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深圳人吃什麼
問題一:深圳人喜歡吃什麼 深圳屬於南方,廣東人口味都偏淡,不喜愛吃辣的。早餐和宵夜他們喜歡吃一些粉,比如河粉,米粉,腸粉。中午和下午一般也是很清淡的,湯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也是也是很清淡的湯。具體喜歡吃什麼 這個還要因人而異哦
問題二:深圳人早餐吃什麼? 1.蔥花白粒丸
深圳湘江老廚匯聚了傳統湘菜文化的特色和獨特的湘江文化內涵,推出了傳統風味的民間菜式-蔥花白粒丸。也就是用米豆腐做成的一顆一顆圓圓的東西,也克用來當早餐吃的,就像吃米粉一樣。蔥花白粒丸是深圳湘江老廚的招牌菜之一,吃起來清香爽口且滑潤味美、純正。
2.籠仔飯
深圳籠仔飯的最大特點是香濃的飯里浸著濃濃的荷葉香,這是由於荷葉緊緊包裹著飯長時間蒸的緣故,當然並不僅僅如此。荷葉籠仔飯的味道和煲仔飯很相似,香噴噴的,味道濃厚,有香菇雞、臘味、鹵味、海鮮飯等品種供人們選擇。煲仔飯有厚厚的鍋巴,用勺子一挖一挖地感覺蠻有趣,而荷葉籠仔飯就沒有這么麻煩,濃香中飄著荷葉的淡淡清香。創作出荷香飯的靈感來自廣東的傳統食品糯米雞。
籠仔飯吃起來香,做來也復雜,籠統說是要把飯先炒後蒸。以最受歡迎的香菇雲耳滑雞籠仔飯來說,先將荷葉飛水,瀝干後放上芫荽、紅椒和蔥段,將雞切件抹乾用腌料腌好,再放調料和雲耳一起炒,之亥勾芡。用蛋炒好米飯,放在雞和雲耳上面,用荷葉包好後放入蒸籠里慢蒸,荷葉的香味慢慢浸入飯里,就是這地道的中式新品籠仔飯。
3.荔枝米糕
特製荔枝米糕是以深圳著名特產荔枝的乾果肉,香米粉,玉米粉等焙制而成。濕胃祛寒,酥脆焦香,荔味滋美誘人的粗纖維食品。現代人常吃粗纖維食品有益健康。特別對老人,學生,非體力勞動者和運動量少者尤為重要。特製荔枝米糕客家人是用作結婚嫁娶,吉日節慶,回贈客人的珍貴禮品,像征節節高,吉利,豪富之家。
4.秘制奇味雞煲
深圳菜處理歷史悠久享譽中外的大盆菜外,又是以「秘制奇味雞煲」為特點最鮮明,最能體現深圳菜的特點。選用二斤三兩左右的本地三黃雞,斬段,然後用獨特秘方配製的醬料,如柱侯醬、豆豉醬、海鮮醬等在砂鍋中熱油炒制,配以蔥頭、洋蔥、生薑、芹菜、柿子椒等炒到雞肉八成熟後裝入沙鍋,並澆以純糧白酒,抓一把香菜置
於雞煲內,在客人面前用木炭繼續煮到雞肉全熟,煲外烈焰騰騰,隨之一股難以名狀的奇香陣陣襲來……揭蓋,濃香四溢,令人食慾大振,欲罷不能。
除了濃香可口,廚師還可以按照消費者的要求,製成微辣、中辣、大辣或正宗麻辣等不同口味,讓消費者更能品出個中滋味。來到深圳,可以到位於羅湖區向西村的雞煲一條街,各店有各自的獨創風味,來深圳一定不容錯過。
5.西堤牛排
在深圳CBD的世界金融中心,TASTY西堤牛排優雅登場。這里裝修別具一格,不同類型的分區非常適合不同人士進餐。
主打菲力牛排搭上台灣特有的黑胡椒醬與意式的椒鹽青蔥醬,原汁原味,新鮮可口。TASTY整套餐包含麵包、前菜、沙拉、湯、餐中飲品、主餐、甜點等共八道菜式。
主餐除鮮嫩的菲力牛排外,尚有土耳其燒羊膝、意式迷迭香雞排、紐奧良香草魚排等多種選擇。沙拉品種有馬德里薄切生牛肉沙拉搭配香草醬,口感鮮嫩爽口;還有色澤鮮亮的鮮蝦茭白沙拉,吃後滿口鮮味;正宗的法式蝸牛湯,蔬菜、培根及鮮魚片,加上特別的蝸牛肉,口感細膩香濃;而濃濃的百里香鮮魚湯,則有魚肉的鮮美與香草的清香。
6.粉絲元貝
