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上海有什麼著名的路
上海著名的路有衡山路、福州路、紹興路、淮海路、南京路步行街
1、衡山路
衡山路始建於1922年,曾與上海市著名的榮樂東路、南京東路齊名,由法公董局修築,是法租界著名的貝當路,1943年10月更名為衡山路,整條街全長2.3公里。衡山路南接商業中心徐家匯,北鄰時尚購物街淮海路――是兩大繁華區域間的幽靜而高雅的通道。
2、福州路
上海市福州路被譽為「中華文化第一街」,散布有上海書城(福建中路口)、古籍書店(近福建南路)、上海外文書店(近山西南路)、科技書店(河南中路口)等多家大型書店。
3、紹興路
紹興路是中國上海市黃浦區西部的一條街道,東西走向,東起瑞金二路,西至陝西南路。長480米。寬12.3米到18.5米。紹興路原名愛麥虞限路(Route Victor Emmanuel Ⅲ),1926年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築,以義大利國王名命名。1943年汪精衛政權接收租界時改名紹興路。
4、淮海路
淮海路位於上海市中心人民廣場區域,是上海最繁華的商業街之一。與南京路並肩齊名,如果說南京路是上海商業的象徵,那麼淮海路則更多得表現為一種品位、一種風格。
5、南京路步行街
上海的南京路是上海開埠後最早建立的一條商業街。它東起外灘、西迄延安西路,橫跨靜安、黃浦兩區,全長5.5公里,以西藏中路為界分為東西兩段。1945年,國民政府從列強手上回收所有租界後將南京路改名南京東路,靜安寺路改名南京西路。
『貳』 靜安區有什麼好玩的地方,上海靜安區的著名景點有哪些
靜安區有以下好玩的地方,上海靜安區的著名景點推薦給您:
靜安別墅
靜安別墅位於靜安區南京西路1025弄1-198號。沿著威海路西行,您就會看到靜安別墅。曾經這里也居住過許多名人,也臘圓許是因為沾染了文人的氣質,這個小區在這片繁華的地段中出奇地祥和寧靜,可以看到門口的大爺坐著小板凳曬太陽,聽到隔壁阿婆細聲聊天。
上海展覽中心
上海展覽中心位於靜安區延安中路1000號。一直沿著威海路走,快要到延安路高架時,上海展覽中心便就在右手邊。每年夏天的上海書展就在此舉辦,也會有大大小小的藝術展覽。除了展覽以外,這幢建築本身也值得細細品味欣賞。建築為古俄羅斯風格搜旦,整體外觀大氣莊重,寬闊的前院設有一座大型噴泉,十分氣派,對稱的結構則顯得穩重。內部設計奢華精美,華麗的大吊燈與浮雕,都彰顯著不同一般的魅力。
四明村
沿著地下通道走到馬路對面,就可以看到四明村,穿過鐵欄桿後回首可見四明村的字樣。鬧市街頭能有如此一片老式居民住宅區可不常見,而徐 志 摩、陸 小 曼、泰 戈 爾、胡 蝶等名人都曾在此居住更使四名村聲名遠揚。街道上電線交錯縱橫,樓房的紅牆白牆相互映襯,有的人家門前放著細心照料的花草盆栽,不時的有老式窗戶被輕輕推開,伸出晾衣桿子或冒出屢屢炊煙。淳樸的生活氣息與小區外的都市氛圍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但或許正是這多元的氣場,造就了上海的魅力。
巨鹿路
穿過小區就到了巨鹿路,這里沿街有許多歷史保護建築,大部分是英式花園別墅。街道兩旁栽滿了梧桐樹,夏季時分枝繁葉茂,綠蔭似乎都能連成一整片。
鹿苑889
若是想近距離感受一下老洋房,那麼鹿苑889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幾幢歷史悠久的老洋房圍著一塊小草坪,恬靜而優雅。
靜安公園
