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深圳市福田區車公廟泰然九路雲松大廈百安居屬於福田區的哪個街道辦
大廈百安居屬於福田吧
『貳』 下沙村的介紹
下沙村位於深圳市福田區西南部。下沙村有下沙牌坊、黃思銘公世祠、陳楊候廟、佛祖像等一批深受遊客歡迎的歷史古跡,有村建博物館及風景怡人的休閑公園;下沙村人鬧元宵、食盆菜的場面極為壯觀,舉世罕有,其大盆菜宴在2002年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紀錄,吸引了眾多的海內外遊客和黃氏宗親;此外,舞獅、舞龍、武術表演、粵劇表演等也是下沙民俗風情的一大特色。
『叄』 深圳民風習俗有哪些
深圳原居民民風淳樸,保留了較多的民間習俗。
漁民娶親:南澳最具特色的風俗之一。當漁村女子成親之日,新娘被眾多漁家姐妹簇擁前行,身後有鑼鼓樂隊和幾組舞龍舞獅隊載歌載舞,緊隨其後是一名男扮女裝的漁民帶領著一群頭戴漁帽、手操船槳的漁家婦女列隊而行,一路撐槳,迎親到家。
女子哭嫁:龍崗客家人很有特色的傳統習俗。隨著時代變遷,龍崗女子哭嫁習俗已不流行。
客家圍龍屋:一種富有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龍崗羅瑞合村「鶴湖新居」的羅氏、坪山辦事處大萬世居的曾氏、坑梓辦事處龍田世居的黃氏和茂盛世居的何氏,他們歷經幾代修建的大規模圍龍屋,見證了這些家族的興衰 。
大盆菜:深圳福田下沙和南頭一帶的習俗。深圳本土鄉民,大凡遇到中國傳統節日或嫁娶、祝壽、添丁、酬神、宗親祭祖等活動,各方親朋戚友團聚鄉間,圍著大盆菜飲酒慶賀。大盆菜多數以牛腩炆蘿卜角為菜底,往上鋪疊的是菜膽、粉絲、豬肉、竹筍、腐竹、冬菇、鹵鵝、燒鴨、炸魚、白斬雞等,一層一道菜,一菜一道味。
媽祖誕慶:每年3月深圳沿海漁民和農民在天後廟舉行的慶祝廟會,祭祀天後,求航海平安、漁業興旺、五穀豐登。在祭祀後還舉行文藝表演和貿易活動,體現了深圳人民對平安和幸福生活的渴望。
坪山打醮:坪山客家人獨特的傳統習俗。每8年一次的打醮(集體祭奠神靈)地點聚在關帝廟前的廣場上,祭典儀式由坪山圩的首腦主持,祭桌上擺滿果脯酒饌,大香爐里插滿檀香,鄉民們在廣場上連續嬉戲七天八夜。由於打醮習俗勞民傷財,於1943年被廢除。
涼帽遮羞:大鵬婦女的習俗。其涼帽是用竹條和布料做成的,把竹條分成竹篾,織成圓圈,中間穿孔,竹篾周圍用布條縫掛。其他客家婦女的涼帽是用黑布條縫掛,而大鵬婦女的涼帽用藍士林布條。
『肆』 黑歷史:深圳最有名的二奶村----下沙村
說起深圳的「二奶村」,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福田的皇崗村,但很少人知道在相隔不遠的下沙,曾經也是相當的赫赫有名。去年年末,下沙村被納入了舊改更新計劃,擬拆除重建53756平方米的面積,該項目集商業、辦公、酒店、商務公寓、住宅、大型地下停車場於一體,這片福田最大的城中村即將消失,我們也一起來回顧下它的「黑歷史」。
下沙村,地處深圳灣畔,與香港元朗隔海相望,面積約0.35平方公里。下沙建村於南宋時期,距今已有800餘年,基本為黃姓一族。改革開放之前,村民世代 以農耕和養蚝為主業。網路顯示5-8萬外來人口住在這里,有下沙牌坊、黃思銘公世祠、陳楊候廟、佛祖像等歷史古跡,有村建博物館及休閑公園。
據新快報2002年一篇題為《深圳下沙村:「二奶村」每年2萬人次看性病》報道,由於毗鄰香港,香港人來下沙租房暫住的人特別多。據一位當時在下沙村幹了2年的保安說,這些香港人中很多是卡車司機、計程車司機、建築裝修工人、清潔環衛工人及小攤小販等。
「他們每月掙6千到1萬元港幣,在香港連中等都算不上,但在深圳卻算是中上等的,所以他們喜歡在香港上班,來深圳花錢,繁華熱鬧的下沙就成了這些港人的『樂園』。」
