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評價《大明王朝1566》中的杭州知府馬寧遠
聽我楊角風來給大家好好分析一下馬寧遠,用一句話來給他定性,他就是:
天下第一罪人,知不可為,偏偏就為之了!
知不可為而為之,這句話當屬天下第一罪人——馬寧遠的自評吧!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看大明王朝,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
『貳』 中國古代的官職是怎麼分的啊,什麼幾品什麼的,還有宰相什麼的稱謂是怎麼回事啊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溫國公;明代李善長封韓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如《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廣《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後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並未給太子講過課。
【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後任皇子長沙王、梁懷王的老師,故封為太傅。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死後都被迫贈太傅。
【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後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再如大書法家顏真卿曾任吏部尚書,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指南錄)後序》「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後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張衡傳》「大將軍鄧騭奇其才」,鄧騭當時為漢和帝的大將軍。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訓儉示康》「參政魯公為諫官」,「魯公」指宋真宗時的魯宗道。《譚嗣同》「參預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清末漢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譚嗣同》「時軍機大臣剛毅監斬」。
【軍機章京】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譚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同參預新政。」
【御史】本為史官,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秦御史前書曰」,「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秦以後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子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韓愈曾任監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僉都御史。再如《記王忠肅公翱事》「公為都御史,與太監某守遼寧」,王翱當時任都察院長官。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宋歐陽修曾任樞密副使。《〈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文天祥當時掌管軍事要務。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屈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頗藺相如列傳》:「拜相如為上大夫。」當時藺相如比上卿廉頗官位要低。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屈原列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認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閶大夫歟?」屈原擔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的長官。《〈指南錄〉後序》:「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師說》:「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者,則群聚而笑之。」《石鍾山記》:「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訓儉示康》:「當時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記》:「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職掌范圍漸小,其地位漸低。司馬遷做過太史令。《張衡傳》:「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文起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稱太史。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於丞相的秘書長。兩漢以後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出師表》:「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長史」指張裔。《赤壁之戰》:「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詳見「三省六部」條)。