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深圳本土方言
改革開放以前的深圳,原住民大多說客家話、粵語或大鵬話。深圳地區使用原有方言的人口數,根據寶安縣政府的統計,在 1979 年建市以前 的 1978 年為 333,579 人,戶數為 75,816 戶。其中農業人口 270,838 人,占總人口的 81. 21%,非農業人口 62,759 人,占 18. 79%。 1979年又跌至241,711人。2017年末,常住人口超過1,250萬人。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深圳市常住人口為17560061人。
深圳市的本土語言在這約 34 萬原居民人口中,據 1985 年統計,寶安粵語使用人 口有 11 萬左右,占當時全縣戶籍人口的 44%。而龍崗客語的使用人口約 14 萬,佔全縣戶籍人口的 56%。( 大鵬話的使用人口據 1990 年統計,使用人口為 30,633 人, 佔全縣人口的 9%。由於當時地方政府把大鵬話歸入寶安粵語,所以實際上寶安粵 語的實際使用人口應是 8 萬左右,佔全縣戶籍人口的 35%。)。我們認為,改革開放後,有大量外來人口遷入,故在深圳本土戶籍的人口中,粵、客、大鵬方言使用人數的實際數量應會更低一些,但由深圳外遷至香港及國外等地區的移民也不少。因此,這些數字大致上是可信的。
深圳客家方言的分布,深圳客家話主要分布在龍崗區的坑梓、坪山、坪地、龍崗、葵涌、橫崗、布吉、平湖8個鎮;寶安區的觀瀾、龍華、石岩3個鎮;鹽田區的沙頭角、鹽田、大梅沙、小梅沙等地的大部分自然村。羅湖、福田、南山3個區也有客家方言分布,主要分布在3個區北部大山的南麓。從東部長嶺村開始,連接蓮塘、西嶺下、羅芳、梧桐山(大部分自然村)、大望、水庫新村、布心、草埔、泥崗、上梅林(一部分)、下梅林、沙河(大部分)、西麗(大部分自然村),直到西部的同樂村,形成一條帶狀分布。這種分布特徵說明這三個區的客家人是後來者。1994年深圳市原居民中說客家話人口大約有20萬人。2012的《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漢語方言卷》B1-17將深圳客語劃分為粵台片梅惠小片。深圳客方言語音內部差異較大, 因此《深圳市志》記述深圳客方言選取位於客方言分布中心地帶的橫崗話作為代表。深圳客家方言聲母共有17個(包括零聲母) ,韻母40個,6個聲調。深圳客家方言面積約估為1361.06平方公里,佔全市面積的68%。
深圳粵方言的分布,深圳粵語主要分布在寶安區的西鄉、福永、公明、沙井、松崗5個鎮;龍崗區的平湖(大部分自然村)1個鎮;羅湖、福田、南山3個區的中部、南部的各個自然村。還有光明農場原居民也是講粵語的。1994年深圳市原居民中說粵語的人口大約有17萬人左右。2012的《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漢語方言卷》B1-17將深圳粵語劃分為廣府片。深圳粵方言語音內部差異較大, 因此《深圳市志》記述深圳粵方言選取位於粵方言分布中心地帶的西鄉話作為代表。深圳粵方言聲母共有18個(包括零聲母) ,韻母48個,8個聲調。深圳客家方言面積約估為636.41平方公里,佔全市面積的32%。
以上所描述的方言分布只是一個大致的劃分,事實上有不少村鎮既有客家方言又有粵方言,如平湖鎮原居民基本上是講粵方言的,但新木、上木古兩村是講客家話的。石岩鎮幾乎講客方言,唯一浪心村講粵方言。而大鵬、南澳又是客家話、大鵬話方言雜居地區。
