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上海的路名是誰取的.!!!!!
上海路名由來 上海的街道名稱的命名,有如下幾種來由: 一、來自租界影響。 英租界開辟之初,路名隨意而取。1862年,英美租界合成公共租界,為整頓租界內路名各持所見。最後雙方妥協,決定用中國省名和城市分別命名南北向和東西向的馬路。1862年5月5日,英國領事麥華陀發布了《上海馬路命名備忘錄》,制定了凡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各省的名稱命名,東西走向的街道以城市名稱命名的原則。第一批命名了19條馬路,租界的執行官們為了紀念《南京條約》給他們帶來的巨大利益,把派克弄命名為南京路,原來的領事館路則被命名為中國首都的名字:北京路。 但上海人一度拒絕外國人定下的這些路名,把南京路叫大馬路,而九江路、漢口路、福州路、廣東路,則被依次喚做二、三、四、五馬路,後又把較短的北海路叫做六馬路。直到1949年後,才統一接受外國人定的上述路名。 其中有一個例外。廣東路是東西向,卻取了省名。因為當初起名時都用英文,這條路改為「CantanRoad」,此詞在早期中外交往中既可理解為「廣東路」,也可理解為「廣州路」。初命名時本意是「廣州路」,中國人則譯成了「廣東路」。 二、辛亥革命的產物。 上海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地區,市政建設也深受其影響。1912年修築道路時則命名了漢中路、滿洲路(今晉元路)、蒙古路、新疆路和西藏路。取意於中華民族是漢滿蒙回藏五大民族共和的國家。原「總統路」改為「共和路」,南川虹路沿蘇洲河一段改為「光復路」,東段改為「國慶路」,新閘橋改為「大統路」。 三、民族資本興旺時期的產物。 民國初期,上海的民族資本發展很快,又較多地聚集在閘北地區,為了表達振興中華、民族昌盛的願望,則把新辟道路命名為中心路、永興路、中華新路、鴻興路、華盛路、華昌路、民立路、民德路等等。 四、「大上海緩禪計劃」的產物。 現在上海五角廠和江灣一帶的路多以「民」、「國」兩字當頭。因為民國時期有一個「大上海計劃」,在道路建設上規劃以五角廠為中心,成放射狀向四周修建五條主幹道,各幹道間有支路相通。其中凡與淞滬路、黃興路平行的,均用「民」和「國」字為路名第一字,如:神睜民慶路、民約路、民彝路、民壯路、民府路、國和路、國京路、國濟路等;凡與翔殷路平行的,用「政」和「府」取路名第一字,如:政紀路、政法路、政本路、政熙路等。後因日本人入侵上海,「大上海計劃」停止了,「府」字頭的路一條也未修成。 五、國民黨市政府的少量調整和更改。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把「復興」、「建國」、「中正」等名用於路名:為了紀念民國功臣,還以「林森」、「其美」、「英士」等人名命名了一些道路。 六、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初期,1950年,政府僅對少數道路名稱作了更改,仍沿用以約定俗成的地名命名的准則。 1979年,上海建立了市和區縣兩級地名管理機構,進行了地名普查和命名工作,作了很大的修改。主要是隨著市政建設的發展,把原來的一些路取消了,又增加了一些新路;同時,由於浦東新區和其他開發區的建設,新增加了幾百個居民區,道路數量迅速增加。這些道路都以有新時代氣息的名稱命名。 綜觀上海地名命名歷史,可見四條經驗:1、尊重城市形成與發展的歷史,讓地名成為各時期的鮮明紀念;2、尊重「洋人」的參與,不完全否定外國人留下的地名;3、以約定俗成的地名命名為主,也不排斥適當用一些人名做地名;4、改革時期一定要有體現改革精神的新地名。 隨著上海城市的不斷發展,市區面積擴大速度驚人。