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問真正的上海人生活是怎樣的
600-700塊工資是吃低保的社會底層人,多數是年級45-55的上個世紀文革時候耽誤的,沒有文化,原來的廠倒閉了的。這些人每天混日子,吃最便宜的蔬菜,被外來人士看不起,天天怨天尤人卻又不想工作。這些人本地上海年輕土著也看不起。
你說的500塊工資是3-4年前的標准了,現在的最低工資標准都1200了。
上海人只要曾經分過房子,市中心有套30平米的房子,放在那裡等拆遷基本都能賺個百萬身價,即便不拆,出租也能租到1500-2500,我說的市中心。
另外郊區的人有過宅基地也可以等拆遷,基本都能分個2-3套房子。每套房也都是百萬以上。
所以上海本地人用房子養活生活的人很多。
你說的3000工資水平是一般普通小白領剛進公司的標准工資,不過這兩年不景氣也有2000起的。
但凡混了5年以上都能拿個4-5k以上。這里說的是普通白領。
中層管理人士8000-10000 的工資了。
再加上上海機會多,世界500強一半以上在上海設點,你就自己考慮吧。不了解500強,看看杜拉拉升職記就明白了,工資10000起的。
雖然工資待遇不錯,但我仍然不覺得適合大多數外來打工者,上海的生活成本也是很高的,尤其是租房。
二樓說的上海人吃的節儉,我倒不認為,上海人講究吃,會吃。否則本幫菜為什麼成了8大菜系之一,上海人講究小鍋菜,量小但精緻。
② 上海人的生活怎樣、
上海人的生活:
主要體現在生存觀念,發展觀念,品位觀念,公共觀念四個方面。
•上海人的生存觀念是:獲得一個薪水比較高、工作比較輕松的崗位,自己生活得比較舒適,也能為家裡做一定的貢獻。雖然這種生存觀念缺乏叱吒風雲的激情和高度,卻有著小家碧玉般的溫馨和現實感。
上海人的生存觀念,主要蘊含以下三種意識: 一是定位意識。「定位意識」指的是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一個人如何確定自己的生存位置和生存戰略。首先,新上海人都有強烈的自我定位意識。上海人會認真地分析市場經濟發展的各種態勢,分析蘊藏在家庭關系和社會關系中的種種有形的和無形的資源咐搏,分析自己的天賦、條件和能力,從而給自己確定努力的方向和目標,並制定出達到這一目標的相應的生存戰略。
•定位意識,上海人中的成年人總是苦心孤詣地為子女今後的努力方向進行定位。上海人廢寢忘食地了解各種必要的信息,孜孜不倦地研究子女的學習成績、興趣愛好和性格特點;努力按照自己的設計方案,節衣縮食,含辛茹苦地讓子女接受各種業余教育,千方百計地啟動各種關系,為實現自己給子女所確定的生存位置和生存戰略而奮斗。
•風險意識,是指人們對自己的生活中可能發生的各種意外風險有清醒的意識。人生既是充滿機遇的,也是充滿風險的。
•理財意識,指新上海人的「經濟頭腦」。新上海人普遍地意識到,在市場經濟的生活模式中,即使一個人有很高的智商和情商,但如果缺乏財商,也是不行的。
•機遇意識,電腦、外語、汽車駕駛乃是現代人生活中的「基礎技能」。不少新上海人認為,「捨不得孩子就套不住狼」,寧願自己花錢去學電腦程序設計、外語口譯、汽車駕駛等技能性的課程,以便為今後的就業創造更好的環境。總之,新上海人的機遇意識特別強烈,不為現在而活著,而為將來而活著。
•深造意識。在市場經濟中,新東西層出不窮,需要不斷加以學習和了解。許多大學畢業生在上海工攜簡友作一段時間後,覺得自己的業務已經跟不上市場的發展。為了有更好的發展前景,通常會重新「回爐」或「充電」,重返學校去深造。有些人珍惜已有的那份工作,利用業余時間進修,「零存整取」,奮鬥了幾年,終於上了一個新台階;有些人干辯槐脆「考研」,集中精力深造,畢業後另謀高就;也有些人不惜把數年來的積蓄花掉,到國外名牌大學去進修,然後再「殺」回上海,干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出來。
③ 在上海生活是怎樣的一番體驗
生活了6年,家在千里之外
沒來時憧憬的好
來了後覺得不過如此
雖然如是說,卻不願再離開這個地方
上海!!
