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杭州知識 » 杭州餘杭人姓什麼多
擴展閱讀
廣州九龍圍村屬於哪個區 2025-07-13 09:31:45
杭州門板檯面多少錢 2025-07-13 09:17:57
怎麼去上海會展中心 2025-07-13 09:16:26

杭州餘杭人姓什麼多

發布時間: 2022-09-05 19:34:04

❶ 百家姓尋根祭祖沈氏發源地杭州市餘杭沈氏有否家譜

目前貌似沒有
1、出自姬姓,以國為姓,是黃帝的後裔。沈本是上古國名,最早是夏禹子孫的封國。周初時,武王死後,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4子)攝政。先守不服,與武庚(商紂王之子)勾結,聯合東方夷族反叛,後被周公旦所滅。季載(文王第10子)讀音相同。春秋時,沈國為蔡國所滅,季載之後逃奔楚國,其後子孫遂以原國名命姓,稱沈氏。 2、出自羋姓,是顓頊帝的後裔。春秋時,楚莊王之子公子貞被封在沈邑,其後遂以封邑名命姓,稱沈姓。 3、出自少昊金天氏,以國為氏。少昊金天氏裔孫台駘氏之後有人建立沈國,春秋時,為晉國所滅,子孫遂以沈為氏。二、遷徙分布沈姓起源於今河南、陝西.安徽三省間地。季載生伯桓,伯桓生向,向生采,采生乙初,乙初生杼,杼生庚向,平王東遷時入周為卿;庚向生忽,以父勤王事,仍封汝南子爵;忽生不離,襲子爵,不離生幸襲子爵,幸生己濟襲子爵,己濟生迂,襲子爵,敬賢禮士數十年,國不被兵;迂生楫襲子爵,成公八年(前583),晉欒書來侵,獲沈子楫從晉;楫生德胤,襲子爵,德胤生傅襲子爵,傅生逞;逞字循之,襲子爵,敬王元年(前519),吳伐州來,乃助楚及諸侯之師救之,吳攻之,潰而卒;逞生嘉,嘉字惟良,襲子爵,定公四年(前506),晉應蔡侯伐楚之請會諸侯於召陵,沈子嘉不會。沈國滅。夏,晉使蔡公孫姓滅之,秋,楚以沈故圍蔡;嘉生二子尹丙尹戊,尹戊字仲逵,奔楚為左司馬征吳,春秋傳稱其忠壯,封葉公,尹戊生諸梁;諸梁字子高,襲葉公,戍申城時,孔子游學至,拜晤葉公(前 489);諸梁平白公勝之亂,任左司馬兼楚令尹,位兼將相,為楚之一人;功成身退,歸葉,約前473年,老於葉。其裔有以葉為姓者,故雲沈葉一家。
諸梁生尹射尹文等三子,文為楚令尹;文生隨,為楚內史參軍,平民亂封吳興侯;隨生永中,為左司馬;永中生猶行,為齊衛大夫;猶行生安仁,為齊大夫;安仁生同,為齊大夫;同生郢,字文明,秦徵為丞相不就,避居江南;郢生平,字俊之,為漢司馬,竹邑侯;平生祖,祖生保,漢文帝時征蠻功,封竹邑侯;保生遵,字伯吾為齊太傅,封敷德侯,徙居九江壽春,生二子盛達;達字伯弘,驃騎將軍;達生乾,字仲元,為尚書令;乾生泓,字元良,南陽太守彭城侯;泓生昴,昴,為河南太守;昴生奮,字仲異御史中丞;奮生恪,字仲悌,將作大匠;恪生謙,字文恭,封尚書關內侯;謙生靖,字文光,濟陰太守,避王莽之亂隱於桐柏山,三子勛戎台;戎,字威卿,以說降劇賊尹良封海內侯辭不就,避居會稽烏程,卒後追封述善侯,生四子豐懿齊恭;豐字聖通,零陵太守,在治有芝草黃就之瑞,生四子滸仲高景;滸為妄平王相;滸生鸞,字建元,卅舉茂才,為別駕從事;鸞生直,字伯平,有清名;直生次子儀,字仲則,漢末徵辟不起;儀生顯,字元禮,為左中郎新都都尉封定遠侯,以才智顯於吳;顯生矯,字伯仲;矯生次子陵,字景高,官太傅,東海王越辟為從事,遷長沙太守鎮東將軍;陵生延,字思長,為桓德安西將軍,穎川太守;延生賀,字子寧,中郎參軍,圉表真於壽陽,勇冠一時;賀生警,字世明,為京口參軍;警生穆夫,為會稽令。穆夫生四子,林,字敬士,東晉安皇帝義熙十二年秋隨太尉列裕督軍,發建康伐秦,裕譴公將水軍出石門自汴入河後以攻,晉征虜將軍封漢壽伯,武康縣志有傳詳;林生四子,璞字道真,宋太祖時除南平王太常侍淮南太守,文帝元嘉廿七年,守時胎,以地當要衛,積財谷儲石矢為守城之備,見武康縣志;璞生約,字休文,左目生瞳腰有紫痣,寧始中才興宗引為安西記室參軍,入齊為太子家令,累遷吏部郎,隆昌元年出為東陽太守,明帝徵拜五兵尚書,高祖時任中書令,約歷士三代博物多識,武興府署屬公舊宅,故稱吳興地,國史方誌均有傳記,今各支皆多分派於此,吾派其大宗也。約生旋,字士規,八歲能文,十五舉茂才,擢為大學博士,遷南康內史;旋生次子字仲師,累遷尚書,史書陳書有傳;眾生純,寶謨閣待制;純生遽,遽生處儉,處儉生永光,永光生亮,唐中宗嗣聖初徵為相國,旋因譜武辭歸;亮生長子偉,為涪川令,後追封太師;偉生恆,追封太傅;恆生介福,追封太傅;長子易直學士,女為唐睿宗皇後,德宗即位詔封三代,贈其家官爵賜之官誥凡一百二十軸皆飾以錦翠,時以為榮;介福生次子易良官司空;易良生晦,自成德號義倫;晦生彥金,知卒章事;彥金生清,大歷中為婺州刺史,領兵逐逆黨,力戰而死贈衛尉卿立祠祀之;清生說,為副團練;說生芳,芳生續,字道坦,登進士,除臨海令,因父歿於難以大理寺丞致政,贈賜光祿大夫,娶兵部侍郎史伯瑜女贈太寧郡太夫人,生景術,為尚書左僕射,景術生延年,登進士,為荊州刺史;延年生克,克生進,進生操;操位元組夫,登宋太宗淳化壬辰年,賢良方正直言進諫,除監察御史,糾劾權貴,為時所重,卒贈榮祿大夫郇國公;操生長子紳,字子書號心齊,登宋仁宗寶元六年呂秦榜進士,知淳安,除監察御史,歷官待讀太常寺卿,敷文閣學士,賜金紫金魚光祿大夫,晉爵開國男,食三百戶,賜第鳳儀橋,卒贈少師,原配杜平章女,生子二,諱未諢,續梅尚書女,生三子伶備仲;仲生道,道生儒,博學能文著述百部,隱居豫章天岳山,儒生崇仁等六子.東漢時有沈戎舉家徙居會稽烏程吳興(今浙江吳興縣),此為沈姓南遷之始。魏晉南北朝是沈姓大舉南遷之時。至唐代,沈姓已散居今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唐初,中原有沈姓將佐隨從陳政、陳元光父子領軍入閩開辟漳州,在福建安家落戶,其子孫散居龍溪、漳浦、南靖、長泰、詔安等地。唐末,王潮、王審知兄弟入閩,當地沈族人不屑與審同音,變沈字為尤字,即為尤姓,故沈尤一家。南宋初有吳興人沈啟承官至汀州府知府,其子沈廷輔,隨父入閩,後遷居福建省建陽縣。沈廷輔有8子,分居寧化、龍岩、長汀、清流、延平、連城、上杭等地,其後又有人徙居廣東的大埔、梅州等地。明末,沈斯庵徙居今台南縣善化鎮,為沈姓移居台灣之始。清乾隆、嘉慶年間,福建漳州、泉州及廣東沈氏,又有多支遷往台灣,進而又移居海外。沈姓歷代也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葉氏尤氏均為沈氏分支,沈葉尤三氏均為季載後裔。三、郡望堂號【堂號】"夢溪堂":宋朝時沈括博學能文,累官翰林學士三司使。他對天文、歷算、方誌、音樂、醫葯無所不通。他開始製造了渾天儀、景表、浮漏等天文儀器。開創了隙機、渾圓兩術和弧矢、割圓術的先河。著有《夢溪筆談》。沈氏因以"夢溪"為號。天聚堂:排行:榮,貴,如,金,正,立,忠,孝,德,實,行,仁,義,道【郡望】 吳興郡:三國時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南、晉義熙初移今吳興)。相當於現在浙江省臨安、餘杭、德清一線西北一帶地區,兼有江蘇宜興縣地。 汝南郡:漢高帝時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南)。相當於現在河南省穎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區。

