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朱氏紫陽堂分布情況
安徽省繁昌縣繁陽鎮大陽村朱沖朱氏祠堂被命名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清明節當天,朱氏族人齊聚宗祠,為「市保單位」揭牌。
明清之世,朱姓修譜之風更盛,並產生了如南海九江朱氏的朱次琦這樣的譜學名家。朱次琦在繼承前人譜學成就的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編纂體例,強調重實證的修譜方法,編成了一部清代譜牒的典範之作《南海九江朱氏家譜》。
紫陽堂是朱姓堂號之一:
南宋紹興十三年,14歲的朱氏後裔朱熹,遵照亡父朱松託孤的遺言,奉母由建安(今福建省建甌)北遷,定居於崇安五夫里(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里鎮),投靠義父劉子羽。劉子羽時為抗金名將,後被秦檜陷害,家居鄉里。
但他不負好友的重託,為朱熹母子構築樓宅於潭溪之畔,屏山之麓,朱熹遂侍奉慈母安居此地。因為,朱熹的祖籍是徽州婺源(江西婺源),有一山名叫做紫陽山,他為表示不忘先祖,故名新宅為紫陽樓,匾其廳堂為「紫陽書堂」,紫陽樓是朱熹定居近五十年的舊居,「紫陽」源於此也。
㈡ 朱氏宗祠的介紹
朱氏宗祠,朱熹後人550年守望的家園 煙雨迷濛。緩步來到半仙山朱氏宗祠。寧謐的祠堂前面,是一口水面微波無瀾的池塘;陳舊的祠堂門前,一村婦和小孩在怡然自得地玩耍。大門掩飾不住歲月的洗禮,土黃破敗的顏面,彷彿老人那張飽經風霜的臉。一陣微風吹過,飄飄的,竟吹起了宗祠的些許神秘。
㈢ 朱的姓氏來源
朱姓是當今中國的第14大姓,擁有人口占漢族人口的1%以上。
1.朱姓始成於西周,是古帝顓頊高陽氏之後。古帝顓
朱姓
頊的玄孫陸終有6個兒子,第五子名安,大禹賜曹姓。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後,封安的後裔曹挾在邾(今天山東省鄒城市一帶),建立邾國,附庸於魯國。邾國又作鄒國,亦稱邾婁,有今山東費縣、鄒城、滕州、濟寧金鄉等縣地市,建都於邾(今山東曲阜東南南陬村),公元前614年邾文公遷都於繹(今山東鄒城東南紀王城)。到了戰國中葉為楚所滅,邾國貴族以國為氏,就是邾氏,後邾國君主支庶子孫又去邑為朱姓。
2.另據<<魏書·官氏志>>記載,鮮卑族竭燭渾氏 朱可渾氏,在孝文帝時住在洛陽,他
們一起改為朱姓。
3.出自祁姓,源於堯帝嫡子丹朱之後。據氏書與正史記載,聖君帝堯子丹朱的後裔,分為數支。一支以房為氏,一支為狸為氏,一支以傅為氏,另有一支丹朱的後裔,則以始祖之名「朱」為氏,成為後世朱姓中的重要一支——祁姓朱氏。
4.《元和姓纂》記錄說舜時有一個大臣名叫朱彪(一作朱虎),他的後人以朱為姓。由此看來,帝舜時代就已經有了朱姓。居住在閩、粵等沿海地區的朱氏,從明代開始陸續有人移居台灣,進而又有人遠徙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
5.宋國的開國君主宋微子啟(商紂王的庶兄)有裔孫朱暉,原以國名為氏,稱宋氏。春秋時,諸侯滅宋,其後裔逃至碭(今安徽省碭山縣),改宋氏為朱氏。
中國姓氏的根源流布,與其博大的文化一樣,往往並不是簡單的一個源頭,而往往呈現出多個來源、匯百流而成大川的景象。
6. 出自曹姓,是顓頊帝的後裔。相傳顓頊帝有個孫子叫陸終,生有6個兒子。其中,第5個兒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西東定陶縣西南)。周武王滅商後封弟弟振鐸在曹國,稱為曹叔振鐸;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挾在邾國,稱邾子挾,附庸於魯國鄒縣。春秋時,傳至儀父,見齊桓公稱霸諸侯,便附從於齊,進為子爵之國,亦稱邾婁。戰國時,邾國被楚國所滅,其公族子孫遂以國名"邾"為氏,後又有人去邑以朱為氏,稱朱氏。
7.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有鮮卑族復姓濁渾氏、朱可渾氏改為漢字單姓朱氏。
中國姓氏的根源流布,與其博大的文化一樣,往往並不是簡單的一個源頭,而往往呈現出多個來源、匯百流而成大川的景象。
朱姓源流
朱姓本姓邾。朱姓的前身--邾姓的"邾"字,竟然是指一種大蜘蛛。
朱姓
從圖中可清晰看出,邾字的演變有三個階段,即從最初甲骨文象形文字階段,到金文的從黽、朱聲的形聲字"鼄",再發展至從邑、朱聲的形聲字"邾"。
