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有什麼慶祝活動
深圳,一個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如今是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城市。一切的變化,源自於1980年8月26日的一紙批文——就在那一天,深圳獲批設立經濟特區,從那時起,深圳就像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所以,那一天對於深圳、對於深圳人來說,是一個值得永遠銘記的日子。
40歲,對於人來說,方入不惑,正是年富力強的好時候,對於城市來說,一樣是快馬加鞭、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好時機。祝福深圳,在下一個40年,創造更耀眼的輝煌!
『貳』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這些年深圳有哪些巨大的變化
深圳特區成立四十周年,這些年深圳有哪些巨大的變化?可以總結現在概括,那就是深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是從各種層面上,對比前後的深圳,你都會發現如今是一個嶄新的深圳展現在我們的面前。那我們具體來說一下深圳發生的較為大的變化吧。順便是深圳在經濟上的變化以及甚至在城市面容上的變化。
深圳的變化是其實力的增強最為突出的表現。上文所說的經濟變化以及在城市面容的變化,這是深圳翻天覆地變化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深圳在很多地方,很多領域都有著較為大的變化。本文通過這兩個突出的變化來側面展示了深圳在這十幾年中的翻天覆地的改變。
『叄』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四十周年是否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的第40周年,40年來深圳有了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個落後的小漁村到現在一個國際知名的大都市,這種變化是經濟發展給深圳帶來的,同時也是不斷改革開放給深圳帶來的。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這些改革的措施,不僅僅是在經濟上,同時也有在文化、科技以及社會管理體制等等方面。全方位的改革,全方位的發展,這些好的政策在 深圳特區上有了一個明顯的成效,那麼促使了深圳的發展。同時深圳的發展也帶動了珠三角地區的發展,現在的珠三角已經成為了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地方,成為了中國的一個經濟的重要中心。所以經濟特區的成立是推動了我國經濟發展的。
『肆』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現在的區域與以往有何不同
時間進入8月,意味著深圳經濟特區40歲生日即將來臨,深圳及臨深人士翹首以盼的“生日大禮包”,進入揭曉倒計時!
春江水暖鴨先知,大亞灣作為臨深首站,在深圳40周年紀念月,一系列政策利好的釋放下,又將迎來怎樣的變化?本月,龍光城將為大家奉上及時、有效的解析,為臨深置業的人士注入一劑“強心劑”。
其中,深惠城際前海保稅區至惠城南段(含大鵬支線)、深圳機場至大亞灣城際均與大亞灣關系密切,總投資達1216億,而且均在2022年前能啟動。隨著深汕高鐵、廣汕高鐵、深惠城際、深大城際的加速建設,與廈深高鐵形成四通八達的軌道路網,融深藍圖正實現。而2條地鐵線1站進深,將大幅縮短出行時間。
“2城際”多條線路動態更新,大亞灣即將進入軌道交通時代,融深發展更快!
從地理位置上,作為距離上最臨深的區域,大亞灣處於“深圳東進”戰略首站,優先接收深圳40周年“大禮包”的紅利。四橫一縱立體交通網路橫跨,讓整個大亞灣隨時實現深惠雙城生活的無縫對接,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與深圳僅一線之隔”。
“擴權”賦能之下,深圳都市圈的規劃如火如荼開展,而715深圳+725東莞調控政策出台,令惠州成為深圳外溢需求湧入的潛力區,短短14天創下了成交8200多套房的記錄,讓大亞灣西區成為“銷量+房價”的雙料冠軍。而大亞灣西區處於“深圳東進”戰略首站,在40周年紀念月的開端,便迎來了超大利好!隨著來自深圳龐大的實力消費群體在大亞灣安家,必然對生活配套有更高的需求。
『伍』 中國的經濟特區深圳給中國帶來什麼好處
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實踐,充分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自誕生之日起,經濟特區就肩負著為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先行探路的特殊使命。30年來,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無論自身發展遇到多大困難,經濟特區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嚴峻挑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成就,為全國其它地區的改革發展提供了鮮活範本,向世人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勃勃生機。 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實踐,充分證明了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30年來,從單項改革突破到綜合配套推進,從經濟領域改革到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領域改革,率先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從勇敢開啟對外開放的「窗口」,率先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到大膽「走出去」利用全球市場和全球資源,改革開放一次次為經濟特區的發展注入了不竭動力。