韓愈曾先後任過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師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譚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袁世凱為兵部侍郎。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出師表》提到的郭攸之、費禕即是侍中。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如《荊軻刺秦王》:「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此指宮廷侍衛。《張衡傳》「公車特徵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車騎門戶的官名。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如《出師表》所說的參軍蔣琬。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如陶淵明曾任鎮軍參軍,《後漢書》著者范曄曾任劉裕第四子劉義康的參軍。隋唐以後逐漸成為地方官員,如杜甫曾任右衛率府胄曹參軍、華州司功曹參軍,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戶曹參軍。
【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於丞相,如《屈原列傳》:「令尹子蘭聞之大怒。」明清時指縣長,如《促織》:「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並受促織恩蔭。」
【尹】參見「令尹」條。戰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鴻門宴》「楚左尹項伯者」,左尹地位略高於右尹。又為古代官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 •
【都尉】職位次於將軍的武官。《陳涉世家》:「陳涉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鴻門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冏卿】太僕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因之」是吳默的字。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白居易當時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後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紅樓夢》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書二封與賈政並京營節度使王子騰。」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並置。如范仲淹曾任陝西經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於總督。如《梅花嶺記》「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洪承疇降清後曾任七省經略,駐扎江寧。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參見「刺史」條。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范曄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記》:「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孔雀東南飛》:「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
【都督】參見「經略使」條。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於節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嶺記》:「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劉肇基是駐地方衛所的軍事長官。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於總督,別稱「撫院」、「撫台」、「撫軍」。如《五人墓碑記》:「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撫吳,即擔任吳地的巡撫。
【撫軍】參見「巡撫」條。《促織》:「乃賞成,獻諸撫軍。」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又稱作「撫臣」,如「詔賜撫臣名馬衣緞」。
【校尉】兩漢時期次於將軍的官職。如《赤壁之戰》:「以魯肅為贊軍校尉。」魯肅當時擔任協助主帥周瑜規劃軍事的副將。唐以後地位漸低。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水滸傳》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赤壁之戰》:「晶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登泰山記》:「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孔雀東南飛》:「還家十餘日,縣令遣媒來。」
【里正】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長。如《促織》:「令以責之里正。」
【里胥】管理鄉里事務的公差。《促織》:「里胥狡黠,假此科斂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僕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清末。
【官職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現以後,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