❷ 徐姓的由來級人群分布

為什麼說徐姓是善於審時度勢之姓呢?請看下面這段徐姓溯源的故事。
相傳夏禹封伯益的兒子若木於徐國(今安徽泗縣一帶),徐國歷夏、商、周三代為諸侯。周穆王時有徐君偃,他聰明仁愛,頗得百姓擁護,國力日強。當時周穆王喜歡巡遊四海,往往一出就是幾年,國政無人管理,諸侯多有怨言。後來徐君偃在挖河時挖出一副紅色的弓箭,他以為這是天賜祥瑞,頓時產生代周為天子的野心。周圍的諸侯聽說他得了神弓神箭,紛紛前來歸附,於是他自稱徐偃王,率領36國聯軍向周都進攻。周穆王此時正在昆侖山上的西王母那裡作客,得到消息後連夜動身,由造父駕車,一日千里,回到周都,點起大軍前去鎮壓。徐偃王沒想到周穆王回來得這么快,眼見一場血戰就要發生,他審時度勢,不忍心讓生靈塗炭,激流勇退,言即收兵,棄國出走,躲進彭城(今徐州)一帶的深山中。由於他很得民心,跟他進山的百姓數以萬計。這座山後來就叫徐山,徐州也因此得名。周穆王見徐偃王在當地很得人心,便封他的子孫為徐子,繼續管理徐國。公元前512年,徐國為吳國所滅,徐子的後代稱徐氏,這便是徐姓的由來。據考,徐姓有聲望的世家大族居東海郡(今山東兗州府東南)
徐姓家族專用楹聯
徐姓家族從古至今習慣於用下面4位族中傑出人物及典型事跡嵌作楹聯,以事彰揚。見到下面這些徐姓家族專用楹聯,主人一定姓徐。
天上玉麟(徐卿),人中騏驥(徐勉)。
夢徵五鳳(徐陵),家號八龍(徐緯)。
徐姓家族名人之最
明代最有名的開國名將是徐達。徐達,字天德,濠州(今安徽鳳陽)人。農家出身,少有大志。初與朱元璋同為郭子興部將,後從朱元璋征略四方,受命為大將軍,兼並張士誠,北伐滅元,功勛卓著。他作戰有謀略,行軍持重,軍紀嚴明。功成歸朝,進官為右丞相,封魏國公。
明代最傑出的地理學家是徐霞客。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江陰(今江蘇江陰)人。自幼刻苦攻讀,特別喜歡閱讀地理方面的書籍,年輕時便立下了走遍五嶽的志願。從22歲直到去世為止,30多年內,足跡遍於今華東、華北、東南沿海和雲貴高原。旅途中備嘗艱險。他觀其所得,按日記載。後人把它搜集起來,編成《徐霞客游記》。這部書具有重大的地理學價值和文學價值。
最早將西方自然科學知識介紹到中國的學者是徐光啟。徐光啟是明代科學家,字子先,上海縣徐家匯(今上海市)人。明朝萬曆年間考中進士,曾擔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因反對宦官魏忠賢等人的專權,曾三次被貶免職。他利用空閑時間博覽群書,刻苦鑽研,熱心研究西方的天文、歷法、數學等科技知識,並把這些知識介紹到我國。他也是最早將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等書譯成中文的人。
最長壽的徐姓名人是徐特立。徐特立是湖南長沙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長沙師范學校教師。1927年國民黨叛變革命後,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南昌起義和二萬五千里長征。後在延安從事教育宣傳工作。建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大常委等職。生於1877年,卒於1968年,享年91歲。
最著名的徐姓女名人是徐宗漢。她生於1876年,廣東中山人。1907年加入同盟會,在南洋、廣州進行革命工作。參加了廣州新軍起義和黃花崗起義。後與黃興結為伴侶。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隨黃興赴武昌,深入戰地救護受傷士兵。「九·一八」事變後,赴美國等地為東北義勇軍募捐,宣傳中國的抗日斗爭。1944年逝世。

❸ 誰知道餘杭仁和章姓來源

一個特殊的姓氏

章姓來源有二:(1)據《左傳》記載:「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此十國皆任姓」。章姓是任姓的分派,是個古老的姓氏,源出黃帝的後裔。(2)《辭源》載:章姓「系出姜姓,齊太公支孫封於鄣。左傳齊人降鄣,子孫去邑為章氏」。商朝時有章國(在今山東省東平縣,一說諸城縣),是黃帝裔孫的封地。至周初,姜太公(子牙)輔助周文王、周武王滅商得天下,立了大功,受封於齊國。並經周天子特許,享有代天子征伐諸侯的權力。姜太公滅章後,把它作為附庸國封給支系子孫,稱鄣國。公元前644年鄣侯被他的同宗齊國吞並之後,子孫「去邑留章」,以章為姓。姜太公是炎帝的裔孫,所以章氏又是炎帝的後裔。上述表明,章氏是個特殊的姓氏,把「炎黃」之源都佔有之。

入潮始祖章松山

章氏向南播遷始於周朝襄王八年(前644)後,那時鄣國鄣侯被他的同宗齊國吞並,子孫改為章姓,這一支是姜太公的後裔,他們便從山東向南遷徙,在豫章(今南昌)安居蕃衍,不久成為當地望族。至晉朝豫章的章氏有一支流入福建,宋代已成為泱泱大姓,在全國列第40位。現今已退居在全國100個大姓之後。

