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新加坡的華語到底是以粵語為主還是以閩南話為主
1979年前以閩南話為主,1979年後以講漢語普通話為主。
新加坡華語主要是以北京官話作為基準,但由於受到當地歷史、文化與社會環境等的影響,跟普通話仍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基於1979年講華語運動之後,新加坡華語才在新加坡華人圈中廣泛的使用開來。
一般而言,新加坡華語是繼英語之後在新加坡第二廣泛使用的語言。於2000年,有百分之82的新加坡華人能夠講華語。
由於華語在新加坡使用甚廣,新加坡華語已成為新加坡華人之間的共同語。
根據2015年官方所作的住戶調查,新加坡在家說英語的家庭比率,首次超越在家說華語的家庭。
華語家庭減至34.9%,英語家庭增至36.9%,主要以方言溝通的家庭則減少至12.2%。因為英語已成為新加坡人的主要用語,其他語文都只能扮演次要的角色。
相信未來華語在新加坡的社會功能和實用價值,只會越來越微小。
(1)粵語培訓班深圳多少錢擴展閱讀
新加坡華語
大致上,新加坡華人會根據自己所屬的漢語方言、語言文化組、籍貫或祖籍來做歸類。
新加坡華人的籍貫相當繁雜,也趨於多樣化,通常可以由自己所講的方言來做辨認。
但是廣府人是在保留自己方言方面做得最成功,36%的廣府人在家中講粵語,在家中講華語(即漢語普通話,以下相同)或英語的廣府人的比率分別只佔32%和28%。
相反,多數的福建人和潮州人都在家中講華語。雖然籍貫或祖籍的觀念在年輕族群當中稍有淡化,但一般新加坡華人仍會對自己的籍貫或方言組產生認同,甚至會相當重視或保留自己的方言。
『貳』 粵語培訓班學費
粵語(粵語拼音:jyut6 jyu5Tonese),又稱粵語、廣府話,俗稱白話文,海外稱唐方言。它是漢藏語系漢語系的聲調語言,也是漢族廣府人的母語。雅語源於古代中原,九聲六音齊全,完美保留了古代漢語的特點。它在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為一種語言。在廣東、廣西、香港、澳門和東南亞,以及北美、英國和澳大利亞的華人社區廣泛使用。
馬來西亞吉隆坡、越南胡志明市、澳大利亞悉尼和墨爾本、加拿大紐約和舊金山、溫哥華和多倫多等海外華人社區廣泛使用粵語。廣東講粵語的人數約為3800萬,全球講粵語的人數約為7000萬。
[粵語定義]
粵語源於北方的中原雅語(漢族的母語),秦漢時期傳到兩廣,並與當地的古越語融合。在港澳也是優勢語言,民間稱為白話或粵語。粵語是一種聲調語言,屬於漢藏語系的漢語語系。在廣東、廣西、香港、澳門和東南亞,以及北美、英國和澳大利亞的華人社區廣泛使用。其名來源於中國古代嶺南地區的「南越國」(《漢書》中的「南越國」)。
早在幾年前,語言學家葉和羅康寧教授在他們的文章《粵語的起源與發展研究》中就指出,粵語與古代的「百粵」沒有關系。它是由中原的漢族移民帶來的,保留了中原古代漢語的特點,並在西江之外得到保存、發展,然後傳播。這句話顯然是錯的。粵語起源於北方的中原雅語(漢族的母語),秦漢時期傳到兩廣,在那裡與當地的古越語融合,即古百越語。有人認為「粵語確實保留了古越語的一些成分,但其主要來源是古代中國的語言,即雅語」是錯誤的。由於現代粵語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元素,所以也保留了很多古代南越的基本元素。其主要來源是中原古漢語和古代南越語。