此外,深圳市也有零星的閩南話分布,如南山區蛇二居委、福田區的福新居委,羅湖區翠竹街道龍尾坊、新港鴻社區及東門老街原立新、南塘居委,南澳鎮的個別自然村等。
參考湯志祥(2015),深圳方言的地理分布如圖所示。
如上,除了南山區、福田區、羅湖區和鹽田區為原經濟特區以外,其他地區均以街道為單位,大致與80、90年代的鎮區范圍相符。深色背景為粵語區,淺色背景為客語區,條紋背景為大鵬話區。大鵬話在聽感上是粵、客混合方言,有學者認為這是一種軍話°。中國社會科學院A類重點科研項目《瀕危漢語方言研究與語言地圖集》中下設「軍話」課題,其負責人丘學強調查後否認了這一觀點,湯志祥(2015)也未將其歸入粵語或客家話內。而劉鎮發(2010)則認為,這是一種受到客家話接觸影響的粵語。
需要說明的是,粵語區內也有客家話村落,也有使用粵語的居民散居於客語區內,大鵬話區內也存在使用客家話的居民。除此之外,因外來人口大量湧入深圳,遠超原深圳籍的人口數量,這對純粹的「本土」語言狀況研究及方言地圖的繪制帶來了困難。情況復雜,但能根據《深圳市志》大致畫出,如圖2。
除了上述的這些方言,還有長期生活於江河湖海上的漁民所使用的疍家話(湯志祥,2015),又稱「基圍話」或「漁民話」。深圳地區的蛋家話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接近於廣州粵語的「粵疍話」,是由珠江口東部的疍家人所帶來的:第二類是「閩疍話」,由來自海陸豐地區的漁民帶來,其語言系統接近於粵東閩語的海陸豐話。這些疍家話基本以方言島的形式(以村落為單位)散居於客語區、粵語區與大鵬話區中,數量極少。
深圳客語分布地理特點為: 該地區地形主要是丘陵山地。 龍崗客語東北面與東莞市南部的樟木頭、清溪的客語相連,北面和東面與惠陽客語全面接壤,東南面則和香港新界中部、東部、東北部及西南部的沙田區、大埔區、西貢區、屯門區、荃灣區、葵青區及北區的沙頭角,元朗區的八鄉和離島區的東涌鄉、大澳鄉、梅窩鄉、大嶼南鄉等客語連成一片。這種地理上呈整片型的分布充分顯示出:深圳的北部與東部地區的客家話在歷史上長期與粵北梅州客家話地區不可分割。龍崗客家話完全是惠陽客語西向延伸的一個支脈。龍崗客語與惠陽客語以及香港新界客語形成一個由西向東,至北而南的連綿不斷的客家話同一方言連續體。
深圳粵語分布地理特點為: 該地區地形主要是沿珠江口東源的沿江一帶低地和與香港連接的陸地交通要道。 包括原寶安縣老市區(舊羅湖墟)、舊城(新安故城)以及北至廣州,南往香港的交通要道。該地區地形主要是沿江、沿海的低地地區寶安粵語的西北部分(沙井、公明、松崗、平湖)和東莞西南部的粵語長安話、大嶺山話相連為一體,而南面部分(羅湖、福田)則和香港新界的粵語(圍頭話)連成一片。這就形成一個由北至南的連綿不斷的粵語同一方言連續體。這種地理分布充分顯示出:深圳的南部與西部地區在歷史上長期與以粵語為主的珠江三角洲交往甚為密切並融為一體。而這些地方長期以來一直是珠江三角洲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活躍地帶。寶安粵語西北部的公明話、松崗話和沙井話與東莞,北部的平湖話則與東莞塘廈話、鳳崗話相接,南部的福田、羅湖的圍頭話與香港北部新界的圍頭話屬於同一種話。