這道菜是喜歡吃海鮮的人一定都會點的。厚厚的一層粉絲鋪在上面沒有吸收到元貝的鮮味,從粉絲中間挖個洞把元貝先幹掉,再把粉絲與元貝的汁液和蒜等配料伴著來吃,既好味又不浪費。
一般做法都會用蒜茸,芫茜,蔥沫,少許白酒,熟油,鹽調好料,泡好的龍口細粉絲放在開邊的元貝上,再澆上調好的料放鍋上蒸,水開後三到五分鍾即可。...>>
問題三:深圳人喜歡吃什麼土特產品 深圳人喜歡吃什麼土特產品
局都不如他哪
內廷在江南有好
幾個織造局難道還
沒有他郝一標的貨色
齊全真是沒有前幾日李
太後想制幾件換季的秋裳
咱吩咐從制衣局調了十幾種
面料又從七彩霞選了幾種結果
制衣局呈上的面料李太後只看中
了一種倒是七彩霞的面料送上的五
種她看中了四種你看看這個郝一標是
不是會辦事哦張居正心中格登一下這郝
一標又攀上李太後了頓時覺得此人不可不
防馮保此時又道這郝一標雖然腰纏萬貫卻也
是道義中人咱聽說他已答應掛牌大量收購胡椒
問題四:深圳人喜歡吃什麼口味 清淡,鮮
問題五:深圳人最喜歡吃什麼菜系 其實深圳本身就是一個移民城市,深圳人來自五湖四海,那就是什麼口味都有。但如果您的「深圳人」是指祖祖輩輩都在深圳居住的客家人的話那就是愛吃客家口味的,以蒸,煮,燜為主。如果是現代新移民的話,您最好先了解他(她)的家鄉吧!深圳什麼菜都應有盡有,應該不會太難解決!
問題六:深圳都是吃什麼 深圳屬於南方,廣東人口味都偏淡,不喜愛吃辣的。早餐和宵夜他們喜歡吃一些粉,比如河粉,米粉,腸粉。中午和下午一般也是很清淡的,湯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也是也是很清淡的湯。具體喜歡吃什麼 這個還要因人而異哦.
1:深圳人早餐吃的較多的是粵式早茶
2:粵式早茶是廣東省漢族小吃的統稱,屬於粵菜早點。以腸粉、叉燒包為代表,也是粵菜的重要組成部分
3:茶樓是廣東最有代表性的、最傳統的吃早餐的地方。茶樓里的點心有的幾十種,有的上百種,比如蝦餃、咸粽子、魚片粥、米粉以及各種各樣的小菜,等等,非常豐富。這些東西放在一個推車里,推到客人面前,由客人隨意選擇。外地人常常感到奇怪,每天那麼忙碌的廣東人,怎麼捨得把早晨的大好時光消磨在茶樓上呢?其實,上茶樓也是一種社交活動,無論是會友聊天,還是去談生意,這種場合都會讓人感到非常從容,非常自在。現這種文化在上海也越來越流行
問題七:深圳人吃什麼菜 深圳是個外來人口眾多的城市,所以口味五花八門,四大菜系,地方小吃都會有市場,看人群細分了,是打工者,港佬還是洋鬼子,北方人南方人,由於地處南方,本地人吃的就是些清淡的菜,清蒸桂花魚之類,我覺得味道不咋地,連鹽都不放似的。
問題八:有沒有深圳的朋友,或去深圳的,我想了解一下你們在那邊吃什麼,主食是什麼 我就在深圳啊,深圳是一個很包容的城市。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人都有,你想吃南北口味的主食都有,主要是看你自己想吃什麼。
問題九:深圳人喜歡什麼食物 很明顯,你是想在中學附近開食店吧!!我就是從小在深圳讀書的,不能說完全清楚,但我們這代的都比較喜歡:
一、深圳本地學生――因為本地學生多為客家、潮州、東江三地人為主,所以都會吃一些家庭常做的,或者廣東這邊的菜,例如:
1.燒鵝飯
2.白切雞
3.三寶飯
4.梅菜扣肉
5.牛肉芥蘭
6.茄子煲
7.榨菜肉絲
8.客家釀三寶
9.豉椒排骨
10.黑椒牛柳飯
11.咖喱類
12.蚝油雞翅
13.鮮茹牛肉
14.支竹魚排
當然還有潮汕的鹵水啦!~
等等,這些都我和同學點最多的菜了!
