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祖逖北伐 練習題
古文二則《孫權勸學》《祖逖北伐》同步練習
《古文二則》
一. 知識積累
1.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涉獵
祖逖
即更刮目相待
2. 填空題。
司馬光(
)時期(
)家(
) 家,他花費19年時間主持編纂了歷史巨著《
》是繼《春秋左傳》之後,我國又一部(
)體通史。
3.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卿今當塗掌事
(2)蒙辭以軍中多務
(3)但當涉獵
(4)即更刮目相待
(5)蹴琨覺
(6)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
(7)自相魚肉
(8)人思自奮
4. 翻譯句子。
(1)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2)遺民既遭殘賊
(3)大王誠能命將出師
二. 強化閱讀
閱讀下面的選文,回答 5~10題。
孫權勸學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祖逛北伐
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薄,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浴祭酒。進居京口,糾合驍健,言於睿曰:「音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秋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選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豪傑,必有望風響應者吳。」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逛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謀,市三千匹,不給艷仗,使自召募。逖將其部曲百餘家渡江,中流擊棍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陰,起冶鑄兵,募得二千餘人而盾進。
5.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詞。
(1)蒙辭以軍中多務。
(2)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3)中夜聞雞鳴,蹴琨覺。
(4)逖將其部曲百餘家渡江。
6. 第一則古文的篇名為「孫權勸學」,你認為文中重點刻畫的人物形象是孫權嗎?為什麼?
7. 呂蒙原本是一介武夫,而魯肅是吳國有名的謀士,但後來魯肅為何願意跟他「結友」?
8. 據歷史所記載,祖逖率軍北伐後,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結合課文,談談他如何體現出一代名將的膽識。
9. 課文中有些語句已濃縮為成語,試著把它們寫出來,並用它們各造一個句子。
10. 讀讀這二則故事,你有什麼啟示?
三. 鏈接課外
閱讀下面的文章,回答11~15題。
聞雞起舞
逖性豁盪,不修儀檢,年十四五猶未知書,諸兄每憂之。……後乃博覽書記,該涉古
今,往來京師,見者謂逖有贊世才具。僑居陽平。年二十四。陽平辟察孝廉,司隸再辟舉秀才,皆不行。
與司空劉琨俱為司州主簿,情好綢繆,共被同寢。中夜問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逖、琨並有英氣,每語世事,或中宵起坐,相謂曰:「若四海鼎沸,豪傑並起,吾與足下當相避於中原耳。」
11. 給下列各詞中的「辟」字注音、解釋:
議論精闢
辟舉秀才
辟邪
辟邪說
12. 解釋句中加點的詞語:
不修儀檢
贊世才具
每語世事
蹴琨覺曰
13. 據文意,解釋詞語。
荒雞
惡聲
14. 翻譯句子。
吾與足下當相避於中原耳
15. 填空題。
聞雞起
未雨綢
四海沸
一
而就
《古文二則》
一. 知識積累
1. 1.
略
2. 北宋、政治、史學、資治通鑒、編年體
3. (1)執政(2)推辭(3)廣泛瀏覽(4)重新(5)踢(6)怨恨反叛(7)殘殺、殘害(8)自己奮起反抗
4. (1)士別三日,就得重新看待了,兄長怎麼認識事物這么晚呢?(2)淪陷區的人民已遭到殘害
您如果能任命將領派出軍隊。
二. 強化閱讀
5. (1)事務( 2)廣泛閱覽群書,不深入研究 (3)醒(4)統率、率領
6. 不是,是呂蒙,因為主要寫他通過學習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7. 因為呂蒙通過學習,從一介武夫轉變成為通經書、懂謀略的儒將,才受到魯肅的敬重,願與之結交。
8. 大膽進言,力主北伐。不被重用,仍矢志不渝,並身體力行,傾家資招募兵馬。
9. 吳下阿蒙;士別三日,刮目相待;聞雞起舞;自相魚肉;望風響應
10. 略
三. 鏈接課外
11. pì ,透徹;bì,徵召;bì,驅除(用於迷信語);pì,駁斥
12. 整理;幫助;往往;醒過來
13. 不到雞鳴時啼叫的雞;不吉利的鳴叫聲
14. 那時我們要是在戰場相遇,可以互相避讓啊。
15. 舞、繆、鼎、蹴
Ⅱ 十個歷史人物故事30字一個
十個歷史人物故事
一、范仲淹有志於天下
1、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裡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
2、(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原文: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二、陳蕃願掃除天下
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夥子你為什麼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志向,與眾不同。