可見,邾國,邾姓的"邾"字是漢字規范化、形聲化後才有的,"邾"字原作鼄。
《說文解字》雲:"鼄,鼅鼄也。從黽,朱聲。蛛,鼄或從蟲。"可見,"鼄"字不但是"邾"字的初文(原始文字),而且也是今天"蛛"字的初文,它最原始的字義,就是代表一種蜘蛛。而從甲骨象形文字"鼄"可以看到,邾姓的"邾",它的甲骨文活脫脫就是一個張爪爬行的蜘蛛。
崇拜蜘蛛的邾氏族原來,早在遠古時代,今山東半島上生活著一支氏族。他們因種種說不清的原因而崇拜蜘蛛,認為全氏族成員都是這種神聖的蜘蛛的後裔,並受其庇佑。於是,他們把蜘蛛當作自己氏族的祖神來祭祀,用它來做氏族的圖騰和徽志,而稱呼本氏族為"邾"。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東省鄒城市一帶。他們將自己所居之地也稱為邾,因而在今山東鄒城市一帶留下了邾城(今鄒城南二十六里)、邾嶧山(又名鄒山、邾山,在鄒城南三十二里)等地名。總之,古人因為崇拜蜘蛛,才有了邾氏族、邾山、邾水、邾城、邾國之名,也才有後世的朱姓主體,而且曹封邾後,也承襲了古邾人的蜘蛛圖騰,因此,我們可以認為,今日大部分朱姓宗族,都是蜘蛛的傳人。
分布
朱姓發源於今河南、安徽間地及江蘇省境。西漢朱質有二子:朱禹、朱卓。朱禹在東漢後期的黨錮之禍中被殺,子孫避難逃到丹陽(今屬安徽)。朱卓的後裔由於任官的原因,主要是在今陝西、河南、湖北等省境內發展繁衍。魏晉以前,朱姓已繁衍到北方河南、山東、安徽等主要地區。唐末有朱葆光遷居湖南。東晉時有朱瑋自河南南陽徙居南康(今屬江西),其後朱熹僑寓建陽(今屬福建)。朱熹之孫朱銓回遷廬陵(今江西吉安),朱銓的5世孫朱章甫於南宋末年避亂徙居吉安府安福縣(今屬江西),後又遷至廣東興寧寧中鄉竹絲湖立業,成為朱氏興寧竹絲派一世祖。朱章甫的三兒子朱泗於元代徙居羅浮(今廣西東興各族自治縣東)徐田,此後,子孫繁衍,分布於今廣西、廣東的許多地方。居住在閩、粵等沿海地區的朱氏,從明代開始陸續有人移居台灣,進而又有人遠徙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朱姓在歷史上一直是中國南方的大姓之一。
朱姓,在台灣是個較有影響的姓氏。清康熙年間,台灣的農民起義首領朱一貴,是落籍台灣的朱氏中較有影響的一個。朱一貴,原福建省長泰人,小名祖。明亡之後,他遷居台灣台南縣羅漢門,夏率眾起義,以反清復明相號召,稱「大明重興元帥」。各地農民紛起回應。他率領義軍,在諸羅的赤山取得大勝,人數發展到三十萬,進而佔領了全台灣。他被推為中興王,年號永和。後在清政府渡海進攻下,作戰失利,他被俘就義。從此,朱一貴在台灣留下了不朽的英名。早在明永曆十八年(公元1420年)朱元璋的後裔朱術桂隨鄭經來台開墾。下淡水港、北投、竹南、竹北、彭佳嶼、恆春等地,均有朱氏拓墾的足跡。現今台灣的新竹、台南、基隆等地,是朱姓人氏較多的縣。
各支始祖
朱興鏡:興鏡祖派下任房系表第一派,字遠鏗,明萬曆四十四年丙辰九月初四申時,壽八十一歲,清康熙三十六年丁丑閏三月初七酉時沒,葬衡陽祖地獅子山巽山乾向。元配:蔡氏,明崇禎皇帝元年戊辰九月十三午時生,年三十三歲清順治十七年庚子七月二十五酉時沒,葬衡陽住居屋下首山內卯酉向。
朱振:祖派源流第一派,宋國天聖年間人,為人淳厚質朴而善化,人遇人相非未當置辯彼或慚謝卒,葬江西婺源縣官坑嶺五里歸垣穴壬山丙向。元配:汪氏,葬與夫合冢同向。生子一:朱絢。
朱姓
朱德聞:遷湘始祖德聞位下齒録,明朝時期封中憲大夫,字名揚,元至正十二年壬辰三月初七寅時生,明洪武十二年來湘宣德十年乙卯十一月十八辰時卒,壽八十四歲,葬湘鄉縣悅來二坊長硚牌形山戌山辰向。元配:蔣氏,誥封恭人,元至正十九年己亥四月初七未時生,明宣德九年甲寅九月二十三戌時卒,壽七十六歲,葬與夫合冢同向。生子一:朱瓚。
資料有待補充。
郡望
吳郡: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東漢王朝分會稽郡置吳郡,治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區包括建德以下錢塘江兩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吳郡之內。隋朝滅陳國後,改吳州為蘇州,吳地始有蘇州之稱。三國時期孫吳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一個吳郡,治所在烏程(吳青鎮,今浙江湖州吳興區)。