空氣很自由,
可以形容上海是中國最公平的地方
只要你努力,就會有所得
你不需要靠那些老掉牙的關系,走後門,找關系才能辦成一件事
上海也是較公正的一地兒
話說上海的法官不管你是什麼級別哪的人,都一樣處事,該怎麼判就怎麼判
這個看似簡單,卻是不易,或許家那邊在斷什麼民事糾紛案件時多不理性,
所以,這點讓我尤其感動
在這里,貧富差距有,社會地位差異小。沒有人會因為月薪幾萬,開著車就如何如何,因為在這里,比你賺的多的有的是,車比你好的也有的是。當然,你也不必因為自己條件有限而自卑,因為這不是人們關心的重點,很多人都是一貧如洗的來到這而干出一番事業的,所以現在的你不會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反而是你的潛力,你未來的狀態成為衡量你的尺度。
上海人比較雜,但是外地人來了會被這里的氛圍自然約束
所以,治安很好,少有駭人的案件發生,比較有安全感的城市
只是,偷多是不可避免的
或許正是因為外來的人口多,所以大家反而容易溝通
上海人多是外冷內熱的
相處的多了就知道了
說上海人小氣,照我看來只是處事習慣不同罷了
上海的房價是蠻高的
生活消費也高
在學校里會相對好些
你剛來可能會覺得有些貴
不過,人是很會適應環境的動物
在學校有很多副業可以做
所以,只要你願意,就可以找到事情貼補你的經濟條件
很多小工作,不僅可以賺到零花錢,還可以賺到很多社會經驗
有一點很不理想,上海氣候,冬天冷,夏天熱。冷是濕冷,熱是汗熱。來了之後,你就知道了,上海的蚊子也是超厲害的,我指和我家鄉比。這的蚊子咬人可以把你的腿咬腫,飛的奇快,毒性奇強,尤其是一種黑的花蚊子,那個狠呀。不過,我有兩年沒感受到了,因為搬到了15樓。呵呵~
上海大,車多,生活節奏快,目前有9條地鐵線路開通,所以,上海雖大,城市之內卻不遠(交通方便嘛)要不是這些線路的開通,估計上海會堵車堵死的,當然,即使這樣,每天還是有幾個小時在大的路段堵車堵的很厲害。當然,這些與沒車的我們是不相乾的。
上海周邊可竟是可以逛的地方,蘇州、杭州、無錫、南京、揚州等,且江浙的生活水平都很高,所以一片繁華相。當然本地也有很多特色的小鎮,七寶、朱家角,遠一點的有烏鎮、周庄等。
上海是一幅歷史畫卷,千年看七寶,百年看外灘,十年看浦東。歷史的層次就在這樣一座大城市裡延伸。
如果想靠自己在這里定居的話,那就得好好努力了~ 因為房價有點高。當然,今後有了另一半後,兩人一起努力。拼個7、8年,買到自己的房子還是沒問題的。當然,首期不要那麼久~!
有夢就要追,想知道上海究竟長什麼樣?
就努努力,自己看看,自己品味吧~!
④ 我想了解上海人的生活習俗,生活方式.
相比外地人的聰明,上海人叫精明。精明不代表小氣,而是以更合理的代價取得利益最大化。上海人分為上海本地人和早年移民到此的人。上海本地老虧人(原川沙、南匯、奉賢、金山、松江、嘉定、寶山等地)是真正的上海原住民,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民風淳樸、性格爽氣、待人寬厚。市區(浦東新區靠近黃浦江地帶、黃浦、靜安、虹口、楊浦、閘北、普陀、長寧等地)70%以上的人,大多是江浙一帶移民過來的,現在已經是第四、五代了,在長年的與生存環境的競爭中,造就了精明的特點,性格拘謹、思維細膩、有算計。
黃浦區:以前是英租界,冒險家的樂園,娛樂業、博彩業、金融、貿易、商業最發達地區。
靜安區:以前部分是法租界,是社會名流、政治家、資本家、領事館、高端文化產業聚集地,代表著上海最高的生活層次。
南市區:以前是上海老城廂,是正宗上海人居住的地方,能體現最正宗的上海平民文化。
閘北區:以前是上海的工業集中地,交通運輸中心,人口多為外來謀生人士。
楊浦區:以前是上海最大的外來移民聚集地(多蘇北人),也是工業、手工業集中地,號稱「大楊浦」。
徐野含蔽匯區:以前靠近盧灣、靜安的是屬市區,其他是城鄉結合部或農村。
長寧和普陀:以前大多地方也數農村和城鄉結合部。
上海本幫菜口味偏甜,因為菜系中很多紅燒的原因,糖可以緩解醬油的酸、咸和焦味。現在的上海人已不局限口味了,吃辣絕對行。酒量也不比北方人差。上海人是有1斤的量喝半斤,北方人是有8兩的量喝1斤頌州,這就是性格差異。
⑤ 說一說,上海人的生活為什麼那麼節省呢
我從小到現在,居住過三個地方,每個地方居住時間都超過五年。三個地方分別是地級市、省會城市和上海,而且都屬於南方地區,。從我親身感受而言,每一個地方都有很節省的人,只不過上海節省的人更多一些。根據我的觀察,主要有3個原因:
以上就是我在上海生活後,從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上海人,是不是和你原來想像得不太一樣啊?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私信刪除)
⑥ 上海人的生活習慣
就講個大概吧,具體的寫幾本書都不夠。
上海是個移民城市,按《南京條約》自1843年開埠以來經歷了蘇州,寧波,蘇北等好幾撥移民潮,也曾經是外國人的租界,49年後更是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移民帶來了多元的文化。上海所謂的海派文化就是兼容並蓄的文化,比較寬容,務實,高效,開放。
上海傳統飲食是濃油赤醬的本幫菜,現代的飲食比較清淡,也許會有人覺得上海菜比較甜那是因為受了無錫一帶的影響。上海人也比較喜歡全國和世界各地的美食,比如川菜,比如西餐,都很流行,所以定義一個上海的飲食風格其實沒太大意義。
上海的風俗和禮儀是一個國際接軌和中國特色的混合物。既有現代文明社會的特徵也有一些陋習。這是錯綜復雜的原因造成的。對於外國人和中國人來說,上海是個最不中國的中國城市,所悄含以啟棚笑評論也褒貶不一。不過好和帆在海派文化總體來說是寬容的,自信的,所以也沒造成太大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