「這些香港人有的在香港娶不起老婆,就在這里包個年輕姑娘,一些已婚的香港男人也喜歡在這包『二奶』。」這位保安說,「即便是以『老婆』相稱,他們中真正結婚的卻很少,因為『老婆』和『二奶』大多是做『小姐』出身的。」
新快報的這篇文章還指出,這個當時貌似「世外桃源」的下沙村,各種各樣的美容美發店、 *** 洗腳店、歌舞廳、酒吧、夜總會等消費場所卻密密麻麻。
而最讓人觸目驚心、堪稱下沙「獨特風景」的,卻是這里各家診所打出來的業務招牌。無論是有牌照的6家私人診所,還是10多家地下診所,都在其業務招牌上耀眼地標明:治性病或皮膚性病,專治梅毒等。
當時一位「黑診碰灶所」老闆給記者計算了下沙村的性病市場,如果某醫院下沙門診部按每天3人次,6家正規私人診所按每天每家4人次是24人次,10家地下診 所按每天每家2人次是20人次,一共是每天47人次,一年就有17000多人次,再加上有錢到村外就醫的人,該村每年就診的性病患者最少有2萬人次。
除卻「二奶」和性病,下沙還有一段如今鮮為人知的黑歷史,那就是當時聒噪一時的「深圳掃黃捉百名 *** 嫖客示眾」事件。網路詞條「深圳掃黃」顯示,當時深圳福田區的上沙、下沙和沙嘴等合稱三沙,又有「深圳芭堤雅」(泰國色情勝地)之稱,一直是不少香港人尋歡的主要地點。
據都市快報2006年12月12日題為《深圳警方說公示涉黃者合情合理合法》一文報道,2006年11月29日,深圳對涉黃者的一次公開處理大會,讓上 沙、下沙、沙嘴三個城中村在全國聲名大噪。當天,數十輛警車停在「三沙」交會處,一群穿著黃色衣服、戴著口罩的人被帶下車,一部分去上沙、下沙會場,一部 分沿著沙嘴村村口100多米的街道走到了沙嘴村轉盤。
該文還稱因為圍觀人多,一些看不到會場的人從家裡拿來凳子、梯子,甚至連附近的樹上都爬滿了人。警方在現場公布了這些涉黃者的姓名、籍貫、出生日期等資料,歷數他們違法犯罪行為,並當場宣判對他們處以行政拘留或刑事拘留15天。
而在涉及金錢利益方面,下沙村也未能避免有黑歷史。據南方都市報2015年8月18日報道,在深圳政商界無人不知不曉的、下沙村帶頭人黃某,從2013年 年底開始就被人在網上舉報,帖子稱下沙村大量賣地給開發商,有超過20億的資金不知去向。舉報還稱黃某有香港黑社會背景,本人具有中國與英國的雙激侍重國籍。 網上更是一度流出黃某的英國護照。
下沙村在2014年2月24日笑鉛扮曾召開通報會,在下沙村內部開展辟謠以獲得內部的穩定。會議紀要稱,福田區政法系統的領導介紹,經過調查,舉報人打著 *** 的 旗號,實際上想拿走村集體股份公司與某地產商合作開發的一商業樓盤的商業經營權,做二房東,謀取利益。舉報人所反映的黃某的所有事項都是虛假,沒有證據 的,並稱 *** 不會坐視不理。
報道稱,2014年5月21日,隨著福田警方對多名人員採取刑事手段展開調查,則揭開了新一輪網路舉報背後的「利益鏈」。有當地村集體股份公司人員出資22萬元用於運作這個「發帖舉報」事宜。
盡管下沙村有這么多的黑歷史,但作為福田最大的城中村,下沙的文化也是非常值得一提,尤其是下沙祭祖,千百年來依然一如往常,而今已經成為下沙特有的文化符號,成了深圳難得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人民日報《千年走來的下沙祭祖》一文寫到,每年春秋兩季,在下沙村內的黃思銘公世祠和蓮花山的黃默堂墓地,黃氏宗親祭祖活動都會如期舉行。春祭較為簡單, 只拜祠堂,時間為每年清明前;秋祭是相對隆重的,既要拜墓,又要拜祠堂,時間為每年重陽節後的農歷九月十五(拜墓)和九月十六(拜祠堂)。舉行祠堂祭祖 時,在三跪九叩之後,還要加進初獻、亞獻和三獻禮。