入潮始祖是南唐太傅章仔鈞第13代孫章松山。於元代為避戰亂入潮,選擇在水秀山環,沃野平衍,風俗淳厚的潮州府海陽縣西塘鄉(今潮州湘橋區)定居。裔孫再分創海陽縣埭頭鄉(今澄海溪南鎮)、南澳後宅鎮及揭陽、饒平等地。

澄海埭頭鄉之章姓人家,是明代中期從福建遷徙而來,後來又有早期遷徙入潮,定居海陽之章姓人遷此認宗,聚族而居。至今已傳二十多代。

潮陽章姓來自海陽縣岐山(今屬汕頭市金平區岐山街道)章族,岐山章氏先祖是於明初從福建遷來創基。開基祖第6代孫於清代初年移居潮陽縣峽山都芝埕(今沙隴鎮芝蘭)另創基業;後來芝蘭後厝有章氏裔孫遷居東寮(今沙隴鎮東華),稱後厝洲。另外,海陽岐山章氏第7代孫又移居東華,稱前厝洲,已傳12代以上。

潮汕人口近二萬

潮汕章氏人口,據不完全資料統計共約18000多人。其中汕頭市金平、龍湖、濠江區約2500人;潮陽區約850人,潮南區約1800多人,澄海區約3000人,大部分聚居於溪南埭頭鄉,其餘分布於東里、澄城等鎮;南澳縣約4000人,是南澳縣四大姓之一,主要集中聚居後宅鎮,並分布其他各鎮;揭陽榕城區約5000人;揭西縣約300多人,分布於金和、棉湖、大溪等鎮;揭東縣曲溪、地都鎮有幾戶章姓人家散居。此外,潮州湘橋區、饒平等地也有章氏聚居地。

女英烈章吟春

潮汕章姓有一個鮮為人知的人物,她就是在大革命時期為革命英勇獻身的女英傑章吟春,南澳縣後宅鎮人,生於1911年。1927年秋參加地下黨創辦的隆江(諧音農工)女子學校,在全島第一個剪掉長辮,廢除纏足,為漁島婦女運動的先鋒。1928年夏被吸收為中共地下黨員,被派往潮安浮洋、鸛巢一帶,從事地下革命活動。她女扮男裝,理平頭穿對襟衫。1930年農歷9月9日上午,她一改平時女扮男裝,而身著時髦的旗袍,與一男青年扮成香港客,進了聯絡站。下午,幾十個國民黨兵突襲包圍聯絡站。激戰中,章吟春與同來的男青年不幸被捕。她受盡酷刑而堅貞不屈。4天後,在汕頭市被敵人殺害,犧牲時年僅19歲。