路名需求更加豐富,相應的規則就只能以一個大概的原則而行。這個原則就是盡量以國內的地名為路名,而且被命名的地區在全國的位置應該大致相當於這條路在上海的位置,同時不影響原有的主要道路。這也許是一種表達舉國融擾瞎塵融、四海一家的方式,並附帶削弱上海人的本位意識。只是,在這份表達欲過於強烈時,地名應有的地域色彩也會剝離。東西向馬路以城市命名,南北向馬路以省份命名,遂使得南京路、延安路或福建路、山東路雲雲,不見得比紐約第五大街或第十六大街更具個性。 在這種指導思想下,上海市區邊緣出現了地區路名集群這樣一個有趣狀況,同省的地名在地圖上被集中在一起。西南角上出現「欽州路」、「柳州路」等(分別都是廣西地名),東北角則出現「鞍山路」、「雙陽路」(東北地名),正北方則有「呼瑪路」、「呼蘭路」(黑龍江地名)。 事實上這一規則在上海沿用時間很長,但是隨著城區范圍的擴大該規律一直在起作用,同時新的命名又要考慮到不影響原有路名,因此有些地區在地圖上離得很近,而在上海又離得很遠,出現了多個東北集群等有趣狀況。最典型的就是虹口區的赤峰路、多倫路等原上海市區的東北角,現在基本處於應該叫「上海路」或者「連雲港路」的位置,非常有趣。 浦東開發後最受益的當屬陸家嘴一帶(陸家嘴相傳為三國時東吳大將陸遜的原籍所在),一些並不出名,經濟也不很發達的山東地名成了上海出現頻率極高的詞彙,比如博山、乳山等。 1990年代以後的發展突然讓人們發現路名原來可以是一種無形財富。上海市地名辦的負責人說,上海本沒有寧夏路,寧夏回族自治區主動申請命名的,寧夏的廣夏集團、寧夏枸杞等著名品牌企業和特色產品也就順理成章的進駐了寧夏路,為在上海市場大展手腳打開突破口。 在雲南開遠市的要求下,又有了開遠路。市地名辦的人士說,現在一套嶄新的路名命名辦法正在實施之中。一些路名開始披上炫目的時代色彩:如世紀大道、五洲大道等;而張江高科技園區出現了一批李時珍路、牛頓路等科學家的紀念路,似乎標志著這個地區的高科技含量。 路名無言,卻幾乎是我們政治、社會生活演變過程的顯示卡。而任何一項試圖窮盡地名意味的努力,也就難免成為美麗的愚蠢。地名標識出一個個個體生命或城市生命的車站,不管我們曾作過逗留還是呼嘯而過,我們都已進入了它珊瑚礁般的纏結之中。 參考 ..com /question/46651511.html 這里 希望能夠幫到你。祝你愉快。(*^__^*) 嘻嘻……
Ⅱ 通過幾方面介紹上海的馬路
上海最長的馬路
這個問題一直以來爭議都非常大,有人認為外環最長,因為外環全長 97公里,但是外環屬於類似於高速公路得性質把它稱為馬路不恰當。
也有人說最長的是南北高架路,它全長21公里,但是別忘了雖然南北高架是很長,但是別忘了在地面上它卻不是同一條路,比如在盧灣區它叫魯班路,然後是重慶路,再後是成都路,最後是共和新路,它並不是同一條路組成,所以我認為它也不是最長的路。我個人認為上海市內境內最長的馬路應該是滬宜公路,它全長33.3公里。在市區內最長的馬路是滬太路,它全長32.5公里。
上海最短的馬路
位於虹口區溧陽路旅順路間東大名路南側的"太平路",其全長只有50餘米,路上門牌只有1號,即"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浦江海關塵襲"。這條馬路在一般地圖上是忽略不計的。上海「那條路只有一個門牌號的馬路」即指此路。
你可參考「網路地圖」,但其顯示這條馬路好象很長,實際上將海關內的內部道路也算進去了;真正的長度只要你到東大名路太平路口就可清晰的看到盡頭,單仔豎位門口清楚地寫著"太平路1號"
上海最寬的馬路
世紀大道,我想不用我寫具體數據了只要去過那條路的人看一下就明白了。
同一條路名字卻最多
周家嘴路。這條路在楊浦區叫周家嘴路;往西走有許多名字,到了虹口叫海寧路,到了閘北叫天目路,到了長寧叫長壽路,再過去叫長寧路,到了青浦叫北翟路,再往後叫北青公路,到了崑山叫機場路,到了蘇州叫蘇虹路,一共用了將近十個名字。