在下沙祭祖活動中,食盆菜的場面極為壯觀,舉世罕有。盆內盛有15種菜,包括煎蚝、雞、鴨、豬肉、炸魚、油豆腐、支竹、牙茹、鱔干、肉皮、雲茸、冬茹、芹 菜、蘿卜等。十幾道菜一層層放入盆中,最上面一道菜往往是雞鴨,寓意飛鳥歸巢。眾多食物分而烹飪,再匯聚一盆,最易吸收餚汁的蘿卜、腐竹放在底層,味道隆 重的海鮮、肉類逐層疊上,味道相互滲透。
大盆菜宜在開宴之前要先放鞭炮。下沙的大盆菜宴在開宴前還要先舞龍、舞獅。下沙有自備的龍、獅和由村民自己組織的龍獅隊。開宴前,龍和獅都在廣場上四處游 動,迎接客人,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烘托歡樂的氣氛。待客人到齊後,立即鞭炮齊鳴,鑼鼓震響,龍獅起舞。廣場上人頭攢動,熱鬧非凡。龍獅舞畢後, 便在祠堂前的廣場上擺上桌凳、入席開宴。「文革」前,在開宴的同時,還要表演文藝節目,一般是請粵劇班子來演出粵劇。
1993年元宵節,中斷了近三十年的"大盆菜"習俗,首先在下沙恢復了。以後在其它村也相繼恢復,而且規模逐年擴大。如下沙村1995就辦了550席,4000多人參加;2001年達到3500席,入席人數達到近4萬人。
2002年2月23日(農歷正月十二),下沙舉辦了「深圳市福田沙頭下沙黃氏宗親會元宵節民間藝術系列活動」。當晚在祠堂外廣場舉辦的的大盆菜宴,原計劃辦 3800席,因來賓人數不斷增加,最後增設到5319席,赴宴人數達到6萬餘人,分別來自美國、英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十多個國家和台、港、澳地區, 以及國內的許多省、市。這次大盆菜宴的舉辦席數、參加人數兩項均載入了基尼斯記錄,獲得了「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的黃氏宗親都不遠千里回到下沙,參加祭祀活動,傳承民族文化,增強故土情誼。其中一位來自韓國的黃先生已經80歲了,仍堅持前來拜拜黃氏祖宗,他表示雖然自己生長在韓國,不會說漢語了,但依然銘記要講孝道,不能忘祖。
『伍』 有誰知道深圳下沙村的歷史,還有下沙黃氏的歷史
深圳下沙村的歷史
農村城市化以前,福田區下沙村是一個下轄東涌、大圍、村仔、圍仔、新村、東頭村等6個自然村組合的小村落,共有耕地15000多畝,海上作業面積40000多畝,村民以黃姓為主,世世代代以種田、捕魚、養蚝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如今的下沙,樓宇鱗次櫛比,商鋪星羅棋布,鬱郁蔥蔥的大王椰矗立在大路兩旁,筆直的下沙大道在區內延伸,豪華舒適的星級酒店喜迎八方來客,文化廣場寬闊優美,規模宏大的體育場、游泳池和康樂文體中心及商業購物中心、保健醫院等一應俱全。
隨著城市化腳步的匆匆,下沙村所在的福田區沙頭下沙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發展突飛猛進。難得的是,下沙在發展現代經濟的同時,也不忘記文化建設,這里不僅有雄偉壯觀的下沙牌坊、黃思銘公世祠、美麗的社區文化廣場和文化體育中心,吸引著中外來賓,如今又多了一處弘揚傳統文化、見證下沙歷史和展現改革開放成果的場所——下沙博物館,在博物館揭幕之際,記者隨下沙實業股份公司的工作人員進行了探訪。
福田區下沙村是深圳市著名的鄉村旅遊景點之一,該村也因為每年一度的大盆菜宴而聞名海內外。今天,下沙村又迎來了一大盛事——下沙博物館揭幕開館了。
四大展廳展現嶺南文化
「沙頭、梅林兩鄉,山川靈淑之氣,鍾奇毓秀,蔚為巨族,故歷代以來,巨室大家甲於他姓,儒流聞望,濟濟翔翔,其仁孝之意,著於古而流於今;禮讓之風,作於前而興於後,洵非他族所能及者。」這是摘自清乾隆五十四年《重修族譜序》中的一段話,其中充滿了對下沙的溢美之辭,也激發了記者參觀下沙博物館的熱望。