沛郡:也稱沛國郡、沛縣,始建於漢朝初期。西漢建立後,漢高祖劉邦將家鄉泅水郡改為沛郡,治所在相縣(今安徽濉溪)。王莽改為吾符郡,東漢改為沛國。三國魏移治沛縣(今江蘇沛縣)。西晉還舊治,後復為郡,又移治沛縣。南朝宋移治蕭縣(今安徽蕭縣)。北齊時廢。早期沛郡所轄范圍,包括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東,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蘇省沛縣、豐縣等地。東漢時改為國,後又改回沛郡,所轄地域大為縮小,而且郡治屢有遷移。但作為姓氏郡望意義上的沛郡,主要是指西漢時的沛郡。
鳳陽郡:隋朝時期置郡,治所在鍾離(今安徽鳳陽)。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
丹陽郡:丹陽又稱潤州、丹楊郡,是中國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變動。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以丹陽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漢朝時期實施郡縣制度以後,先後又有許多以丹陽為名的郡和縣。丹陽郡始建於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十七縣,轄境相當於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此地區。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後轄區縮小。到了南北朝的後魏時,又在河南省項城縣的東北置了一個丹陽郡。隋朝滅後南朝陳國後曾廢黜,後隋煬帝又置潤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再以蔣州(今江蘇南京)為丹陽郡。唐朝時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蘇鎮江)。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升為鎮江府。另外,古代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帶,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為丹陽。還有,秦朝時期的丹陽縣,亦稱丹楊縣,在今安徽省當塗縣一帶,唐朝時期被並入當塗縣。明、清兩朝乃至民國、現今的丹陽,只是個縣級建制的城市,位於今江蘇省溧陽市旁邊,緊依長江,隸屬於江蘇省鎮江市。
義陽郡:三國時期曹魏國置郡,治所在今天湖北省棗陽縣東南。西晉時期改置為義陽國,其時轄地在今天河南省新野縣南部一帶地區。
錢塘郡:秦朝時期始置錢溏縣,治所在靈隱山麓,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及以西一帶。南北朝時期的陳朝禎明元年(丁未,公元587年)改置錢溏郡。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廢錢溏郡置為杭州,移治到錢唐(今浙江杭州靈隱山麓,浙江省杭州市)。唐朝時期將「溏」改加「土」偏傍為錢塘。民國時期,錢塘與仁和縣合並為杭縣。
太康縣:秦朝時期置陽夏縣。隋朝時期改為太康縣,治所在今河南省太康,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東部一帶地區。
永城縣:東漢時期的臨睢縣,晉朝時期廢除。隋朝時期又改置為永城縣,其時轄地在今天河南省東部,鄰接安徽省。
堂號"白鹿堂":宋朝時大理學家朱熹曾在白鹿洞書院講學,所以稱為"白鹿堂"。
"居敬堂":朱熹講學時主張"循序漸進、居敬持志"八個字的教學原則。循序漸進在教學方法上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居敬持志的意思是教師不但教書,還要育人;不但言教,還要身教,教師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則,做學生的榜樣,所以叫"居敬堂"。
"折檻堂":漢代時有槐里令朱雲。當時奸臣張禹,欺君害民,作惡多端。但因為皇帝信任他,誰也不敢惹他。朱雲卻上朝奏本,請殺張禹,這一下觸怒了皇帝,立即叫劊子手拉朱雲到午朝門外去斬首。朱雲卻面不改色,侃侃地向皇帝擺出張禹的罪惡事實,大講誅奸臣才能保住社稷的道理。劊子手來拉他去執刑,朱雲卻雙手攀著金殿的門檻,道理還是講個不完。劊子手用力拉朱雲,朱雲就是不放門檻,結果把殿檻扮斷了,劊子手和朱雲都倒在地上,皇帝被朱雲的忠心和不怕強權的精神感動得醒悟過來,釋放並獎勵了朱雲,把張禹交大理寺查辦。過後大臣要派工人修理殿檻,皇帝意味深長地說:"別修了!留著他可以使我時刻檢討自己,也勉勵大家都要象朱雲一樣敢於向我提意見。"
