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廣州騎樓有什麼特色
擴展閱讀
上海sgs待遇怎麼樣 2025-07-19 00:15:45
廈門醫葯大學有哪些 2025-07-19 00:11:20
福州最新疫情分布在哪裡 2025-07-19 00:02:56

廣州騎樓有什麼特色

發布時間: 2022-05-31 22:56:36

❶ 介紹廣州騎樓

廣州的上下九街,就像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城隍廟和南京的夫子廟那樣,是廣州最有影響的傳統商業街,除了繁華之外,這條街還有另一個特色,那就是他與眾不同的建築----騎樓。在這次節目裡面,我就為大家介紹廣州的騎樓建築。
騎樓建築是20世紀初廣州和嶺南地區的臨街商業樓房的一種建築形式。它最早盛行於南歐、地中海一帶。20世紀初,廣州開辟馬路時,將西方古典建築中的券廊等形式與廣州傳統的形式相結合,演變成廣州特有的「騎樓」建築。2至4層的樓高的騎樓在當時是有錢人家才有能力建起的,所以今天看起來,雖騎樓不高大,卻透著一股精巧華貴。
為了騎樓的整體平衡,樓房伸出兩條腿來支撐,兩條腿就叫作柱廊。從柱廊向上依次為樓層,山花,外牆上的裝飾材料豐富多彩,窗檯下的牆面往往有各種花紋或淺浮雕。玻璃及木格組成窗花的滿洲窗,最具有中式建築的特色,樓頂的山花和女兒牆,是西方古建築特有的元素。騎樓的整體風格被中西合璧成仿哥特式,南洋式,古羅馬券廊式,仿巴洛克式和中國傳統式。
記者在廣州上下九、龍津西、人民路等地轉著圈地看騎樓,發現廣州的騎樓建築多數為2到4層:底層前部為騎樓柱廊,後部為店鋪,兩層以上是住宅,臨街立面是西式造型或中西結合,彼此間連綿不斷,形成柱廊。為什麼會這么整齊呢?原來,每棟騎樓都是按照柱距4米,進深4米,凈高五六米由屋主自行建築設計,因此在保存較好的街區可明顯看到不同的裝飾風格。
如今,廣州最出名的騎樓街區非上下九莫屬,此街區騎樓在1923年開始形成。至上世紀30年代,騎樓在廣州風行一時,主要商業街道幾乎都採用這種建築形式,荔灣區轄內,騎樓總長度就達8公里。由於騎樓街的獨特優勢,這里有很多的人流和客源,所以在騎樓街做生意當然是許多商人所嚮往的,事實上,廣州的許多老字型大小早年都是從騎樓街崛起,然後名揚全國,甚至海內外。
那麼現在,廣州哪些地方可以看見騎樓呢?在荔灣區的上下九、第十甫、六二三、人民南路、龍津西(正修建);越秀區的長堤大馬路、中山四路、中山五路、北京路、大德路、海珠南路;海珠區的南華路;東山區:東華路都可以看到這種特色的騎樓建築。廣州的騎樓建築有以下幾大代表作:
1,仿哥特式代表作:
北京路原新華書店以強烈的垂直線條和拉長的拱形窗表現了明顯的哥特裝飾意味。愛群大廈則將哥特風格加以靈活運用和改良,立面以垂直構圖為主,設以仿哥特式窗,底層騎樓柱廊也處理為仿哥特式窗形式,使人感覺到濃厚的哥特風格。
2,南洋式代表作:
在文明路、海珠路上都可以找到這種樣式。它是在南洋地區非常獨特且有創造性的形式,即在女兒牆上開有一個或多個圓形或其它形狀的洞口,其原本是為了預防南洋一帶強烈的台風襲擊,減少對建築物的風負荷的技術處理,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建築藝術形態。
3,古羅馬券廊式代表作:
位於長堤的新華大酒店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底層騎樓為券柱式,券心處以漩渦裝飾,風格雄偉,線角明朗而細部豐富。一些部分還運用簡化了的羅馬柱式,使其羅馬風格更為濃郁。
4,仿巴洛克式代表作:
在廣州的騎樓中,巴洛克裝飾多運用在山花裝飾及女兒牆的曲線中,在下九路、龍津西路、萬福路等都可以找到。
5,現代式代表作:
泰康路一帶這種騎樓一般建於上世紀80年代以後,在尺度、結構、材料、造型風格等方面與傳統騎樓區別明顯。一般來說,立面處理上舍棄了復雜的裝飾,運用了簡潔、明快、實用的功能主義的處理手法。
6,中國傳統式代表作:
德政南路139號該形式騎樓延續了中國南方傳統民居的特點,底層沿街挑出,長廊跨越人行道沿街布置,樓層正面牆上並排開著兩至三扇窗戶,立面基本無裝飾。這種騎樓僅在南華路、同福路、萬福路、德政路、起義路等還有零星保存。
在眾多騎樓中,還有「兩最」很值得一看:一是六二三路段,最有新時代建築風格;二是中旅大廈底層,在高層獨立樓體中,保留底層騎樓樣式的建築。