從濱河路進入下沙社區,「下沙人民歡迎您」幾個大字便道出了下沙人民熱情好客的心聲。走在下沙社區的道路上,林立的商鋪,蔥郁的樹木,美麗的雕塑,樸素的居民,真有一種恍入桃源的感覺。
走進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組金色的雕塑,刻畫著漁民、稻穗、海燕等。工作人員介紹說,這是博物館序廳的主題雕塑,寄寓了當今下沙人民對新時代繁榮盛世的傾情歌頌。
據介紹,下沙博物館主要保存的是具有濃濃南粵風情和嶺南風格的傳統文化物品,主要包括古文物、雕塑、畫幅、照片等。博物館分為四大展廳,分別從不同的側面展示了下沙的文化。在博物館里,記者看到,氣勢恢宏的駿馬雕塑、古舊純朴的民居模型、其樂融融的圍吃大盆菜雕塑……無一不展現了這個村莊悠久的發展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第一展廳為「駿馬堂堂出異方」,主要介紹了下沙的起源。該展廳主要展出了駿馬雕塑、立村先祖黃峭山(俗稱峭山公)、辛亥革命名將黃耀庭等下沙歷史人物和名人的畫像、雕塑、史書、介紹,以及下沙人使用過的部分文物。在這個展廳的一角還包括一個放映廳,採用了先進的投影設備,可以容納近百人,主要放映介紹下沙過去和現在的專題片,屆時遊客可以在這里了解下沙村的今昔概貌。
第二展廳為「耕山耘海八百年」,主要展出下沙人過去使用的部分生產、生活用品,包括以前下沙村民居住的瓦房微縮模型和一些農具等。下沙的養蚝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而這里出產的蚝也因為鮮味獨特而稀有,深受大家的喜愛。這個展廳有一組反映下沙人民養蚝情景的雕塑,它深深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據說1992年以前,下沙村民通過揚船和撐著滑板到靠近香港元朗和天水圍的蚝田種蚝、收蚝。
第三展廳為「天下共享大盆菜」。下沙村的大盆菜宴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每年的元宵節和一些重要日子及喜慶活動,除了舉辦大盆菜宴席外,還會舉辦舞龍、舞獅及唱演傳統戲,吃過「大盆菜」,盼望來年國泰民安,五穀豐登。據介紹,大盆菜是由蚝、鴨、豬肉、鱔魚、魷魚、油豆腐、支竹、牙菇、鱔干、肉皮、雲耳、冬菇、芹菜、蘿卜等15種菜做成。展廳里還有一些展示大盆菜製作過程的特寫鏡頭。這里還設有兩個電腦觸摸屏,可以方便人們進一步了解有關大盆菜的信息。2002年2月23日,下沙村舉辦了具有濃鬱南粵風情民俗的「黃氏宗親會」元宵節,以「大盆菜」3800桌,6萬人共嘗的規模獲得了吉尼斯世界之最的紀錄,轟動一時。吃大盆菜的位置就在下沙祖廟和黃思銘公世祠前,這是一座具有清式宗祠建築風格的祠堂,也是深圳市區內最大的宗祠之一,位於博物館旁邊的文化廣場內。
第四展廳為「繁榮強盛看今朝,富而思進向未來」,這個展廳以圖片展為主,主要反映改革開放以後,尤其是1992年下沙村演繹為下沙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以後,實現了由農村向城市化的大轉變,取得一個又一個輝煌成就的情景。
投資千萬元,建起下沙博物館,旨在弘揚傳統文化和發展社區大文化
2002年,下沙實業股份公司做出一項驚人的決定,劃出幾千萬元專項資金用於建設一座博物館大樓,設有博物館,圖書館,老幹部、黨員、老人活動中心,治安監控中心和幼兒培育中心等多功能場所。
下沙從一個貧窮落後的小漁村,發展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化氣息的社區,經歷了許許多多的艱難和坎坷,目前下沙實業股份公司的辦公大樓還是多年前的一棟老樓房。下沙村為何不先修辦公樓,反而要斥巨資建起一座博物館大樓呢?