華山路右轉之處聚集著一排酒吧和咖啡店,在繁忙的市中心地帶鬧中取靜,氣氛慵懶閑適。可以在午後暖陽下享受一杯咖啡,也可以在華燈初上時靜靜地小酌。蔡 元 培 先生的故居就在這一帶,不遠世局擾處的靜安公園里還立有著他的銅像。靜安公園算是最靠近靜安寺商圈的寧靜之處了,園里有假山、池塘和中式小亭,一年四季都有綠色覆蓋,仔細逛逛會有一種意外之喜。
『叄』 上海四明村會動遷嗎
通過查詢相關資料顯示,截止到2022年7月20日,旁搏上海四明村不會仿嘩動遷。根據靜安2035單元規劃批復稿顯示,四明村屬於南西街道25街坊,南西社區106b地塊根據相關風貌保護圖則,處於核心保護區運大祥域,是保留地塊,維持現狀。
『肆』 上海弄堂
弄堂,這一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曾經與千千萬萬上海市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多少個故事,多少個典故,多少個名人,多少個記憶,與石庫門,與亭子間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可以說,沒有弄堂,就沒有上海,更沒有上海人。弄堂,構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建築特色;弄堂構成了千萬普通上海人最常見的生活空間;弄堂,構成了近代上海地方文化的最重要的組成部份。
弄堂,上海人對里弄的稱呼,它既不同於傳統的中國江南民居,也不同於任何一種西方的建築形式。然而,它又總是或多或少地帶有中國傳統建築的痕跡,又或多或少地帶有外來的建築景響。
它最能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徵,它也是近代上海歷史的最直接產物。
要是一個人到了上海而沒有去上海的弄堂走一走,應該要覺得很遺憾。下午時
候,趁上班上學的人都還沒有回來,隨意從上海的商業大街上走進小馬路,馬上就
可以看到梧桐樹下有一個個寬敞的入口,門楣上寫著什麼里,有的在騎樓的下面寫
著1902,裡面是一排排兩三層樓的房子,毗臨的小陽台里暖暖的全是陽光。深
處人家的玻璃窗反射著馬路上過去的車子,那就是上海的弄堂了。
整個上海,有超過一半的住地,是弄堂,絕大多數上海人,是住在各種各樣的
弄堂里。
常常在弄堂的出口,開著一家小煙紙店,小得不能讓人置信的店面里,千絲萬
縷地陳放著各種日用品,小孩子吃的零食,老太太用的針線,本市郵政用的郵票,
各種居家日子裡容易突然告缺的東西,應有盡有,人們穿著家常的衣服鞋子,就可
以跑出來買。常常有穿著花睡衣來買一包零食的女人,腳趾緊緊夾著踩塌了跟的紅
拖鞋,在弄堂里人們是不見怪的。小店裡的人,常常很警惕,也很熱心,他開著一
個收音機,整天聽主持人說話,也希望來個什麼人,聽他說說,他日日望著小街上
來往的人,弄堂里進出的人,只要有一點點想像力,就能算得上閱人多矣。
走進上海人的弄堂里,才算得上是數宴開始看上海的生活,商業大街、燈紅酒綠、
人人體面後面的生活。上海人愛面子,走在商店裡、飯店裡、酒吧里、公園里,個
個看上去豐衣足食,可弄堂里就不一樣了。
平平靜靜的音樂開著;後門的公共廚房裡傳出來燉雞的香氣;有陽光的地方,
底樓人家拉出了麻繩,把一家人的被子褥子統統拿出來曬著,新洗的衣服散發著香
氣,花花綠綠的在風里飄,仔細地看,就認出來這是今年大街上時髦的式樣;你看
見路上頭發如瀑的小姐正在後門的水鬥上,穿了一件縮了水的舊毛衣,用詩芬在洗
頭發,太陽下面那濕濕的頭發冒出熱氣來;還有修鞋師傅,坐在弄口,乒乓地敲著
