奉皇太後燕大安閣,閣中有故篋,問邦寧曰:『此何篋也?』對曰:『此世祖貯裘帶者。』」
百蠻,音bǎi mán,意思是古代南方少數民族的總稱;後也泛稱其他少數民族。《詩·大雅·韓奕》:「以先祖受命,因時百蠻。」毛傳:「因時百蠻,長是蠻服之百國也。」《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許皇後》:「方外內鄉,百蠻賓服,殊俗慕義,八州懷德。」
洱河,指雲南西洱河,古湖泊名。即今雲南洱海。隋開皇十七年(597),史萬歲率兵入南中,渡西洱河,擊南寧州夷帥爨翫。唐天寶十載(751),劍南節度使鮮於仲通進攻南詔,為南詔王閣羅鳳戰敗於此。
刀環,本義是環首刀的刀柄首端扁圓的鐵環。環首刀是漢代發明的直刃長刀,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殺傷力最強的近身冷兵器。刀環還是「還歸」的隱語。《漢書》卷五十四〈李廣蘇建列傳·李廣·(孫)李陵〉:「昭帝立,大將軍霍光、左將軍上官桀輔政,素與陵善,遣陵故人隴西任立政等三人至匈奴招陵。立政等至,單於置酒賜漢使者,李陵、衛律皆侍坐。立政等見陵,未得私語,即目視陵,而數數自循其刀環,握其足,陰諭之,言可還歸漢也。」 環、還同音,後因以「刀環」為「還歸」的隱語。「洱河恩許唱刀環」,指朝廷下旨在雲南的孫士毅回京。
文淵,指馬援,(前14年-49年),字文淵,扶風郡茂陵縣(今陝西省興平市)人,漢族。中國西漢末年至東漢初年將領,東漢開國功臣,漢明帝明德皇後之父。新朝末年,馬援投靠隴右軍閥隗囂,甚得器重。後來歸順光武帝劉秀,為東漢統一立下了赫赫戰功。東漢建立後,馬援仍領兵征戰,西破隴羌,南征交趾,北擊烏桓,累官至伏波將軍,封新息侯,世稱「馬伏波」。其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的氣概,受到後人的崇敬。建武二十五年(49年),馬援在討伐五溪蠻時病逝,享年六十四歲。死後受人構陷,被劉秀收回新息侯印綬。漢章帝時平反,追謚「忠成」。唐德宗時成為「武廟六十四將」之一。宋徽宗時加封至「忠顯佑順王」,位列「武廟七十二將」。清聖祖時從祀歷代帝王廟。
文淵,指文淵閣大學士,古代官職名。大學士皆以殿閣名入銜,明有中極、建極、文華、武英等殿和文淵閣、東閣大學士,無定員,明朝時實為宰相。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以後,大學士專以三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三閣(文淵閣、體仁閣、東閣)入銜,滿、漢各二人;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均為文臣最高官位,漢人一般非翰林出身不授此官。清代設立軍機處,大學士職權為軍機大臣所代替,其稱僅為榮銜,授予軍機大臣及內外各官資望特高者,為正一品。孫士毅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授文淵閣大學士。
銅柱,典故,馬援銅柱。馬援在公元42年平定「二征起義」(指公元40年,交趾的征側、征貳兩姐妹舉兵反漢)後,立銅柱以為漢南邊疆界的標志,其柱銘文為:「銅柱折,交趾滅」。越人每過其下,以瓦石擲之,遂成丘。孫士毅「文淵跡已埋銅柱」句,用的是雙關語,自詡自己如同馬援。
玉關,指玉門關。建武十一年(35年),劉秀任命馬援為隴西太守。建武十七年(41年),馬援被征入朝任虎賁中郎將。在任期間,鞏固了邊防。據考,東漢時的玉門關在此。而孫士毅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任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時值廓爾喀侵略西藏,清廷命孫士毅署理四川總督,負責監督征討大軍的餉銀。孫士毅自打箭爐而出,駐扎在察木多。清軍進入後藏,他又親自到達前藏(今拉薩地區),監督餉銀的運輸狀況。孫、馬事跡頗有一比。
黃木,地名。在廣州東南海中。有時借指南海邊遠地區。唐·韓愈《南海神廟碑》:「因其故廟,易而新之,在今廣州治之東南海道八十里, 扶胥之口,黃木之灣。」宋·唐庚《雜興》詩之十二:「浪跡蒼梧外,放懷黃木東。」 清·錢謙益《送人之廣東》詩:「兵依黃木占烽戍,吏映紅蕉望海船。」
紫宸,音zǐ chén,釋義:1、宮殿名,天子所居。唐宋時為接見群臣及外國使者朝見慶賀的內朝正殿,在大明宮內。唐·杜甫《冬至》詩:「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2、泛指宮廷。清·孫枝蔚 《北山》詩:「戰士從來苦,誰曾達紫宸。」3、借指帝王、帝位。《晉書·後妃傳序》:「若乃作配皇極,齊體紫宸,象玉牀之連後星,喻金波之合羲璧。」《梁書·元帝紀》:「紫宸曠位,赤縣無主,百靈聳動,萬國回皇。」
羅平,用典故「羅平妖鳥」。《新唐書·逆臣傳·董昌傳》:「客倪德儒曰:『咸通末,《越中秘記》言:有羅平鳥,主越禍福。中和時,鳥見吳、越,四目而三足,其鳴曰:羅平天冊。民祀以攘難。今大王署名,文與鳥類。』即圖以示昌,昌大喜。」《新五代史·吳越世家》:「(景福)二年,越州董昌反。昌素愚,不能決事,臨民訟,以骰子擲之,而勝者為直。妖人應智王溫,巫韓媼等,以妖言惑昌,獻鳥獸為符瑞。牙將倪德儒謂昌曰:『曩時謠言有羅平鳥主越人禍福,民間多圖其形禱祠之,視王書名與圖類。』因出圖以示昌,昌大悅,乃自稱皇帝,國號羅平。」意思是,唐末五代時有人煽惑越將董昌,說越地有羅平鳥,主人之禍福,董昌的署名與其圖相像,蠱惑他反叛稱王。後以此典借指叛臣作亂或妖人犯上。孫士毅用此典表示安南之亂還未徹底平息,他的心思總是牽掛在那裡。
(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