下沙實業股份公司的一位負責人告訴我們,社區文化是一切工作的載體,辦公室要改建、裝修,但不急於一時,而博物館的建設則是絲毫等不得的事兒,因為下沙的許多傳統文化已逐漸消失了,包括養蚝、民間傳統等等,現在的許多年輕人,包括下沙的部分本土村民都不太清楚下沙以前的那段歷史了,因此要有一個載體,來保存下沙獨特的民俗文化。
這位負責人還告訴記者,下沙實業股份公司建立博物館,其宗旨一是為了發展社區大文化,通過博物館的建設把下沙800多年的歷史記載下來,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下沙的獨特風俗民情,了解嶺南文化;二是把博物館建成一個教育基地,通過博物館培養和教育下一代,讓他們更加熱愛祖國、熱愛家鄉,同時激勵他們發揚先人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的精神,繼續奮進,為下沙的未來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正如下沙股份公司董事長黃英超為博物館的題撰「謹以此,獻給黃氏列祖列宗,獻給下沙的過去,獻給下沙的今天,獻給下沙的未來。」
「駿馬精神」推動下沙不斷推陳出新
是什麼動力推動下沙不斷創新、不斷進取呢?
在下沙流傳著這樣一段祖宗遺訓:「駿馬堂堂出異方,任從隨處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則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念祖宗香;惟願蒼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熾昌。」這是一千多年前的先祖黃峭山所留下的。峭山黃公所處的年代,是「百善孝為先」的年代,「父母在,不遠游」是當時的行為准則,而峭山黃公卻大膽讓兒子們各奔異鄉,創家立業,這在當時要有怎樣的胸懷和膽識啊!如今的下沙人民,峭山黃公的子孫們骨子裡流淌的也是這種「敢為天下先」的「駿馬」精神,在這種精神的鼓舞下,下沙人在給世人帶來無數驚奇的同時,也創造了不少發展奇跡。
2004年,在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下沙股份公司委託中國環境規劃院編制了下沙生態社區建設規劃,近期下沙建成了廣東省首個生態示範社區,目前下沙生態社區工程的中期規劃也提上了議事日程,將在社區外圍建設人工濕地環保教育基地,營造完善的濕地生態系統。
城市化重要的是人的現代化,而人的文化修養和文明素質要靠長期熏陶。下沙人今天意氣風發,下沙人今天富而思進,下沙社區今天文明和諧,這得益於下沙長期以來對文化的倡導和堅守。下沙環境優美,交通便利,吸引了很多投資者前來置業。目前,30多家企業、800多家工商戶已落戶下沙,下沙的旅遊事業也蒸蒸日上,每天都要接待上百位中外遊客,做到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同步發展。博物館內的一組反映過去下沙人生活場景的雕塑。
下沙村,地處深圳灣畔,與香港元朗隔海相望。目前集體土地面積約0 .35平方公里,本地村民440多戶,1300多人、暫住人口約4萬。分為八坊。有下沙牌坊、黃思銘公世祠、陳楊候廟、佛祖像等歷史古跡,有村建博物館及休閑公園。
這是一個有著800年歷史的古村,現在她又是深圳城市中心區的旺地。紅樹林80%的面積都在下沙村范圍內。南宋時期,黃墨堂遷居來此,成為下沙黃氏的先祖。後裔以捕魚種田為生,為在這塊土地更好地繁衍生息,世代相傳,在此種植了紅樹林防禦海潮。
如今,下沙已成深圳市集體股份經濟發展的範例之地。轄區內大型企業林立,商貿活躍。也因其治安逐漸好轉,管理趨於規范,成為宜居之地。
在規劃中找生產力
祖上以漁業與耕種為生的下沙村,由於地處深圳灣畔,在早年遠談不上「中心」,甚至顯得有點邊緣。直到改革開放之後的上世紀80年代,下沙由於整個環境差強人意,在福田區當時的15個行政村中處於落後狀態。
