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上海第十九毛紡廠還存在嗎
上海第十九毛紡廠已經不復存在。這家紡織廠成立於上世紀50年代,見證了中國紡織業的發展歷程。然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紡織行業逐漸走向衰落。市場需求的變化以及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上海第十九毛紡廠在經營上面臨巨大壓力。最終,在20世紀90年代,這家工廠因經營困難而停產,最終關閉了大門。
上海第十九毛紡廠的關閉是眾多傳統產業轉型和淘汰的一個縮影。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許多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技術的進步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使得紡織行業難以維持原有的生產模式。許多紡織廠不得不選擇關閉或轉型,以尋找新的發展方向。這種轉型不僅僅是企業的選擇,更是整個行業為了適應時代發展而進行的變革。
與此同時,中國的製造業也在向高端製造和創新驅動的方向轉型。政府積極推動產業升級,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這種轉型不僅有助於提升整個製造業的競爭力,也為紡織行業帶來了新的機遇。通過技術升級和產品創新,一些紡織企業成功實現了從低端製造向高端製造的轉變,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
上海第十九毛紡廠的關閉雖然是一個遺憾,但它也反映了中國製造業轉型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陣痛。盡管傳統紡織業面臨著諸多挑戰,但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中國製造業正逐步邁向更高質量的發展道路。
② 如何介紹上海這座城市
上海(Shànghǎi),是中國第一大城市,中國中央四個直轄市之一。上海位於我國大陸海岸線中部的長江口,擁有中國最大的工業基地、最大的外貿港口,有超過2000萬人口居住和生活在上海地區。x0dx0ax0dx0a昔日的上海,只是一個以漁業和棉紡織手工業為營的小鎮。19世紀,由於上海良好的港口位置使其開始展露鋒芒。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後,上海成為中國開放對外通商口岸之一,並很快因成為東西方貿易交流的中心而迅速發展。至20世紀30年代,上海成為跨國公司開展貿易和商務的樞紐,是亞太地區最繁華的商業中心,被譽為「東方巴黎」。但在1949年建國之後,外國人幾乎全部離開了上海,上海隨即沒落。改革開放後的1990年,上海又開始重現往日的繁華,成為了今日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和全球最大的貿易港口。x0dx0ax0dx0a上海也是一座新興的旅遊目的地,由於它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眾多的歷史古跡,如上海的地標——浦西的外灘和新天地。但在一江之隔的浦東,卻呈現出另一番繁華景象: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與金茂大廈、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等建築共同組成了全球最壯麗的天際線之一,而2014年將建成的上海中心,更會為「東方巴黎」添上燦爛的一筆。x0dx0ax0dx0a今日的上海,不僅是中國重要的科技、貿易、金融和信息中心,更是一個世界文化薈萃之地。上海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並致力於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上海即將舉辦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現南匯並入浦東新區。x0dx0ax0dx0a地理環境x0dx0ax0dx0a上海市地處東經120度51分至122度12分,北緯30度40分至31度53分之間,位於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中國南北海岸中心點,長江和錢塘江入海匯合處。北界長江,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和浙江兩省。是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平均高度為海拔4米左右。陸地地勢總趨勢是由東向西低微傾斜。以西部澱山湖一帶的淀泖窪地為最低,海拔僅2米~3米;在泗涇、亭林、金衛一線以東的黃浦江兩岸地區,為碟緣高地,海拔4米左右;浦東欽公塘以東地區為濱海平原,海拔4米~5米。西部有天馬山、薛山、鳳凰山等殘丘,佘山為上海陸上最高點,海拔高度99米,立有石碑"佘山之巔"。海域上有大金山、小金山、浮山(烏龜山)、佘山等岩島。大金山海拔高度103.4米,為上海境內最高點。全市總面積6340.5平方公里,東西最大距離約100公里,南北最大距離約120公里。陸海岸線長約172公里。在上海北面的長江入海處,有崇明島、長興島、橫沙島3個島嶼。崇明島為中國第三大島,由長江挾帶下來的泥沙沖積而成,面積為1041.21平方公里,海拔3.5米~4.5米。長興島面積88.54平方公里,橫沙島面積55.74平方公里。x0dx0ax0dx0a氣候x0dx0ax0dx0a上海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氣候溫和濕潤,極端最高氣溫40.2℃,極端最低氣溫-12.1℃ 。本市春秋較短,冬夏較長。2006年平均氣溫18.4℃,日照1638.2小時,降水量1042.6毫米。全年70%左右的雨量集中在5至9月的汛期。x0dx0ax0dx0a面積x0dx0ax0dx0a1949年,上海的土地面積僅為636平方公里。