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上海人如何看台灣人
我坐在咖啡館,對面坐著妻,我還是在寫一些東西,像海底的魚吐著泡泡,和昨天晚上不同的是,這不是上海的庄13 café,背景已換到了台南,這是一家叫「窩樹林」的咖啡館,妻坐的位置不同,在我對面,我不是用筆記本電腦,代之以百年不用的筆記本和水筆。
我一向以不擅寫命題作文著稱,因為我容易偏題。於是我的岳父,一位教育心理學教授,讓我寫一篇文章,題目是《上海人如何看台灣人?》於是,我坐在窗前,開始觀察周遭。在台南,平日夜晚的咖啡館里,人這會兒也不多。在這時候,台南人都在各種食肆大快朵頤,或是大逛夜市。這家店的布置頗為優雅空靈,水泥地面,木質桌椅散發著奇特的芬芳。偌大的店裡只坐著我們兩人,顯得寂寞又哀傷。音樂剛好滿足我挑剔的耳朵,是帶點惡作劇的精靈唱法,妙極了。
台南是騎在機車上的城市,百姓親切純朴,一點也不機車。適才從住處一路走到保安路的街角,立即掉入美食的迷宮。赤坎棺材板本店是必去的,不熟台灣美食的看官別誤會,此棺材非彼棺材也,是油炸的吐司中間淋了雞丁和海鮮組成的奶油濃湯,從日據時代一直賣到現在,從李安,到陳水扁,不論是好人還是壞人,味蕾統統投降。另外,不到此處消滅一碗有名的鱔魚意麵,不能聲稱已到達台南。我始終無法用手機清晰捕捉這道名菜,因為一見到它,一眨眼就空盤了,我也完全不記得中間的過程,每次都這樣。
吃完這兩道名菜,美食之旅才剛剛開始,在保安路的街角,又一次在去年牛肉湯小店的同樣位置坐下,迅速消滅了一碗瓊枝玉液般的牛肉湯以及一盤酸辣牛肚。妻說對面有不錯的豬血湯,於是又去喝。停不下來的節奏,我在台南就是七宗罪里暴食而亡的宿命。
在這家豬血湯的老店,店家能端倪出眼神閃爍的我不是本地人,因為我的拿東西的動作不夠熟練。在彼此不信任打量的剎那,我發現店員是個生硬的彪形漢子,他轉過身我發現他的小腿上刺滿了紋身,懷疑是混黑道的。但他真的像明朝人,張羅著亘古以來沒變過的經典美食。
妻答不上來台南有多少人。在中國大陸,百萬、千萬級的城市很多,可真正了不起的城市並不是以人口數量計算,當大家把每個個體的生活過得鮮美可樂的的時候,這個城市才不是蒼虧悶白的。
在台南我看到的所有人和上海人的外表沒有太大的區別。這里的人頭發不是綠色,也沒有三條腿,可是人的氣質完全不同。在大陸我只有在書本上讀到「溫良恭儉朴讓」,而在台南大多數人在生活中都是這樣的。一個陌生的計程車司機,從他友好的下車幫你搬行李,到熱情的談天,就可看出他們對生活有一種確定的認識。好比說,他知道今天晚上能吃到一頓非常美味的家常小吃,這足以慰籍他的心靈,並且昨天、今天、明天,皆是如此。
夜碰空仔已過八點時分,窗外不時的開過幾輛機車,人口密度是適宜的,無擁擠感。台南的節奏,像是一條雋永的小溪。大家遵守秩序,波瀾不驚。
而不久前的早上,我在飛機上還遇到幾個老鄉——上海人。他們顯現出來和台南人不一樣的特質,讓我感覺不太舒服。
我們所搭乘的華航是一家服務、設施都很出色的航空公司。空乘小姐雖徐娘半老,但都是在法國培訓過的,修養極佳,舉止之妥帖讓人也心曠神怡。有一個空中先生是一位老帥哥,臉上的皮膚雖然有點鬆弛,可他就像英倫笑汪管家一樣善解人意。座椅前的小屏幕里亦提供了大量的影片,一路觀賞,不禁時光如梭。
就這樣,飛機風平浪靜的飛行了45分鍾,我正打算蠢蠢欲動掏出我的筆記本來寫點文章。我有個極為奇怪的愛好,喜歡在移動的物體上寫東西,而且速度越快,寫出來的效果約好,比如地鐵和飛機。在飛機上寫作,快速的經過像氣球一樣的漂浮在空中的靈魂或idea,隨便摘取一個氣球皆成文章。
