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深圳資訊 » 20年前的深圳長什麼樣視頻
擴展閱讀
上海哪裡看頭疼 2025-05-16 01:43:44
杭州哪個小區有甲醛 2025-05-16 01:38:48
上海至都昌怎麼走 2025-05-16 01:38:00

20年前的深圳長什麼樣視頻

發布時間: 2022-07-31 05:23:44

① 深圳以前是什麼地方

深圳最早的前身為寶安縣。

寶安作為縣建制始於公元331年(東晉咸和六年)。朝廷置轄地六縣的東官郡,轄地大概為現今的深圳市、東莞市和香港等范圍。郡治在寶安縣(南頭)。

清代隸屬廣肇羅道廣州府。1842年7月至1898年4月期間,中國清政府與英國相繼簽訂《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港島、九龍和新界割讓、租借給英國。至此,原屬新安縣的3076平方千米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千米脫離其管轄,深圳與香港從此劃境分治。

1979年1月,撤銷寶安縣,設立深圳市。

1979年7月,中央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建立特區。

(1)20年前的深圳長什麼樣視頻擴展閱讀:

深圳市是中國南部海濱城市,毗鄰香港。位於北回歸線以南,東經113°43′至114°38′,北緯22°24′至22°52′之間。地處廣東省南部,珠江口東岸,東臨大亞灣和大鵬灣;西瀕珠江口和伶仃洋;南邊深圳河與香港相連;北部與東莞、惠州兩城市接壤。全市面積1997.47平方千米。

截至2018年,深圳下轄9個行政區和1個新區:福田區、羅湖區、南山區、鹽田區、寶安區、龍崗區、坪山區、龍華區、光明區、大鵬新區,下轄57個街道辦事處、790個居民委員會。

② 誰能告訴我深圳市20年前是怎樣的

你可以去http://www.homeoc.org.cn/ShenZhen/history/LookBack.htm
那裡有很詳細的資料和圖片

③ 20年前深圳是怎麼樣的

那時候是深圳建起八年.服飾怎麼說呀.不就是普通的衣服咯.也沒有什麼流不流行的啦.都是很簡朴的衣服啦.交通工具就一定有大巴的士這些全都有.只是比較少.坐車不像現在這樣前上後下.是前後都能上下.人多得很.是人工收票的.我記得好像一般是一毛錢就能坐車了.食物當然沒現在這么多品種啦.這些食物方面全國都一樣的啦.你到底想知道什麼呢?>想知道有哪些食物么?這個說到天亮也說不完啦.家用電器.那時候已經開始有彩色電視啦.但也不是每一家都有.有些家庭是沒有的.

④ 深圳的發展歷史

首先說一下,深圳並不是「第一個」經濟特區,而是「第一批」經濟特區,1979年中央同意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省的廈門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5月,中央決定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其次「經濟特區」,就是指實行特殊經濟政策和經濟體制的地區。

深圳市,在經濟發展方面確實領先全國,一方面是政策所致,另一方面深圳是移民城市,不排外,有創新意識,所以造就了深圳的今天。不過,深圳市並不完美,在很多方面還無法稱霸全國,如高等教育方面實力就不強,並沒有一所全國知名高校,畢竟大學不僅僅需要「資金」,還需要文化底蘊和人文情懷。

總之,深圳市取得了偉大成就,見證了改革開放,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⑤ 深圳以前是什麼樣子的

深圳在改革開放之前只是一個小漁村。

1、「深圳」地名始見史籍於1410年,於清朝初年建墟。當地方言俗稱田野間的水溝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澤密布,村落邊有一條深水溝而得名。

2、深圳的經濟特區發展史雖只有40多年,擁有著6700多年的人類活動史(新石器時代中期就有土著居民繁衍生息在深圳土地上)有著6000多年的人類開發史和海洋經濟發展史、1700多年的城市史、600多年的海防史、悠久的廣府民系和客家移民史。

3、深圳最早的前身為廣州府寶安縣,寶安作為縣建制始於公元331年(東晉咸和六年)。朝廷置轄地六縣的東官郡,轄地大概為現今的深圳市、東莞市和香港等范圍。郡治在寶安縣(南頭)。

