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問關於1943年上海的事件
1932年1月28日~3月3日,中國軍隊抗擊侵華日軍進犯上海的作戰,又稱"一·二八"事變。
"一·二八"事變的起因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關東軍為掩護炮製偽滿洲國傀儡政府的陰謀,由關東軍高級參謀板垣征四郎串通日本上海公使館助理武官田中隆吉,蓄謀在上海製造事端。田中隆吉與女間諜川島芳子策劃,於1932年1月18日,唆使日僧天崎啟升等五人向馬玉山路中國三友實業社總廠的工人義勇軍投石挑釁,與工人發生互毆。田中操縱流氓漢奸乘機將兩名日僧毆至重傷,日方傳出其中一人死於醫院。隨即以此為借口,指使日僑青年同志會一夥暴徒於19日深夜焚燒三友實業社,砍死砍傷三名中國警員。20日,又煽動千餘日僑集會遊行,強烈要求日本總領事和海軍陸戰隊出面干涉。21日,日本總領事村井蒼松向上海市長提出道歉、懲凶、賠償、解散抗日團體四項無理要求。22日,日本駐上海第1遣外艦隊司令鹽澤幸一發表恫嚇性聲明,以保護僑民為由加緊備戰,並從日本國內向上海調兵。27日,村井向上海市當局發出最後通牒,限28日18時以前給予滿意答復,否則採取必要行動。國民黨政府為集中兵力在江西"剿共",對日繼續執行不抵抗政策。軍政部長何應欽急電第19路軍忍辱求全,令上海市長吳鐵城於28日13時45分全部接受日方提出的無理要求。暫時下野的蔣介石委託國民黨元老張靜江說服蔡廷鍇避免與日軍沖突,並調憲兵第16團接替上海第19路軍防務。日方接到吳鐵城答復表示"滿意",卻又以保護僑民為由,要中國軍隊必須撤出閘北,不待答復便於當晚突襲閘北。
第19路軍奮起抗戰
事變之初,駐上海日軍有海軍陸戰隊1800餘人及武裝日僑4000餘人、飛機40餘架、裝甲車數十輛,分布在虹口租界和楊樹浦,另有海軍艦只23艘,游弋在長江口外和黃浦江上,由海軍第1遣外艦隊司令鹽澤幸一指揮。1月28日午夜,陸戰隊分三路突襲閘北,攻佔天通庵車站和上海火車北站。上海軍民義憤填膺,擔負滬寧地區衛戍任務的第19路軍3個師共3萬餘人,第60、第61師分駐蘇州、南京一帶,第78師2個旅駐守上海,在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指揮下奮起抗戰。防守市區的第156旅,在前來接防的憲兵第16團主動配合下,打退由橫浜路、虯江路、寶山路進攻的日軍,29日奪回天通庵車站和上海北站。日軍敗退租界,通過英、美等國領事出面"調停",達成停火協議,緩兵待援。上海民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推動下,紛紛組織救護隊和義勇軍,積極支援第19路軍抗戰。29日,日本政府發表聲明威脅中國政府,誣指上海事件是中國排日運動引起的。南京政府於30日倉促遷往洛陽。至2月2日,日軍從國內增調航空母艦2艘、各型軍艦12艘、陸戰隊7000人援滬。蔣光鼐急調第60、第61師參戰。3日,日軍破壞停火協議再向閘北進攻,被守軍擊退。日本內閣遂增派第3艦隊和陸軍久留米混成旅援滬,由第3艦隊司令野村吉三郎接替鹽澤指揮。7日,野村改變攻擊點,以久留米旅進攻吳淞,陸戰隊進攻江灣,企圖從守軍右翼突破。第19路軍依託吳淞要塞及蘊藻浜水網地帶與日軍激戰,第61師將進攻紀家橋、曹家橋及偷渡蘊藻浜的日軍各個消滅,其餘日軍又龜縮租界,由英、美等國領事再次出面"調停",以待援兵。
第5軍馳援上海作戰
上海戰況於日軍不利,日本內閣於2月14日又調陸軍第9師參戰,改由第9師師長植田謙吉統一指揮。同日,中國政府派請纓抗日的張治中任第5軍軍長,率所部第87、第88師及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導總隊增援上海,歸第19路軍統一指揮,接替從江灣北端經廟行至吳淞西端的防線,為左翼軍。第19路軍為右翼軍,擔負江灣、大場以南及上海市區的防禦。18日,植田發出最後通牒,要挾中國守軍於20日17時前撤退20公里,被蔡廷鍇嚴詞拒絕。20日植田令日軍全線總攻,採取中央突破,兩翼卷擊的戰法,以第9師主突江灣、廟行結合部,企圖北與久留米旅圍攻吳淞,南與陸戰隊合圍閘北。守軍第19路軍與第5軍並肩作戰,密切配合,利用長江三角洲水網地帶及既設工事頑強抗擊,並組織戰鬥力強的部隊夾擊突入江灣、廟行結合部之敵。經過6晝夜爭奪戰,日軍遭受重創,由全線進攻轉為重點進攻,再由重點進攻被迫中止進攻。
日軍增兵襲擊瀏河攻陷上海
淞滬抗戰激勵全國,後方官兵紛紛請纓抗戰,蔣介石拒絕再向上海增兵。而日本內閣決定組建上海派遣軍,派前陸軍大臣白川義則任司令官統一指揮。2月27日起,上海日軍又得到陸軍第11、第14師的增援,總兵力增至9萬人、軍艦80艘、飛機300架,戰鬥力驟增。當時中國守軍總兵力不足5萬,裝備又差,而且經一月苦戰,傷亡比較嚴重,左側瀏河地區江防薄弱。白川汲取前三任指揮官正面進攻失利的教訓,決定從翼側瀏河登陸,兩面夾擊淞滬守軍。3月1日,指揮第9師等部正面進攻淞、滬,以第3艦隊護送第11師駛入長江口,從瀏河口、楊林口、七丫口突然登陸,疾速包抄守軍後路。淞滬守軍腹背受敵,被迫退守嘉定、太倉一線。2日日軍攻佔上海,3日戰事結束。