❷ 騎樓建築的特點和作用是什麼

特點
1,騎樓建築的平面特點和立面造型特徵:傳統騎樓建築平面的基本特點是面寬小、進深大。平面首層前部為人行道,一般深3-4米,後部為商店,二層以上為住宅,住宅前部突出於商店,跨越人行道上部。
在立面造型上,廣州騎樓的總體風格可用中西合璧來概括,一般分為三部分:廊部、樓部、樓頂。廊部以樑柱式為多,也有少數為券柱式。樑柱式由橫梁和柱式組成,帶明顯中西合璧的痕跡。其凈高一般為4-6米,也有的高達8米。前部為騎樓柱廊,後部為店鋪。兩層以上為樓身,一般為住宅。樓身臨街立面處理為西式造型或中西結合稱為洋式店面。臨街牆面的浮雕圖案、窗洞形式、線角、陽台鑄鐵欄桿等,融合西方的建築裝飾風格,加上多道腰線與線腳的融會貫通,使牆面層次清晰,富有變化。色彩則以當地盛產的貝灰的白色和調加的米黃色為主,色調淡雅,清新和諧,具有豐富多彩的藝術效果。騎樓樓頂建有山花和女兒牆。山花是在立面上的一種緩坡的三角形山牆的花飾,有意設計成曲線型和半圓形,是屋頂的重點裝飾部分。山花兩邊的矮牆,便是女兒牆,出現在天台邊緣以及檐上以上的位置。女兒牆圖案相對簡單,主要強調實用性。

2,廣州騎樓建築的分類:騎樓建築總的立面造型特徵為「中西合璧」,主要有中國傳統式,以南華路、同福路、萬福路、德政路、起義路還有零星保存;古羅馬券廊式,以新亞大酒店為代表;仿哥特式,以愛群大廈為代表;仿巴洛克式,龍津西路有存;南洋式,萬福路有存;現代式,以越華路的廣州大廈為代表等六種形式。

❸ 騎樓的特點

騎樓是城鎮沿街建築,上樓下廊。騎樓下廊,即人行道,叫「五骹基」。這個名稱與東南亞(印尼等地)的叫法有淵源關系。騎樓下的廊,遮陽又防雨,既是居室(或店面)的外廊,又是室內外的過渡空間。漳州城區和各縣縣城這種建築不少,尤其是城區的廈門路、青年路、北京路,沿街均是騎樓,至今保存完整。[3]
騎樓的功能,綜合起來有下列五點:
1、擋避風雨侵襲,擋避炎陽照射,造成涼爽環境;
2、騎樓發端於改善生活環境,進而成為商業謀生的場所,以商業活動為主,表現出開放意識和洋為中用的創造性思維;
3、連廊連柱,立面統一,連續完整,中西合璧,多元共存的獨特風貌;
4、沖破了居家單門獨戶的束縛,變成顧客的共享空間,並體現相互尊重的現代意識。走在騎樓下,自在閑適,溫馨親近,腳無沙塵,清潔整齊,透出關心互動良好的人際關系;
5、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成為品茗、聊天、納涼、會客、交流信息、晚間涼眠的地方。還是小孩做作業、跳橡皮筋等玩耍的空間,反映了廈門商業文化與社會文化的地域特色。[4]

❹ 騎樓是什麼

什麼是騎樓?
答:騎樓是指樓房與樓房之間,跨人行道而建,在馬路邊相互聯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長廊,這就是近代典型的商業建築,騎樓一般分樓頂、樓身、騎樓底三部分。
它是西方古代建築與中國南方傳統文化相結合演變而成的建築形式,可避風雨防日曬,特別適應嶺南亞熱帶氣候,其商業實用性更為突出。在兩廣、福建、海南有很多這樣的建築。如廣州的上下九、廈門的中山路、北海珠海街以及上海金陵路(早期廣東人聚居區)。這種建築適應南方天氣潮濕多雨,商業樓宇密集等情況而建造的。樓下做商鋪,樓上住人。
其跨出街面的騎樓,既擴大了居住面積,又可防雨遮曬,方便顧客自由選購商品。是東南沿海城鎮一種極有特色的建築物之一。
http://bbs.haofz.com/UploadFile/2006-1/2006124172726610.jpg
http://bbs.haofz.com/UploadFile/2006-1/2006124172740649.jpg
照片http://bbs.haofz.com/dispbbs.asp?boardid=37&id=8488&page=1

