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上海楓涇古鎮在哪個位置
楓涇古鎮位於上海,地址是金山區楓涇鎮亭楓公路8588弄28號,為了避免出現因為不熟悉而迷路,可以提前使用導航軟體進行搜索並將結果截圖以便隨時查看或詢問當地人。
交通方式:公交1、楓涇4路、楓涇5路可以到【楓涇站】下車。2、集散中心萬體館、虹口足球場每天有班車直達正燃景區3、地鐵1號線蓮花路站附近有蓮楓線,車牌上面全程一共6站,實際坐下來很繞圈子,而且中途會停很多車牌上沒有的站,票價10元,耗時1個半小時左右4、公交車:到楓涇牌樓,猜陵坐「楓涇一路」或「楓涇—新穗清戚浜」車(票價2元)在中洪村路口下。地鐵地鐵1號線錦江樂園站下,到西南汽車站乘楓梅線(票價12元,耗時50分鍾左右)、金楓線、朱楓線、青楓線、松新楓線、松楓專線、莘楓專線、楓戚專線、石楓專線、嘉善-楓涇專線、楓涇1路、楓涇2路、楓涇3路、楓涇6路到楓涇牌樓站下沿楓麗路北行可達;自駕自駕車:滬杭高速走A8段,楓涇出口收費站下來沿指示牌開2分鍾即可到達,車停至古鎮入口處的停車場。
開放時間:5月1日-9月30日 08:00-17:00;10月1日-次年4月30日 08:00-16:30。
B. 上海楓涇古鎮怎麼去
導語:楓涇古鎮怎麼去?在哪裡?楓涇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亦為新滬上八景之一,位於上海市西南方。歷史上,它因地處吳越交匯之處,素有吳越名鎮之稱;如今,它與滬浙五區縣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門戶"。楓涇為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下面為大家介紹的是楓涇古鎮的地址及交通信息,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到楓涇古鎮的交通信息
地址:上海市金山區楓涇鎮新楓路39號1、集散中心萬體館、虹口足球場每天有班車直達景區;
2、地鐵1號線錦江樂園站下,到西南汽車站乘楓梅線(票價12元,耗時50分鍾左右)、金楓線、朱楓線、青楓線、松新楓線、松楓專線、莘楓專線、楓戚專線、石楓專線、嘉善-楓涇專線、楓涇1路、楓涇2路、楓涇3路、楓涇6路到楓涇牌樓站下沿楓麗路北行可達;
3、地鐵1號線蓮花路站附近有蓮楓線,車牌上面全程一共6站,實際坐下來很繞圈子,而且中途會停很多車牌上沒有的站,票價10元,耗時1個半小時左右
4、公交車:到楓涇牌樓,坐“楓涇一路”或“楓涇—新浜”車(票價2元)在中洪村路口下。
5、自駕:滬杭高速走A8段,楓涇出口收費站下來沿指示牌開2分鍾即可到達,車停至古鎮入口處的停車場
上海楓涇古鎮簡介:
楓涇古鎮,地處上海西南。歷史上,因地處吳越交匯之處,楓涇鎮素有吳越名鎮之稱。如今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歷銷南門戶”。楓涇為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楓涇古鎮周圍水網遍布,鎮區內河道縱橫,橋梁有52座之多,現存最古的為元代致和橋,據今有近700年歷史。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產街、北大街、友好街四處古建築物。楓涇古鎮是上海地區現存規模較大保存培爛譽完好的水鄉古鎮。
楓涇鎮配段成市於宋,建鎮於元,是一個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的文明古鎮,地跨吳越兩界。楓涇鎮以橋多、廟宇多、名人多、里弄多為特色,是典型的江南水鄉集鎮。周圍水網遍布,區內河道縱橫,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鎮區多小圩,形似荷葉;境內林木蔭翳,廬舍鱗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稱“清風涇”,“楓溪”,別號“芙蓉鎮”。
歷史