(5)20年前的深圳長什麼樣視頻擴展閱讀

深圳在宋朝時期是南方海路貿易的重要樞紐,屬於廣州府寶安縣。盛產食鹽、香料。至元朝,又以出產珍珠著名。

深圳的前身又曾名為新安縣。公元1573年,中國明朝政府擴建東莞守御千戶基地,建立新安縣,並建縣治於南頭,轄地包括現今的深圳市及香港區域。經濟以產鹽、茶葉、香料和稻米為主。

深圳市是中國南部海濱城市,毗鄰香港。位於北回歸線以南,東經113°43′至114°38′,北緯22°24′至22°52′之間。地處廣東省南部,珠江口東岸,東臨大亞灣和大鵬灣;西瀕珠江口和伶仃洋;南邊深圳河與香港相連;北部與東莞、惠州兩城市接壤。全市面積1997.47平方千米。

⑥ 深圳市40年前屬於哪裡

40年前,深圳市還叫做寶安縣,一個寶安農民一年只能掙270元,眼見隔岸的香港燈火輝煌、高樓林立,一股逃港浪潮應勢而生。從此,對標香港,成為深圳的使命。
30年前,深圳最繁華的地方是中英街,深圳和香港的距離在這里拉到最近,全中國都來這里買黃金,中英街的金鋪開門即被搶空。那時,萬科還在賣投影機和錄像機,中興還在加工電風扇和電話機,華為還在為香港公司代銷交換機。雖然手機、電腦還未興起,但深圳的電子基因就此深種。
20年前,深圳最中心的位置,華強北路和深南中路的交匯處,豎起了一座華強電子世界。同年,馬化騰在華強北的賽格科技工業園創立了騰訊。深圳從此軟硬體齊發,勢將顛覆中國大地。
10年前,伴隨著PC和移動互聯網的興起,華強北和騰訊踏上了各自的巔峰:前者成為了「中國電子第一街」,後者成為了中國首家市值過千億的互聯網公司。左手電筒子、右手互聯網,深圳擁抱了整個時代。
深圳的歷史從東邊開始。
以東海岸的沙頭角鎮中英街為起點,西邊直線距離十五公里處,是深圳歷史最久、客流量最多的羅湖口岸。從羅湖口岸出發,沿著深南大道繼續由東往西行駛,途經華強北商業區、騰訊大廈和前海開發區。這是一條崛起之路,每一個路標都是深圳騰飛的最好注腳。

⑦ 1979年的深圳是什麼樣的

只是一個小鎮,隸屬於寶安縣。寶安縣的20萬居民有17萬偷渡到香港了,邊防軍防不勝防。以至於後來看見有人影晃動就直接舉槍,海邊每天都有一大批偷渡者的屍體!
不知道你想知道哪方面,看是不是你想要的!

⑧ 深圳福田10-20年的照片

未開發時的深圳,大約20年前深圳10多年前的高空拍攝相片深圳開發市區時的相片,當時有用到爆破的方法。深圳20年前的春節花會。挺盛大的深圳車站,大約15-20年前吧深圳沙頭角10多年前的樣貌這一張大概也是10多年前的了。 挑選了幾張比較清晰和有紀念意義的,這都是深圳曾經的風光。

⑨ 深圳以前小山村的,資料,不要圖片。

從「速度深圳」邁向「和諧深圳」「效益深圳」——深圳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積極探索

歲月如流,深圳經濟特區25歲了。從一個漁火薄田的邊陲小鎮發展成為欣欣向榮的現代化城市,綜合經濟實力躍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基本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創造了罕見的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發展速度,「深圳速度」向全世界昭示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正確性,昭示了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的卓越性,昭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25歲也是思變的年齡,「年輕」的深圳在全國各地你追我趕、萬馬奔騰、加快發展的背景下,以改革創新的精神,用以退求進的果敢,再次作出了歷史性的抉擇:從「速度深圳」轉向「和諧深圳」「效益深圳」,在保證一定速度的前提下,轉變發展模式,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探索新的發展道路。

25年創新25年飛躍

8月的鵬城,草長鶯飛、生機勃勃。記者在這片熱土上的采訪中,時時刻刻感受到一種奮發向上的勃勃生機。

任何社會變革都需要一個突破口,中國改革開放同樣需要「排頭兵」。肩負著使命的深圳從1980年8月26日領到一紙「出生證」後,以「摸著石頭過河」和「敢闖敢試」的精神,沖出了舊計劃經濟體制的重重藩籬,堅持「半步策略」,不斷改革創新,率先改革勞動用工制度、率先發行股票、率先取消「票證」放開價格、率先拍賣國有土地使用權、率先提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益就是生命」的市場經濟觀念、率先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些「率先」為深圳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動力,也為全國的改革開放提供了經驗。