❺ 廣州騎樓的介紹

廣州騎樓由二十世紀初開始出現,形式多樣,保存完整,是粵派騎樓的代表。廣州騎樓的特點是把門廊擴大串通成沿街廊道。廊道上面是樓房,下面一邊向街敞開,另一邊是店面櫥窗,顧客可以沿走廊自由選購商品,樓上一般住人。騎樓街可以避風雨、防日曬,特別適應嶺南亞熱帶氣候,騎樓內的店鋪可以借用柱廊空間,便於敞開鋪面、陳列商品以招徠顧客。廣州騎樓建築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業街道較為集中,而西濠口一帶的騎樓最為壯觀。新亞酒店、南方大廈、愛群大廈等為廣州初期騎樓建築中的代表。因此,廣州騎樓已是每個廣州人的驕傲。

❻ 廣州騎樓的騎樓風貌

從二十世紀90年代起,廣州騎樓開始遭到拆遷的厄運。1990年代初,廣州沿中山路修建地鐵一號線,引入開發商沿線發展物業,騎樓成為建設阻礙,開始被拆遷。典型事件是六二三路、中山路、人民路、解放路等騎樓街的拆除和破壞。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廣州騎樓作為嶺南建築文化特色受到關注,保護廣州騎樓的呼聲開始響起。1998年6月12日通過的《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提出:「在名城內,文物古跡比較集中的區域,或比較完整地體現某一歷史時期傳統風貌或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區、建築群、鎮、村寨、風景名勝,應當劃定為歷史文化保護區」。
《廣州市城市規劃審批技術標准與准則》中第7節對各種騎樓建築的保護、更新、改造和新建作出了明確規定。
廣州市區內現存的騎樓街總計有36條,長度達20多公里,集中分布在老街區約1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如荔灣區的人民路、上下九、第十甫路、長壽路、恩寧路、龍津路、長堤;越秀區文明路、德政路、豪賢路、文德路、東華東路和東華西路的北京路、大南路、一德路、起義路、海珠路等。此外,海珠區的同福路、南華東、南華中、南華西也有一部分。
《廣州市騎樓街保護與開發規劃》將廣州市現存騎樓劃分為三大片區,即廣州市騎樓街保護和開發的總體格局:以人民南—長堤一帶市級商業中心為核心的「騎樓風貌區」;以第十甫路—上下九一帶市級商業中心為核心的「西片騎樓街區」;以北京路—中山路一帶市級商業中心為核心的「東片騎樓街區」。然後分為「核心保護段」、「重點改造段」、「風貌協調段」以及「建設開發段」4種類型,不同類型將採取不同的保護、改造方針和措施。
位於旺角上海街一列戰前廣州式騎樓建築。 市建局與嘉華國際合作的灣仔嘉薈軒,當中的商場「J Senses」位於庄士敦道60-66號,是由四幢歷史悠久相連陽台長廊式的建築組成,包括建於1888年的「和昌大押」,原屬裕泰興創辦人羅肇唐,2003年由市建局以2,500多萬港元購入,作為文物保護項目。

❼ 北京有胡同,上海有弄堂,廣州有什麼獨特建築

無論是北京的胡同,還是上海的弄堂,都是民居建築的稱謂,在廣州也有小巷,一般被稱作“巷子”,和北京、上海不同的是,廣州的新式建築更加聞名,像“天線”大樓、“銅錢”大樓、“橡皮擦”大樓等令世人刮目相看。

北京作為文化古都,古香古色的胡同成為歷史的代名詞。而上海的弄堂展現出上海人具有的小資情調,成為世人眼中的“瑰寶”。而廣州的老街小巷雖然也極具風韻,但是和它的新式建築比起來,後者更加引人注意。

❽ 騎樓文化特徵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廣州近代建築的發展經歷了西洋建築的移入,傳統建築的復興以及現代主義建築的傳入等若干階段。西洋建築在廣州便有了以下類型:如天主教聖心堂(石室)一類的宗教建築;如廣州郵務管理局大樓、粵海關大樓、市府大樓、省財政廳大樓、省總工會大樓一類的公共建築;如西關大屋、竹筒屋以及東山花園洋房、小洋樓一類的住宅民居建築;如中山紀念堂、海員亭一類的紀念性建築;還有如愛群大廈、南方大廈、市銀行大樓、省銀行大樓、新亞大酒店以及遍布廣州的各主要商業街。

