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25年基本建成虹橋國際開放樞紐
到2022年,虹橋商務區將集聚一批高能級貿易主體和功能型平台,形成若干總部經濟、平台經濟、數字經濟、會展經濟等現代產業經濟集群,成為帶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到2025年,虹橋商務區服務長三角、聯通國際的樞紐功能不斷提升,成為具有世界水準的國際大型會展目的地,成為總部企業、國際組織和專業機構首選地,成為國際商務資源集聚、貿易平台功能凸顯、各類總部企業活躍的經濟增長極,基本建成虹橋國際開放樞紐。
這是經市委常委會審議通過,昨天正式對外發布的《關於加快虹橋商務區建設 打造國際開放樞紐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所披露的內容。《方案》進一步明確了虹橋商務區的定位和目標,提出了對標國際、面向全球,打造國際開放樞紐的實際舉措和政策支撐。
推進商務區拓展區協調發展
虹橋商務區管委會負責人表示,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關於虹橋商務區發展的新定位、新目標、新要求,打造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國際化中央商務區、國際貿易中心新平台,為《方案》的制定明確了十分清晰的目標定位。為持續放大進博會溢出帶動效應,《方案》在虹橋商務區86.6平方公里基礎上,將四至范圍外、所涉街道(鎮)區劃范圍內的64.8平方公里區域作為拓展區,推進虹橋商務區與拓展區共151.4平方公里整體協調發展,進一步實現產業功能統籌、交通基礎設施統籌、建設標准統籌和政策管理統籌。
根據《方案》,本市將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支持虹橋商務區重大基礎設施和重點產業及其項目建設,擴大虹橋商務區專項發展資金規模,加大對虹橋商務區內重點功能打造、人才引進、產城融合等項目的支持力度。探索和鼓勵建設用地綜合化、復合化兼容利用。完善國土空間規劃的調整機制,合理提高商辦、會展、物流、研發等用地利用強度,促進土地高質量利用。強化計劃總體控制,統籌做好年度土地利用計劃、土地儲備計劃、土地出讓計劃、重大投資項目計劃等的制定實施,嚴格執行相關開發標准,強化開發時序控制。加大金融服務力度,鼓勵金融機構對虹橋商務區內創新型企業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加快建設相關主導產業和重點項目設施。
形成知名品牌區域消費中心
《方案》的亮點還包括:一批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將在虹橋商務區推出和應用。重點在人工智慧、物聯網、衛星定位、大數據、航空服務、科技服務、大健康醫療和綠色金融等產業做大做強。通過開展離境退稅「即買即退」試點、建設中高端消費品發布展示中心等,提升國際高端都市商業功能,形成全球知名品牌區域消費中心、國際化消費體驗中心。在區域內實施「一地一策、一樓一案」聚商,形成高品質商務活動集聚區。
建設一批面向「一帶一路」的商品直銷平台、國別商品交易中心、專業貿易平台和跨境電商平台,培育壯大一批貿易集成商,加快虹橋進口商品保稅展示交易中心建設,高水平建設虹橋商務區保稅物流中心(B型),打造長三角囯際貿易走廊。以虹橋商務區為核心區域,建設上海數字貿易國際樞紐港。
聚焦產業鏈關鍵環節,吸引各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民營企業總部、貿易型總部等,推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向亞太總部、全球總部升級。依託國家會展中心(上海)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會展集團。依託進博會平台,開展國別招商、以商招商、產業鏈招商等投資促進活動。引進具有影響力的國際經貿組織、貿易促進機構、商協會等入駐,在數字貿易、金融服務、信息服務、會展服務等領域打造全方位開放的前沿窗口。
探索研究長三角國際貿易走廊
營造更具國際競爭力的商務生態環境。一是加大專業性、國際化、創新型人才引進力度,提升面向長三角的海外人才就業服務功能,建立外籍高層次人才申請永久居留和工作居留直通車制度。二是推動一批高水平教育、醫療和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項目落地,優化醫師區域注冊管理制度,支持設立面向全囯的外籍人員子女學校,鼓勵外商投資建設文化場館。打造世界一流的綠色低碳發展商務區。三是建設「智慧虹橋」,加快5G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光纖寬頻網、無線寬頻網、移動物聯網深度覆蓋,完善商務區新型城域物聯專網平台,形成全區域覆蓋、跨區域協調、統一監管的管理指揮平台。