上海最具格調的馬路
衡山路。在幽靜中卻又不失文化的韻味,細細品下來更讓人流連忘返。
不寬的馬路,干凈的街道,兩邊風格迥異的建築,各類休閑酒吧與特色小店更讓衡山路蒙上濃濃的格調氣質。
法國梧桐
衡山路給人感觸最深的就是路兩邊濃密的法國梧桐。經過修建的樹枝密密地遮蓋了路的上空,烈日炎炎的夏季,這里卻是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走在路兩邊,不時有涼爽的輕風拂面吹過,帶來一陣沁人心脾的涼爽。
衡山路曾是法租界著名的貝當路,1943年10月更名為衡山路,整條街長2.3公里。衡山路最初的景象已無從考證,但今天這一派幽靜之貌也足已使人沉醉其中。
歷史公寓
衡山路上隱匿著很多歷史久遠的老公寓,他們如隱士般在歲月變遷中保持著自己獨有的姿態。興許在某刻,他們還是名流們爭相居住的地方。
西湖公寓,原名華盛頓公寓,地處衡山路303-308號,門前一塊「上海市優秀歷史保護建築」的匾額顯示了悠遠的歷史和不菲的身價。
西湖公寓地處銳角形街角,總平面略呈三角形。牆面簡潔,塗的是墨綠色塗料並有微微的拉毛。抬頭仰望可以看見公寓的縱向窗間有白色幾何裝飾圖案,在它的入口門框處還有層層向上收縮的形態,這些都顯示了裝飾藝術派的風格。
酒吧
衡山路最出名的當屬各國情調的酒吧,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衡山路就是「酒吧一條街」的代名詞。入夜,這里便是人影攢動的浮華之貌,在燈光的照耀下,路邊的法國梧桐也蛻去白天的幽靜,在幽暗中顯出幾分鬼魅。泡吧的人當中還有很多老外,燈光、歐式建築、鬼魅的法國梧桐,這些元素混雜在一起,調出的是一股濃烈的歐美情調。
私家洋房
衡山路濃密的樹蔭下掩隱著太多歷史的痕跡,路邊用高牆圍就的私家洋房無疑是最令人浮想聯翩的。偶而開合的鐵門仿似姑娘神秘的面紗,只留有路人匆匆一瞥卻又馬上遮掩得嚴嚴實實。門內繁茂的綠樹和探出門外念兄大的枝葉隨風輕擺,在風的吹撫中似在喃喃私語,訴說著不知名的故事。
特色小店
衡山路的各處還有有些頗具特色的小店,面積狹小但品位不俗,與這條歷史悠遠的路交相輝映,吸引著各地的人們。
最浪漫的路
曾經有人列舉了甜愛路、余慶路、桃江路、新華路都算得上,但是我個人認為如一定要選一個第一的話,我認為是甜愛路,原因是新華路過於熱鬧,余慶路過於幽靜,桃江路太短,只有甜愛路以上的缺點都沒有,引用一句網友在甜愛路上的感受「這隱藏在鬧市的小馬路,懸鈴木的枝梢在半空里挽手,陽光灑落在斑駁的圍牆。或者暖暖的一杯奶茶,或者熱乎的一個蛋撻,每天路過街頭的小鋪,兩兩相遇,不發一言,吃著同樣的食物。」
「枝頭跳躍著嫩綠的希望/汽車在清新的柏油路上賓士/一個聲音在車後追趕/呼喚著我的名字」真希望這詩句是在寫自己。
最雜亂的路
七浦路,只要去過這條馬路的人都會深有體會滿大街的手裡提著黑色塑料袋的男男女女,會讓你有一種時空錯亂的感覺,以為自己在哪個電影里扮演逃難的場景。
最忽悠人的馬路
南京東路步行街,不知道現在還有多少上海人會在這裡面買東西,但是90%的顧客是外地人卻已是不爭的事實。
最讓人犯暈的馬路
延安路虹橋路交叉口這條路順著延安路一直走,卻走到了虹橋路;順著虹橋路走卻走到了延安路絕對讓你莫不著頭腦。
最容易迷失方向的路
華山路明明是東西走向突然來了個90度轉彎變成了南北走向如果你自以為自己方向感很強的話……。
最讓人犯傻的路
五角場附近的路。那裡的路名全部都帶國字和政字不是住在那裡的人建議帶好GPS。
最有歷史內涵的路
思南路。號稱上海的歷史活化本,歷史上有許多政界及文化界的名人在此居住,比如孫中山、周恩來、梅蘭芳、張學良、徐志摩....。。
最具書香氣息的路
紹興路。短短的路上集合了上海十四家出版社,還有上海昆劇團以及杜月笙的家,還有那家名聲超響的漢源書屋。
最讓人流口水的路
吳江路。小吃一條街,裡面有什麼?不說了,自己去看吧!