深圳大鵬話分布地理特點是: 該地區是一個獨立的半島型地區。東西南三邊臨水,東面為大鵬灣,西面為大亞灣,南面是南海。 該地區以山地為主,只有沿海部分由少量小面積平地。大鵬話分布在大鵬所城及周邊附近地區,通行於深圳東南端最東緣的大鵬半島,包括大鵬鎮和南澳鎮兩鎮。大鵬地區過往長期隸屬於老寶安縣,曾被稱作老寶安三區。即歷史上,它屬於傳統上的寶安縣管轄。大鵬和南澳兩鎮北面與葵涌鎮相連,因而大鵬話也就顯得北與成片的客語地區相連,南與香港新界的圍頭話以及客家話相呼應。長期與著南北兩個地區的在農耕、捕魚、人員等生活和經濟活動的交流往來,使得大鵬話呈現出客語和粵語混合型方言的語言特點。
從語言分布和語言使用的實際情況來看,深圳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從深圳語言生活模式的角度予以討論。這個必須從深圳的前身寶安縣的方言,即所謂本土方言說起。據湯志祥《深圳本土方言的地理分布特點》(2015),寶安縣本來就是一個多方言的共存區,正好處於粵方言、客家方言和閩方言的交界地區,客家方言與粵方言分布最為廣泛。1985年深圳使用客家話的人口約14萬,佔全縣總人口的56%;使用粵語的人口約8萬,佔全縣總人口的35%;使用大鵬話的人口有3萬左右,約佔全縣總人口的9%。可見在深圳的本土方言中,客家方言占據一定的優勢,而粵方言也具備相當可觀的競爭能力。深圳市從一個縣級地區演變而成為一個人口超千萬、經濟高度發達的中心城市,只用了短短的40年時間。這期間,深圳人口大量擴展,人們紛紛從廣東乃至全國各地匯集而來。深圳周邊尤其廣州和香港都是粵方言占絕對優勢的地區,從珠江三角洲地區聚集而來的深圳新居民在人數上也佔有較大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粵方言在深圳語言社會當中的競爭能力。與此同時,20世紀80年代從全國各地匯聚而來參與深圳建設的年輕人,開始在這座新型的移民城市繁衍生息,「深二代」(泛指深圳特區建設者的後代)伴隨深圳特區發展而成長。他們在學校和社會人際交往中首選普通話作為交際語言,進一步固化了普通話在語言生活中的使用群體和競爭優勢,逐漸形成了一個「普通話-粵方言-其他方言」的深圳語言生活模式。這個模式的格局是「普粵為主,多語並存」,其特點是:(1)普通話是首要的社會交際共同語;(2)粵方言(廣州話)是城市生活次要的社會交際通行語;(3)城市生活中同時流行著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方言;(4)原先的本土客家方言和「圍頭話」正逐漸變為弱勢方言和瀕危方言。深圳的語言生活狀況變化是一個典型的城市語言變遷的實例。
B. 客家人的人口分布
在中國,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廣東、江西、廣西、福建、四川、台灣、湖南、海南、浙江、香港、澳門、陝西、江蘇(約2萬)、安徽(約2萬)、湖北、貴州、新疆(約0.5萬)等地區,總人口達5000萬以上,占漢族人口的5%。 其中,香港(約125萬)與澳門(約10萬)的客家雜居各處,並且佔了當地居民相當的比例。
此外,客家人還主要分布在以下各洲各國:
亞洲:印度尼西亞(800萬)、馬來西亞(150萬)、泰國(100餘萬)、新加坡(40萬)、越南(30萬)、 緬甸(5.5萬)、印度(2.5萬)、韓國(2萬)、日本(1.5萬)、柬埔寨(1萬)、汶萊(0.9萬)、菲律賓、寮國、尼泊爾、沙烏地阿拉伯、巴基斯坦、朝鮮、土耳其、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科威特等21個國家;