是役,中國軍隊在人民支援下浴血奮戰,連續擊敗日軍進攻,使敵三易主將,數次增兵,死傷逾萬,受到沉重打擊。但政府當局妥協退讓,不繼派援兵,守軍寡不敵眾,防線終被日軍從翼側突破而被迫撤退。後在英、美、法、意等國調停下,中日雙方經談判,5月5日中國政府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淞滬停戰協定》。不久,國民黨政府將英勇抗戰的第19路軍調往福建"剿共"。
周傑倫在專輯《范特西》中的一首好聽的歌曲的名字--
背景:1939年,二戰爆發。之後的幾年裡戰爭愈演愈烈,波及很多國家,人民流離失所……而1943年,是戰爭在我們偉大的祖國的最高潮時期。上海是全國反法西斯的戰爭中心,那裡有很多外國的列強開設的租界,對於整個中國都一直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它的地域特點、風土人情都有濃厚的「上海氣息」。所以選上海具有代表性。jay就是借這樣的歷史背景有感而發的寫出了這樣一首歌
歌詞:
上海一九四三 - 周傑倫 - the one
作曲:周傑倫作詞:方文山
泛黃的春聯還殘留在牆上
依稀可見幾個字歲歲平安
在我沒回去過的老家米缸
爺爺用楷書寫一個滿
黃金葛爬滿了雕花的門窗
夕陽斜斜映在斑駁的磚牆
鋪著櫸木板的屋內還彌漫
姥姥當年釀的豆瓣醬
我對著黑白照片開始想像
爸和媽當年的模樣
說著一口吳儂軟語的姑娘緩緩走過外灘
消失的舊時光
一九四三
在回憶的路上
時間變好慢
老街坊
小弄堂
是屬於那年代白牆黑瓦的淡淡的憂傷
消失的舊時光
一九四三
回頭看的片段
有一些風霜
老唱盤
舊皮箱
裝滿了明信片的鐵盒褃藏著一片玫瑰花瓣
民國初年,租界以外的閘北和南市(華界)屬江蘇省,1928年中華民國政府在租界以外地區設上海特別市,歸屬中華民國行政院直轄。同時並入江蘇省上海縣、寶山縣17市鄉。1930年7月改稱上海市。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爆發,淞滬會戰之後,日本軍隊擊敗中國軍隊,武力佔領上海除租界以外的全部地區。上海法租界和蘇州河以南的半個上海公共租界經歷了長達四年多的孤島時期。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對英美宣戰,隨即日軍攻入租界,上海全境被日本佔領直至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3年大事記
1月9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汪精衛政府(中華民國重慶政府稱之為偽政府)向英國和美國宣戰。
1月9日——汪精衛政府與日本簽定《日汪關於交還租界及撤廢治外法權之協定》。
1月11日——美國和英國決定放棄在中國的特殊權利。
1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日軍撤離瓜達爾卡納爾島。
1月15日——五角大廈開始啟用。
1月23日——英軍佔領黎波里。
2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在史達林格勒投降。9萬人被俘。史達林格勒戰役結束。
2月1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德懷特·D·艾森豪將軍被命名為盟軍在歐洲的最高指揮官。
2月18日——宋美齡在美國國會演講。
2月18日——德國蓋世太保逮捕白玫瑰反抗組織成員。
4月19日——在波蘭華沙猶太人起義。
5月13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北非的德國和義大利軍隊向盟軍投降。
5月15日——共產國際宣布解散。
5月16日——華沙起義被鎮壓。
5月17日——美國開始建造ENIAC。
6月10日——共產國際正式宣告解散。
7月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坦克戰庫爾斯克戰役開始。
7月10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在西西里島登陸。
7月25日——在義大利發生政變,本尼托·墨索里尼被捕。
7月27日——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空軍襲擊漢堡,3.5萬人死亡。
8月17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徹底佔領西西里島。
8月19日——魁北克會議上,羅斯福和邱吉爾簽訂了英美共同研製原子武器的秘密協定。
8月23日——庫爾斯克戰役結束。
9月3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在義大利登陸。