古騎樓
商業建築中的「騎樓」部分是在樓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造,在馬路邊相互聯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長廊,長可達幾百米乃至一兩千米以上。廣州有「五月天,孩兒臉,說變就變」之說,因而「騎樓」正好適應這種氣候特點,一時風靡整個廣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廣州街景的主格局。「騎樓」建築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業街道較為集中。而西濠口一帶的「騎樓」氣魄最大:新亞酒店、南方大廈、愛群大廈等均為廣州初期「騎樓」建築中的佼佼者。本世紀的60年代以後,廣州新建的商業街區已很少採用這種形式了。
騎樓是城鎮沿街建築,上樓下廊。騎樓下廊,即人行道,叫「五骹基」。這個名稱與東南亞(印尼等地)的叫法有淵源關系。騎樓下的廊,遮陽又防雨,既是居室(或店面)的外廊,又是室內外的過渡空間。[1]

功能

1、擋避風雨侵襲,擋避炎陽照射,造成涼爽環境;
2、騎樓發端於改善生活環境,進而成為商業謀生的場所,以商業活動為主,表現出開放意識和洋為中用的創

落日下的西關騎樓
造性思維;
3、連廊連柱,立面統一,連續完整,中西合璧,多元共存的獨特風貌;
4、沖破了居家單門獨戶的束縛,變成顧客的共享空間,並體現相互尊重的現代意識。走在騎樓下,自在閑適,溫馨親近,腳無沙塵,清潔整齊,透出關心互動良好的人際關系;
5、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成為品茗、聊天、納涼、會客、交流信息、晚間涼眠的地方。還是小孩做作業、跳橡皮筋等玩耍的空間,反映了廈門商業文化與社會文化的地域特色。特點

仿哥特式
這種形式較為少見。 廣州北京路新華書店以強烈的垂直線條和拱形窗體現出哥特式裝飾風格。廣州愛群大廈的立面以垂直構圖為主,設哥特窗,底層騎樓廊也處理為仿哥特式窗形式,使人感覺到濃厚的哥特風格。
南洋式
這種騎樓有南洋地區的獨特且有創造性的形式———在女兒牆上開出一個或多個圓形或其它形狀的洞口,是

中西合璧的騎樓式建築
一種建築智慧,預防颱風襲擊,減少對建築物的風負荷,也因此形成了獨特的建築藝術形態。
古羅馬券
這種騎樓底層有券柱,券心處以漩渦裝飾,風格雄偉,一些部分還運用簡化了的羅馬柱。
仿巴洛克式
這類騎樓採取了巴洛克式裝飾,多運用在山花裝飾及女兒牆的曲線中。
現代式
這種騎樓建於上世紀80年代以後,在尺度、結構、材料、造型風格等方面與傳統騎樓區別明顯。一般來說,立面處理上舍棄了復雜的裝飾,運用了簡潔、明快、實用的功能主義的處理手法。
廣州

德政南路139號是代表。這種騎樓體現了南方傳統民居的特色,底層沿街挑出,長廊跨越人行道,樓

廣州騎樓
層正面牆上並排開著兩至三扇窗,立面基本無裝飾。
騎樓就是近代典型的商業建築。它是西方古代建築與中國南方傳統文化相結合演變而成的建築形式。不僅適應嶺南亞熱帶氣候,而且有更突出的商業實用性。通常是樓下做商鋪,樓上住人。
最早的騎樓出現於清朝末年,廣州的一德路、聖心教堂(石室)一帶。騎樓這一新鮮事物,引起了建築界的極大興趣,有人考究,騎樓引進了地中海國家的「卷廊」建築特色,因為那裡也是高溫多雨,蒸曬酷熱,那裡的建築都有寬闊的廊道。但也有人不以為然,認為這是早期的干欄式建築的發展和改進。爭論歸爭論,嶺南的建築師好就好在講究實際,不是全盤照搬,把西方建築與嶺南傳統建築結合,演變為這種富有嶺南特色的騎樓,從此在廣州大行其道,並傳到兩廣和閩南,成為嶺南商業街市的一特有建築。
在全國各地的騎樓里,廣州騎樓形式多樣,保存完整,是粵派騎樓的代表。其形式大概有仿哥特式﹑南洋式﹑古羅馬券廊式﹑仿巴洛克式﹑現代式和中國傳統式。
湛江