美洲:美國(30萬)、秘魯(20萬)、加拿大(10萬)、牙買加(8萬)、古巴、蓋亞那、阿根廷、蘇利南、巴西、委內瑞拉、厄瓜多爾、智利、多米尼加、墨西哥、瓜地馬拉、玻利維亞等16個國家;
歐洲:英國(18萬)、荷蘭(8萬)、法國(5萬)、德國(1.2萬)、葡萄牙、瑞典、前南斯拉夫地區、比利時、西班牙、盧森堡、俄羅斯、丹麥、義大利、瑞士、奧地利、挪威、捷克、冰島等18個國家;
非洲:模里西斯(3.5萬)、南非(2.5萬)、 留尼旺(1.8萬)、塞席爾、莫三比克、奈及利亞、馬達加斯加、迦納、民主剛果、安哥拉、肯亞、獅子山、尚比亞等13個國家;
大洋洲:旅居大洋洲的客家人約12萬人,分布在11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澳大利亞約8萬人,主要居住在墨爾本、悉尼、新威爾士、維多利亞以及南澳洲,培斯及大尼亞洲;另外在大溪地(又譯作塔希堤屬於法國海外省約有2.5萬客屬)、斐濟、紐西蘭、所羅門、馬紹爾群島、巴布亞紐幾內亞、瑞魯、西薩摩亞也有客家人聚居。海外超過1000萬之眾。
七星
當今屬於客家大本營的城市是指廣東省梅州市、惠州市、河源市、深圳市、韶關市,江西省贛州市和福建省的龍岩市,以上合共七個城市。
當今與客家大本營接壤,曾被提議歸入客家大本營的城市主要是指廣東省清遠市、福建省三明市。其它與客家大本營接壤,並且客家文化在當地形成較大影響力的城市有廣東省東莞市、廣州市、汕尾市、揭陽市,福建省廈門市、漳州市,江西省吉安市;其中汕尾市是台灣省客家的主要原籍原鄉,東莞市是拉丁美洲客家的主要原籍原鄉。遠離客家大本營,而客家文化佔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是台灣的高雄市、台北市、廣西賀州市、玉林市、防城港市、北海市,海南省儋州市,廣東省茂名市、雲浮市、湛江市,以及馬來西亞的沙巴州。沙巴州更是客家海外一個純客家州份。 廣東省境內以客家人為主的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粵東地區: 梅州市:梅江區(100%)、梅縣區(99.99%)、興寧市(98.52%)、蕉嶺縣(100%)、平遠縣(99.98%)、大埔縣(99.99%)、五華縣(99.12%)以及豐順縣(84%);【2區1市5縣客家人約494萬(2009年),豐順縣約有11萬人使用潮汕話】 揭陽市:揭西縣;【15鎮1鄉客家人約佔56%(1994年 )】 粵中地區: 河源市:源城區、和平縣、連平縣、龍川縣、東源縣、紫金縣;【1區5縣客家人約347萬(2009年)】 惠州市:惠陽區、惠東縣、博羅縣; 汕尾市:陸河縣(100%); 深圳市:龍崗區(含坪山新區)、鹽田區、寶安區(含龍華新區); 粵北地區: 韶關市:新豐縣、翁源縣、仁化縣、始興縣、乳源瑤族自治縣(80%)、曲江區(75.6%)、湞江區、武江區、南雄市(80.5%)、樂昌市(70%);【韶關市各縣通行客家語,但韶關市轄區流行粵語,即使市區客家人數占近8成,而南雄市區為韶州土話分布區,樂昌市區為粵語分布區】 清遠市:英德市(64%);【市區通行粵語】 粵西地區: 湛江市:廉江市;【35%為白話人口】 此外,廣東省境內以下地區也有客家人分布:
粵東地區: 揭陽市(除榕城區):普寧市、揭東區(9%;約11萬)、惠來縣; 潮州市(除湘橋區、楓溪區):饒平縣、潮安區; 汕頭市(除南澳縣、澄海區):原市區(金平區、龍湖區、濠江區)、朝陽縣(今潮陽區、潮南區10%;約29萬);【汕頭市區客家約45萬(2009年)】 粵中地區: 汕尾市(除城區):陸豐(17%)、海豐縣(20%) 惠州市:惠城區(40%)、龍門縣(29%); 廣州市(除荔灣區、海珠區、黃埔區、南沙區、蘿崗區):增城區(40%)、花都區、從化區、白雲區、越秀區洪橋街道、天河區沙河街道與鳳凰街道、番禺區大崗鎮;【廣州市市轄區客家人總數約150萬】 珠海市 :香洲區、金灣區、斗門區; 佛山市(除禪城區、順德區):南海區和順鎮與松崗鎮、三水區大唐鎮、高明區; 肇慶市(除大旺區):鼎湖區、端州區(9%)、四會市(37%)、封開縣、德慶縣、高要市、廣寧縣(9.45%)、懷集縣; 江門市:江海區(如曾志偉家族)、新會區會城街道與大澤鎮、蓬江區杜阮鎮、鶴山市(22%)、台山市赤溪鎮、開平市、恩平市; 東莞市:樟木頭鎮全鎮、清溪鎮(80%以上)、鳳崗鎮(3/4以上),莞城、附城、虎門、南城、厚街、大嶺山、塘廈、黃江、謝崗等鎮有少量客家人; 中山市:五桂山、南蓢鎮、環城、合水、張家邊、三鄉、神灣、板芙、坦洲等鎮街。 粵北地區: 清遠市:連南瑤族自治縣(41%)、陽山縣(35%)、佛岡縣(30%)、清城區、清新區、連州市(22%)、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除連州市市區及大部分為韶州土話分布外,其餘各縣縣城通行粵語】 粵西地區: 雲浮市:雲城區郊區、雲安縣(30%弱)、羅定市 、新興縣 、鬱南縣; 湛江市(除吳川市):市轄區零散分布(8.96%)、遂溪縣(2.3%)、徐聞縣、雷州市(零星分布); 茂名市:茂南區、茂港區(兩區 21.3%)、化州市(30%)、信宜市(24%)、電白縣(21.77%)、高州市(15%弱;約24萬); 陽江市陽春市(1/3強)、陽西縣、陽東縣。 備註:
1、廣東省內客家人口數,除注出外,均以《廣東統計年鑒2010》所公布的2009年數據為基準。
2、在農村沒有客家人聚居村落分布的有汕尾市區、南澳縣、澄海區、順德區、吳川市、陽江市區,其他均有不同比例的客家人分布。 廣西客家人祖籍在粵、閩、贛客家地區,以客家語為母語並認同於客家歷史、文化,明、清已在廣西落戶。 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除桂林市的全州縣、興安縣、資源縣和河池市的鳳山縣沒有客家人居住外,其餘均有客家人分布,人數約600萬(2013年)。 廣西客家人人數10萬以上的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南寧市區、南寧市賓陽縣、柳州市區、柳城縣、來賓市興賓區、賀州市八步區、昭平縣、玉林市區、陸川縣、博白縣、北流市、貴港市區、桂平市、平南縣、北海市合浦縣、欽州市區、浦北縣、靈川縣、防城港市。 廣西壯族自治區客家人分布情況一覽表地級市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客家人口(單位:人)比例備注代表人物南寧
41.61萬
5.48% 青秀區、興寧區、西鄉塘區
江南區、良慶區、邕寧區 9.35萬(1997年) 9.07% 賓陽縣18萬21%新民話橫縣8萬余(1995年)8.24%新民話武鳴縣2.2萬余(1995年)3.57%漢族13.3%邕寧區2.26萬(1995年)2.72%馬山縣約1萬2.16%上林縣約0.5萬1.19%漢族15%隆安縣0.3萬(1995年)0.84%壯族95%崇州
9.52萬