❹ 百家姓有姓杭的嗎


杭(Háng)姓源出有二:一是出自姒姓,是大禹的後代,以國名為氏。相傳夏禹治水時來到會稽(今浙江紹興)大會天下諸侯。治水大業完成後,那裡留下很多船隻,他把這些船隻交給他的一個兒子管理,並將他封在全航這個地方,建立了余航國(今浙江餘杭)。後來,其子孫就將"航"去舟加木寫成"杭",並自稱為杭氏,世代相傳,就形成了今天的杭氏。二是出自抗姓,抗、杭同源,改抗姓為杭姓。漢代東鄉侯、長沙太守杭徐,本姓抗,因古代"杭"、"抗"二字通用,他的後代子孫便以杭為姓,稱杭姓。
姓氏淵源
杭(hàng)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亢父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戰國策·齊策》的記載,春秋時期,魯國有個貴族受封於軍事要地亢父(今山東濟寧),世稱其為"亢父"。據古籍說:"徑亢父之險,車不得方軌,馬不得並行。"
在亢父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稱為姓氏者,稱亢父氏,後以通假字分衍為單姓亢氏、伉氏、抗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大夫三伉之後,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三伉氏,春秋時衛邑也。抗氏,魏國三伉大夫之後,後有抗喜為漢中太守。"三伉,在今河南省鶴壁市滑縣沙店一帶。據典籍《說文解字》中的注釋,古代"杭"、"抗"、"亢"、"伉"四字通假,因此,三伉大夫的後裔子孫以居邑名稱為姓氏,分別有稱抗氏、杭氏、亢氏、伉氏者,四氏同宗同源。東漢時期,泰山太守杭徐任職中郎將,因討伐平亂著功,榮封為"東鄉侯"(今浙江余航),定居於雲陽西鄉的新埭村(今浙江全州杭甲村)。杭徐本姓抗,後改為字面文雅的杭氏,他的後代子孫便以杭為姓氏,世代稱杭氏至今。這在史籍《姓苑》中記載:"望出丹陽,漢有長沙太守杭徐。"在唐末五代時期,天下兵革肆起,杭徐的後人為了避亂,又從雲陽遷至餘杭泊水灣。
到了宋朝慶歷年間(公元1042~1048年),天下趨定,杭徐伯的後人杭寅正仰慕先人故里,扶其老父杭欽訓跋山涉水輾轉抵丹陽郡(今江蘇鎮江),再返回歸先人舊地,仍定址於新埭村,此後在新埭村繁衍壯大,分播四方,稱雲陽杭氏。故而,杭氏族人多尊杭徐伯為杭氏的得姓始祖。
該支"伉假抗改杭"之杭氏,正確的姓氏讀音仍作kàng(ㄎㄤˋ),今音訛為háng(ㄏㄤˊ)是否妥確,則有待更嚴謹的姓氏學專家和音韻學專家進一步考證。
源流三
源於姒姓,出自大禹的庶支後代,屬於以國名改字為氏。 杭氏源於國名。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夏禹完成治水工作後,剩餘和留下來不少舢板、船隻,把九州內所有的船隻統統交由庶子管理,封國於浙江滂水之地,其地即稱"余航"。在典籍《禹貢》中記載:"余航,揚州之域。宋鼌無咎曰:左浙江,右具區,北大海,南天目。"在典籍《唐韻》中也記載:"杭,與航同。方舟也。"
其後世子孫有人將"航"字的"舟"偏旁抹掉,安之以"木",從此便以"杭"為姓氏,稱杭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黑龍江志稿》、《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哈勒斌氏,源出蒙古新巴爾虎氏族,世居巴爾古(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東部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albin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哈勒斌氏多冠漢姓為杭氏。
⑵.蒙古族杭津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anggin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杭津氏後多冠漢姓為杭氏。
⑶.蒙古族杭噶坦氏,亦稱杭阿覃氏,世居羅和邁蘭(今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草原東北部與遼寧交界處)。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anggatan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杭噶坦氏多冠漢姓為杭氏。
源流五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杭佳氏,亦稱杭錦氏,滿語為Hanggiya Hala,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後多冠漢姓為杭氏。