最讓人自卑的路
外灘中山東一路。那裡現在成為上海的奢侈品集中專賣店,裡面物品的價格會極大的傷害到草根們脆弱的心靈。
Ⅲ 上海市徐匯區都有什麼路上海徐匯裡面有國字的都有哪些路
您好!有興國路、建國西路。
Ⅳ 為什麼楊浦區許多路以 國 民 殷開頭
當年的市政府在楊浦五角場,因此以「國,民,政,府」為首命名了許多路,解放後以民和國命名的路大多沿用至今
至於翔殷路,殷行路之類是後來命名的,好象沒什麼特別意義。
「民,國上海市政,府辦公樓」區域坐落在上海楊浦區五角場地區,在上海的東北角,不屬於真正意義上的市中心商業區,目前也只定位為城市副中心,可楊磨游浦五角場似乎總有些不甘。雖說這些年,商氣人氣是聚了不少,但地位和名分卻總給人差一口氣的感覺。可誰知道知道,在上世紀30年代,這里可是「大上海計劃」中的「市中心區」。
1927年7月上海被定為「特別市」,1929年孫,中,山要將上海建成「東方大港」的宏偉目標正式實施,鑒於當時環境的復雜性,上海城市建設只能繞開租界和舊市區,在東北江灣(現在的五角場)實施,五角場地區即被選定為上海市的市中心區,實施了近代上海第一個大型城市規劃——「大上海計劃」,因此現在五角場地區的路名與市區其他地方路名有很大的差別,橫向的都叫國什麼路(如國和路、國定路等)橡巧,豎向的都叫政什麼路(如政通路、政立路等),這是取國,民政,府之瞎如銷意。
民,國上海市政,府辦公樓:可從長海路上海體育學院大門進入,日常都開放的,沒什麼阻攔。學院內有一幢高4層的中國古代宮殿式建築,畫棟雕梁,金碧輝煌,這就是建成於1933年的上海特別市政府大廈,如今這里是體育學院的行政大樓,在大樓一層地面上印有民,國當時上海的區域圖。
Ⅳ 請問:復旦大學附近的路,政肅路、政通路、政民路、政修路……;國權路、國定路、國年路……有什麼含義嗎
上世紀30年代的時候,當時的民國的上海特別市推出了《大上海計劃》,打算把以江灣五角場為中心的一大片區域作為新上海市的另一個市中心(外灘一帶都是外國租界)。周邊道路系統以「中華民國上海市政府」9字開頭分別命名。1929年計劃通過,陸續修築成部分道路、一些市政建築(比如今上海體育學院的的大禮堂就是當年的市府大樓,江灣體育場即是當時的上海市體育場)。但1932年八一三事變後計劃即擱淺,至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完全中止。
至今只有這些建築和部分路名保留下來。建築分別劃歸各單位使用,路名以國、政保留的最多,其它如市光路、中原路等亦屬此列。
具體請搜索「大上海計劃」
Ⅵ 上海:延安東路,北京東路,人民路的舊路名。
人民路——民國路
北京東路——北京路
延安東路——愛多亞路
Ⅶ 港閘區國強路那個鎮
港閘區國強路所在的鎮是楊行鎮。楊行鎮位於港閘區西部,距離上海市中心約30公里,與滬寧高速公路的港閘出口相鄰。鎮內有上海市虹口肆滲區和寶山區的境內,以及金山、嘉定、崇明等區的境外,總面積約77.16平方裂薯脊公里,人口約17.9萬人。楊行鎮素有「港閘新城」、「上海汽車家園」之稱,是上海市虹口區和寶山區的重要交通樞紐和經濟中心,是港閘區改革開放的重要實踐基地,也是上海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支點。鎮內有楊行汽車城、楊行時代廣場、楊行濕地公園等一批新型城市建築,城市景觀得到了全面改善,構建了以綠色、文化、生態為特手歲色的楊行新城。
Ⅷ 為什麼上海的道路都是以中國其它地方名來命名的,比如說南京路,四川路,西藏路,福州路等等