專家說,「日常用語中有很多與現代壯語接近或相同的常用詞。這些詞究竟是古漢語的源頭,還是古百越語底詞的遺存,抑或僅僅是其他少數民族語言借用了古漢語的這些固有詞,導致人們認為粵語中的這些底詞是古百越語的源頭。目前還沒有研究。目前粵語中這類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沒有記載的詞約佔20%,所佔比例不大但使用頻率很高。」這是不對的。粵語俗稱白話、廣府話,以廣州方言為代表,主要分布在廣東中部和西南部以及廣西東南部和西部的部分地區,人口超過5000萬。廣州話是漢語中歷史悠久的一種方言,它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根據李新奎先生的研究,粵語方言的形成包括五個歷史層次(李欣玫,1983):
第一個歷史層面是先秦時期。尤其是戰國時期,大批楚人來到嶺南,開始大規模傳播漢語,這是廣東方言分化的初始階段。因此,楚語中的一些詞保留在了今天的粵語中。如《初學全書》卷十九引用通俗文學說「南楚以美人為嬰」,《說文》也說「吳楚是好嬰」。顏之推的《顏氏家訓、筆記、詞》說「寶貝」是「可愛」的意思,其音義都與廣州話中的「[wei55]」一致。又如的方言,「南楚」意為「氣越」,這是廣州話的[tei35][4]為「坎」。
第二個歷史層面是秦漢。廣東方言受中原漢語的影響更大,土著民族語言古百越語的許多特點也沉澱在廣東方言中。有學者認為,古代百越語約占現代粵語的20%(李敬忠,1991)。這個統計不一定準確,但粵語方言中有很多古越語成分是語言學界不爭的事實。比如粵語中的入聲字,根據主母音的長短分為三個聲調或四個聲調,這與古百越語的「後裔」壯侗語族有密切關系[4]。
第三個歷史層次是在晉代。「八王之亂」、「五朵野花」相繼在中原發生,大批士子南遷。他們帶來的中原漢語給新興的粵語增添了新的影響,使其接受了更多的通用漢語。如斗門、新會、台山、開平、恩平等地的廣東方言,塞音部分相同的鼻音聲母讀作[mb、nd、ηg],反映了魏晉時期中原漢語的語音特點[4]。
第四個歷史層次是在唐朝。廣東方言逐漸形成了獨立的方言,有自己相對獨立的語音系統、詞彙系統和語法結構。比如今天廣東方言的語音系統,與隋唐時期的語音系統有著非常嚴格的對應關系,即切韻音系(中古音系),如陽韻三分-m,-n,-η,入聲三分-p,-t,-k等。,即今天廣東方言的語音特徵非常接近隋唐時期的共同語。
第五個歷史層次是宋代以後。宋代粵語與現代粵語幾乎相同,其語音和詞彙可能奠定了現代粵語的基礎。
『叄』 廣東話速成
樓主你好。
如果學習廣東話首先推薦幾個教粵語的YY工會:CE2073,免費全天開班;AS3015,免費晚上開班。
然後學習粵語不要急,千萬不要著急。好像嬰兒一樣,先爬然後再走。粵語有著很長的歷史,不是幾天就能學會的。不能急功近利,那樣反而會因為講不好而影響心情,產生消極學習的心理。
我建議樓主先學港拼,YY工會有教的或者自學。字詞句子和港拼學習要同步,還是那句話不能急,一天學幾個就可以。粵語不同國語,有分閉口音和入聲韻,正字(大部分用於口語,例如:乜嘢=什麼)和俗語的,這些不接觸港拼是沒有一個清晰立體的認識的。而且學會港拼之後就可以使用「輕松粵拼輸入法2.0」,輸入方法不是大陸使用的國拼,而是使用港拼打字的,許多粵語的正字國拼不好拼出來,港拼可以。而且用港拼打字可以加深對粵語的印象。
一般來說學習2個月就可以獨立聽明白95%粵語的對話喇,2~3個月的這段時間嘗試和人家對話,3個月之後差不多能和人進行較為流利的對話。
想要聽廣東話的音頻,還是那句話不能急。一共分為書面語和口語,平時說話就是用口語的。開始學習兩個月掌握字詞句子和語法,正字和俗語。大致掌握之後聽音頻就不會因為一個字詞而不明白了。
如果可以上網的話看TVB,看粵語電影。感覺自己可以脫離字幕了,就聽下香港電台、廣東電台(千千靜聽收不到香港電台,可以上「龍卷風網路收音機」收聽)。在不能上網的時候,就找時間下載「有聲小說(粵語版)」的,可以存入MP3或者手機里,上班坐車聽可以,晨運聽也可以。這個就純粹看樓主你什麼水平了。
樓主,這通篇都是我手打下來的,有不明白的可以再問,希望你能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