二、北方的同學:
1.醋溜白菜
2.地三鮮
3.酸辣土豆絲
4.酸菜炒肉,芸豆炒肉
5.蔥爆牛肉,
6.麻辣鱔魚
7.小雞燉蘑菇
8.干豆角燉排骨
9.麻婆豆腐
10.宮保雞丁
11.紅燒牛肉
這些都是看同學點的菜~辣的比較多。
三、除了菜,多數為簡餐配個例湯,當然也要有粉面啊,炒牛河、三絲炒米少不了~有時也會吃各種煲仔飯,特別是冬天啦!!!
咳咳!這里每個字都是「貓貓」寫的,也是比較常吃的菜,希望能幫上忙啦!!~~
或者你去家旺城市快餐看看,那裡的菜都很合大眾口味啦!
問題十:深圳人愛吃什麼口味的 炒菜 清淡為主
⑵ 深圳本地人娶哪個省的人最多
我與深圳很多本地人聊過天,覺得他們娶的廣東人還是最多的!
畢竟是一個省的人,有很多點都能共同感覺得出來,能玩到一塊,互相能理解對方,生活習慣也相似!
⑶ 深圳的最貼近平民風土人情
深圳市民俗風情,深圳市民俗特色,深圳市風土人情.廣東深圳民俗風情
西鄉搶炮 「搶炮」、「領炮」、「還炮」是西鄉地區較為流行的風俗活動。這個風俗寄託了廣大人民對大吉大利、享受幸福的渴望情懷。所謂「炮」,是一幅雙面玻璃鏡鑲在鏡座上,鏡面繪有西鄉人民頂禮膜拜的北帝爺聖像,並設置有龍、鳳和麒麟等吉祥物加以點綴,還附有「龍鳳呈祥」、「萬事諧(如)意」等吉祥話語,設計十分精美,做工相當考究。每年農歷三月初三上午,西鄉附近的八鄉村民雲集而至,在西鄉河的大沙灘上(現西鄉戲院處)舉行「搶炮」活動。這時沙灘上人海如潮,摩肩接踵,旌旗飄展遮天蔽日,鼓炮齊鳴,一片歡鬧氣氛,場面極為壯觀。每當箭炮沖天,帶有編號的炮花從天降落時,人們如潮水般涌至炮花落地處,爭搶帶有編號的炮花後,可到北帝廟「領炮」,即領到與炮花編號相同的一幅雙面玻璃鏡抬回家供奉。抬鏡的人因為自己的幸運而洋洋自得,供奉時更是謙恭虔誠,以求一年的吉利。到來年二月二十八日,又把「炮」抬回北帝廟,名為「還炮」。再過幾天,又將進行新一輪的「搶炮」活動。
媽祖誕慶 在深圳南山區的赤灣,有一座「天後廟」,相傳為紀念百姓崇祀的海神媽祖而建。媽祖原名林默(公元960-987年),是生活在福建莆田湄洲的一位民間女子,她聰明、勇敢、善良,有預知氣象變化、驅邪治病和泅水過海的本領,常在驚濤駭浪中救助遇難船隻,極受人們敬重和愛戴。相傳農歷三月二十三日為媽祖誕辰,九月初九在湄洲峰頂羽化「升天」。每年三月,沿海各地的漁民和農民在天後廟舉行盛大慶祝廟會,祭祀天後,求航海平安、漁業興旺、五穀豐登。在祭祀後還舉行文藝表演和貿易活動。官方也按照朝廷的祭典來祭祀媽祖,每年春秋兩次,行三叩九拜大禮。媽祖誕慶活動,體現了深圳人民對平安和幸福生活的渴望。
北帝誕慶 在舊社會黑暗統治下,廣大人民苦不堪言,他們期望自己的精神枷鎖能在各種崇拜活動中得到解脫。在新中國成立前的西鄉,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前後,盛行一種叫「北帝誕慶」的崇拜習俗。這是當地人民一年中最為喜慶的日子,這幾天之內,所有鄉民都來參加,熱鬧非凡。 農歷二月二十八日是北帝爺的「出位」日。這天先由鄉里長老設禮桌面對北帝爺祭拜,禮畢之後由善男信女們抬著北帝菩薩到各村巡遊,直至三月初二抬回北帝廟「復位」並再一次祭拜而告終。據說北帝爺法力無邊,能消災祛病,降妖驅魔,確保人人健康,家業興旺,永久平安。因此,在北帝爺「出巡」期間,鄉民頂禮膜拜,虔誠至極,場面甚是隆重熱鬧,鼓樂喧天,鞭炮齊鳴,舞龍舞獅,連日歡慶。在鄉民心中,北帝爺是神,是他們的衣食父母,對北帝爺供奉得忠誠,就會確保一家幸福,因而「北帝誕慶」對西鄉人民來說是比「生日」、「春節」、「中秋節」等更為重要的慶祝日子,慶祝儀式自然是正規而隆重,場面也是無比恢宏。