⑵.滿族章佳氏,亦稱張佳氏、張家氏、齋佳氏,滿族自稱其為以地為氏,滿語為Janggiya Hala,世居章佳(今遼寧新賓老城章京河畔)、長白山俄穆和都魯(今吉林敦化)、費雅郎阿(今遼寧新賓)、馬爾墩(今遼寧新賓上夾馬爾敦村)、宜漢阿拉(今遼寧新賓)、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等地。後有蒙古族、錫伯族引為姓氏者,蒙古族章佳氏世居扎魯特、歸化城、土默特。後多冠漢姓為杭氏、張氏、尹氏、章氏、車氏、英氏、寧氏等。
⑶.滿族完顏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完顏部,以部為氏,金太祖建國後為金國國姓,分宗室和非宗室兩支。明朝時期稱王甲部,滿語為Wanggiya Hala,世居完顏(今吉林通化及其西南地區)、訥圖(今俄羅斯境內能圖河)、喀拉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英額(今遼寧清原)、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新京(今遼寧新賓永陵鎮)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漢姓為杭氏、汪氏、王氏、鄢氏、張氏、完氏、顏氏、趙氏、顧氏、瀛氏、魁氏等。此外,蒙古族、錫伯族也有完顏氏,乃金國時期女真族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氏。
源流六
源於維吾爾族,高昌回鶻王火赤哈兒的斤之後,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主要分布於安徽無為、廬江二縣。
古居於火州城。至元五年(1268年)海都發動叛,叛元攻打高昌回鶻,史稱海都之亂。至元二十年(1283)哈密力失守,火赤哈爾戰敗身亡。國滅,其子紐林的斤奉旨遷往關內,世襲亦都護,官居要職。
長子鈕林的斤承襲亦都護位,封綬高昌王金印,生三子,皆襲高昌王爵;次子朵爾的斤,官至中書省右丞相,追封荊南王,生六子皆顯宦,次子名子用不花。子用不花,又名杭子用,官至福建行省平章,因父曾任浙江省丞相, 遂以杭為姓。元天光三年(公元1381年)兵亂,先祖潔身致仕,於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初一,奉明太祖朱元璋 "著戶部安插無為州" 旨,遷居無為。
遷徙分布
杭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人口總數在中國大陸和台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一百八十三位門閥。
關於杭氏起源的說法,最早和大禹治水有關。相傳夏禹治水時來到會稽(今浙江紹興)大會天下諸侯。治水大業完成後,那裡留下很多船隻,他把這些船隻交給他的一個兒子管理,並將他封在全航這個地方,建立了余航國(今浙江餘杭)。後來,其子孫就將"航"去舟加木寫成"杭",並自稱為杭氏,世代相傳,就形成了今天的杭氏一族。
在古代,杭氏的望族大多出自於丹陽郡。杭氏族人落戶丹陽後,杭寅正的四世孫外徙杭柳茹,九世孫杭誠徙居榨上(今江蘇延陵杭甲村),十四世孫杭鑒九卜居華甸。此外,杭氏宗人不忘先人創業之艱,構宗祠以敬祖。修家乘以聯代。自明朝後期至民國三十二年曾輯譜十三次。
東漢時期,泰山太守杭徐伯任職中郎將,因討伐平亂著功,榮封為"東鄉侯",封地在浙江余航,杭徐伯乃成為杭姓始祖,後定居於雲陽西鄉的新埭村(今全州杭甲村)。杭徐伯的後人為避五代兵革之亂,又從雲陽遷至餘杭泊水灣。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該支杭氏族人都以安徽、浙江為聚居之地。後隨著戰亂等原因,逐漸向沿海其它地區遷徙。當今杭氏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南和東北地區。
如今,杭氏族人在丹陽群居村落為全州杭甲,延陵杭甲、柳茹,開發區華甸,陵口下柵口、司徒東王和雲陽鎮等。
杭氏宗祠以"餘杭堂"最為普遍。丹陽杭氏大宗祠為新埭村的"清明堂";此外,榨上村(杭甲村)也建有分祠。
得姓始祖
杭徐伯。杭氏發祥之地為丹陽郡(安徽省宣城一帶)。杭氏源於國名。據《姓氏考略》載,夏禹治水後,把九州內所有的船隻統統交由庶子管理,封國於浙江余航。其後世子孫將"航"字的舟邊抹掉,安之以木,從此便以"杭"為姓。東漢時,泰山太守杭徐伯任職中郎將,因討伐平亂著功,榮封為"東鄉侯"(封地在浙江余航),杭徐伯乃成為杭姓始祖。定居於雲陽西鄉的新埭村(全州杭甲村)。杭徐伯的後人為避五代兵革之亂,又從雲陽遷至餘杭泊水灣。宋慶歷年間,天下趨定,杭徐伯的後人寅正仰慕先人故里,扶其老父欽訓跋山涉水輾轉抵丹,回歸先人舊地,仍定址於西鄉的新埭村。故杭氏後人尊杭徐伯為杭姓的得姓始祖。