可是,前方忽然響起了男人生硬的普通話,說得十分吃力,後來改成了上海話,這樣就利索多了,可是他們說得沒完沒了了。在整個大機艙里顯得十分突兀。他們就這樣旁若無人的聊天。我停下了筆,被迫聽他們在說什麼,內容相當的乏味,聽得出是第一次去台灣,此兄帶著2個老人,隔座中年人主要是在聽他吹牛,應和為主。他說,台灣在80年代的時候也算亞洲四小龍之一......高雄現在有地鐵嗎......後來呢說到上海房價什麼,當然這是這些中老年喜愛的話題,又聊了一把房價,還有他說上次去澳大利亞什麼什麼,又准備去韓國。然後又提到台灣人是說客家話的,客家話不好聽。這里引發了一大段關於他對各地語言的議論,最後還說某某人上海說得很好......
我並不反對他一知半解的言論,台灣講閩南話其實比客家話要多。可是他聊得實在太響了,我想上前提醒他們能不能聊輕一點。妻感受到了,對我輕聲說:「可能他們是初次去台灣有點興奮,並且大概他們說話聲音一直是這樣響的,不習慣輕聲細語。」我想飛機反正也快到了,並且他們離我們有些遠,於是作罷。
後來,我閑著也是閑著,反正也寫不了東西,忽然想到岳父大人的命題作文——上海人如何看台灣,於是我想,這不是絕好的素材么,我就開始聽起了他們對台灣的印象。其實後來他們也沒有聊什麼台灣,他們的印象也僅僅是停留在台灣人說客家話而已。
這幾個上海人不能代表所有的上海人。我想,在上海,老中青對台灣的看法有差別。沒去過台灣的中老年人對台灣的理解很多停留在以前,比如四小龍和客家話,還有哭得半死的台灣言情劇。中年上海人有一批不喜歡台灣人,很多稱台灣人為台巴子,主要是90年代赴大陸的台商對他們形成的不佳印象。至於年輕一代對台的看法又有不同,因為如今兩岸開放旅遊,很多80後90後都去過台灣,和我一樣親身體驗了台灣濃濃的人情味和較高的文明素質。
「倉廩實而知禮節」,隨著大陸的物質逐漸豐饒,年輕一代人的文明素質將會改善提高,這是可以預期的未來。而在兩岸越來越開放的現今,彼此難免有誤會和沖突。對於台灣人來說,看到一群口袋有錢、腦袋貧窮的「陸客」在島上大剌剌的行為舉止的時候,難免心情復雜。
有趣的是,我與妻之間在相互同化。妻有時被台灣人指出有大陸腔,而我也被大陸朋友誤認為是台灣人。有個上海朋友評價我像台灣人,理由是看上去挺斯文的。其實我還挺有辱斯文的。
尊重他人是文明社會的體現。我希望,有一天在上海飛往台灣,甚至是飛往北京的飛機上,不會出現有上海人以及國內遊客會旁若無人的喧嘩。這不是因為他們更像台灣人所以比較高級,而是他關心周邊的人,這就是文明素質。
我相信,早上那幾個飛機上的上海人沒有看到周遭安安靜靜的其他人,也沒有注意到其實有很多人被打擾,並且有些困惑的看向他們。
如果要問這些上海人如何看台灣,答案很簡單,他們沒有看見任何人。
⑵ 為什麼上海有的公司不招外地人呢是看不起外地人還是另有原因
和老闆生肖對沖的一概不要
⑶ 台灣人工作問題
這是一定的,它是台灣人,就適用台灣法律,在台灣每個國民有基本工資。而孫或且你自己想想則亮伍台灣企鍵源業台灣人跟普通的大陸員工待遇一樣的話,有那個台灣人會離鄉背井跑去中國工作。
⑷ 關於台灣人在上海
請點擊右上角添加關注為您呈現最有料資訊
5000台灣人的腳步曾經踏到中國大陸東北,參與了偽滿洲國的建設,並在這個後來被兩岸都稱為「偽」的地方,消耗了他們的青春甚至一生。近日,由台灣長天傳播製作的歷史紀錄片「台灣人系列」首部曲「台灣人在滿洲國」,揭開了這段被遺忘80年的歷史。