1958年,江蘇省的嘉定、寶山、上海、松江、金山、川沙、南匯、奉賢、青浦、崇明10個縣劃歸上海,使上海市的轄區范圍擴大到5910平方公里,幾乎是1949年的10倍。2006年末,上海全市土地面積6340.5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0.06%,南北長約120公里,東西寬約100公里。境內轄有崇明、長興、橫沙3個島嶼,其中崇明島面積1041.21平方公里,是我國的第三大島。x0dx0ax0dx0a水文x0dx0ax0dx0a上海地區河湖眾多,水網密布,境內水域面積697平方公里,相當於全市總面積的11%。上海河網大多屬黃浦江水系,主要有黃浦江及其支流蘇州河、川揚河、淀浦河等。黃浦江源自太湖,全長113公里,流經市區,江道寬度300-770米,平均360米,終年不凍,是上海的水上交通要道。蘇州河上海境內段長54公里,河道平均寬度45米。上海的最大湖泊為澱山湖,面積為62平方公里。x0dx0ax0dx0a地勢x0dx0ax0dx0a上海境內除西南部有少數丘陵山脈外,為坦盪低平的平原,是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高度4米左右。陸地地勢總體呈現由東向西低微傾斜。大金山為上海境內最高點,海拔高度103.4米。x0dx0ax0dx0a人口結構x0dx0ax0dx0a南京路步行街是老上海的標志之一由於大量人口遷入和外來流動人口增長迅速,上海人口總量不斷擴大。開埠時的上海人口不足10萬;至1949年為520萬人;至2007年末,全市戶籍人口已增加到1381萬人,是解放初期的2.7倍,佔全國總人口的1%。200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總數為1888.46萬人。其中,戶籍常住人口1371.04萬人。全市按常住人口計算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638人,為我國內地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x0dx0ax0dx0a全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2.72‰,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0.75‰,上海是中國第一個出現人口自然變動負增長的省級行政區;人平均期望壽命81.08歲;婦女總和生育率0.95%;全市戶籍人口中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286.83萬人,占戶籍人口20.80%。上海的人口老齡化程度在中國居第一位。x0dx0ax0dx0a財政金融x0dx0ax0dx0a浦西的天際線上海是中國大陸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第三產業在上海的經濟佔了一定比重,其中最主要的產業包括了金融業、房地產業、保險業以及運輸業等。位於浦東新區的陸家嘴是上海的新興金融中心,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2005年8月在上海揭牌,主要職能是管理公開市場操作。全球500強企業中已有部分在上海設立了中國區總部、分公司和辦事處。上海已經成為全中國納稅率最高的城市,上海歷來上交的稅款達中國國內總稅款的一半。x0dx0ax0dx0a1949年以前,在上海有很多外國銀行和公司。上海是當時中國的經濟貿易中心。上海不僅匯集著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四大政府銀行為首的原國家資本與官僚資本金融機構以及外國在華金融機構。在外灘附近聚集了各國頗具實力的銀行:英國匯豐銀行、德國德華銀行、日本橫濱正金銀行、俄國華俄道勝銀行、法國東方匯理、美國花旗銀行、比利時華比銀行等組成了「東方華爾街」。還擁有數量眾多的私人資本經營的銀行、錢庄和信託公司(以下簡稱私營行庄公司)。經歷了1927至1937年「黃金時期」的發展,到抗日戰爭爆發前,上海的私營行庄公司已達105家;而經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時,上海私營金融業的整體資金實力實際上已大大削弱,但仍有119家私營銀行、80家錢庄和5家信託公司。然而到1952年底,上海私營金融機構的數量銳減至60餘家。1956年初,官方實行公私合營政策,最後全部合並為統一的公私合營銀行聯合總管理處。x0dx0ax0dx0a在1949年以後,有些上海的資本家都已經逃離到香港、台灣或者海外其他地方。也有一些留在上海,繼續經營。最後在1956年初,都被公私合營。x0dx0ax0dx0a上海工業發達,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和計劃經濟時期,上海的工業發展水平就已全國領先。改革開放初期,由於中央政策原因,中國東南地區飛速發展,一度使上海的工業面臨邊緣化的危機,但自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浦東新區的開發,以及財政轉移支付比重減少等多方面的原因,上海的工業又重新煥發了新的生機。上海工業總產值佔全國的十分之一,主要以輕紡、重工業、冶金、石油化工、機械、電子工業為主,其他還有汽車、航空、航天等工業。張江高科匯集了大量的高端製造業。農業占總體經濟的比例較小,大約在1.7%左右。x0dx0ax0dx0a由於土地、勞動力成本日益升高,加之市政府經濟政策導向等原因,目前紡織業、重污染行業等低端製造業、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逐漸遷往郊區或關門停業,上海市整體產業結構進步明顯,已形成並逐漸鞏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x0dx0ax0dx0a上海經濟也受到其周圍省份的非經濟方面的競爭。上游省份GDP增長帶來的環境污染,尤其是來自黃浦江上游的飲用水污染,已成為困擾上海發展和居民生活的一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