楓涇鎮成市於宋,建鎮於元,是一個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的文明古鎮,地跨吳越兩界。楓涇鎮為典型的江南水鄉集鎮,周圍水網遍布,區內河道縱橫,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鎮區多小圩,形似荷葉;境內林木蔭翳,廬舍鱗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稱“清風涇”,“楓溪”,別號“芙蓉鎮”。
藝術
楓涇文化發達,是蜚聲中外的金山農民畫的'發源地。楓涇人民熱愛生活,藍印花布、傢具雕刻、灶壁畫、花燈、剪紙、綉花、編織等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濃郁的民間文化藝術,孕育了金山農民畫。以楓涇農民畫家為主的金山農民創作出了鄉土氣息濃郁、藝術風格獨特的金山農民畫,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以上為您呈現的就是楓涇古鎮地址及交通信息介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C. 上海楓涇鎮屬於哪個區
金山區。根據查詢網路地圖可知,上海楓涇鎮屬橘巧於金山區,位於上海市西南,與滬浙五區縣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門戶」。上海,簡稱「滬」,別稱「申」,是襪含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和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城市,是首批沿告伍笑海開放城市。
D. 楓涇古鎮在哪裡
上海市金山區楓涇鎮亭楓公路8588弄28號
交通信息
公共交通:上海市區地鐵一號線錦江樂園站下,到西南汽車站乘「楓梅線」(全高速45分鍾,票價11元)直接到楓涇牌樓,坐「楓涇一路」或「楓涇——新浜」車(票價2元)在中洪村路口下至楓涇古鎮。
自駕車:
(1)上海方向:滬杭高速走A8段,楓涇出口收費站下來沿指示牌開2分鍾即可到達楓涇古鎮;車停至古鎮入口處的停車場。
(2)杭州方向:滬杭高速或320國道。3)南京方向:滬寧高速換A30再換A8至楓涇出口行一公里至楓涇古鎮。
E. 上海楓涇鎮屬於哪個區
上海楓涇鎮屬於金山區。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楓涇鎮是金山區下轄的一個鎮,隸屬關系是由上海市政府按昌薯照國家行政區劃管理制度和上級主管部門的規定進行劃分和調整的。因此,楓涇鎮屬於上海市金山區是由行政管理部門按照拍迅粗規定進行劃分襲鎮和管理的結果。
F. 楓涇是屬於上海還是江蘇
楓涇屬於上海,隸屬上海市金山區。
G. 楓涇古鎮在什麼地方有什麼好玩的地方么
上海一直都是擁有無限魔力的城市,它以自己的獨特風格,吸引著大批人士前往,而且還有魚米之鄉,魔幻都市的美稱。大家來到上海以後,除了體會它的熱鬧與繁華以外,還可以讓遊客們尋覓到久違的靜謐之處。關鍵是消費水平低,低的讓遊客自認為,莫非不是到了上海的某座古鎮了么?大部分遊客都會產生這種錯覺。
其實對於花這么少錢的古鎮,屬實不多,在自己閑暇時間,可以帶著自己的愛人,或者三五好友,一起前往這里,大家在一起共同遊玩,或是拍照,或者在一起聊聊古鎮景緻,很快就會讓你忘記工作中的憂愁跟煩惱。還可以把古鎮美景牢牢記在心上,對於古鎮上的特色美食,也可以帶回去些,跟家人朋友一同分享。對於如此意境美好的楓涇古鎮,你們是否留下深刻印象了呢?
H. 楓涇屬於上海哪個區
金山區
「楓涇鎮屬於上海金山區。楓涇鎮位於金山區西北部,東與松江銷枝區朱涇鎮、新浜鎮、茅崗鎮接壤,西與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湯唯、姚庄鎮接壤,南與浙江省嘉興市平湖市新埭鎮接壤,北與青浦區李安堂鎮接壤。
楓涇鎮,隸屬於上海市金山區,位於金山區西北部,東與松江區朱涇鎮、新浜鎮、茅崗鎮接壤,南接浙江省平湖市新埭鎮,西接浙江省嘉善縣湯唯、姚庄鎮,北接青浦區李安堂鎮。全鎮總面積91.67平方公里。截至2019年底虧前敏,楓涇鎮戶籍人口63907人。