❺ 趙姓人口數量

1. 分布特點:浙江省趙姓分布整體呈現中、北部多,西、南部少的特點;局部集中,大部比較稀疏

2. 具體分布:
(1) 杭州市:杭州市區趙姓較多,排名在十幾位,占人口比例在1.7%--1.8%(不含餘杭區、蕭山區);餘杭區趙姓排名十幾位,占人口比例大約1.5%--1.6%;蕭山區趙姓排名十幾位,占人口比例大約2.1%,根據1997年統計,趙姓超過23000人;臨安市據統計趙姓排名十五位左右,占人口比例超過1.4%,大約7300人;富陽市趙姓排名十三位左右,占人口比例超過2%,大約13000人;桐廬縣趙姓是第十大姓,占人口比例在2.5%左右,大約10000人;另外建德市排名可能在20位左右;淳安縣趙姓很少,可能不足1000人;

(2) 寧波市:鄞州區2000年10月底的人口普查登記表統計,趙姓6470人,姓氏排名為全縣的第31位,占人口比例大約0.9%;寧海縣1990年左右統計,趙姓排名31位,估計占人口比例大約0.8%-0.9%,大約5000餘人;慈溪市1987年統計趙姓排名37位,占人口比例大約0.7%,大約7000餘人;餘姚市趙姓排名第九,1990年前後統計趙姓在2萬人以上、3萬人以下;北侖區2000年常住人口統計,趙姓排名24位,3923人,占人口比例超過1%;另外奉化市和象山縣趙姓排名估計都在30位左右,占人口比例在0.8%左右;

(3) 溫州市:2007年5月,溫州市公安局統計,趙姓人口85208人,排名20位,占人口比例大約1.14%。其中蒼南縣公安局2004年7月戶口統計資料,趙姓5526人,排名42位,占人口比例0.47%;樂清縣趙姓排名第十一位,占人口比例超過2%,估計在25000人以上;文成縣趙姓排名前幾,比例可能達到5%,是浙江省趙姓比例最高的縣;其餘縣區趙姓比例可能均在1%以下;

(4) 嘉興市:根據公安部門2007年3月統計,趙姓排名25位,大約40000人。其中市區1990年統計,趙姓排名22位,占人口比例超過1%;桐鄉市1990年統計,趙姓排名25位,占人口比例在1%左右;平湖市排名20位左右,占人口比例大約1.3%;