原文:藩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歲。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三、班超投筆從戎
1、班超為人有遠大的志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徵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
2、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麼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麼能了解壯士的志向呢!」
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佣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
四、宗愨(què)乘風破浪
1、宗愨,字元干,是南陽涅陽人。他的叔父宗炳,學問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愨小的時候,宗炳問他長大後志向是什麼?他回答:「希望駕著大風刮散綿延萬里的巨浪。」(宗炳說:「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貴,也必然會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愨的哥哥宗泌結婚,結婚的當晚就遭到強盜打劫。
2、當時宗愨才14歲,卻挺身而出與強盜打鬥,把十幾個強盜打得四下潰散,根本進不了正屋。當時天下太平,有點名望的人都認為習文考取功名是正業。宗炳因為學問高,大家都喜歡跟著他讀儒家經典。而宗愨因為任性而且愛好武藝,因此不被同鄉稱贊。
原文:宗愨字元干,南陽涅陽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愨年少時,炳問其志。愨曰:「願乘長風破萬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貴,必破我門戶。」兄泌娶妻,始入門,夜被劫,愨年十四,挺身與拒賊,十餘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時天下無事,士人並以文藝為業,炳素高節,諸子群從皆好學,而愨任氣好武,故不為鄉曲所稱。
五、祖逖聞雞起舞
1、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渡江以後,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
2、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鑽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後,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領軍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傑,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
3、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後,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於是到淮陰駐扎,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後繼續前進。
原文: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諮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於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豪傑,必有望風響應者矣!」
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召募。逖將其部曲百餘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陰,起冶鑄兵,募得二千餘人而後進。
六、畫家趙廣不屈
1、趙廣是合肥人,本來是李伯時家裡的書童。李伯時作畫的時候就侍奉在左右,時間長了就擅長畫畫了,尤其擅長畫馬,幾乎和李伯時所作的一樣。建炎年間,他落在金兵手裡。金兵聽說他擅長畫畫,就讓他畫擄來的婦人。
2、趙廣毅然推辭作畫,金兵用刀子威脅,沒得逞,就將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趙廣其實是用左手作畫的。局勢平定以後,趙廣只畫觀音大士。又過了幾年,趙廣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識分子所藏的李伯時的觀音畫,大多是趙廣的手筆。
原文:趙廣,合肥人。本李伯時家小史,伯時作畫,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畫。尤工畫馬。幾能亂真,建炎中陷賊,賊聞其善畫,使圖所虜婦人,廣毅然辭以實不能畫,脅以白刃,不從遂斷右手拇指遣去,而廣平生適用左手。亂定,惟畫觀音大士而已。又數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時觀音,多廣筆也。
七、蘇武牧羊北海上
1、衛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可脅迫投降,報告了單於。單於越發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在大地窖裡面,不給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蘇武卧著嚼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飢,幾天不死。匈奴以為神奇,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說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歸漢。