9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義大利投降。
10月13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義大利對德國宣戰。
11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軍在索羅門群島登陸。
11月5日——日本與滿洲國、汪精衛南京國民政府等八國召開大東亞會議。
11月15日——德國黨衛軍首領海因里奇·希姆萊下令迫害吉普塞人。
11月22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英開羅會議。
11月22日——黎巴嫩宣布獨立。
11月28日—12月1日——德黑蘭會議。
12月24日——艾森豪被任為盟軍最高指揮官
1943年大事記
1月9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汪精衛政府(中華民國重慶政府稱之為偽政府)向英國和美國宣戰。
1月9日——汪精衛政府與日本簽定《日汪關於交還租界及撤廢治外法權之協定》。
1月11日——美國和英國決定放棄在中國的特殊權利。
1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日軍撤離瓜達爾卡納爾島。
1月15日——五角大廈開始啟用。
1月23日——英軍佔領黎波里。
2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在史達林格勒投降。9萬人被俘。史達林格勒戰役結束。
2月1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德懷特·D·艾森豪將軍被命名為盟軍在歐洲的最高指揮官。
2月18日——宋美齡在美國國會演講。
2月18日——德國蓋世太保逮捕白玫瑰反抗組織成員。
4月19日——在波蘭華沙猶太人起義。
5月13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北非的德國和義大利軍隊向盟軍投降。
5月15日——共產國際宣布解散。
5月16日——華沙起義被鎮壓。
5月17日——美國開始建造ENIAC。
6月10日——共產國際正式宣告解散。
7月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坦克戰庫爾斯克戰役開始。
7月10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在西西里島登陸。
7月25日——在義大利發生政變,本尼托·墨索里尼被捕。
7月27日——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空軍襲擊漢堡,3.5萬人死亡。
8月17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徹底佔領西西里島。
8月19日——魁北克會議上,羅斯福和邱吉爾簽訂了英美共同研製原子武器的秘密協定。
8月23日——庫爾斯克戰役結束。
9月3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在義大利登陸。
9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義大利投降。
10月13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義大利對德國宣戰。
11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軍在索羅門群島登陸。
11月5日——日本與滿洲國、汪精衛南京國民政府等八國召開大東亞會議。
11月15日——德國黨衛軍首領海因里奇·希姆萊下令迫害吉普塞人。
11月22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英開羅會議。
11月22日——黎巴嫩宣布獨立。
11月28日—12月1日——德黑蘭會議。
12月24日——艾森豪被任為盟軍最高指揮官。
上海近代史的資料
上海市,簡稱滬,別稱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之一。坐落於中國東部長江沖積三角洲,瀕臨東中國海,位於長江入海口南岸。目前中國發展最快的城市,也是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它被認為是中國的商業和金融中心。2005年末,上海已成為世界第一大貨港,年貨吞吐量為4.43億噸。
古代