這是當時的國民政府對道路命名的一種方案為基礎制定的,沒有特別的指向,主要道路多採用主要的省市名。
這些路名,解放後變動也不大。
解放後,新政權要對上海的路名要進行改置,後來的大量全國地名路名就是這樣出現了,當然也保留了一些原有的路名.--如中華路就是原有的路名.
一般而言,上海道路的地名是與全國的省份的各大體方位大致相同,如我國的東北省份在東北方向,反映在上海的地名上也在上海的東北方向。松花江路,鞍山路等,在楊浦區--在上海的東北區。
還有上海地名的命名規則是,縱向(南北走向)是省的名稱,橫向(東西走向)則是省以下的市、地區、縣的名稱,如南京路,九江路,漢口路,福州路,延安路等是橫向;而四川路,江西路,河南路,福建路,浙江路,貴州路,廣西路,西藏路等--縱向。當然也有特例,如廣東路它是省名的路,但它卻是橫向。
這規則在後來的運用上,基本上是這樣的,可能特例會比較多。如成都路它是縱向的,但按規則它應該用在橫向的路名上。
上海:路名解讀城市
□本報駐滬記者沈穎攝影李江松
「私人記憶檔案」
一個熟悉的地名往往構成記憶的大海,而地名像珊瑚礁保存一個錯綜的秘密,在人和地名之間有一份默契。
有些說來還不無諷刺。周澤雄在他的上海回憶錄里寫道:「然我的初戀得以在花溪路展開算得一個好兆頭,但正是在凱旋路,我陷入了愛情的滑鐵盧。還有一次,當我自以為已經優哉游哉地把愛情從武寧路牽扯到富民路,繼而又從市中心的襄陽公園大踏步地拓展到僻遠的臨江公園時,在一條大名叫『團結』的路上,我和她又差點雞飛蛋打。」
地名是有其象徵意味的,但這份意味不可能得到人民幣那樣的共同流通和集體接受,亦即不可能是字面上的那種,它屬於你,而你或許又無從向他人道及。
仇女士家在四川路邊的一座小洋房,雖然是與六戶人家合住。畢業於著名的復興中學,在四川北路頂端。這條路上的每一寸瀝青和水泥都見證了她20歲以前的青春,用她的話說:「這條街上每一爿店鋪裡面的每一個櫃台賣什麼,我都知道。」
但是她的領地發生了巨大變化。每一次仇女士回娘家到四川路來轉轉,都會發現變化的東西。說到這里時她的眼角不住向上翹動,彷彿是一個王後在說後花園里,那個粗心的園丁沒有按照她的意思修剪,結果「弄得一塌糊塗」。
她曾經是這條路當之無愧的主人,至少是主人之一。而她的丈夫周先生則不是。他出生於四川路不遠的海拉爾路簡鎮。兩條路之間還有一條路,名叫四平路。在人口密集的虹口區,四平路一度是一個分界,它的東面是海拉爾路等地的棚戶區,以蘇北人為主,以西是四川北路、歐陽路等廣東人的後裔。在1949年以後上海相對封閉的日子裡,四平路兩側是兩個街區,也是兩個階級,周先生為了打通這兩個街區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過年前周先生回到海拉爾路,看到自己愛之恨隱豎之的灶咐大棚戶區已經被推倒。這里成了新的住宅小區,均價達到7000元一平米。他說他感覺「一下子被嗆住了」,只能把車停好悠悠地抽了很長時間的煙。
每個人都擁有一個關於地名的私人檔案袋,各種地名都已被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分別歸檔。
敲入城市的歷史密碼
而對於一座城市,地名就像一套密碼,你只有了解這座城市的全部底蘊,才有可能一一破譯。
上海的城區不斷擴大的過程,就是路名規律變化的過程。最早的上海城區局限於現在黃浦區南部還被稱為南市(以前這里是單獨的南市區)的一個部分。聚集了一批「尚文路」、「蓬路」、「望雲路」等一批並不規整的路名和以當地大姓為命名的很多弄堂,「翁家弄」、「吳家弄」等。也許當年的上海太小了,人口也不多,路名混雜不至於讓人迷路。