❻ 姓杭的人有多少

杭(Háng)姓源出有二:一是出自姒姓,是大禹的後代,以國名為氏。相傳夏禹治水時來到會稽(今浙江紹興)大會天下諸侯。治水大業完成後,那裡留下很多船隻,他把這些船隻交給他的一個兒子管理,並將他封在全航這個地方,建立了余航國(今浙江餘杭)。後來,其子孫就將「航」去舟加木寫成「杭」,並自稱為杭氏,世代相傳,就形成了今天的杭氏。二是出自抗姓,抗、杭同源,改抗姓為杭姓。漢代東鄉侯、長沙太守杭徐,本姓抗,因古代「杭」、「抗」二字通用,他的後代子孫便以杭為姓,稱杭姓。杭氏人口總數在中國大陸和台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但在宋版《百家姓》終排位為第一百八十三位。 在古代,杭氏的望族大多出自於丹陽。杭氏落戶丹陽後,寅正的四世孫外徙柳茹,九世孫誠徙居榨上(今浙江延陵杭甲村),十四世孫鑒九卜居華甸。此外,杭氏宗人不忘先人創業之艱,構宗祠以敬祖。修家乘以聯代。自明朝後期至民國三十二年曾輯譜十三次。 如今,杭氏在丹陽群居村落為全州杭甲,延陵杭甲、柳茹,開發區華甸,陵口下柵口、司徒東王和雲陽鎮等。杭氏宗祠以「餘杭堂」最為普遍。丹陽杭氏大宗祠為新埭村的「清明堂」。此外,榨上村(杭甲村)也建有分祠。

❼ 杭姓的人大多在哪居住 中國的杭姓多嗎

「杭」源出:
一、杭氏出於抗氏、伉氏。《元和姓纂》雲:三伉氏,春秋時衛邑也。抗氏,魏國三伉大夫之後,後有抗喜為漢中太守。後轉寫為杭氏。
二、 以地為氏。傳說大禹治水後,封有餘航國,即餘杭。其後人即為杭氏。
地望分布
浙江省餘杭縣
安徽省宣城地區
應該不多吧

❽ 杭姓氏什麼地方人最多

杭姓源出有二:一是出自姒姓,是大禹的後代,以國名為氏。相傳夏禹治水時來到會稽(今浙江紹興)大會天下諸侯。治水大業完成後,那裡留下很多船隻,他把這些船隻交給他的一個兒子管理,並將他封在全航這個地方,建立了余航國(今浙江餘杭)。後來,其子孫就將「航」去舟加木寫成「杭」,並自稱為杭氏,世代相傳,就形成了今天的杭氏。二是出自抗姓,抗、杭同源,改抗姓為杭姓。漢代東鄉侯、長沙太守杭徐,本姓抗,因古代「杭」、「抗」二字通用,他的後代子孫便以杭為姓,稱杭姓。

杭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人口總數在中國大陸和台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一百八十三位門閥。
關於杭氏起源的說法,最早和大禹治水有關。相傳夏禹治水時來到會稽(今浙江紹興)大會天下諸侯。治水大業完成後,那裡留下很多船隻,他把這些船隻交給他的一個兒子管理,並將他封在全航這個地方,建立了余航國(今浙江餘杭)。後來,其子孫就將「航」去舟加木寫成「杭」,並自稱為杭氏,世代相傳,就形成了今天的杭氏一族。
在古代,杭氏的望族大多出自於丹陽郡。杭氏族人落戶丹陽後,杭寅正的四世孫外徙杭柳茹,九世孫杭誠徙居榨上(今江蘇延陵杭甲村),十四世孫杭鑒九卜居華甸。此外,杭氏宗人不忘先人創業之艱,構宗祠以敬祖。修家乘以聯代。自明朝後期至民國三十二年曾輯譜十三次。
東漢時期,泰山太守杭徐伯任職中郎將,因討伐平亂著功,榮封為「東鄉侯」,封地在浙江余航,杭徐伯乃成為杭姓始祖,後定居於雲陽西鄉的新埭村(今全州杭甲村)。杭徐伯的後人為避五代兵革之亂,又從雲陽遷至餘杭泊水灣。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該支杭氏族人都以安徽、浙江為聚居之地。後隨著戰亂等原因,逐漸向沿海其它地區遷徙。當今杭氏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南和東北地區。
如今,杭氏族人在丹陽群居村落為全州杭甲,延陵杭甲、柳茹,開發區華甸,陵口下柵口、司徒東王和雲陽鎮等。
杭氏宗祠以「餘杭堂」最為普遍。丹陽杭氏大宗祠為新埭村的「清明堂」;此外,榨上村(杭甲村)也建有分祠。

❾ 全國姓瞿的有多少人

瞿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人口約四十九萬兩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31%左右