但在上世紀90年代初農村城市化之後,新改制的下沙股份公司開始蓄勢發力。下沙實業股份公司董事黃禮昌回憶起這段歷程時曾表示,下沙在近些年的發展得益於當年的超前意識。當時,下沙股份公司的一班領導提出「規劃就是生產力」。
因為當時下沙要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規劃無序。下沙股份公司一位老員工表示,那時的下沙村,市政無規劃,民房建設亂,是有名的「走路難、用水難、用電難、排污澇難」的「四難村」。針對這樣的局面,公司領導層痛下決心,出資300多萬元聘請英國聯利建築公司對下沙社區進行總體規劃設計。緊接著,舊村拆遷的硬仗也打響了。
溯源深圳下沙百家姓之「黃」姓
「駿馬堂堂出異方,任從隨處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則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念祖宗香,惟願蒼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熾昌。」
在深圳、在廣東,在全國各地,許多黃姓後代在很小的時候都被教背這首詩———父兄們說,憑這首詩,就可以認出千百年前是一家的兄弟。
根在何處?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我的根在何處?」……一個人,無論在什麼地方,不管漂泊多遠,這些都是他關心的,甚至是魂牽夢繞的。這種生生不息的尋根意識,強化著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向心力、凝聚力。
一個姓氏的繁衍生息、一個家族的興衰聚散,記載著先人們感人至深的創業歷程,打著時代的烙印,折射出歷史文化的鮮亮。這里有喜有憂,有經驗總結,有血淚教訓。這是活生生的歷史,不帶虛偽和矯飾,也沒有任何功利色彩。
從本期開始,我們「溯源深圳百家姓」……努力探尋各姓氏、家族在深圳地區源遠流長,探尋其由來、流動、遷徙、繁衍的社會生活風貌、成長變化軌跡,希望能為年輕的深圳人了解歷史,愛鄉愛國,感情交流,起到些許幫助。(雪松)
黃姓,是有史料記載的深圳百家諸姓中最古老的居民。
1670多年前,黃氏就從中原來到深圳。
以廣九鐵路為界,深圳的西部地區主要分布著廣府人,東部則以客家人為主,而深圳黃氏先祖,也因此可以溯源兩大分支———廣府黃氏和客家黃氏。
古黃國後裔
黃姓主根在古黃國(今河南信陽地區潢川縣),而黃姓起源有三支。
1、出自嬴姓。《姓纂》:「陸終之後受封於黃,為楚所滅,以國為氏」。
黃氏在三千年前周武王取得天下之時,曾被封於黃國也就是現在河南省潢川縣之西的地方,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
2、出自金天氏之後。台駘是上古少昊金天氏的苗裔,後世尊為汾水之神。春秋時,台駘的後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後來被晉滅。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
3、起源於中國古代南方的少數民族。《新唐書》中有「邕管(在廣西境內)蠻有黃姓。唐黃少卿、少高、少溫是也。」其實,此支黃氏仍是黃國遺民的後裔。(虹)
堂號郡望
「寬和堂」:漢代黃霸為河南太守,為政寬和。宣帝時因事落獄。官民齊為呼冤,終平反。
「江夏堂」:後漢黃香,幼喪母,對父最孝,夏天把父親的席子扇涼,冬天把被褥暖熱:「天下無雙,江夏黃童!」
黃姓堂號還有「思敬」、「逸敦」、「敦睦」、「熾昌」等。「熾昌堂」以黃峭山公外八句詩末「熾昌」二字為名。
江夏郡:漢高祖置郡。東漢大臣黃香之族所在。
會稽郡:秦置郡。東漢黃昌之後。零陵郡:西漢置郡。三國黃蓋之族所在。巴東郡:東漢置郡。東漢蜀將黃權之後。西郡:甘肅永昌一帶,酒泉黃衍之後。
�默堂黃居士塔