經濟特區30年的歷史性巨變,靠的是改革開放;中國現代化航船的破浪前行,仍然離不開改革開放。 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實踐,充分證明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科學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根本途徑。30年來,經濟特區始終堅持發展第一要務,深圳GDP年均增速達25.8%,從昔日的邊陲小縣崛起為現代化大城市,成為經濟特區的最大說服力所在,也成為中國發展道路和成就的精彩縮影。30年來,從引進外資企業,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再到走自主創新之路;從追求速度的跨越式發展到追求經濟、社會與生態綜合效益的科學發展,一次次發展理念的革新和發展方式的變革,都推動著經濟特區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協調發展,展現著科學發展的光明前景。
『陸』 深圳經濟特區40周年,這些年深圳發生了哪些大事
彈指一揮間,不知不覺,深圳經濟特區已經走過了40個春秋。在這40年的時間里,深圳從一個小漁村發展為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取得了巨大的社會發展和經濟成就。當然,在這40年間,也發生了無數大事,今天我們就重點說說在深圳發展歷史上重要的節點大事。
一.深圳經濟特區誕生 。40年前,經中央政府決定,在深圳成立經濟特區,這是深圳發展歷史中具有標志性的事件之一。也正是因為中央政府的英明決策,深圳從此進入“開掛”的時代,經濟發展迅速,社會面貌日新月異,也成就了今天深圳的輝煌。
深圳現已成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一個超大城市,在深圳這40年的發展中,離不開深圳地方政府的萬眾一心及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今年是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的生日,我們希望深圳在未來的發展中,能夠再創輝煌。
『柒』 中國的經濟特區深圳給中國帶來什麼好處
建立深圳經濟特區的重大好處在於:
1.可以利用外資引進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增強產品競爭力;
2.可以利用外商銷售渠道,適應國際市場需要和慣例,從而擴大出口,增加外匯收入;
3.有利於引進先進技術,了解世界經濟信息;
4.有利於學習現代經營管理經驗,培訓管理人才;
5.可以擴大走向世界的通道,開辟世界了解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窗口。
深圳經濟特區於1980年8月正式成立。深圳特區位於廣東省的南部沿海,東起大鵬灣邊的梅沙,西至深圳灣畔的蛇口工業區,總面積327.5平方公里,2010年延伸到全市,2011年延伸至深汕特別合作區。
深圳毗鄰香港,交通便利,氣候溫和,風景優美,在利用外資發展經濟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根據中央的指示,深圳特區將建成以發展工業為重點的工、商、農、住宅、旅遊等多種行業的綜合性特區。
『捌』 深圳特區慶祝40周年,深圳迎來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
深圳特區慶祝四十周年,深圳迎來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1979年鄧小平爺爺在南海畫了一個圈,這個圈就是當今的深圳經濟特區。很久之前深圳只是一個小漁村,經過國家的重點培養,當今我們經過深圳的時候,都能看到許多的摩天大樓。除此之外,也有許多的上市公司聚集在深圳當中。曾經有個說法是這么說的,深圳的一條街的GDP可以頂過別人的一個省。的確如此,在這條街上,我們能夠看到許多的世界五百強公司正屹立在此,包括著名的騰訊以及華為。這些都是中國面向世界的企業排面。
深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我們全國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深圳能夠帶動其他地方一起發展,共同富裕。
『玖』 特區40年新突破:深圳與東莞惠州等市「統籌合作」箭在弦上
澎湃新聞記者 韓聲江
2020年8月,深圳特區將迎來設立40周年。40年間,深圳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總量排名第三的一線城市。
伴隨高速發展而凸顯的是土地空間不足等問題,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獲悉,針對深圳土地緊缺等瓶頸問題,囊括周邊東莞、惠州等市相關區域的統籌合作發展大方向已經確定。
「小空間、大作為」
2019年,深圳市地區生產總值以接近2.7萬億元緊隨京滬兩城排名全國第三。從1979年到2019年40年間,深圳GDP增長超過1萬倍。
作為管理人口超過2000萬人的城市,深圳的城市面積相比其他一線城市較小已經成為共識。當前,深圳全市面積1997.47平方公里,是上海的三分之一、北京的八分之一。
伴隨土地資源供應緊張、城市後續發展空間不足等問題日益凸顯,「小空間、大作為」,但難持續,已經成為制約深圳今後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
行政區劃專家、華東師范大學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教授林拓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分析稱,當前,深圳可供建設的新增土地所剩無幾,進而引發的是房價高企、經營成本上升、創業型中小企業難以生存等嚴峻問題,長此以往勢必會影響城市永續發展。
「深圳的空間確實太狹小了,所以土地就很珍貴,深圳在有限的空間里創造出經濟密度全國第一的奇跡,很了不起。但也應該看到,空間太小,發展到今天,深圳如果再這么小下去,對來這個城市創業的年輕人和這座城市本身都很不利。」林拓說。
