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富陽區的歷史沿革
富陽在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縣,縣治即今富陽區區政府所在地。初置縣時轄境含桐廬、建德等地。富陽秦漢稱富春。
新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改名誅歲。
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復名富春。
三國吳黃武四年(公元225年),析富春部分縣地置建德、新昌(後改壽昌)、桐廬3縣。次年(公元226年),又析富春部分縣地置新城(後改新登)縣。富陽、新登兩縣建置以此而始。
東晉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為避簡文帝生母宣太後鄭阿春諱,更名富陽,富陽之名始於此。
五代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太祖朱溫為避其父朱誠諱,改名新登,新登之名始於此。五代梁開平二年(公元908年)復改名富春。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又改為富陽縣。
民國時期,初屬錢塘道,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廢道直屬於省。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改屬第一行政區,後又多次變更,至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改隸第四行政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富陽初屬臨安專署,1952年改為省直轄。1955年劃歸建德專署。1958年12月,改屬杭州市。
1994年1月18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撤銷富陽縣,設立富陽市,行政區域不變,隸屬關系依舊。2月4日,浙江省人民政府發出《關於撤銷富陽縣設立富陽市的通知》。3月28日,富陽市舉行撤縣設市慶典活動。
2014年12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富陽市,設立杭州市富陽區。以原富陽市的行政區域為富陽區的行政區域,富陽區人民政府駐富春街道桂花路25號。
2. 杭州的歷史有多久
杭州歷史源遠流長,自秦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歷史。杭州還是五代吳越國和南宋建都之地,「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表達了古往今來的人們對於這座美麗城市的由衷贊美.
3. 富陽的興衰史
富陽歷史悠久,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縣。初置時幅員遼闊,轄境含今桐廬、建德等地。三國吳黃武四年(公元225年),析富春縣地置建德、新昌(後改壽昌)、桐廬3縣。次年(226),又置新城(後改新登)縣。富陽、新登兩縣建置以此而始。
富陽古稱富春。新莽始建國元年(9),改名誅歲。東漢建武元年(25)復名富春。東晉太元十九年(394),為避簡文帝生母太後鄭阿春諱,更名為富陽,富陽之名始於此。新登初名新城,後梁開平元年(907)始有今名。
富春之地,春秋屬越,戰國屬楚。秦漢以後,隸屬多變。隋、唐、宋、元、明、清均歸杭州府(臨安府、杭州路)所轄。民國時期,初屬錢塘道,民國16年(1927),廢道直屬於省。民國27年,改屬第一行政區,後又多次變更,至民國37年,改隸第四行政區。1949年5月4日,富陽解放,初屬臨安專署,1952年改為省直轄,1955年劃歸建德專署。1958年12月,改屬杭州市至今。
富陽歷史上曾兩度撤並。隋開皇九年(589)並入錢塘(後改錢塘)縣,大業三年(607)復置;1960年8月並入桐廬縣,1961年12月復置。新登歷史上曾5次省並。三國吳黃武七年(228)並入桐廬縣,西晉太康十年(289)復置;旋又並入富春,東晉咸和九年(334)復置;隋開皇九年並入錢塘縣,大業三年復置;唐武德七年(624)並入富陽縣,永淳元年(682)復置;1958年10月並入桐廬縣,1961年12月又從桐廬縣析出,劃歸富陽縣。