2005年3月,楓涇悔正鎮、杏塔鎮撤銷,建立新的楓涇鎮。截至2021年10月,楓涇鎮下轄10個社區、23個行政村,楓涇鎮人民政府所在地朱楓公路281號。
I. 上海楓涇古鎮有什麼好玩的
楓涇古鎮有均具傳統江南粉牆黛瓦的特色的古建築,房屋以兩層磚木結構為主,前後進房之間有廂房和天井,大宅深院有穿堂、儀門及廳堂等,前後樓之間有走道相連,稱走馬堂樓。古鎮橋梁眾多,39座古石橋橫跨河上,其中元代建1座,褲弊明代建11座,清代建21座。明代建的瑞虹橋,坐落胡姿族於虹橋河口。
楓涇古鎮,地處上海市金山區,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充溢著一種古色古香的韻味。楓涇古鎮具有冊散著典型的江南水鄉風格,座座房屋,無一不是白牆黑瓦、依水而建。古鎮最引人注目的是它悠久的歷史:古鎮已有1500多年歷史,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特色名鎮、國家4A級景區、新滬上八景之一。
這是一座規模較大保存完好的古鎮,古鎮入口處佇立著一座高大、挺拔的石牌坊,牌坊樑柱上雕刻著精緻的傳統花紋,立柱上懸掛著四副鎦金字聯,坊眉上書「楓涇」二字。

牌坊梁坊柱基上雕刻著精緻的傳統花紋,四根沖天立柱上前後懸掛著四副鎦金字聯,內容集中反映了楓涇的歷史、人文、土風民俗,讓遊客一進門就對楓涇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能有個簡略的了解,好似巨篇鴻著的開篇引子。
楓涇是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是一塊風水寶地。據楓涇古鎮記載,這個地方形如荷花狀,在1500多年前名就叫「荷花地」。宋朝期間,因屯田員外郎陳舜俞騎白牛往來於白牛盪塘邊,而又得名「白牛市」。元代白牛市建鎮,又稱「白牛鎮」。
古鎮曾一半屬浙江,一半屬江蘇,所謂的吳根越角;有水,有橋,有樹;29處街坊,84條巷弄,混合著縱橫的河道,典型的江南水鄉;林木蔭翳,廬舍鱗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稱清風涇,楓溪,別名芙蓉鎮。
楓涇古鎮已有1500多年歷史,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特色名鎮、國家4A級景區、新滬上八景之一。楓涇古鎮文化悠久,人傑地靈,名人輩出。民間藝術源遠流長,「三畫一棋」翰墨流芳。「楓涇四寶」蜚聲中外,百年盛銷不衰。
在中國眾多的古鎮中,楓涇並無名氣,然而它卻遠離城市的喧囂,悠閑、淳樸、濃郁的鄉土氣息把人們帶進了江南的水鄉。
總之,每一幅圖畫,畫家都勾畫栩栩如生,非常貼近我們的真實生活。乘坐烏篷船游遍整個楓涇古鎮——在碧水盪漾、徐徐微風中享受古鎮所帶給人們祥和和愜意,忽然之間整個身心都被這美麗的古鎮所吸引住了,真是別有一番情調和韻味。
J. 楓涇是什麼地方
上海楓涇古鎮
楓涇鎮成市於宋,建鎮於元,是一個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的文明古鎮,地跨吳越兩界。楓涇鎮為典型的江南水鄉集鎮,周圍水網遍布,區內河道縱橫,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鎮區多小圩,形似荷葉;境內林木蔭翳,廬舍鱗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稱「清風涇」,「楓溪」,別號「芙蓉鎮」。
進入三間四柱的「楓涇」石牌樓,沿著包圍老鎮區的市河和分叉小河,穿進「東柵」石坊,走過一條又一條的青磚石板的沿河老街,跨過一座又一座的石橋,一片又一片的古建築群順長達五里的河街鋪展開來。每天清晨,河邊橋堍的茶館就茶香飄溢,四鄉的漁船穿過夾河的臨水樓台、石河埠,集中到長長的臨河廊棚前排成魚市,河面上水波盪漾,正如民謠說唱的「一月螺螄二月蜆,桃花三月甲魚肥......」