福永舞龍獅 福永是個歷史悠久的名鎮,其風俗活動源遠流長且種類繁多,其中以劃龍舟、舞龍獅和唱大戲為主。從清朝嘉慶年間起,這三種主要的風俗一直流傳且年年盛行。到了本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只有舞龍獅的傳統風俗沿襲至今並成為最主要的慶祝活動,而劃龍船和唱大戲已不大流行。每年的春節、元宵、端午、重陽等重大節日和迎親嫁娶、企業開張等重大活動時,都要大張旗鼓地舞龍獅助興慶賀。由於福永舞獅活動極為盛行而成為深圳最著名的舞獅之鄉。現全鎮共有6支舞獅隊,每隊都有四、五十人,十幾個獅頭,鼓樂齊全,並且每支舞獅隊都有大量的擁躉和獅迷。每逢舞獅比賽,助威聲、叫好聲震撼天地,場面極為喧鬧。1962年塘尾村建成了舞獅館,設備齊全,專供舞獅隊訓練和表演。1987年在廣東省首屆民間藝術「歡樂節」上,塘尾村舞獅隊以絕對優勢取得總分第一而勇奪桂冠。其舞獅隊雄壯的氣勢,遒勁瀟灑的動作,清新獨特的造型和色彩紛呈的場面給全省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沙井上香 廣東省各地盛行上香拜神活動。許多家庭、酒店、賓館和店鋪的大廳及公司工廠里,牆壁上都設有神龕,神台上設一香爐,兩旁各有一盞彩燈。每天清晨人們點上一柱香拜幾拜,企盼供奉的神爺能保佑身體健康、業務發達、吉利和財運永遠伴隨。這種上香活動猶在深圳沙井鎮極為普遍,禮儀也極為隆重。沙井村民的上香習俗從唐朝起一直流傳至今,每家都設神龕,每天都由家中長者主持儀式。上香前,主持者洗漱干凈、端正儀表之後,莊重虔誠地點上三支香端正地插在香爐里,然後施行三拜之禮。接著全家大小都一一上香拜。每逢農歷初一和十五,儀式更莊重,禮拜也更顯虔誠,所用的香也比較講究,主要是用檀木磨成細粉做成的檀香。給香爐上香之前,要擺貢果,主要是時鮮水果如荔枝、芒果、龍眼等,還要供上葷菜和米飯。拜祭神爺之後,全家大小一起用齋吃素,不吃油膩和葷菜類。村民上香的習俗,表現了廣大人民對健康和富裕生活的追求。
龍華客家習俗 深圳市龍華鎮原籍人有90%操客家方言。「客家人」的稱謂由來已久。歷史上,南宋和明朝末年,由於蒙古族和滿族的南侵,中原地區的漢族為躲避戰亂紛紛遷移至湘、贛交界山地、廣東潮汕梅州地區和閩南,而以廣東省內為最多。對於土著居民而言,遷入的人即為客家人。他們的語言因受當地的影響而逐漸演變為一種新型的、發音較獨特的語言即客家話。深圳龍華的客家人保存著獨特的風俗,他們在大年三十要殺鵝,祭奠祖宗之後吃團圓飯。大年初一要吃素,不沾葷膩。到了端午節,要宰狗以祭奉列祖列宗。與其他客家人不同的是,龍華彭姓人過年是在正月十五而非初一。春節是客家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家家都做年糕(年年高之諧音,取來年更上一層樓之意)。在清明節和重陽節,家家戶戶都要到先祖的墳上去「拜山」(即掃墓),在清明節每人都吃雞屎藤(一種中草葯)、艾餅,以求能避瘟疫、除疾病,保全家人安康。過去在自然經濟社會里,客家男人放牛、耕地,喜歡唱山歌。新娘在出嫁前要器三天三夜,以示對娘家的眷戀,而新郎在進村迎親前要過「進門關」,進關順利之後方可正式迎取新娘。龍華客家人的習俗,是中華各民族五彩繽紛的習俗里的一朵奇葩。