湖北省黃石市西塞山區西塞工業園梁山村瞿家灣生活了100多戶瞿姓人家。湖北省荊州市洪湖市瞿家灣鎮生活了數百戶瞿姓人家。雲南省玉溪市紅塔區北城鎮蓮池村委會麻線屯村小組生活了約30戶人家安徽省安慶市樅陽縣周潭鎮瞿家村生活了有200多戶瞿姓人家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七都鎮,永嘉縣岩頭鎮下園村人口1000多人。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南部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倉前鎮賣鹽塘湖南省沅陵縣明溪口鎮瞿家溪村、櫬木坪村(牛路坡組)約150戶人家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禎旺鄉應章村 約100多戶人家安徽省金寨縣位於南溪鎮,古碑鎮,天堂寨鎮共有近100戶人家。湖南省懷化市中方縣銅灣鎮和村(瞿家灣)瞿氏共2000餘人,有瞿氏宗祠,郡望松陽。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閔廟村有南小灣、談書灣、瞿老灣、高灣及鄰近村落瞿氏100餘戶湖南省醴陵市泗汾鎮經堂村1000餘人貴州六盤水盤縣柏果有瞿氏100餘戶湖南省懷化市漵浦縣大渭溪鄉張家坪村生活約60戶瞿氏

❿ 瞿姓的分布

湖南省岳陽湘市陰縣界頭鋪鎮(又名金龍鎮)獅嶺村大屋組生活了百餘戶瞿姓人家。
湖南省岳陽汨羅市白水鎮鄧家坊村瞿家灣生活了約40多戶瞿姓人家。
湖南省張家界市桑植縣利福塔鎮官莊村瞿家台
湖南省張家界市桑植縣教子埡
湖南醴陵市南橋鎮20000餘人其中南橋村數量較大,端莊的瞿氏宗祠歷史悠久。
湖北省黃石市西塞山區西塞工業園梁山村瞿家灣生活了100多戶瞿姓人家。
重慶市忠縣雙桂鎮瞿家巷子生活了幾十戶瞿姓人家。
湖北省荊州市洪湖市瞿家灣鎮生活了數百戶瞿姓人家。
雲南省大理州、保山市、德宏州、玉溪市等地也有較多分布。其中玉溪市紅塔區北城鎮蓮池村委會麻線屯村 小組生活了約30戶人家;保山市騰沖縣清水鄉駝峰村瞿家營村名小組約300戶人家。經遷徙發展遍布保山、 騰 沖、平山(德宏梁河)、盈江、隴川等地。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也不乏瞿氏分布。
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七都鎮,永嘉縣岩頭鎮下園村人口1000多人。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南部
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倉前鎮賣鹽塘
湖南省沅陵縣明溪口鎮瞿家溪村、櫬木坪村(牛路坡組)約150戶人家
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禎旺鄉應章村 約100多戶人家
安徽省合肥市聚集較多瞿姓,在合肥市瑤海區城東花沖社區、廬陽區東瞿村、長臨河鎮熊瞿村、三十崗鄉瞿嘴村、瞿新莊、瞿小庄、瞿大郢、瞿老圩、瞿小店、瞿槽坊、瞿小郢、長豐縣崗集鎮桃山村等地,肥西縣還有很多沒有統計,總計約3000戶。
安徽省安慶市樅陽縣周潭鎮瞿家村生活了有200多戶瞿姓人家。
安徽省金寨縣位於南溪鎮,古碑鎮,天堂寨鎮共有近100戶人家。
湖北省黃梅縣濯港鎮約200戶 。
湖南省懷化市中方縣銅灣鎮和村(瞿家灣)瞿氏共2000餘人,有瞿氏宗祠,郡望松陽。
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五里鎮閔廟村有南小灣、檀樹灣、瞿老灣、高灣及鄰近村落瞿氏1000餘戶
湖南省醴陵市泗汾鎮經堂村1000餘人
貴州六盤水盤縣柏果有瞿氏100餘戶,盤縣紅果鎮花家莊村有300多戶,挪灣村有600多戶,舊鋪村200多 戶,散居其它鄉鎮的約有300—400戶(未盡詳細統計,僅供參考)。
湖南省懷化市漵浦縣大渭溪鄉張家坪村生活約60戶瞿氏
湖北省恩施市宣恩縣白虎山村有瞿氏100多戶人家
江蘇省贛榆縣瞿溝村
山東臨沂莒南縣瞿家山前
四川省蓬溪縣群力鄉 瞿家溝
江西省九江市武寧縣軍官蓮鄉官塘村瞿山80戶人家
湖北省浠水縣蔡橋村一組30多戶瞿姓人家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瞿家大園瞿姓上百戶(瞿家園也是清末狀元張謇祖居)
江蘇省鹽城亭湖區
上海市浦東新區(原南匯區下沙鎮及黃路鎮、惠南鎮)
上海閔行區瞿家灣
雲南省保山、德宏等滇西地區有瞿姓人口2萬多人。
福建省古田縣大橋鎮潮洋村有1000多人
福州連江馬鼻鎮村前村有好幾千,瞿氏祭祖活動現場十分熱鬧
江蘇省缸顧鄉瞿馮村(原為瞿家村)
江蘇省崑山市千燈鎮瞿家村(2007年起拆遷後,現在已經歸為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