一個高跟鞋的細跟,補上一塊新橡皮,旁邊的小凳子上坐著一個穿得挺周正的女人,
光著一隻腳等著修鞋,他們一起罵如今鞋子的質量和那賣次品鞋子的嫌蔽奸商。
還有弄堂里的老人,在有太陽的地方坐著說話。老太太總是比較沉默,老先生
喜歡有人和他搭話,聽他說說從前這里的事情,他最喜歡。
弄堂里總是有一種日常生活的安詳實用,還有上海人對它的重視以及喜愛。這
就是上海人的生活底色,自從十八世紀在外灘附近有了第一條叫「興仁里」的上海
弄堂,安詳實用,不卑不亢,不過分地崇尚新派就在上海人的生活里出現了。
19世紀50年代,由於上海小刀會在老城廂起義,上海人開始往租界逃跑,
在租界的外國人為了掙到中國難民的錢,按照倫敦工業區的工人住宅的樣子,一棟
棟、一排排造了八百棟房子,那就是租界弄堂的發端,到1872年,瑪意巴建起
上海興仁里,從此,上海人開始了弄堂的生活。
上海是一個大都市,大到就像飯店裡大廚子用的桌布一樣,五味俱全。從前被
外國人劃了許多塊,一塊做法國租界,一塊做英國租界,留下一塊做上海老城廂,
遠遠的靠工廠區的地方,又有許多人住在為在工廠做事的人開辟出來的區域里,那
是從前城市的劃分,可在上海人的心裡覺得這樣區域的劃分,好像也劃分出了階級
一樣,住在不同地方的人,彼此懷著不那麼友好的態度,彼此不喜歡認同鄉,因此
也不怎麼來往。這樣,上海這地方,有時讓人感到像裡面還有許多小國家一樣,就
像歐洲,人看上去都是一樣的人,仔細地看,就看出了德國人的板,法國人的媚,
波蘭人的苦,住在上海不同地域的人,也有著不薯者銀同的臉相。所以,在上海從小到大
住了幾十年的人,都不敢說自己是了解上海的,只是了解上海的某一塊地方。
從早先的難民木屋,到石庫門里弄,到後來的新式里弄房子,像血管一樣分布
在全上海的九千多處弄堂,差不多洋溢著比較相同的氣息。
那是上海的中層階級代代生存的地方。他們是社會中的大多數人,有溫飽的生
活,可沒有大富大貴;有體面,可沒有飛黃騰達;經濟實用,小心做人,不過分的
娛樂,不過分的奢侈,勤勉而滿意地支持著自己小康的日子,有進取心,希望自己
一年比一年好,可也識時務,懂得離開空中樓閣。他們定定心心地在經濟的空間里
過著自己的日子,可一眼一眼地瞟著可能有的機會,期望更上一層樓。他們不是那
種純真的人,當然也不太壞。
上海的弄堂總是不會有絕望的情緒的。小小的陽台上曬著家制乾菜、剛買來的
黃豆,背陰的北面亭子間窗下,掛著自家用上好的鮮肉腌的鹹肉,放了花椒的,上
面還蓋了一張油紙,防止下雨,在風里嘩嘩地響。窗沿上有人用破臉盆種了不怕冷
的寶石花。就是在最動亂的時候,弄堂里的生活還是有序地進行著。這里像世故老
人,中庸,世故,遵循著市井的道德觀,不喜歡任何激進,可也並不把自己的意見
強加於人,只是中規中矩地過自己的日子。
晚上,家家的後門開著燒飯,香氣撲鼻,人們回到自己的家裡來,鄉下姑娘樣
子的人匆匆進出後門,那是做鍾點的保姆最忙的時候。來上海的女孩子,大都很快
地胖起來,因為有更多的東西可以吃,和上海女孩子比起來,有一點腫了似的。她
們默默地飛快地在後門的公共廚房裡干著活,現在的保姆不像從前在這里出入的保
姆那樣喜歡說話,喜歡搬弄是非了。可她們也不那麼會伺候上海人,所以,廚房裡
精細的事還是主人自己做,切白切肉,調大閘蟹的姜醋蘸料,溫紹興黃酒,然後,
女主人用一張大托盤子,送到自家房間里。
去過上海的弄堂,大概再到上海的別處去,會看得懂更多的東西。
因為上海的弄堂是整個上海最真實和開放的空間,人們在這里實實在在地生活
著,就是上海的美女,也是家常打扮,不在意把家裡正穿著的塌跟拖鞋穿出來取信。
上海弄堂都是很狹窄的,就像一根雞腸子,拐過來繞過