隨著上海的變化,馬路在被拓寬、延長和對接,這些路名也正在逐漸消失。但這個地區作為上海核心的時間是最長的,有好幾百年———對於年輕的上海來說,這個數字和史前已經沒什麼區別了。
1840年以後,南市北面的一條小河「洋涇浜」開始引人注目,這條普通的小河成了英租界南緣的界河,同時也成了兩種社會制度的界河,「東方」和「西方」的界河。其兩岸也成了標準的華洋混居地,於是一系列不中不洋的詞彙被冠名為「洋涇浜英語」。
由於迅速膨脹的人口,租界之間的頻繁往來,濱河被填平造路。取何路名,一番爭論,最後成了以英王命名、以法文拼寫的中國大馬路:愛麗詩路。上海解放後更名延安路,革命聖地之路。改革開放之後,這里又建高架路,延安路高架橋。由一條河,變成一條馬路,又變成一條空中通衢大道,這不僅是一條路的歷史,而且是映照著城市成長的城市發展史。
「一直到今天,要是只用一個詞彙來概括上海,『洋涇浜』可能還是最合適的稱謂,雖然這條小河已經不復存在近一個世紀了。」研究上海歷史的老先生說。
上海若沒有淮海路,上海人將失卻很多精緻和布爾喬亞式的生活熱情,這條最初由法國人籌劃的大街,最早在1901年時叫「寶昌路」,寶昌本是法租界公董局的一位董事,一位「愛法國,也愛中國」的法國佬。他在法租界連續當了17年公董局董事,管理法租界的市政建設。1914年改為霞飛路。早在1885年,這個年輕的法國工兵士官乘船到上海遊玩,除了法國的孩子們對其頗感興趣以外,無人理會。但當歐洲大戰爆發,霞飛在戰場上屢建功勞,榮升法國東路軍總司令後,法租界公董局的先生們立即想起這位霞飛將軍曾經來過上海,尤其是瑪納之戰,霞飛力挽狂瀾,拯救了法國的危亡,法租界董事局的官員們欣喜若狂,立即決定從1914年開始將上海最繁盛的寶昌路改名為「霞飛路」。「霞飛路」叫了35年,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為紀念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淮海戰役的勝利,這條路改為淮海路。租界全部收回,霞飛路才改名為淮海中路。淮海路全長約6公里,現分為淮海東路、淮海中路、淮海西路。
這是一條繁華而又高雅的大街,一條堪與巴黎的香榭麗舍、紐約的第五大道、東京的銀座、新加坡的烏節路媲美的大街。尤其在行人稀少的晚上,讀過幾部法國小說的姑娘會自我感覺特好地把高跟鞋踩得跪響。
江灣五角場,它在國民政府時期一度倒是有希望成為上海的政治中心,所有東西走向的路都是以「政」字開頭:政通路、政立路、政民路等等,而所有南北向的路都以「國」字開頭:國定路、國和路、國順路等等。還有一條小路的名字竟叫「國庠路」,這個「庠」字被用作路的名稱,怕是全國鮮見。
結果,1949年之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它一直成為上海的西伯利亞,在疏離中感受流放。
以路的名義生長
隨著上海城市的不斷發展,市區面積擴大速度驚人。路名需求更加豐富,相應的規則就只能以一個大概的原則而行。這個原則就是盡量以國內的地名為路名,而且被命名的地區在全國的位置應該大致相當於這條路在上海的位置,同時不影響原有的主要道路。這也許是一種表達舉國融融、四海一家的方式,並附帶削弱上海人的本位意識。只是,在這份表達欲過於強烈時,地名應有的地域色彩也會剝離。東西向馬路以城市命名,南北向馬路以省份命名,遂使得南京路、延安路或福建路、山東路雲雲,不見得比紐約第五大街或第十六大街更具個性。