"一本堂":餘姚朱氏的始祖,據《餘姚朱氏宗譜》清同治版記載:「南陽沛國朱氏南遷祖,分徙越州,又始於煒伯謙者,迨明州錄事參軍瑞府君嫡孫兵部尚書美甫君,分居雙雁,為遷姚始祖。」
《餘姚朱氏宗譜》載:「宋參軍朱瑞,琅琊人,以錄事明州,家於鄞,傳二世廷碧公,熙寧時拜兵部尚書,致仕來姚,見雙雁石倉之美而卜築,遂世居焉。石倉如冠如佩,因名冠佩里。」朱瑞,琅琊人,玉公十一世孫,字天錫,生於後晉出帝開運二年(945),卒於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享年七十三歲,宋初官明州錄事參軍,遂家於鄞。生三子,允祥、允迪、允中。
朱允迪,朱瑞次子,字惠吉,生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卒仁宗至和二年(1055),享年七十二歲,官國子監丞。生二子,廷良、廷碧。
朱廷碧,朱允迪次子,字美甫,號萬四,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四月二十二日,卒於宋神宗十年(1077)六月初十,享年五十九歲。官兵部尚書,致仕歸,尋幽游勝,見餘姚雙雁石倉之美,築室僑寓,遂世居焉,是為遷姚始祖。
按上述譜記,漢代時,朱氏由河南南陽縣遷徙到琅琊,即今山東諸城縣一帶。宋時,朱瑞,任職於寧波「明州錄事」,居鄞州。朱瑞之孫朱廷碧,宋熙寧時(1068—1077)拜兵部尚書,致仕後徙居餘姚雙雁鄉石倉村,山峰有岩厓如冠如佩,因名冠佩里,今屬餘姚市梨洲街道,朱廷碧遂成為餘姚朱姓始祖。
朱廷碧遷居冠佩村後,其後子孫又分批外遷。一支遷山陰縣,一支遷上虞縣,有一支遷入餘姚城內龍泉山和城東北的梅川鄉兩地。其中,朱廷碧五世孫朱正秦(1204—1279)被奉為餘姚一本堂朱氏始祖。按譜載:朱氏「雖有山陰、餘姚、上虞之分,而原其一本,則皆發源於冠佩,而根本於南陽者也」。
朱正秦生有三個兒子,長子端一世居冠佩,次子端二遷居餘姚城內龍泉山南麓;後來小兒子端三也遷到龍泉山西麓居住。其中,端二的子孫在龍泉山南麓建造朱氏宗祠。
遷居姚城後,朱氏子孫繁衍,世系分三大支七大房分支。從此,餘姚朱氏開創了長達九百餘年的興旺歷史,
餘姚朱氏世系:一本堂支,朱廷碧始遷姚居冠佩,至五世朱正秦,為一本堂顯祖。三支系:朱正秦為一世,生三子,端一、端二、端三,為二世。長子端一世居冠佩為第一支;次子端二遷居龍泉山之南麓,為第二支;季子端三遷居龍泉山之西麓,為第三支。
七大房:自端二至朱柳庄之子朱宗用,為大房;朱柳庄次子朱宗廣,出繼朱敬庄,為二房;朱宗勤,為在京三房,今以朱仲文之孫朱宗鼐支,為老三房,又稱慶房;朱宗助支為四房;朱宗勁支為五房,居謝家路;朱宗勛支為六房,此房後代子孫不旺;朱宗勤、朱宗助、朱宗勁、朱宗勛均為朱柳庄之子。朱德讓兒子朱宗勉支為七房;朱宗渤支為八房;朱端三一支居龍泉山西麓,稱為後房;能在朱氏祠堂輪流值年的共七分支,故稱七大房。這七大房中,第一大支朱端一,因仍留居冠佩里,不計在內;朱端三一支只算一房,其餘六房均為朱端二子裔,因此,餘姚朱氏家譜,主要記載朱端二一支的譜系。
朱氏還以"鳳陽"為堂號。
㈣ 朱氏宗祠頂染對有那些
摘要 溜濱朱氏大宗祠堂
㈤ 朱姓的姓氏文化
郡望 吳郡、梁郡、沛郡、鳳陽郡、河南郡、丹陽郡、義陽郡、錢塘郡、柘城縣、太康縣、永城縣。 堂號 白鹿堂:宋朝理學家朱熹曾在白鹿洞書院講學,所以稱為白鹿堂。
居敬堂:朱熹講學時主張循序漸進、居敬持志八個字的教學原則。居敬持志的意思是教師不但教書,還要育人;不但言教,還要身教,教師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則,做學生的榜樣,所以叫居敬堂。
折檻堂:漢代時有槐里令朱雲,上朝奏本,請殺奸臣張禹,觸怒了皇帝,令劊子手拉去執刑。朱雲雙手攀著金殿的門檻,劊子手用力拉朱雲,結果把殿檻扮斷了。
一本堂:朱氏的一支,遷至餘姚,以望立堂。
紫陽堂:朱熹,別號紫陽,紹興進士,宋國理宗時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敗徽國公。朱熹著作甚多,對後世影響很大。朱氏近代取「紫陽堂」,源此。 四言通用聯 負荊勤讀;折檻旌忠。
上聯典出西漢吳縣人朱買臣,字翁子,漢武帝時任會稽太守,後官主爵都尉、丞相長史。下聯典出西漢平陵人朱雲,字游,是一個正直而忠心的臣子。