2、同時把他的部下及其隨從人員常惠等分別安置到別的地方。蘇武遷移到北海後,糧食運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儲藏的野生果實來吃。他拄著漢廷的符節牧羊,睡覺、起來都拿著,以致系在節上的氂牛尾毛全部脫盡。
原文: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於。單於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卧嚙雪,與氈毛並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卧起操持,節旄盡落。
八、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陳勝年輕時,曾經被僱傭給人耕田種地,有一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手來,走到田壟上,煩惱忿恨了許久,對夥伴們說:「要是誰將來富貴了,彼此都不要忘掉。」夥伴們笑著應聲問道:「你是被僱傭來耕田的,哪裡來的富貴呢?」陳勝嘆息道:」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鵝的志向呢?」
原文:陳涉少時,嘗與人佣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佣者笑而應曰:「若為佣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九、項羽志大才疏
項籍年少時,讀書沒有成就,就離開讀書去練劍,又無所成。項梁對他很生氣。項籍說:「讀書,只能夠讓人記住姓名而已。學劍,又只可以戰勝一個人,不值得學。要學就要學能戰勝千萬人的知識。」於是項梁開始教項籍學習兵法,項籍很高興;可是剛剛懂得了一點兒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學到底了。
原文: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十、孔門師徒各言志
顏淵、子路侍奉在孔子身邊。孔子對他們說:「何不各自說你們的志向呢?」子路說:「希望可以把車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就算這些東西都破舊了也沒有什麼遺憾。」顏淵說:「希望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對孔子說:「願意聽您的志向。」孔子說:「(希望我)能讓老人過得安適,能讓所有朋友的信任,能讓年輕的人懷念。」
原文:顏淵、季路伺。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Ⅲ <祖逖北伐>翻譯急用
名 師 點 播
學科:語文
教學內容:古文二則(《孫權勸學》 《祖逖北伐》)
【重點難點點撥】
一、需要掌握的字的讀音
卿(qīng) 即更刮目相待(gēng) 遂(suì) 祖逖(tì) 劉琨(kūn)
蹴(cù) 左丞相睿(ruì) 軍諮(zī) 驍健(xiāo) 戎狄(róng dí)
廩(lǐn) 鎧仗(kǎi) 擊楫(jí) 起冶(yě) 募得(mù)
二、司馬光和《資治通鑒》
司馬光(1019~1086),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字君實,陝州下縣(現在屬山西省)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19歲中進士。神宗熙寧初,官至翰林學士御史中丞。司馬光在政治上保守,他竭力反對王安石行新政,強調祖宗之法不可變。哲宗即位,召他入京主國政,次年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數月間盡廢新法,罷黜新黨。為相八個月病死,追封溫國公。他花費19年時間主持編纂歷史巨著《資治通鑒》,遺著有《溫國文正公集》、《稽古錄》等。
《資治通鑒》是繼《春秋左傳》之後,我國又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全書二百九十四卷。初成戰國至秦二世八卷,名為《通志》,進於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設書局繼續編撰,至神宗元豐七年(1084)完成,歷時十九年。神宗以其「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鑒》。全書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間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間的史事。《資治通鑒》體例嚴整,文筆簡潔流暢,內容博大精深。人們可以從《資治通鑒》所記載的豐富史料中,了解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狀況,得到寶貴的經驗。
三、呂蒙其人
呂蒙(178~219),三國汝南富陂(現在安徽省阜南縣東南)人,字子明。少依孫策部將鄧當,當死,代領其部屬。從孫權攻戰各地,任橫野中郎將。後隨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於赤壁。初不習文,後聽從孫權勸告,多讀史書、兵書,魯肅稱其「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魯肅卒,代領其軍,襲破蜀將關羽,佔領荊州。不久病死。
(摘自《三國志·吳志·呂蒙傳》)