廣東省湛江市赤坎區,有個歷史韻味濃郁的老街區,主要由民主路、

廣東湛江市騎樓街(2張)
民族路、民權路、民生路所組成,故稱「三民」街區。該街區位於古埠赤坎區舊城東南部,與幸福路、和平路、大眾路、大同路、民主路連成一片,呈梯字形,方圓約1平方公里,擁有100多間建築風格各異的商鋪樓宇,為赤坎商旅文化保護區。分布在大眾路、和平路、幸福路和民主路的聯體騎樓屋,中西合璧,廳堂貫通,拱廊直檐,遮陽避雨,下鋪上宅,商住兼容,是涵容歐陸南洋風情的騎樓街。[1]這些騎樓屋建築大多始建於1920年代,是當時嶺南地區的城市商業街市一大特色建築,是西方建築與嶺南建築的有機結合。20年代,赤坎港埠商業發展迅速,來往商船絡繹不絕,為適應當時經濟發展要求,在政府的主導下進行填海造地工程,到30年代初,已建成現存的騎樓建築群。街區內騎樓建築群主要在福建街、和平路及「三民路」(民族路、民主路、民權路)一帶,總長約1300米,多為磚木二層平頂結構,下店上宅,其最大特色在於臨街的騎樓部分既是道路向兩側擴展,又是鋪面向外部延伸,人們行走在騎樓下,既可遮風擋雨,又可躲避烈日,適應當時人們以步行為主、嶺南氣候多變的環境條件。
開平赤坎

開平的赤坎騎樓有近600座。特別是堤西路、堤東路、中華路、牛圩路等幾個路段幾乎都由騎樓組成。堤西路的建築最為壯觀,構造也極為講究,絕大部分是一樓一項,各式的西洋屋頂壁面後,是傳統中式「金」字型瓦項。有的騎樓高達3層,長達40m-50m,其代表作為景輝樓。沿堤西路向里走,中華路等路段的騎樓樓頂裝飾逐漸簡單,牛圩路的騎樓多為兩層樓頂的裝飾也比較簡單。在沿堤聳立的騎樓群中司徒氏圖書館和關氏圖書館兩處雕樓夾雜於騎樓群間特別引人注目。
高州

高州中山路騎樓街[2]
嶺南歷史文化屬名城高州,鑒江潮湧。
高州的騎樓歷史悠久,形式獨特,主要分布於中山路,西關路,南華路等商業繁華的地區,其中高州中山路的騎樓在粵西地區最為經典!高州的騎樓其高度普遍不是很高,一般都是2層到5層,底層是商鋪用的,上層就住人。高州騎樓大部分都是建於清末民初,是很典型的嶺南的民國騎樓。雖然,歷史時代久遠,但保留下來的精品不少。
信宜桿欄

太平御覽《郡國志》曰:竇州(今廣東省信宜市)悉以高欄為居,號曰干欄。「干」「稻梗」的意思,「欄」是「房屋」之意。「高」應解釋為高屋了。《郡國志》說:竇州都是以干欄屋作為居住。古越族的桿欄式建築未知怎樣,但也有

信宜騎樓
學者把一種別於西式騎樓的磚板木街鋪稱謂桿欄式騎樓。
現存的實物所知,嶺南清代以前的騎樓以磚木混合為主要建築材料,主要是兩層建築,一般都由若干木樑、圓木、木板組成,一般桿欄式騎樓,闊窗窄門,上層多是木建築的廊橋、板牆,樓頂敷瓦於椽間,冬暖夏涼,去潮快,完全符合桿欄式建築特點。
梧州

梧州素有「百年商埠」之稱,是昔日嶺南經濟、文化、政治中心,騎樓是昔日梧州繁榮的標志。梧州騎樓文化已經成為當地一道亮麗風景線,曾被選入《正大綜藝》節目。梧州已修建好防洪堤,每年屢遭洪澇災害影響的現象已成為歷史,但騎樓這一獨特的建築風格已作為歷史的見證保存下來。現存騎樓街道22條,總長7公里,最長的達2530米,騎樓建築560幢,其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國內罕見,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騎樓博物城」。以鐵環、水門為建築特色。

梧州騎樓
主要分布
騎樓街主要分布在大東上路、大東下路、阜民路、大同路、中山路、竹安路、五坊路、沙街、九坊路、南環路、大中路、民主路、建設路、大南路、小南路、四坊路、桂林路、桂北路、北環路等街道上。
北海