紫陽世澤;白鹿家聲。
全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朱熹,別號紫陽。曾講學於白鹿洞書院。
鸞台表直;鹿洞垂規。
上聯典出唐朝時期的朱敬則力諫,免魏之忠、張說等人逝世。下聯典出南宋時期的朱熹,講學白鹿洞書院,並手訂學規。
治推北海;歌遍南陽。
上聯典出漢朝舒地人朱邑,廉明公正而不苛刻,受吏民敬愛,後入朝任大司農。下聯說東漢南陽宛人朱暉,字文季,後官臨淮太守,抑惡揚善,吏民畏愛。
婺源著氏;徽國流芳。
全聯典出南宋朝時期的朱熹,婺源人,理學大家。逝世後謚昊「文」,追封信國公,後改徽國公。
鵝湖世澤;鹿洞家聲。
全聯典出南宋朝時期的朱熹,曾講學於江西鵝湖、白鹿洞兩書院。
傍百年樹;讀萬卷書。
此聯採用南宋朝朱熹,題的白鹿洞書聯。
兩朝天子;一代聖人。
此聯為朱氏宗祠聯。 五言通用聯 鸞台誇氣節;道院畫禽魚。
上聯典出唐朝永城人朱敬則,字少連,官正諫大夫,兼修國史。下聯典出清初畫家朱耷,擅畫水墨花卉禽魚,工書法,純朴圓潤,自成一格。
鹿洞春風暖;鵝湖化日長。
全聯典自南宋哲學家、教育家朱熹,字元晦,號晦庵,徽州婺源人,僑居建州,曾任秘書閣修撰等職。
幾閣文墨暇;園林春景深。
此聯採用清初畫家朱耷撰書聯。
沛國源流遠;紫陽世澤長。
南雄珠璣巷位於梅嶺山下,是廣東僅存的宋國代古巷道,也是部分珠三角居民的發祥地,海外華僑的祖居。
昔賢教學地;古洞悶淳風。
江西省九江市廬山朱子祠聯。 七言通用聯 一統江山明社稷;四書精典宋聖賢。
上聯典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下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朱熹,曾注《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稱《四書集注》。
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一統天。
此聯採用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撰書聯。
漢室忠臣旌折檻;理學心源憶考亭。
上聯典指西漢名臣朱雲,他當年進諫,攀斷殿檻,猶力奏不止。後,皇上下詔不修治斷檻「以旌直臣」。下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朱熹,考亭,朱熹僑居之地也。
夫人城原堪禦寇;才女詞幾致貽譏。
上聯典出東晉義陽平氏人朱序,字次倫,太元年間任梁州剌史,鎮守襄陽。前秦軍攻城,他率眾固守,母親韓氏率婦女補築新城,號稱「夫人城」。下聯典出宋朝女作家朱淑真,號幽棲居士,錢塘人。有詩集《斷腸集》、詞集《斷腸詞》。又善畫,兼通音律。
似見尼山傳道日;猶聞鹿洞聽經時。
台灣省金門縣朱子祠聯。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愛士禮賢,名戴太守;淑人君子,帝表司農。
上聯典指明朝名人朱大志事。下聯典指漢朝名人朱邑事。
玉海金山,表彥和器宇;瓊林黃榜,大會狀文章。
上聯典指梁代朱異,字彥和,遍覽五經,尤明禮易。下聯典指明朝朱縉、朱希周、朱國祚,先後皆中狀元。
四十六日功名,可知氣運;一千餘年著述,未墜斯文。
江西省九江市廬山朱子祠聯。此聯大略概述了朱熹一生政治生涯的輪廓。
遷居曾憶舊池台,趁風月一場,蘇城夢到;鹽業更兼諸種作,看煙波半岸,海國生涯。
此聯為浙江省餘姚市四明朱氏宗祠聯。上聯典出本支朱氏來源於蘇州;下聯典出餘姚的生活方式及生存環境。
遷移自吳歙婺而來,氏族清嘉,斯地奠安稱梓里;裔嗣逾宋國元明以後,詩書啟佑,幾人騰翥詠梧岡。
此聯為安徽省涇縣墉頭街朱氏宗祠聯。上聯典出本支朱氏遷移經歷。下聯典出宋國代以來,朱氏人才輩出。
九江水抱一洞院,半由天,半不由天,二代十全成造化;三賢祠對五老峰,誰是石,誰是匪石,八心萬古絕磨磷。
江西省九江市廬山朱子祠聯。 地域/宗祠字輩江蘇南京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北京市高瞻祁見,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簡靖迪先猷江西婺源一代鴻儒宗名哲萬世賢聲定顯揚詩書禮邦永繼長德澤乃可菏天祥百忍敦厚遵古訓千秋懿行秉格言家盛宏烈振坤乾奇英獻景福綿延江西贛州明登承國選,才高應世傳,文邦賢學士,聖殿榮封聯四川達縣文志仕良德學尚貴元有光明方正思應禮義仁興天開庭惠四川資中登台興朋世琪宗曾文正光遠開志萬派原能和聯為付壽康江蘇維揚以之其瑞,立本榮傳,汝學純萬,克紹興邦(以上,為部分朱姓家譜文獻、字輩排行)