去,你不可能開車進去,你要是怕走路,最好能租一輛自行
車,這樣在弄堂里穿梭起來就特別順溜。一般來說,上海弄
堂是家常的平民化的,一扇小木門里住幾戶,一個小閣樓里
住七八戶,女人披頭散發在一邊刷馬桶,阿婆在水池邊擇雞
毛菜,男人赤著上身在聽越劇,小孩子含著棒棒冰跑來跑去——
—你不要嘲笑這種常見的市井生活,也不要說:這哪裡像大
上海氣派啊!跟我們鄉下小鎮差不多。我跟你說,大上海是
內斂的,大上海是見過大場面的,大上海是務實的,這在上
海弄堂里你一眼就能看出來。它一點不張揚,那個平常的單
門獨院,說不定就是某個名人故居;那個正在吃泡飯的阿婆,
也說不定就是某位名流的後裔。魯迅先生住過的上海弄堂,
是一個很平常的小巷子啊。還有宋慶齡故居,怎麼看也是不
太起眼。包括中共一大會址,從外面看也根本看不出宏大氣
象來。而大上海像這樣名人住過的弄堂不知道有多少。我到
過張愛玲住過的石庫門,正是久雨初晴的日子,無數花花綠
綠的衣裳把它掩得密不透風,張愛玲就在這里把市井生活描
寫得五光十色。在延安中路一個叫四明村的破舊弄堂,因為
徐志摩和陸小曼住過,就有無數男女來訪問,弄得現在的女
主人———一個下崗女工叫苦不迭。在復興路上,有一個灰
乎乎的弄堂叫「藍妮弄堂」,一打聽才知道,是流落到上海
灘的一個「苗王公主」住過的,公主家道沒落,就把它出租
了。藍妮弄堂幽深神秘,是演繹傾城之戀的最佳場所。今天
的長寧區少年宮,掩在弄堂深處,原是國民黨交通部長王伯
群的金屋藏嬌之地,後來汪精衛看中了這里的精美和氣派住
了進來。愚園路上的馬勒公寓也在一條小弄堂里,羅馬柱、
騎樓、歐式城堡,算得上豪宅,昔日這里夜夜笙歌美女如雲。
今天的新天地是名流影星聚會的地方,許多時尚就在這里發
布,它的前身就是一條小弄堂。要說大上海氣派,它的氣脈
就一絲一縷地藏在這些小弄堂里,浸淫著熏染著一代代上海
人。從小弄堂里走出來的人,往往做出了一番驚天動地的大
業,像早年的共產黨,一開始就在一個弄堂里聚會,最終,
它領導全國人民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從張愛玲蘇青開始,一直到程乃姍王安憶,上海籍的作
家總愛把筆端對准上海的弄堂,她們覺得要想體察上海最深
層的底蘊,你不可能不走進上海弄堂,那是大上海一個抹不
掉的底色。所以你到上海來旅遊,不能光看陸家嘴的摩天大
廈,也要抽空到上海弄堂里看看,陸家嘴是上海的一張臉,
小弄堂是上海的另一張臉。
上海的弄堂最早出現於19世紀五、六十年代,20世紀三十年代成為上海最具標志性的民居。由上百個單元組成的石庫門一排排緊密地聯體而立,組成一個龐大的房屋群體。石庫門建築的間隙,形成了一條條狹窄陰暗的通道,這種通道便是上海人所謂的「弄堂」。 從骨子裡,上海人是更迷戀「舊天地」的,它體現著海派市民文化的一種「根性」。這種夾雜著小布爾喬亞的優雅、講究情調、陰柔、實惠、世俗的小市民生活文化,曾經是對計劃經濟時代高度意識形態化、革命化、粗鄙化最具消解性的力量。然而,面對新世紀之初強勢的權力和國際資本的聯盟,它似乎失去了抗衡之力,在輝煌亮麗的都市中逐漸沉潛暗淡下去。正像那些曾經是可以被觸摸的、令人感動的街道、里弄正在一條條、一片片地失去。
上海大規模的城市改造是在1980年代後開始的。當事者回憶,當時的上海市長問規劃院,有多少老的弄堂和街區需要保護,被告知有10個地區、每個地區100萬平方米,共1000萬平方米,把市長嚇了一跳,問能不能再少點?1000萬平方米只相當於上海市區的十分之一。建築家發問:一個城市保留十分之一的老城,算多嗎?目前上海掛牌保護單位達398個,正如學者所說,單從數量上看,再乘以10也不多!
