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上海指南 » 長沙上海城屬於哪個區
擴展閱讀
北京地鐵路線有多少公里 2025-07-30 17:29:20
深圳哪裡有龍貓賣 2025-07-30 17:07:31

長沙上海城屬於哪個區

發布時間: 2025-07-30 04:14:17

① 上海城(三期)怎麼樣好不好值不值得買

樓盤名稱:長沙上海城(三期)

城市:長沙

樓盤位置:上海城位於雨花區韶山南路633號(林學院對面)

開發商:長沙縱橫置業發展有限公司

產權年限:70年

建築類型:小高層,板塔結合,

公交線路:上海城有7、103、107、123、152、502、602、801、802路公交車到達。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47767.94平方米,容積率,綠化率45%,共0棟樓,停車位

周邊配套:中小學:韶圭小學、三湘小區小學、長沙市21中、43中、井灣子中學
綜合商場:井灣子市場、紅星大市場、國際汽車城、華銀旺和超市
銀行:工行、建行、中行、農行、光大
醫院:長沙市中心醫院、中建五局中心醫院
其他:省政府新址、青少年活動中心、紅星農博會展中心、天際嶺國家森林植物園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點擊查看更多房產信息

② 長沙上海城小區住改商拆了多堵牆 居民心慌慌


冷不丁,你的鄰屋突然變成餐館、會所、茶樓……試問遇到這種情況,你心情會是怎樣?昨日,采訪中就遇到兩個這樣的案例,上海城、景灣小區的業主被突然“變身”的鄰居攪得心煩意亂。目前,“住改商”引發的鄰里矛盾也頻頻發生,管理“住改商”,還存在很多不足。如何改變這種現象,值得多方思考。

推開27棟1單元二樓過道的安全門,取代住戶房門的是一堆剛拆除的牆磚。房內鋼筋電線裸露在牆外,水泥、石灰等裝修材料堆滿一地。昨天,雨花區上海城有業主反映,27棟有業主欲把兩套房子打通改成營業門面。想到房屋結構被改變,住房變商用,該單元120多戶居民很擔憂。本報記者張樹波 實習生何朋 劉士豪 長沙報道

業主 “住改商”我們不同意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上海城小區。27棟業主饒爹爹帶記者來到二樓,有一套房房門緊鎖,門上貼著“開工大吉”的字樣,另兩套房門被拆除放在一邊,幾位裝修工人正清理拆除的牆磚,房間一角堆滿水泥、石灰等建築材料。房間內大部分牆體已被拆除,門口有鋼筋裸露。不經提醒,真沒看出之前是兩套房。

“牆被拆得亂七八糟,出了問題怎麼辦?”饒爹爹說,聽說二樓要建美容美體會所,他專門過來看了下。原先房間內的牆已被拆除,還說要在樓板上砌牆隔房間,“樓板只有8公分厚,哪承受得住?”

住在二樓的業主游女士更是氣憤,二樓本來四套房,除了她家,另外三套房被“打包”,變身美容美體會所。“‘住改商’至少要徵得業主同意。”游女士說,每天敲敲打打還以為是在裝修房子呢,不經意一看,兩套房的內牆都被拆掉了,像要合成一間。游女士問施工方,才曉得要改成美容美體會所,要不還真被蒙在鼓裡,“住改商,我們不同意。”

假如真改成了會所,安全問題誰負責?“我就住在隔壁,每天會吵死去。”游女士抱怨。

裝修公司 沒有破壞承重牆

房屋結構被改變,預制板上再砌牆,豈不是有安全隱患?27棟一單元業主議論紛紛。現場裝飾公司一位設計師說,裝修前,他們根據開發商提供的房屋原始結構圖,進行設計,裝修過程中沒破壞承重牆,拆除的都是後來砌上的牆,“安全絕對沒問題。”

原先牆體被拆除後,會按設計重新砌牆。對於居民擔心新牆會壓壞樓板的問題,現場一負責施工的負責人解釋,他們使用輕質磚隔牆,盡可能減少樓板的受重,居民大可放心。牆體上裸露的鋼筋並非承重牆體內的,“這是拉結筋,用來連接接縫的。”該負責人稱,裝修的本是兩套房,他們將按需要把牆打掉後,連成一體。他們只負責裝修,作何用途無權過問。

物業 事先並不知情,已責令停工

就此事,上海城物業管理方——長沙九豐物業服務有限公司胡經理介紹,不久前,27棟一位業主向物業公司提交了一份戶型平面圖辦理裝修手續,正裝修的三套房是同一位業主所有。“我們只知是業主裝修,不知道是改成商用。”胡經理說,有業主投訴,他們才知道。住宅房屋改做商用,首先要徵求周圍業主的同意。物業公司已責令裝修業主停工。“業主已答應停工。”胡經理說,業主已同意下午將裝修材料運走。同時,胡經理承諾,架空層牆體出現的裂縫,會馬上找施工人員前來處理。架空層裂縫是否和二樓裝修有關,裝修過程是否破壞了房屋結構,需要相關部門來檢測才能下定論。

[解讀]

“住改商”,同樓業主可一票否決

對於小區內住宅性質的變化,根據,《物權法》第77條規定:業主不得違反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業主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的,除應遵守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外,還應當經過有利害關系的業主同意。司法解釋明確規定了利害關系人的最小范圍,即整棟樓的業主。這將使得“住改商”難度加大,只要有1名利害關系人向法院主張不同意,就可以“一票否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