這是南宋古墓,它建在深圳蓮花山西北坡。據稱所葬的就是下沙黃氏一世祖黃默堂。
現在,下沙村、上梅林村、寶安上合村香港新界米浦等村的黃姓後人,每年的重陽節都要來此掃墓祭祖。
默堂黃居士塔是深圳地區發現的惟一的南宋時期塔形古墓,就是在廣東地區也較為罕見。2001年被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虹)
廣府黃氏:參山衍派,椰樹長春
●本報記者劉一平實習生孫海英
溯源晉代黃舒
深圳最早的廣府黃氏,是著名的「南粵孝子」黃舒。331年東晉設立東官郡後,他的父親黃教就來到東官郡寶安縣的一個村子。
黃舒之「孝」千古留名(本版曾有詳細介紹)。「鄉曲爭傳黃孝子」,人們將他比作春秋孝子曾參,給他家門掛匾,書「參里」二字,黃宅旁一座無名山,也由此被稱為「參里山」、「參山」,而村名也隨之改為「參里」(今寶安沙井鎮沙井中學一帶)。
黃舒死後葬於「大田鄉豬母崗」,就在現在的步涌村大田路旁。2001年,在一片茅草叢中,深圳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的副研究員彭全民和當地村民發現「黃舒墓」,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步涌鄉的江炳球先生對記者講述了尋找「黃舒墓」的事:「彭先生1984年就在這兒尋找黃舒墓,可是沒找到,一直念念不忘,我也記得聽老輩人說,有一個這樣的墓。後來發現它就在一片草叢里,不鑽進去根本看不到,地點就距當年彭先生尋找的地方僅100多米。」
彭全民認為,當時南方文化盛行,黃舒將中原傳統孝道從中原帶到深圳,並一直影響至今,他是深圳地區漢越(南北)文化大融合的一個重要標志。
廣府黃氏村落與黃舒
深圳廣府黃氏的老村落不少,村裡的家祠和族譜都提到黃舒———福田上沙黃氏、下沙黃氏、上梅林黃氏、南山北頭村黃氏,還有寶安區的上合村黃氏等村民們都為之自豪。
上沙村的懷德黃公祠,灰瓦覆面,在祠門的兩側,嵌著大理石的祠聯:「參山衍派,椰樹長春」。相鄰的下沙祠堂里,則可以看到「澤傳參里,聲訖程鄉」的祠聯。
南山區北頭村的黃氏,自元朝起就在這里立村,至今還保留有清同治年間所編的族譜,其中記載寶安人黃舒「生八子,分居各處,綿綿瓞瓞」。
寶安上合村黃氏宗祠的第二進,有一個清代重修的「孝行流芳」的牌坊,據彭全民先生介紹,深圳地區共有4處紀念黃舒的牌坊,現在只有這一處僅存,牌坊正面上刻「奉旨旌裱」,兩側有對聯:「西晉倫常南粵士,六年廬墓一生心」,背面對聯「名開子輿當日里,孝傳司馬鰄朝人」。
顯然,深圳西部黃姓村落與黃舒有密切關系。而彭全民先生告訴記者,還不能證實這些老村都是黃舒後裔。因為到目前為止,還缺乏確鑿證據,「畢竟相隔了好幾百年,族譜或傳說還需要進一步的考證、研究。」
雖然相隔的數百年中,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遷還不得而知,不過,這種現象很好地說明了黃舒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幾百年前是一家
在深圳福田區的版圖上,上沙和下沙相鄰而居,先祖是1100多年前唐末的黃峭山。此人曾任浙江、兩廣的軍務,宋朝時先後被追封為侍正學士、刑部尚書、太子少保。黃巢之亂,客家先民進行第二次大遷徙之時,他遷入閩南邵武和平鎮。吸取皇室子嗣爭名奪利的教訓,他命各房只留下長子,其他的子孫到外地創業,還留詩一首(見題頭)作為日後黃氏後代相認的「密碼」。
有趣的是,記者的朋友黃天顏小姐是「廣西人在深圳」,還在三四歲的時候,父親就讓她背誦這首詩,她還記得父親講的「有21個兒子的老祖宗的故事」。
沙頭上沙黃氏,立村已經900年左右,黃金堂為開基立業的一世祖。上沙村曾叫「椰樹村」,村內懷德黃公祠所題的「椰樹長春」,表達的是族人的良好願望。
800多年前,黃峭山的後裔黃默堂在下沙建村,成為下沙的一世祖。