大約在6000年前,現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陸,東部地區成陸也有兩千年之久。春秋時屬吳國東境,戰國時屬楚國,曾經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上海別稱為「申」。公元四、五世紀時的晉朝,松江(現名蘇州河)和濱海一帶的居民多以捕魚為生,他們創造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叫「扈」又因為當時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上海」因位於松江(吳淞江)下游支流「上海浦」而得名。唐代中葉始置華亭縣(松江)。宋末置上海鎮。1292年(元)設上海縣。明興盛,1553年為抵倭寇築上海城,歸屬南直隸松江府管轄,松江府轄境為全國最大的棉紡中心。清朝沿襲明制歸屬江南省松江府,設江海關。
近代
1888年開埠不久的上海
1933年上海市中心區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依照1842年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上海成為五個對外通商口岸之一,允許英國上海設立租界。開埠後的近代上海成為遠東最繁榮的港口和經濟、金融中心,「是近代亞洲唯一的國際化大都市」。當年,今上海市黃浦、靜安以及虹口、楊浦四個區主要是上海公共租界(以英美為主),長寧區是上海公共租界的越界築路區,盧灣、徐匯兩區主要是上海法租界。當時上海的租界地區享有完全獨立的行政權和司法權。租界的存在使得上海未被戰火所波及,並享有實際獨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國際聯系,帶來了近代上海的繁榮。但虹口、楊浦兩區後來被劃為日軍防區,成為日本勢力范圍,在淞滬會戰期間和華界一樣受到重創。
民國初年,租界以外的閘北和南市(華界)屬江蘇省,1928年中華民國政府在租界以外地區設上海特別市,歸屬中華民國行政院直轄。同時並入江蘇省上海縣、寶山縣17市鄉。1930年7月改稱上海市。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爆發,淞滬會戰之後,日本軍隊擊敗中國軍隊,武力佔領上海除租界以外的全部地區。上海法租界和蘇州河以南的半個上海公共租界經歷了長達四年多的孤島時期。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對英美宣戰,隨即日軍攻入租界,上海全境被日本佔領直至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依據中、美、英三國共同發表的《開羅宣言》,上海被中華民國佔領接管。上海自1842年擺脫清朝統治至1945年失去獨特地位而成為中華民國的一部分。直到1949年5月,上海由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接管統治。
1946年,中華民國政府軍和中共領導的軍隊爆發大規模內戰(參見國共內戰)。1949年5月,中共領導的武裝力量中國人民解放軍擊敗中華民國政府軍佔領上海,同時對上海實行軍事管制,此間大量人員、財產和機構撤離。
現代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設上海為直轄市。後成為中國工業中心。19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後,上海作為中國大陸經濟中心的地位受到南方許多城市,尤其是經濟特區的挑戰,但進入1990年代後上海重新成為中國最重要的經濟,金融及貿易中心。1993年浦東開發開放,加快了城市發展速度。目前保持年人均GDP6%以上的增長。
在版圖上,1949年上海面積為636平方公里。1958年,江蘇省的上海、嘉定、寶山、松江、金山、川沙、南匯、奉賢、青浦、崇明10個縣劃歸上海市,上海市轄區范圍擴大到5910平方公里。到2003年末,上海面積6340.5平方公里。境內轄有崇明、長興、橫沙三個島嶼,其中崇明島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是目前中國的第三大島。
上海大事年表
宋朝及之前、元朝、明朝、1842年以前的清朝、1842年-1862年、1863年-1911年、1912年-1949年、1949年至今
日期 事件 簡述
1842年8月29日 《南京條約》簽訂 中英《南京條約》規定上海、寧波、福州、廈門以及廣州這五處開辟為對外通商口岸(簡稱「五口」),英國人可以在這五處居住和經商。
1843年11月17日 首任英國駐滬領事巴富爾抵達上海 英國駐滬領事的到任意味著上海自此正式開埠。
1844年7月13日 《望廈條約》簽訂 中美訂立的這份合約的內容參照了中英《南京條約》。
1844年10月24日 《黃埔條約》簽訂 中法訂立的這份合約的內容同樣也參照了中英《南京條約》。
1845年11月29日 第一次土地章程(也稱「地皮章程」)出台 這份土地章程被視為上海租界存在和運作的依據法理,由上海道台和英國駐滬領事共同商定,其要旨在於華洋隔離居住的政策,並定出了英國人居住地的范圍。