4.44% 江州區3萬9.5%壯族80%以上寧明縣3.5萬9.6%扶綏縣2萬余(1993年)5.1%漢族16.47%憑祥市0.4萬(1998年)4.6%龍州縣0.32萬(1998年)1.3%漢族5%大新縣桃城鎮、龍門鄉0.2萬0.58%自稱「水話」天等縣把荷鄉0.1萬0.26%壯族98%強柳州
41.5萬
13.53% 柳城縣14萬38%鹿寨縣6.6萬餘15.2%漢、壯兩族為主柳南區、魚峰區、柳東新區10.1萬13.7%柳江縣5.4萬11.55%壯族、漢族為主三江侗族自治縣3.7萬余(1981年)11.6%融水苗族自治縣1.2萬(1995年)2.71%融安縣0.5萬餘1.67%來賓
32.34萬
14.5% 興賓區20萬24%漢族30.47%武宣縣8.4萬餘24%漢族33.17%蕭朝貴等象州縣2.2萬余(1997年)6.7%漢族1/3弱金秀瑤族自治縣1萬7.2%漢族24.3%合山市嶺南鎮、河裡鄉0.41萬3%漢族34.02%忻城縣0.33萬0.85%漢族5.37%桂林
16.66萬
3.7% 象州區、秀峰區、疊彩區、
七星區、雁山區、臨桂區 5萬 9.8% 漢族92%荔浦縣3.54萬餘9.9%漢族82.4%陽朔縣2.05萬7%漢族87.98%平樂縣1.7萬餘4.2%漢族82.42%臨桂區1.66萬4.1%恭城瑤族自治縣1.5萬餘5.62%瑤、壯族50%以上龍勝各族自治縣2.7%漢族23.57%灌陽縣0.3萬1.1%漢族93%永福縣0.33萬1.27%漢族87.1%靈川縣0.13萬0.39%鄉音已改者不計註:全州縣、興安縣、資源縣未見有客家人報道;桂林客家多自江西來。梧州
7.13萬
2.88% 蒙山縣2.5萬以上13.5%漢族83.9%鍾文典蒼梧縣2.5萬4.38%客家語藤縣1萬1.3%岑溪市糯垌鎮、安平鄉等0.38萬0.6%萬秀區、龍圩區、長洲區0.75萬2.6未形成村落賀州
46.9萬
26% 八步區32萬41%昭平縣10萬28.7%漢族92.28%鍾山縣4.4萬余(1994年)10.6%客家語;漢族85%富川瑤族自治縣0.5萬2%瑤族50%客家語與桂柳官話為全市通用語言。玉林
176.1萬
32.83% 陸川縣50萬(2005年)69%博白縣85萬(1999年)65%以上新民話玉州區、福綿區、玉東新區20萬23.25%北流市14萬餘14%興業縣7萬余(1999年)10.6%容縣0.1萬0.12%貴港
75.7萬
19.54% 港北區、港南區、覃塘區48.6萬35%漢族70%平南縣14.5萬13.5%漢族94.23%桂平市15.2萬10.74%漢族93.19%楊秀清等備註:貴港客家多自嘉應州和惠州來,少數自福建來,說客家語。北海
34.2萬
27.7% 海城區、銀海區、鐵山港區3.1萬餘2.5%涯話合浦縣31萬餘30.1%涯話欽州市
53萬
18.58% 欽南區、欽北區20萬以上19.3%浦北縣18萬26.3%新民話靈山縣15萬13%強防城港
18.36萬
34.1% 港口區、防城區、東興市17.26萬50%上思縣1.1萬5.7%壯族85%河池羅城仫佬族自治縣3.5萬余(1989年)10.3%漢族27.5%金城江區0.18萬(1993年)0.6%宜州市0.8萬余(1992年)1.4%漢族17.66%天峨縣0.2萬(1996年)1.5%漢族38.67%南丹縣0.42萬(1998年)1.6%漢族34%東蘭縣武篆鎮、泗孟鄉0.03萬0.11%漢族9%都安瑤族自治縣0.4萬(1995年)0.65%巴馬瑤族自治縣0.05萬0.23%漢族3萬環江毛南族自治縣0.25萬(1995年)0.76%少民95%大化瑤族自治縣0.58萬余(1993年)1.4%少民90%備註:鳳山縣明、清時自始興、廬陵以及福建遷來者土客雜居,風俗雖多仍舊,而鄉音已多變異。