㈥ 浙江溫州有多少個朱氏宗祠
摘要 浙江溫州有13個朱氏宗祠
㈦ 朱氏宗祠的湖南省雙峰縣朱氏宗祠
朱氏宗祠,位於湖南省雙峰縣江口,曾國藩所書大門上方「朱氏宗祠」 四個大字,筆力遒勁,嚴謹端莊,道出了宗祠往昔的輝煌。此祠乃朱氏族中名人朱堯階倡建,他與曾國藩於道光十四年(1834)同榜中秀才。走進大門,穿過戲台下面的門廊,越過內院地坪,來到中廳,廳上的三塊黑地金字大匾,那是民國孫科、湖南省長程潛、桂系白崇禧手跡。孫科題的是「奕葉長榮」,程潛題的是「敬宗收族」,白崇禧題的是「源遠流長」。
廳中柱上朱堯階所書對聯。聯曰:
登堂有公是公非,懷一點偏心,即對祖宗不住;
屋室要能容能讓,留半分情面,勿憂家族難和。
㈧ 朱氏宗祠的沛國堂宣威朱氏宗祠
沛國堂朱氏宗祠,位於宣威市城郊東北兩公里的環城路邊,系落籍於宣威楊家屯的朱姓始祖,欽封懷遠將軍的轟祖第九世孫象賢祖個人投資百金興建而成,其建設規模於其時堪稱一流,系土木結構的三間兩耳上乘優質木材建蓋的四合大院,室內木板吊頂,雕龍畫鳳,屋脊扣檐起翹,氣勢恢宏,祠堂內的器皿設置完整配套、香爐、供桌、牌位、牌匾一應俱全。
朱氏宗祠建設的時間有據可考,時為乾隆十六年建蓋,祠堂碑刻四至界定清楚,尊禮儀、重文治的入祠家規醒目嚴謹,氏族興旺發達。在伴隨時間快速流逝的同時,轉瞬之間的朱氏宗祠歷經了275年的風雨滄桑。象賢祖也遠離我們而去,但建祠之功後輩永世不忘,每逢上墳必先至其墓,族人都尊稱其為祠堂老祖。
滄桑百年的宗祠,而今已失去了初建時的光彩,變得破爛不堪,面目全非,五十年代成了公共食堂,六十年代祠內設置變成了四舊,破而不立,盪然無存。七十年代成了栓牛,擺壽木的場所,至八十年代東、西兩廂房坍塌,一片狼藉。至後來,一為祠堂有人管護,二為解決村間低齡兒童就近入學方便,草草拼湊了點資金,在倒塌的東西廂房位,修補建蓋成了不太像樣的教室與宿舍,供小孩讀過幾年書。至九十年代,一因教學點分散,不便於管理,二因房屋建蓋簡陋,既不利教學,也存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而閑置,成了被拋棄的危房。近年來更成了種菌和堆放垃圾的場所,族人見之寒酸透頂,黯然失色。
跨世紀的年代,亦是盛世之年,轟祖後人,人才輩出,十萬、百萬資產者眾多,廳、處、科級者輩出,有感於當年祠堂祖一人可建祠,何況盛世,俊傑輩出。時值公元二OO九年的五月吉日,在轟祖十八世孫碧楨的倡導下,成立了修建沛國堂朱氏宗祠籌委會,擬在宗祠原址,號召族人,捐資百萬,再次修(擴)建朱氏宗祠,恢復宗祠昔日光彩,供族人祭祀、議事、辦事。以增強族人凝聚力,弘揚光大宗族精神,為振興家族事業作奉獻。
為此,宗祠滄桑史實的簡要文字記載,旨在說明朱氏宗祠的原址所建地,權屬朱氏宗祠,既不是堆垃圾種菌的場所,也非其它,產權及使用權隸屬於沛國堂朱氏宗祠家族所有,特作文字記載並闡述其歷史形成的因果原因,並請原址所在當地執事者及相關主管單位給予簽印,證明所載所寫,情況屬實,特作此據,留檔祠內資料收藏。
註:文字簡載主旨在於宗祠前側,曾有建校辦學的瞬間,權屬並非學校所有。簡載宗祠歷史的歷程,有過建祠的輝煌,也有辛酸與不快,現舊祠已拆,新祠再現。對舊祠的歷史,權屬的界定。曾經當地行政主管核證批復「情況屬實」且加簽名公印為據。
㈨ 尋找中國朱姓氏家子輩祖籍
朱氏族譜
浙江嘉興·秀水朱氏家乘不分卷 藏地:浙江嘉興市圖書館 (清)朱嵩齡朱守葆補輯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刻本一冊
浙江嘉興·秀水朱氏家譜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存一冊)(清)朱榮修 清咸豐間刻本
浙江嘉興·秀水朱氏家乘藏地:浙江嘉興市圖書館 (存卷4) (清)朱建子輯朱德遴重修 清鈔本 浙江嘉興·朱氏宗譜一卷 清光緒六年(1880年)刻本一冊
浙江嘉興·朱氏世系家譜不分卷 藏地:吉林大學 (清)朱守葆修 清鈔本一冊
浙江海寧·紫陽朱氏統宗世譜十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家刻本一冊
浙江海寧·紫陽朱氏宗譜八卷 藏地:浙江省圖書館 (存卷1、2) (清)朱山音輯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刻本
浙江海寧·朱氏花園支家乘□□卷 藏地:浙江省圖書館 (存卷首、卷1—3) (清)朱一是輯 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刻本
