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相聲起源於何處天津么
相聲藝術源於華北,流行於京津冀,普及於全國及海內外,始於明清,盛於當代。相聲有三大發源地: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和南京夫子廟,一般認為於清咸豐、同治年間形成。
相聲是以說笑話或滑稽問答引起觀眾發笑的曲藝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變而來的。到了晚清年代,相聲就形成了現代的特色和風格。主要用北京話講,各地也有以當地方言說的「方言相聲」。
2018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天津師范大學為相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1)天津相聲是什麼擴展閱讀:
代表人物
1、張三祿,是當今社會見於文字記載最早的相聲藝人。根據相關記載並推測:張三祿本是八角鼓丑角藝人,後改說相聲。他的藝術生涯始於清朝道光年間。
2、朱紹文(1829-1904),相聲界的祖師爺。 藝名窮不怕,漢軍旗人,祖籍浙江紹興。他演出時打擊節拍的竹板上刻著「滿腹文章窮不怕,五車書史落地貧」的字句。
3、抗日戰爭時期,一些相聲演員表現出民族氣節。常寶堃曾經兩次因為諷刺日治政府而被捕,張壽臣公開贊揚吉鴻昌等人的抗日,批評當局不抵抗政策;也曾為諷刺當時天津警察「賤」遇到麻煩。
㈡ 為什麼相聲在天津
就地理位置而言,天津是碼頭城市,位於九河下梢,物流人流量都非常大,小工、市民,三教九流各門各派齊聚天津,底層百姓孕育了這里的市井文化,這些都為相聲提供了堅強的群眾基礎。
在天津南市的「三不管」地界,相聲尤其熱鬧。這里原本是日本和法國爭奪租界的地方,爭論無果後,變成了中、日、法三方的「三不管」地帶,犬馬聲色煙館賭場,江湖郎中遊街藝人,一點也不輸北京的天橋。尤其是民國十年前後,「各種雜技,各樣生意,各大戲棚,應有盡有,無一不全。」
相聲就在這樣市井文化的澆灌下瘋狂生長,孕育了一批批馬氏、常氏等相聲世家。之後,天津甚至成了相聲藝人們的點金石,「藝人只有在天津說紅了,得到認可 ,他才敢進北京」~
㈢ 天津人為啥都會說相聲
一幫朋友出去吃飯,如果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天津人在場,那其他人可能只有聽的份了。畢竟,誰也沒有天津人說話有意思,免費相聲,有誰不愛聽?
不光民間,專業圈子也是如此。別看這些年德雲社帶動了不少外地人學說相聲,但如果非得評選一個地區獲得「相聲界半壁江山」的稱號,那只可能是天津,沒有第二個選項。
而打有相聲那天起,成名成腕的相聲藝人里,天津籍的更是數不勝數。
老一代的,有馬三立、楊少華、蘇文茂、劉文亨、高英培、范振玉、王文玉、王鳳山、黃鐵良、尹笑聲、魏文亮、黃族民……中間一代的,除了挑頭的郭德綱,還有趙偉洲、馮鞏、劉偉、劉亞津、高峰……
再者,這幾年參加相聲選秀節目的年輕一代更能說明問題,比如著名的《相聲有新人》,天津穩坐選手籍貫排名的第一位置,甚至連張國立、郭德綱兩個導師都是天津人。天津之所以有這么多成功的相聲演員,沒別的,就是因為天津人對相聲的熱情實在太高了。
自建國以來,天津經濟快速發展,相聲也不再僅僅糊口的手段,更成為了天津人由內心認同的一種健康的業余愛好。加之天津作為曲藝之鄉,又特別重視文化建設,氛圍好,學相聲的人也就更多了。現在回頭看,你一定明白了,「天津人為什麼擅長說相聲」這個問題。
方言是外在基礎,文化是內在性格,歷史是祖輩傳統,經濟是促成原因。
除此之外,可能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天津人的樂觀。
就是因為相聲的樂觀屬性,契合了每一個天津的性格,不管你高低貴賤。
對於天津人而言,與其說他們都「會」說相聲,倒不如說相聲這門藝術,是老天專門為天津人定製的禮物。
㈣ 為什麼天津人天生就會說相聲
當下中國相聲第一大腕郭德綱,是地地道道土生土長的天津孩子。這是大家都知道的。當下中國另類相聲非主流領軍人物——上海交大新語相聲俱樂部創始人李宏燁,也是天津生天津長;清華大學曲藝隊的創始人胡鑫喆,竟然也是天津人。怎麼凡是跟相聲挨點邊的,都是天津人?因為天津城市的相聲底蘊,太深厚了。相聲藝人很多都來自北京,聚集於天津。
相聲是天津公認的「城市名片」。當下天津,名流茶館、謙祥益文苑、西岸相聲會館等十幾家相聲茶館經營火爆。相聲是天津城市生活的重要元素。天津相聲,讓天津人從「貧氣」變成了「幽默」。相聲里開玩笑逗你玩兒,真實、大度、風趣和「趕上嘛是嘛,樂呵樂呵得了」的娛樂精神,正是天津人性格的生動總結。
㈤ 相聲越來越受人喜歡,天津的相聲和北京的相聲,到底有什麼區別
相聲發源於北京,但興盛於天津。京津地區說相聲聽相聲的人明顯比別的地方多。盡管北京和天津相聲演員說的都是相聲,但兩地的相聲還是有區別的。
㈥ 聽說天津最出名的是相聲還有當地那些特色文化推薦
國內游很多人都會把天津這座城市遺忘掉,努力回憶似乎也不知道天津有什麼好玩,但如果你選擇踏上這座城市,卻會驚訝地發現這是一座特別值得深游的短途旅遊目的地。在歷史上天津成為了好幾個不同國家的租界,因此就會中西文化並存的情況。所以如果想要感受歷史的,可以來天津游一圈。
天津是一座跟上海很相似的城市,有著租界的歷史背景,又是重要的港灣,所以兩座城市會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卻又是完全的不一樣。如果沒去過,尋一個周末去了解和領略一番這座美麗的城市.