對上海歷史文化建築和街區的保護,留下許多無法挽回的遺憾。著名的人民廣場保護區,由國際飯店、華僑飯店、大光明電影院、老上海圖書館、中百一店等構成極具特色的近代商業和公共建築群。然而,這一黃金地段是房地產開發的熱點,這些優秀建築已經被淹沒在俗氣的高樓大廈之中而失去歷史風貌。上海西區的花園住宅區,以低密度的建築空間環境、幽雅的街道為特色;但在大規模的商業開發中,長樂路、岳陽路等處已經高樓林立,破壞了這些保護區的傳統面貌。
所有傳統街區的拆遷,老百姓都有這樣又愛又怕的矛盾心態,他們既渴望居住條件的改善,又擔心原有生活環境的喪失——被遷移至遠郊區,處在與社會相對隔離的狀態中。許多新建小區,被建設為安寂空曠、嚴整劃一,但見保安巡梭和攝像機探頭警惕旋轉的「高檔社區」。這難道真的是我們理想的生活家園嗎?胡同、里弄的生活模式真的不能與現代化住宅兼容嗎?現代化社區的建設,應當怎樣致力於擴大人的交往和公共生活,從本質上提高人的生活質量?
『伍』 請問四明村住過哪些名人至今有多少年歷史
延安中路913弄的四明村,在其不到百年的歷史中,知名住客多達數十人,其中不少是文化界的名流。今日四明村,曾在此居住過的名人早茄手,以及流傳在坊間的軼事,依然被人們津津樂道:章太炎、魯迅三弟周建人、一代影後胡蝶、開了一代畫風的畫家吳青霞、現代書畫篆刻家朱積誠、知名篆書發家高振霄、高式熊父子......因為獨納臘特的建築構造,也因為諸多名人留下的足跡,四明村進入了上海市第三批市級優秀近陸嫌代人文文化建築保護名單,也成為延安中路這條名人路上最出彩的名人村。
『陸』 上海南站到上海靜安區南京西路街道四明村怎麼乘地鐵
題主是否想要詢問:「上海南站到上海靜安區四明邨怎麼乘地鐵」?
1、首先從上海南站步行130米,到南閉悄梁站地鐵站。
2、運缺其次並轎運乘坐地鐵1號線到陝西南路地鐵站。
3、最後再步行1公里到上海靜安區四明邨,全程需要三十三分鍾到達。
『柒』 上海市有哪些名人故居
周恩來故居 思南路上,沿馬路東側的73號(原馬思南路107號 宋慶齡故居 淮海中路1843號 何應欽宅 淮海中路(霞飛路)1634號。 蔡元培故居 華山路303弄16號 蔣介石故居 東平路9號 席家花園 東平路1號 陳毅市長故居汾陽路(畢勛路)79號 汪精衛舊居 建國西路(福履理路)570號 馬歇爾公館 太原路(台拉斯脫路)160號 杜月笙的杜公館 東湖路(杜美路)70號 東平路(賈爾業愛路)11號 宋子文的私宅 東平路(賈爾業愛路)11號 陳毅市長故居 余慶路(愛棠路)190號 孫中山故居 莫利愛路(後譯莫利哀路)29號(今香山路7號)。 魯迅故居位於上海市山陰路132弄9號 陳雲故居 青浦練塘鎮 梅蘭芳故居 馬斯南路121號(今思南路87號) 張聞天故居 浦東新區施灣鄉鄧三村張家宅 張愛玲故居 常德路195號常德公寓 聶耳故居 公平路185弄86號。 其他文人: 沙汀舊居著名作家位於秦關路44弄13號。 內山完造千愛里舊居 位於山陰路2弄3號,為建於二十年代的坐北朝南的呈半圓形的三層內山完造(1885—1959),內山書店老闆,日本岡山人。1931年—1942年,內山完造居住於此。 郭沫若溧陽路舊居 位於溧陽路1269號,為坐北朝南二層樓舊式花園洋房。建築面積406平方米。 郭沫若(1892—1978),新文化運動巨匠之一,卓越的科學家、文學家和政治活動家。原名郭開貞,四川樂山人。 1946年5月—1947年11月,郭沫若居住於此。 郭沫若多倫路舊居 位於多倫路201弄89號,為坐東朝西二層樓房。面積62平方米。 茅盾山陰路132弄舊居 位於山陰路132弄6號,為坐北朝南、紅磚紅瓦、三層磚木結構建築。整幢建築面積171平方燃悄尺米。 茅盾(1896—1981),現代文學巨匠之一,皮高著名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 1946年5月—1947年12月,茅盾居住於此。 胡蝶舊居 位於四川北路1906弄(余慶坊)52號,為磚木結構三層樓房。建築面積246平方米。 胡蝶(1908—1989),乳名寶娟,原名胡瑞華。祖籍廣東鶴山。 1924年—1932年,胡蝶居住於此。在此期間,胡蝶成功出演了《秋扇怨》、《電影女明星》、《鐵扇公主》等影片,並主演了中國第一部有聲片《歌女紅牡丹》。 丁玲舊居 位於崑山花園路7號,為三樓帶部分四樓連接式紅磚洋房。 