「劉備借荊州,一借永不還」,後來周瑜為討荊州「賠了婦人又折兵」,終於三氣而嗚呼。魯肅接替周瑜後,常年往來奔波於荊州,但對諸葛亮的三寸不爛之舌和先見之明無可奈何。呂蒙起初為部將、中將,不習文,後聽孫權勸告,廣讀史書、兵書。魯肅死後,呂蒙統領吳軍,「關雲長刮骨療毒,呂子明白衣渡江」,呂蒙扮商人乘商船,關公措手不及,敗走麥城,蜀國自此由盛而衰。
(摘自語文天地:《孫權之善勸——孫權勸學》 湖北 肖炎方)
四、祖逖北伐
祖逖上書司馬睿,要求北伐。他說:「戎狄乘隙,毒流中原,今遺黎既被殘酷,人有奮擊之志。」他估計,只要南方的晉兵一出,北方人民必然群起響應,中原可以收復。可是司馬睿只想在江南建立他的統治,對北伐並無興趣。因之給了祖逖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的名義,又給了他一千人的口糧和三千匹布,作為軍用物資,但卻不給士卒和兵器,要他自行招募和打造。
永嘉七年(公元313年),祖逖毅然率領自己原有的部曲百餘家渡江北上。他在長江中流擊楫誓要收復失地。祖逖相繼北伐,也收復了一些地方。但321年(大興四年)病死於雍丘(今河南杞縣),北伐停止。後來祖逖收復的土地又相繼失去。
五、文章主旨
《孫權勸學》主要寫了孫權勸呂蒙讀書以及呂蒙通過學習發生的變化,從而說明了學習對一個人不斷完善自己的主要作用。
《祖逖北伐》表現了祖逖素懷大志、憂國憂民的品質及為收復失地而大膽進言、身體力行的膽識。
六、課文注釋及譯文分析
七、文章結構
《孫權勸學》:本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嘆服並與之「結友」的佳話。可分兩層:先寫孫權勸學,呂蒙「乃始就學」;後寫魯肅「與蒙論議」,「結友而別」。
本文記事簡練。第一層,孫權勸學。先交代事情的起因。在寫孫權勸學時,著重以孫權的勸說之言,來表現他的善勸,而略去呂蒙的對話,僅以「蒙辭以軍中多務」一句寫呂蒙的反應,並僅以「蒙乃始就學」一句寫呂蒙接受了勸說。第二層,魯肅「與蒙論議」,直接寫出勸學的結果。略去呂蒙如何好學,他的才略是如何長進的。通過魯肅與呂蒙的對話簡潔而生動地表現出呂蒙才略有了很大的增長。
《祖逖北伐》:本文通過兩件事塑造了祖逖素有大志,敢於進言,胸懷收復失地的壯志的形象。可分為兩層:先寫「聞雞起舞」;後寫大膽進言,力主北伐。
第一層,「聞雞起舞」,突出祖逖「少有大志」。第二層,時間發生了變化「及渡江」,晉王朝偏安於東南一隅,祖逖念念不忘「遺民既遭殘賊」,大膽進言,力主北伐。即使不被重用,也矢志不渝,自行招募人馬,為北伐做准備。在江心,祖逖的一番話,更表明他北伐收復失地的決心。其中,需要注意的是,題目和主要內容雖是「祖逖北伐」,但祖逖在此表現出的膽識和意志不是憑空產生的,少有大志,「聞雞起舞」,多年來自覺的培養和鍛煉才造就了日後立志收復失地的名將。
八、寫作特點
1.注重用對話表現人物
《孫權勸學》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於情味。僅寥寥數語,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孫權勸學,僅有兩次對話,寥寥幾句,卻形成了層層深入的三部曲。(1)陳述現狀。「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一語破的,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塗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學」。(2)循循善誘。「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土耶!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對一個初學且又拒學的人來說,如果要求太高目標太遠,那會使其望而生畏,以至卻步。「但當涉獵」,只不過是瀏覽群書罷了,並不要作深入研究,讓對方感到學習的可能性。(3)現身說法。「卿言多務,孰若孤」,用對比方法,用反問語氣,使呂蒙無可推辭。「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受再次說明學習的好處。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期望。「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是魯肅情不自禁的贊嘆,可見其驚奇的神態,以這句評價來表現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需要指出的是,魯肅不僅地位高於呂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說出這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確實非同一般。「土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是呂蒙對魯肅贊嘆的巧妙接應。「三日」形容時間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驚奇、難以置信的樣子。從呂蒙的答話中可見他頗為自得的神態,他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寫魯肅、呂蒙對話,一唱一和,互相打趣,顯示了兩人的真實性情和融洽關系,二者的情調是不同的。
2.詳略明晰,突出人物
《孫權勸學》,全文僅區區129字,極簡略但剪裁精當,不僅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練的文筆突出了人物的風采。全文一共寫了兩個片斷:孫權勸學和魯肅與呂蒙的交談。前者交待了呂蒙學的起因,後者交待了呂蒙學的結果。至於,呂蒙如何學,他的學問、才略如何長進都被略去不談。以「勸學」,表現了孫權的善勸,他對呂蒙的期望、愛護。以「非復吳下阿蒙」,側面突出呂蒙學識的增長。
《祖逖北伐》,略寫「少有大志」、「聞雞起舞」,詳寫祖逖為北伐,向司馬睿進言,以及擊楫中流,矢志北伐。略寫部分,是詳寫部分的鋪墊。正是因為祖逖少有大志,才能在晉王朝大多數人都「素無北伐之志」時,堅持自己的志向,自己招募人馬,立志北伐。略寫部分,以「聞雞起舞」突出了祖逖的「少有大志」。詳寫部分,則通過他「糾合驍健」、「言於睿」、「中流,擊楫而誓」表現了祖逖的膽識、志向和大將風度。