㈦ 相聲是起源於天津還是北京
相聲起源於北京,流行於全國各地。 一般認為於清咸豐、同治年間形成。它是一種歷史悠久、流傳較廣,有深厚群眾基礎的曲藝表演形式。用北京話說講,現各地也有以當地方言說講的「方言相聲」。在相聲形成過程中廣泛吸取口技、說書等藝術之長,寓庄於諧,以諷刺笑料表現真善美,以引人發笑為藝術特點,以「說、學、逗、唱」為主要藝術手段。表演形式有單口、對口、群口三種。單口由一個演員表演,講述笑話;對口由兩個演員一問一答,通常又有「一頭沉」和「子母哏」兩類;群口又叫「群活」,由三個以上演員表演。傳統曲目以諷刺舊社會各種丑惡現象和通過詼諧的敘述反映各種生活現象為主,解放後除繼續發揚諷刺傳統外,也有歌頌新人新事的作品。傳統曲目有《關公戰秦瓊》、《戲劇與方言》、《賈行家》、《扒馬褂》等,總數在兩百個以上。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則以《夜行記》、《買猴》、《昨天》、《帽子工廠》等影響較大。
天津是培養相聲名家的搖籃。最早相聲演出在清末~20年代,此間天津相聲進入繁榮發展階段,津京兩地相聲演員頻繁往來,許多相聲演員在天津演紅後,又赴全國各地演出。光緒初年,北京藝人玉二福來津長期演出。清末民初,在北京揚名的相聲演員有「八德」:裕德龍、馬德祿、李德錫、焦德海、劉德志、張德泉、周德山、李德祥。他們都曾來津演出。建國前,天津的著名相聲演員有李德錫(藝名萬人迷,有「滑稽大王」之稱),張壽臣(有「幽默大師」之稱),馬三立,侯寶林,常寶堃(藝名小蘑菇)。建國後,活躍在天津舞台上的相聲演員還有郭榮起、常寶霆、蘇文茂、劉文享、高英培、馬志明、李伯祥、魏文亮等。相聲傳統曲目有300餘段。 天津雖然不是相聲的故鄉,但的確是培育相聲成長發展的一塊沃土。天津人民喜歡相聲,相聲也為天津人民帶來更多的歡樂和笑聲。
㈧ 天津為什麼相聲特別發達
中國相聲有三大發源地: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和南京夫子廟,相聲藝術源於華北,流行於京津冀。
李金斗老師曾說過:「相聲發源地在北京,但是在火爆在天津,很多相聲前輩都到天津演出過,受到天津觀眾的捧場,所以天津這塊寶地才會涌現出這么多相聲名家。北京相聲與天津相聲總體上沒有多大區別,北京相聲以侯寶林、趙振鐸、王世臣等名家為代表,傳統功力非常深厚,可以說是兼具知識性、幽默性、趣味性、技巧性。」
「天津相聲的特點之一是火爆。很多的名家,比如馬三立、郭榮啟、常連安,以及後來的蘇文茂、劉文亨、高英培、李伯祥,都是我非常尊敬的相聲大家。我從小就喜歡來天津聽相聲,我也在天津學過很多年相聲,和劉文亨老師、蘇文茂老師,以及我的義父高英培先生,學習過很多傳統相聲。」
㈨ 什麼是相聲呢
相聲(Crosstalk),一種民間說唱曲藝。它以說、學、逗、唱為形式,突出其特點。著名相聲演員有張壽臣,馬三立,侯寶林,劉寶瑞, 馬季,侯耀文,蘇文茂,牛群,馮鞏,郭德綱,於謙等。
中國相聲有三大發源地: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和南京夫子廟。相聲藝術源於華北,流行於京津冀,普及於全國及海內外,始於明清,盛於當代。主要採用口頭方式表演,以北京話為主。主要道具有摺扇、手絹、醒木。表演形式有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等,是紮根於民間、源於生活、又深受群眾歡迎的曲藝表演藝術形式。
2018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天津師范大學為相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2019年11月,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組織開展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檢查和調整工作,相聲保護單位為中國廣播藝術團。
㈩ 相聲在天津有著怎樣的地位
提起相聲,那麼必須要提起天津,因為天津也是相聲的發源地之一,也是相聲的搖籃,相聲在天津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三、在天津市以相聲演出為主的場館可以說到處都是,幾乎天天都有表演,有的時候甚至從上午一直演到晚上,而且天津的相聲演員人才濟濟,甚至有一些名聲比較高的老藝術家依然活躍在相聲舞台上,天津甚至從少兒入手將相聲這門藝術引進了中小學校園的課余活動,經常會舉辦以相聲為主的少兒才藝大賽,並且扶持了許多相聲團體,所以相聲在天津的地位是非常高的。