1846年 道路碼頭委員會成立 外國人在上海成立的第一個組織,主要解決租界內部道路建設等問題,是工部局的雛形。
1848年11月27日 英租界第一次擴充 北界擴充至蘇州河,西界擴充至周涇浜。(今西藏路)
1849年4月6日 法租界成立
1853年4月12日 上海租地西人大會通過組織義勇隊的決議 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波及上海,為了維護租界的安全,租界內的外國人在英、法、美三國領事的倡導下自發組織了義勇隊,這是外國人在上海的第一支武裝隊伍。
1853年9月7日 小刀會佔領上海縣城 燒毀了上海縣衙和海關等處,殺了上海知縣,囚禁了上海道台。
1854年4月4日 泥城浜之戰 清軍企圖通過租界進攻佔領縣城的小刀會起義軍,保持中立的租界方在英、美海軍的協助下以武力強行阻止清軍過界。
1854年7月11日 第二次土地章程出台
工部局成立
1855年2月17日 小刀會退出上海縣城
1858年1月26日 《天津條約》簽訂 至此鴉片買賣合法化,上海逐漸成為了當時中國最主要的鴉片輸入港。
1860年8月17日 太平天國起義軍首次攻打上海
1862年1月11日 太平天國起義軍第二次攻打上海
1862年5月1日 上海法租界公董局成立 為了保全上海法租界的獨立性,法國駐滬領事愛棠宣布法租界退出工部局,代之以上海法租界公董局。
1862年8月 太平天國起義軍第三次攻打上海
1862年11月 上海自由市計劃 由在滬外國商人提出,主要內容是將上海劃為自由的貿易性都市,不受制於任何國家和個人。此項計劃由各國領事報呈各國駐中國的公使,最後被各國公使以不得干涉中國內政為由駁回。
上海大事年表
宋朝及之前、元朝、明朝、1842年以前的清朝、1842年-1862年、1863年-1911年、1912年-1949年、1949年至今
日期 事件 簡述
1863年9月21日 美租界與英租界合並
1864年5月1日 《上海會審公廨》成立
1866年3月 《第三次土地章程》出台 在納稅西人會議上通過了修改土地章程的提案,中國的地方官員完全沒有參與這次章程的修改,只在事後得到通知。
1866年 上海義勇消防隊(也稱「救火隊」)成立
1869年 洋涇浜設官會審章程公布
1869年9月 駐北京公使團批准了各國領事提交的第三次土地章程與上海法租界工部局章程
1870年 義勇隊由工部局直接管理
1874年 四明公所事件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後,法租界的發展日趨加快,對土地的需求劇增,四明公所位於法租界的中心地段,是旅滬寧波人的同鄉會兼公墳,法租界為了築路,以有礙衛生等藉口,強行收繳四明公所的地產,發生暴動,死傷數人,為免於民憤,築路一事逐擱置。
1882年 領事法庭成立
1893年 上海美租界正式劃定
1894年 中日戰爭爆發 戰爭一經爆發,上海形勢也趨於緊張,礙於各國在上海的勢力,日本暫對外宣布上海為中立區域,並許諾不將戰火蔓延到上海。
1896年7月21日 中日北京條約簽訂 此條約相當於當初的南京條約,其中一條規定日本人可以在通商口岸建造工廠,從此,近代上海的工業化進程加快。
1897年 上海人力車夫事件 時工部局規定加收人力車夫的執照捐,人力車夫向當局抗議,逐發生暴動。
1898年 第二次四明公所事件 借上海當時發生鼠疫之際,法租界當局重提築路一事,與公所民眾發生沖突,死十二人,最後設立工部局衛生處。
1898年 第四次土地章程通過
1900年8月17日 上海進入警備 年初爆發了義和團運動,影響不斷擴大,在上海的外國勢力開始組織自己的防禦力量。
1905年 黎黃氏事件 由於公廨錯審黎黃氏案件,上海民眾發生暴動,圍攻巡捕房。
1906年 美國在華法庭在上海設立
1907年 中國人首次加入義勇隊
1910年11月 上海發生疫情,工部局實施公共衛生附則,中國人反對,引起騷動。
1911年 辛亥革命,清朝趨於滅亡,上海一時變得無政府化,會審公廨的司法權逐完全操縱在領事手中。
上海大事年表
宋朝及之前、元朝、明朝、1842年以前的清朝、1842年-1862年、1863年-1911年、1912年-1949年、1949年至今
日期 事件 簡述
1912年1月1日 中華民國成立 1912年前後,中國正值改朝換代,清朝的舊勢力尚未徹底清除,民國的新勢力尚且稚嫩,從中央到地方,軍閥當道,政府幾近癱瘓,社會呈現出一片無序混亂的狀態。然而就在同時,上海的租界卻有如國中之國,獨享著一份特別的平和,甚而,租界在經濟、人口等各方面都進一步加快了其發展的速度,由1912年開始至1936年可謂上海租界高度繁榮的一個階段。
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之於上海租界的影響可謂是隱性的。首先,各外國列強在上海租界內的勢力均衡狀態被打破了,德國由一種非正式的方式被排除出上海租界的權利機構和社交生活,而日本則瞅准了機會一腳踏進德國人留下的空位。其次,雖然各國在上海租界內彼此之間始終存在著明爭暗鬥,但對外(中國),他們始終是一個整體(白種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他們內部的分裂暴露出來,德國人和奧地利人變成了敵人,白種人之尊嚴出現了危機。
