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上海指南 » 上海未來地勢如何

上海未來地勢如何

發布時間: 2023-05-13 02:19:07

⑴ 上海臨港地區未來發展怎麼樣

上海臨港地區未來發展會很好,行走在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隨處可見熱火朝天的施工現場。在這片東海之濱的灘塗上,特色園區、商業樓宇正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

增設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是首屆進博會期間,中央交給上海的三項重大任務之一。2019年8月20日揭牌以來,臨港新片區累計簽約項目765個,涉及投資額4478億元。

與此同時,臨港新片區基本形成以「五自由一便利」為核心的制度型開放體系框架,正在打造服務新發展格局的開放新高地。

在臨港新片區揭牌兩周年之際,集成電路企業上海瀚薪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將新建一個碳化硅產業基地,開展碳化硅器件和模塊的研製。集成電路企業快速成長,得益於臨港新片區提供的從晶元材料到製造的產業生態。

前沿產業是臨港新片區建設的「壓艙石」。兩年來,臨港新片區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葯、人工智慧三大領域投資額超2000億元,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一批重點項目紛紛落地。2021年上半年,臨港新片區工業產值同比增長80%以上。

⑵ 作為中國最發達的城市的上海,在未來的發展中會成為下一個紐約嗎

上海未來會發展成下一個紐約。

它是中國外資總部最多的城市,在交通運輸方面,軌道交通的里程和高鐵的平均每日班次在全國排名第一。上海港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虹橋機場和浦東機場分別位於西側和東側,位於上海的門戶網站上,2018年的旅客共計1.2億人次,為全國之首。在教育和醫療方面,上海有4所985,6所211,32三級醫院。如果中國經濟保持6%左右的增長,那麼到2027年左右,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預計上海將成為未來可與紐約媲美的全球核心城市和經濟中心。

⑶ 上海未來規劃

法律分析:一、城市概況

上海位於北緯3 1°1 4′,東經1 2 1°2 9′;地處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長江三角洲前緣;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浙江兩省,北界長江入海口,長江與東海在此連接。

上海(Shanghai),簡稱「滬」或「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中國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國家物流樞紐。全市下轄16個區,總面積6340.5平方千米,2019年常住人口2428.14萬人,戶籍常住人口1450.43萬人,外來常住人口977.71萬人。

二、行政區劃

1949年末,上海劃分為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後經多次行政區劃調整和撤縣建區。據民政部門統計,至2019年末,上海有16個區,共105個街道、107個鎮、2個鄉、4416個居民委員會和1572個村民委員會。

三、空間布局

形成「一主、兩軸、四翼;多廊、多核、多圈」的市域總體空間結構。

1.「一主、兩軸、四翼」

以中心城為主體,強化黃浦江、延安路-世紀大道「十字形」功能軸引導,形成以虹橋、川沙、寶山、閔行4個主城片區為支撐的主城

區,承載上海全球城市的核心功能。

2.「多廊、多核、多圈」

強化沿江、沿灣、滬寧、滬杭、滬湖等重點發展廊道,培育功能集聚的重點發展城鎮,構建公共服務設施共享的城鎮圈,實現區域協同、空間優化和城鄉統籌。

四、城鄉體系

形成「主城區-新城-新市鎮-鄉村」的市域城鄉體系。

1.主城區

主城區包括中心城、主城片區,以及高橋鎮和高東鎮緊鄰中心城的地區,范圍面積約 1161 平方公里,規劃常住人口規模約 1400 萬人。

中心城:為外環線以內區域,范圍面積約 664 平方公里,規劃常住人口規模約 1100 萬人。強化上海全球城市功能能級,推進城市有機更新,增加公共空間和公共綠地,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地區就業水平和城市空間品質。