『叄』 宋朝的通判是什麼官蘇軾為什麼要去杭州做通判呢
通判是協助知府和知州的工作,等於就是二把手,蘇軾是自己請求出京為官的。在宋朝一地之主基本上都是知府或者知州這樣的,他們都是負責當地的主要政務算是一把手了。但是作為皇帝肯定不能讓你一家獨大,所以就有通判。明面上說是通判是協助知府他們工作,但是實際上通判是為了監視知府的工作。而且他們辦公的地方都不是在同一個辦公廳。並且很多通判都是皇帝親自挑選的。畢竟派去監視知府的,所以忠誠性一定要高。
他在杭州時,也在竭力為百姓辦好事,所以當地百姓無人不說他的好。
『肆』 請問 宋代的知府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員
先說一下宋朝的主流行政區劃,路——州(府)——縣——鄉——都——里。路相當於現在的省;府(州)相當於地級市;縣還是現在的縣,但是一般較小;鄉相當於過去的區公所(這個年紀大一點的人知道,70後以後的可能就不知道了);都相當於現在的鄉鎮、街道;里相當於村、社區;里下面還有伍,略像現在的村民小組。
如果按照上面的表述,知府就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市委書記(注意,不是市長,市長比市委書記矮半級)。我要說一下兩者的不同。在府一級,還有一個州,其實州才是這一級別的常設單位。府是重要的州,或者升級版、加強版的州,用現在區劃類比的話,州是一般的地級市,府是副省級城市或者較大的市。
所以知府相當於副省級城市如南京的市委書記,但是權利比市委書記要大很多。知府集行政、司法、軍事大權於一手,而且管轄的面積要大一些,比如江蘇省,古代有九個府(其實是十個,松江府劃出,成為今天的上海市),現在有十三個地級市。
『伍』 清朝官制
清朝沿襲明朝傳統,設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各部長官(管部的大學士及尚書、侍郎等)稱堂官。【由於部比較少,所以這些堂官相當於副總理兼部長】。部下屬各司的郎中、員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稱為司官。
『陸』 只會寫詩作賦的蘇東坡,在杭州任職時,為何當起了大夫來
公元的1089年,蘇東城以學士的身份赴任杭州知府。這是他第二次到杭州任職了,第一次只是擔任的杭州通判,一個副職而已,沒有實際的權力。而這一次就完全不一樣了,是有實權的人。到了杭州之後,他的心情是非常的舒暢,看到了杭州西湖的美景與朴實的民風,就下定決心做一個愛民的好官。
看到這種情況,蘇東坡非常的生氣,決定要嚴懲掙昧心錢的傢伙。回到家後,夫人見他非常的苦惱才得知是為了瘟疫之事憂心,就讓他拿了自己的首飾典當後開了一家免費的葯鋪,免費幫助那些貧苦百姓。老百姓們傳揚著他的仁慈,感謝他的恩德,就把他建了葯鋪的這條街改名為惠民巷,以此來紀念他對百姓的恩情。
『柒』 知府相當於現在什麼官
知府,掌一府之政令,總領各屬縣,凡宣布國家政令、治理百姓,審決訟案,稽察姦宄,考核屬吏,徵收賦稅等一切政務皆為其職責。
知府大人相當於現在什麼官
知府又叫做太守,是某一個州郡的最高長官。知在古代作為管理的意思,府則是一級地方行政單位,在魏晉時期就已經出現。到了唐朝時期,才設置了府伊。到了宋朝時期,才有了知府的稱號,主要管理一個州府的軍政事務。元朝時期廢掉府設置了路,到了明清時期又被改了回來,省縣之間的行政單位成為府。
散州的知州官職品級是明朝時正七品,清朝時是從五品。隸屬於府和道,不轄縣,行政區域與縣相同,但級別高於知縣。相當於現在的縣(縣級市)的縣長。所以,明清時期,府和直隸州的行政級別相同。如果與府平行的話是直隸州。與縣平行的是散州。只是品級和待遇上有區別。
知府要是放到如今的話,則相當於一個地級市的市委書記兼市長(古代是政法不分家的),知府下面有同知、通判等屬下,分管一府的督糧、軍隊、捕盜、水利等事務。而且府也有直隸府(無此職位,方便認識而已),例如明朝國都北京、留都南京的管理者,則成為順天府尹和應天府尹,為中央官員,地位和省級官員一樣。
宋朝的知府、知州、知縣,雖是地方官,卻不是由上一級任命,而是統一由中央任命。也就是說,州府只有監督,沒有任命下一級知縣的權力,這就確保了朝廷把人事權牢牢掌握在手中,是加強中央集權的重要舉措。明清兩朝,基本沿襲了宋朝地方官制度,均設知府、知州、知縣,但不再作為中央派遣到地方的官員,而明確為地方官,不再擁有「權知」這種臨時性的意思。
『捌』 古代知府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
知府地位相當於現今一個地級市的市委書記兼任市長,同知則為唯一的副市長。
知府,也稱太守,是中國古代的地方職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長官。
據古代正史職官志(百官志)記載,東漢末年,州從監察區變為行政區,州最高長官稱「州牧」,以掌一州軍民。隋代,州最高長官稱「刺史」或太守,唐宋時正式設立與知州平級的府級地方長官「知府事」。
(8)為什麼杭州知府能當宰相擴展閱讀
在中國的許多朝代中,都設置了「知府」這一職位。「知府」這一官職,是由「知」和「府」兩詞結合而來。府作為一級地方行政單位,它的演變經歷了一個較長的過程。
在魏晉時期,州刺史兼任將軍之職。州刺史是文職,將軍是武職。州有州的衙門和幕僚,將軍另外有將軍的衙門和幕僚。將軍的衙門,就叫做「府」。
到了唐朝,中央政府在首都、陪都以及皇帝登基前任職的州設置府,例如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等等。府的長官,稱為府尹。
五代因循唐制不變,也有類似做法。
宋朝時,府的設置逐漸多了起來。府隸屬於路(路是介於中央與州之間的一級行政區劃)。在府、州、軍、監設立地方長官,府的地方長官為「知××府事」,簡稱「知府」。
宋朝的知府事總領一個州府的軍政事務,具體權力因不同的州府而稍有差異。因為各地有特殊情形,知府一般還會兼領其他的官職,因而邊境州府的知府在軍事和政事上的權力可能大於一般州府。
元朝廢府設路,路一級的地方長官為總管,在散府、屬府均設有「府尹」的官職。
明、清兩朝,省、縣之間的一級行政單位被稱作「府」。除了首都、陪都所在地的府長官仍然稱府尹外,一般的府長官,都稱做「知府」,意思是「知(即主持)某府事」。知府之下,設同知、通判等官員,輔佐知府處理公務,分掌糧稅、鹽稅、江海防務、水利等等。
在明初,按照繳納稅糧的多少,「府」被分成三等:京府府尹為正三品;納糧20萬石以上為上府,上府知府從三品;20萬石以下為中府,中府知府正四品;10萬石以下為下府,下府知府從四品。不過不久就將所有知府均改為正四品。當時,全國有150多個府。
『玖』 明朝杭州的官職大小關系
明朝官職設置按品級,自正一品至從九品,共分18個等級。