另外,虹橋商務區在著力開發建設和功能打造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服務和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探索研究建設G50長三角國際貿易走廊,支持推進虹橋-嘉定-崑山-相城等一批功能性科創走廊建設;強化帶動引領,支持商務區優勢產業向長三角地區拓展形成產業集群,加強商務區與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臨港新片區、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等聯動,放大輻射帶動效應。
B. 虹橋商務區的功能定位
上海虹橋商務區依託虹綜合交通樞紐,建成上海現代服務業的集聚區,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新平台,面向國內外企業總部和貿易機構的匯集地,是服務長三角地區,服務長江流域,服務全國的高端商務中心 。
五大優勢
一)區位優勢 虹橋商務區緊鄰江浙兩省,處於長三角城市軸的關鍵節點,與周邊主要城市距離均在300公里之內;既為上海連通長三角的橋頭堡,是長三角咽喉之所在;又為聯系亞太、面向世界的門戶,是連接世界的橋梁。
二)交通優勢
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綜合交通樞紐,涵蓋多種交通方式,軌、路、空三位一體,56種換乘模式的多元化聚集,將人性化換乘的出行方式與現代理念相結合,一小時長三角都市圈顯現同城效應。
三)成本優勢
虹橋商務區獨特的區位、便捷的交通,極大的方便企業獲取信息、調配資源、開拓市場,尤其是企業總部在運營成本上相對較低。
四)後發優勢
虹橋商務區廣泛吸收國際商務區建設的成功經驗,取百家之長,創虹橋之新,結合自身特色,以人為本,科學規劃,厚積薄發,將被打造成一座世界級商務中心。
五)政策優勢
虹橋商務區是上海市第十二個五年發展規劃綱要明確重點發展的功能區域,是上海市低碳實踐區,也是世界商務區聯盟的會員。國家財政部和商務部已明確將虹橋商務區確定為現代服務業綜合試點區 。
六大理念
一)虹橋樞紐
虹橋綜合交通樞紐涵蓋了除水運之外的所有八種交通方式,設計日客流集散量可達110-140萬人次,每年超過4億人集散。要按照交通功能最全、換乘方式最多、可達性最高、換乘距離最短、旅客流量最大的目標,建設成為世界上水平和標准最高的大型交通綜合體。
二)貿易虹橋
依託國家會展項目建設和高端會議展覽業,以發展國際貿易業務為核心,通過匯集高端貿易人才和關鍵要素資源,促進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平台建設,通過吸引國內外企業總部和貿易機構落戶,推進投資貿易便利化,打造上海國際貿易中心標志性平台和以國際貿易為主要特色的現代化商務區。
三)智慧虹橋
就是根據未來智慧城市發展趨勢,把物聯網、雲計算等最先進的信息技術應用於商務區的規劃設計、基礎設施、社區管理、企業運營、政府服務、生活配套等領域,努力打造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的智慧城市示範區,發揮信息技術對轉型發展的積極作用,努力探索創建智慧城市的有益經驗。
四)低碳虹橋
支持綠色建築、綠色能源、綠色照明、綠色交通等低碳發展,打造能源節約型低碳實踐區。區域集中供冷供熱項目一次能源利用效率可達80%。核心區所有建築達到國家綠色建築標准,超過50%建築達二星級以上標准,地標建築達三星級標准,且採暖、通風、空氣調節和照明總能耗減少65%。
五)商務社區
根據宜人、宜商、宜居的標准,對與商務和生活有關的各類業態進行科學配比,努力實現商務功能和社區功能自然融合,促進企業與企業、企業與政府、企業與社區、社區與社區、社區與社會之間和諧共生,營造五加二、白加黑、晴加雨、365年中無休的商務社區。業態方面重點發展以企業總部、貿易機構、商務辦公為代表的主體業態;以會議展覽為載體的功能業態和以住宿、商業、文化、娛樂為主的配套業態。
六)城市綜合體
商務區強調每一個建築實體的功能性和標志性,並高標准配置教育、醫療、居住、文化等公共服務機構;注重公園、 綠化、水系等生態環境和建築、交通、樓宇等物理形態的和諧統一,營造舒適、宜人、賞心、悅目的整體環境。積極探索土地集約利用和高效利用措施,針對機場周邊建築限高的特點,對地下空間統一進行高強度規劃、統一實現同質化開發。不僅對街區單體地下空間利用有嚴格標准,而且各街區間地下空間全部聯通,配以地下交通和公共設施,加上空中連廊等地面以上交通體系,形成地下、地面、空中三位一體的立體街區網路 。 已通車 上海軌道交通2號線:徐涇東、虹橋火車站、虹橋1號航站樓、虹橋2號航站樓。 上海軌道交通10號線:虹橋火車站、虹橋2號航站樓。 上海軌道交通13號線:金運路、金沙江西路、 建設中 上海軌道交通17號線:蟠龍路、中國博覽會北站、虹橋火車站。 規劃中 軌道交通5號線北段或上海軌道交通16號線 (2010年前):滬青平公路、迎賓三路、潤虹路、天山西路、北翟路、金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