3.側面烘託人物
呂蒙在接受了孫權勸學之後,到底學得怎麼樣?沒有直接說,而是讓足智多謀的魯肅來驚嘆,「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這句話起到了側面烘托的作用。在結尾又寫到了魯肅與呂蒙「結友而別」,魯肅主動與呂蒙「結友」這一行為,也說明魯肅是因為被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願與之深交,表明魯肅敬才、愛才,二人情投意合。這最後的一筆,是魯肅「與蒙論議」的余韻,進一步從側面表現了呂蒙才略的驚人長進。
4.典型事件突出人物
寫祖逖北伐,集中筆墨寫「言於睿」、「中流,擊楫而誓」,略寫少有大志,略去了北伐之後的戰果。但通過這篇短文,祖逖立志收復中原,憂國憂民的形象已深入人心。這是因為文章雖短,但選取了可以表現人物的典型事件。在這一事件中,祖逖「言於睿」的話慷慨激昂,義正詞嚴,中流擊楫時的誓言豪氣沖天。人物形象在典型事件中得到了突現。
九、一詞多義
1.以 因為 蒙辭以軍中多務
表目的,來 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
任命 以逖為奮威將軍
2.見 了解,知道 見往事耳
看見 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而不恨矣(恨:遺憾)
3.更 gēng重新 即更刮目相待
gèng更加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4.於 向、對 言於睿
在 能謗譏於市朝
5.誠 假如 大王誠能命將出師
的確、實在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6.之 的 晉室之亂 元北伐之志
代詞,他們,指願意收復中原的人 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
7.將 將領 大王誠能命將出師
統帥 逖將其部曲百餘家渡江
十、古今異義
1.博士 古義:古代研究經學的最高官職名稱 今義:學位的最高一級
例句: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2.誠 古義:假如 今義:真誠的心意
例句:大王誠能命將出師
十一、特殊句式
1.倒裝句
狀語後置
例句:蒙辭以軍中多務 「以軍中多務」介詞結構作狀語,後置
正常語序:蒙以軍中多務辭
2.省略句
(1)省略賓語
例句:左丞相睿以為軍諮祭酒 省略賓語「之」(祖逖)
譯文:左丞相司馬睿派他做軍諮祭酒
(2)省略主語
例句:擊楫而誓曰 省略主語祖逖
譯文:祖逖擊打著船槳發誓說
十二、文中涉及的人稱
1.卿:古代君對臣、上司對下屬、長輩對晚輩及朋友間表親切的第二人稱。
2.孤:古代王侯的自稱。
3.大兄:長兄,是對同輩中年長者的尊稱。
十三、文中涉及的成語及典故
1.士別三日,刮目相看:《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將表傳》:「士別:日,即更刮目相待」,意思是與人離開三天,就應該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他。指別人已有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2.聞雞起舞: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
3.魚肉:《史記·項羽本紀》:「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刀俎,宰割的器具;魚肉,受宰割者)後來比喻用暴力欺凌。
4.擊楫中流:語出《資治通鑒》,表下決心要做之意。
十四、課後練習題解答提示
(—)呂蒙接受了孫權的勸說,通過學習,從一介武夫轉變為一名精通謀略的儒將,才受到了謀土魯肅的敬重,願意與他結為朋友。
(二)祖逖生活的時代,晉王朝失去了半壁江山,偏安於東南一隅。祖逖念念不忘收復中原,大膽進言,力主北伐。即使不受重用,也能矢志不渝,身體力行,傾其所有招募兵馬,為北伐做准備。當船到江中時,擊楫發誓一定要收復中原,表明自己堅定的決心。這些都體現了他作為一代名將的膽識。
(三)參見「十三、文中涉及的成語及典故」
(四)1.務:事務 2,涉獵:廣泛瀏覽群書。不深入研究。 3.覺:醒 4.將:統帥、率領
【同步達綱練習】
一、為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1.及更刮目相待 A.gēng B.gèng
2.肅遂拜蒙母 A.suì B.zú
3.祖逖北伐 A.dì B.tì
4.俱為司州主簿 A.báo B.bù
5.左丞相睿以為軍諮祭酒 A.zī B.zǐ
6.遂使戎狄乘隙 A.róng B.jiè
二、下列句子中加粗詞的釋義有誤的一項是 ( )
A.蒙辭以軍中多務:推辭
B.非復吳下阿蒙:再
C.蹴琨覺:踢、蹬
D.大王誠能命將出師:確實
三、聯繫上下文,翻譯「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正確的一項是 ( )
A.晉王朝的戰亂,不是因為皇上昏庸無道而是(因為)百姓怨恨反叛
B.晉王朝的戰亂,不是因為皇上昏庸無道而(導致)百姓怨恨反叛
C.晉王朝的叛亂,不是因為皇上昏庸無道而(導致)百姓怨恨而產生的
D.晉王朝的叛亂,不是因為皇上昏庸無道(而產生的),就是因為百姓怨恨而產生了反叛
四、下列各句中不是省略句的是 ( )
A.左丞相睿以為軍諮祭酒 B.蒙辭以軍中多務
C.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 D.天子為動
五.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問題