1915年1月27日 《推廣租界草案》被提出 1911年辛亥革命後,各列強國原有的一套針對清政府的租界擴張手段有所收斂,租界的擴張事宜也有所停頓。現在隨著租界經濟的突飛猛進,擴張一事又重提起來。《推廣租界草案》於當年的3月4日被刊登在《工部局公報》上。然而由於上一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戰事趨於擴大化的影響,此次的擴張計劃再一次被擱淺。
1917年8月14日 中國對德宣戰 中國的對德宣戰有利有弊。弊,宣戰之最初意志實非中國本身所有,而是受了英國、美國等外國使節的利誘及脅迫,這說明中國連宣戰這樣一種基本的主權也已經喪失。利,雖然宣戰是被動的,但換一個角度來看,向來處於被侵略被殖民地位的中國現在與那些侵略國一同向著另一個侵略國宣戰,這意味著中國在宣戰的同時獲得了某種概念上的平等,也意味著,侵略國對中國在某種程度上的認同。
1919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巴黎和會召開 中國代表在和會上提出租界問題,未果。
1919年5月1日 義勇消防隊由原來的義務參與改為僱傭形式,並且開始僱傭中國人。同時,中國人也組織了自己的街路聯合會
1919年5月7日 抵制日貨運動爆發,義勇隊戒備租界
Ⅱ 渡江戰役資料
渡江戰役又稱京滬杭戰役,是1949年4月21日至6月2日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為佔領當時中華民國處於長江中下游流域政治、經濟中心,強渡長江並向中華民國國軍發起大規模戰略進攻的戰役。最終,解放軍佔領中華民國首都南京,以及全國經濟中心上海,國軍敗局已定。
戰役經過
1949年4月20日18時,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7、9兵團組成的中線集團率先發起渡江作戰,21時,第9兵團第25、第27軍和第七兵團第24、第21軍組成的第一梯隊渡江登陸,標志渡江戰役正式開始。21日,佔領南岸的銅陵、繁昌等地。
1949年4月21日夜,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和第三野戰軍以木帆船為主要渡江工具,開始強渡長江,實施有重點的多路突擊的方法,一舉越過湖口至江陰間的長江防線,解放軍登上灘頭陣地,突破國軍防禦,國軍的多次反擊被打退。解放軍先後爭取了國軍江陰要塞起義和中華民國海軍第二艦隊倒戈,控制了江面,從灘頭向縱深發展,多路穿插分割國軍防線。
22日解放軍東集團、西集團分別佔領縱深5至10公里的灘頭陣地。國軍長江防線完全崩潰,國軍最早動搖的是第8兵團,於21日開始撤退。4月22日,蔣在杭州召集李宗仁、何應欽等商討「最後一戰」,下令:「把南京城下關火車站、碼頭、水電廠都炸掉。
不能給共軍留下一點東西。我們要在浙贛線以北山地建立第二道防線。」22日下午,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部開始實施向浙贛鐵路沿線、杭州、上海方向總退卻,第1綏靖區22日開始撤退;第7綏靖區和首都衛戍總司令部23日開始撤退。企圖在上海、杭州、浙贛鐵路沿線組織新的防禦戰線。
4月23日,解放軍東集團佔領丹陽、常州、無錫等地,切斷(南)京滬線鐵路,並進占鎮江。解放軍中集團佔領蕪湖,展開追擊戰先後捕捉殲滅了國軍第7綏靖區部分守軍。
南京戰役
渡江戰役中第三野戰軍第8兵團所屬第35軍是惟一部署在長江北岸於南京正面的軍,22日對浦口地區發起攻擊。22日晚,第35軍先頭部隊103師偵察連進入南京。此前不久,代總統李宗仁跑回桂林「休息」,中華民國政府要員乘坐飛機離開南京,中華民國政府中下層官員也慌忙撤離,22日,中華民國政府宣布撤離首都南京遷往廣州。
23日晚,第35軍開始渡江,未經激烈戰斗就於次日佔領南京。24日凌晨,104師312團3營9連佔領總統府。(亦有2營率先攻佔的說法。)24日晨,毛澤東為新華社撰寫新聞,宣布國民政府「已於昨日宣告滅亡」。南京市人民政府後來將4月23日定為「南京解放紀念日」。
郎溪、廣德圍殲戰
解放軍按預先的戰役計劃,渡過長江後,中集團與東集團統一由粟裕、張震指揮。利用長江在南京—鎮江段向北凸出的有利地形,實施鉗形突破。從24日開始,第三野戰軍司令部命令東集團和中集團展開追擊圍殲作戰。第8兵團、第10兵團主力沿丹陽、常州推進,佔領溧陽、宜興地區切斷了(南)京杭國道,第9兵團、第7兵團由南陵經宣城地區發起追擊,東西對進實施鉗形夾擊,截斷國軍由鎮江、南京、蕪湖等地向南撤往杭州的退路。
27日晚,第9兵團與第10兵團於浙江吳興、長興地區會師封閉合圍圈,沿著(南)京杭道路撤退的國軍五個軍(第4、第28、第45、第66軍及第51軍的一部等)的部隊被合圍於郎溪、廣德、長興地區等地。[10]國軍組織抵抗處於混亂狀態,至29日全部殲滅,俘虜共8萬餘人。