25年,才9125天,但伴隨著「試驗場」「排頭兵」「窗口」作用的發揮,深圳從一個地圖上找不到的地方成為「掛在共和國胸前的一枚勛章」。

在中國經濟起飛的過程中,「深圳速度」創造了一組讓世界矚目的數字:從1980年至2004年,全市生產總值年增長28%,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40.2%,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33.7%。深圳GDP達到1000億元人民幣用了整整18年,但達到2000億元只用了5年,而突破3000億元僅用了2年。25年來,深圳累計創造了2萬億元GDP,1994年稅制改革以來累計上交國家3663億元的稅收……

25年創新,25年飛躍。歷史給了深圳一次機會,深圳還給了世界一個奇跡。它的成功實踐證明了中國改革開放的道路不僅能走得通,而且能走得好。

推遲現代化時間表 站在新的起跑線上

「三天一層樓」曾是「深圳速度」的寫照。 然而,持續25年的高速發展,不僅社會利益多元化造成的社會矛盾在加劇,生產資料的匱乏也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矛盾讓深圳更加深刻地領悟到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深圳開始對自身的發展模式進行反思。

深圳市委書記李鴻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按照深圳目前的經濟規模和發展速度,在未來10年內本市生產總值突破萬億元不是問題。「但是,我們要看到以往高速增長所付出的代價,如果按照目前的消耗水平簡單推算,有些代價我們是付不起的!」李鴻忠坦言,在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背後,深圳正面臨四個「難以為繼」:

--土地、空間難以為繼。目前剩餘可開發用地僅267平方公里,按目前每年12至13平方公里的土地利用速度,不到20年,深圳將無地可用。

--能源、水資源難以為繼。深圳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已下降到20年前的1/18,即使抽干東江水也無法滿足速度模式下的增長需要;作為一個能源極度貧乏、外向依存度非常高的城市,深圳經濟發展所需的一次能源的全部和主要二次能源從內陸或港口進入。

--人口重負難以為繼。按照速度模式,實現萬億元GDP需要更多的勞動力投入,而目前已經超過1000萬人口的深圳已經不堪重負了。

--環境承載力難以為繼。目前深圳的環境容量已經嚴重透支,如不改變發展模式,很快就會出現環境危機。

正視問題而不繞道走,掌握深圳發展全局的決策層已經認識到,四個「難以為繼」已經成為深圳發展的「攔路虎」,「速度型」的發展路子走到了盡頭。

省自身而察全局。於是,深圳作出了再次讓全國驚奇的主動請「退」之舉:將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時間表從2005年推遲至2010年,並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對原有的指標體系進行調整、充實。

只有轉變戰略才能突破發展瓶頸。在伴隨著修正現代化時間表的同時,深圳的決策者明確提出,今後將不再以GDP論英雄,不簡單地拼規模、拼速度、拼GDP增長,而要更多重視經濟發展中資源消耗、社會公平及人的發展等問題,以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今年5月召開的深圳市第四次黨代會,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認真審視深圳的發展思路和目標定位,確立了國際化城市的戰略目標,進一步明確地提出了建設「和諧深圳」「效益深圳」的發展思路。以此為目標,25歲的深圳進入了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的新的發展時期。

明確特區新內涵 從「速度」邁向「和諧」「效益」

天下之先沒有窮盡,「特」字文章應是與時俱進。李鴻忠在用「特區是特別能改革、特別能開放和特別能創新的地區」詮釋了新時期特區新內涵的同時,為記者們勾畫了一幅深圳新的發展藍圖:從「速度深圳」轉向「和諧深圳」「效益深圳」,在保證一定速度的前提下,轉變發展模式,並將這種發展模式確定為今後一個相當長歷史時期深圳發展的思路和模式。

深圳市政府秘書長唐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講到這樣一個對比數字:我國的GDP是日本的1/4,但能耗卻是日本的5倍。也就是說,相同的能耗,日本產出了5萬億元GDP,而我國只產出1.4萬億元的GDP。深圳的決策者們清醒地認識到,中央當年設立經濟特區的目的和初衷,不僅是要把特區作為金山銀山,而是更期望深圳發揮開路先鋒和示範區的作用。時至今日,深圳更應該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新的貢獻。