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諮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於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豪傑,必有望風響應者矣!」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召募。逖將其部曲百餘家渡江,中流,擊揖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陰,起冶鑄兵,募得二千餘人而後進。
1.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詞。
(1)因起舞:
(2)糾合驍健
(3)自相魚肉
(4)遂屯淮陰
2.下列句子中加粗詞注音釋義正確的一項是 ( )
A.少有大志:shǎo:年少 此非惡聲也:討厭的聲音
B.蹴琨覺:cù 遂使戎狄乘隙:於是,就
C.千人廩:lǐng 睿素無北伐之志:平素、向來
D.不給鎧仗:kuǐ 逖將其部曲百餘家渡江:讓
3.下面句子翻譯正確的是 ( )
A.因起舞:於是起來跳舞
B.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從而讓戎狄乘虛而入,屠戮中原。
C.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派像我祖逖這樣的人出使中原,以恢復中原的統一。
D.起冶鑄兵:起爐煉鐵,招募兵馬。
4.文段中包含了不少的成語,至少找出兩個,並解釋它們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段的主要內容是「祖逖北伐」,但開篇卻寫的是「少有大志」,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及渡江」,司馬睿讓祖逖做軍諮祭酒,這是軍事顧問一類的官,但祖逖卻「糾合驍健」,向司馬睿直言要收復中原。面對祖逖義正詞嚴的請求,司馬睿是怎麼做的?他的這種做法和他的哪種心態是吻合的(原文)?面對司馬睿的這種做法,祖逖採取了什麼行動?從中,你認為祖逖是個什麼樣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問題
越王苦會稽之恥(指兵敗降吳),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於吳(意謂與吳決一死戰),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視靡曼(美色),耳不聽鍾鼓。三年苦心勞力,焦唇乾肺,內親君臣,下養百姓,以來其心。有甘脆,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與民同之。身親耕而食,妻親織而衣。味禁珍,衣禁襲(雙重衣),色(女色)禁二。時出行路,從車載食,以視孤寡老弱之潰病困窮顏色愁悴不贍(足)者,必身自食之。於足屬(會集)諸大夫而告之,曰:「願一與吳徼天之衷(求上天的裁正)。令吳越之國,相與俱殘,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與吳王接勘交臂而僨(僵死),此孤之大願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內量吾國不足以傷吳,外事(結盟)之諸侯不能害之,則孤將棄國家,釋君臣,服劍臂刃,變容貌,易姓名,執箕帚而臣事之,以與吳王爭一旦之死。孤雖知要領不屬,首足異處,四枝布裂,為天下戮(辱),孤之志必將出(顯示出來)焉。」於是異日果與吳戰於五湖,吳師大敗,遂大圍王宮,城門不守。禽夫差。戮吳相,殘吳二年而霜,此先順民心也。
1.與「下養百姓,以來其心」中的「以」字含義、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
A.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 B.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
C.皆以美於徐公 D.蒙辭以軍中多務
2.與「以視孤寡老弱之潰病困窮顏色愁悴不贍(足)者」中加點詞的語言現象不同的是 ( )
A.今齊地方千里 B.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耶!
C.宮婦左右 D.郡國豪傑,必有望風響應者。
3.對文段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
A.越王自兵敗降吳之後,就一直想獲得民心,因而對自己的衣食住行都十分在意,有好的食物,但不夠分的時候,自己也不敢獨自享用。
B.從文段中,我們可以感覺到越王對兵敗降吳這件事深以為恥,立志要洗刷這一恥辱。
C.由於吳王獲得了民心,所以他可以讓越王「執箕帚而臣事之」。
D.越王的卧薪嘗膽,順應民心,最終使他抓住了夫差,殺了吳相,完成了自己的心願。
參考答案
【同步達綱練習】
一、1.A 2.A 3.B 4.B 5.A 6.A 二、D(假如) 三、B 四、B 五、1.(1)於是,就此 (2)集合 (3)比喻殘殺、殘害 (4)軍隊駐扎 2.B(A.少有大志:shào;C.千人廩:lǐn;D.不給鎧仗:kǎi,逖將其部曲百餘家渡江:率領) 3.B(A.於是起來舞劍;C.派像我這樣的人統率他們來收復中原;D.起爐煉鐵、鑄造兵器) 4.聞雞起舞: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 自相魚肉:自己人之間相互殘害。 望風響應:聽到消息就立刻起來響應。 擊楫中流:在水流的中間擊槳發誓。 5.「少有大志」「聞雞起舞」是後文的一個鋪墊,它說明祖逖在晉王朝偏安一隅時,所表現的堅定的信念和意志都是有一定基礎的。 6.司馬睿給他名號、軍餉,但不提供鎧甲兵器和人馬,讓他自行招募。他的這種做法和他「素無北伐之志」的心理是吻合的。面對司馬睿的這種做法,祖逖率領自己的部下渡江,而且在江中擊槳發誓要收復失地。從祖逖的種種行為,可見他是一個憂國憂民,胸懷大志,遇事果斷,能身體力行的人。 六、1.A(A.表目的,來;B.任用/以……為:讓……做;C.認為;D.因為) 2.D(例句和ABC中的加點詞都是古今異義,D項中的「豪傑」和現代漢語中的意思相同。) 3.C(本文以越王為主人公,重點敘述了越王為了洗刷自己被吳所服的恥辱,立志獲得民心,他的種種言行,最終使他「禽夫差。戮吳相,殘吳二年而霜」,完成了自己的心願。結尾一句,再次點明作者所想重點說明的——對於君王來說,得天下一定要「先順民心也」。C項和選段的內容不符。)
