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上海指南 » 上海名字怎麼取
擴展閱讀
上海申彤集團怎麼樣 2025-07-27 06:49:28
廈門寄快件到咸陽要多久 2025-07-27 06:39:21

上海名字怎麼取

發布時間: 2023-08-16 11:32:09

⑴ 在上海注冊公司怎麼起名

想必所有剛打算創業要注冊公司的夥伴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給公司起名字了,肯定是都想要起一個比較大氣、好聽、有寓意的名字吧!不過很多夥伴在申請名稱的時候,申請的名字經常會被退回來,究竟是什麼原因呢?下面就給大家說說關於取名字的注意事項和建議。
公司名稱的組成方式:名稱區劃+名稱字型大小+行業表述+組織形式,單獨理解為:
1、名稱區劃:淺顯的理解就是所屬區域,例如注冊公司在上海,那名稱區劃就是上海,或是上海崇明、上海奉賢等;
2、名稱字型大小:字型大小在個人的姓名上就等同於名字,例如把「張三」作為字型大小,那麼加上區劃就是「上海張三」;
3、行業表述:就是新注冊公司相要做的行業類別,是能直接在公司名稱上面直接體現,讓客戶群體能一目瞭然的知道自己的公司是做什麼的,例如行業是「廣告設計」,加上名稱區劃、名稱字型大小再一起就是「上海張三廣告設計」;
4、組織形式:組織形式由企業類型來取決的,企業類型區分「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我們就拿常見的內資企業類型中的「有限公司」作為組織形式,結合名稱區劃、名稱字型大小、行業表述在一起就是「上海張三廣告設計有限公司」,這個就是公司名稱了。
5、了解到公司名稱的組成後,那就來說下大家在意的「名稱字型大小」吧,一般大家都會根據自己的喜好來起名,我們就以上海來說,上海每個月的新注冊公司的數量達到幾萬到十幾萬,就不要說以前已經注冊的了,在如此龐大多的數量裡面大家能想到的名字很容易就會與別人已經注冊下來的公司名稱中的字型大小或字型大小+行業組合相似、近似的,另外還有不同字但讀音相似也不行,很容易對公眾在認知上造成混淆和誤認,這些都是名稱不通過的主要原因。
6、那麼在注冊公司中起名字應該要注意什麼和建議呢?
7、首先需要把:知名商標、 社會團體、繁體字、英文字母、漢語的拼音以及阿拉伯數字等,這些都需要排除掉。
1、起名字的數量上還是建議二到三個字的為好,二個字的即可,在審批部門在字型大小的審核時,字數越多與別人注冊過的名字及行業相似或近似的比例就越多,比如已經有人已經注冊的名字是「上海ABCD科技有限公司」字型大小中的AB、ABC、ABD、ACD、BC、BCD、CD、CDB、CDA、CDC、BDC這些,當你注冊公司想起的名稱是「上海BC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這種就屬於行業相同或近似,且字型大小與已注冊的「上海ABCD科技有限公司」中有重疊的話就很難通過的。
起名字的文字選擇:建議是不常見的字組相互穿插組合,這樣通過率就會高一些。
好了,打算新注冊公司的夥伴在起名字的時候做下參考吧!希望能幫到大家。

⑵ 請問上海在中國古代叫什麼名字

上海在古代被稱為申城、扈(滬)瀆、華亭縣等,南宋開始出現「上海鎮」。元代設上海縣。 

1、申城

上海,春秋屬吳國 。戰國先後屬越國、楚國,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別稱為「申」。

2、扈(滬)瀆

晉朝時期,因漁民創造捕魚工具「扈」,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這也是如今上海簡稱的由來。

3、華亭

唐天寶十載(751年),吳郡太守奏准設立華亭縣,上海地區始有相對獨立的行政區劃。華亭縣轄境約今上海地區吳淞江故道以南,川沙—惠南—大團一線以西地區。

4、上海鎮

北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因松江上游不斷淤淺,海岸線東移,大船出入不便,外來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條支流「上海浦」上(其位置在今外灘至十六鋪附近的黃浦江)。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設置市鎮,定名為「上海鎮」。

5、上海縣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華亭縣升為府,次年改稱松江府,仍置華亭縣隸之。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縣立,轄於松江府。上海縣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縣域約今吳淞江故道以南市區、青浦縣大部、閔行區大部、浦東新區大部和南匯縣。

6、上海地區

民國元年(1912年)1月,裁松江府、太倉州,上海地區屬江蘇省,有上海、華亭(後改名松江)、嘉定、寶山、川沙、南匯、奉賢、金山、青浦、崇明等10縣。

民國三年(1914年),江蘇省劃分為滬海等5道,其中滬海道駐上海縣,轄今屬上海市的上海、松江、南匯、青浦、奉賢、金山、川沙、嘉定、寶山、崇明等縣以及今屬江蘇省的海門縣。

