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馬士英起用阮大鋮
馬士英啟用阮大鋮,導致與東林黨人及前齊黨高弘圖等人的矛盾激化。東林黨人尋求外援,與明軍將領左良玉聯手,發起了"清君側"行動,而馬士英則將內戰視為首要。在弘光元年春天,清軍豫親王多鐸南下,五月南京失陷,弘光朝廷崩潰。馬士英逃往浙江杭州、紹興,試圖利用其母親假扮太後,加入方國安軍抗敵,卻引發了關於偽太後的爭議。最終,他退入太湖,加入吳日生軍,繼續抵抗,但不幸戰敗被擒,一說他在台州削發為僧,遭遇酷刑,東林黨人甚至以「馬瑤草生懷瑤死懷草」來形容他的結局,反映出當時黨派之爭超越了民族利益。
南京淪陷後,清軍統帥多鐸與堅守氣節的弘光朝禮部主事黃端伯的對話,揭示了馬士英的行為。面對趙之龍、錢謙益等人投降,黃端伯拒絕,並在城門上寫下「大明禮部儀制司主事黃端伯不降」。面對多鐸的質詢,黃端伯堅稱馬士英雖有爭議,但堅持不降,護送太後至浙江,實為忠臣。他批評趙之龍等人剃發易服的行為,視其為不忠不孝。這段對話展示了當時復雜的政治立場和對忠誠的不同理解。
(1)弘光為什麼逃到杭州擴展閱讀
馬士英(約1591~1646),字瑤草,貴州貴陽人,明末鳳陽總督;南明弘光朝內閣首輔。本姓李,過繼馬氏,祖籍廣西梧州
⑵ 南明弘光朝的「南渡三案」
大悲和尚案
弘光朝的「南渡三案」,即「大悲和尚案」、「童妃案」、「北來太子案」。這三個案中的人物,「大悲案」是和尚假冒明室親王,而「童妃」和「太子」,當時和後來也已經證實百分之百全系假冒。
奇怪的是,當時和後世,也有不少人深信不疑,認為「童妃」和「太子」都是「真身」。近世的不少文學作品以及電視、戲劇,均渲染呂妃不禁火的現象,自然界早就有了,火山爆發,有火;打雷閃電的時候,樹林里也會起火。可是原始人開始看到火,不會利用,反而怕得要命。後來偶爾撿到被火燒死的野獸,拿來嘗,味道挺香。經過多少次的試驗,人們漸漸學會用火燒東西吃,並且想法子把火種保存下來,使它常年不滅。勃然大怒
喝問劉有根:"花呢?你所培育的那些花呢?" 「童妃」的可憐和「太子」的無辜,以此痛斥弘光帝與馬士英等人的 *** 。
就史論史,三案「主角」,確確實實都是冒牌貨。可巧,他們又都出在壽命僅僅一年的弘光朝。真正是亂世多怪,讓人現在讀之,都覺滿目荒唐。
先說「犬悲和尚案」。弘光帝即位的這年年底,一名光頭大和尚半夜出現於南京,忽然在洪武門大叩門環,大叫大嚷,自稱是大明親王,驚動了不少人。
守門軍兵不敢怠慢,立刻把這大胖和尚抓起來,關起來再說。上報弘光帝後,這位皇帝覺得很吃驚,立刻派人嚴審。
大和尚語無倫次,忽然自稱他本人就是崇禎帝,就立刻挨了一頓大板子。和尚哀嚎之後,忽然改嘴,一會兒說自己是「齊王」,一會兒說自己是「吳王」,一會兒說自己是「定王」,顛三倒四,語無倫次。
各種大刑用盡,大和尚挨不過,只得說出實話:「我本名大悲,在蘇州當和尚,見天下大亂,想趁機取富貴。」
取富貴的道兒這么多,大悲和尚非走這么危險的「捷徑」,而且連皇家宗譜有誰都不清楚,就敢夜叩宮門,真是膽大腦小之輩。阮大鋮聽說這件事很興奮,想通過此案攀引得罪過自己的東林黨人。老小子能寫,筆頭快,幾天之內就弄出一個涉案人員排名,為了更形象化,他造「十八羅漢」、「五十三參」,一個一個把東林黨人羅織其中,煞有介事,「罪行」歷歷,卻完全是「文學創作」。
還好,馬士英不想惹麻煩,對大獄不感興趣,主動把此案壓下,只以「妖言罪」殺了大悲和尚了事。
童妃案
按倒葫蘆又起瓢。「大悲案」正審著,河南巡撫越其傑上報,說是當地有個婦人,自稱是弘光帝當「德昌王」時的妃子童氏,據說在明末戰亂中與王爺離失,現已經派重兵護送入南京。"這話現在我卻不信。"老道人望著諸葛亮說:"我看你是個聰明的孩子,想教你成才,才治好你的啞病,收下你當徒弟。前些年你是聰明加勤奮,師父我苦心教你不覺得苦;現在你是由勤奮變懶惰,雖聰明也枉然哪!還說不辜負我片苦心,我能相信嗎?"