在這種指導思想下,上海市區邊緣出現了地區路名集群這樣一個有趣狀況,同省的地名在地圖上被集中在一起。西南角上出現「欽州路」、「柳州路」等(分別都是廣西地名),東北角則出現「鞍山路」、「雙陽路」(東北地名),正北方則有「呼瑪路」、「呼蘭路」(黑龍江地名)。
事實上這一規則在上海沿用時間很長,但是隨著城區范圍的擴大該規律一直在起作用,同時新的命名又要考慮到不影響原有路名,因此有些地區在地圖上離得很近,而在上海又離得很遠,出現了多個東北集群等有趣狀況。最典型的就是虹口區的赤峰路、多倫路等原上海市區的東北角,現在基本處於應該叫「上海路」或者「連雲港路」的位置,非常有趣。
有安徽的好事者以此為據向上海市圖書館提問:為什麼在上海沒有一條安徽路呢?振振有詞的。
這個問題讓上海圖書館的同志有些為難,我的主觀臆測是,在有可能命名「安徽路」的地方,一直沒有出現一條需要命名的馬路。要知道考證為什麼沒有「安徽路」,比考證為什麼有條路叫「安徽路」更難。
實際上,起名字總是具有一定的隨意性,沒有哪條馬路是生來就一定要叫某個名字不可的,而用來命名馬路的省名,也不是只缺了安徽一個。
浦東開發後最受益的當屬陸家嘴一帶(陸家嘴相傳為三國時東吳大將陸遜的原籍所在),一些並不出名,經濟也不很發達的山東地名成了上海出現頻率極高的詞彙,比如博山、乳山等。
1990年代以後的發展突然讓人們發現路名原來可以是一種無形財富。上海市地名辦的負責人說,上海本沒有寧夏路,寧夏回族自治區主動申請命名的,寧夏的廣夏集團、寧夏枸杞等著名品牌企業和特色產品也就順理成章的進駐了寧夏路,為在上海市場大展手腳打開突破口。
在雲南開遠市的要求下,又有了開遠路。市地名辦的人士說,現在一套嶄新的路名命名辦法正在實施之中。一些路名開始披上炫目的時代色彩:如世紀大道、五洲大道等;而張江高科技園區出現了一批李時珍路、牛頓路等科學家的紀念路,似乎標志著這個地區的高科技含量。
路名無言,卻幾乎是我們政治、社會生活演變過程的顯示卡。而任何一項試圖窮盡地名意味的努力,也就難免成為美麗的愚蠢。
地名標識出一個個個體生命或城市生命的車站,不管我們曾作過逗留還是呼嘯而過,我們都已進入了它珊瑚礁般的纏結之中。
Ⅸ 求民國時期上海每條路名稱。或者有這方面書籍地圖冊也可以。
下載App
老上海路名
上海豆瓣
歐諾諾
馬斯南路 Rue Massenet 思南路
巨福路 Route Dufour 烏魯木齊南路
巨籟達路 Route Ratard 巨鹿路
貝當路 Avenue Petain 衡山路
貝勒路 Rue Amiral Bayle 黃陂南路
貝禘鏖路 Rue Lieutenant Petiot 成都南路
公館馬路 Rue Du Consulat 金陵東路
古神父路 Route Pere Huc 永福路
東蒲石路 East Rue Boute Farguson
白(百)爾部路 Rue Paul Beau 重慶路
白來尼蒙彎昌•馬浪路 Rue Brenier de Montmorand 馬當路
白賽仲路 Route Gustare de Boissenzon 復興埋森扒西路
聖母院路 Route des Soeurs 瑞金一路
亞爾培路 Avenue Roi Albert 陝西南路
西蒲石路 West Rue Boute Farguson
西江路 Rue Sikiang 淮海中路