從名字上看,黃金堂與黃默堂像是「兩兄弟」,可彭全民先生考證族譜發現,黃金堂的孫子竟比黃默堂還要大80多歲,如果黃金堂和黃默堂是兄弟,彼此間至少相差120歲,這顯然不可能。他倆可能是「左兄右叔」(左兄,黃金堂尊稱;右叔,黃默堂別號),是不同輩的親戚。
福田村黃氏,來源於上沙黃氏。公元1192年,黃金堂的第四個兒子黃西孫,遷到松子嶺的南沿定居,帶領兒孫開荒造田,村名後來就定為「福田」。
上梅林黃氏,則是下沙黃默堂的後代,建有「梅庄黃公祠」。
孫中山戰友黃耀庭
提起近代名人黃耀庭,下沙黃姓族人都會非常驕傲與尊敬。
黃耀庭原名黃恭喜。1900年加入興中會,孫中山為他改名「耀庭」。孫中山發動三洲田起義,黃耀庭被任命為中路先鋒官,以英勇善戰聞名,起義失敗後去了南洋。
辛亥革命成功後,黃耀庭回到家鄉沙頭下沙定居。孫中山請他出來做官,他以「做慣乞丐懶做官」拒絕了。當時南頭縣城的縣太爺貪污腐化,還在光天化日之下侮辱婦女,黃耀庭非常氣憤,請來廣西武師將他狠揍一頓。縣太爺懷恨在心,趁他生病時,指使人將他毒死,年僅50歲。
下沙村人非常看重黃耀庭,在村內的黃思銘公世祠里,張掛了他的畫像。客家黃氏:坑梓故里300年
雖然沒有廣府黃氏在深圳地區那樣悠久的歷史,但是客家黃氏在遷入的300多年時間里,對深圳東部地區的開發,做出很大的貢獻。
深圳地區客家黃氏比重最大的,主要是坑梓黃氏(「坑梓」就是黃氏族人對故里的稱呼),坑梓鎮現在有23個姓氏,而黃氏就佔了總人口的80%。
有一種有待證實的說法是:黃朝軒的先祖,也是唐末的黃峭山———如果得到證實的話,深圳的客家黃氏和廣府黃氏,就是同宗同源的兄弟。
一世祖黃朝軒:江邊村行醫
深圳學者劉麗川在坑梓共收集到8本客家黃氏族譜,她發現,各譜都尊黃朝軒為一世祖。據介紹,明末清初的黃朝軒是一名「走方郎中」,明朝末年,由嘉應州(今梅縣)移居到惠州府白馬碗窯,再移居到坪山江邊村。
坑梓「城肚」(即秀山世居)的黃漢英先生講:「聽老人說,朝軒公是明朝官員,因不願為清人做事,開始隱居。」有一種有待證實的說法是:黃朝軒的先祖,也是唐末的黃峭山。
二世祖黃居中:立足坑梓
精湛的醫術,使黃朝軒很快積蓄了財富,後來他的次子黃立中留在江邊村,長子黃居中一家5口則移居坑梓,從此發展為人丁興旺、財大氣粗的旺族,後裔至少在數萬以上。
民間對黃氏在坑梓的大發展,有一個「異口同聲」的傳說:當時老坑梓的土地,屬於原住戶高姓人所有,當時因為剛復界,還無力翻修已經損壞的高姓祠堂,而黃居中要在此落籍,便與高姓人商量,由他出錢,高姓出地,蓋兩間祠堂,各自一間。因為高姓人得罪了風水先生,而黃姓人則很殷勤,風水先生就悄悄讓黃姓人挑選看上去破舊卻能旺才旺丁的祠堂,高姓人不明就裡,選擇了漂亮的那間,結果就有了今天的局面。
不過,專家對此有另外的觀點,劉麗川撰文認為,清初出現「康乾盛世」的大背景,推動了深圳地區客民的起步與興旺。(劉一平孫海英)
客家圍「漣漪」分布�
坑梓黃氏興旺後,興建的客家圍達幾十個,大都圍繞河流「漣漪般而建」,二世祖黃居中在河中上游建洪圍,他的兒子則在河的上游和中下游各建圍堡,再建的圍屋則如同擴散開去的漣漪,圍繞祠堂分布。
其中的洪圍、三世祖黃昂燕創建的新喬世居,是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六世祖黃奇緯創建的龍田世居,則是省級文保單位。
彭全民介紹,客家黃氏崇尚文化,注重教育,有一座圍堡,就有一所私塾,供族人子弟讀書。如光緒年間的「光祖學堂」,就是黃氏在興新學的潮流中,廢除私塾後辦起的新型學校,是「光祖中學」的前身。(一平)
�「百鳥歸巢」大盆菜
每年元宵節,下沙黃姓有個宗親性質的活動——吃「大盆菜」。
下沙黃老伯告訴記者,吃「大盆菜」源自宋代,明清時被稱為「新安盆菜」,原來一個木盆,四條長凳,八人一桌。現在用不銹鋼盆,盆里一層層放入十幾種菜,最上面是雞鴨,寓意「百鳥歸巢」,企盼團圓。去年分3大場地燒制菜餚,1000人下廚,使用150口大鐵鍋煎、炸、煮、燜、炒,用料52000公斤,擺出3800張流水席,宴客6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