龍崗女子哭嫁 昔日龍崗客家人保持著客家的傳統習俗,「女子哭嫁」便是其中很有特色的一例。每個女子在出嫁前,有七天以上的「哭嫁期」。哭這么長的時間,淚水也流了不少,眼睛也稍現紅腫,而這使得新娘更顯楚楚動人,可能正應了「經常性地流點眼淚有助於美容」和「姑娘在出嫁前顯得最漂亮」的俗話。完婚之日,當迎親隊伍臨近待嫁姑娘所在的村莊時,村中男子就在路中燃火「避邪」,新郎帶領迎親隊伍經火「避邪」之後,方可進村正式迎親。拜見過岳父母之後,村中長老即宣布良辰到了。此時,新娘即嬌婉纏綿地哭辭父母,輕移蓮步,款款出門,頻頻回望,之後即登轎起行,陪嫁女亦隨轎送行至夫家。迎親隊伍一路上笙歌不絕,鞭炮、煙花不停地放。陪護新娘的伴娘每隔十來步路程就在路旁撒一根寸把長的紅繩,意為完婚後新娘首次回娘家探望而「引路」。隨著時代的變遷,龍崗女子哭嫁習俗現已不很流行。
坪地圍籠屋 昔日坪地人的居住方式保留著客家人的傳統習俗,他們過去的住所相當獨特。他們用三合土、竹木、磚瓦、蘆葦稻草等建成外表酷似圓柱形的圍籠屋,全家人都住在裡面。這種圍籠屋佔地面積一般有三四十平方米,有的做成兩層。圍籠屋外觀上很象古堡,高牆翹檐,氣勢很恢宏。地主大戶的圍籠屋佔地面積更大,屋的四角設有樓閣,用於瞭望放哨,由於建得相當堅固,而且通常只有一門可進,因而易守難攻,很容易防護別人的攻擊。圍籠屋最大的特點是冬暖夏涼。夏季炎熱時可上樓閣通風處感覺涼爽,冬季天涼時又可因密不透風而保暖。而且,堅固耐住也是它的一大優點。一般圍籠可連續住幾代人,可經受8-10級台風襲擊。坪地圍籠屋體現了客家建築奇特的風格。
坪山打蘸 坪山鎮居民主要是客家人,保留了客家獨特的傳統習俗。過去坪山人特別重視祭祀活動,祈神拜佛極為虔誠。其中最隆重的儀式即為每八年一次的打蘸(集體祭奠神靈),地點聚在關帝廟前的廣場上,一片喧騰,熱鬧非凡,附近小販也雲集於此趁此機會大做買賣。先由坪山圩的首腦主持祭典儀式,祭桌上擺滿精美的果脯酒饌,大香爐里插滿檀香,一片香霧繚繞。首腦身後,簇擁著全圩居民。首腦行禮時,鄉民跟著伏地叩拜,九遭之後禮畢,居民就在廣場上開始連續嬉戲七天八夜,盡情吃喝賭鬧,通宵達旦,一片喧囂氣氛。打蘸期間,人們極盡奢侈,花費不少錢財同時八天樂此不疲,也貽誤了農事。有些經濟不寬裕的居民在打蘸之後只得借債或乞討日。這個打蘸陋俗,勞民傷財,在1943年被廢除。
涼帽遮羞 大鵬人操客家方言,保持著客家風俗。大鵬婦女素有戴涼帽的習俗,不論冬夏。其涼帽是用竹條和布料做成的,先把竹條用火燒燙一下,這樣可使竹條更柔韌,然後用劈刀把竹條分成竹篾,織成圓圈,中間穿孔,竹蔑周圍用布條縫掛。其他客家婦女的涼帽是用黑布條縫掛,而大鵬婦女的涼帽用藍士林布條,所以戴起來也顯得更秀氣、更嫵媚。這種戴涼帽的習俗由來已久。據說,過去婦女要嚴守「婦德」、「婦容」,不能拋頭露面,但客家婦女為環境所迫,南遷之後要跟男人一樣出門幹活,上山打柴,下田插秧,趕場趕圩,親戚出入,為了「遮羞」,便戴上這種涼帽。婦女戴上涼帽,自己可以看清別人,而別人卻看不清自己,很有點面紗的味道,也給自己增添了一種朦朧的美感和風韻。