原深圳市委常委、副市長張思平近年也撰文指出,正因為土地、房地產價格高漲帶來廠房租金快速增長,導致2015年前後深圳高端製造業發生大規模外遷,「加重了深圳產業空心化的風險,給未來深圳產業結構的優化和長遠發展帶來重大隱患。」
2018年,「華為要搬離深圳遷往東莞」就曾引發熱議,當是有分析認為正是因為深圳土地供應不足等問題才導致華為將部分部門外遷。最終華為表示總部基地將永遠留在深圳。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緊鑼密鼓進行,《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 社會 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公布滿一周年,「雙區」疊加下的深圳有望迎來新一波政策紅利。
「大統籌、深合作」
一般說來,擴大一座城市發展空間的常用方法是進行區劃調整,如撤縣設區等。但林拓對記者分析稱,深圳這么做的難度極大,深圳早已無縣可撤。
「當時深圳作為改革 探索 的先鋒,特區設立之初規模確實應該適度。」林拓說,「現在深圳面臨的問題是,要擴容,但舉步維艱。珠三角城市群的特點是密集型城市格局,地級市多且強市林立。」
林拓認為,「其實,路走遠了,有的時候反而忘了我們為了什麼而出發。理想的做法是深圳不僅能夠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同時周邊城市也能夠更好發展。做好發揮深圳作為大灣區核心功能這篇大文章,既要基於行政區劃,但又不能局限於行政區劃,綜合多種策略打好『組合拳』,切實有效地推動跨市域的合作協同發展,具有更大的示範意義。」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獲悉,目前深圳與周邊東莞、惠州等市相關區域的統籌合作發展大方向已經確定,不過具體范圍與合作模式尚未最終敲定。
林拓表示,所謂「統籌合作」,不僅僅是一個口號,一般化的做法可能流於形式,還可能加大協調成本,實際上,要做到在更大區域范圍內的相關城市充分匯聚各方面的優勢、智慧與能量,相向而行,統籌發展。
但他同時提醒稱,「這個統籌合作不宜理解為深圳一家獨大,而是大家在共同發展、共享成果之中,推動深圳邁向更高層次的發展新境界,為周邊城市注入更強勁的發展新動力。」
雖然最終方案尚未確定,但其重點之一必然是統籌合作的新型利益平衡機制。財政如何分配是其中一個關鍵內容,林拓分析稱,「不能以原來零和博弈的思維來思考了,統籌合作後必將在廣東省內形成一個更為強勁的新增長極。如果說,當年深圳是改革先鋒,那麼,新一輪統籌合作將為全國高質量區域協同發展再樹新標桿」。
無獨有偶,今年6月,由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刊登了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張浩等三人撰寫的《「三區」疊加擴權賦能 探索 建設大深圳統籌合作示範區》一文。
該文提出,深圳應與周圍的東莞、惠州、汕尾、河源四市統籌合作發展, 探索 「一個跨行政區域的資源統籌、功能協調、產業互補、成果共享的區域統籌合作新模式」。
其實,深圳市自身早已明確認識到相關問題的存在,深圳與周邊城市協同發展的思路近年來也多次被官方提及。如在在《深圳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7—2030年)》中,深圳官方坦言,深圳地域面積較小,發展空間和土地資源嚴重不足,要推進「深莞惠」和河源、汕尾「3+2」經濟圈建設。
再如,深圳市發改委對外公布的2020年工作計劃提出,要協調「莞惠河汕」四市共同參與,加快推進深圳都市圈規劃編制。
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則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提出建議,呼籲持續深化深莞惠一體化進程, 探索 在臨深區域試行統一部署、統一管理的多區聯動模式。
「深莞惠汕河」
今年6月,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公布的《廣東省開發區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明確提出,推動廣州都市圈(包括廣州、佛山、肇慶、清遠、雲浮和韶關)、深圳都市圈(包括深圳、東莞、惠州、河源和汕尾)。這是近期廣東省公開文件中首次透露廣州、深圳兩大都市圈的具體范圍。
如果以深圳、東莞、惠州、河源、汕尾為「深圳都市圈」范圍,2019年,深圳都市圈GDP約為42747億元,占廣東省的39.7%;常住人口約為3290萬人,占廣東省的28.56%;土地面積約為36312平方公里,占廣東省的20.2%。
深圳、東莞、惠州、汕尾、河源五市統籌合作的發展想法也並非沒有 歷史 背景。
改革開放前,深圳一度歸原「惠陽地區行政公署」管轄,1979年3月國務院批復同意廣東省寶安縣改設為深圳市。此後1988年,惠陽地區行政公署拆分為四個地級市:東莞市、河源市、惠州市、汕尾市。
從目前的經濟發展來看,2019年深圳GDP以2.69萬億元處於絕對優勢地位,東莞(9482.5億元)、惠州(4177.41億元)經濟體量分別在廣東省內排名第四、第五,汕尾(1080.3億元)、河源(1080.03億元)則相對落後。
近日,東莞、惠州當地的兩份政策文件也引發廣泛討論。東莞市政府發布「關於暫停濱海灣新區范圍內各類建設行為的通告」、惠州市惠陽區則發布「關於廢止相關建設用地規劃控制的通告」。
校對:欒夢
『拾』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深圳有哪些重大的改變
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40年來深圳的經濟、文化、教育、科技、民生等各個方面都有了一個飛速的發展。從一個落後的小漁村一躍成為一個國內一流的大都市。具體來說,深圳的40年來有以下的重大改變。第三個改變是教育更加先進,吸引更多人才。
現在的深圳不僅僅經濟發達而且科技進步,這一切的一切都離不開人才保障。現在深圳吸引了全國甚至是全世界知名的高校在這里建立分校,培養了一大批的高素質人才,這些人才大多數人都留在了深圳,為這座城市貢獻他們的聰明智慧。時深圳還有良好的人才引進機制,對於人才英雄不問出處,這些人才成為了推動深圳不斷發展進步的力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