主城片區:規劃虹橋、川沙、寶山、閔行等 4 個主城片區,范圍面積約 466 平方公里,規劃常住人口規模約 300 萬人。主城片區與中29 心城共同發揮全球城市功能作用,以強化生態安全、促進組團發展為空間優化的基本導向,圍繞軌道交通樞紐促進空間緊湊發展,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加快產業轉型和空間調整,適當增加就業崗位,促進產城融合。

2.新城

重點建設嘉定、松江、青浦、奉賢、南匯等新城,培育成為在長三角城市群中具有輻射帶動能力的綜合性節點城市,按照大城市標准進行設施建設和服務配置,規劃常住人口約 385 萬人。

五、土地利用

至2035年,全市耕地、林地等非建設用地佔全市陸域土地總面積的53.2%以上,全市建設用地控制在全市陸域土地總面積的46.8%以下。

六、交通規劃

構建由鐵路、城市軌道、常規公交和輔助公交等構成的多模式公共交通系統,形成城際線、市區線、局域線等 3 個層次的軌道交通網路,同時預控研究若干軌道交通通道。至2035年,主城區、新城軌道交通站點 600 米用地覆蓋率分別達到 40%、30%,全市公共交通佔全方式出行比例達到 40%左右,中心城平均通勤時間不超過40分鍾。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第十四條 城市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城市總體規劃。

直轄市的城市總體規劃由直轄市人民政府報國務院審批。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國務院確定的城市的總體規劃,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後,報國務院審批。其他城市的總體規劃,由城市人民政府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批。

第十五條 縣人民政府組織編制縣人民政府所在地鎮的總體規劃,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其他鎮的總體規劃由鎮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

⑷ 「十四五」規劃發布後,上海未來發展看哪裡

“十四五”規劃發布後,上海未來發展看質量,也看穩健。今年,又將是我國踏上“新征程”的五年,每五年定一個目標,每五年進行一次大總結,在完美完成十三五規劃的同時,十四五規劃也出來了,那上海會如何落實全國性的規劃呢?首先是持續增強城市的綜合實力與能級,通過不斷的發展與實力積累,進而構築起上海甚至東部地區未來的發展新概念、新格局,上海作為我國國際化都市之一,它的形象以及發展是相當重要的,唯有將自己的國際形象樹立好,祖國的形象便會光亮照耀整個世界。

隨著“十四五”規劃的到來,上海的未來一定是與其總規劃步調一致,計劃一致的,也讓我們期待五年之後的上海是怎樣的。

⑸ 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上升狀況,上海在未來會被淹沒嗎

英國國家海洋研究中心(NOC)發表的一項研究警告說,到2100年,海平面上升將使世界經濟每年損失10萬億英鎊(約合14萬億美元)。

不過面對這樣的情況,人類唯一能做的是改變全球變暖,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會從根本上緩解海平面上升帶來的威脅,即態或便無法緩解,人類停止手中的行為也會讓海平面上升變得更加緩慢一些,目前很多城市和國家都已經嚴禁控制開兄高采地下水,目的就是為了陸地塌陷能夠更加緩慢一點。

保護環境從來都不是在保護地球,而是人類帆塵伍在拯救自己。

⑹ 上海地勢哪裡高,哪裡低請越具體越好。

上海的地勢是東高西低,我國的地勢正好相反。

因為上海西部有眾多湖泊,而東部是長期的沖積平原,最近就有「九段沙」於長江入海口浮出。具體的是青浦區,松江區等較低(不算佘山、天馬山等相對地勢高度);浦東較高。上海地處長江三角洲平原終端,平原地勢低平,平均海拔4米左右。

上海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 年平均溫度為16°C,全年無霜期約230天,年平均降雨量約1200毫米,主要集中在5-9月的汛期。地理位置:地處我國東部海岸中段,長江入海口,北緯31°14』,東經121°29』。



(6)上海未來地勢如何擴展閱讀:

上海的歷史:

上海古為漁村,1292年設上海答跡縣, 十七世紀已成為一個繁榮的商業港,1685年在上海設立海關, 此後, 上海即成為「匯海絕祥之通津,東南之都會」。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的100多年期間, 上海淪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城市, 直至1949年5月上海解放。