過石牌樓進入生產街,沿河一長排逶迤綿延的黑色廊棚,黑色小瓦蓋頂,黑色小磚鋪地,一盞盞大紅的燈籠在廊檐下高高懸掛著,正所謂古巷通幽。明清時這條街上米行一家挨一家,那時家家門前建有風雨廊棚,到近代多已凋敗,現在地廊棚是重建的;平時年輕人都去上班,老阿婆們就在廊下以河岸做台,宰魚淘米、洗菜浣衣;街上的老房子雖然門面不大,但小弄狹長,可見庭院深深;楓涇的河街都是一邊人家枕河,一邊人家面河;河對面是和平街枕河老屋,東頭一座飛梁畫棟、中國的戲劇始具雛形,到宋、金兩代正式形成戲劇這石基翹角的古戲台,戲台是古代專供演出的一種室外舞台。唐朝中期,種文藝形式。當時,戲劇演出場所統稱戲場,唐詩中又有「樂棚」、「歌台」、「舞台」、「露台」等名稱的記載;宋代演變為勾闌、邀棚,勾闌的台已經有固定的頂了。元代,中國戲曲達到鼎盛,「戲台」一名也正式出現。楓涇古戲台建在城隍廟廣場上,一面臨街,一面臨河,每逢演戲,從水路乘船而來的人坐在船上就可看戲。清朝,南北城隍廟開始有廟會。《續修楓涇小志》載:「至期士女傾室往觀,百里內聞風而來者,舟楫雲集,河塞不通。」可見其盛況。屆時,商販、京劇班、馬戲團等雲集楓涇,古戲台台上台下十分熱鬧。現在的古戲台是重建的,重建後的古戲檯面寬64米,進深44米,舞檯面積28平方米,歇山式頂,飛檐翹角,古意盎然。戲台對面,一排臨河的老房子,是晨社茶館,遊人可挑臨窗座位坐下休息,一面品茶,一面聽戲,還可臨窗觀景,悠哉游哉,不亦樂乎!相傳廊棚的美人靠岸隔河就能觀看演出呢。
踏過生肖石,在長廊東首城隍廟橋堍,有一道顯眼的西洋式紅色門面,這是東區火政會舊址,上海地區僅存的較完整的近代消防機構,門前河中停靠著一艘紅色的救火船,是上海最後一條水上救火船。和平街上原房管所大院正在重建「三百園」,石砌院門,三進大院,是三個收藏展出百樣民俗用品的收藏館的合稱,現已建成布置正式開放的百籃館,百籃館設在中間一排樓房,前有庭院,一隻巨大的古代元寶藍仿製品,擺放在庭院一側中央,成為百籃館的標志。館中收藏了江南水鄉農家的各種提籃,有一百件各種用途、形制不一的籃子實物,全面反映了籃子與歷代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情況:有出生時睡得搖籃,讀書時提的書籃、擺在家裡的禮籃以及日常用的飯籃、菜籃,上墳祭祖用的香籃,做壽用的壽籃、女工用的針線籃以及蒸東西的烘籃、煙籃等等琳琅滿目。「曉日提竹籃,家童買春蔬。」白居易的詩句生動傳神的描寫了籃子已經融入了江南人家的生活中的情景。從反映楓涇風貌的民謠「河多橋多弄堂多,唔呶喔哩藍頭多」中就可以看出籃子在江南民生中所佔的地位。和平街上還有一處保留了十九世紀後半葉歷史陳跡的所在,值得一覽。
北大街是商業古街風貌保存最完整的大街。穿過街道石街坊,行走在平整的板路上,一眼望去,窄窄的街道兩邊都是兩層樓房,身處其中,抬頭望天,只能看見窄窄的一線天,一扇扇木格窗露出原木本色。樓房臨街的一邊清一色都呈平面結構,看不出每一棟建築的特色和規模,而從後門的市河望去,家家房子都枝出河面,或重檐疊瓦,或騎樓高聳,或勾欄亭閣,或底層的近水樓台,層層石級通向河埠,或倚朱閣、小軒窗,組成一道多姿的水鄉民居風光,間或有大大小小的江南遊船穿行其中,人景輝映,夕陽夕照,真是中國的水鄉,東方的威尼斯。
北大街古代店鋪作坊集中,手工業歷來發達。早在宋代就有鐵、木、竹、農具和日用小商品的手工製作。紡織技術傳入,紡紗織布盛行,明清時,楓涇地處全國棉紡織業生產貿易中心,「所出布匹,日以萬計」。據史載:「前明數百家布號,皆在松江、楓涇、朱涇樂業,而染坊、踹坊、商賈悉從之。」當時楓涇鎮上有土布莊200餘家。清代鎮上布局眾多,江南織造也在楓涇設立機構、工場,生產、收購棉紡織品。楓涇布行銷全國。楓涇因而與盛澤、南潯等成為當時最為著名的江南古鎮。清朝後期,米麩業取代衰落的土布業,使楓涇工商業再度興盛。到近代,楓涇薄稻和楓涇豬成為遠近聞名的農副業品牌。20世紀30年代起,楓涇又成為中國黃酒業的重要產地。黃酒和一百多年來盛銷不衰的楓涇丁蹄、桂花狀元糕、天香豆腐於三大土特產被今人稱作「楓涇四寶」。到了現代,古作坊多已破敗,保存最完整的就數375號的石泰山制葯房(葯鋪)。為了展示古代手工業生產狀況,現將當年手工業作坊集中的北大街規劃為手工作坊按古代形制,配置生產器械,培訓有關人員,屆時向遊人展示古代織布、打鐵、制葯和製造竹木器具等手工業生產技藝。遊人也可以親手操作,親身體驗。在這些作坊里,你可以挑選購買到原汁原味、土氣十足的手工藝品。當然也可以嘗試自己製作小竹筒、小鐵鏟、小鋤子、布鞋子、土布頭巾......