Ⅳ 北京有琨睿福珠寶這個牌子口碑怎麼樣呢
這種小公司沒有什麼口碑可言,如果是珠寶、手鏈、串珠等的手工加工,如果涉及保證金、材料款、押金、物流費、保價費等各種名義的收費,尤其是以個人銀行帳戶收取費用的,無論這家公司是否存在、是否有營業執照......必定是騙子無疑。
Ⅳ 聞雞起舞 找出本文的成語並解釋 祖逖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用自己的語言解釋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征北中郎將,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古文】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諮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於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豪傑,必有望風響應者矣!」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召募。逖將其部曲百餘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陰,起冶鑄兵,募得二千餘人而後進。 (選自袁樞<<通鑒紀事本末>>)
譯文】
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不吉利的叫聲。」就起床舞劍。渡江以後,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鑽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後,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領軍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傑,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後,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於是到淮陰駐扎,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後繼續前進。
【祖逖簡介】
祖逖(266年~321年),字士雅 。民族英雄。河北范陽逎縣(今河北淶水)人(有傳言,他是在燕山上出生),漢族。中國東晉初有志於恢復中原而致力北伐的大將。父親祖武,任過上谷(今河北懷來縣)太守。父親去世時,祖逖還小,他的生活由幾個兄長照料。祖逖的性格活潑、開朗。他好動不愛靜,十四五歲了,沒讀進多少書。幾個哥哥為此都很憂慮。但他為人豁落,講義氣,好打不平,深得鄰里好評。他常常以他兄長的名義,把家裡的穀米、布匹捐給受災的貧苦農民,可實際上他的哥哥們並沒有這個意思。著名的「聞雞起舞」就是他和劉琨的故事。後因朝廷內亂,北伐失敗。
[編輯本段]【道理】
想要成就事業,就要努力。不經過努力奮斗,不能成就事業。
祖逖聞雞起舞
祖逖,字士稚,范陽遒(今河北省定興縣)人。父親祖武,任過上谷(今河北懷來縣)太守。父親去世時,祖逖還小,他的生活由幾個兄長照料。祖逖的性格活潑、開朗。他好動不愛靜,十四五歲了,沒讀進多少書。幾個哥哥為此都很憂慮。但他為人豁落,講義氣,好打不平,深得鄰里好評。他常常以他兄長的名義,把家裡的穀米、布匹捐給受災的貧苦農民,可實際上他的哥哥們並沒有這個意思。
十八九歲時,祖逖像是突然開了竅,開始勵志讀書,四五年內,便已博通今古。他常到京城洛陽去,向有學問的人求教。凡是見到過他的人,都不由贊嘆說:「這個人將來定是個人才!」
祖逖24歲時,擔任了司州(治洛陽)主簿。主簿是主管文書簿籍的小官。他有一個同事,叫劉琨。劉琨是漢朝宗室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也是一個有志氣的青年。兩個人因為意氣相投,成了好朋友。他們經常談論時事,談建功立業,報效國家,一談就是大半夜,於是同床抵足而卧。有一天,他們也是談得很晚,剛剛著枕,劉琨已是鼾聲如雷了。祖逖正蒙矓入睡,突然聽到了荒雞(古人把三更以前鳴叫的雞叫荒鳴。荒雞的叫聲被看作邪惡之聲,是兵起之象。)的叫聲。他猛然驚醒,用腳朝劉琨猛一登,叫醒劉琨說:「你聽,你聽,這不是荒雞的叫聲嗎?恐怕天下要大亂了,我們還能安穩地睡覺嗎?」於是取過雙劍,就在庭院中舞起來。劉琨揉了揉眼,想了想,說:「對!應該居安思危!」也去取了雙劍,和祖逖對舞起來。
不久,果然爆發了八王之亂。
晉懷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漢國劉聰派大將王彌、劉曜攻陷洛陽,縱兵搶掠珍寶,焚燒宮室、廟宇,挖掘陵墓,殺晉太子銓及官吏、百姓3萬多人,晉懷帝被俘。京師一片混亂。
這時,祖逖帶領親族、鄰里幾百家人向南方逃難,幾經輾轉,來到淮泗(今安徽省境內)。一路上,他讓老人和病人坐在自家的馬車上,他自己則步行。所有的糧食、衣服、葯物都作為公用。遇到散兵游勇搔擾,都是他帶人去和他們糾纏,遇到土匪槍劫,是他帶人去把他們打退。因此,他自然地成了這支逃難隊伍的「總領隊」,無論老少,都聽他指揮。
公元317年3月,司馬睿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稱晉王,第二年稱帝,這就是東晉王朝。司馬睿聞知祖逖流亡到泗口(今江蘇銅山縣),便派人任命他為徐州刺史。不久,又任命他為軍諮祭酒,調他駐守丹徒之京口(今江蘇丹徒縣內)。晉元帝司馬睿是個平庸的人。當時北方中原地區大部已為漢國佔領,司馬睿只想偏安一隅,圖取眼前安樂,不思北伐。祖逖向晉元帝進諫,說:「中原大亂,兩京顛覆,都是因為藩王爭權奪利,自相殘殺,遂使戎狄有機可乘。現在中原百姓遭受異族擄掠,心懷激憤。大王如果能委派戰將北上,一定能得到中原百姓的響應,那時不僅失土可復,國恥可雪,大晉朝也能轉危為安了。請大王考慮。」