北海老街——珠海路是一條有一百多年歷史的老街,始建於1883年,長1.44公里,寬9米,沿街全是中西合

北海老街騎樓
璧騎樓式建築。這些建築大多為二至三層,主要受19世紀末葉英、法、德等國在我市建造的領事館等西方卷柱式建築的影響,臨街兩邊牆面的窗頂多為卷拱結構,卷拱外沿及窗柱頂端都有雕飾線,線條流暢、工藝精美。臨街牆面部不同式樣的裝飾和浮雕形成了南北兩組空中雕塑長廊。這些建築臨街的騎樓部分,既是道路向兩側的擴展又是鋪面向外部的延伸,人們行走在騎樓下,既可遮風擋雨又可躲避烈日;騎樓的方形柱子粗重厚大,頗有古羅馬建築的風格。
東莞

概況
名城,離不開傳統的東西附麗。騎樓建築,作為一種特別適應東莞身處的南方亞熱帶氣候,由獨特的中外歷史文化背景熔鑄而成,曾在20世紀三十年代盛極一時的重要建築,記載著東莞昔日的風土人情,在20世紀嶺南建築史上曾經記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保護發展
1932年,東莞人劉紀文任廣州市長,在當時主持廣東事務的陳濟棠(主粵政時間為1929-1936年)的支持下,將這種建築風格引進廣州。

東莞騎樓
現狀
騎樓主要分布在振華路、大西路、和平路、維新路、中山路、中興路等。為配合城市發展而進行的舊城改造,平定里、平樂坊等已被拆除,振華路上的幾十米范圍騎樓很多也被拆或損毀。關於騎樓的保護和發展、城市的經濟發展與歷史文物保護問題再次引起人們的討論。
海口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是海口市一處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觀。其中最古老的建築四牌樓建於南宋,至今有700多年歷史。2009年6月10日,首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推介」活動在北京揭曉,海口騎樓老街榜上有名。海口騎樓老街以其唯一性、獨特性榮獲首批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稱號。

海口騎樓
初建於1849年的海口騎樓老街是現今國內騎樓建築保留規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極富中西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集中分布在海口市龍華區和美蘭區的中山路、得勝沙路、新華路等。柱廊相連、騎樓相依的建築群佔地面積約2.5萬平方米,騎樓式建築達600餘座,中山路沿街兩旁保留的騎樓樣式最多,約有39座。這些騎樓,或中國傳統式,或歐亞混合的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或獨特的海口南洋式。
文昌

文南路騎樓
文南路騎樓
海南僑鄉文昌市文南老街形成於清末民初,帶有濃郁的中西合璧式南洋騎樓風格,是海南省最具特色的古城鎮建築之一。文南街是文城鎮商業經濟的發源地,也是文城發展的縮影,有著豐富的人文景觀和文化內涵,大部分建築為騎樓,是文城較繁華的商業街,為海南第三大騎樓群。
勝利街騎樓
文昌市鋪前鎮勝利街南洋風格的騎樓,是海南第二大騎樓老街,僅次於省城海口騎樓老街。這里有100多歷史

鋪前騎樓
的騎樓老街,南洋風情的騎樓建築。
騎樓是我國海南,廣東,廣西,福建等沿海僑鄉特有的南洋風情建築,都是當年華僑從南洋返鄉所建。
泉州

泉州南北大街後改稱「中山路」。老城區最著名的街道中山路本身也是老城區最著名的街道。它形成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沿街廊柱式騎樓濃縮了南洋式建築精華,正所謂「南國多雨天,騎樓可避風」,是我國僅有、保存最完整的連排式騎樓建築商業街。「東西兩座塔,南北一條街。」後一句說的是泉州的中山路。「南國多雨天,騎樓可避風。」中山路濃縮南國建築風格,是我國僅有,保存最完整的連排式騎樓建築商業街。
在長達2500多米的街道上,它那騎樓式建築是閩南文化和東南亞文化相結合的產物,體現著泉州僑鄉人民和海外僑胞共同珍視的歷史價值和情感色彩。
2010-05-14 泉州中山路入選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
泉州中山路形成歷史悠久,至上世紀20年代修建成列柱式騎樓建築,全長約2.5公里,蘊含著豐富的建築文化,既結合泉州民居的傳統特色,又融入海交文化的建築精華,是歷史上中西合璧的成功範例,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

容縣中學騎樓建築
騎樓街是容縣民國以前街道建築的主要形式。所謂騎樓街,就是街道兩旁的樓式店鋪,在臨街的前樓之

容縣城區騎樓
下,統一留空兩三米店面,作為與左右店鋪之間連通的樓道,樓道上懸著的樓閣,就騎在各自臨街的樓柱上,成為騎樓。整條街道連接起來,就成為一條騎樓街了。騎樓街是為適應南方酷熱、多雨天[3]氣而設計、建築的,可以遮蔭擋雨,所以又稱蔭街,它實際上是露天街道貌岸然的擴大和補充。遇到下雨天氣,人們在蔭街的遮蔽下,照樣可以自在地逛街、做買賣,因此騎樓街深受歡迎。
容縣城區雖然在不斷擴大,新建了許多街道,但至今最熱鬧的商