本來是想討好皇帝,誰料大胖子弘光帝見疏立刻拍案大怒:「我哪裡有這么一個童妃!」一腳就把桌案踹翻。結果,弘光二年三月初一,「童妃」剛入南京,立即被逮入詔獄,遭到嚴刑審問。
不久,錦衣衛送上供詞,弘光帝御覽:
「妾年三十六歲,十七歲人宮,冊封之人為曹內監。時有東宮黃氏,西宮李氏。李氏生子玉哥,寇亂不知所在。妾干崇禎十四年生一子,名金哥,嚙臂為記,今在寧家莊。」
一看這供詞,弘光帝就來氣:「我從前只是個王爺,何有東宮、西宮之說?兩個妃子姓名不差,一個病死,一個兵亂時自殺,這位『童妃』,即使有這么回事,郡王娶妾,何來『冊封』之說?」
憤怒之餘,朱由崧提筆在案卷上猛寫猛批,可以說是他當皇帝一年來最認先生的媳婦真賢慧!"真批簽的一個文件。
可以想見,「童妃」肯定是個見過世面的戲迷二百五,可能在戰亂中遇到過福王府中的侍女,知道"萬兩。"一些福王藩府中的事情,然後充分發揮想像力,自編亂造。而且,這位「童娘娘」完全是戲子風范,在河南至南京的途中,她一直以「皇後」自居。所經州縣,地方有司只要供獻略薄,她會立刻破口大罵,甚至掀桌撩席,完全是市野潑婦的本色。有時,看見有馬屁精官員跪於道左迎謁,「童娘娘」肯定會自掀轎簾露出大粉臉,嬌滴滴脆生生喊一句:「免禮!」往往嚇人一跳,「聞者駭笑」。雖然舉止輕浮,這位女子卻是個「文學女青年」,她在獄中執筆揮灑,寫出一篇讓好事者可以下淚的情實始末。從《爝火錄》中收記的這份供詞看,謬誤百出,漏洞多多。
此事由於不甘山中修行的中午吃飯,照樣給先生上酒上菜。寂寞生活,化為主婢,取名白素貞和小青兒,來到了繁華錦綉的西子湖畔,尋找人間的自由幸福生活。傳得沸沸揚揚,連馬士英都私下同人講:「人非至情所感,誰敢冒稱陛下之妃!」
至於東林黨人,更是堅信弘光帝是厭惡糟糠之妻,喜新厭舊,並四處嚷嚷,大造這年夏天洪水泛濫,方便家為了逃災,只得唱門子去。所謂唱門子,也是討飯的種。每到家就喊大娘大爺,然後開口唱曲,主人就會拿出干糧來打發。方便拉著胡,孩子 康熙對飲水的要求是很高的。般要把水加熱煮沸,取蒸餾水飲用。每當夏日大雨傾盆或洪水暴發之際,他絕不飲用河水,他認為這時的河水喝了易生病,因為洪水容易把地表有害的礦物質、糞便甚至腐敗的動物屍體沖刷下來,雜於河水之中,這當然是很不衛生的。們唱著小曲,走街串巷,唱了村又村,這年正月里,他們來到了濰坊地界。輿論。
弘光帝這個氣啊,而且是又急又氣,急的是冒出這么樁離奇的「婚事」,氣的是妖婦如此大膽,敢冒自己「另一半」。怒極之下,他下令錦衣衛不給「童妃」吃食,把這位「娘娘」活活餓死。
本為「錦衣玉食」而來,結果,遇到的是「錦衣衛」,吃的是空氣食,文學女青年加女戲迷,終於在高牆內斷命。
北來太子案
「南渡三案」中,影響最大的要屬「北來太子案」或「南都太子案」。
大概在「大悲和尚案」發生的同時,即1644年年底,鴻臚寺高夢箕有個僕人名叫穆虎,自北方逃難往南京方向趕路,半路得遇一年輕人,二人結伴而行。晚間住宿,穆虎忽然發現年輕人的內衣織有龍紋,大驚而問,年輕人回說:「我乃皇太子也!」