三師(太師、太傅、太保),三孤(少師,少傅、少保),為明朝中央最高級官職;三師為正一品,三孤為從一品,太子三師為從一品,太子三孤為正二品,以上官員位尊權重,但是一種虛職,是皇帝對大臣的加官和贈官。
明朝初期,中書省為中央最高行政機構,明太祖朱元璋為加強皇權,於洪武二十八年(1093)撤銷中書省,自秦設立的丞相制度被廢除。原中書省所轄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六部尚書實際上成為朝廷的最高的行政長官,其品位也由正三品升為正二品。
都察院是明朝中央的司法監察機構,明朝院、部權並重,院長官都御史與尚書平級,為正二品。
承宣布政使為明省級行政長官,明朝全國設有13個布政使司,而巡撫在明初為中央派出協調地方工作的官員,為臨時的官職,任務完成之後,回朝復旨,職務也就自然取銷。宣德之後(1426—1435),許多巡撫不再回朝,而成為一省最高行政長官。
正三品官員有六部侍郎(六部的副長官)人,通政使司(中央文件收發機關)通政使,大理寺(中央司法機關)卿,副都御史(都察院副長官),按察使司(省級監察機構)按察使。
從三品官員有承宣布政使司參政(省副長官),都轉運鹽使司(中央在地方的鹽政辦事機構)轉運使,大仆寺(軍馬管理機構)卿。
明朝全國設159府,府的長官稱知府,其官正四品。與知府同級的四品官還有:按察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都察院右僉都御史。
四品以下六品以上還有參議、六部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員。
部門 官職 品級 職掌 說明
三公 太師、太傅、太保 正一品 佐天子,掌國家政事。
三孤 少師、少傅、少保 從一品
內閣 大學士 (中極殿、建極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 正五品 皇帝顧問 洪武十二年,廢中書省,十五年設大學士。仁宗以後,其位漸崇,掌實際上的宰相職權。
六部(明代遷都北京後,另設南京六部)
尚書 正二品 明代六部除戶、兵二部各十三司外,其它四部均各四司。
左、右侍郎 正三品
各司郎中 正五品
都察院
左、右都御史 正二品 掌監察、執法 即前代的「御史台」。
左、右副都御史 正三品
左、右僉都御史 正四品
十三道監察御史(末年為十五道) 正七品 掌巡按州縣,考察官吏
總督 (總理)
巡撫 明之總督、總理、巡撫,均因事而設,以重臣任之。
翰林院 學士 正五品 掌修史、著作、圖書等
侍讀學士、侍講學士 從五品
侍讀、侍講 正六品
修撰(史官) 從六品
編修 正七品
檢討 從七品
國子監 祭酒 從四品 掌教育行政
司業 正六品
五經博士 從八品
助教 從八品
學正 正九品
六科 都給事中
(每科一人) 正七品 掌侍從規諫、補闕拾遺、稽查六部百官之事。 六科為吏、戶、禮、兵、刑、工。
左、右給事中 從七品
給事中 從七品
廿四衙門
十二監太監 正四品 掌皇帝宮中日常生活上的各項事務。 以宦官掌之。
四司司正 正五品
八局大使 正五品
承宣布政使司
(地方) 左、右布政使 從二品 掌一省之政 明洪武九年廢行中書省,分全國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為省一級的最高行政機構。
左、右參政 從三品
左、右參議 從四品
提刑按察使司
(地方) 按察使 正三品 掌一省刑獄之事 與「布政司」及管軍事之「都指揮使司」合稱一省中之「三司」。
副史 正四品
僉事 正五品
府 知府 正四品 掌府之政 明代改路為府,分上、中、下三等。
同知 正五品
通判 正六品
推官 正七品
州 知州 從五品 掌州之政
同知 從六品
判官 從七品
吏目 從九品
縣 知縣 正七品 掌縣之政 縣分上、中、下三等。明之典史,典文移出納,如縣無丞、簿,則兼領之。
縣丞 正八品
主簿 正九品
典史 未入流
都指揮使司 (都司)
都指揮使 正二品 地方最高軍事長官 明代在全國設十六個「都司」。
都指揮同知 從二品
都指揮僉事 正三品
衛指揮使司
(衛) 指揮使 正三品 各「衛」,齊統於「都司」、「行都司」或「留守司」。
指揮同知 從三品
指揮僉事 正四品
千戶所
(所) 正千戶 正五品 「所」統於「衛」
副千戶 從五品
『拾』 清朝紹興知府和杭州巡撫,誰的職務高
巡撫的職務高於知府。
1、知府
知府,也稱太守,是中國古代的地方職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長官。據古代正史職官志(百官志)記載,東漢末年,州從監察區變為行政區,州最高長官稱「州牧」,以掌一州軍民。隋代,州最高長官稱「刺史」或太守,唐宋時正式設立與知州平級的府級地方長官「知府事」。
元朝廢府設路,路一級的地方長官為達魯花赤,只在散府設有「知府」的官職,是達魯花赤的屬官之一。明朝大致恢復宋制,才最後有了以「知府」為名的地方官職。
2、巡撫
巡撫是中國明清時地方軍政大員之一。又稱撫台。巡視各地的軍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撫主管一省軍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撫軍安民」而名。清代,地方大員的品級為:總督,正二品:加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銜,從一品;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正二品。
巡撫,從二品:加兵部侍郎銜,正二品。總督官銜略高於巡撫,前期督權遠過於撫,如兩江總督按例兼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而末期安徽、江西兩撫即不再聽命於總督。北周與唐初均有派官至各地巡撫之事,系臨時差遣,「巡撫」亦未成為官名。
(10)為什麼杭州知府能當宰相擴展閱讀:
在明初,按照繳納稅糧的多少,「府」被分成三等:京府府尹為正三品;納糧20萬石以上為上府,上府知府從三品;20萬石以下為中府,中府知府正四品;10萬石以下為下府,下府知府從四品。不過不久就將所有知府均改為正四品。當時,全國有150多個府。
明中期以後,巡撫逐漸取代布政使成為一省之行政長官,布政使品級由正二品降為從二品,進而知府也由正四品改為從四品。各府因自然條件的差異、交通通塞、事務繁閑、人口多寡、路程遠近、案件多少、民風順劣,定有「沖、繁、疲、難」四個字,省會或四個字都含有的為最要缺。
含三個字的為要缺,含兩個字的為中缺,含一個字或四字全無的為簡缺。雖然都是正四品,但是簡缺和中缺一般給初次當任知府或當任知府時間不長的官員,尤其初次任職的,往往不是朝廷直接任命正式任職三年,而是由督撫奏請朝廷,署理知府職務一年;要缺和最要缺則給當任知府很有經驗的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