百色右江區0.15萬0.5%漢族24.8%凌雲縣0.07萬0.4%平果縣0.6萬1.43%壯族89.1%西林縣0.04萬0.34%10.32%樂業縣0.03萬2.3%德保縣0.017萬0.05%田林縣0.06萬0.3%田陽縣0.12萬0.36%漢族9.5%靖西縣縣城0.006萬餘0.01%壯族99%以上田東縣平馬鎮、義圩鄉0.13萬0.4%那坡縣0.02萬0.1%隆林各族自治縣0.025萬0.77%主要居縣城 客家人遍布全球約80個國家和地區,除中國外,以下國家也有分布: 海外客家人分布情況一覽表所屬洲 國家或地區 客家人口 所屬洲國家或地區客家人口亞洲 馬來西亞 150萬 美洲美國30萬印度尼西亞 800萬 加拿大10萬泰國 100萬余 秘魯20萬新加坡 40萬 蓋亞那0.7萬菲律賓 0.68萬 古巴0.81萬越南 30萬 巴西0.24萬緬甸 5.5萬 瓜地馬拉0.01萬柬埔寨 1萬 多米尼加0.12萬印度 2.5萬 玻利維亞0.01萬寮國 0.5萬 智利0.12萬沙烏地阿拉伯 0.22萬 阿根廷0.5萬日本 1.5萬 厄瓜多爾0.2萬汶萊 0.9萬 蘇利南0.41萬巴基斯坦 0.2萬 委內瑞拉0.2萬尼泊爾 0.24萬 墨西哥0.1萬斯里蘭卡 0.017萬 牙買加8萬科威特 0.017萬 歐洲英國18萬朝鮮 0.1萬 法國5萬韓國 2萬 德國1.2萬土耳其 0.05萬 荷蘭8萬孟加拉國 0.05萬 俄羅斯0.1萬非洲模里西斯3.5萬丹麥0.12萬南非2.5萬挪威0.03萬留尼旺1.8萬義大利0.1萬馬達加斯加0.02萬瑞士0.1萬莫三比克0.03萬比利時0.2萬奈及利亞0.02萬葡萄牙0.5萬塞拉昂0.006萬瑞典0.24萬尚比亞0.006萬前南斯拉夫地區0.24萬迦納0.02萬捷克0.01萬肯亞0.01萬奧地利0.05萬民主剛果0.02萬冰島0.01萬安哥拉0.02萬西班牙0.2萬塞席爾0.05萬盧森堡0.2萬大洋洲澳大利亞約8萬備註:海外客家人分布數據來源:1994年在梅州舉行第12次世界客屬懇親大會,通過多渠道,包括國內外函調、采訪、採摘報刊材料等方面匯總統計,保守估計客家人在國內外分布人數共4562.429萬人,其中國內(包括港澳台)4107.8萬人,國外456.29萬人。
2011年據有關客屬機構非正式保守統計國外客屬人口約有1200萬人左右,港澳台約600萬人,合計華人華僑及港澳台同胞1800餘萬。分布在80多個國家和地區,客屬社團多達數百個。
C. 目前深圳的客家人與本地人的比例是多少
人口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5月18日,深圳市累計登記的流動人口為1200.55萬人,加上現有的246萬常住人口,深圳目前總人數為1446.55萬,其中流動人口佔到了總人口的82%。深圳的原住居民主要是客家人,占原住居民的70%。改革開放之後,大量的移民湧入深圳,深圳的移民來自全國各地,所以普通話成為最通用的語言,而客家話、潮州話、白話是主要本地語。深圳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目前,深圳原住和長住著客家人達450萬,是深圳市最主要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