27日第三野戰軍第10兵團第29軍進占蘇州,向上海方向警戒。28日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由譚震林指揮,向杭州推進,於5月3日佔領杭州。第三野戰軍在郎、廣圍殲戰中以及在長江南岸追擊中殲滅國軍共計13.9萬餘人。1949年4月下旬解放軍渡江以及追擊中,京滬杭地區的國軍有7個軍(第4、第20、第28、第45、第66、第68、第99軍部)被殲滅。
南昌戰役
第二野戰軍組成的西集團為切斷湯恩伯、白崇禧指揮的兩個集團的聯系,堵其退路,在近四百里寬的正面上分多路向浙贛鐵路追擊,5月3日,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佔領浙贛線的上饒—貴溪一線;第5兵團佔領衢縣;第3兵團佔領金華,與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在諸暨會師。國軍在浙贛鐵路沿線建立防禦戰線的計劃落空。5月5日佔領浙贛線上的重鎮鷹潭,40師解放了鐵路南面的金溪縣城。
此後,部隊繼續向南、向西挺進。按照第二野戰軍司令部指示,第15軍向福建省追殲敵人,第14軍南下奔襲臨川、南城,第13軍沿浙贛鐵路向江西省會南昌進擊。5月10日,陳賡部接到野戰軍前委「作接管南昌的准備」的命令。5月16日,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第13軍第37師接到「搶渡撫河,解放南昌」的命令,向南昌進軍。同日,佔領進賢。
5月17日,第四野戰軍第15兵團渡過長江進入江西後,解放贛西北地區,並配合第二野戰軍向南昌方向挺進。5月21日,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37師開始進攻南昌,在城東謝埠鎮與國軍發生激戰。5月22日拂曉,守衛南昌的國軍夏威兵團撤退,並炸毀贛江上的中正橋,37師佔領南昌。
武漢戰役
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第12兵團)和中原軍區部隊為達到牽制華中軍政長官公署白崇禧集團;策應第二野戰軍、第三野戰軍渡江作戰;待第四野戰軍主力南下的目的,4月下旬進至長江北岸,逼進武漢。白崇禧指揮華中軍政長官公署於5月初開始收縮兵力准備南撤,計劃遲滯第四野戰軍渡江,掩護主力分別向湖南、鄂西地區撤退。
第四野戰軍第12兵團(第40、第43軍)完成策應第二、第三野戰軍渡江作戰的任務後,於5月14日在團風至武穴間南渡長江,並在16日佔領漢口,17日佔領武昌地區、漢陽地區。5月15日,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第19兵團司令張軫率(第128軍)2萬餘人在賀勝橋倒戈。
上海戰役
湯恩伯指揮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部主力8個軍(第21、第51、第52、第54、第75、第123軍守浦西,第12、第37軍守浦東)退守上海,並以中華民國海軍海防第一艦隊和空軍協助防守。防禦重點在於吳淞、高橋(上海)與上海市區,保障出海通路。解放軍渡江戰役總前委計劃以第三野戰軍第10(第26、第28、第29、第33軍)、第9兵團(第20、第27、第30、第31軍)8個軍發起上海戰役,同時,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繼續向浙江進軍。
第三野戰軍以吳淞作為攻擊重點,目的是封鎖吳淞口,使國軍為保護由海路撤退的通道而集中兵力在吳淞周圍,避免在市區內進行較大規模的戰斗,目的是完整接管城市,為此還特別規定進入市區作戰盡可能的不使用重炮。計劃從浦東、浦西兩翼迂迴,分別取道浦西的嘉定地區,浦東的川沙、高橋,實施鉗形攻勢,進抵寶山、吳淞,後續任務是由松江、青浦進攻上海市區。
5月10日第三野戰軍下達淞滬戰役作戰命令,於5月12日發起上海戰役,開始攻擊上海外圍陣地。在浦西,向寶山、吳淞攻擊的戰斗付出較大的代價但沒有大的進展,16日調整部署,選擇戰線薄弱部打開缺口楔入縱深側背,糾正集團進攻的方式,取得了進展,至19日逼近威脅吳淞口。
在浦東,18日逼近高橋,遇到國軍多次反擊。23日,解放軍向上海市區發起總攻,24日,國軍向吳淞收縮防線,確保從海上撤退的通路。至25日,解放軍快速穿插進占蘇州河以南市區,26日攻佔上海市區,爭取了淞滬警備司令部副司令劉昌義率部陣前倒戈。解放軍於27日佔領上海。解放軍傷亡3萬多人,國軍除了5萬人乘船從海上撤走外,損失15萬多人(傷亡1.5萬人,9.4萬人被俘,4.4萬人倒戈)。
(2)民國時期上海什麼時候被攻佔的擴展閱讀:
戰役結束
6月2日,第三野戰軍第25軍攻佔崇明島,至此,渡江戰役結束。渡江戰役是繼「三大戰役」後,中國人民解放軍以優勢兵力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進攻戰役行動。此役解放軍攻佔了南京、杭州、武漢、上海等大城市和蘇、浙、贛、皖、閩、鄂廣大地區。