浙江·海寧花園朱氏宗譜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日本美國 (清)朱存宗等修 清道光八年(1828年)奕載堂刊本七十六冊
浙江·海寧花園朱氏宗譜二十四卷 藏地:浙江省圖書館 (存卷2上、3下、9下、10、19上) (清)宋家珍 朱仁壽纂 清光緒二年(1876年)刻本
浙江·海寧花園朱氏宗譜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吉林大學 (清)朱維行纂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奕載堂刻本四十冊
浙江海寧·花山朱馬氏家乘八卷 藏地:上海圖書館 美國 (清)朱昌頤 馬惟陽編 清咸豐七年(1857年)遠堂刊、民國間增補印本
浙江海寧·海昌朱氏宗譜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上海圖書館 日本 美國 (清)朱昌燕等修 清光緒十年(1884年)哲延堂刊本
浙江平湖·新安月潭朱氏族譜十卷 藏地:河北大學 (清)朱國蘭修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木刻本五冊
浙江·海監澉浦朱氏家乘六卷 藏地:浙江省圖書館 (存卷1) (清)朱毓文 朱文驤輯 清道光間思成堂刻本
浙江海鹽·朱氏宗譜九卷首一卷 藏地:上海圖書館 遼寧圖書館 (清)朱元翰修 朱壽均等輯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至十五年(1889年)刻本
浙江海監·澉川朱氏家乘不分卷 藏地:浙江省圖書館 (存世系表一冊)民國間鈔本
浙江湖州·紫陽朱氏家乘不分卷 藏地:美國 (清)朱丙熙等修 清道光二十九年(1829年)惠均堂刊本六
冊
浙江湖州·菱塘朱氏族譜不分卷 藏地:河南省圖書館 (清)朱希孔輯 清道光二年(1822年)誠敬堂木刻本
浙江湖州·菱塘朱氏族譜不分卷 藏地:美國 (清)朱士純等修 清光緒二年(1876年)誠敬堂刊本六冊 浙江湖州·竹墩朱氏族譜不分卷 藏地:日本美國 (清)朱彤書增修 朱綸補 清光緒三年(1877年)思成堂刊本六冊
浙江長興·紫陽朱氏宗譜□□卷 藏地:浙江長興縣博物館 (第三冊)(民國)朱景仰 朱思縉纂 1920年木刻本
浙江紹興·朱氏宗譜不分卷 藏地:日本美國 (清)朱承仁鈔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寫本二冊 浙江長興·松林朱氏宗譜一卷 藏地:·日本美國 (清)朱登瀛訂 清嘉慶間玉泉堂刊本二冊
浙江長興·朱氏譜中傳文 藏地:日本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寫本一冊
浙江長興·朱氏譜中傳文不分卷 藏地:美國 (清)朱煥祖等撰 清咸豐六年(1856年)寫本一冊
浙江長興·山陰天樂朱氏族譜十八卷首一卷 藏地:日本 美國(清)朱王印朱 生等修 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木活字本四十八
浙江紹興·山陰柯山朱氏本支宗譜二卷 藏地:浙江省圖書館 日本 美國 (清)朱偉軒編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木活字本
浙江紹興·朱氏宗譜藏地:日本美國 (清)朱沛然修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寫本二冊
浙江紹興·山陰陡朱氏宗譜六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中國社會科學 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河北大學 吉林大學 南京市圖書館 日本 美國 (清)朱福青纂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思成堂活字本
浙江紹興·山陰白洋朱氏宗譜三十二卷首一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中國科學 院圖書館 中國社會科學 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人民大學 天津市圖書館 河北大學 遼寧圖書館 吉林大學 上海圖書館 浙江省圖書館 (清)朱增修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朱氏五泉堂木活字本