1994年1月18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撤銷富陽縣,設立富陽市,行政區域不變,隸屬杭州市。
4. 富陽的歷史人文地理特貌特徵
富陽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的西南角,古稱富春,杭州市轄區。與西湖區、蕭山區、餘杭區接壤,距武林廣場32公里。富陽轄區總面積1831平方公里,轄5個街道、13個鎮、6個鄉戶籍人口65.9萬(2013年底),富春江橫貫全境。2013年富陽區生產總值571.4億元,2013年財政總收入83.2億元。
富陽地處丘陵,是一個「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半山區。富陽置縣於公元前221年,是東吳大帝孫權的故里,現代文豪郁達夫的故鄉。
富陽造紙業已有近二千年的歷史,是中國「造紙之鄉」;是全國商品糧基地和重點產茶、產繭地區;富陽還是「中國白板紙基地」、「中國球拍之鄉」、「中國賽艇之鄉」。
5. 富陽的歷史
富陽歷史悠久,古稱富春。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富春縣。1994年1月18日撤縣設市。二千多年來,一脈靈氣的富春江,先後孕育了三國吳大帝孫權、現代文豪郁達夫,晚唐詩人羅隱、元代大畫家黃公望,清代父子宰相董邦達、董誥等一大批傑出人物,李白、吳均、白居易、陸游、蘇東坡、紀曉嵐等文人墨客的足跡遍布全境,人文歷史底蘊積淀深厚。
6. 富陽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的變遷,包括文化,經濟等方面
富陽歷史悠久,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置縣。初置縣時幅員遼闊,轄境含今桐廬、建德等地。三國吳黃武四年(公元225),析富春縣地置建德、新昌(後改壽昌)、桐廬3縣。次年(公元226),又置新城(後改新登)縣。富陽、新登兩縣建置以此而始。
富陽古稱富春。新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改名誅歲。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復名富春。東晉太元十九年(公元394),為避簡文帝生母宣太後鄭阿春諱,更名富陽,富陽之名始於此。新登初名新城,五代後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太祖朱溫為避其父朱誠諱,改名新登,新登之名始於此。
富春之地,春秋屬越,戰國屬楚。秦漢以後,隸屬多變。隋、唐直至宋、元、明、清,均歸杭州府(臨安府、杭州路)所轄。民國時期,初屬錢塘道,民國16年(1927),廢道直屬於省。民國27年(1938)改屬第一行政區,後又多次變更,至民國37年(1948),改隸第四行政區。1949年5月4日富陽解放,初屬臨安專署,1952年改為省直轄,1955年劃歸建德專署。1958年12月,改屬杭州市至今。
富陽歷史上曾兩度撤並。隋開皇九年(公元589)並入錢唐(後改錢塘)縣,大業三年(公元607)復置;1960年8月並入桐廬縣,1961年12月復置。新登歷史上曾5次省並。三國吳黃武七年(公元228)並入桐廬縣,西晉太康十年(公元289)復置;旋又廢入富春,東晉咸和九年(公元334)復置;隋開皇九年並入錢塘縣,大業三年復置;唐武德七年(公元624)並入富陽縣,永淳元年(公元682)復置;1958年10月並入桐廬縣,1961年12月又從桐廬縣析出,劃歸富陽縣。
1994年1月18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撤銷富陽縣,設立富陽市,行政區域不變,隸屬關系依舊。
7. 富陽名字由來
富陽古稱富春。新莽始建國元年(9),改名誅歲。東漢建武元年(25)復名富春。東晉太元十九年(394),為避簡文帝生母太後鄭阿春諱,更名為富陽,富陽之名始於此。新登初名新城,後梁開平元年(907)始有今名。
富春之地,春秋屬越,戰國屬楚。秦漢以後,隸屬多變。隋、唐、宋、元、明、清均歸杭州府(臨安府、杭州路)所轄。民國時期,初屬錢塘道,民國16年(1927),廢道直屬於省。民國27年,改屬第一行政區,後又多次變更,至民國37年,改隸第四行政區。1949年5月4日,富陽解放,初屬臨安專署,1952年改為省直轄,1955年劃歸建德專署。1958年12月,改屬杭州市至今。