同時,戴涼帽既輕便又可防太陽輻射而涼爽,因此世代相傳,一直流行至今。 漁民娶親 地處龍崗區東南端沿海的南澳鎮,其民風淳樸,保留了較多的民間習俗。以前南澳居民大多靠捕魚而生,因而「漁民娶親」成為本鎮最具特色的風俗之一。當漁村女子成親之日,新娘新娘被眾多漁家姐妹簇擁前行,身後有鑼鼓樂隊和幾組舞龍獅載歌載舞,而他們身後,有著一名男扮女裝的漁民帶領著一群頭戴漁帽、手操船槳的漁家婦女,列隊而行,一路撐槳,迎親到家。迎親隊伍規模龐大,浩浩盪盪,觀者甚眾,一片喜洋洋的氣氛。路上鼓樂齊鳴,禮炮震天,熱鬧非凡。「漁民娶親」之日,全村不論男女長幼,都不下海而趕來為新人慶賀。最好的賀禮當屬用彩紙剪的成雙成對的大魚模樣,意祝新人百年好合,家業興旺。
舞草龍 舞草龍是南澳鎮極具特色的風俗。每年正月初二的晚上,漁民小夥子用草紮成「巨龍」,一節節加起來後長達二三百米,再在這條「巨龍」身上插滿燃燒的香火。隨著「巨龍」游動,樂隊敲鑼打鼓,穿街過巷,聲威極為壯闊。龍身舞動之時,上下閃閃發光,猶似一條火龍在翻騰動宕。草龍所經之處,圍觀者甚眾,秩序井然,燃放煙花炮竹,祈求紫氣常臨、如意吉祥、興旺發達,一派節日喜慶景象。舞草龍是南澳漁民極為喜愛的一種活動,舞龍者的豪氣、觀舞者的熱烈,構成了一幅宏大的,生機勃勃、萬眾歡騰的畫面。舞草龍既是漁民企盼一帆風順、生活富足的心理表現形式,也是一種大眾樂於參與的健身運動,因而盛行至今且一年比一年熱鬧。
民間節日 深圳的民間節日主要有除夕、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和荔枝節等,這些都是各鎮居民通有的節日。但是某些節日在不同的地方其過法卻不相同。如除夕,公明人貼春聯,從子夜零時起家家戶戶都燃放煙花鞭炮龍崗和大鵬人要用香茅、柚葉等煮成的「年香水」沐浴,以求來年好運龍華人在這天要殺鵝祭祖。又如春節,龍華人初一要吃素,該鎮彭姓人以正月十五為過年而不是初一。除了這些共有的節日之外,有的鎮又有自己獨特的節日。坪山有二月初二的八公節、四月初八的米面節、六月初六要食綠豆粥、七月十四的祭仙節、十月初一的茶果餅節,還有十一月的冬至南澳鎮有正月初二的舞草龍節西鄉地區盛行二月二十八到三月初二的「北帝誕」等。自1987年廣東省舉辦首屆民間藝術「歡樂節」之後,許多各具地方特色的節日活動七彩紛呈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民間禁忌 與豐富的民間節日相對照,深圳各地的民間也流傳著許多禁忌。民間禁忌的形成是由於人們對大自然的諸多客觀現象無法理解、無力改變因而產生神秘感到的結果。 沙井和公明居民每逢農歷初一、十五,必需上香供神,且吃齋以示心誠,祈求神爺能驅除邪氣,保全家平安。龍華人大年初一要吃素一天,忌葷膩食物清明節吃雞屎藤(中草葯)、艾餅等以「避邪」,「避瘟神」。龍崗和大鵬人在婚嫁時,當迎親隊伍臨近女方村莊,村中男子在路中燃火以「避邪」,迎親者經火「避邪」後方可進村迎親他們在除夕夜要用香茅、柚葉、菖蒲和香石榴葉等煮成「年香水」沐浴凈身,以洗去舊年的「霉氣」,祈求新年裡小孩能茁壯成長,大人能精力旺盛,老人能延年益壽……這種民間禁忌雖然帶有濃厚的封建米信色彩,但無一不體現出深圳人民對健康和幸福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