浙江紹興·山陰嵩臨朱氏世譜不分卷 藏地:浙江省圖書館 (清)朱光庭 清鈔本一冊
浙江紹興·紹縣白洋朱氏宗譜三十二卷首一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中國社會科學 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中國國家大學 河北大學 杭州大學 日本 美國 (民國)朱慶等編 1926年玉泉堂活字本
浙江·紹興漁後村朱氏宗祠草譜一卷 藏地:上海圖書館 (民國)朱廣潤輯
浙江紹興·會稽賞家村朱氏宗譜不分卷 藏地:浙江省圖書館 ·鈔本一冊
浙江諸暨·紫岩鎮山朱氏宗譜八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清)朱禹甸等修 清光緒元年(1875年)文裔堂活字本
浙江諸暨·紫岩鎮山朱氏宗譜二十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民國)朱師忠等修 1949年文裔堂活字本二十冊
浙江諸暨·暨陽紫岩朱氏宗譜二十卷 藏地:四川省圖書館 (民國)朱化敦修民國間木活字本二十冊
浙江·上虞桂林朱氏族譜六卷首一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清)朱觀光等修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德源堂刻本 四冊
浙江上虞·虞邑寶堰朱氏宗譜六卷 藏地:浙江省圖書館 (清)朱廷倫修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垂裕堂木活字本六冊
浙江上虞·虞邑寶堰朱氏宗譜九卷 藏地:日本美國 (清)朱允昌 朱乙圭等修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垂裕堂木活字本九冊
浙江上虞·古虞朱氏宗譜十曝卷三 藏地:中國社會科學 院歷史研究所圖蒸館 鶘: (清)朱士黻等修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同本堂鉛印本十 四冊
浙江上虞·重修朱氏宗譜十卷 藏地:中國社會科學 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民國)朱立秀總纂 1915年紹文堂活字本八冊
浙江·上虞大廟胡同朱氏家譜八卷首一卷 藏地:美國 (民國)朱鴻儒等修 1917年同本堂活字本四冊
浙江上虞·虞北蘭阜朱氏宗譜四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民國)朱紹光等纂 1918年余慶堂活字本四冊 浙江嵊縣·剡北朱氏宗譜五卷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中國社會科學 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河北大學 (民國)朱廷獻總纂 1913年余慶堂鉛印本五冊
浙江嵊縣·剡溪朱氏宗譜二十三卷首一卷 藏地:中國社會科學 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民國)朱忠漢修 1927年鉛印本二十六冊
浙江嵊縣·朱氏宗譜□□卷
藏地:浙江嵊縣圖書館 (存卷1、4) (民國)朱記治 朱正修等修 1931年木活字本
浙江金華·潭溪朱氏宗譜□□卷 藏地:浙江金華市文化管理委員會(存卷21) 清光緒五年(1879年)木刻本
浙江金華·潭溪朱氏宗譜□□卷 藏地:浙江金華市文化管理委員會(存卷16下) 清宣統元年(1909年)修1947年續修木刻本
浙江金華·梅隴朱氏宗譜十六卷 附蒲墟朱氏大宗祠主譜二卷 藏地:中國社會科學 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民國)朱若壽 朱厚飲等修 1948年鉛印本二十二冊
浙江蘭·西徐塢朱氏宗譜四卷 藏地:浙江蘭縣聖山鄉 (清)永大重纂 清光緒三年(1877年)木刻本 浙江蘭·上朱紫陽郡朱氏宗譜四卷 藏地:浙江蘭縣聖山鄉 (民國)方鏡澄纂 1912年木刻本
㈩ 東平朱氐宗祠人口
東平朱氐宗祠人口有十幾萬。朱氏大宗祠,坐落在今東平鎮富新屋角頭村(清代屬陀角堡衙前村)。它是博白縣至今保留較好的著名宗祠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