在日本殖民時期,台灣人在本島只能算次等人,但當謝介石回鄉訪問時,得到日本總督中山健藏「若日本皇帝般尊重」,「謝介石的官成名就,鼓舞了很多台灣有志青年,一時成為楷模」。曾在偽滿任職的台灣人吳左金也提到,「在滿洲,台灣人和日本人待遇相同,並無任何差別,在那裡的日本人粗燃冊不似在台灣的日本人般歧視台灣人,比如在台灣的日本人是不會和台灣人通婚的,但在滿洲卻有。」
⑸ 上海的香港人多一些還是台灣人多一些
台灣最主要的電子產業基地重點移到上海裂物森,所以上海很多台灣人
為什麼這么多台灣人,有一點很重要:高科技外資招不到足夠的本地員工,只好從台灣調動員工到上海。比如說聯電。一開始只計畫讓幾千名台干過去,最後搞了幾肆畝萬人過去。
這就好像深圳螞猜滿街都是香港人。你不能說深圳比香港好吧?
至於好不好。我覺得是感受。台灣人一定說台灣好,上海人就一定說上海好
對吧? Western or Eastern, Home is always the Best
⑹ 在上海的台灣人
我是台灣人,你是聽誰說台灣人都說大陸窮?我覺得沒有啊,大陸發展速度很快。你說上海只是個市,連省都算不上。上海市可是直轄市呢!和省是同個等級,甚至單位上比省還大!
為宴基什麼聚集那麼多台灣人?不只是台灣人,很多香港 日本 韓國 歐美的很多人都來上海,它發展很快,吸引很多外資公司進來設據點,很正常的事情。韓國人在上海也說不定破100萬了。上海房價確實比台灣貴,但是沒有台北市的房價貴。這70萬台灣人六七成是有公司的,公司有大有小,他們大部分都有能力在上海買房子,剩下的大概就是台商企業從台灣請人過來管理的,就不是老闆的那種了。反正可以很明確告訴你,在上海的台灣人覺得不會有窮的那種,讀是白領階級的,台灣沒有人願意當藍領,台灣本土的藍領都是從東南亞招來的。所以你說中產,對,談備大概就是中產。
大陸含祥毀人也是很有錢的,比如那位 陳游標, 呵呵 高調行善。。
⑺ 為什麼在台資廠干過的人,都比較反感台資廠
因為在台資廠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工作環境不好,福利待遇不好。
以下是工廠的相關介紹:
又稱製造廠,是一類用以生產貨物纖渣的大型工業建築物。大部分工廠都擁有以大型機器或設備構成的生產線。在世界近代史中泛指資本主義機器大生產,即使用機械化勞動代替手工勞動的資本主義工業場所。
最初的工廠(例如在1771年建於英國殖民地的工廠) 並沒有大型的自動化機器。那時的工廠純粹是讓一大群從事手工業(如紡織業)的鍵橋工人聚集起來,一起進行生產。這種做法令工序易於管理,而原料也能更有效地分配。
18~19世紀,經過工業革命,機器在生產中廣泛應用,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奠定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資本主義經濟憑借機器化大生毀亮悄產,最終戰勝封建經濟和小商品經濟,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現代對工廠也稱為「製造廠」、「生產企業」。
以上資料參考網路——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