解放後,特別是近年來浦東新區開發,上海發生了舉世矚目的變化,21·世紀的上並舉搏海正朝著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努力前進。



⑺ 上海地勢高嗎

上海地勢不高。上海境內除西南部有少數丘陵山脈外,全為坦盪低平的平原,是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高度為4米左右。陸地地勢總體呈現由東向西低微傾斜。大金山為上海境內最高點,配廳中海拔高度伏伍103.4米。
上海(簡稱:滬、申)是中國國家中心城市,滬杭甬培山大灣區核心城市,是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1][2],是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城市,隔東中國海與日本九州島相望,南瀕杭州灣,北、西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
上海港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是江海國際性港口,設中國大陸首個自貿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上海市與安徽、江蘇、浙江共同構成了長江三角洲城市群。

⑻ 上海的地勢怎麼樣

上海的歷程,是近現代中國浮沉嬗變指豎的縮影。上海是一個「開放、創新、包容」的城市。

上海,簡稱「唯旅大滬」或「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上海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截至2019年,全市下轄16個區,總面積6340.5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1237.85平方千米。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2487.09萬人。

地形地貌

上海是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平均高度為海拔2.19米左右。海拔最高點是位於金山區杭州灣的大金山島,海拔為103.70米。

西部有天馬山、薛山、鳳凰山等殘丘,天馬山為上海陸上最高點,海拔高度99.8米,立有石碑「佘山之鎮衫巔」。海域上有大金山、小金山、浮山(烏龜山)、佘山島、小洋山島等岩島。

⑼ 上海未來規劃

優化城市空間布局。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擴大生態空間、保障農業空間、優化城鎮空間。根據市域內不同地區功能定位和資源環境條件,提升主城區功能等級,完善新城綜合功能,促進新市鎮協調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逐步形成「一主、兩軸、四翼,多廊、多核、多圈」的空間結構和「主城區—新城—新市鎮—鄉村」的城鄉體系。要加強城鄉區域統籌,在上海市域范圍內實行城鄉統一規劃管理,做到一本規劃、一張藍圖覆蓋全域。從長江三角洲區域整體協調發展的角度,充分發揮上海中心城市作用,加強與周邊城市的分工協作,構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嚴格控制城市規模。堅持規劃建設用地總規模負增長,牢牢守住人口規模、建設用地、生態環境、城市安全四條底線,著力治理「大城市病」,積極探索超大城市發展模式的轉型途徑。到203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萬左右,建設用地總規模不超過3200平方公里。要嚴守城鎮開發邊界,完善管控辦法。堅持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加大存量用地挖潛力度,合理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資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繼續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保護好永久基本農田。構建空間留白機制和動態調整機制,提高規劃的適應性。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要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按照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總體要求,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間結構,促進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同步發展。要切實做好節能減排工作,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加大對大氣、水、土壤污染的治理力度,限期達到《總體規劃》提出的各類環境保護目標。劃定城市藍線保護范圍,結合水域自然形態進行保護和整治,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建設節水型城市。推行低影響開發模式,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積極發展綠色建築。加強綠化美化,劃定城市綠地系統的綠線保護范圍。要強化生態基底硬約束,加強對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以及濕地、水源地等特殊生態功能區的保護,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制定並嚴格實施有關保護措施。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第三條戰略導向「十四五」時期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握新發展階段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現實依據,貫徹新發展理念為把握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行動指南,構建新發展格局則是應對新發展階段機遇和挑戰、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戰略選擇。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提升供給體系的韌性和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必須建立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加強需求側管理,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必須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破除制約經濟循環的制度障礙,推動生產要素循環流轉和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必須堅定不移擴大開放,持續深化要素流動型開放,穩步拓展制度型開放,依託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引力場。必須強化國內大循環的主導作用,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效率和水平,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互促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