然而,這種在「好」與「快」之間的博弈,在「進」與「退」之間的抉擇是需要膽識和魄力的:

2004年,深圳特區內用於房地產開發的土地一寸都沒批。李鴻忠說,損失這部分國土基金對於深圳GDP增長是一個損失,但是為了給子孫留下發展的空間,我們一定要守得住。

2004年,深圳直接用於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投資達120億元,占政府投資計劃65%左右,為歷年來最高。

2004年,深圳出台的建設規劃中,在總面積1953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上,劃定1000平方公里為基本生態控制線,禁止一切項目尤其是房地產項目進入,體現出了深圳捍衛綠色的決心和勇氣。

今年4月底,深圳在全國首次公布「深圳市文明指數」,其中引人注目的「幸福指數」包括了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爾系數、人均住房使用面積、人均道路面積、每萬人擁有公交車輛數、每萬人配備急救車輛數、社區健康服務中心數、萬人醫生數、萬人醫院床位數、平均預期壽命等11個指標。

深圳市政府最近推出了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調控指標體系。該體系以效益深圳為核心,分為「宏觀效益」「生態環境」「創新動力」三大方面。在這些指標中,人均GDP、萬元GDP水耗、萬元GDP建設用地、萬元GDP能耗等12項指標被列為核心指標。

……

從追求「速度」到追求「和諧」和「效益」,深圳還提出了「四個下降,三個提高」的指標體系:即單位產出佔用土地顯著下降,資源消耗的增長相對於經濟增長顯著下降,初級勞務工在勞動人口中的比例下降,經濟增長對生態環境的污染程度顯著下降。經濟增長中科技貢獻率顯著提高,經濟增長中教育和人力資本的貢獻率顯著提高,經濟增長中綠色GDP和循環經濟的貢獻率顯著提高。

「為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我們要捨得時間,捨得投入,捨得聲譽。」李鴻忠的話擲地有聲。

事實上,深圳也初步嘗到了「效益深圳」的甜頭:2004年,全市每平方公里土地上產生了1.75億元的GDP和6000萬元的稅收。每萬元新增貸款所帶來的GDP增量同比提高4.0%。每萬元GDP的電耗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水耗為26噸/萬元,遠遠低於全國的200噸/萬元左右的平均水平,這兩項指標均為全國最低。今年上半年,深圳萬元GDP耗水量同比又大幅下降近13%,每萬元工業增加值耗電量同比下降2%。與此同時,全市單位面積的工業產出量卻同比增長了6.5%,每平方公里工業用地產出工業產值同比增長了9.1%。

25年崢嶸歲月稠,25歲的深圳風華正茂。如錦的藍圖已打好底色,燦爛的前程就在眼前。深圳,這座孕育了億萬中國人艱難與奮進、光榮與夢想的城市,如今正在向「和諧」「效益」大道邁進,人們有理由深信,深圳一定能夠創造可持續發展新輝煌,成為一個時代的新高度。

⑩ 改革開放前後的深圳發生的變化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始終站在改革開放最前沿的深圳,因改革而生,因開放而強,見證了中國翻天覆地巨變歷程。深圳所取得的成就是改革開放40年中國實現歷史性變革和取得偉大成就的一個縮影。

時光回溯40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以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習仲勛為代表的改革先行者向中央打報告要求「第一個吃螃蟹」,提出創辦對外加工貿易區的設想。1979年,小漁村深圳獲批立市,第二年又被批准設立深圳經濟特區。

(10)20年前的深圳長什麼樣視頻擴展閱讀:

38年荊棘路,深圳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等多項奇跡。

巨變首先體現在經濟的跨越式增長。1979年,深圳GDP僅1.97億元(人民幣,下同),人均GDP606元;2017年,深圳GDP2.24萬億元,人均GDP18.31萬元,GDP年均增速達23%,創造了世界罕見的「深圳速度」。

深圳創新走在了世界前沿。建市之初,深圳科研院所為「零」。如今,創新已成為深圳發展的重要支撐力。尤其是在產學研融合方面,深圳又走在了中國城市前列,已經建立了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到2017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4.13%,接近全球最高的韓國、以色列水平;PCT國際專利2.04萬件,佔全國的43.1%,連續14年居全國城市第1位;2017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32.8%,成為中國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

接軌國際擁抱世界。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經濟全球化時代,只有把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按照國際規則「打籃球」,聚全球資源為己所用,才能贏得發展的主動,贏得國際競爭的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