司馬睿採納了祖逖的建議,任命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支給他1000人的糧食,3000匹布,卻不發給他鎧甲,要他自己去招募兵士。祖逖只帶了跟隨他逃難而來的一百來個人家,租了幾只大船,橫渡長江北上。船劃到中流,祖逖站在船頭,望著滔滔江水,不禁感慨萬千。他已年過50,回想起青年時代與劉琨聞雞起舞的情景,恍如昨日。沒有想到荒雞的惡聲竟然應驗,中原地區先是藩王混戰,後受匈奴鐵騎的蹂躪,山河一片破碎。現在雖受命去收拾舊山河,但豫州刺史是一紙空文,3000兵士是一個空諾,所有的就是眼前這三四十個青壯,一百來老少。但是,頭可斷,志不可滅。只要有當年的志氣在,定能開辟一個新天地。祖逖拔出佩劍,敲著船槳,發誓說:「我祖逖如果不能廓清中原,決不返渡!」言辭壯烈,同行者都深受感動。
渡江後,祖逖帶人停留在淮陰。他在這里鑄造兵器,招募壯士。很快,招募到2000人。祖逖然後帶領這支2000多人的隊伍北進,首先佔領了譙城(今安徽毫縣)。當時北方主要的軍事勢力是石勒。石勒是羯族人,先依附漢劉曜。公元319年,他自稱趙王,建都襄國(今河北邢台縣)。祖逖連續攻破了石勒軍支持的堡、塢等割據勢力,擊敗了石勒的援軍,派部將韓潛進駐封丘(今河南封丘),自己則進駐雍丘(今河南杞縣)。這一來,整個黃河以南土地概都收復,重歸晉朝管轄。
祖逖行兵打仗,除了善於謀略,還嚴於律己。任何人,哪怕只有微功,立即獎賞,不等明天。他的生活非常節儉。在駐防地區,不僅督促、幫助百姓搞好農業生產,還督促自己的子弟參加生產勞動,自己打柴燒。中原久經戰亂,到處有無主屍骨。祖逖派人收葬,還進行祭奠。所有這些,都使百姓深受感動。有一次舉辦酒會,請當地父老參加。有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流著眼淚說:「我已經老了。我以為再也見不到國家安寧,百姓安居。現在見到了為民父母的祖將軍,我死了還有什麼遺憾呢!」
可是,正當祖逖積谷練兵,准備進軍河北的時候,朝廷新任命戴若思為豫州都督。戴若思是南方人,力主偏安,不圖進取。朝廷派這樣的人來當都督,不是拿恢復當作玩笑?而且,祖逖又聽說朝廷中大將軍王敦與鎮北將軍劉隗矛盾很深,誓不兩立,如果內亂又起,那北伐豈不成了泡影?現有的成功也就功虧一簣了。祖逖憂心如焚,積勞成疾,終於病倒了。
祖逖在病中,矢志恢復中原的壯心仍不泯滅。他考慮到河南沒有堅固營壘,便派侄兒汝南太守祖濟等組織人夫加固修繕虎牢城(今河南汜水縣西北)。這座城北臨黃河,西接成皋,進可攻,退可守,可據為北伐基地。可是虎牢城還沒有築好,祖逖卻溘然長逝了。其時是晉元帝太興四年(公元321年)9月,享年56歲。
大將軍王敦聽說祖逖已死,認為天下已無人可敵,於第二年正月發動了叛亂。
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渡江以後,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鑽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後,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領軍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傑,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後,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於是到淮陰駐扎,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 祖逖(tì)【266-----321年】,劉琨(kūn)【271-----318年】
[編輯本段]【注音】
wén jī qǐ wǔ
[編輯本段]【釋義】
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編輯本段]【出處】
《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資治通鑒》:「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編輯本段]【近義詞】
發憤圖強、自強不息 、孜孜不倦、廢寢忘食、鍥而不舍、持之以恆、頓學累功
[編輯本段]【反義詞】
苟且偷安、自暴自棄
[編輯本段]【用法】
作謂語、定語;指人勤奮。
Ⅵ 上海睿琢幕牆技術有限公司怎麼樣
上海睿琢幕牆技術有限公司是2014-08-12在上海市松江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上海市松江區曹農路588號3幢306室。
上海睿琢幕牆技術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10117312252637B,企業法人潘水坤,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上海睿琢幕牆技術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幕牆門窗科技領域內的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轉讓、技術服務,建築幕牆工程設計及施工,建築材料、日用百貨批發零售。 【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在上海市,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349563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1000-5000萬 和 100-1000萬 規模的企業中,共793家。
通過愛企查查看上海睿琢幕牆技術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