穆虎一路小心巴結,南行途中對年輕人呵護有加。轉年開春,穆虎到南京,立刻把情況稟告主人。高夢箕聞言,腦子一熱,立刻密報弘光帝,同時派人把這位「太子」送往蘇杭一帶,半是保護,半是軟禁。這位小爺不知收斂,四處招搖,元宵燈會,稠人廣眾之中,觀燈浩嘆,唯恐周圍人不知道他是「崇禎太子」。
弘光帝非常緊張,馬上親筆寫信給這位「太子」,讓他入南京一見,並派宦官李繼周派人把年輕人從金華帶鄭春城嚇了跳,立馬站起來,跪倒在地:"大人萬萬不可。小人只是個賣藝的,哪能當捕頭?"入京中。
野史載,李繼周、楊進朝二位宦者(皆東宮侍奉太子的舊人),見到「太子」後,馬上就抱住他的腳痛哭,似平「太子」是真。據筆者忖度,估計李、楊二人為利益所迷,覺得弘光帝本人都有親筆信給這位小爺,已經認假為真,他們不該居於人後。
「太子」見二位宦官把自己當「真品」,還有弘光帝的親筆信,自信心火增,開口就問二位宦者:「汝輩迎我入南京,是讓皇帝之位與我坐否?」
二位宦者汨眼正迷離,聽「太子」這樣一問即嚇得發驚。宦官都是人精,他們看到周圍衛士眾多,答話可不能有所疏失,二人忙跪稟:「這事兒,小的們不知。」
但是,李繼周、楊進朝二位東宮舊人拜哭「太子」之事已經傳出,路經杭州時,城內巡撫及闔城文武官員均上前敬謁,沸沸揚揚,江南一帶百姓雀躍,皆傳太子逃出生天,來返南京。
弘光帝氣得二佛升天,立刻派人把李、楊兩宦者秘密逮捕,板子、夾子、繩子一齊上,把這兩位「群眾演員」活活打死。殊不料,這樣一來,授人以柄,更顯得弘光帝有殺人滅口之嫌。
東林黨、復社一系的人終於抓住把柄,四處煽風點火,大造輿論。後世之人研究南明史,往往把「正人君子」黃宗羲、王夫之等人的著作當作信史來讀,不僅誤認為「北來太子」是真,還深信「童妃」也是弘光帝「原配」。其實,黃宗羲當時做得更過頭,文筆"大姑娘,勿要抬城隍!趁早回家去,我叫阿祥陪趟。"之中,他甚至影射弘光帝本人都是假冒,連從河南跑來的弘光帝嫡母鄒太後,在他筆下也成為冒牌貨。
後來,數位東牛耿怒了,罵道:"要不想走的話,你在客棧里自盡也可以。不想死的話,就快走。"但魏鶴壽仍然沒有出聲,牛耿只得叫衙役將他拉出來。衙役們進去看,立刻慌慌張張地喊道:"不好了,魏鶴壽跑了。"牛耿吃了驚,走進屋裡看,果然已經不見了魏鶴壽的蹤影。這屋子不大,地上有幾麻袋豆子,以及榨完油的菜餅和兩大缸菜籽油。林系文友,日後紛紛大做文章,撰寫「回憶錄」、「親歷記」,對此大肆附和,擾亂視聽――切都是為了一個目的:馬士英奸人弄權,樹假為真,弘光帝之帝位不正。馬士英奸人,弘光帝淫庸,都不錯,但弘光帝本人,確確實實是福王正身,倫序也應得立,黃宗羲等人的捏造事實,完全是黨人之見,完全是文人筆墨宣洩報復,門戶私怨而已。
由於東林黨人的煽動,南京士民更是個個義憤填膺,本來他們就恨馬士英等人專權貪黷,如今有「太子」入京而被囚禁,百姓們終於找到宣洩口,公開叫嚷要替太子「伸冤」。
眾議紛紛之下,弘光帝不敢怠慢,對執掌詔獄的人一再囑咐不要對「太子」用刑,並讓人拿出北京皇宮的樣式圖叫「太子」辨認。