丁玲(1904—1986),原名蔣偉,字冰之,湖南臨澧人。著名作家、社會活動家。1933年2月—5月,丁玲居住於此。 秋瑾舊居遺址 位於四川北路1515弄(厚德里)91號。 秋瑾(1877—1907),浙江紹興人,別署鑒湖女俠。 1906年9月—1907年,秋瑾居住於此。 葉聖陶景雲里舊居 位於橫浜路35弄(景雲里)11號,為坐北朝南三層樓石庫門房。建築面積86.6平方米。 葉聖陶(1894—1988),原名葉紹鈞,江蘇常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 1927年5月—1932年,葉聖陶居住於此。 馮雪峰拉摩斯公寓舊居 位於四川北路2099號,為英國人拉摩斯所建的鋼筋混凝土四層建築。 馮學峰(1903—1976),浙江義烏人,原名馮福春。無產階級文藝理論家、文學翻譯家、作家和詩人、魯迅研究專運團家。中國革命文學奠基人之一,左聯黨團書記。 1930年5月—1933年6月,馮雪峰居住於此。
『捌』 上海市有哪些名人故居
1、宋慶齡故居
上海宋慶齡故居位於淮海中路1843號,是一幢紅瓦白牆的小洋房。這幢房子原是一個德國人的私人別墅,從1948年到1963年,宋慶齡在這里工作、生活達15年之久。上海宋慶齡故居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海宋慶齡故居紀念館為國家二級博物館、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蔡元培故居
華山路303弄16號三層住宅一幢是中國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的故居,故居房屋已於1984年被列為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一樓辟為故居陳列館,二樓、三樓居住著蔡元培先生的子女,故居的陳設基本保持蔡元培先生生前的原樣。
3、魯迅故居
魯迅故居位於上海市山陰路上的大陸新村9號。這是一座磚木結構,紅磚紅瓦的三層樓房.在此期間,魯迅寫了許多戰斗性雜文,並編輯《譯文》雜志,翻譯《死魂靈》等作品。
4、周恩來故居
周恩來故居,位於上海市盧灣區思南路73號(原馬思南路107號),上海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舊址,亦稱「周公館」。
5、張聞天故居
張聞天故居,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始建於1892年,是一座具有江南農村特色的一正兩廂房磚木結構的民宅,坐北朝南,建築面積共495平方米,佔地面積686平方米。
2002年6月25日,國務院確定張聞天故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月,被上海市政府命名為「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玖』 上海石庫門到底是什麼啊在哪啊
石庫門產生於19世紀70年代初,稱為"早期石庫門"或"老式石庫門弄堂",它的最大特色,就是採用具有濃厚江南傳統民居空間特徵的單元,按照西方聯排住宅的方式進行總體布局,因此一開始就帶上了中西合璧的色彩.而後期石庫門也只不過是在早期石庫門的單元平面布局上有了改變,並沒有脫離中西合璧的影子.所以石庫門的歷史內涵主要就在於它是中西建築風格的結合,帶有明顯的"混血特徵".石庫門是上海近代文明的象徵,有著深深的歷史橘雀烙印,成為上海近代史上一個獨特時代的產物.它從最原始的早期石庫門轉變到後期石庫門,有從後期畝純石庫門圓耐早到如今風格迥異,帶有海派風格的花園里弄及公寓式里弄,石庫門經歷了幾百年的歷史沿革.石庫門是大上海過去的影子,是上海過去的封面.
正面的大門,以石料為門框,配上黑漆厚木的門扇,一副銅環.石庫門門頭上砌有三角形或長方形,半月形凸凹花紋,顯得氣派有序,厚實穩重.石庫門是我國傳統的居住方式與西方城市房地產經營方式結合的產物.無論是建於陝西南路187弄的步高里新式石庫門里弄還是延安中路913弄的四明村都反映了舊上海租界稱為半殖民地的文化與生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