7、上海特別市

民國十六年(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別市成立,直轄於中央政府,上海始有直轄市一級建置。

(2)上海名字怎麼取擴展閱讀

上海的地理位置與氣候

上海是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平均高度為海拔2.19米左右。海拔最高點是位於金山區杭州灣的大金山島,海拔為103.70米 。

西部有天馬山、薛山、鳳凰山等殘丘,天馬山為上海陸上最高點,海拔高度99.8米,立有石碑「佘山之巔」。海域上有大金山、小金山、浮山(烏龜山)、佘山島、小洋山島等岩島。

在上海北面的長江入海處,有崇明島、長興島、橫沙島3個島嶼。崇明島為中國第三大島,由長江挾帶下來的泥沙沖積而成,面積為1041.21平方公里,海拔3.5米~4.5米。長興島面積88.54平方公里,橫沙島面積55.74平方公里。

上海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氣候溫和濕潤,春秋較短,冬夏較長。上海境內江、河、湖、塘相間,水網交織,主要水域和河道有長江口,黃浦江及其支流。

⑶ 上海為什麼叫上海

有下海,才有上海。

文 | 河西

1955年,毛主席到上海視察,在黃浦江上游覽時,突然問了陪同人員一個問題:「你們知道上海還有個『下海』嗎?」舉座啞然,沒人能答得上毛主席的問題。

最後,還是他老人家自己提供了答案,他斬釘截鐵地說:「有!」

是啊,既然有上海,那麼下海在哪裡?

上海之所以叫上海,是因為有下海才有上海,有下才有上,天經地義。名字之中,沒有一個字是憑空出現沒有來歷的。

現在上海市虹口區昆明路73號有一座下海廟,當時夏海義王廟地處下海浦,長江船隻入海處。那時候,從東大名路至商丘路一帶全是漁村。漁民出海打漁,需要祈求神的保佑,便有這座小廟應運而生。所以當時這里供奉的是海神媽祖和天妃娘娘,而現在則變成了觀音。現正對廟門的馬路就叫海門路,海門路,顧名思義,大海之門,就叫海門路。當時居民船民進廟燒香,常常提著籃子過橋,所以叫提籃橋,就是這么簡單粗暴。

吳淞江南岸有兩條支流,一條叫下海浦,一條叫上海浦,黃浦江的「浦」,在吳方言區原意是人工小河。從這個字的意思你就可以看出,黃浦江這個名字,其實是個悖論,江是大河的意思,而浦是小河,何以兩者會混為一談?

黃浦江的原名是黃歇浦,黃浦江是黃歇浦與春申江名字混雜的叫法,而黃歇指的是戰國時的春申君黃歇。

黃軒飾演春申君黃歇

宋代為解決吳淞江的泄水能力,在吳淞江兩岸,大約每隔五里就會開鑿一條進入吳淞江的大支流,這種支流水道稱為浦。吳淞江兩岸共有18個浦。

北宋郟亶著《水利書》:「松江之南,大浦十八,有上海、下海二浦」。

吳淞江在虹口區海門路段,南岸有一個浦,稱作上海浦。南宋時設上海鎮,元代建上海縣,即取上海浦之名取名為上海鎮。而與上海浦隔岸相望的北岸也有個浦,叫下海浦,卻與「上海」這個名字失之交臂,而逐漸淹沒在 歷史 的塵埃中。

上海浦與下海浦,這是江南河流命名的習慣,接近源頭的支流稱為里或上,靠近下游的稱為外或下。下海浦於清同治年間被填沒,成為了現在的海門路,即今北外灘的濱江綠地一帶,依舊在煥發著新的活力,只是世人多隻知北外灘,卻不太了解曾經的下海了,只有提籃橋附近的那座下海廟還在見證下海的 歷史 。

下海廟俗稱「義王廟」。始創於清代乾隆年間,一開始只有房屋九間,是當地漁民、居民為祈佑平安、奉祀海神的民間神廟。

嘉慶年間下海廟荒塌,由心意師太重修,此後作為一所臨濟宗的比丘尼道場,通俗點說這是一間尼姑庵。

相傳心意師太至98歲高齡時,交法成師太繼任主持,之後又陸續增建前殿等二十餘間房屋殿舍。

抗日戰爭初期,下海廟房屋被日軍炮火全部焚毀。1941年起,由覺蓮募資重新修建,至解放以後,基本保持原有規模。

2012年,經過重修的下海廟重新對外開放,讓這段上海的 歷史 為更多的人所知曉。

與下海一起被人們遺忘的是吳淞江。吳淞江,就是松江,這就是松江區的名字由來。

蘇州河(吳淞江上海市段)明明在上海為什麼叫蘇州河,跟蘇州有什麼關系?蘇州河之名,始於19世紀中葉上海開埠後,部分愛冒險的外國移民由上海乘船而上,溯吳淞江直達蘇州,就順口稱其為「蘇州河」。