容縣城區騎樓街
業街道仍然還是具有清末民初風格、以騎樓式店鋪為主要特色的西大街和西上街、新北街。此外,金珠街和楊梅鎮的楊梅圩也是騎樓街的典範。據《容縣志》記載,長500米共200多間店鋪的楊梅圩創建於清朝康熙中期,距今約三百年,光緒年間曾重修,至今仍保留著整條騎樓式街道的格局,成為容縣鄉鎮舊圩市一景,是一個頗具旅遊開發價值和歷史文化品位的資源,它一直吸引著人們的眼光。
楊梅老街

在美麗的梅江河畔,坐落容縣楊梅鎮楊梅街的一條500米長的騎樓老街顯得有些冷清寂靜,街道兩旁的騎樓已稍有破爛,牆壁有些脫落,露出一塊塊青磚,牆上用漆寫的字已經模糊,一些現代式的樓房鑲嵌在這條老街,「點綴」著這里的古典。這是歲月給這條老街留下的斑駁痕跡。

楊梅鎮老街騎樓
走進這條老街,記者很難與繁榮熱鬧等字眼聯系起來,然而,這條飽經滄桑的騎樓老街,曾經是整個楊梅鎮最繁榮喧囂的圩街。
騎樓是西方古代建築與中國南方傳統文化相結合演變而成的建築形式,商業實用性突出。在窄窄的街道兩旁,一幢幢房子被架於半空,底層的房子統一留空兩三米,在馬路兩邊便形成了一條自由步行的寬敞的人行走廊,它長可達數百米甚至上千米,行人走在騎樓的廊下,完全不必擔心日曬雨淋,特別適應嶺南亞熱帶氣候。
楊梅街騎樓[4]的房子寬度一般為3~5米,縱深30~80米,房子高度為二層樓,也有三層的。二樓及二樓以上的正面牆體也多為木板,木窗,也有青磚牆、木窗結構的,為了節約建房資金和用地,房子與房子之間共用一堵牆,楊梅街最古老的騎樓已經有200多年歷史,有800多人如今居住在這條老街。
楊梅鎮楊梅街村委會主任盧祥祺說,楊梅圩靠著梅江,船隻可到達藤縣、梧州,水運發達,早在明清年間就形成了集市。1995年之前,楊梅圩與自良圩、黎村圩共稱為容縣的三大圩之一,新中國成立前,3天為一圩,新中國成立後到上世紀70年代,改為5天一圩,70年代後,又改回3天一圩。梅江河畔有一個碼頭,船運過來,商販在此停靠,楊梅圩成為商貿集散地。每到圩日,附近鄉鎮村莊的百姓都過來趕圩購買雜貨,人來人往,整條街熱鬧非凡。
在楊梅街村委會的文書楊興宗的記憶里,因為這個熱鬧的地方,爺爺從馬來西亞回來開了一間雜貨店做買賣,無論圩日還是閑時,生意都非常興隆,後來父親繼承了那一間店,繼續在這條騎樓街上做買賣,養活一家老小。
在騎樓老街的街頭,有一間老房的門上端,寫著「楊梅影場」幾個字,字跡模糊。盧祥祺說,這里曾是豬苗交易的市場,但是這條繁華的街道沒有影場,1986年,就把這200多平方米的豬苗市場改為了楊梅影場。每逢圩日,白天晚上都會放電影,用木板釘成的幾百號座位總會座無虛席。
1995年,楊梅鎮獲評為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隨著綠蔭城的開發,水運的沒落,昔日繁華的楊梅圩逐漸蕭條,那種每逢圩日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的景象在人們的記憶里漸行漸遠。

❾ 遍布廣州的特色建築:廣州騎樓老街在哪裡

想要了解一座城市的文化必定要去它最古老的最右標志性的地表去尋找。廣州 騎樓 ,最具特色的廣州標志性建築,而在騎樓老街那裡自然能尋找當年廣州百年繁華的痕跡。廣州騎樓老街這么古老的建築,位置會在哪呢?一起往下了解吧!