解放軍傷亡6萬餘人,國軍損失43萬多人。民國政府通過守住長江防線,劃江而治的計劃落空,解放軍在這一戰役中取得壓倒性勝利,為此後解放軍進軍福建及華南、西南地區創造了有利條件,加速了中國共產黨奪取全中國政權的進程。
意義
渡江戰役,也稱京滬杭戰役,歷時42天,人民解放軍以木帆船為主要航渡工具,一舉突破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並以運動戰和城市攻堅戰相結合,合圍並殲滅其重兵集團。此役,人民解放軍傷亡6萬餘人,殲滅國民黨軍11個軍部、46個師共43萬餘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漢等大城市,以及江蘇、安徽兩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份,為而後解放華東全境和向華南、西南地區進軍創造了重要條件。
Ⅲ 上海解放時間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
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5月,在渡江戰役中,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主力對上海國民黨軍進行的攻堅戰役。
4月下旬,國民黨軍長江防線被突破後,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以8個軍25個師20萬人據守上海市區,及沿瀏河、太倉、蓖山、青浦、嘉善和平湖一線地區,企圖憑借堅固工事,組織頑抗,掩護其戰略撤退,並准備大肆破壞城市,挑起國際事端,促使帝國主義武裝干涉。其部署是;以第21、第51、第52、第54、第75、第123軍約20個師,配屬坦克、裝甲車百輛守備黃浦江以西,置主力於吳淞、月浦、大場地區;以第12、第37軍共5個師守備黃浦江以東,置主力於高橋,以確保市區及吳淞口海上通道,另以海軍第1軍區和駐上海空軍協同守備。上海為中國最大的工業城市和重要港口,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市北之吳淞口位於黃浦江與長江的交匯點,是上海對外海上交通的咽喉;高大建築多而堅固;市郊地形平坦,村莊稠密,公路河渠縱橫。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冶委員陳毅、副司令員粟裕,依據中國共產黨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和中共中央淮海前線總前委指示,決心集中第9兵團、第10兵團共8個軍攻取上海。首先從兩翼迂迴鉗擊吳淞口,斷國民黨軍海上退路,爾後視中共中央華東局接管上海准備工作進行情況,再向市區發起總攻。具體部署是:由第10兵團指揮第26軍、第28軍、第29軍、第33軍及特種兵縱隊一部,首先以主力攻佔吳淞、寶山,封鎖黃浦江口,爾後由西北方向與第9兵團會攻市區;第9兵團指揮第20軍、第27軍、第30軍、第31軍及特種縱隊一部,首先攻佔浦東地區,協同第10兵團封鎖吳淞口,爾後由東、南、西三面與第10兵團會攻上海市區;並要求盡量殲守軍於上海外圍,對市區作戰力求不使用重武器,以盡量減少城市損失。12日,戰役發起,至18日,第9兵團先後攻佔松江、南匯、青浦、川沙等地,進抵高橋附近。第10兵團攻佔瀏河、太倉、嘉定、崑山、南翔等地,與第9兵團形成夾擊吳淞口之勢。湯恩伯為確保退路,令其所部利用既設陣地,拚力扼守高橋、劉行、月浦。第9、第10兵團對守軍陣地構築缺乏認真調查研究,攻擊准備不足,經多次攻擊仍未能突破,遭較大傷亡。為迅速解決戰斗,第三野戰軍遵照中共中央軍委、總前委的指示,增調第7兵團之第23軍和第8兵團之第25軍分別配屬第9、第10兵團,於23日夜發起總攻。24日,第9兵團攻佔浦東市區和虹橋、徐家匯車站,第10兵團直插吳淞、寶山。國民黨軍一面調兵增強月浦防禦,一面向吳淞收縮,准備從海上撤退。解放軍各部隊採取快速猛攻的動作,多路直插市區。第9兵團攻佔上海市區,並爭取負責指揮上海國民黨軍余部的淞滬警備副司令劉昌義率部放下武器。第10兵團相繼攻佔大場、吳淞、寶山、楊行等地。至27日,上海全部被攻佔。
點評:此戰,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15.3萬餘人,繳獲各種炮1370門,坦克、裝甲車119輛,汽車1161輛,艦艇11艘等裝備和物資。入城部隊嚴格遵守入城紀律,露宿街頭,謝絕饋贈,保護外僑,以實際行動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政治影響,贏得了廣大群眾的贊揚,上海的解放,徹底粉碎了國民黨軍利用上海繼續頑抗、搶奪資財及挑起國際事件的陰謀,為繼續肅清華東國民黨軍余部,保衛國防,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創造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