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山路的由來
中山路的真正確立是在20世紀初袁世凱督直以後。
光緒二十八年(1902)8月15日,八國聯軍的軍事殖民機構——都統衙門撤銷,將天津歸還清政府,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率天津海關道唐紹儀、鹽運使楊宗濂、天津道張蓮芬及府、縣官員到都統衙門辦理接收手續並舉行交接儀式。
光緒二十八年(1902)底袁世凱在新開河隱李南岸、金鍾河北岸之間,著手興建新車站,轉年1月建成啟用,這就是今天的天津北站。
新車站建成後,為了全面開發河北地區,光緒二十九年(1903)2月,由海關道和天津道聯合發出告示,確定在東至鐵路、西至北運河、南至金鍾河、北至新開河為開發區,限定區內房地產業主在1個月內呈驗字契,6個月內將一切墳墓遷移。
隨後,在東、西窯窪進行填平工程,開始修築一條連接新車站到總督衙門,長1.5里、寬24米的大道,始稱新修馬路(後稱大經路),路西自南至北先後開築了天、地、元、黃、宇、宙、日、月、辰、宿、律、呂、調、昆等十幾條緯路,形成今天道路的格局。
(1)為什麼廣州中山路叫中山路擴展閱讀:
中山路的歷史意義:
天津的這條中山路既是清末北洋新政的產物,也是新政的中心和新型教譽核育文化機構的麇集之地。隨著這條路的開發,直隸省各新型政治機構很快在這一帶建立起來。
終至清末,先後遷入或建立在中山路一帶的直隸、天津政府機構有:1902年恢復的直隸洋務局,為直隸省外交咨詢機構,在李公祠旁;1903年設立的天津建造局,專管天津河北新街官房建築,在賈家大橋;
1905年遷入的直隸學務所,掌管直隸全省教育行政及學務,在錦衣衛橋北;1907年建立的天津高等審判分廳,為全國首創審理民間刑事案件的機構,在李公祠旁;1907年建立的直隸禁煙局,是推動直隸省開展禁吸鴉片的權力機構,在河北三馬路;
1909年建立的順直咨議局,是試行君主立憲制的省議院,在河北公園內;1910年成立的直隸勸業道署,由直隸工藝總局改組,是推動直隸省工業建設的政府機構,在新車站旁;
1910年建立的直隸交涉署,是辦理涉外事務的機構,在河北三馬路……這些政治、經慶攜掘濟、教育、外交機構在中山路一帶的出現,標志著直隸省及天津行政中心的轉移。
有人說:「這是由於推行新政——富國強民的需要,同時也是被帝國主義『擠』到這個地方的。」不管怎麼說,當時的一些機構,如高等審判廳、北洋官報局、巡警總局等,均為全國之始,具有先進性和首創性,實為中國近代文明的象徵。
㈡ 廣州市中山路在哪個區
廣州市中山路橫跨越秀區和荔灣區,故中山路屬於越秀區和荔灣區。
中山路是廣州市區的一條主幹道,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命名,呈東西走向,被稱為綠色交通走廊,因地面及地下建有無軌電車及地鐵基本穿梭於中山路全線行駛。
中山路西面起點與珠江大橋連接,東面與黃埔大道連接,全長9,002米。全路分為8段,由東到西依次命名為中山一路至中山八路,在廣州地鐵5號線開通前,除中山八路外,均是地鐵走線。
(2)為什麼廣州中山路叫中山路擴展閱讀:
中山路路上景點
1、中華廣場
中華廣場雄踞於廣東省廣州市中心——中山三路與較場西路交界處,北與廣州「烈士陵園」相對,東與休閑廣場——英雄廣場為鄰。地下負一層連接地鐵一號線烈士陵園站A出口,多路公交車路經此地,交通網路四通八達。
2、廣東省人民體育場
又稱為東較場,地處廣州市中心,位於廣州市越秀區的中山三路以南與較場東路和較場西路之間,作為體育場館初建於1932年,佔地面積為3.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500平方米。場內有8條400米塑膠跑道,足球場,籃球場,可容納觀眾2.5萬人,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體育場之一。