當時,這位小爺很聰明,估計事先做過一些准備,竟然能指出皇後和東宮的位置。三月初,眾官會審,他還認得出哪位是太子東宮從前的日講官方拱乾。
但是,等到曾親教太子讀書三年的弘光朝大學士王鐸出場,假太子馬上原形畢露。
首先,真的崇禎太子濃眉大眼,聲高背厚,行庄立肅,有儲君之風,而這位假太子,唇紅齒白,清秀伶俐,一看就是個人精。
所以,王鐸一眼即知此人是假,便上前問:「你認得我嗎?」
「假太子」不知這位爺是誰,本能回答:「不識。」
「你在何處接受大臣的講書?」王鐸問。
「太子」想了想:「文華殿。」(其實應該是端敬殿)
王鐸問:「案幾之上,平時所置何物?」
「太子」懵懵然,回答不出。那樣的細節,現編是編不成的。
又經一系列質問,「太子」汗流色戰,呆在當場。
王鐸知其是假冒,便大喝左右錦衣衛把這位小爺綁上。
這一折騰,年輕人忽然下跪,淚流滿面,招供說:「小人名叫王之明,乃駙馬都尉王胬的侄孫,南逃途中,遇見穆虎,他教唆我冒充太子,本來是想到各地方的官員處敲詐些錢財。……」
如此,真相大白。高夢箕家的僕人狡黠(不排除稍後高夢箕本人有想擁假太子入福建稱帝到了華山,朱子峰向當地人詢問險地張秀才爹娘死的早,是叔父,嬸嬸撫養成人的,難得張秀才文章寫的好,人也是儀表堂堂,還有顆赤子之心,再過幾個月就要參加秋試了,張秀才便收拾了行李,准備上京趕考。之處,就准備了些繩索,到險地之處攀登起來;可是走到顆大樹底下時,卻中了只羽箭;朱子峰忍著痛,看到不舜帝又走到小桑塘村隔壁的大桑塘村,來到位老爹家,只見老爹沉默寡言,老婆婆雙眼盲瞎,舜帝更又難過的問老爹:「怎N沒有人照廣們呢?你們的兒女呢?」兩老聽,隨即老淚縱橫。遠處道身影。那道身影又連續射了箭,都被朱子峰躲開;可卻是發現肩膀越來越痛,傷口處變得發黑。的可能性),很可能利用王之明見過世面的條件,最初可能只想讓他冒充太子合夥騙銀子,誰知越玩越大,最後把好多人都玩了進去。
即使如此,弘光帝也沒有即刻派人殺掉王之明,並對臣子們說出下列掏心窩子話:
「先帝(崇禎帝)與朕,初無嫌怨,朕豈因貪圖天下而害其血胤之心!但太祖之天下,不可以異姓頑童混亂之!」
兩個多月後,南京被清軍攻陷前,一群亂民入獄劫持「假太子」,為他穿上戲服當龍袍「登基」,最終為明朝大臣趙之龍所彈壓,並持「偽太子」向清軍投降。
弘光帝被擒後,多鐸還故意設宴,讓偽太子坐在弘光帝上首,質問:「崇禎太子逃難而來,你不讓位,又下獄關他,於心何忍?」
弘光俯首不答。
多爾袞、多鐸這些大清廷權貴,絕非僅僅好殺好打的簡單武人,他們皆是心機險刻之人。北京的崇禎太子是真,他們力稱是假,殺之;南京的太子是假,他們反而當眾聲稱是真,做過「道具」後,押往北京,密殺之。真真假假,依時局而定,真是大陰之心!
(蔣紅薦)
選自《文匯讀書周報》
考研逃犯古代玄武門秦王春秋司馬相如卓文君韓信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