在蘇州河畔,有一座建築,像一座咖啡色的巨型山嶽矗立在蘇州河流入黃浦江的交匯處。在解放前,這是上海僅次於國際飯店的最高建築。它的名字叫百老匯大廈(即今上海大廈)。1934年春季竣工,由英國建築師法雷瑞設計,為英商投資所建。

上海大廈(原百老匯大廈)

叫這個名字,卻並不演百老匯戲劇。那為什麼叫百老匯大廈呢?是因為大名路。這條馬路在虹口區南部。西南起外白渡橋北堍,東至九龍路。清同治三年至光緒十四年分段築,初名虹口路。光緒三年改名百老匯路(Broadway Road),所以這座大廈就叫百老匯大廈。1943年,百老匯路以河北大名改今名。沒錯,就是《水滸傳》中梁中書所在的大名府。東大名路的大名同樣指的河北大名,這條路是大名路的東延伸段,故名。

1951年,陳毅市長將大廈命名為「上海大廈」。這是外灘建築群重要的建築物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周恩來、陳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先後陪同各國元首或政府首腦、政府代表團做客大樓,俯瞰上海市容。

這張照片,就是1973年9月17日上午,周恩來總理在上海大廈等來訪的法國總統蓬皮杜。

周總理在等待法國總統蓬皮杜

現在的下海地區,最著名的就得說是提籃橋。除了大名鼎鼎的提籃橋監獄,提籃橋區域在二戰中曾積聚過許多猶太人,是他們口中的「諾亞方舟」。上海方舟是猶太人世界,在那段「反人性」日子裡的最溫暖的「避難所」,是他們最溫情的回憶,也讓中國上海成為最散發人性光芒的地方。

這就是為什麼,猶太難民在上海紀念館會建在這里。

猶太難民在上海紀念館(原摩西會堂)位於上海市虹口區長陽路62號;由摩西會堂舊址和兩個展示廳組成,是「提籃橋 歷史 文化風貌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猶太難民在上海紀念館

這是一所正統的供俄羅斯和中歐猶太人使用的會堂。1927年由俄羅斯猶太人集資興建,稱華德路會堂,後改名為摩西會堂。納粹德國瘋狂屠殺猶太人時,逃亡上海的歐洲猶太難民大多都居住在虹口,彼時的提籃橋社區接納了二萬余名從歐洲而來的猶太難民。他們與上海人一起生活在弄堂里,學會了生煤球爐、包餛飩,不少人還和上海鄰居成了朋友。而摩西會堂成為當時上海猶太人舉行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上海最大的猶太人社團——上海猶太宗教公會長期設在堂內(1941年遷至拉都路會堂)。摩西會堂,是整個上海有關「猶太難民聚居區」的文字和實物資料最多也最為完整的地方。

猶太人感謝上海,上海也感謝這些來滬的猶太人,因為他們中傑出的藝術家給上海留下了「藝術瑰寶」。

著名小提琴手俞麗拿的導師(上海音樂學院院長)譚抒真,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跟隨猶太籍小提琴教授布雷斯勞·衛登堡學習小提琴。傅聰也跟衛登堡學習小提琴。

白馬咖啡館,又是一處充滿浪漫和傳奇的地方。1939年,來滬避難的猶太難民魯道夫·莫斯伯格和親友盤下此樓,開辦白馬咖啡館,成為當時猶太難民重要的日常聚集場所。

白馬咖啡館

百老匯大戲院 ,這個百老匯,則是真正的百老匯了,和百老匯大廈不一樣,但它之所以建在這里,還是因為這里原本是一條百老匯路。

百老匯大戲院,1928年由美商奧迪安大戲院公司投資創建,地址在百老匯路11號(今霍山路57號),1930年9月18日開幕,首映《璇宮艷史》。

百老匯大戲院

百老匯大戲院在上海也曾紅極一時,1987年起,霍山路57號曾經的百老匯大戲院改建為多功能 娛樂 場所,底層建有400平方米180座的新型歌舞廳,取名百老匯舞廳。1988年上繳利稅超百萬元,並獲上海市第一、第二屆市文明舞廳稱號,百老匯大戲院迎來第二春。

第二春花謝後,現在我們看到這座多少有些破舊的老建築,多少會有些感慨,但只要我們從空中俯瞰這片原本叫做「下海」的區域,如今北外灘的虹口正在迅速崛起,那是一片充滿發展潛力的熱土。時代的洪流裹挾著下海向未來奔去,等待並迎接它的,將是美麗的前景。





· 違法又違德的「活動物盲盒」,怎麼能夠暢通無阻?! · 菲律賓外長爆粗口,不能就這么完了! · 良醫 | 腰突、頸椎病……這些現代人「魔咒」龍華骨傷科怎麼用中醫治療?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經正式授權一律不得轉載、出版、改編,或進行與新民周刊版權相關的其他行為,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