富陽歷史上曾兩度撤並。隋開皇九年(589)並入錢塘(後改錢塘)縣,大業三年(607)復置;1960年8月並入桐廬縣,1961年12月復置。新登歷史上曾5次省並。三國吳黃武七年(228)並入桐廬縣,西晉太康十年(289)復置;旋又並入富春,東晉咸和九年(334)復置;隋開皇九年並入錢塘縣,大業三年復置;唐武德七年(624)並入富陽縣,永淳元年(682)復置;1958年10月並入桐廬縣,1961年12月又從桐廬縣析出,劃歸富陽縣。
1994年1月18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撤銷富陽縣,設立富陽市,行政區域不變,隸屬杭州市。
8. 富陽市屬於哪個省哪個市
富陽市已經撤市設區,富陽區屬於浙江省杭州市。
富陽古稱富春,公元前221年置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1994年撤縣設市,2014年12月13日,獲國務院批復撤市設區;2015年2月15日,撤市設區正式掛牌。富陽區行政區域面積1821平方公里。
富陽區位於浙江省北部,東接杭州市蕭山區,南連諸暨市,西鄰桐廬縣,北與臨安區、餘杭區、西湖區毗鄰。富陽距上海200多公里,離杭州蕭山機場50餘公里,區內水陸交通發達。
320國道、沿江一級公路、杭千高速公路橫貫全境,與滬杭、杭甬、杭寧高速公路相連。富春江水路上通千島湖,下達杭州灣,經富春江、錢塘江、杭州灣可抵杭州、上海、寧波、無錫。富陽城區至各鄉鎮的半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
(8)杭州富陽多久歷史了擴展閱讀
截至2015年2月,富陽區轄5個街道、13個鎮、6個鄉:富春街道、東洲街道、春江街道、鹿山街道、銀湖街道、場口鎮、常安鎮、萬市鎮、洞橋鎮、胥口鎮、新登鎮、淥渚鎮、靈橋鎮、大源鎮、常綠鎮、龍門鎮、里山鎮、永昌鎮;環山鄉、湖源鄉、上官鄉、漁山鄉、春建鄉、新桐鄉。具體介紹以下幾個鎮:
1、場口鎮位於富陽區南部,處北緯29°54′,東經119°52′,距市區20千米,全鎮總面積58.36平方千米,東南緊連環山鄉、常安鎮,西南接壤桐廬縣江南鎮,西北瀕臨富春江。
2、萬市鎮位於杭州市富陽區西北部。西北和臨安區境接壤,東南與洞橋鎮毗連,西與桐廬縣相接。鎮內多山,系西天目山的余脈,北有牛嶺、百丈嶺,東有新嶺,西有浮雲嶺、馬嶺。
3、靈橋鎮是杭州市富陽區轄鎮,位於富陽區東部,北瀕富春江,西南與大源鎮接壤,東與里山鎮為鄰,離富陽區中心約7.5公里,距杭州市區45公里。是富陽區東部一個水陸交通便利、工農業發達的經濟重鎮,杭州市級教育強鎮與小康鄉鎮。
9. 人們什麼時候稱富陽為富春後來為何更名為富陽有什麼歷史淵源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富春縣。
新莽始建國元年(9年),改名誅歲。仍屬會稽郡。
東漢建武元年(25年)復名富春。
漢末孫堅、孫策就是出自富春而崛起江東,孫堅子孫權繼業創建吳國,功垂後世。
東晉太元十九年(394年),為避簡文帝生母太後鄭阿春諱,更名為富陽。
隋、唐、宋、元、明、清均歸杭州府(臨安府、杭州路)所轄。
民國時期,初屬錢塘道,民國16年(1927年),廢道直屬於省。民國27年(1938年),改屬第一行政區,後又多次變更,至民國37年(1948年),改隸第四行政區。
1949年5月4日,富陽解放,初屬臨安專署,1952年改為省直轄,1955年劃歸建德專署。1958年12月,改屬杭州市至今。
富陽歷史上曾兩度撤並。隋開皇九年(589)並入錢塘(後改錢塘)縣,大業三年(607)復置;1960年8月並入桐廬縣,1961年12月復置。新登歷史上曾5次省並。三國吳黃武七年(228)並入桐廬縣,西晉太康十年(289)復置;旋又並入富春,東晉咸和九年(334)復置;隋開皇九年並入錢塘縣,大業三年復置;唐武德七年(624)並入富陽縣,永淳元年(682)復置;1958年10月並入桐廬縣,1961年12月又從桐廬縣析出,劃歸富陽縣。1994年1月18日,撤銷富陽縣,設立富陽市,行政區域不變,隸屬杭州市。
10. 請大家告訴我浙江富陽的來歷。
陽歷史悠久,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縣。初置時幅員遼闊,轄境含今桐廬、建德等地。三國吳黃武四年(公元225年),析富春縣地置建德、新昌(後改壽昌)、桐廬3縣。次年(226),又置新城(後改新登)縣。富陽、新登兩縣建置以此而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