2、東濠涌
是珠江廣州段的主要河涌之一,在廣州市越秀區境內。其發源於白雲山南麓的麓湖一帶的小河涌,在麓景路入地下暗河,經下塘西路至小北路,在北較場路附近轉為明渠。
沿越秀路一直南下,至大沙頭西部的東堤鐵橋處匯入珠江。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建城時疏通成濠。全長4225米,寬7~11米。因在廣州城東,故名東濠涌。
4、西門口遺址
因明清兩代廣州城西門得名。西門遺址在中山六路和中山七路相交處一帶,20年代闢建馬路時城門拆毀。附近交通便利,有回民飯店,廣州市婦嬰醫院等單位住宅;多名勝古跡,光孝寺、六榕寺、光孝堂、環聖寺光塔、五仙觀座落其中。
尤以光孝寺得名,這座2000多年前的南越王室故居,亦是嶺南第一佛寺,至今仍存中國最古老、最大而又最完整的鐵塔。附近一帶興建起一批現代化的購物、商住大廈,低矮的民居、高貴的豪宅錯落有致,除是五金家電商場雲集之地外,還是市民吃喝玩樂的首選之地。
㈢ 廣州的中山路跟孫中山有關系嗎為什麼還有個中山市的
沒記錯的話,孫中山在睜段則現在的中山市出生的。孫中山曾在廣州工作和革命過很長時間…發生過很多燃閉大的歷史事件(不累敘了,可查歷史書),悉棚我們廣州人民和政府為了紀念他就把很長的一段馬路以他命名:「中山一二三四五六七……路」。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國民黨「一大」舊址在中山四路,全國明校廣東實驗中學以及農民運動講習所等都在那條路上。只是不知為何中山紀念堂在中山路附近,而不在中山路上…
㈣ 中山路的歷史
中山路,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命名。全長9公里,分8段,由東到西依次命名為中山一路至八路。東起楊箕橋,與中山一路立交相聯,其中中山一路至農林下路路口,中山二路至東川路路口;中山三路至越秀北路路口;中山四路至北京路路口;中山五路至解放中路路口;中山六路至人民路路口;中山七路至荔灣路路口;中山八路至南岸路路口與珠江大橋相連通。沿線相互平交的道路達27條,有3座高架立交跨越。建有3座人行天橋,是東西橫貫市區中心最繁華的重要道路 。經統計,廣州中山路一共有37個紅燈位,這是大多數司機不願走這條路的原因之一。1919年開築道路,定名為惠愛東、中、西三路(今中山四、五、六路),長2.491公里。1921年向東開辟大東路(今中山三路),1925年築成百子路(今中山二路),兩路共長1.735公里。後再向東修築至楊箕村的中山公路(今中山一路),長2.135公里。初期,路面均為砂石或泥,1923年後陸續改為瀝青路面。西門口以西也修築了一段,因抗日戰爭停工,路面破爛不堪,被市民稱為"爛馬路"。建國後,中山七路西門口至高基段幾經改造及開辟、擴展,後又繼續擴延至荔灣北路,態瞎譽全路長1.56公里;再向西修築中山八路,直抵珠江大橋東廣場,長2.3公里,寬26米,於1960年6月完工。60年代擴寬了中山一路。80年代中山八路也進行擴寬,快車道改建為水泥混凝土路面,建成"三塊板"式分流道路。1987年在原廣帆段九鐵路東山口至梅東路段的舊路基上建成一條平行的道路,並入中山一路,作為由西往東單向行駛。1991年4月30日至9月30日,中山二路執信路口至東川路口,長566米路段,將原來寬14米擴寬至36米的"三塊板"式水泥混凝土路。工程總投資324萬元。1995年至1998年隨著地鐵一號線在中山路的站場和上蓋物業的建設與開發,同時對路面進行擴寬,1999年3月前將該工程路面恢復。1998年內環路中山一路段開工,隨後中山一路進行擴寬,其中梅東路至楊箕段於1999年5月擴建完工,並建成長210米,寬16米的綠化分隔帶,成為中山路整治工程中又一亮神賀麗新景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