風情騎樓見證廣州百年繁華
當我們想起一個城市時,往往第一印象就想起它的建築,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弄堂,而廣州,它的建築代表是騎樓。初來乍到的外地人對廣州印象最深的莫過於繁華都市裡人頭涌涌商機勃勃的各大商業區,而騎樓是部分商業區的載體,幾乎所有來廣州的人都會去轉轉老城區,用相機拍下一座座美輪美奐的騎樓。

上個世紀初,從南洋經商回來的廣東人開始把異國他鄉的建築形式用在本地建築上,這種「長著腳」的樓被形象地成為騎樓,它在短短的時間里風靡廣州全城,既然適合廣東氣候,又合理利用空間,下鋪上居,前鋪後居,好睇好用,成了廣州城市街景的顯著特色。

200年歷史風雲,如今廣州的騎樓已被刻上了歷史的痕跡,周邊的高樓大廈逐漸密集起來,只有2~4層高的騎樓雖看起來不高大,而這種當時有錢人家才能建起的樓依舊隱隱地透著一股華貴之氣。

藏龍卧虎同福路的名門望族
2011年規劃局新開展了三條騎樓街保護規劃,而海珠區唯一的騎樓保護區同福路就在保護名單之列。而同福路的繁榮可追溯到200年前,中國的兩位世界首富潘振承、伍秉鑒以及其他名門望族均定居同福路,大興土木,起宅立族,廣府第一批可比肩皇城的豪宅拔地而起,可謂是藏龍卧虎、甲第星羅之地。

現在,很多外地人和新廣州人會來這里尋找那份老廣州的情結,歷史騎樓,門廊雕花,蒼天大樹,遮天蔽日,老人嘆茶乘涼,遛狗玩鳥,滿足了攝影族猛按快門的愉快。老城區既擁有難得的一份恬靜,又擁有不失繁華鬧市,同福路匯集許多老字型大小,不少了吃貨慕名前來找食。

眾所期盼板塊唯一新盤即將面市
同福路板塊即可感受廣州歷史名城的魅力,又擁有老城區成熟配套,這是很多人理想的置業意向。板塊卻鮮有新盤面市,板塊內唯一新盤萬科峯匯可謂是眾所期盼,項目集合多方面優勢於一身,樓高達55層,西望白鵝潭,東眺白雲山,產品劃分為三大部分組成:300平米天際墅,250平米空中平層、35-115平米的不限購不限貸的江景酒店式公寓。

【結束語】騎樓老街所散發出來的歷史韻味迷香久遠,當我們感慨其特色建築所給我們帶來的藝術效果時,孰不知它早已滲透在每個廣州人的血液里。

❿ 嶺南騎樓的建築意義

意義:

1 能嚴格區分人行與車行交通流線,提高交通的安全性,減少或避免了交通事故。



2 避風雨,防日曬,方便市民行走和購物。這些確實給地處炎熱、潮濕、多雨區的市民生活帶來很大的便利,適合廣州的氣候環境,受到市民的歡迎。



3 立面外觀虛實對比強烈,空間層次強,能豐富沿街景緻。廊道具有遮陽蔽雨、保護店面以及作為商品展銷長廊的作用。



4 可以充分利用土地,二樓建在人行道上,補回拆建地皮的損失。底層是納涼、下棋及品嘗「工夫茶」的活動場所。不但有效地滿足了商業活動的需要,還彌補了室內空間的不足。騎樓形式充分顯示出商住建築的個性。


(10)廣州騎樓有什麼特色擴展閱讀:


廣州騎樓的結構共分三段:下段為約寬為4米的走廊列柱、中段為樓層、上段為檐口或山花;沿街的一面在各層窗檯以下的牆面或檐口窗楣處大多都有豐富的裝飾花紋或淺浮雕。依建築風格,廣州騎樓又可以分為西關騎樓和東山騎樓兩個流派。

西關騎樓是早期騎樓的代表,外觀主要採取巴洛克風格的裝飾,山花和樓身的設計大多直接具有古羅馬的裝飾特徵,如羅馬柱、捲曲花紋等,但也融入了中國傳統建築的元素,比如牆體多是中式清水磚材料。

其中最具中式建築特色的是在西關大屋中常見的滿洲窗———由一塊塊細小的彩色玻璃組合而成的方形窗。頂部的山花挑檐也做成中國特色的柔和的拱形頂。

東山騎樓形成的年代比西關騎樓略晚,更趨於現代化,也更加簡潔。比如說羅馬柱變為簡單的方柱、圓柱,細石米牆代替了清水磚牆,幾何圖案增多等等。山花挑檐是東山騎樓最為獨特之處,在正面牆挑出拱形雨篷,美觀而且實用。

作為一種典型的外廊式建築物,騎樓的淵源最早可上溯到約2500年前的希臘「帕特農神廟」,那是雅典衛城的主體建築。現代意義上的騎樓最早起源於印度的貝尼亞普庫爾(Beniapukur),是英國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稱之為「廊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