楓涇鎮古鎮周圍水網遍布,大部分人家沿河建房。河道上船隻往來,購物十分方便。鎮區內河道縱橫,橋梁眾多,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至清末,全鎮橋梁有52座之多,現在還保留了十多座,歷史最悠久的是南大街旁的致和橋,建於元代,古樸蒼勁,橋身石縫長出了青苔,兩頭橋堍下都築有石階水碼頭。從橋上望去,兩岸綠樹翠叢,古屋河埠,前有虹橋平卧,後有石橋橫跨,處處小橋流水人家。沈蓉城在《楓溪竹枝詞》中寫道「鞦韆架傍瑞虹橋,節屆清明麗景饒」。走到虹橋堍,市河成丁字型垂直,向三面河道望去,一望三座橋,三望九座橋。據介紹,這兒將建一座九橋亭,讓遊客觀賞橋鄉風貌。虹橋對面友好街,沿河兩岸民居群是原汁原味的晚清風貌。「周庄雙橋美名遠播,楓涇三橋麗景無雙。」即將修復重建的楓涇三橋景點將成為楓涇古鎮游的一處景觀。
楓涇文化發達,是蜚聲中外的金山農民畫的發源地。楓涇人民熱愛生活,藍印花布、傢具雕刻、灶壁畫、花燈、剪紙、綉花、編織等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濃郁的民間文化藝術,孕育了金山農民畫。以楓涇農民畫家為主的金山農民創作出了鄉土氣息濃郁、藝術風格獨特的金山農民畫,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鎮內的畫館金額名畫家祖居也多。和平街上程十發祖居已經修復開放。北大街的丁聰漫畫陳列館設在二層中西式建築內,樓前一棵古銀杏,一叢大芭。館內陳列了丁聰生平和一百多幅漫畫,幽默地畫畫常讓人駐足留連。南大街聖堂弄的金山農民畫展示中心就在清代狀元蔡以台的讀書樓內,盡得清雅,一副副畫面卻透露出濃郁的鄉土氣息。農民畫與丁聰的漫畫、程十發的國畫和顧水如的圍棋,這些在國內外都具有相當地影響的「三畫一棋」,集中於楓涇一鎮,是國內罕見的一種地域文化現象。
在鎮政府對面西柵河沿河,有一片長達600米的古建大宅院,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古戲台往西,位於和平街92號的大清郵局舊址,灰牆黑瓦,結構堅實,兩邊的門框都是石頭柱子,高高的門洞上方「郵電局」幾個大字赫然在目,這是上海地區現存不多的一處大清郵局舊址。由於文化發達,經濟繁榮,楓涇又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齊全的古鎮。早在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年),楓涇南柵已建有道院,明清時,佛教盛行,街、巷、里、坊遍置寺廟,全鎮共有3處寺院廟宇。清末,天主教、基督教也開始傳入楓化資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前往性覺禪寺、施王廟、郁家祠堂等人文景觀,可以尋覓到楓涇鎮古代南北分治,半屬吳地半屬越境的歷史陳跡。
以下內容是由網友提供,感謝支持:
網友 (楓涇古鎮旅遊) 於 2006-9-6 17:37:27 提供:
楓涇古鎮景區門票價格調整 www.shfj.cn 從2006年1月1日起對楓涇古鎮景區門票進行整合,具體規定如下: 一、 楓涇古鎮景區聯票價格為46元/人。景點包括東區火政會;程十發祖居;農民畫世家展廳;人民公社舊址?毛澤東像章館?防空洞;三百園?百籃館?百燈館?百行館;丁聰漫畫陳列館;施王廟;朱學范生平陳列館;丁蹄手工作坊。二、 楓涇古鎮遊船50元/條(6人座),時間為半小時。三、 根據有關文件及考慮特殊群體的特性,對離休人員、現役軍人憑證免費;殘疾人員、老年人(70歲以上老年優待證)實行半價。四、 對兒童減免標准和旅行團隊折扣另行規定。五、 2006年4月28日新開放景區農民畫生態休閑園實行票價為20元/人。 2006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