邁爾西愛路 Route Cardinal Mercier 茂名南路
呂班路 Avenue Dul 重慶南路
軍營路 Rue de Camp 軍工路
華龍路 Route Voyron 雁盪路
畢勛路 Route Pichon 汾陽路
麥尼尼路 Route Marcel Magniny 康平路
麥陽路 Route Mayen 華亭路
麥高包祿路 Rue Marco Polo 龍門路
麥琪路 Route A.Magy 烏魯木齊中路
麥賽爾蒂羅路 Rue Marcel Tillot 興安路
勞爾登路春冊 Rue L.Lorton 襄陽北路
勞利育路 Route Camille Lorioz 泰安路
杜美路 Route Doumer 東湖路
李梅路 Rue Lemaire 望亭路
亨利路 Route P.Henry 新樂路
汶林路 Route J.Winling 宛平路
環龍路 Route Vallon 南昌路
拉都路 Route Tenant de la Tour 襄陽南路
金神父路 Route Pere Robert 瑞金二路
寶昌路 Avenue Paul Brunat 淮海中路
寶建路 Route Pottier 寶慶路
寶隆路 Avenue Paulun 陝西南路
居爾典路 Route A.Charles Culty 湖南路
趙主教路 Route Mgr Maresca 五原路
姚主教路 Route Mgr.Prosper Paris 天平路
格洛克路 Rue Brodie A.Clark 柳林路
格羅希路 Route de Grouchy 延慶路
恩利和路 Route Henri Riviere 桃江路
敏體尼蔭路 Boulevard de Montigny 西藏南路
愛多亞路 Avenue Eard VII 延安東路
愛來格路 Route Coeur Allegre 桃源路
愛棠路 Route Edan 余慶路
高恩路 Route A.Cohen 高安路
格路 Avenue Haig 華山路
陶爾斐斯路 Route Dollfue 南昌路(重慶南路至雁盪路段)
薩坡賽路 Rue Chapsal 淡水路
維爾蒙路 Rue Vouillemont 普安路
葛羅路 Rue Baran Gross 嵩山路
雷上達路 Route Remi 興國路
蒲石路 Rue Bourgeat 長樂路
福開森路 Route Ferguson 武康路
福煦路 Avenue Foch 延安中路
辣斐德路 Route Lafayette 復興中路
潘興路 Route Pershing 吳興路(淮海中路至衡山路段)
霞飛路 Avenue Joffre 淮海中路
上海市部分新舊路名對照
(括弧內為舊名)
人民路(民國路)
九龍路(三官堂路)
三門峽路(斐倫路)
廣元路(台司德郎路)
大名路(百老匯路)
大連路(大連灣路)
萬航渡路(極司非而路)
萬航渡後路(極司非而後路)
馬當路(白來尼蒙馬浪路)
山陰路(施高塔路)
中山南路(里馬路)
中山東一路(黃浦灘路)
中山東二路(法租界外灘)
Ⅹ 上海復旦大學附近的路名
以前國民政府在那裡悉唯野(五角場)有一個大上海計劃,准備在那裡新建一個市區,(市中心區已被列強劃為租借)呈中心向外輻射狀,凡是中心向外輻射山逗的路以「政」開頭,凡是呈同睜喊心圓狀的路「國開頭」,但由於抗戰的爆發和內戰的原因,計劃最終也未能實施,但路名保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